老教授:+ Q: G& G0 e+ ~/ e8 I" X0 c
破中西医之壁垒,创新医学之理论。
" g, j+ H+ n. T3 b0 B 圆中国医学之梦,解中医经典之谜。
3 h$ [7 T, ^+ l- d+ I) q6 | 证态体系0 G+ U( O) D+ m7 E0 ~. n, y# ^# F
证,疾病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或者不同临床类型类型。按照系统论的认识,病理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以及疾病的不同临床类型,统称为病理状态。中医的证在西医理论中都能够找到相应的病理状态,中医的证与西医的病理状态的融合称为证态。
. x8 v, r) J8 z1 }# \- f 中西医是两大理论体系,如同地铁系统与地面交通系统一样,各自独立而互不相交,但是二者以共同使用的车站而沟通,人们可以通过共用车站,根据自己的目的地,自由交换乘坐地铁或者地面公交车,就能够以最小的代价达到目的地。证态就是共用车站。圆周率是个无理数,圆周与直径不可通约。这个无理数太重要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取其近似值,就能够实现直径与圆周的换算,圆的面积、体积以及各种分割等,才能够计算出来。中西医融合,就是找到这个无理数的近似值,实现中西医临床层次的融合与沟通。/ k3 {9 e" m4 x9 i8 z' W
中西医融合观,是一种方法,是寻求中西医理论构架、概念的共同参考系,寻求共同车站或者圆周率的方法。2002年出版了《伤寒论现代解读》,2007年出版了《中西医融合观》,实现了中医外感热病学与西医感染病学的融合,即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辨证中的证与西医相应病理状态的融合。2012年出版了《中西医融合观续》,实现了气血津液与内环境的融合,即气血津液辨证中的证与西医相应病理状态的融合。《中西医融合观之三 融合观》的出版,完成了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中的证与西医相应病理状态的融合,最终完成了中医所有证与西医相应病理状态的融合,实现了中西医临床理论体系的融合。
, i/ Q7 j% X1 f0 b# [9 J) u! \$ ]5 G2 E% o' G
! A4 e7 t# z; d) s: V 证态体系(170多个证态。此处仅选肝病证)
9 r" P% {5 y P
0 H! w! U5 y+ D3 z( p6 c1 G' Q+ b" I3 N7 X% K
(二)肝病证* J( x2 z+ u7 D7 H, r; Q
肝气郁结-心身疾病证态& B2 ^4 Z P: v" K- x8 j' P
肝阳上亢-高血压证态
" w( Z9 |' x: e( C" c: D肝火上炎-五官小动脉痉挛、硬化证态
# ?/ D2 K1 M( V2 z2 b肝阳化风-脑血管意外证态" B! a/ {( o' S1 e* K
肝阴虚-热病后期微量元素缺乏证态( Q: C) l/ A4 x
肝血虚-维生素A、B2等缺乏证态! u' Z: P3 A" V1 o
/ G! }3 G" O& @
( s1 [- z/ \* S3 _; U; `6 I! B 证态体系衍化出【中医方剂-证-病理状态-西医诊断标准、治疗方案】体系
: v6 O" P5 q$ J1 R2 ~5 J7 m, H 西医根据病理状态的诊断,通过证态体系可以获得相对正确的中医治疗的方剂;中医的证,通过证态体系可以获得西医相应的病理状态的的所有理化指标及治疗方案,实现真正含义的中西医融合,成为中、西医交流、沟通的平台。由证态推论出象态,为哲学层次的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完成哲学层次的融合,破除了中西医之间的壁垒,建立了新的医学体系,破解了中医经典之谜,圆满实现中国医学之梦。( e# G4 A5 E+ P! z4 J# c8 e
n1 W {7 O& l5 Q
$ w" M/ G! O% w9 w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b1 r! ^" m: X9 m: j. b
“态”的形成,有很多不确定的元素,如何准确决定、诊断“态”?
" \* V* J: w s, Y# h; V ^0 C2 B* }2 x4 f" {, N' d
^% e% Z/ ]9 N, S老教授:
+ l4 u$ e9 ?+ W7 \) E( ~2 Y4 C 患者就诊时,体内只可能有一种病理机制,而且表现出来的症状与体征也只有一群,但是,由于理论体系的不同,得出两个不同的诊断,二者必然具有内在的联系,这是中西医融合的根据。
) O! F4 ]/ \7 y- O% B0 p+ ?& X患者就诊时呈现出的一组症状与体征,是中、西医诊断的基本素材,中医根据中医的理论,参照脉象与舌象得出“证”的诊断;西医根据西医的理论参照各种实验检查得出“病理状态”的诊断,除了极其简单的疾病外,一般而言在初诊时疾病的诊断是得不出来的。病理状态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状况,或者不同的临床类型,而不是疾病的全过程或者疾病的全部,所以,同一个患者在就诊时以及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不同时期的证与病理状态是同一的。证与病理状态的融合称之为证态,由此形成新的理论。
2 E/ W* X7 [: B证与病理状态是对应的,但是,与西医疾病不对应,证与疾病二者不在同一层次上。
" B* e B; L2 ^我们在“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可相融性探讨”的研究中发现,中医外感热病中的所有证在西医感染病中都能找到相应的病理状态,反之亦然,由此而产生的《外感染热病证态学》涵盖了西医的感染病与中医外感热病,并在诊断与治疗方面实现了二者的融合。
. u6 z- k* i9 H' V$ Y; v1 k2 L
* R C; T1 \, U# ~2 [: d; ?* _. h1 x- g" n) P6 z& ~
老教授:3 Y! P2 a) ]$ N: q
患者就诊时,体内只可能有一种病理机制,而且表现出来的症状与体征也只有一群,但是,由于理论体系的不同,得出两个不同的诊断,二者必然具有内在的联系,这是中西医融合的根据。; p* h: {$ E+ ^' B4 l5 i
患者就诊时呈现出的一组症状与体征,是中、西医诊断的基本素材,中医根据中医的理论,参照脉象与舌象得出“证”的诊断;西医根据西医的理论参照各种实验检查得出“病理状态”的诊断,除了极其简单的疾病外,一般而言在初诊时疾病的诊断是得不出来的。病理状态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状况,或者不同的临床类型,而不是疾病的全过程或者疾病的全部,所以,同一个患者在就诊时以及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不同时期的证与病理状态是同一的。证与病理状态的融合称之为证态,由此形成新的理论。
- {9 C4 U1 z0 \ 证与病理状态是对应的,但是,与西医疾病不对应,证与疾病二者不在同一层次上。 ; v; v. n: t% E$ r: L
我们在“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可相融性探讨”的研究中发现,中医外感热病中的所有证在西医感染病中都能找到相应的病理状态,反之亦然,由此而产生的《外感染热病证态学》涵盖了西医的感染病与中医外感热病,并在诊断与治疗方面实现了二者的融合。
' o0 P$ K: U' ?2 {3 D3 p6 V0 _2 o d. W1 b
: H) e8 w( e/ L5 P4 m老教授:
% E6 ]2 k( A0 u9 g0 w 怎么证明证与病理状态是等值的?以气分白虎汤证-SIRS证态为例,
& ~* I9 F% n, v$ G$ V" x& X' I中医气分证中白虎汤证的特点是“四大”即身大热、汗大出、大烦渴、脉洪大,中医的高热一般是指39℃以上,脉数是指脉搏100次/分以上。从在病程中的位置来看,白虎汤证已是气分热证,说明病邪比较强大,已经入里,还伴有许多里证的表现,这与太阳表证、卫分证发热有着本质区别。0 ]. Q) f1 Q3 i# |% {2 A. \8 O' A
西医SIRS诊断标准(符合其中二项或二项以上)4 V7 p) b, W6 x1 {$ P& g! c" H9 h
体温>38℃或<36℃8 F6 `8 K/ h5 W( ^
心率>90次/分) N" D f$ [9 o$ B1 n5 {
呼吸>20次/分或PaCO2<4.3kPa(32mmHg); N8 m3 P) e" q
血象:白细胞>12×109/L或<4×109/L,或不成熟白细胞>10%
+ p. V1 r: \; @9 \+ U) w( ^- U6 h气分证中的阳明热证(白虎汤证)的临床表现至少有两项:壮热(高热)、脉滑数(每分钟100次以上)符合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N9 a- m' p* ]3 m7 M
SIRS的前提是:重大打击、严重感染等之后72小时后发生的病理状态,所以,它与普通感冒的发热不同,应当鉴别。《伤寒论》186条“伤寒三日,阳明脉大。”即太阳表证之后72小时,出现脉大者是阳明白虎汤证。《伤寒论》特别强调阳明气分白虎汤证与太阳表证的鉴别,西医强调SIRS与感冒的鉴别。, Q6 f) c1 p0 O6 e
基于以下四点:1 临床表现吻合;2 病理过程中的位置吻合;3 鉴别诊断吻合。这是临床诊断的基本原则,所以,SIRS与气分白虎汤证是一个证态;4 临床上证实白虎汤可以治疗SIRS。最终确定气分白虎汤证- SIRS证态,我们对于外感热病学每一个证态均进行了同样的论证。- t4 |& X5 u4 x3 Z: Q5 j( l$ ]
赵金铎著《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把温病与伤寒的证候归纳为135个证,邓铁涛《中医证候规范》把外感证候归纳为76个证。证态体系不仅找到了所有证的病理状态,而且把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与感染病的疾病过程融合为统一的整体,揭示了证与证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的融合,也结束了中医历史上的寒温之争。
A: o$ I+ L3 U. k以上是从临床实践出发,一个证一个证的临床实际验证;另外从理论方面一个概念一个概念的论证。: D; {; I- Q4 x7 B
1 基本概念的融合:* Y. @' V2 O& G/ X
(1)具有相同内涵与外延的概念,或者中西医已经通用的概念,诸如:疼痛、头痛、红肿热痛、黄疸、腹痛、脓血便、小便少、大便干燥、口渴、关节肿痛、卒中等等。- y- K1 H$ D: O$ Z0 l- W, ]
(2)内涵外延基本相同的概念,经过表述的简单改变能够融合的概念,诸如:水气病与水肿、血与血液、神昏与昏迷、痉挛与惊厥、消渴与糖尿病、风湿病与痹证等等。8 `1 g' h+ z+ `0 m3 ]: {3 U
(3)内涵与外延有交叉、重叠,但是差别比较大的概念,这是大量存在的,需要论证并且需要取舍才能够融合的概念,诸如:阳明腑实证与肠梗阻、气血津液与内环境、痰与炎症、饮与水电解质紊乱、血瘀与血栓形成、脾主运化与物质代谢等等,这些概念的中西医融合是难点与关键。
/ } L) H' x8 ?0 {3 _! _(4)不能够融合的概念,诸如细胞、细胞核、电解质各种粒子、炎症介质、凝血过程等等,在中医理论体系中没有办法找到相应的概念与之对应。这些概念只有在中西医融合之后,自然进入新的理论体系中。例如脾阳虚(苓桂术甘汤)-低血钠低容量证态中,低血钠就是脾阳虚的象,或者变量,或者诊断依据之一。低血钠在中医理论中没有与之相对应(可融合)的概念,不能够在中医的理论框架内流易,但是,他们是证态的变量之一,可以是某几个证态的变量,即可以在证态理论体系内流易。, @' o& Y/ n% s
2 理论构架的融合:主要是中医病机与西医病理学的融合与取舍。这是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融合的关键。什么是理论构架?理论构架就是类与类之间的逻辑关系,在系统论中就是状态与状态之间的关系,在中医理论中就是证与证之间的关系,在西医理论中就是病理状态与病理状态之间的关系,在中西医融合理论中就是证态与证态之间的关系。在系统论中状态的运动就是过程,或者说系统的过程就是状态的运动,在医学领域里病理过程就是病理状态的运动,或者说病理过程就是病理状态按照逻辑关系进行的运动。中医的六经传变、卫气营血传变就是理论构架,是中医外感热病的病机主线。
4 V3 p7 U1 Z' }2 L& c5 O9 c e" ^
% |: R- W# I0 \2 T
老教授:' U$ p' C A+ _, c1 f
怎么证明证与病理状态是等值的?以气分白虎汤证-SIRS证态为例,
; y* B% _( K) e 中医气分证中白虎汤证的特点是“四大”即身大热、汗大出、大烦渴、脉洪大,中医的高热一般是指39℃以上,脉数是指脉搏100次/分以上。从在病程中的位置来看,白虎汤证已是气分热证,说明病邪比较强大,已经入里,还伴有许多里证的表现,这与太阳表证、卫分证发热有着本质区别。# O1 g; q! G, x$ b, H5 v( V
西医SIRS诊断标准(符合其中二项或二项以上)
8 w* ~0 Y! w! _: K+ f' s5 F0 n 体温>38℃或<36℃' l2 {7 c& V4 f7 r* l9 n2 l
心率>90次/分
- X+ E" F: z0 f9 \$ \$ A9 y$ G 呼吸>20次/分或PaCO2<4.3kPa(32mmHg)
( m, t# S: c( h" T$ L 血象:白细胞>12×109/L或<4×109/L,或不成熟白细胞>10%
# i2 e$ I! Z" P0 X 气分证中的阳明热证(白虎汤证)的临床表现至少有两项:壮热(高热)、脉滑数(每分钟100次以上)符合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 ~6 w! |6 d; \7 {' p& u1 R% y SIRS的前提是:重大打击、严重感染等之后72小时后发生的病理状态,所以,它与普通感冒的发热不同,应当鉴别。《伤寒论》186条“伤寒三日,阳明脉大。”即太阳表证之后72小时,出现脉大者是阳明白虎汤证。《伤寒论》特别强调阳明气分白虎汤证与太阳表证的鉴别,西医强调SIRS与感冒的鉴别。+ p! ?$ B* P. w( v4 b; `" S
基于以下四点:1 临床表现吻合;2 病理过程中的位置吻合;3 鉴别诊断吻合。这是临床诊断的基本原则,所以,SIRS与气分白虎汤证是一个证态;4 临床上证实白虎汤可以治疗SIRS。最终确定气分白虎汤证- SIRS证态,我们对于外感热病学每一个证态均进行了同样的论证。
, E/ i- `; q0 i6 P- r. \9 z/ U 赵金铎著《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把温病与伤寒的证候归纳为135个证,邓铁涛《中医证候规范》把外感证候归纳为76个证。证态体系不仅找到了所有证的病理状态,而且把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与感染病的疾病过程融合为统一的整体,揭示了证与证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的融合,也结束了中医历史上的寒温之争。
; i; }( [0 ~4 z0 `8 t 以上是从临床实践出发,一个证一个证的临床实际验证;另外从理论方面一个概念一个概念的论证。2 z- E* |) V: l# e4 A. e! M* O
1 基本概念的融合:
3 ?; I# j& c+ O3 q! I9 `(1)具有相同内涵与外延的概念,或者中西医已经通用的概念,诸如:疼痛、头痛、红肿热痛、黄疸、腹痛、脓血便、小便少、大便干燥、口渴、关节肿痛、卒中等等。
/ c+ g2 [9 S. A3 s+ [; G. T2 e(2)内涵外延基本相同的概念,经过表述的简单改变能够融合的概念,诸如:水气病与水肿、血与血液、神昏与昏迷、痉挛与惊厥、消渴与糖尿病、风湿病与痹证等等。' B) J4 X; E% C* {. U
(3)内涵与外延有交叉、重叠,但是差别比较大的概念,这是大量存在的,需要论证并且需要取舍才能够融合的概念,诸如:阳明腑实证与肠梗阻、气血津液与内环境、痰与炎症、饮与水电解质紊乱、血瘀与血栓形成、脾主运化与物质代谢等等,这些概念的中西医融合是难点与关键。- F# c9 |! b w7 ~; X! x
(4)不能够融合的概念,诸如细胞、细胞核、电解质各种粒子、炎症介质、凝血过程等等,在中医理论体系中没有办法找到相应的概念与之对应。这些概念只有在中西医融合之后,自然进入新的理论体系中。例如脾阳虚(苓桂术甘汤)-低血钠低容量证态中,低血钠就是脾阳虚的象,或者变量,或者诊断依据之一。低血钠在中医理论中没有与之相对应(可融合)的概念,不能够在中医的理论框架内流易,但是,他们是证态的变量之一,可以是某几个证态的变量,即可以在证态理论体系内流易。" A4 v1 @$ e% p/ ]$ t! O- m7 i
2 理论构架的融合:主要是中医病机与西医病理学的融合与取舍。这是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融合的关键。什么是理论构架?理论构架就是类与类之间的逻辑关系,在系统论中就是状态与状态之间的关系,在中医理论中就是证与证之间的关系,在西医理论中就是病理状态与病理状态之间的关系,在中西医融合理论中就是证态与证态之间的关系。在系统论中状态的运动就是过程,或者说系统的过程就是状态的运动,在医学领域里病理过程就是病理状态的运动,或者说病理过程就是病理状态按照逻辑关系进行的运动。中医的六经传变、卫气营血传变就是理论构架,是中医外感热病的病机主线。
% i4 y4 p; i5 o
. B- b5 G' c( K7 T! U# U5 P
0 j# E6 z9 S7 `: P2 r* V老教授:
G; s4 ^$ R( t& t热实结胸证实质探讨
, p( c' A" B% D [5 W
) [' M6 N) H/ b8 z% n6 b
9 t1 N* q6 h$ r, I% A热实结胸证是《伤寒论》中的急难病证之一,在《伤寒论》中具有特殊地位。阐明热实结胸证的实质,是解读《伤寒论》的突破口。在《伤寒论》中,以及后世伤寒学派对热实结胸证的病因、病症、病机、病位、病性以及治疗方、药都作了详尽的描述,对于热实结胸证与《伤寒论》中其他主证之间的关系、鉴别诊断都作出了说明。现代中西医结合学派对其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早就有人提出:急性腹膜炎与“大结胸”证无论其主证、病因、病机以及治疗原则及方药等极为相似,并从这几方面进行了比较。用大陷胸汤及其变方治疗急性腹膜炎及胃十二指肠穿孔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都说明了热实结胸证与急性腹膜炎有较多的重叠,这两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在多大的范围内能够重叠及融合,对于阐释热实结胸证的实质具有重要意义。! ?6 U& {! ]6 g& }# D
中医认为:热实结胸证的病因是“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其病机是"胃中空虚、客气动膈"。陈亮斯说:“结胸者,结于胸中,而连于心下也。……胸胃俱病,乃成结胸”。从而明确了结胸的部位是以胃脘为主,而不是专指胸膈。在《伤寒论》中136条、140条、149条提出了热实结胸证与大柴胡汤证的鉴别;149条、151条等与痞证的鉴别;138条与小陷胸汤的鉴别;137条与大承气汤证的鉴别;134条与黄疸的关系;124条、125条、106条与太阳蓄血证的关系及鉴别等,以上重要论述能否及如何与现代医学中急性腹膜炎的理论、临床相融合,现探讨如下:4 l7 C; C) J m. J- ~) E1 m+ e/ B( a! G
1、“客气动膈”、“胸胃俱病”与膈上、下感染状态的融合 中医对膈的认识与西医对膈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中医认为膈下是“胃”,西医则知膈下有肝、胆、胰、胃及十二指肠等。急性腹膜炎分原发性及继发性,继发性多见,其主要原因是阑尾炎穿孔,胃及十二指肠穿孔、急性胰腺炎、胆道透壁性感染及穿孔、肝脓肿破裂、肠伤寒穿孔等。一者这些器官大多紧连膈下,二者膈腹膜下层有丰富的淋巴网,易于把感染引导至膈下间隙,先经膈下间隙感染阶段,约2/3的病例经治疗后炎症可吸收,1/3的病人则发展为局限性脓肿。膈下感染可引起膈上肺及胸膜反应,此时可出现咳嗽、气促、胸痛等症状。据有关资料分析,胸部症状突出者占45%,腹部症状明显者约40%,X光透视及拍片可有胸腔积液、胸膜反应及肺下部浸润等。当膈下脓肿穿破膈肌时,首先引起胸腔浆液渗出性炎症,继而形成脓胸。有时由于脓肿的穿破扩散,膈上、膈下,肝内,肝外可以同时有脓肿存在。膈下脓肿和脓胸、肝脓肿的鉴别有时较为困难。可见膈下、膈上感染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古代没有抗菌素及腹部外科手术,加之食物粗糙,饮食卫生差,以上病理状态比现代更多更严重,所以古代医学家提出“客气动膈”“胸胃俱病,乃成结胸”实际上是把膈上、膈下的感染状态作为一个病理单元,称之为热实结胸证。
: N/ Q2 v" B* Z- Z“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人因作结胸……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这是因为阑尾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胆胰系统感染在透壁之前及穿孔之前都会有局部腹膜反应及腹痛加重或发热等属于阳证的临床表现,现代医学的原则:在腹痛原因未确定之前禁用导泻,以免促发穿孔引起急性腹膜炎,这与热实结胸证的成因“病发于阳”“下之太早”相一致。
( ?% [7 G( i" h. S2 急性腹膜炎与内科急腹痛的鉴别和热实结胸证与痞证、小陷胸汤证相鉴别的融合。西医认为,急性腹膜炎首先要与内科急腹痛如心包炎、胸膜炎、肺炎等胸腔内感染病,急性胃肠炎、痢疾等急性消化道感染相鉴别。鉴别的要点是内科急腹痛没有腹膜刺激征、按之柔软,没有肌紧张感,压痛无或不剧烈,这与《伤寒论》中按之濡者为痞,按之石硬为结胸相一致。某些伤寒学家把小结胸证归于痞证有一定道理,有人则认为小结胸证是胸腔器官的感染。痞证则与现代的胃肠道内急性感染如急性胃肠炎、痢疾等相一致。
+ q6 J% G) [* I6 K- b3 急性腹膜炎与肠梗阻相鉴别和热实结胸证与大承气汤证相鉴别的融合 肠梗阻属阳明腑实证,用大承气汤治疗,这已是医学常识,伤寒学家早就指出“大承气专主肠中燥屎,大陷胸并主心下水食”,说明大承气汤证的病变部位在肠内,热实结胸证的部位在心下,有在胃肠之外的含义,这种认识与西医对腹膜炎的认识(感染位于胃肠之外的腹膜腔内)和肠梗阻的认识(肠梗阻后感染位于肠道内)是一致的。
) r9 n' F; b2 n ?3 J' ^4 热实结胸证与大柴胡汤证的鉴别和急性腹膜炎与胆、胰急性感染相鉴别的融合+ J; W% l: m, R+ D9 d/ v
急性胆囊炎、急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当感染透出包膜或穿孔时都会引起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这时符合热实结胸证,而当感染未透壁时,必须与急性腹膜炎相鉴别,鉴别的要点是:胆、胰急性感染疼痛的位置以胸胁为主可向背部、肩部放射,有剧烈的频繁的呕吐或腹泻,压痛部位与胆胰位置相近,腹膜刺激征无或很局限(心中痞硬、呕吐下利),而急性腹膜炎则腹肌紧张明显,按之石硬,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等。从临床表现胆、胰急性感染与大柴胡汤证一致,现代用大柴胡汤治疗急性胰炎,急性胆囊炎已属常规治疗。同时,也解释了热实结胸证与黄疸之间的关系,如134条所述:“
4 E( z5 z- K) c4 H5 D, z9 L* l( K5 W- k4 O& l& I# [, Z
# s! Y% y# K# V. `, S- q
老教授:9 q6 D7 J( u9 E( }0 C3 B
4 热实结胸证与大柴胡汤证的鉴别和急性腹膜炎与胆、胰急性感染相鉴别的融合
" z: L6 N* B6 O, j/ r/ q( o9 Q急性胆囊炎、急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当感染透出包膜或穿孔时都会引起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这时符合热实结胸证,而当感染未透壁时,必须与急性腹膜炎相鉴别,鉴别的要点是:胆、胰急性感染疼痛的位置以胸胁为主可向背部、肩部放射,有剧烈的频繁的呕吐或腹泻,压痛部位与胆胰位置相近,腹膜刺激征无或很局限(心中痞硬、呕吐下利),而急性腹膜炎则腹肌紧张明显,按之石硬,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等。从临床表现胆、胰急性感染与大柴胡汤证一致,现代用大柴胡汤治疗急性胰炎,急性胆囊炎已属常规治疗。同时,也解释了热实结胸证与黄疸之间的关系,如134条所述:“若不结胸……小便不利,身必发黄。”这是因为10%的急性胰腺炎,10%的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1/3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出现黄疸,这些黄疸都伴有腹痛、发热等,与热实结胸证相似,所以当排除了结胸证之后(即没有发生急性腹膜炎),有些病人出现黄疸,这些黄疸与大柴胡汤证(急性胆、胰感染)有一定的关系。. p# s! ]1 n( @, ?
5 急性腹膜炎与急性盆腔炎的鉴别和热实结胸证与热入血室相鉴别的融合 “热入血室,如结胸状”,热入血室应当与结胸证鉴别,鉴别要点是:热入血室必与经水适来适断有关,而结胸证与月经无关;热入血室的腹痛是在下腹部或两侧下腹部、胸胁部、疼痛不甚剧烈,没有结胸证“按之石硬,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的表现,按照西医的诊断标准,热入血室是妇女经期感染急性盆腔炎的表现,热实结胸证与热入血室的鉴别要点与急性腹膜炎与急性盆腔炎的鉴别是一致的。" y% B- Z9 [! R, I+ n( ?& f
6 热实结胸证与太阳蓄血证之间的关系 106条、124条、125条为太阳蓄血证,其主要表现是发热恶寒,少腹硬满急结、下血愈等。《伤寒论》中所说的“少腹急结”、“少腹里急”实则指小腹部拘急疼痛。脐下正中部疼痛谓之小腹痛。以上临床表现符合盆腔感染中盆腔脓肿的表现。盆腔脓肿常系盆腔化脓性感染的结果,常见的原因如阑尾炎穿孔,弥漫性腹膜炎的并发症,妇女急性盆腔炎感染蔓延至盆腔腹膜等。当脓肿形成时其主要表现是下腹痛或坠胀感,常有典型的膀胱刺激症状或直肠刺激症状,这与少腹硬、满、急结一致。当脓肿穿破直肠、阴道、膀胱时,由于得到引流,排出脓血而愈,此乃“下血愈”的一种解释。当脓肿破向腹腔时又会引起急性腹膜炎。可见热实结胸证(急性腹膜炎)与太阳蓄血证(盆腔脓肿)有着互相演变的关系,同时需要鉴别。由此也可看出盆腔感染、盆腔脓肿与急性盆腔炎(热入血室)关系密切,即太阳蓄血证与热入血室证关系密切,所以伤寒学家邢锡波认为:蓄血证,应与热入血室联系起来方为全面,是有道理的。可见热实结胸证、热入血室证、太阳蓄血证之间的演变关系,鉴别要点与急性腹膜炎、急性盆腔炎、盆腔脓肿之间的演变关系,鉴别要点是一致的,是可融合的。
3 `1 z) }4 G8 A6 Z7 大陷胸汤的药理研究 大黄、芒硝、甘遂的药理研究及复方研究都证明大陷胸汤具有泻下和利尿作用。腹膜对感染具有强大的防御能力,腹膜的面积相当于人体的体表面积,但其吸收等渗液的能力则大大超出皮肤,特别是膈腹膜下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吸收能力极强,在腹膜炎早期能将大量渗液及毒素吸收。大陷胸汤通过其逐水利尿作用可使经腹膜吸收的大量渗液及毒素通过肾和肠排出体外,为机体消除感染提供有利条件,利于炎症的消退和局限化,同时也可消除胸腔的反应性积液和肺底部浸润。2 H7 s0 x& H3 E
8 f' M. z$ g# {* ]
+ @5 D; k2 Q& }" v# z7 j
& b: w; i3 u" O) q3 S2 x: ^# K$ K, U' l% z1 ]: C) t, F( G
老教授:
; w5 G( |0 r' \0 |4 Z热实结胸证实质探讨,是我在《陕西中医药》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胃家实这样一个证一个证论证的,共计170多个证态。
8 M0 D4 `! s# b- J! |
4 q! a& w8 ]. h+ H( ~* K% `, x7 r
/ c" ]* x8 T/ M0 }7 F( I0 O; ^. K6 }1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