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医药,造福全人类
国家中药管理局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会长王国强
(根据速录整理)
- @9 C: s5 ]) S尊敬的万钢副主席,邓楠书记,尊敬的大会主席,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同志们,大家下午好!十分感谢中国科协的邀请,使我来到美丽的榕城福州,出席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并有幸和我们在座的科学家一起来探讨中医药学的发展问题。
下面我围绕中医药学的集成创新发展这一主题向大家汇报三个方面的内容。中医药学是我国原创的医学科学,中医药包括民族医药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的生产生活的实践中以及和疾病的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两汉时期的《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以及《本草经》都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还有临床用药的实践活动,标志着中医药已从简单的经验积累深化到系统的理论总结,基本形成了中医药的理论体系。在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医药不断地吸收和融合各个时期的先进技术和人文思想,不断地创新发展,理论体系日趋完善,技术方法更加丰富,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做出了更大的贡献。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担负着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任务,成为了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特征和显著优势。
中医药学作为我国的独特科学具有丰富的原创思想。数千年来,历代医家通过深入观察和反复的临床实践,采用了与其它医学不同的视角和思维模式,全面总结了人类健康级别的认识,建立了独特的医学体系。许多专家学者认为,中医学原创思维的主要内容是以整体观念为核心,注重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强调天人合一、身心合一,从整体联系的角度、功能的角度、运动变化的角度来把握人的健康与疾病的规律,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底蕴和思维。在这一思维模式指导下,中医药不断地丰富发展,形成了鲜明的特点。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重视整体。中医药学的整体观,一是体现为天人合一,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一个统一体,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联系,重视自然环节和社会环节对人类的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如一年四季各有特点,养生保健就要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比如说我们都知道的感冒,中医认为春天易上风、夏天易伤暑、秋天易伤燥、冬天易上寒,所以要以驱风解暑润燥驱寒,认为人是一个精神和整体密不可分的整体,强调生理和心理的关系,重视生理和心理在健康与疾病中的相互影响。按照中医的理论,人的情绪变化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过度的情绪变化会导致脏腑功能的失调,脏腑功能的失调也会影响情绪,调节情绪可以改善脏腑功能,比如我们说肝火旺的人容易生气、发怒,采取中药的倾泻肝火的办法可以改善情绪。
二是整体认识部分,认为人体各部分由整体分化产生,重视从人的整体功能来把握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人的整体功能失调在局部的反映,所以要注重调整体局部促平衡。第二注重平衡。中医药学认为人的健康在于身体机能的和谐协调,情绪表达适应不同环境的变化,所以各种社会环境的影响,其根本在于阴阳的动态平衡,所谓“阴平阳密,精神乃治”。对于疾病的发生,中医认为其根本是在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人的整体功能失去动态平衡,而疾病的进一步发展或者愈后又复发了,是整体功能进一步失调或者恢复动态平衡之后再次失调,因此,中医治病不仅仅是针对病因、病灶或者是某个病理功能对抗性治疗,而是以调和、以平为栖为根本原则,立足于对人的整体调节,采取多环节、多层次、多把点的干预方式,使人的整体功能达到平衡和和谐状态。
第三强调预防。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出了治未病的理念,经过历代不断的充实完善,提出了完善的体系,把握了预防保健的三个主要环节,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愈后防复发。未病先防,是未雨绸缪,既病防变,是为了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治愈后防复发,是立足于强身健体防治疾病的复发。其核心就是一个防字,充分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思想。按照中医对疾病的发展的认识,特别强调要达到防的目的,就是要维护和提升整体功能,提高集体的抗邪能力,历代医家都强调以养生为药物,认为养生保健是实现治未病的重要手段。从系列的养生方法,还有我们现在常用的冬病夏治的服帖法,都是治未病的理念在预防保健中的具体应用,以治未病思想的理念是一种积极的方法论,重在补充动态把握,维护和提升人的健康状态。
& Y N6 t4 u2 Y' Y+ O
第四关注个体。我们仍然以感冒为例,常常发现中医在治疗统一感冒时,在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季节所用的方法不同,在不同的患者身上,以及在不同的患病也不同,这就是因地因时因人制宜。中医对疾病的诊疗,着眼于病的人,而不是人的病,着眼于人体受治病因子影响后,整体功能失调的状态。由于人体的先天性不同,不同的个体对统一治病因子所产生的反映也各不相同,同一疾病可以在不同个体身上产生不同的失调状态。另外,同一个体,在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也会呈现不同的失调状态。对于这种失调状态,中医通过正活的辩思来整体把握,并通过症后来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因此,辨症论治是中医个体化诊疗的具体的体现,也就是说个体化诊疗的核心就是辩症的方法,同时专家认为,疾病是症候存在空间,症候体现疾病的动态演变规律,各种症候就是中医对不同疾病在不同时空,不同个体以及不同阶段体现的更多失调状态的规律性认识。因此,在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中医强调个体化,就是建立在对于健康和疾病共性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是在分析共性前提下注重个性。
第五突出注重演变。中医防治疾病技术方法独特而又简便,丰富而又系统,在诊断上主要是通过医生的望闻问切等方法搜集资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对服务对象的健康准状况及疾病情况做出判断,不受仪器的限制,不依赖各种高成本的现代设备。在干预中,进入内部和外部的药物干预方法,也有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许多药物的干预办法,很多非药物干预方法不需要很大的器具,比如说小夹板,刮痧板等也可以就地取材,就是所使用的药物也大多数来自于本地。由此可见,中医的这些诊断和干预技术方法简便易行,往往不受场所的制约,可提供性强,非常适用于在城乡基层机构普通推广使用,同时中医的一些干预方法和技术,特别是非药物的方法容易被广大的群众所接受,也易于掌握和实用,可获得性强,适用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养生保健和疾病治疗。
集成发展中医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继承发展中医药是对现代科学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随着世界对科学认识的不断深入,以还原论从分析到综合,局部到整体,结构到整体,静态到动态,简单到复杂的趋势,尤其在生命领域,科学交叉渗透创造新理论新方法已成为热点,随着现代科学发展的变化,系统科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系统论把研究对象看作是一个整体,要求在整体中把握部分,把部分放到整体中研究,而不是把部分凌驾于整体之上,同时重视整体和部分的相互交叉,中医药学以生命系统为对象,中医药学的整体观与系统论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中医药学的集成发展,如果能够沿着整体观这一原创思维,在系统性和复杂性的关键问题上有所突破,一方面可以进一步丰富系统科学,另外一方面极有可能对生物医学、生命科学乃至整个现代科学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促进多学科的重合和新学科的产生。事实上,人们对生命和疾病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对人类的新贡献。
二,继承发展新医药可以更好的地进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学目的的实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生存环境的重大变化,以及疾病的改变,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得现有的疾病防治模式和手段正在改变,医学的目的必须做出调整。世界卫生组织在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的报告中指出,二十一世纪的医学将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重治疗向重预防发展,从对病源的对抗治疗向整体治疗发展,从对病灶的改善向重视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从群体治疗向个体资料发展,从生物治疗向新增综合治疗发展,从强调医生的作用向重视病人的自我保健作用发展,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发展。中医药学注重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对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疾病发展的影响,注重从人民的整体功能状况判断人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注重实施个体化的辨症论治,注重以治未病理论为核心防范与未然来注重养生保健。这个转变与医学模式相吻合,与调整的医学目的相一致,完全符合当前医学的发展方向,继承发展中医药必将贡献于调整后的医学目的。
三,继承发展中医药,可以更好的体现中华的优秀文化。温家宝总理曾经说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有四个方面,一是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二是以和为贵、则而不同的和谐思想,第三是民为纲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四是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思想。习近平副主席今年6月在澳大利亚出席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揭牌仪式的讲话中提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国民族几年前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验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学与天地一体,天人合一,天地人合,合而不同作为思想基础。以以人为本、大义精神作为行为准则,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方式和价值取向,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继承发展中医药,深入挖掘中医药的文化价值,传承中医药的文化精神,对于提高民主思想文化素质,特别是提高百姓的健康素养,弘扬中华民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的影响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集成发展的中医药,可以促进我国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战略目标的实现。建立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党的十七大所提出的重要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目标。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诊疗手段的不断完善,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为维护人类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之而来的是医疗费用的快速上涨。我国的人均卫生费用增长了72.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仅增长了21.6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仅增长了6.5倍。尽管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稳定发展,我国将长期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财政对医疗的负担有限,人民群众的筹资能力也有限,难以承担高昂的医药费用。即便是发达国家,也深受医药费用不断上涨的困扰,我国要享用人人付得起药费的目标,必须构建低成本高效率、政府承受得了、群众负担得起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必须发挥中医药这一重要的医疗卫生资源,疗效确切而费用又相对低廉的优势。此外,我们更应当看到,作为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资源,继承发展中医药,将中医药的原始创新潜力转化为自主创新能力,将中医药的资源优势和自身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是发展我国战略型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可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参与生物医药产业开发,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且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创新发展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当前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党和国家更加重视中医药发展,更加注重发挥中医药的作用,更加关注中医药的继承和创新。去年4月,国务院发布了支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在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六位一体的全面协调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强调了要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已列为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纲要的优先组织之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与几个部门还共同发布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组织了一大批研究项目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技术新理论的不断产生,特别是二十一世纪以来,以生命科学、电子科学、材料科学、复杂科学和系统科学为前沿的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自然科学和现代科学之间相互交叉,新的技术方法不断形成,为阐明中医药理论的关键内涵,为中医药提供了新的突进和新的方法。我们更加应该看到人民群众的信赖与需求是中医药创造发展的根本动力。长期以来人民群众信中医用中药,积极应用中医药治疗疾病和养生保健,2007年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23个部门共同举办了中医中药中国行大型宣传活动,普及中医药知识,深入基层送医送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前不久,我们对中医中药中国行进行了总结。受组委会委托,零点研究集团对十万份调查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发布了中医药民众认知度报告。报告显示,90%的民众看好中医药的发展,88%的民众用过中医药,53%的民众看病首选中医药,这说明中医药有着很好的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药的发展业面临着新形势新问题。中医药原创思维的内涵的挖掘和丰富发展不够,以中医药学原创思维为基础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不够,中医药学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中医药的发展滞后,利用现代中医药学发展,即使用了一些现代科学,中医药的原创思维和把握也不够,一些标准方法和体系也跟不上时代,一些自主创新体系也尚未形成,尤其是中医药的继承创新人才奇缺。
同时由于历史的背景,文化底蕴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医药学的认识生命和疾病的复杂现象,用传统的概念表达内涵其难以被现代社会普遍接受。中医药学的科学发展,一是要系统阐明中医药学的内涵、实践经验,积极利用现代科学,特别是系统科学、复杂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手段,开展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对中医药学的本质特征和核心理论进行科学的阐述。
二是要创新发展中医药理论,以中医药防病治病时间为基础,特别是要针对实践中遇到的新现象新问题,针对中医药的原创思维,通过解释新现象、解决新问题,不断深化对人与自然及社会的关系、健康与疾病动态演变的规律,维护健康与防治疾病的方式,不断完善中医药学的原有理论并提出新的理论,使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三是要创新发展中医药技术,以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疗效和服务水平为核心,以适应现代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需求为立足点,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积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加快中医药预防保健、疾病诊疗基础的创新,加快中医药诊疗基础与设备,加快中药药材的生产,中药关键技术的开发,提高中医药在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发展中的贡献率。
四是要建立适合中医药学术发展的方法。应当根据中医药的整体观念、复方用药等方法论,集成生物医学、系统科学、复杂科学、信息科学等方法,建立与中医药理论和临床诊疗特色的方法学体系。
五是要建立中医药的标准规范体系。在加强中医药基础标准、技术标准、服务标准管理标准以及修订中,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标准规范体系的整体框架和基本内容,中医药的基本方法和系统的研究,使相关方法符合中医药的特点,并把中医药的特色优势用规范标准的形势固定下来,并加以大力的推广。
推进中医药学术创新发展,我认为有几项基本原则应当把握。一是要坚持中医药学的原创思维,原创思维是任何一门学科创新发展的根本和灵魂,在中医药学创新发展中,只有把深的原创思维作为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前提,才是真正的中医药的创新,而不是异化的创新,才能取得原创性的成果,形成原创性的优势。第二要坚持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继承与创新是中医药学绵绵不绝、生生不息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基础,离开了继承,中医药的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三中医药学作为一门临床实践的科学,其实践和诊疗技术都是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形成并不断创新发展,临床实践既是创新发展的源泉,又是检验创新发展的试金石。第四要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创新发展中要运用中医药的创新方法,也要大胆地引进适用于现代中医药的科学方法,特别是要加快中医药的理论和技术的创新。
在中医药的创新发展中,我们要高度重视,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目前国际社会对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药的认识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我国与有关国际组织和有关的传统交流与合作快速的发展。由我国发起的传统医学决议,在去年的第62届卫生大会上获得了通过,国际标准化组织于去年通过我国提案,成立了中医药标准技术委员会,并决定将该委员会的秘书处设在中国。我们已与七十多个国家签定了中医药内容的政府间的协议94个,中医药纳入了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框架,中华第一批中医药的合作项目已经启动,中医药服务贸易列入了我国与多边贸易的谈判范围,对外办医、办学逐渐增多,中医药的出口贸易持续增长,同时开展中医药研究和中医药人才培养、开办中医诊所和医院、开展中医药国家和地区也越来越多,中医药辐射的人群也越来越大,可以说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步伐也正在加快。
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中医药发展在国际层面面临的新的竞争和挑战,特别是一些国家以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新的挑战,已占据中医药技术的制高点,争夺中医药的知识产权和主导权,对中医药形成了倒退的态势。我们要以中医药为更多的人提供服务健康、更好地利用的国际科学精神,促进中医药理论和创新发展,保持我国在中医药领域的主导优势地位,并大力地推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地丰富和发展。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推进中医药的继承创新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靠中医药行业自身的团结和谐,奋发有为,也有靠各方面的重视和关心,更要靠各技术多学科领域的参与,共同推动健全中医药的科学创新体系,建立中医药科技创新的平台,完善中医药科技创新的机制,促进中西医的优势互补、相互汇聚的态势,共同提高。在此,我代表中医药界的全体同仁,真诚地希望和建议广大的科学家、科技工作者进一步地关心支持并积极地参与到中医药的科学研究中来,共同探索中医药的奥秘,让中华民族这一瑰宝得到进一步地发扬和壮大,让它更好地造福于全人类。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推进中医药的集成创新发展,对发挥我国原创科学的优势,推动自主创新,繁荣我国自然科学,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和民族的凝聚力和国际影响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包括各位科技工作者在内的关心支持下,中医药一定会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一定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谢谢大家!
5 R0 c5 m! D* H+ _4 L4 A* N: x- I7 C
5 \* S) v* J _$ l6 r-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