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彭坚丨为什么中医会如此衰落?因为我们没有看清中医的本质
曹东义 发表于:2017-10-27 15:16:39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2634
本帖最后由 燕赵中医 于 2024-7-6 11:55 编辑
8 C; k; T0 K- v( _; W' G3 ?6 }8 A& C+ C2 x
大约一个世纪以前爆发的五四运动,引进了西方的科学与民主,这是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试图挣脱几千年封建枷锁发出的内心呼喊,也是近代西方文化在东方的一次成功扩张,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冲击。作为中国文化一个分支的中医,自然也逃脱不了被鞭挞的命运。

' C% ?4 v4 q- k6 f. |$ O% k: e  O; D
“医不知科学,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菌毒传染,更无闻焉。唯知附会五行生克寒热阴阳之说,袭古方以投药饵,其术殆与矢人同科。其想象之最神奇者,莫如气之一说,其说且过于力士羽流之术。试遍索宇宙间,诚不知此气之果为何物焉也。”新文化运动旗手陈独秀的这个评价,代表了当时许多“先进人物”对中医的普遍看法。
! D" N( t( G; f5 V8 j$ a. d1 ]
我们始终没有看清中医的本质

& u1 y+ n. I# p9 q1 S
中医进入近现代社会,命运坎坷,其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表达自己理论体系的那些概念,无法用当代科学语言解释。许多名人和科学家,并不否认中医治病有效,只是因为读不懂中医的语言,即认为中医“不科学”。北洋军阀和汪精卫政府曾经试图以“不科学”为名,取缔中医。但由于中医界团结一致,据理力争;广大人民群众信赖中医,中医治病疗效好,费用低廉;中医队伍人数多,担负着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卫生保健任务,那时的西医,完全不可能也没有能力取代中医。几次“废止中医”的提案,最终没有执行。
- e4 C! b3 L! F3 h0 F& {" n* o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50年代,政府把“团结中西医”作为卫生工作三大方针之一,并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和办法,以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1980年以后,卫生部制定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都要发展、长期并存的方针。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国家宪法总纲,规定了“发展现代医药和传统医药”的条款,将中医的发展纳入国家大法。

- N9 E5 V, G4 x" {
2003年4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2007年1月,国务院又公布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展现了未来15年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

7 \7 {* C$ F9 T8 J+ V3 k
由此可见,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政府为保护、保存、发掘、提高中医,不遗余力,中医的学校、医院、研究机构、人员队伍以及整个中医事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有目共睹。但是,1960年代北京中医学院的“五老上书”表达了对中医教育工作的不满;1982年的衡阳全国中医工作会议发出了“中医事业乏人、乏术”的警讯;时至今日,还有许多著名老中医专家,向中央上书,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表示对中医事业的极度忧虑。尤其让中国老百姓不满意和不理解的是,现在中医事业发展了,能看病的好中医大夫却越来越少;到中医院看病住院,大部分中医大夫上的是西药、开的是西医检查化验单,中医药反而退居其次。
- |% g. I& `4 F' a2 k# \% \8 Z
中医为何会衰落到如此地步,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
% s+ U* ~3 s4 A. E. E: W
问题在于我们始终没有看清楚中医的本质,没有认识到中医是一门有着几千年历史、以“人文科学”为主要方法论的人体生命科学,与以“自然科学”为主要方法论的近代科学有着完全不同的规律。几十年来,我们在继承发展中医事业的大局上陷于盲目,一直沿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即西医的方法进行中医的科研、教学、临床、管理,完全漠视和违背了中医自身的规律。长达半个世纪对中医的误读,怎能不导致中医事业出现乏人、乏术、乏成果的严重危机呢?
% `! p* I. e1 H2 K* H8 g. D
50多年以来,中医界一直把西医的科学方法作为衡量中医的“金标准”,导致中医临床疗效、中医的“科学性”全被否定。
3 k" M) `4 O# s: Y$ o8 U
“要以西方的近代科学来研究中国的传统医学的规律,发展中国的新医学。”1950年代以来,这一观点,被过度延伸并被极端化,已不止限于指导中医的科研方向,而且辐射到整个中医事业,几乎成为继承、研究、发展中医的唯一指导方针,造成全面的导向错误,以至于长期忽略、耽误了真正的中医继承工作。

6 W, S: b2 ~/ [, d, \
西方近代科学方法,即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建立在伽利略、牛顿所奠定的“还原论”基础上,主要运用实验的、数学的、分析的方法,把客观事物割裂开来,进行相对孤立的、静止的研究;主张“实证”,强调“清晰”。近现代西医,主要使用这种研究方法。
7 C9 ~' J, w2 W
中医则主要运用人文科学的方法,即通过活体的、动态的、联系的、整体的方法考察人体和疾病。这种方法论的典范,就是“辨证论治”的临床思维。“辨证论治”不是以静态的、形态学所见到的“病”为考察目标,而是以动态的、患者所表现出来的“证”为考察目标,通过望闻问切等诊断手段,收集体内发出的信息,通过汤药、针灸等,输入治疗的信息,从而治愈疾病。辨证论治还要求医生能够“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即使是同样的病症,也要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时令季节和气候变化,灵活地遣方用药。
1 R0 U& b! ?, I7 z8 ?0 F
中医研究生命和疾病规律所采取的这种独到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中医建立在对人体信息进行动态考察基础之上的有效治疗经验,与西医迥然不同。既不需要以西医的解剖、生理、病理学为基础,在动物实验中又往往得不到阳性结果,更经不起以“病”而不是以“证”为研究目标的统计学原理处理。
$ E9 G6 k3 M) l
因此,大量在临床真正有效的中医方药和名老中医生动活泼的治疗经验,甚至像《伤寒论》中经历了一千八百余年考验、仍然疗效卓著的经方,一旦运用西医的标准来检验,无一不被“科学”地否定,无法得到继承、发扬和推广。
! Z. i/ ]6 a  R& m0 O% O+ @, n& U
50多年以前,名老中医蒲辅周先生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运用98首不同的处方治愈了北京167例已经昏迷的乙型脑炎患者,远远超过了同时期的世界先进水平。然而,当时的卫生部领导却认为,一首方剂的治愈率不到两人,“不符合统计学原理”,予以否定。可叹的是,50多年以来,中医界一直把西医的科学方法作为衡量中医的“金标准”,导致中医临床疗效、中医的“科学性”全被否定。
" R! n* p+ g1 t) h
毋庸讳言,中医在运用自然科学方法和利用当代科技成果方面,应当向西医学习,以弥补中医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先天不足。然而,以举国之力,历50年之久,运用近代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中医的结果是,至今仍然拿不出几项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和重大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这中间出现的反差与困惑,应值得中医科研工作者深刻反省。

' x$ K1 q. |" S6 E8 w3 `: u
多年以来,特别是近十多年以来,全国大部分中医的科研、教学、临床部门,都把这种按照西医标准设计的科研课题、科研论文、科研成果,奉为中医考核、晋升、评级的首要标准,即使是中医教师、临床医生也概莫能外。中医不能姓“中”,一定要改姓“西”,制定这样的政策标准,实质上是在否定自我,取消中医!
, g3 Z- Z& w2 J
倘若全部摒弃中医在人文科学方法方面的长处,完全用研究西医的方法来进行中医研究,而且以此作为衡量中医是否符合科学的唯一标准,作为衡量中医各种人才业务水平高低的首要标准,必当严重危害中医事业。
/ c4 F4 V6 |( M1 p
错误的方法论必然导致方向的错误,方向的错误必然使振兴中医的一切努力付诸东流。“南辕北辙”的中国古训,难道还不发人深省吗?此类含金量极低、充斥泡沫和水分的“中医科研”泛滥成灾,不仅浪费了国家的大量钱财,贻误了中医事业发展的历史机遇,还贬低了中医院校和中医医院的学术研究、教书育人、临床经验总结等极其重要的工作。

/ P! n- O/ v3 v) l9 i
更为严重的是,中医科研中的弄虚作假行为,污染了学术风气,助长了学术腐败,带坏了无数中医硕士、博士,致使中医真正有效的、鲜活灵动的临床经验,得不到继承、总结与发扬、传播;中医临床医生士气低落,中医教师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中医在学术界(包括西医)的诚信受到质疑。“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在于能看好病。”这是任何时候中医事业都不可偏移的重点,“科研”至上的错误导向再不彻底扭转,中医成为“绝学”将指日可待!
* y1 U9 z& i9 `* J( X1 Y
总之,中医的科学方法,既是古老的,又是前瞻的,它包含有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模糊数学、模型方法等现代科学的许多要素,这些学科很可能成为揭示中医科学内涵、引领中医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中医的创新发展,也寄托在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基点上。

! c$ _+ o8 e+ F3 L+ u
然而,目前中医自身的这支科研队伍,整体上并不具备现代科学的基本素质,大多数人还是在沿用老的、近代科学的手段和方法研究中医,继续做“缘木求鱼”的空头文章,怎能将中医“创新”、“突破”的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中医必须建立一套独立的、符合自身客观规律的价值体系和评估标准,必须依靠国家组织其他现代多学科的广泛参与,中医的科研现代化才能真正有望。
8 l5 l2 g9 j4 R: b
中医界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仍然在于脚踏实地、搞好继承工作。但是,决不能因为中医现代化路途艰难,就要“抛弃中医理论……代之以近代科学化的方法”。某些站在局外、并不真正懂得中医的科学家随意发表的不负责的观点,只能对中医继承发展的方向起不良的干扰作用。
( c( v; _, x( p/ ?- t3 `/ S
中医教育的反思
* G$ ^6 I( S# f/ a0 j
古代中医成才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条是“家传师授”,一条是“由儒从医”。
" W' Y" _* p4 q' e( O6 y
第一种成才的学习方式,多“由浅入深”,学生年龄小,起点低,老师确定几本入门书,诵读几年,即跟师坐堂,白天看病,晚上讲解,还要学会认药、尝药、抓药、采药、制药等,以增加感性知识。这种口授心传的收获最大,医理紧密联系临床,成才周期迅速。学徒式中医教育的缺陷在于,低龄的学徒虽然记忆力好,但一般文化素质偏低,知识面不广,如果老师本身的理论修养不深或临床经验不丰富,或教授不得法,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成才。因此,老师的素质如何,学生是否勤奋,往往是决定能否成才的关键。

3 z; y/ d* W5 d- v' H  `
第二种成才的学习方式为“高屋建瓴”。学生年龄较大,古代人文知识素养较高,对中医的基础理论和思维方法容易接受,可以通过自学读懂中医,古人形象地称为“秀才学医,笼里捉鸡”。这种儒生一旦摆脱书本的束缚,投身于临床,往往能够取得很高的成就。明代著名的大医学家张景岳年轻时靠自学,40岁以后才从医,并没有家传师授的背景;被后世称作“妇科圣手”的清人傅青主,在政治、哲学、书法方面的声名比医名毫不逊色。这样的例子在古代医家中并非少数,说明古代文化修养在中医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 }( @. t" G$ U; s3 T
古代中医人才培养的以上两种模式,与中医学科的特点密切相关。中医是一门“复杂性科学”,既需要哲学的思考,又需要临床经验的积累。中医很看重经典著作的学习,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人文科学的认识论,早已在其他学科不复存在,却完整地保留在中医的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中,并且仍然在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中起着重要指导作用;中医很看重经验的积累,不仅因为这个学科两千多年以来治疗疾病的宝贵经验,通过古代文献传承至今,对临床医生有重要参考价值,而且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主要靠四诊合参来收集人体信息,因而观察领悟、经验体会,对于一个中医临床医生至关重要。
& ?, |2 i) U. C( D
由此可见,中医教育的关键,在于抓好两个重要环节,其一是加强古代人文知识的学习,目的是为学好中医经典著作打好基础,从而能够深刻领会和牢牢掌握中医独到的方法论;其二是加强临床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为中医的生命在于临床,能不能培养出大批能看病的中医人才,是衡量中医教育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准。

% b: X4 t5 W: c) P" m7 A+ q# J, E) o
目前中医院校招收的学生,虽然具有一般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但是对于学好中医所需要的中国古代人文知识素养显然不够。中医院校的教师队伍,大多数是直接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虽然具有硕士、博士的高学历,但是其本身的中国古代人文知识素养不高,又缺乏长期临床实践的历练,怎能把中医的经典著作讲好、讲透,有何经验体会传授给学生呢?故在对学生“因材施教”的同时,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也极其重要。

7 o. x/ ]; y7 c$ D3 F
然而,几十年来中医教育改革始终没有紧扣以上两个环节,没有针对学生与教师双方面的素质培养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因此导致许多失误。这些失误最典型地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缺少中国古代人文科学知识方面的课程;忽视中医经典著作的教学,或中医经典教学的质量差;西医课程安排得不科学、不合理,对中医教学冲击很大;临床实习难以找到真正的好中医大夫进行带教传授,学不到中医看病的真本事。
  s" f4 R5 F+ w
中医教育的改革,只要高层决策者真心为中医事业的未来着想,为中医学子的前途着想,抓到了问题的关键,要解决并非难事。在笔者看来,即使是“师徒相授”这种个体之间经验传承的人才培养方式,如果充分利用视频设备,在现代化教学中同样可以大规模拓展和推广。

( C, D! ^$ ]7 k* W# g2 |
笔者曾经撰文建议,每个中医院校可以选定几个有真才实学、看病疗效好的名医,在其诊室安装视频探头和其他先进视听设备,名医坐诊时,打开几十、几百个屏幕,让立志成为名中医的学生自由观摩。诊余时,尚可组织名医与学生一起讨论。这是解决名中医难找、带教老师不足、跟师坐诊的学生有限几大难题的一项可行措施,如哪个院校能够坚持几年,从这个院校定能走出几百个能看病的青年中医。

8 Z% Z+ K; i9 [+ q# X
中医教育改革,需要有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全国几十个中医院校,应该有人站出来,像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办“国学院”那样,试办一所“国医大学”或“国医学院”。
4 c4 K1 s0 b, I( ]: F% G9 l
中医临床的反思

/ y9 {" C3 s2 |  N3 n3 q
中国古代,在药店坐堂是中医治病的主要方式。1950年代,仿照西医医院的模式,各地开始建立专门的中医院,这是当时政府为了提高中医的地位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用心是好的。现在全国几乎每个县都有中医院,但大部分经济效益不好,远不及同级的西医院,因为建立现代医院的方式,并不适合中医。
  [" A4 n, F$ K8 M* L- W' d9 K, S
近现代西医之所以要建立大规模的综合医院,第一是因为西医的分科越来越细,大部分西医只擅长治疗某一科的疾病、甚至某一科中的某一种病,因此,需要以医院的形式,将众多具有专门特长的各科医生集中在一起,才能使患者得到全面有效的治疗。第二是因为西医需要进行各种检验和仪器检测,越是先进的仪器越是价格昂贵,一台昂贵的仪器,必须集中使用,各科同用,才能很快地收回成本。

! k/ Y' o" Q2 \, @) ?5 u; m: Y
中医则不需要建立综合性医院。因为一个真正的中医,诊断疾病主要靠望闻问切,而不是靠仪器检测。四诊虽然是古老的,但决不是落后的,这是一种信息处理的手段,从古到今的中医医疗实践,证明是有效的。
" L& k" d: `% t4 q
笔者不反对参考西医检测的结果,而是认为一个中医医生,不应当像西医那样依赖仪器检测,应当发挥本学科独立诊断的能力。中医也不能像西医那样分科分得很细,这样容易失去整体的把握。古代的中医多数是全科医生,以内科为主,兼治其他科疾病,当然也有专门的妇科、外科、儿科、骨伤科,这都是大科,不能再细分了,因为中医的理、法、方、药是统一的,各科通用的,宏观把握、整体联系是中医的长处,至今那些中医诊所和药店坐堂的中医还维持了这一传统。

) o/ U" ]" |: n# W& Z; V/ C
但现今正规的中医院,却一概仿照西医院的模式,倚重仪器,分科很细,失去了宏观把握、整体联系的中医优势和特色,变成中不中、西不西的医院,由此遭遇尴尬。因为中医院要想同西医院比设备,拼急救、手术等西医擅长的技术,很难成为对手。而老百姓若想看中医,同样很难在西医化的中医院找到几个看病疗效好、开药便宜的“纯中医”。
+ f* |  L5 b+ C- j1 ~
笔者认为,真正适合于中医发展的,不是大型综合性医院,而是个体化、个性化的小型诊所。这样的中医诊所,基本不作西医的检测,只治疗中医有特长的疾病,在学术上独立,能够真正发挥中医的优势。由于不需要购置昂贵的现代仪器设备,不需要养医院,故收费低廉,特别适合于在农村和社区大量普及。这是一件于国、于民、于中医都有利的事情,国家应当把发展中医诊所(包括中西医结合诊所)作为中国卫生事业的一项战略决策来看待,大力提高基层中医防治疾病的水平,只要技术过硬,中医诊所就不会有生存危机。

& P# u! o: K7 n! s% F* y5 I) E
当然,我们无法回避国内的现实,对于已经“西化”的大部分现有中医院,特别是县、市、省级中医院,国家应当加大投入,争取在硬件设备上与同级的西医院看齐,有先进的设备对于中医来说,是好事不是坏事,但最重要的是,中医院不能因此而失去自我,要在提高中医的临床治疗水平方面下大力气,办出中医的特色。
' n3 ^; Z+ }5 R  H- n' n8 _+ i6 L
一个医院,既有堪与西医院相比的仪器设备,用中医治病的疗效又好,这种中医院怎么会不受老百姓欢迎呢?广东很多中医院就给全国的中医院树立了榜样。同样,一个西医院的中医科,如果有几个技艺高超的中医,怎会不受西医同行的欢迎呢?真正尊重科学的西医临床医生,对自己学科的不足很清楚,他们是敬重真有本事、真能看好病的中医专家的,是愿意与中医合作的。

' j0 M; a7 I& l4 k% ~. C- g
此外,与中医临床紧密相关的管理,也存在着某些失误。对中医中药进行规范化管理,是必要的,但是一概采用管理西医、西药的模式,则限制了中医事业的发展。例如,药店坐堂是几千年来中医看病的传统形式,医政管理部门却以担心医生销药予以取缔;丸散膏汤是历代中医根据不同病情设计的几种剂型,药政部门则只准开汤剂,不准医生根据处方制成其他剂型,否则判以“非法制药”;很多中药有一定毒性,例如生附子、生乌头、马钱子等,用之得当,往往又是起死回生的大药,药政部门不准药店药房备药,临床医生畏法不敢大胆使用,致使中医大量治疗危急重症、疑难大病的有效处方束之高阁。这些不当的管理措施,抹杀了中医的特点,束缚了中医的手脚,降低了中医治病的疗效,阻碍了中医临床的发展。

* |* ~2 t1 \1 L" t7 N$ k9 n7 O
总之,中医事业的衰落已有半个到一个世纪,是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式微所造成的,既有政策层面上的不当,认识方面的误区,也有中医队伍内部的原因。所幸的是,近几年来,我国政府已经发现了中医问题的失误所在,一系列振兴中医改革措施正在全国酝酿进行之中,然而,中医失误的纠正,还需待以时日。
7 k$ \: V& z: J& K; V9 Q
特别要指出的是,中医事业的衰落,当代中医队伍中的每个人都有责任,我们自己首先应当进行深刻反省。邓铁涛几年前提出要培养一大批“铁杆中医”,来振兴中医事业;朱良春引用宋代张载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来激励中医一代传人。只有中医队伍自己,特别是高层决策部门能够进行全面、深刻、彻底的反思,不掩饰真相,不回避矛盾,把导致中医衰落的真正原因找出来,中医的改革才会有实效。

6 j( W% V8 }+ H+ \( [! I4 u
只有靠一批又一批淡泊名利、深深扎根于临床的“铁杆中医”,无怨无悔地担负起历史责任,中医这门“绝学”才有振兴的希望,才能为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做出中华民族应有的伟大贡献。
# H" E0 c( i6 o5 s
I 版权声明- h  ?/ b( }) H$ b* R$ t
本文来源为《科学》,2008年第4期,版权归权利人所有。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17-10-27 15:52:38 | 阅读全部
敬告青年% t3 {' L( p0 e( o1 c9 R& D" {8 o
(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发刊词)
  }' L3 _+ x. K陈独秀* _$ J/ l9 y! O
窃以少年老成,中国称人之语也;年长而勿衰(Keep young while growing old),英、美人相勖之辞也,此亦东西民族涉想不同、现象趋异之一端欤?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0 @: q6 J# ~3 p1 I/ p3 E# D) v* ~
准斯以谈,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非予之所忍言者。彼陈腐朽败之分子,一听其天然之淘汰,雅不愿以如流之岁月,与之说短道长,希冀其脱胎换骨也。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
4 F6 h6 I5 c9 _: |1 @! p, C6 N自觉者何?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而自视不可卑也。奋斗者何?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视之若仇敌,若洪水猛兽,而不可与为邻,而不为其菌毒所传染也。. G! ?7 P. h9 [) P* d
呜呼!吾国之青年,其果能语于此乎!吾见夫青年其年龄,而老年其身体者十之五焉;
4 C; T  W( O( Y* [. n( T青年其年龄或身体,而老年其脑神经者十之九焉。华其发,泽其容,直其腰,广其膈,非不俨然青年也;及叩其头脑中所涉想,所怀抱,无一不与彼陈腐朽败者为一丘之貉。其始也未尝不新鲜活泼,寝假而为陈腐朽败分子所同化者,有之;寝假而畏陈腐朽败分子势力之庞大,瞻顾依回,不敢明目张胆作顽狠之抗斗者,有之。充塞社会之空气,无往而非陈腐朽败焉,求些少之新鲜活泼者,以慰吾人窒息之绝望,亦杳不可得。
9 ]) B8 p% Z2 E7 \( b% `! k6 ^循斯现象,于人身则必死,于社会则必亡。欲救此病,非太息咨嗟之所能济,是在一二敏于自觉、勇于奋斗之青年,发挥人间固有之智能,决择人间种种之思想,——孰为新鲜活泼而适于今世之争存,孰为陈腐朽败而不容留置于脑里,——利刃断铁,快刀理麻,决不作牵就依违之想,自度度人,社会庶几其有清宁之日也。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若夫明其是非,以供决择,谨陈六义,幸平心察之。
9 R' W& G+ s3 H0 _( A, Z( R' G自主的而非奴隶的4 ~5 q/ Z* r" b- k
等一人也,各有自主之权,绝无奴隶他人之权利,亦绝无以奴自处之义务。奴隶云者,古之昏弱对于强暴之横夺,而失其自由权利者之称也。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忍受。世称近世欧洲历史为“解放历史”——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
( G- x6 ?' _! q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我有手足,自谋温饱;我有口舌,自陈好恶;我有心思,自崇所信;绝不认他人之越俎,亦不应主我而奴他人;盖自认为独立自主之人格以上,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唯有听命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盲从隶属他人之理。非然者,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也(德国大哲尼采)别道德为二类:有独立心而勇敢者曰贵族道德(Morality of Noble),谦逊而服从者曰奴隶道德(Morality of Slave);轻刑薄赋,奴隶之幸福也;称颂功德,奴隶之文章也;拜爵赐第,奴隶之光荣也;丰碑高墓,奴隶之纪念物也;以其是非荣辱,听命他人,不以自身为本位,则个人独立平等之人格,消灭无存,其一切善恶行为,势不能诉之自身意志而课以功过;谓之奴隶,谁曰不宜?立德立功,首当辨此。
1 `# I. m( r5 r5 {* @  p0 E. [% B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 l: L* A$ }: @' }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国之恒言也。自宇宙之根本大法言之,森罗万象,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特以俗见拘牵,谓有二境,此法兰西当代大哲柏格森(H. Bergson)之“创造进化论”(L’Evolution Creatrice)所以风靡一世也。以人事之进化言之,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存亡之数,可以逆睹。矧在吾国,大梦未觉,故步自封,精之政教文章,粗之布帛水火,无一不相形丑曲拙,而可与当世争衡?
1 x+ Q: |6 H+ n1 C& l9 X$ s举凡残民害理之妖言,率能征之故训,而不可谓诬,谬种流传,岂自今始!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持较皙种之所为,以并世之人,而思想差迟,几及千载;尊重廿四朝之历史性,而不作改进之图,则驱吾民于二十世纪之世界以外,纳之奴隶牛马黑暗沟中而已,复何说哉!于此而言保守,诚不知为何项制度文物,可以适用生存于今世。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 G! M- u; a' f9 Y9 |1 N
呜呼!巴比伦人往矣,其文明尚有何等之效用耶?“皮之不存,毛将焉传?”世界进化,未有已焉。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保守云乎哉!
  ]& P+ R6 s1 n4 M3 k$ [; e进取的而非退隐的1 Q, @9 ]# z( W$ S2 w
当此恶流奔进之时,得一二自好之士,洁身引退,岂非希世懿德。然欲以化民成俗,请于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夫生存竞争,势所不免,一息尚存,即无守退安隐之余地。排万难而前行,乃人生之天职。以善意解之,退隐为高人出世之行;以恶意解之,退隐为弱者不适竞争之现象。欧俗以横厉无前为上德,亚洲以闲逸恬淡为美风,东西民族强弱之原因,斯其一矣。此退隐主义之根本缺点也。1 j9 P0 \8 @, F1 K9 L: y: b
若夫吾国之俗,习为委靡:苟取利禄者,不在论列之数;自好之士,希声隐沦,食粟衣帛,无益于世,世以雅人名士目之,实与游惰无择也。人心秽浊,不以此辈而有所补救,而国民抗往之风,植产之习,于焉以斩。人之生也,应战胜恶社会,而不可为恶社会所征服;应超出恶社会,进冒险苦斗之兵,而不可逃循恶社会,作退避安闲之想。呜呼!欧罗巴铁骑,入汝室矣,将高卧白云何处也?吾愿青年之为孔、墨,而不愿其为巢、由;吾愿青年之为托尔斯泰与达噶尔(R. Tagore,印度隐遁诗人),不若其为哥伦布与安重根!6 R9 s7 y* w0 ^9 Y" t" |6 n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2 F% V, H* x9 a$ Y0 v并吾国而存立于大地者,大小凡四十余国,强半与吾有通商往来之谊。加之海陆交通,朝夕千里,古之所谓绝国,今视之若在户庭。举凡一国之经济政治状态有所变更,其影响率被于世界,不啻牵一发而动全身也。立国于今之世,其兴废存亡,视其国之内政者半,影响于国外者恒亦半焉。以吾国近事证之:日本勃兴,以促吾革命维新之局;欧洲战起,日本乃有对我之要求;此非其彰彰者耶?投一国于世界潮流之中,笃旧者固速其危亡,善变者反因以竞进。* y7 C+ K* y) [( n6 x- ~
吾国自通海以来,自悲观者言之,失地偿金,国力索矣;自乐观者言之,倘无甲午庚子两次之福音,至今犹在八股垂发时代。居今日而言锁国闭关之策,匪独力所不能,亦且势所不利。万邦并立,动辄相关,无论其国若何富强,亦不能漠视外情,自为风气。各国之制度文物,形式虽不必尽同,但不思驱其国于危亡者,其遵循共同原则之精神,渐趋一致,潮流所及,莫之能违。于此而执特别历史国情之说,以冀抗此潮流,是犹有锁国之精神,而无世界之智识。国民而无世界知识,其国将何以图存于世界之中?语云:“闭户造车,出门未必合辙。”今之造车者,不但闭户,且欲以“周礼”“考工”之制,行之欧美康庄,其患将不止不合辙已也!% q1 Y5 P. U- S6 j9 q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 Q7 g' Q9 r2 B. {自约翰弥尔(J.S.Mill)“实利主义”唱道于英,孔特(Comte)之“实验哲学”唱道于法,欧洲社会之制度,人心之思想,为之一变。最近德意志科学大兴,物质文明,造乎其极,制度人心,为之再变。举凡政治之所营,教育之所期,文学技术之所风尚,万马奔驰,无不齐集于厚生利用之一途。一切虚文空想之无裨于现实生活者,吐弃殆尽。当代大哲,若德意志之倭根(R. Eucken),若法兰西之柏格森,虽不以现时物质文明为美备,咸揭橥生活(英文曰Life,德文曰Leben,法文曰La vie)问题,为立言之的。生活神圣,正以此次战争,血染其鲜明之旗帜。欧人空想虚文之梦,势将觉悟无遗。* L: p% w# O2 J1 f5 m% t, c+ K3 G. H: _
夫利用厚生,崇实际而薄虚玄,本吾国初民之俗;而今日之社会制度,人心思想,悉自周、汉两代而来,——周礼崇尚虚文,汉则罢黜百家而尊儒重道。——名教之所昭垂,人心之所祈向,无一不与社会现实生活背道而驰。倘不改弦而更张之,则国力莫由昭苏,社会永无宁日。祀天神而拯水旱,诵“孝经”以退黄巾,人非童昏,知其妄也。物之不切于实用者,虽金玉圭璋,不如布粟粪土。若事之无利于个人或社会现实生活者,皆虚文也,诳人之事也。诳人之事,虽祖宗之所遗留,圣贤之所垂教,政府之所提倡,社会之所崇尚,皆一文不值也!9 ^; |" V! G6 ]0 v7 {0 z' G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I8 n' Y& O) @1 n9 c
科学者何?吾人对于事物之概念,综合客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谓也。想象者何?既超脱客观之现象,复抛弃主观之理性,凭空构造,有假定而无实证,不可以人间已有之智灵,明其理由,道其法则者也。在昔蒙昧之世,当今浅化之民,有想象而无科学。宗教美文,皆想象时代之产物。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云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2 S' y; S# v% Q/ Y  R1 s: I% p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士不知科学,故袭阴阳家符瑞五行之说,惑世诬民,地气风水之谈,乞灵枯骨。农不知科学,故无择种去虫之术。工不知科学,故货弃于地,战斗生事之所需,一一仰给于异国。商不知科学,故惟识罔取近利,未来之胜算,无容心焉。医不知科学,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菌毒传染,更无闻焉;惟知附会五行生克寒热阴阳之说,袭古方以投药饵,其术殆与矢人同科;其想象之最神奇者,莫如“气”之一说,其说且通于力士羽流之术,试遍索宇宙间,诚不知此“气”之果为何物也!9 d6 f0 c& ?$ p0 A! u1 M# z
凡此无常识之思惟,无理由之信仰,欲根治之,厥为科学。夫以科学说明真理,事事求诸证实,较之想象武断之所为,其步度诚缓,然其步步皆踏实地,不若幻想突飞者之终无寸进也。宇宙间之事理无穷,科学领土内之膏腴待辟者,正自广阔。青年勉乎哉!
& X- ?* ?* B# T3 x: ]( j* F7 u3 d分享:
% h( v" j0 S/ H1 }* k2
7 L  ]" y3 Q& o2 h; R# ?7 F: K喜欢! ?. c, @( F( E3 A' y
1
/ \$ K" H  A8 B9 p5 k2 |3 c9 B赠金笔赠金笔/ F7 e& g: n" ~- P3 y6 F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17-10-27 19:33:40 | 阅读全部
南怀瑾:《小 言 黄 帝 内 经  与生命科学》
: f: r; Z& G9 H4 E                 9 X" l) f6 a9 m& z
                       (陈家功辑录)
/ G. l9 ?3 f0 k  K  y( B0 h! |8 e9 D- L5 j( I8 x4 F
               辑录者写在前面的话
2 d# d; X- E, y4 F6 q3 n7 G9 K& X$ F3 ^
    2007年4~5月,在太湖大学堂,南怀瑾先生分五次讲解《黄帝内经》,根据讲解记录,2008年整理出版《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与众多释义不同的是,南怀瑾先生以人类文化视野讲解“生命”,重点介绍以《黄帝内经》为代表中华文化生命观,参以佛文化注释。这对我们理解中华文化生命观帮助非常大,因为我们这些新生代中华民族,都是从现代汉语教育入手、接受的是西方文化,建立的是西方文化生命观。共和国六十年推行的全民族基础教育,缺失中华文化,缺失文言语言文字学,因此,我们阅读《黄帝内经》时,既有文化观念的障碍,又有语言文字的障碍。
$ J5 c8 a: F, o: [' @( _: V     西方现代哲学即量子哲学认为,“对象只有在主体面前并被主体赋予意义时才成为对象”。这里完全颠覆了我们所接受的唯物论观念,唯物论认为,对象是一个与主体无关的存在;量子观认为,对象与主体携带的意义有关,离不开主体而独立存在。" _; p2 Z8 H% x
      人类历史创造遗留下来的文化存在多样性。人类文化多样性,以佛文化、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为代表。佛文化、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是独立的三种文化体系,存在着根据性不同。文化,因人而产生,人的观念,因文化而建立。作为对象,世界、生命等的呈现,与人携带的文化有关,或者说,世界、生命的呈现至少存在三种不同境界现象,并非是唯一的、同一个现象。唯物论认为,对象是“唯一的”、“同一个”现象,这个观念其实是错误的。西方文化给我们建立的便是这样的错误观念。“对象与主体无关”成为先入之见,这个先入之见成为阻碍我们了解、接受中华文化、佛文化的世界观和生命观根本性障碍。8 b% a* m- w# k* Q7 R8 I9 Y: S
      中华文化生命观是“心物一元”,体现为“精气神”三位一体,心与物互为因果。岐黄学的“对象”是人的生命,形与神俱,认为生命的构成和运行与天地的构成和运行遵循同一个阴阳法则,天人合一;生命是一个演化序列,恒动不居;内证实修是认知生命的唯一途径,致知在格物。西方文化生命观是“实体”,认为实体决定意识;西医学的“对象”是人的躯体,西方文化将精神意识非实体之“心性”从躯体抽象出来,交给心理学,而西医学与心理学,都是将生命之“心”与“物”相分离的。佛文化生命观是“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佛家认为,“纵使千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若问前生事,今生受者是。若问来生事,今生作者是”。" D0 C) @* U  W8 E6 L
     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生命观,可以阅读南怀瑾先的《我说参同契》、《庄子諵譁》、《原本大学微言》;了解佛文化“生命观”,可以阅读南怀瑾先生的《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习禅录影》、《南禅七日》、《人生的起点和终站》等。学习医学、追求健康,建立怎样的“生命观”是根本。5 o( p) C. M4 G% x
      追求健康、厌恶疾病,是世人共同的心理。但是,何谓健康,何谓疾病,并无一个统一的内涵,因为健康与疾病的内涵与文化有关。健康,是西方文化语境的观念,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驱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中华文化语境,没有健康这个称谓,健康是舶来语。如果将“健康”内涵置于中华文化语境,则相当于《黄帝内经》所言“圣人”境界,“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说的是圣人境界在“养生寿人”,而不在奔忙于疾病的治疗。中华文化观念,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差异的标志是境界,健康的主体是人,健康是“真人”、“至人”、“圣人”和“贤人”之境界,疾病则是“俗人”之境界。或者说,健康与疾病是人的生命两种不同的境界,俗人都处在疾病之中。佛家观念,“健康是对这个世界无心或不动心;动了心,则生邪祟、怨疾、灾祸”。当温饱等生存问题不再是人生第一难题后,健康成为世人的追求,如何拥有健康,不可不知何谓健康。西方文化健康观念不足取,追求健康,唯有向佛文化、中华文化求。
: _6 @0 A- g+ a! q      《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近十万字,在这里辑录了一万字左右。辑录标示页码,不解之处可以直读原著。(修改:2017.10.27)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4-6-27 15:01:49 | 阅读全部
普及中医知识的一部佳作
. N' ]# z) Z5 K. Q0 W铁杆中医 彭坚
6 \9 p) t/ l1 D6 s' ^   很高兴见到由瞿岳云著、杨玉绘的《漫画中医》即将出版,为全国民众增添了一部图文并茂的介绍中医知识的新书。
( U0 z- z0 b0 ^! n/ H   瞿岳云是著名的中医诊断学专家、博士研究生导师、二级教授,我与他在湖南中医药大学共事多年,我们是好朋友。他不仅著作等身,至今仍然笔耕不辍,而且是一位口才极好的教师。他教的中医诊断学课,幽默风趣,通俗易懂,深受历届学生们的欢迎。 & M! P. {) }( K/ W, k& S. G
  还记得有一天晚上,他刚刚下课回来,我们在宿舍门口的大树下交谈,他比划着开门、关门的动作,讲解什么是《伤寒论》中的“半表半里”,面部表情如痴如醉,两只眼睛熠熠生辉,他就是这样一位深爱中医、博学多才、又善于用文字和语言表达的教师。他虽然离开了大学的讲台,但是通过这本《漫画中医》,将走上更大的讲台,向全国人民普及中医知识。8 S; Q9 A" _; ~+ u) R
   中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更植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她不是“旧时王谢堂前燕”,早应“飞入寻常百姓家”,只是我们当代的中医工作者,受各种原因的束缚,没有做好中医的普及宣传工作,毕竟现代人的知识体系,与古代相隔甚远,需要有人引领介绍。$ q; }) J) i6 X# b/ D
   只要翻开本书的第一页,看看“阴阳”学说是怎么来的,你就会恍然大悟:原来古人离我们这么近!读完全书,你就会明白:原来中医就在我们的身旁。书中不仅文字妙趣横生,绘画也精准得体。# v& a0 i5 ~. Z  t8 r* j- z
   这本书是一座桥梁,能够让我们轻松走进中医殿堂,了解中医的理论是怎么形成的,中医是怎么看病治病的,哪些药物有强身健体的作用,哪些药物有补益或治疗作用。可以说,此书不亚于一本通俗版的中医百科全书,相信会受到人民大众的热烈欢迎。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