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燕赵中医

查看: 2993|回复: 2

第十六讲 扁鹊望诊齐桓侯,生死选择由自己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69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555
QQ
发表于 2017-10-9 21:43: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十六讲   扁鹊望诊齐桓侯,生死选择由自己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上工治未病”,也就是高明的医生,不是等到疾病已经形成之后才开始治疗,而是在没有疾病的时候进行养生保健;一旦有了疾病,在早期就要积极干预;病灶还没有形成之前,就进行治疗。治疗关口提前,这既是患者给予医生进行治疗的机会,也是给了自己重生的机会。
“上工治未病”还有一个意思说的是在临床治疗疾病过程中医生的临床思维和处理具体问题的方式方法。张仲景在《伤寒论.序》:“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这就是说张仲景明确地说明了他的著作是与《素问》和《难经》是有明确的传承关系的。《金匮要略》:“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藏准此。
仲景只是说了肝虚的治疗法则,肝实没有说,怎么办呢?这就需要我们举一反三,自己去悟了。治未病的境界医生可以通过学习和感悟学习到这样的本领,但是作为病人的患者,未必都有这样的眼光和先见之明,桓侯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扁鹊望桓侯之色的故事今天读来还能令人领悟出很多的东西。下面我们一起学习扁鹊望诊齐桓侯,生死选择由自己。
扁鹊望诊桓侯的故事,《史记》与《韩非子》记载的事件经过大致相同,在具体细节方面有一些出入。
《史记》:扁鹊来到齐国行医济世,齐桓侯早就听闻神医扁鹊秦越人的大名,尤其是扁鹊秦越人入虢之诊,成功抢救虢太子“尸厥”危急重症的故事传遍了齐国大地。齐桓侯以贵客的礼仪接待扁鹊。扁鹊进入朝堂之上,抬眼一望齐桓侯,举止面色之间透露出些许病容。于是上前行礼,上奏国君“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意思就是说国君患有了疾病,病邪尚在皮肤腠理需要积极进行治疗,如果不治疗的话就要加深了。这时的桓侯既无症状又无不适感,当然不相信扁鹊秦越人的话了,于是微微有些不愉快的说到:“寡人无疾”。称孤道寡是自古君王对自己的称呼,无疾就是没有疾病。扁鹊听了桓侯的话之后,扁鹊说山野村夫幸蒙国君召见,荣光之至,而国君身为一国之君,国务繁忙,臣下就不在叨扰国君了。扁鹊退出之后,桓侯跟左右的人说:“医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为功。”,意思是这是一个爱好名利的医生,想要治疗没有疾病的我来彰显他的医术的高超。扁鹊出了朝堂之后,就在齐国开始了他的悬壶济世。这样过了五天之后,桓侯又接见扁鹊,扁鹊进入的朝堂之内,抬眼望去桓侯病色果然加深了许多,于是上前行礼奏道:“君有疾在血脉,不治恐深”。意思是说国君您的病邪已经深入到血脉了,不治疗的话恐怕会更加严重了。桓侯听了扁鹊秦越人的话立即说道:“寡人无疾”。桓侯微有不悦之色,于是扁鹊请退。扁鹊出了朝堂之后依然在齐国大地救死扶伤,声名日显。五天后,桓侯再一次接见扁鹊,扁鹊入的朝堂,抬头望去桓侯的病色又加深了一层,扁鹊十分忧虑的奏道:“君有疾在肠胃间,不治将深。”国君您的疾病又加深了,病邪已经到了肠胃之间,再不进行治疗的话将会更严重啊!桓侯十分的不悦,就不再搭理扁鹊了。于是扁鹊请退。扁鹊依然在齐国境内治病救人。五天后,桓侯再一次接见扁鹊,扁鹊远远的向朝堂之内的桓侯望去,一脸的病容,已经深入骨髓了,扁鹊于是请退而出,没有再一次的上奏。桓侯于是派人询问扁鹊秦越人这一次为什么没有向桓侯启奏病情的进展呢?扁鹊说:“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其在肠胃,酒醪(音,劳)之所及也;其在骨髓,虽司命无柰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这是说疾病在皮肤腠理的时候可以通过汤药热浴的方法进行治疗而获得痊愈。病邪在血脉的时候可以通过针灸进行驱疾愈病获得健康。病邪深入到肠胃之间的话可以通过服用汤药进行治疗。病在骨髓,即便是掌管人寿命的神仙也是无能为力的。现在国君的病邪已经深入骨髓了,我是无能为力了,所以就没有再奏请国君。又经过了五天的时间,桓侯突然感觉到身体严重的不舒服于是就派人寻找扁鹊来为桓侯治疗。这时扁鹊已经离开了齐国继续他的悬壶济世去了。桓侯因为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就死了。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69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555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10-9 21:4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史记索隐》进行注解的时候说:傅玄曰“是时齐无桓侯”。这是说在那个时候齐国没有齐桓侯这个人。裴骃(音,阴)云“谓是齐侯田和之子桓公午也。盖与赵简子颇亦相当。”这是说《史记.扁鹊传》中记载的齐桓侯是齐国国君田和的儿子桓公田午,他与赵简子生活的年代大概是相同的。/ s3 H4 U1 u# R. p- N6 k$ y2 ?

( M/ w3 P3 G; a, R4 A裴骃所说在齐国的“与赵简子颇亦相当”的“桓公”,与“田氏代齐”的历史故事有关。
) T6 A2 [1 Q. s* g8 ~. b
5 ^2 K1 L+ {) f2 d- T4 z& g4 l  N田午,田无宇(前400年-前357年),战国人,生于齐康公五年,田氏代齐以后的第叁位齐国国君,当时称“陈侯午”,《竹书纪年》作田侯午,《史记》等后世史料作田齐桓公,完整谥号为“孝武桓公”、“田齐桓公”,单字谥号为“桓公”,因与“春秋五霸”之一的姜齐的齐桓公小白相同,故史称“田齐桓公”或“齐桓公午”,陈桓子、田桓子,他是齐国田氏家族的首领之一,为田氏家族第五任首领,承袭父亲田文子担任田氏家族首领。历仕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代,田午妻子是齐灵公和穆孟姬(鲁国叔孙侨如之女)的女儿,景公的姐姐。公元前571年—前567年田桓子和齐国大夫晏弱进攻并灭了莱国。前548年,齐景公即位。前545年,田桓子与鲍氏、栾氏、高氏合力消灭当国的庆氏。之后田氏、鲍氏合力灭栾、高二氏。田桓子对齐国公族“凡公子、公孙之无禄者,私分之邑”,对国人“之贫均孤寡者,私与之粟”,也就是说,齐国凡是没有俸禄待遇的贵族后代田桓子都私下分给他们封地,对于齐国贫穷民众或者生活有困难的民众田桓子都会给这些人粮食和帮助,于是取得公族与国人的支持。齐景公时,公室政治腐败。田桓子之子田乞(陈无宇的儿子,又称陈乞,即田僖子)用大斗借出、小斗回收,使齐国的民众纷纷归顺是田氏,史称“齐之民归之如流水”,增加了户口与实力。是谓“公弃其民,而归于田氏”。前489年,齐景公死,田氏掌握了齐国的国政。到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 u  H! r( I3 {$ c8 k( u, Q
+ f8 I! M0 ?  d9 H& J, R
《韩非子·喻老》记载的扁鹊望诊桓侯故事,与司马迁有所不同,韩非说:扁鹊见蔡桓公,两人在一起谈论了一会儿,扁鹊说:“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意思是说您有病邪潜伏在皮肤腠理,如果不治疗的话恐怕会加深。桓侯说:“寡人无疾”。扁鹊和桓侯闹了个不欢而散,于是扁鹊请退。扁鹊退出后,桓侯说:“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意思是说这个医生的医德不好,他喜欢给没有疾病的人进行治疗以彰显他自己的医术高明和求取功名。就这样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觐见蔡桓公,看见蔡桓公的面色后扁鹊说:“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这一次扁鹊看见蔡桓公的病情加重了,病邪已经深入到肌肤之内,不进行治疗的话会进一步的加深的。桓侯听了扁鹊的话后不高兴,就不搭理扁鹊。于是扁鹊请退,两人又闹了个不欢而散。又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的觐见蔡桓公,看见蔡桓公后十分担忧的说:“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看见蔡桓公的病情又一次的加重,病邪已经深入到肠胃之间,如果不进行治疗的话会进一步的加重,于是再一次的相劝要尽早进行治疗。桓侯听了扁鹊的话以后十分的不高兴,又不搭理扁鹊了,扁鹊于是就请退。又过了十天的时间,扁鹊再一次觐见蔡桓公,远远的望了一眼蔡桓公后,马上就向外跑去。蔡桓公十分不解扁鹊的这种行为到底是为什么,于是就派人质问扁鹊。扁鹊说:“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疾病在皮肤腠理的时候可以采用汤药热浴的方法进行治疗获得健康。在肌肤的时候可以用针灸进行驱疾愈病。疾病在肠胃之间的时候可以用“火齐”进行治疗,疾病深入到骨髓的时候那就是掌管人寿命的神仙的事情了,医生就无能为力了。现在桓侯的疾病已经深入到骨髓,我已经没有办法进行治疗了,所以也就没有必要再一次奏请桓侯了。这样过了五天的时间,蔡桓公感觉到身体疼痛,于是派人寻找扁鹊,扁鹊这时已经在秦国开始了他的医疗活动,蔡桓公就这样死去了。$ @) N1 W. A$ t  w6 D! n( U
+ B4 A0 s) q0 B' z
韩非为了论证有形状的事物,凡是大的事物都是从小的发展起来的。历时经久的事物,成群的必定从单个的积累起来。所以《老子》说:“天下的难事必定开始于简易,天下的大事必定开始于微细。他列举了千丈长堤,因为楼蚁营窟而导致溃决;百尺高屋,因为烟囱漏火而导致焚毁的生活例子。说明可以谨慎地对待容易的事来避免难事发生,郑重地对待细小的漏洞以避开大祸临头。为了把道理说得更生动感人,他接着就讲述了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然后总结说:良医治病,趁它还在表皮就加以治疗,这都是为了抢在事情细小的时候及早处理。事情的祸福也有刚露苗头的时候,所以圣人能够及早加以处理。9 h. N8 F( k9 k: z
; @; i2 C, e0 @+ l$ D' T
韩非子生活的年代,比司马迁早100多年,更接近扁鹊生活的年代,应该更可信。但是,由于他对扁鹊的事迹得之于传闻,在写文章的时候,为了一个例子,他也没有必要去考证故事中患者这个次要人物的真实性。所以他的记载没有被司马迁采纳,这个患者也就就由“蔡桓公”变成了“齐桓公”。
6 p* F- x7 U, H/ m4 u, d/ j9 s% ?2 _7 Z  e1 M! U
现在我们按照司马迁提供的线索,穿越时空,见证扁鹊望诊桓侯的尴尬局面是如何形成的。
2 T. F5 e# e) @0 J3 Q$ G+ G
/ [" W4 `/ H3 ~. G: l/ Z5 \, A《史记》说:“扁鹊过齐,齐桓侯客待之”。也就是说,扁鹊到齐国行医治病,得到了齐国最高领导的支持与欢迎,他甚至成了齐侯的座上客。由于扁鹊长期在齐国泰山脚下的卢城行医,因此被人们称为“卢医”。9 L& c+ q# q6 _1 T$ k

( _- ~# G% d2 Y( c# t' Z也许桓侯当时宴请的人还有很多,并非只是扁鹊一个人,扁鹊随众人进入宫内,立而未坐的时候,发生了下面的故事:3 w0 I+ h6 }8 s$ ?! b

2 T" F! X3 c& U. i6 o9 Z) Z- L“扁鹊先生,你来了!你可是远方的客人啊!”这应该是桓侯的客套话。
# w$ X4 j# m, |- L1 J
& K8 p7 ^4 g0 M! ~1 o6 H$ k- _; p扁鹊是桓侯请来的客人,本来也应该奉承主人几句,让主人心里觉得舒服。但是,扁鹊出于医生的责任,也是对于“朋友”的关心,在看到齐侯的神色上已经有了疾病的征兆时,顾不了多想,还未寒暄,就当着众人的面,立即说:“君主,您有病啊!它已经在皮肤、腠理阶段了,不治疗就会加重、加深。”
$ t/ m7 M+ `% c- {, ~, ^% J
1 {2 ?) z! ]) g3 W% T. k) b9 z一石激起千层浪,扁鹊的话音刚出口,立即引起众人的关注。这是因为扁鹊享有盛名,也因为齐侯的特殊地位,这一诊断充满了风险,也关系到齐国政局的安危。0 W! r' h, R8 g* t: H, Q8 }* Y

% P$ O" ~  I/ c0 w& q7 V4 H9 w一般说来,国君是一个国家的主宰,古人甚至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一国之君患病,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在古代医疗条件比较低下的时候更是这样。殷墟甲骨文中,就记载了大量的占病记录,其中充满了古代帝王对于患病的恐惧,以及对于疾病痊愈的期待。在某种意义上说,国君的病是一个国家的最高机密。
" [9 V; G: w8 r. a
4 k. C) A- O7 V0 u0 o" e0 r* [扁鹊看到众人关切的目光,看到齐侯不知所措的眼神,立即解释说:“您的病现在还比较轻浅,只是位于皮肤、肌肉之间,很容易治好。但是,不抓紧治疗的话,就有可能逐渐加深,造成不良后果。”
( Z5 W$ @; N+ D7 `8 `
' ~( C9 {8 i9 v6 Q( K* [) y' q听了扁鹊的话,齐桓侯不信任地瞥了一眼,故意大声地说:“寡人没有病!”继续宴请宾客,不再理会扁鹊。- ~( }+ `7 D- W$ P

  `! g6 F( E: z扁鹊见自己的一片好意,换来的却是齐侯的误解,众人的轻蔑。他知趣地退了出去。9 Y) ~) A- p+ {$ _. E2 V- {
! f, A5 r' E. \3 C! G6 X0 ~
齐侯望着扁鹊离开的身影,大声地对朝臣们说:“医生都是贪财好利的人啊,扁鹊也不例外。他只想着捞取钱财,就不择手段,把没病的人,说成是有病的人,这样一来,不就更容易赚取更多的外快了吗!”
# N" I& g. s( v( e
% p1 ]- S5 u( a3 L# B, N, v8 T$ L众人听见齐侯这样说,都随声附和起来:“是啊!”“大王真是英明”!“明察秋毫哇!”0 Y' I9 O8 m6 X& `* ?6 u. ^

! B) J* A7 H2 N) `, j& i# L/ m3 S这个误解,不仅古代有,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之下,这种情况更多,也造成了医患关系的紧张,这个思想根源很深远。在这个意义上说,桓侯的病,有“遗传性”,是思想的遗传病。4 O9 o3 d. |2 O$ T

/ R! X9 `$ f% c2 Q3 ]. J中国民生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纪连海经过考证后认为:“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一个被称为‘蔡桓公’的人,倒是有一个被人称为‘蔡桓侯’的人,可是这个被人称为‘蔡桓侯’的人在公元前695年就死了。他死时距离出生于公元前407年的扁鹊还要早上280多年呢;再说,这个蔡国也在随后的公元前447年被灭亡了,而那时的扁鹊仍然没有出生呢。”其实,这个蔡桓公,就是齐桓公。但不是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而是战国时期齐桓公。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分为两个阶段,即姜氏齐国、田氏齐国。田氏代齐以后,国名、君主爵位田氏依然沿用。战国田齐桓公,名为田午。
3 g0 J& R/ n( B. E/ g
; d; M' B( a2 X- P" G. w  [春秋时期有个蔡桓侯。蔡桓侯是春秋时蔡国(现今河南省上蔡县一带)第七代国君,为蔡宣侯的儿子,承袭蔡宣侯担任该国君主,在位期间为前714年—前695年,共20年。这个蔡桓侯历史上没有被称为“蔡桓公”。- M6 n" R0 q5 c- K
# t2 H$ Z0 b7 B" }1 d$ o
《韩非子·喻老》: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以后的的原文中均称桓侯而不再称蔡桓公。可见蔡桓公与桓侯在韩非子哪里是一个人,都是蔡桓公。
. \- {3 h3 I4 B9 j' D' {/ R3 I# @* R9 r: a+ |' a: Q4 C# Q
  韩非子文中提到的“蔡桓公”,大约生活于春秋早期,春秋时的蔡国位于现今河南省上蔡县一带,第七代国君桓侯公元前714——前695年在位。这个时代距离赵简子、扁鹊生活的年代相差200年左右,因此,司马迁在《史记·扁鹊传》之中记载的是“齐桓侯”,而不是“蔡桓公”。
& U, ^& g  a, F9 p: `6 C, }% F- v. q2 h* `; t% K% _: q
  我们研究扁鹊必须要尊重司马迁的考证,扁鹊诊治赵简子这个历史事件我们在前边已经进行了详细的推理论证。有大量的证据可以证明扁鹊是与赵简子同时代的人物。赵简子昏迷的时间是在公元前497年,这个时候扁鹊已经开始了独立行医济世,说明扁鹊已经是一个可以独立出诊的医生了,即便是那个时候扁鹊的名声不太大,但是从司马迁的记载可以看出扁鹊已经是一个医术相当高超的医生了,所以纪连海先生考证说扁鹊出生于公元前407年是不可靠的。因为赵简子死于公元前476年。按照纪连海先生的考证直到赵简子死亡也不会看见扁鹊秦越人的出生,更不用说请扁鹊诊治疾病了,所以纪连海的考证扁鹊出生年代是不可靠的。
, w% |& y5 N4 |! ]4 d! }9 {/ G" p
' L' [( o4 Z+ Z9 Y前边我们说过,韩非子对于扁鹊的事迹没有深入调查研究,而是得之传闻,他在这里虽然讲述了扁鹊的望诊事迹,但是,联系前后文,可以看出他的侧重点是在说明一个道理,而不是以论述扁鹊的事迹为主旨。所以《史记.扁鹊传》中记载的这个故事只是韩非子用来说理的一个寓言故事,不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在韩非子和司马迁的笔下不论是蔡桓公还是田齐桓公午都是虚构出来的背景人物,只是用来说理的工具和对扁鹊秦越人高超医术的描写的工具而已。也就是说这个寓言故事中的背景人物无论是谁都不影响对扁鹊秦越人高超医术的表达和其中蕴含的道理的表达。, {" A* e7 j7 n5 Z( t7 m* L6 O: L; M
# a9 W, l0 I+ D" `9 S$ i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69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555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10-9 21:44:3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故事中表达了扁鹊高超的望诊修养。" x' L8 ~8 w8 x3 H4 f! v

$ R0 }" @6 I) @《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 “五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炲(音,台)者死,赤如衄(音,女)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音,是)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绀。生于脾,如以缟(音,高)裹括楼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脏所生之外荣也。& B/ ~' Z& b2 f
: H4 W5 V' S+ U3 G: F
色味当五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碱。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凡相五色之奇脉,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8 i$ m9 o( O& M4 O2 q& Z
  \3 T, |6 E9 @, {+ P0 X
《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 a: G& M3 ^* \6 x" L
6 h; @& c, b( n! g; x# M
《玉机真脏论篇》:“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真脏脉见,乃予之期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颈,期一月死。真脏见,乃予之期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胭。真脏见,十月之内死。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内消,动作益衰。真脏来见,期一岁死,见其真脏,乃予之期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腹内痛,心中不便,肩项身热,破胭脱肉,目眶陷。真脏见,目不见人,立死;其见人者,至其所不胜之时则死。”           5 \0 a! g4 ^( v9 U. r1 R4 x( B
- Z: H2 N- S' z6 L7 W6 K
《玉版论要篇》:“容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其色见浅者,汤液主治,十日已。其见深者,必齐主治,二十一日已。其见大深者,醪(音,劳)酒主治,百日已。色夭面脱不治,百日尽已。脉短气绝死,病温虚甚死。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上为逆,下为从;女子右为逆,左为从;男子左为逆,右为从。易,重阳死,重阴死。阴阳反他,治在权衡相夺,奇恒事也,揆度事也。”等等这些关于望诊的记载都是扁鹊对医学的贡献。这个寓言故事中,更有职业良心和眼前利害关系在考验着医祖扁鹊,更表达出了医患关系不和,齐候丧失了治疗的良好时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燕赵中医

Copyright © 2016-2025 燕赵中医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河北中健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050128号-6
《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冀卫网审字[2005]1号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