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10-7 22:38:30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加桂枝汤主之。
$ G& u6 t ?4 \+ b8 t 伤寒 六七天以后,仍发热,但恶寒在减轻,有入里趋势,离开太阳表,要到里面去的表现。在表的除了发热恶寒以外,还有肢节烦疼,让人心烦,疼的。微呕,呕吐鼻鸣干呕是太阳病时候,桂枝汤证气机上逆,呕代表少阳,微呕就是微微有点想吐,而且心下支解,支是支撑胀满,解是结聚,心下支结是胃脘地方撑胀不舒服,老想吐关节痛,外证未去者,柴胡加桂枝汤主之。柴胡加桂枝汤就是把小柴胡汤用量一半,桂枝汤用量一半,桂枝麻黄各半汤的意思,桂枝麻黄各半汤里麻黄汤和桂枝汤都是三分之一的量,治发烧十几天,老好不了,身体瘙痒,不能小汗出,所以用麻黄桂枝各半汤,这里用柴胡桂枝各半汤,柴胡桂枝都是一半的量,用量都比较小,外结其表,内结影响少阳症候,柴胡加桂枝汤也是太阳少阳表里双解之法。# x2 c/ @+ }( h1 O0 ]' ?- ]+ G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L6 N' ~$ A0 l9 z: V4 Q
张仲景关于日期写的很有意思,在伤寒论里是有深意的,伤寒五六天,应该离开太阳之表,五六日里做过一些治疗,已发汗而复下之,前面做了发汗疗法,前面在表发汗是对,医生拿不准,又用下法,因此病没有治好。伤寒五六天以后,用了发汗又用下法,病没治好,出现少阳的症,胸胁满,微结,不是大小结胸,是气机不利,小便不利是和五苓散一样,影响膀胱气化,渴而不呕,口渴是阳明表现,这里口渴不呕,不呕说明胃气不伤,肝郁不厉害,只在头上汗出。十二经脉里面,属阳的经都上头,属阴的都不上头,只在头上出汗,头为诸阳之会,阳气盛或邪气盛影响属阳的经脉不能司开合,有热散热,头有汗代表阳气盛有邪气有热,往来寒热,心烦,这都是小柴胡汤的主证,张仲景这里用了柴胡桂枝干姜汤,和前面柴胡桂枝加桂汤不一样,方剂组成和用量都有不一样。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组成 柴胡半斤(苦平),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干姜三两(辛热)这里用足量的东西,栝蒌根四两(苦寒),黄芩三两(苦寒),牡蛎二两(熬,咸寒),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桂枝汤和小柴胡都用甘草,这里实际上小柴胡汤七味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实际上是小柴胡汤去人参和大枣,把生姜变成干姜,去了半夏,添的是栝楼根桂枝牡蛎。一加一减有不同的意思,加桂枝是有表症,加栝楼根是有加伤阴的情况,加牡蛎是因为胸胁满,以软坚散结,重镇。治疗是用意不一样。
+ U" I8 m9 F6 ^+ Z$ [0 t6 ~4 q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 H* C/ z( Q- j# j/ X- ]) z H9 R
分三次服。用量比较大,要一天喝完。初服微烦,刚喝下的时候,心里烦躁不出汗,喝第二次以后,汗出以后会好,煎服法和桂枝汤不一样,和小柴胡汤也不一样,张仲景对这药体会很深,有什么反应,写的很细致,供临床参考。下面讲的是病理。
& {2 B6 m# M9 j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
( Z; F% T" _5 L. B( }# t, l$ u 这也是个表里同病,准确说是并病,一开始太阳发病,后来影响少阳阳明,因此出现一系列症候,不光影响三阳,还有三阴症候,这里没有给治法,但有三阴的表现。但头汗出,邪气在阳,头为诸阳之会,心下满,邪在少阳表现,大便硬是邪在阳明腑的表现,有两个症状,手足冷脉细,手足冷代表阳气不足,脉细里气不足,往往脉微细但欲寐,邪在少阴或厥阴,影响到三阴,张仲景讲必有表,复有里是表里同病,三阳之表,邪气影响到了少阳和阳明,里面三阴受影响,心下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太阴脾经受影响。腹部胀满、拉肚子,从不同症候影响不同脏腑,此为阳微结,表里都有病,阳气表现出来,脉细手脚凉,下虚上实,但头汗出,代表上面阳气偏盛,底下阳气偏虚,手脚凉,张仲景起个名字叫阳微结,阳气已经有所虚,有邪气结聚体内,这么个病症。没有说治法,根据情况看是偏表还是里。在临床上无汗可以用麻黄,头汗出用麻黄就不合适,适当加减。用小柴胡可以,小柴胡加桂枝汤,或柴胡桂枝干姜汤,在一定程度切合病机的,用了以后都会有帮助,别开的太多,少量服用。
9 b: t( l; q/ [- s/ y* \7 ]3 c/ m8 Q 下面是用脉讲病机。脉沉,亦在里也。脉沉在里。沉脉主里症,汗出阳气微,内经有讲阳加于阴为之汗,汗属阴主静不喜动,有阳气推动蒸腾出来。汗一出来容易伤阴伤阳,一出汗以后阳气就会受损伤。6 l- b+ ?' |$ |# }/ G
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前面所说的必有表,复有里也是一致的,对应的是这句话,张仲景是告诉你,纯粹的阴结内部,邪气在里,不是半在里半在外,都是指的前面的那句话,必有表里,复有里,这句承接的前头的必有表,复有里。3 U, ^; j# T k8 g% P A
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 p& B+ O$ @0 z* K8 i0 | 有的书把这个变成另外一条,伤寒五六日以后,脉虽沉紧并不是一个少阴病,邪在少阴是脉微细但欲寐,已经不发烧也不出汗,阳气虚了,不是像现在,有头汗出。少阴的脉不上头,这里有头汗出,所以邪气不在少阴。治疗可与小柴胡汤,指的前面必有表复有里,可与小柴胡,和前头有交叉。小柴胡汤是和解表里,这里和解少阳,用小柴胡汤甚至用小柴胡桂枝干姜汤,也有和解表里的意思。不是除了小柴胡汤别的都不可以用,可与小柴胡是商量的意思,主之是没有商量的余地。如果刮痧按摩拔罐,也不会反对这样做,只要符合病机的情况。这里治疗是入丝入扣环环相接。
/ J4 s, `$ F/ H* s 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不了是没有痊愈,没有痊愈的人往往阴结,邪气在里,得屎而解,前面大便硬。有大便,代表腹气一通,阳明不缺津液,津液不缺,腹气一通,这人病就能好。* v m& D0 }. M8 h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 U: U& ], {$ f2 j1 P% k 发热是往来寒热,柴胡汤症具备,应该用小柴胡。但医生没这么治,反而它药下之,用的承气汤,甘遂、陷胸汤,小陷胸丸,这类都是错误的治法。不是错了以后不能用原来的药了。。这里可见张仲景非常强调辩证论治,有是证用是药,有误治,不管用过什么方法,只要症候还在,病机就是这样,不管日期,素问热论就不是这样的,一日太阳二日阳明,用的很死。张仲景在这不是这样,此虽已下之,不为逆,不用管他是不是喝过泻下的药,只要有柴胡症,呕而发热,呕吐发热这就是柴胡汤症。这时候再服柴胡汤证,喝了以后,一定会蒸蒸而振,却发热战汗,浑身震颤,憋出汗来,汗出来就解了。当然有的人也是不一定通过战汗。
$ F' U7 p+ l, C# L/ Q3 y3 Q. G3 _ 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发热而呕,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 V' }8 k& c6 \ 大陷胸汤大黄芒硝甘遂。心下满,而硬痛这邪气结在胸下,用柴胡就不行了,得用大陷胸汤治。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这个人还是发热而呕。发热呕心下满而不痛,这是痞证,不能小柴胡汤,用半夏泻心汤,柴胡主升,半夏泻心以降为主,半夏泻心汤组成和小柴胡汤有相似的地方。这里半夏黄芩人参大枣甘草这五味药相通,不同是干姜去了生姜,用黄连去了柴胡,这是半夏泻心汤,黄连和黄芩加强清热之力,干姜不用生姜,温散寒邪,寒热错杂,也有说脾胃失和,半夏泻心汤是表里双解,解的是半在阳明半在太阴,治的脾胃同时有病。脾不伤不泻,胃不伤则不吐,上吐下泻,脾胃胀满,这时候用半夏泻心汤。它还有一个特点,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攻补兼施,大枣甘草人参是补的,半夏黄芩黄连是攻,这几味药蕴含着,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和解表里脾胃,有这么几个含义。& H) [% k; T7 v5 k9 ^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3 _) J2 V" N W+ j% d
也要服三次, 用的量不是太大,方法好用,临床是常用方剂。
& k3 o$ R# a0 I8 u7 o! T5 @/ U* x 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0 t; i$ s) X; V9 J: b4 [( Q
这个病也是说病机,没说治法,这里可以用半夏泻心汤。太阳少阳并病,用小柴胡是比较好,或者柴胡桂枝汤,反而下之,结胸不能柴胡和桂枝。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喝水开水或凉水,米汤喝不了,水也喝不了,而且心下硬,腹泻,心里烦躁,这样病用结胸汤治,或者大承气也行,因为有邪气郁结在里,用泻下,通因通用,散结就好了。半夏泻心汤也可以,这不是原则性错误,承气汤大柴胡,泻心汤都会有一定效果。( a3 d( a# N( x3 L$ V P0 m& {
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0 H5 U$ a! {2 V6 l% ?% B s, ~ 太阳病伤寒的情况,没用麻黄汤用下法,气痞不是结胸,气痞可以用小陷胸汤治,半夏瓜瓜蒌黄连三味药,小陷胸汤也可以的。临床灵活掌握。
, X; A, {) w3 j1 E 时间到。再见。
! A4 V) r% f6 A0 d# N5 ]3 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