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王海震先生对于中医和传统文化的研究文章
曹东义 发表于:2017-11-1 16:21:41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20602
道与术
中医药体系源于对生命规律的认识。说起来很简单,我们只要知道正确的,那么和正确不同的便是错误的,而我们并无须过分关注错误。就如玩泥巴,我们想把它搓成球形,那么无论这块泥巴是何种形态,我们都能轻易的把它变成球形。生理规律是唯一的,病理反应是无穷的。病理只有在明确生理的前提下才有意义。假如你不知道正确的,即使你知道错误的是错误的,也不可能将错误引向正确。当然,如果你不知道正确的,也谈不上知道错误的,“未知生焉知死“。基于生理规律的病理描述才有意义。基于生理规律的药物描述才有价值,否则一物有多重功用,就如草木药除了治病还能烧火做饭,只有有的放矢的药物描述才能精确利用其扭转病理归于生理。
所谓辩证即通过现象看和生理规律有了什么不同而已;所谓施治即通过一定之方法恢复生理而已。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之真髓,即一成不变,又灵活万端,正因为一成不变,才能够灵活万端,执简以御繁,从而完成道与术的完美统一。
从医药说到传统文化之真髓,似有离题之嫌。但并非如此。
如兵法《三十六计》,当时发现的手抄本前部“系养生之谈,而末尾数篇附抄三十六计,解释皆用兵法,然后知其果为兵法也。<引言>“,发现整理者则舍弃养生之谈独刊三十六计。而养生之谈正是告诉我们,如何修整自身才能看到规律,即所谓传道部分。而后来的整理者却舍弃了这最重要的一部分,让一部《三十六计》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要说医家是辨证施治,兵家则是辨证施制。医家是弥补弱点,兵家则是攻击弱点。但无论是辨证施治还是辨证施制都得具备辨证之能力,而这个能力只源于对规律的认识。从表面上看医家从事生道,兵家从事杀道,所以此规律似非彼规律。或说医家所据“内视守真一”之规律似只限于生命规律。但并非如此,假如我是色盲而你不是,那么我们眼中的世界是有差别的,但世界还是那个世界。更为严重的问题是,我们不同的感受能力除了眼的还有很多,我们带着各自的缺陷去观察、感受世界,自以为是,自说自话。说到此即使你认为自己完美无暇,当你想着要探索的时候,当你去努力的时候,就意味着对自身的消耗,对自身的消耗就意味着缺陷的产生。总而言之,一般意义上对世界的探索是通过对自身的消耗来完成的,即佛言的世间法。而另一种方式是通过对自身的完善来实现的,这便是《三十六计》中养生之谈的意义,即佛言的出世间法。到此似乎也未能解答前面的问题。但,我们也只能采取唯一的方式看到了似乎只是生命规律的规律。古圣人讲“天人合一”,其实他不只是个理念而已,在“内视守真一”中“看”到了万物一体。
要说认识了自己,便认识了所有,真也无法理解。若再追问,我也只能再拿出个苹果打发诸君。
术得于乐服务于乐。术得于道服务于道。是的,当术纯粹的为道服务时,才能完成术的价值。这也是道家“非其人勿传”的真义。再以兵法为例,用者即使具备了辨证施制的能力,但如果脱离了自保之纯洁目的,最终也必将落得失败的结局。所谓“兵者诡道”,诡诈只是掩饰自身弱点以及攻敌弱点时所做的掩饰,得胜之道不会靠障眼法。所以无往不胜在于,有战胜别人的能力而不去战胜,只为自保,不为获取。当用术者脱离目标,不单害己,亦且害人,不单兵法而已。从“非其人勿传”,我们依然能真切的感受到大师的仁慈。只有真乐的人才知道怎样走向真乐,于是尊师在我们想走向欢乐时便有了非凡的意义。当然尊师并非是师的需要,是一个聪明人的需要,是一个聪明群体的需要。
取象比类
传统文化中常用取象比类的描述方式,它源于规律本身无形无象的特点。因只有在“内视守真一”的状态下才能“看”到规律,师就只能采用有形有象来说明无形无象了。而有形有象与无形无象本为一体,只不过,按一般意义上的感触方式只能见到局部表象,不能得见整体本质罢了。有形有象与无形无象并非两个不同的东西,所以用有形有象自可比类无形无象。正如佛言:”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药性的确定
只有”看”到规律的人尝药才有价值,不单只是因其对药物的描述才能直接针对规律,更因他超凡的敏感能力。此以上是《神农本草经》的来历。
“天人合一”所以未必尝药就是了解药性的唯一途径,通过药物的生长环境、时间、及本身形质亦可做出明确之判断。此以上是《桐君采药录》的来历。
二者可互相印证、互相补充来确定药物的针对属性。正如辨证过程中望、闻、问、切从不同角度,互相补充,互相印证来确定病情。《辅行诀》采用《神农本草经》与《桐君采药录》来确定药物之针对属性,真有不可思议之妙用。

" U# |; U0 b1 Y5 v* F- h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17-11-1 16:22:24 | 阅读全部
王海震说:" N% U2 T5 f. |# i
# w; `2 F" }2 t& u- r: D9 p
修道与医药. {& F4 {( ?9 h( D$ x9 k7 T; L0 p: A
隐居曰: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例,服药数剂,必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不尔,五精不续,真一难守,不入真景也。服药祛疾,虽系微事。亦初学之要领也。
) i0 X4 A1 C! S7 s此《辅行诀》卷首一段,对道家追求及实现追求的程序做了简明扼要陈述,同时更清晰阐明医药在修道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  R+ x1 w4 S2 e8 ]. Z
但,许多人对道家仍感神秘及不理解,也无法较清晰读懂这卷首一段。那么,先让我们平静心绪,回味自身:也许很多人从记事起就有某样痛苦追随,也许是在以后的生活中造成了某样苦楚,总而言之,我们没有能力不生病,没有能力自得其乐。我很佩服那众多经历苦痛、烦恼、恐惧、而能够忍受,甚至是乐在其中的人们。那无法忍受和不愿忍受任何苦痛的人,那“学道辈”要求:自我改善,脱离困境。他们中小志者,追求无疾而终。当然,活着时还难受,或说没有能力不生病,这目标也是无法实现的。大师的目标为“永年”。<<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第一,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陶隐居把目标表达为”永年”,而上古真人实现了寿敝天地无有终时。说“永年”是目标,不如说是需求。接着,便是方法程序的问题了:大师告诉我们,首先要脏气平和,有病先治病,接下来内视守真一,内视的同时守真一,守真一的同时内视,描述了内外两种状态,此种状态促使能量不断增加,最后与道合一,便具备了内视真景的能力。其实,“永年”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离了苦,得了乐。
; H. P) @; i& @. }) W. ^再进一步说,守“真一”是说,采用守的方法,真正令我们一身之阴阳合而为一,与道同体。我们由道那无始无终、不生不灭、永不止息的能量源头而来,再采用一定之方法回到源头。我们一身阴阳假合之假景来源于道之真景,真景与假景为一体,究于我们自身,涵三为一:有阴、有阳、有真一。我们通过种子真一,可以回归道体本身,此时我们才能阅览整个规律本身。也就是说,与道合一、或说成为道体本身,才有能力内视真理。所谓“内视”,即不得外求。《道德经》【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外求意味着本身阴阳的分裂,外求意味着无法知晓真理,因为只有成为真理才能知晓真理。这里是现代科学和古代科学的分水岭,佛言的世间法和出世间法。! P* [* p- ~3 \# H' ]4 g) _
我不禁赞叹大自然的美妙:她造就了生死,给了我们不永恒,同时又给了我们可以永恒的潜力。我们可以做出任何选择,她给了我们绝对的自由。我为什么说是她给了我们绝对的自由呢,我们可以选择在生灭中驻足,也可以选择永恒,但,生灭意味着苦楚,所以,我们最终必然选择欢乐永恒。这是一场没有任何悬念的游戏,但,我们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必须付出无比的努力。从而我们更加珍惜欢乐永恒,当然永恒本身也因此更加稳固。3 [9 S+ q, N3 ?5 A
说到此,总会有人说,什么内视真一真景,你怎么说我都不能理解。那么,没关系,假如你没见过苹果,就是我能画一个给你,你也不能知道他到底是个什么滋味,要想知道,最好的办法就是亲自尝一尝。总而言之,一个人可以从有病到没病、从没病到有能力不生病、从有能力不生病到状况越来越好、直到乐且永年。这是真正提高人的素质,改变人的命运。这是真正伟大的事业,是每个人的本质需求。; t5 z9 n" P! i7 c5 E5 ~5 h
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极少数用不着医药,对于绝大部分人,医药在开始时是至关重要的,陶隐居表达为,“初学之要领”,对于有能力不生病以至永年的人,表达为,“微事”。
( y$ c; d% f5 _& ?! A0 u最后,需要指出:以上修道过程只是一个轮廓,具体方法程序应有真师的指点,因这里重点讲医药。至于医药体系的来源问题,有人认为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其实,它只能来源于大师。这个体系不是胡思乱想,是对规律本身的客观陈述。孔子‘述而不作’,他有能力‘述而不作’,由此我们仍能一睹圣人风采。只有大师才有能力内视真景,古人尊师重道岂无因由,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又道是:不知常,妄作凶。医药只是修道过程中一个附带品罢了,因内视真景对修道者而言并非初衷,或说真正的好处。它得于乐,服务于乐。
5 0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17-11-7 12:03:23 | 阅读全部
本帖最后由 曹东义 于 2017-11-12 09:18 编辑
% q0 _+ f* Q5 q; i/ |+ u" h' ?8 E; K
根据河北省中医药学会文件(冀中会字【2017】46号)通知,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第三届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换届会议,2017年11月11日在石家庄国源朗逸酒店举行。. p7 g) |' [9 l' t( I
换届会议之后,将请当选的主任和副主任委员与大家见面,宣布研究会聘请的专家名单。
( J( N1 |7 O; n& @' k请有关专家座谈,讨论今后如何开展学术活动,把学习张仲景著作,使用经方解决临床问题,做时代好中医的活动深入开展下去,为发展学术复兴中医,建真言,献实策。6 }7 E" J* y- S( r) d. c! V
200位相关学者、专家,河北电视台《魅力中医药栏目》,一起见证中医传承新气象:王海震的女儿王玄一6岁儿童背诵《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揭开它与《伤寒论》神秘关系的面纱,走近这部“中医界的《红楼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1 0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17-11-7 11:35:11 | 阅读全部
本帖最后由 曹东义 于 2017-11-7 12:05 编辑
, \( i$ }" t7 e# {  I5 b3 Z, _! @+ y3 q
略识&#61585;尽要之妙&#61586;图' w7 q5 V' k) g' g  c" A2 V) n

$ v7 u3 U) L1 g# {$ T6 C: \# W陶隐居曰: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
$ H& \' {# C4 J/ _) e! ^& _
9 x7 B6 e, S; J6 r' P$ m
( J5 A5 ]) H$ L7 Z+ T% X) C" r- G% h) x
阴退为泻其数六&#61472;&#61472;' b1 K  k3 H9 K. i# ?, {; l

3 T: x$ r4 d9 [  j6 w8 e! I2 m为补其数七
. v2 U# j+ X: o9 X# W3 B* g, l; R' p; P8 Y( C, }) l- T, T
9 L" p& U' X) B& O% f/ m6 [
. B! J6 j7 R3 _0 |4 F
&#61472;&#61472;&#61472;&#61472;&#61472;&#61472;&#61472;&#61472;&#61472;&#61472;&#61472;&#61472;&#61472;&#61472;&#61472;&#61472;4 c2 a, J5 R4 [3 R% P4 Q
5 ?  f  Z- K% g6 U
&#61472;
$ M  u3 f& k4 {6 b+ K2 |! S
! i* M2 K3 _! z9 z3 [$ r五精相续图
. R9 Z+ }& S5 K" g6 a7 p
2 n" C3 D3 [+ t8 k* D2 I
6 T- ~- M+ r) D& f+ z3 d. q4 o5 @& T$ ]$ a8 _
自精相续图
$ m5 p! j" a/ u9 {% h7 G! R(以肝为例,他脏仿此)
% B+ Z( B6 d/ x3 v) c" A  A- q1 Q) j* w- z" y( j- q

+ ^7 \0 t7 B) U9 A# p
7 x& t; s6 x% ^全景图" \$ S) N2 P$ e

4 n' w* M- F: X3 z7 v( X0 C4 y6 R
8 Z: v7 p3 `( ~% L# L5 F2 _  w; A7 f( J# J4 q8 r
大道至简图
, f" ~$ i' N% E5 u* h  X: K) ~0 y2 [+ D

4 g7 [6 S' D- `) ?3 A" f3 B) O尽要之妙图说明
' n# b2 X5 M: F+ z. H尽要图之名,取自原文。以原文名者,保证我所作即为非作之效者也。如有想当然之处,我之罪也。欲无罪,闭口便了。闭口无以济苍生,望道者正我。' C4 x( Z+ ?( f8 Z- g0 a5 n/ d

, l) W6 P; h: P+ S3 Z: A1 Z) v5 d$ H0 V8 P' r

& ?. W( \4 S4 [! i1 F4 y五精相续图说明6 t& a+ |: y; {8 R7 @
相续者,五精各守其乡,因化相续。这里针对五化重点说明,因为它是连接五脏大系统之中转站。以肝为例,酸辛化甘以养心体,以克为养,甘克苦故也。这也正是木生火的最美诠释。余脏仿此。
7 f, f: e% f$ [/ ^$ M五化者:酸辛为一对阴阳,酸辛化甘。苦咸为一对阴阳,苦咸化酸。辛甘为一对阴阳,辛甘化苦。咸酸为一对阴阳,咸酸化辛。甘苦为一对阴阳,甘苦化咸。这里不一例而观其他,是为了强调这五对阴阳之确定关系。反观万事万物莫非一阴一阳成就者,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8 n" u: f( {/ K! f# N: `五除者,酸辛化甘以养心体(苦),以克为养(以克为养者,甘克苦是也)。酸辛化甘体系中,从支配角度却是因辛化甘,酸虽克辛,却不能克辛,辛占绝对优势。从而可说因辛以养苦,也就是说,辛和苦之间有相对直接的供养关系。辛苦的生理关系易连带而成痞,故辛苦除痞。以及咸辛除滞,甘咸除燥,酸甘除逆,苦酸除烦。/ T/ O2 a  e" P' z3 u5 k
生理状态下阳进的一方占绝对优势,如酸辛之辛,苦咸之咸,辛甘之甘,咸酸之酸,甘苦之苦,体虽克用却不能克用,相克之势,反成相生之道。生理状态下,体不能克用反而助用,生生不息以化无穷。则病理状态下,用不足不得相生之道,体不足不成相克之势。病理状态下,体必能克用。+ g) B, n, ]+ ?' U" R
体用化标示了本脏的主要功能及五脏之间的关系,所以陶师生理图各示其显。8 i% W. c' u  J- z' H1 O, F
4 G9 e, u8 e+ o6 |: P/ V2 O
自精相续图说明+ y- y" X" Z/ s7 i3 Y
从生理角度上说,每一脏都有散收缓坚软五种功能。以肝为例,五种功能综合后显示散,所谓&#61585;肝德在散&#61586;、&#61585;味辛皆属木&#61586;是也。《难经》说肝非纯木,纯木者辛也,肝德也。以金中木为例,虽属肝体为肝的组成部分,但也可以说是肺在此部位的延伸,或说交流,即使到这里从属于肝了。再具体点说,肝主筋,心主脉,脾主肉,肺主皮毛,肾主骨,筋中亦有脉肉皮骨之质,五脏交流互入浑然一体,在一体中又各显其德。
+ X1 [0 L- Y- L3 k' l! H+ a这里化味又支撑自身系统的循环。- S9 s& v+ J- a/ v
% Z9 K3 J2 T% I+ ~1 v; q

; L; Q' D: i" C0 @/ L3 p! r0 z
, m# K6 z1 z  H, v/ _, V全景图说明
0 x/ J1 D4 e5 ?! @$ }: l全景图之名,为五脏全景图,六经全景又另有道路。4 k# R( @# @) k# b. t
春时,以酸辛化甘之小系统推动整个五脏之大系统。也就是,春时肝主时,也就是所谓天人合一、四气法时。这时,如果肝之体用不足则导致其不能主导工作而显肝病。春时虽然气血多所灌注于肝,但,另一方面肝也确实承受着主持工作之累。% X4 y9 k. Y0 u. j) x: P
余脏余时仿此,余各种主时规律仿此。8 z) ]  K% s# U7 n, I- @* D# ]0 O

1 h; g& k1 ], x4 \+ S) _- |, C8 d2 G0 O# H
大道至简图说明1 p) v7 N6 O! G7 a: r0 I1 b% N
此图只有两种关系:相邻者和非相邻者。相邻者为五化,非相邻者为五除。陶师以化字除字说尽天下关系,以示妙道,令人神往。
$ Y4 d' r2 d: f* y生理图昭示相克之势乃成相生之道。则病理状态下,相克之势终成相克之实。大道至简之应用例,头发长在肾之部,可以说头发由体甘用苦变化而来,所以头发以肾之用为体,头发则为体苦用咸而属之心。也就是只要了解清楚一物真实生长环境,则可对它的真实属性做出准确判断。反之,我们只要了解一物,也可对其真实的生长环境作出明确判断。这就是我在道与术中陈述的一种识药之法,或说《桐君采药录》的来历。明确药味的体用问题,也就明确了药物炮制的根本问题。我们根据病情是留体还是留用,还是体用兼使,药味炮制也应变化无方随遇而安,炮制之妙用存乎其人。! G  d/ b$ i) t5 X
辩证、识药、用药、制药皆依大道。
7 ]$ y' l4 H" O2 ?: a' M3 W9 l
. |$ h0 y, L( t) B/ ~* @
% y! p' ^* e; l2 C' V略识阴退为泻其数六
3 [1 L/ L. a( u* S" O! n: S& ~(其中药味排列者皆依衣师整定稿)
# h) a/ ?8 f7 Q& z以小泻肝为例,肝实乃肝体之不足(补泻皆虚的论述见衣师校注讲疏),即金中木不足,金中木不足必由金中水不足(所谓母能令子虚,金中水为金中木之母),金中水不足导致木中火不足(金中水与木中火为一对阴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此乃小泻肝,芍药、枳实、生姜、成方之奥。接下来,大泻肝病情进一步发展,木中火不足导致土中金不足(木中火与土中金为一对阴阳),土中金不足导致水中木不足(土中金与水中木为一对阴阳),水中木不足导致火中土(水中木与火中土为一对阴阳),再接下来继续发展的话,火中土不足导致金中水不足(火中土与金中水为一对阴阳),又回到了金中水。也就是说,大泻肝,芍药、枳实、生姜、甘草、黄芩、大黄、就到头了。即所谓阴退为泻其数六,六为定数。
5 R5 ^  f$ b  e8 s另外这里涉及到药对的问题,比如子母药对:芍药枳实对。一阴一阳药对如:枳实生姜对、生姜甘草对、甘草黄芩对、黄芩大黄对、大黄枳实对。注意枳实生姜不得说成生姜枳实,因为这里还有一个因果的问题。再进一步说,六为定数的规律以及药对的问题,向我们昭示的是生理规律。生理规律决定病理反应,此其常,知常才能达变,所谓执简御繁。而又有泻方五首则向我们昭示变化,所谓法无定法。辅行诀以不易为基石,又示以变化,虽有变化不外恢复生理而已,又执简御繁。辅行诀知常达变之道非俗浅能识,辨证论治存乎其人,学者勿泥。
. b* Q/ e8 E* f# j4 y  q; `4 N7 g7 I/ O( I0 E3 }
阳进为补其数七&#61561;
( o% s+ ^. g! f, c/ j以小补肝为例,肝用不足,则为木中木不足,木中木不足必由木中水不足,木中水不足必源于金中土不足(木中水与金中土为一对阴阳,在病理状态下,体能克用,故成对之序如此),以用味不足则不能生化,故化味不足,即土中木不足(不能生化非全不能生化,全不能生化则五脏之道断矣,这也是化味用一两的原因)。故小补肝成方为桂枝、干姜、五味子、山药。接下来大补肝,因肝之化味不足,其不足适克心体而导致心用显得不足,即火中火显得不足,火中火不足由火中木不足,火中木不足由水中金不足。此时便到头了,因火中火显得不足,但,却能生化。就一句子能令母实尽吧(火中火为木中木之子)。故大补肝为桂枝、干姜、五味子、牡丹皮、山药、旋复花、竹叶、七味就到头了。所说阳进为补其数七。4 }+ c" Y, q; y
这里再谈药对的问题,剔去桂枝、山药、牡丹皮,则一阴一阳药对为,干姜、五味子五味子,五味子、旋复花,旋复花、竹叶,此处虽不能尽一循环,以同样的方式审视他方,却能尽一循环。又有竹叶、炙甘草,炙甘草、干姜,接下来又回到了干姜、五味子(仍然要注意同样的问题,可说干姜五味子不得说五味子干姜,这里仍反应因果或说反应生理规律)。/ u, M4 h0 v3 g# C8 U
总而言之,站在最终辨证论治的精神,这里所说药对即非药对应,应以辩证论治为准。而《辅行诀》给的是能真正辩证论治的基点。
( V% A% W0 m5 n( V" @7 B5 z6 o; z$ @' ]
# s9 \# u  i. u$ I- l5 g
这里讲六七的问题与伤寒论中讲六七的问题,并非一个层面的问题,学者详焉。五对阴阳以一伸一缩的形势推动五精相续,就如心脏的波动,当然,就可以说基于心脏的波动,所谓心为君主之官。打气筒打气,在一伸一缩中,把气推向一定的方向,每一脏,同时,在一伸一缩中把化味推向子脏。从而如环无端,无首无尾,即首即尾。伸的方向,为五精相续向,为阳进。阳进者以生理之序言者也,阴退者相对阳进而言者也。
8 i. e, V, L2 X. v5 H0 G9 K# j
$ t( k, t( g/ W# P/ ^% ~$ p# R' ?7 A1 x  a9 c9 O

( \+ o5 _1 n0 ?+ A1 g9 w曹东义按语:  q+ D) j2 G( @& ~+ z" r
很多图,能说明问题,但是发不上来。0 R6 Y, \1 _; x0 V
很遗憾。) a& ~  a9 e9 O7 M! I) h
1 0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17-11-12 09:27:51 | 阅读全部
本帖最后由 曹东义 于 2017-11-12 09:29 编辑 - W( u7 e1 b' m. p3 Y2 ?
1 N. [6 I4 s5 E
《中国中医药报》报道:让中医药文化浸润中小学生心灵/ @$ K2 |2 w3 y9 \
文章记录了孩子们感受中药的体验,. Q  J+ Q8 ?: h7 ~4 e
“啊,这草根甜甜的真好吃,好像有解毒的功效,我要把它放进我的药袋里。”
9 D, Z: s. E: D$ Y5 Y  课堂上,一位身着古装的神农扮演者拿着中药甘草,用夸张的演技表现了神农尝百草的故事,逗得孩子们乐开了花。
6 G  D2 o( Z- B, Y+ J  这是发生在江西省抚州市广昌县实验小学课堂上的一幕,生动有趣的表演激发了孩子们的浓浓兴趣,引得他们不断提问。而神农的扮演者并不是该校老师,而是江西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的学生,他们来自该校组建多年的中医药文化推广志愿者队伍。
/ R0 m' N; ]4 ]  近年来,江西中医药大学高度重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与省内多所中小学开展合作,开辟“游学江中”专属通道,挂牌成立附属中小学,编制特色配套教材,探索建设中小学中医药课程教育体系,并不断丰富“中医药文化节”活动,试点中医药文化宣传基地,在赣鄱大地播撒中医药知识的火种,向孩子们敞开中医药文化殿堂的大门,点亮他们对中医药的兴趣、强化他们对中医药的感性认识。8 @( i3 H* o% l
  走近中医药
5 M% ?. A! f% q$ z7 c  点亮孩子们的兴趣
4 D  F6 ~+ m3 `  神农园、标本馆、仿古炮制室、仲景广场等,这些与江西中医药大学学子们朝夕相伴的风景,打开了江西中小学生们对中医药文化认知的大门。; l7 n3 l! v4 o+ F/ V
  2015年,江西中医药大学启动“游学江中”计划,面向全省中小学生开展青少年中医药科普教育计划,以中药标本馆、神农园、人体科学标本馆、炮制实训室等为参观主线,打造了集中药标本、种植、炮制及中医推广为一体的中医药文化体验区。
+ A; g' B5 g# n3 A7 M2 K# s  “哇,石蒜的花好漂亮啊,原来它也能治病!”这边,几个小姑娘被石蒜花吸引驻足不前,另一边,一群小男孩已经让一整片含羞草都“羞花了”,个个乐得合不拢嘴。而一旁的老师,不慌不忙地介绍着园里中草药的特性和功能,园子里好不热闹。
( ]; c9 g% T, O" e/ W( g9 t3 g  “江西的中医药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庐山杏林文化、‘四医两帮一都’无不是中国文化的珍宝。”为了加强孩子们对江西中医药文化历史的了解,在中药综合展厅里还有“樟树帮”“建昌帮”等江西特色炮制流派的饮片和工艺展示,并由专门的讲解员为孩子们讲述。
/ \" ^  b" j3 B: y% l4 [  “近两年,学校先后迎来了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萍乡市中院小学、江西晨报小记者团等10余批次中小学生团体参加‘游学江中’活动,实地体验、寓教于乐的模式,有效激发了孩子们学习中医药的兴趣,起到了启蒙作用。”江西中医药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薛铁瑛告诉记者。
* d8 f2 D9 V2 u. C1 t  感受中医药
$ S) _: e+ u: h% E  散播岐黄星火0 `8 V/ T' Z0 O- ^
  “小朋友们,谁能告诉我,人中穴位在什么位置啊?有奖竞答哦。”3月23日中午,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红谷滩校区四(7)班的孩子们格外兴奋,教室里不时传来孩子们的笑声和抢答声。对于孩子们而言,这是一堂格外别致的课。他们学习的不是语数外,而是人体穴位、眼保健操,还有胡萝卜、山药、辣椒等常见可食用中药材知识。* w1 F  ?, n% e8 h0 d/ K$ Q' q
  为了让更多的小朋友了解中医药文化,江西中医药大学还通过“中医药文化节”品牌活动,由临床医学院、药学院、灸学院的优秀学生组成中医药文化推广志愿者队伍,以生活中常见的中药材和保健穴位为主体,精心策划一系列课程,通过技能展示、角色扮演、有奖竞答、舞台音乐剧等形式,走进中小学课堂,将中医药文化的火种播撒进孩子们的心中。
" W, \' M2 W- C! Q1 E3 X, N  此外,江西中医药大学正在积极推进在广昌实验小学设立中医药文化宣传基地建设试点工作,准备于近期挂牌成立,并将以此为蓝本在省内其他地区中小学推广。  `7 ]) }2 ]: A. I
  在与孩子们打交道的同时,该校志愿者团队也在探索中总结应如何给孩子们做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孩子们喜欢什么类型的中医药知识,能接受什么难易程度的知识,什么形式样的形式更受欢迎?这些我们都在不断地探索和积累。”中医药文化推广志愿者队伍负责老师李鹏介绍。他表示在长期的实践中,他们发现一些生活化、接地气的中医药知识往往更容易受到小朋友们的喜爱,而一些具有实践性的学习内容,例如中草药种植、简易推拿手法等最能激起孩子们的兴趣。
' i7 ~2 y( n, h0 P  开设实验班
( [6 G, g1 |4 {! F1 Z  从小培养中医药素养
3 s5 ]! C/ k! J5 n  随着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的深入推进,校领导认识到,要让中医药文化在孩子们心中落地生根,靠游览式教学和游击式宣讲是远远不够的。今年年初,江西中医药大学在进一步总结前期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决定编写相关教材,着手建设面向中小学生的中医药文化课程教育体系。4 P) O4 M" _0 L2 G6 |
  让大学老师编写出适合中小学生的中医药文化教材,着实让编委会费了一番脑筋。为了让教材在理念、题材、内容和呈现方式上契合各阶段儿童、青少年特点,满足他们学习中医药文化的实际需求,编委会多次深入当地中小学开展调研,与中小学教师、学生代表座谈交流,通过考察学习积累宝贵经验,在经过反复论证研究,《小学生学中医药》《中学生学中医药》系列教材最终顺利出版发行,这套教材以适合中小学教学为出发点,贯穿基础教育全过程。
$ c9 k0 l! s/ ^. Y. p1 }! ~  2017年5月,江西中医药大学与湾里区政府签署协议,在南昌市湾里区第三小学、湾里区第一中学挂牌了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并从两所学校的小学一年级、初中一年级开始分别遴选学生组成中医药文化教育实验班,定期开展中医药文化教学及实践体验活动。
2 H& V2 C# ?2 r! W! G! m- t: H  金秋九月,中医药文化教育实验班正式开课,《小学生学中医药》《中学生学中医药》正式投入使用。课程由江西中医药大学的教授为孩子们授课,从“神农尝百草”到“范文虎妙治奇病”,从百姓熟知的“茶”“葵花”到“初秋养生防腹泻”“当心秋瓜坏肚”,融入了鲜活生动的中医药故事以及巧妙实用的中医养生小诀窍,让学生们感受到了中医药的神奇和乐趣,也让门口围观的家长们欣喜不已。5 _0 F) j3 O% c$ s* Y) _% k0 |
  根据教学安排,每个学期有8次课程,共计16个课时,每两周开展一次教学活动,包括4次课堂讲座,4次实践体验。课堂内容包括中医药故事、中医药基础知识、中医药保健知识、常见中草药、江西特色中医药文化等,实践课程内容包括参观体验,识别、种植常见中草药,中医保健手法和中医传统功法体验等。
* b5 X0 l/ r$ R* {" ^$ u) n  U8 U  “让中医药进校园,主要目标不是培养出多少个中医药名家,而是发挥中医药文化在教书育人中的独特作用。”江西中医药大学副校长陈勃告诉记者,“我们希望通过课堂讲座、接触体验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中医药科普知识,养成观察意识,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兴趣和热爱,提升健康素养与综合素质。”
, X( H+ g% T9 \- a中国中医药报11月9日头版头条:http://www.cntcm.com.cn/2017-11/09/content_36609.htm! v: Y' m5 ~( @9 _
(责任编辑:张安然)
! f. H3 I7 {. Z7 I: z% \+ D+ B6 M; \% k% E2 _$ R5 K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