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为何很多人对中医缺乏自信?近代中医百年曲折史告诉你答案
曹东义 发表于:2017-11-2 19:07:46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3350
为何很多人对中医缺乏自信?近代中医百年曲折史告诉你答案原创 2017-11-02 曹东义 中国中医药报, _& m% k3 [" x0 d6 x7 u6 j6 \9 S
作者:曹东义
作者单位: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w+ F5 k$ G( i* v& b  L2 s

1941年,曾留学日本的民主革命老人孔庚(1873-1950年),在国民政府参政会第二届会议上,提出了医政改革的提案《调整卫生行政机构,中西医学并重,渐求汇合为一,增进民族健康以利抗战案》。


6 C4 Q3 V  ^* u. F: j$ ~
: }: O0 F' c3 C% P3 T5 Z6 C
7 V/ y7 e8 `' W' R# R! m* c6 l

这是第一次由参议员向政府以参政议政的方式,提出中西医并重,并希望将来逐步达到“汇合为一”,也就是“中西医结合”的构想。他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增进民族健康”,并且有利于抗击日本侵略。

  U( @; E& `$ D% u

此前,北洋政府漏列中医教育,余云岫等人提案取消中医,也都是打着“强国强种”的旗号,力求摆脱东亚病夫、积贫积弱的面貌。

0 T2 x( K) Q; h+ K4 o

余云岫甚至把取消中医称为“医学革命”,因为在他和很多海归派的心目中,中医就是“旧医”,代表着落后和不卫生的陋习,是“卫生事业的障碍”。

; x. e! X# V: q( i9 Z- O6 ~

他们强加给中医很多莫须有的罪名,大力推行取效、改造中医的政治策略,或者从制度设计上,挤压中医未来生存空间。


% L9 F2 ?' B/ y# m

1941年,皖南事变之后,民族危机成为压倒一切的问题,孔庚在这一背景下,将中医争夺生存权与民族求生存结合起来,他提出的议案使中西医冲突上升到政治高度。引起了反中医人士傅斯年等人的激烈反对。

) t7 h% N; E4 A1 o9 E- l* L

台湾柏杨先生的《投奔中医记》说:“吾友傅斯年,因为家人被中医治死,以致恨中医入骨。”“先生在世时,一提起中医就七窍生烟,一些新派、洋派,对中医更是摇头摆尾。”

" b# W" K7 |9 C- g1 o7 J+ i/ g

1934年,傅斯年在《大公报》发表了《论所谓国医》,说“中国现在最可耻、最可恨、最可使人短气的事,不是匪患,不是外患,而应是所谓西医中医之争。”

# J$ t7 v3 w1 H  P  r8 F2 h

他把中西医论争看成比“匪患”、“外患”还可耻、可恨,认为中医早就应该取消了,其“扶西抑中”的思想,有意无意地使中西医之间的矛盾复杂化了,引发了半年多长时间的争论。参与论争的既有天津中医公会,也有西学背景的学人。

7 o7 D# U$ f% R5 H

孔庚先生在参政会第三届会议上,继续为中医提案《请政府设国立新药厂达到药物自给加强国民经济动员案》《动员全国中医设立中央国医院,各机关设立中医治疗所,保障军民健康案》。


- e2 _- b! {" J  C0 o3 ~. v5 d

在会议期间,孔庚的提案得到了广泛的声援,四川参议员曹叔宝提出《协调中西医主张,设会研究而使医学健全,以保人类生命案》《请政府设立中医学校用示中西教育平等,以重民命而利抗战案》。这些观点,与傅斯年等新潮人士的观念大相径庭,一场辩论和争执在所难免。

5 r9 k5 o% m% N

有学者评论说,这是“科学主义”第一次遇到了自己的对手“民族主义”,争夺话语权的硝烟弥漫开来,深受西式教育的傅斯年暴跳如雷,与年逾古稀的孔庚互相谩骂。

+ u$ U; l. T, @/ F5 \* L% ~. @3 a) l! h

年迈的孔庚虽然是一位阅历丰富的民主革命人士,仍然辩不过年富力强的大学者傅斯年,于是在座位上说了许多的粗话。

$ w0 E/ J" s+ k) F5 T6 W2 l

对于中医的苦难,孔庚先生一定是了如指掌,感同身受,才会在那个时候挺身而出,勇于斗争。


9 A& V. j+ O$ A) T  z$ a

孔庚是一位阅历非常丰富的人,曾任广西督练公所参事官兼经理科长、教育科长,创办广西陆军小学堂,任北京政府陆军部军学司一等科员,北洋陆军第六镇统制吴禄贞的高级参谋。后入山西任阎锡山部大同镇守使、旅长,晋北军总司令、晋军总司令。他和孙中山、毛泽东等人都有来往。


" l8 g& q; E5 x3 V

留洋归国的经历没有改变孔庚先生对祖国与家乡热爱,多年的政治斗争、民众缺医少药的苦难,使他深刻认识到中医药的历史价值,他带头为中医参政议政提建议,绝对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有一般人难于理解的家国情怀。也许他还经历过很多被中医药帮助的故事,只是我们还无从得知罢了。


7 I& q  d9 P" x8 q0 C- K, U$ R4 Y/ M. g

故事的背后,是中医近代不被理解长达百年的曲折经历,也是我们不该忘记的历史。


- D* |  {6 |( F, K' {

191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了《大学规程》,“漏列”了中医,法规颁布后,上海神州医药总会会长余伯陶等人带头提出抗议,还联合了其他省市的中医药同业组织“医药救亡请愿团”。

  p2 w$ M5 B7 `. \, v2 P+ O

至1913年10月已有19个省市的医学团体响应此举,推举代表请愿,争取办学立案,将中医教育列入学制系统之内。

% r, F; h4 ~- b& g

中医争取教育权的请愿活动,遭到教育总长汪大燮的拒绝,他于1913年12月29日,在接见请愿代表的时候说:“余决意今后废去中医,不用中药。所谓立案一节,难以照准。”

9 B$ ?" b$ p8 F7 V- v

又说:“按日本维新已数十年,其医学之发达,较之我国不啻天壤,乃日本乡间仍有中医者。我国欲全废中医,恐一时难达目的,且我国所有西医不敷全国之用也。”此论一出,全国哗然。
( C8 }, V8 x- S3 B

8 e" U% D9 y- \. t/ r

1915年4月,丁甘仁、夏应堂、谢观联合发起、成立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他们向北洋政府递呈了备案申请,其《呈大总统文》说:“教育为国家之基础,医学实民命之攸关。我国光复以来,各省学校林立,恩准奉行,仰见我政府陶铸医学真才,为四百万兆生灵造仁寿无疆之福。洵乎民之强,即国之强也。”


1 ]8 ^& Q. v2 K* O) V( D: }6 k

教育部答复说:“今丁泽周等欲振余绪于将湮,设学堂而造士,兼附设医院,兼聘西医,具融会中西之愿,殊足嘉许。”教育部看重的是形式上的现代化,勉强同意了中医办学校振兴图强的要求。

$ t" K" L8 i0 B4 e2 z1 a. w4 S

内务部认为:“教育部既深嘉许,本部有所赞同,应准备案。”批准了他们的申请,近代中医教育因此而开端。经过筹备,上海中医专门学校1917年正式开学。

8 o  d- ?; K7 r- ]5 k& h

1916年,余云岫《灵素商兑》发表,开始了从理论上向中医的围剿,并积极准备全面封杀中医。

5 O. R. ^4 o7 V# N& V

1920年的论战缘于余云岫在《学艺》第2卷4号的文章《科学的国产药物研究之第一步》。这一文章,被《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读出了对中医的“鄙薄蔑弃”之意,杜亚泉当即在《学艺》发表回应文章《中国医学的研究方法》


5 d) d* g# Z$ ~+ G, a" V6 M1 a7 \8 |

1922年3月,北洋政府内务部颁布了《管理医士暂行规则》,规定发给医士开业执照的资格,必须经各地警察厅考试及格领有证明文件者,或在中医学校、中医传习所肄业三年以上领有毕业文凭者;医士诊病必须开设二联单,汇存备查,如有药方不符或医治错误,经查“予以相当处分”等。

) A8 l' b2 N9 M# i: t% q

如此摧残医生、束缚医学的条款受到中医界的强烈反对。因为当时西医人数很少,90%以上的医生都是中医。在一片反对声中,内务部被迫宣布暂缓实施《医士规则》。

/ y+ q4 X0 {- [9 a; C# \

梁启超1923年5月在《东方杂志》上发表“阴阳五行说之来历”,其文开篇便说:“阴阳五行说为二千年来迷信之大本营,直至今日在社会上犹有莫大势力。今当辞而辟之”。1926年,章氏太炎在《医界春秋》上发表“论五脏附五行无定说”,掀起一场讨论五行存废的高潮。


( X6 _) d7 x1 Q* \  E

1928年全日教育会议上,汪企张首次提出废止中医案,未获通过。

. M8 o$ s7 z3 k2 u+ w

1929年1月15日在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医师暂行条例》。这个“条例”只字不提“中医”,因此,“全国医师联合会”认为它“不合国情,窒碍难行”,上书行政当局,要求废止。

3 T6 y' i& a8 r- L# c

国民政府行政院下令,让卫生部“核办”。李敖说“这下子政府失败了,在立法院法制委员会的‘审查’之下,确认该‘医师暂行条例’为专为西医而设,当将条例标题改为‘西医条例草案’,改过后,还要‘修正’才成,最后三读之下,就出现了《西医条例》”因此,在1930年5月27日正式公布。

9 R7 X+ r3 \6 J8 e4 p

此前,南京政府卫生部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议,会上讨论了有关废止中医药的提案共4项,1929年2月26日,上海《新闻报》首先披露此事。

" b$ E/ A( f6 C5 \+ `

消息传出,全国为之震动。上海市中医协会首先发起召开上海市医药团体联席会议,邀集神州医药总会、中华医药联合会、上海中国医学院、医界春秋社等40余个中医药团体的代表商讨对策,议决筹备召开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定会期为3月17日。


8 p# d- q. a/ v4 G; {

中医药界仍未摆脱危机四伏的险境。全国医药总合执委裘吉生、蒋文芳、蔡济平等虑及此情,忧心如焚,认为症结在于当局者对中国医药学内容不甚明了,遂决定具文呈请国府仿国术馆设国医馆。

  y& V$ |3 o/ N# `- X" s

经过多方努力,中央国医馆部冲破重重阻力,于1931年3月17日宣告成立。国医馆理事会召开全体大会,推选陈立夫为理事长,推举焦易堂为馆长,陈郁、施今墨为副馆长。后陈立夫以政务繁忙迭请辞职,由彭养光代理理事长之职。


0 `: U6 k$ f% D" x$ A, O; G5 x

该馆成立之初,即延聘施今墨等学术整理委员,其任务是负责起草、制定中医药学校整理工作计划及中医药学术标准等。


6 e% @: s4 H1 E# S4 o

1943年9月22日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实施了《医师法》,逐渐建立了“执业医师许可制度”,抗日战争后期,南京国民政府公布实施了《医师法细则》等法律文件,对《医师法》的实施作了补充说明。


. r( f% x9 Y% U

“医随国运”,今年7月《中医药法》正式实施,中医药事业有了法律政策的牢固保障,这是长达几十年几代人不懈努力的结果,来之不易。


8 C  o& F: O, u& O

新媒体编辑:赵 丹: {$ D6 ?! c0 j

$ \2 m0 \+ o) C' B' U4 H( [

* J" i& N' B& ?
内容合作:010-84249009转6307  
或 加QQ1424914417
商务合作:17710634622

微信投稿邮箱:cntcm01@126.com
7 N6 k/ X4 y% G9 f
(文章以观点、政策、学术和中医药文化等为主,需原创首发,请在邮箱里留下您的姓名、单位和联系方式。)

( t' L+ M8 k% L% u6 M7 Y' Q1 x3 W
+ z: t8 N0 y1 s/ q; J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谁最真我会分辨 发表于 2017-11-2 20:50:50 | 阅读全部
中医回归阴阳五行易经八卦黄帝内经等传统指日可待!希望早日到来!
曹东义是我最信任的中医之一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17-11-3 11:04:59 | 阅读全部
前有张仲景,后有张锡纯:全面了解近代中西汇通第一人; W3 n1 Y- |& A' }! K2 k
1 ?" `: q7 g3 p
原创 2015-10-11 毛毛 中医书友会
( O; r3 b+ s) {中医书友会第756期- e7 b) m1 l% E! L/ G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2 o' b% }/ q# a( W1 F3 W

) ^( {1 w8 U( \作者/毛毛
" b% z% o+ ?# F编辑/王超⊙ 校对/居业、钱增显2 I# ~2 z7 @$ N8 H. ^- t
2 g2 k2 v% o; e% L
I 导读:张锡纯(1860年-1933年),字寿甫,籍山东诸城,河北省盐山县人,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医名显赫,为近现代中国中医学界的医学泰斗。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张锡纯的行医特点和临床贡献,以管窥豹,可作为我们学习《医学衷中参西录》的预习读物。
3 @. Y5 `1 a  i1 ]) u3 M( D  P2 R7 Q/ P
衷中参西 汇通中西医学倡导者* r. g3 k) `, f+ I7 O5 A
9 M. X. t$ g' }- V2 V) j( D; e
东汉张仲景,后人尊为“医圣”,从小嗜好医学,“博通群书,潜乐道术”,10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的书。后来结合临床实践,写出了经典医著《伤寒杂病论》。
  ^' l/ F- h) H' H  S# }2 b% X, t6 K/ g3 `9 T! h: Y2 U& `. q
张锡纯出身儒家,少年时习“四书五经”,先是攻举业,求功名,后矢志岐黄,潜心医学,尤其沉醉在西学新知识之中。对中西医进行比较研究,使他更加“用思精”,汇通中西医学,写出了中国近代中医“第一可法之书”,即《医学衷中参西录》。
( Z, s* _  E6 ^* I9 l# K- @* A0 ^% k% P( J7 b
故此,在中医界有“前有张仲景,后有张锡纯”的说法。
% {& R7 h. y: k& L) {
/ T% ^+ Q$ b+ P6 ]. z/ [4 N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这部医学巨著中,提出了“衷中参西”的医学思想,为中西医汇通指出了一条新路,并因此成为中西医汇通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奠定了他在中国近代医学史上的地位。
6 ~( m6 A, y0 p) U
$ r7 E6 P$ N* i' e# I行道救人 实验派大师杰出代表
$ R3 M/ F" e# Q2 t' B1 z0 C6 U2 w% Y6 J& M0 t
张锡纯历来反对空谈,崇尚实验方法,勉尽人力,行道救人,从而成为名扬四海的实验派大师,堪称近代医学第一人。) P" j+ |- Y) O9 Z' e+ N
. g; u6 q4 m2 h$ j5 ?" r
社会在发展,医学在进步,理论永远是有局限性的。当时,张锡纯从浩如烟海的古典医籍出发,借鉴西医,虽然提出了中西医汇通理论,但并不足以解决众多的临床问题。于是,张锡纯充分利用了自己长期临床实践的经验,尽一切可能通过切身体会去寻求知识,表现出大胆求是的实验精神。张锡纯这种可贵的实验精神,可以从四个方面去考察和认识。  ?* b. Y) u+ E0 v1 b# c
3 m8 W/ J( T* G6 }
第一,药物试验,验之于己,后施之于人。# N, g7 ~/ e$ C
, O3 ^9 F* r2 Y- E: x- q0 e
他认为,学医的第一层功夫在识药性。正如他自己所说“仆学医时,凡药皆自尝试”。限于当时的医疗条件,一些药方不能在动物身上取得试验效果,为了取得第一手资料,张锡纯就“验之于己,后施之于人”,用自己的身体做试验。
$ b9 Q  i7 s4 ?  C8 o( ^; ~4 [' Q* u! r- R- W, P; L
为了考察甘遂的用途,《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记载:“犹记曾嚼服甘遂一钱,连泻10余次,后所下皆系痰水,由此悟为开顽痰之主药,唯后恶心欲吐 ,遂与赭石并用,以开心下热痰,而癫狂可立愈。”并且亲身体验到方书中未曾记载的眩瞑等异常现象。由此,他得出甘遂的通利作用远大于大黄、芒硝的结论。这些用自身健康换来的精确感受在其所著的书中比比皆是,对后人大有裨益。1 c  M* N' N3 k, O9 i9 t$ D

/ s' I2 K1 C5 g6 Q, X7 v3 H% B张锡纯对许多所用之药,都曾亲自品尝,以体验其性能,确知其药力和性味,明其用途。由于他总是从临床出发来熟悉药性,所以临证遣方用药总能得心应手。凡自拟之方,皆经过千百次验证,屡用屡效,使新方渐成经典验方。更可贵的是,他将得出的独特见解详细记录,留给后人。
6 ?  b( X1 L; a5 S8 y. X  l5 ^2 i: W- j8 o
若自我尝试仍不得要领,张锡纯就虚心求教他人。如为了研究小茴香是否有毒,他不耻下问于厨师。为了验证市面贩卖之药的真伪,他多方咨访,从不轻信。凡将自己的药方炮制成药,他总是亲自监制,务得其真而后已,不达目的不罢休。因此,张锡纯用药之专、用量之轻重,都成了行业的标尺。特别是他反复尝试总结出的参芪利尿,白矾化痰热,赭石通肠结,三七消疮肿,水蛭散癥瘕,硫黄治虚寒下利,蜈蚣、蝎子定风消毒等治疗方法,充分发扬了古人学说,扩大了中药效用。
  m9 j5 {" @; ]( {
: c0 X# U- L, a- k张锡纯对诸家本草有争议之处,也以临床为准。如人参,《神农本草经》谓其微寒,《名医别录》谓其能疗肠中冷。而张锡纯证之于临床,党参与玄参等份并用,可使药性无寒热,所以他得出结论:“因此疑年湮代远,古经字句或有差讹。”
3 N3 L9 [5 k& K1 h; I
$ G+ U" x- W8 C5 ?+ v1 ^张锡纯曾指出,石榴皮须用味极酸的石榴的皮,这样的石榴皮在当时已经较难找到。山萸肉须用很酸的,微酸的不能用。赭石性甚平和,降痰涎,止呕吐,镇逆气,通燥结等,只有其形层层为薄片,且每片之两面,一面点点作凸形,一面点点作凹形者,方可入药。张锡纯所用的半夏都是他亲自加工的,他认为药材作坊加工半夏的方法不合理,有矾味,或治法太过,药力大减,难以发挥降逆止呕之功。若为医者用中药却不识中药材,只能算是半个走方郎中。
7 ?( c; Y7 v* o+ y" N/ W' i4 Z( q. C! P$ \
张锡纯治伤寒学,绝不“依照原论,逐节发挥”,而是“于古人著作精心研究”,其未备者,“即其所载病状以研究其病情,再印证以生平所治之验案”以补充之。这种引申触长、印证补充的方法,成为张锡纯伤寒学术研究的最大特点。正如他自己所说:“医学虽贵自悟,亦必启发之有自也。”
: i* Z7 Z6 }. s
+ j3 q* k# a9 H$ z8 `9 P- L张锡纯也很重视中药煎制与疗效的关系。他认为“险急之症,安危只争此药一剂”。煎药如不注意火候,将药煎沸出容器,则多偾事;凡汤剂,药汁不可煎少,否则药汁多含于渣中;若误将药汁煎干,复添水重煎,则药失其本性,服之病情反加剧,应弃之勿服。“故古之医者,药饵必经己手修制,即煎汤液,亦必亲自监视也。”这些细微的观察、分析和提示,在当下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 w  K; b* ^) f' X1 \/ F: N! G4 `4 }* Z9 j! u
第二,临证施治,取西医之长,补中医之短。
7 E4 A0 a2 k. {6 b% o  W. L; q
9 Y) B, F; f/ u8 D9 `+ C  ]; q张锡纯在临床实践中,倡导中西药并用,认为以西药治标,以中药治本,奏效必然快捷。* ~0 w% e  X5 X! H6 a
" C3 `) J* V2 T3 m/ \, d
张锡纯认为:“人之元神在脑,识神在心,心脑息息相通,其神明自湛然长醒。”脑不但与心直接相关,且与其他五脏亦密切相联,脑中气血生成与运行依赖于肺脾二脏,脑为髓之海,脑髓又为肝肾精血转化而成,从而创立五脏论脑学说。) Q. i/ ~/ z3 u1 A" W7 Q
$ @$ g7 E9 y8 n1 l# m1 P) i% M
张锡纯不但善于将先贤治五脏病证的方剂化裁用于脑病,还创制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方剂,如镇肝熄风汤、调气养神汤、荡痰汤等,均由此而来。从五脏角度论治脑病,突破了《黄帝内经》“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的传统认识,是将中医整体观与西医解剖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进一步发挥。
& w  F1 k7 b' D- T! M! A$ R( [. F* ~2 ^+ A5 n! z
张锡纯将中医之义理与西医之实验融会贯通,常出新意。他把内中风与脑充血联系起来讨论。脑充血病之说倡自西人,实际中医早就有所认识,如《素问·调经论》所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说的就是脑充血病。其不同点在于,西人但言充血,《黄帝内经》则谓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其气升而愈升,血亦随之充而愈充,最终脑中血管破裂,致人死亡。
! d5 j8 U( R4 Q1 E( L
: |. l: ~% ]/ _+ t; F张锡纯在论治脑充血证过程中多采集前人论治内风之精华,突出人体气机升降对气血运行的影响,认为脑充血证系脏腑之气化皆上升太过,而血之上注于脑,充塞血管而累及神经,甚至神经失其所司至昏厥不省人事。对脑充血所致脉弦长有力,即西医所谓血压过高者,宜用镇肝熄风汤治疗,如此才与病理吻合。
) H. \6 N0 X1 h- x. v% [& `1 h5 j* l5 z. u- B/ w5 L8 w
张锡纯所创镇肝熄风汤治中风证,首辨为“脉弦长有力”,或“上盛下虚”;若“尺脉重按虚者”,加入熟地黄、山萸肉。镇肝熄风汤,由其名可知治肝之理,而“脉弦长有力”主肝火上盛,“尺脉重按虚者”为下焦空虚。
+ Z; S' p1 O: P+ G& G% R# T& [/ X9 R7 e
曾有一病人脑中常觉发热,时或眩晕,心中烦躁不宁,“脉象弦长有力,左右皆然”,张锡纯诊为脑充血证,投以镇肝熄风汤,加地黄一两。病人连服数剂,脑中不觉热,后减地黄用量,服药旬日,脉象和平。
) t+ ]- ^( M' ?2 s+ N% H- x# p$ a. |4 T
用西医病理知识来解释中医病证,并以此指导选方用药,是张锡纯的一大贡献。他认为高血压引起的脑充血证为西医之病名,属于中医学中“眩晕”、“肝风”、“厥证”等范畴,因其病机与西医的脑充血病因机理如出一辙。
+ {/ L- k; s5 s9 l4 X7 Z3 z
& J. `6 m  Q, P; j8 p5 o$ b7 `张锡纯根据《黄帝内经》理论,并总结历代医家治疗中风偏瘫之经验,创制了建瓴汤、镇肝熄风汤等新方剂。从建瓴汤的组方遣药来看,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之病机丝丝入扣。方中重用赭石等潜阳降逆,用怀牛膝引血下行,生地黄等养阴熄风。服用此方,可使脑中上逆之血如建瓴之水下行,使肝风内息,血压下降,心神得宁。
5 k7 H5 U0 p& A& w" F  `2 Z+ c7 s/ Q
从张锡纯临证验案中可看出,镇肝熄风汤由建瓴汤加减变化而成,两方同中有异,临证运用,屡用屡效,治愈了大量脑充血患者。另外,他认为西人所谓脑贫血病,即属中医内中风证之偏虚寒者。脑贫血者,其脑中之血过少,无以养其脑髓神经。是以究其终极,皆可使神经失之其所。所以,加味补血汤以黄芪为君,并配养血活血之品,使气旺得升,血虚得养,诸证自除。
1 ]0 E2 |* i- V* f+ h$ r* [
5 x+ c7 `* W5 a* J- D9 [又如,张锡纯论阳明发黄诸证,认为“黄疸为胆汁妄行血中”所致;寒湿黄疸是“因肝胆阳分不振,其中气化不能宣通胆汁达于小肠化食,以致胆管闭塞,胆汁遂蓄极妄行,溢于血分,而透黄色”。他用西医学胆汁排泄不畅、逆入血中的理论来印证中医黄疸的病机。同时认为茵陈具有“升发之性,实能开启胆管之闭塞”,具有利胆退黄的作用。       
7 P1 @- Z$ C5 Y; L# j* O1 Z
# D$ x% G% H3 X( B6 G. b( l2 d/ \再如,张锡纯谈到霍乱时说:“用显微镜审查此病之菌,系弯曲杆菌(指霍乱弧菌)……即为霍乱无疑也,至于细审此病之凉热百不失一,当参霍乱方及霍乱治法篇,自能临证无误。”从而确立了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的临床模式。/ x( X' k! `6 o  {  r* @6 W' |( H
# z  F* _% @: {4 X7 }& [7 T
张锡纯认为,中西药各有所长,西药治在局部,是重在病之标,中医治病求因,是重在病之本。究之,标本原应相兼顾,若遇难治之证,以西药治其标,中药治其本,则奏效必速。因此,他所创制的许多验方在实际运用中作用都发挥得淋漓尽致,使传统中医药有了显著的进步。张锡纯的临床之法,是中西医结合的必然走向。他总是将中西医巧妙结合以深究其病机,其识见之高,无可比拟。
* }# v# \7 X: q  _* F5 @, Z" ~* T% ^7 c" a" f) t
第三,不避风险,敢于救患者于危重之时。2 I" a0 r8 c: `8 f

! q. m0 V% H  W) K5 V因为行医事关人命,所以凡有名望的医生,都是病家有请才去。张锡纯一生行医,不避风险,力破“医不叩门”之说,每遇疑难重症,则辗转筹思,查考书籍,一有定见,虽昏夜亦亲赴病家调治。即或明知病在不治,亦勉尽人力,每救疗至殓服已备,不肯稍有懈怠。许多危急重症,经他治后,往往妙手回春。
- y: g; u& s- {/ j# Q
' ?5 G0 ?% C: x/ F邻村一个5岁男孩,于仲夏得温病,其叔父与其表叔毛某,皆邑中之名医,且善治温病。而两人共治旬日无效,托故外出。请张锡纯诊治,时患者已两目清白,无所见,两手循衣摸床,动乱不休,谵语无伦,不省人事。张锡纯四诊合参,沉思片刻,断为“肾阴将竭,肝风内动,危险至极之候”,遂用大滋真阴之品,济阴以应其阳,期能自汗。随后开出一药方,重用熟地、玄参、阿胶、枸杞之类,约重六七两,煎汤一大碗,徐徐温饮下。2剂后,患者遍身透汗,其病豁然而愈。如此危重至极之症,经其治疗,得起沉疴,由此,张锡纯在邑中颇负盛名。) D1 z: N- G! y: p2 j( j. Y
0 d8 @& U, Y2 d# n' `8 @  w
张锡纯的友人黄文卿,幼子出生6个月,头身胎毒始终未愈,体质很弱。忽肝风内动,抽搐不休;囟门微凸,按之甚软,微有赤色;指色紫为爪形;目睛昏而无神,或歪;脉浮小无根。黄文卿问曰:“此证西医已诿为不治,不知还有救否?”张锡纯仔细诊断后,认为是因虚气化不固,致肝阳上冲脑部扰及神经,答曰:“还可竭力治愈。”于是亲调汤剂,频频灌服,2剂后肝风止,加减其方,4剂痊愈。张锡纯临证救人,风雨无阻,活人无数。赵伯骧曾写诗赞道:“同胞沉疴凭公挽,确是名医第一人。”' ^+ o" z7 S+ d2 R% {! }" }& M
- k' z5 z! R3 t) _! i* E& T
从这些病案来看,张锡纯诊治重症,不是主观臆断,空泛之谈,而是得之于“临床数十年屡次实践中”,“因屡次重用之,以挽回人命于顷刻之间也”。特别是他每临疑难急症,不避医忌,不计得失,敢于挽救患者性命,这种悬壶济人的精神是值得今人推崇和效仿的。# j; H) f6 I; c7 f
5 V9 {1 l  d+ n& N- m7 W9 g
第四,临床贡献,其创造性彪炳千古。
6 P0 {3 e$ [' l! R  v5 ]; m& o
张锡纯不仅有先进的医学思想,而且在临床医学上也颇有成就。他除了不擅针灸和正骨外,内、外、妇、儿、五官各科无不治效超群,其中富有创造性的临床贡献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
; c2 j, j! A& Y9 v5 b& T* u8 H
- H0 ?. L. H6 X! y1 U5 [贡献之一,发扬生石膏治热病的功效。3 i5 q1 ?( ]. i% D) E$ [/ a
6 O3 X1 C, w# P& G5 ]$ b* ]# D
20世纪40年代前,热病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张锡纯鉴于前人对石膏及相关方剂的应用不够透彻,遂结合个人临床经验总结了石膏在热病辨证治疗中的作用,极具可重复性。+ x5 D' ^5 j/ u3 Q0 ~( B

- m; L0 J, ?7 [  K5 H张锡纯认为,石膏不仅清外感实热,亦能清脏腑之热,还可解砒毒、火柴毒,治肠痛,具有解毒消疮之功。石膏又凉而辛散,有发汗透热之功,对外感发热无汗者可清热透汗,力辨白虎汤无汗之禁。1 R( N  S* P  R, A' {

. W# o- S! W% T4 [他用生石膏与人参相伍,因人参扶正气、温升、生津,可助石膏退热,使下陷之邪热得以升散,用于邪热炽盛和热病后期之证可使真阴立复,胜于单纯滋阴,清热沉降,可代承气。对邪热郁结、腑气不通者,张锡纯不用承气攻下,而以石膏配代赭石。以石膏清热,代赭石通降,每可获效,且无伤正邪陷之虞。故外感病有实热者,放胆用之直胜金丹。9 j- f2 F4 `* x1 k) O5 x# `

0 n0 W1 Q( J  [石膏不但可清外感实热,亦可清解脏腑实热。且石膏质重坠,能降胃止呕,善治热病呕吐,还能清阳明之热,逐热下行,善通实热便结。然而,过去医家多误认为其性大寒而煅用,是变金丹为鸩毒。古方用生石膏者以大青龙汤、白虎汤为主方。此虽为重症而设,但禁忌颇多。若适当变通,则生石膏治热病有实热者无往不利。白虎汤变通适当尤能广泛应用于危重症。其原则为热盛脉实者原方加重石膏,以胜病为准;热实正虚者原方加人参,间需以山药代粳米或玄参代知母;病危急,患者又不耐服药,竟可单煎石膏或用鲜梨片和石膏末嚼服。
2 x+ y7 L# |" ]; i7 F' u1 w
0 C  T, \( I# m& w# f& x# X张锡纯对石膏情有独钟,人称“张石膏”。《医学衷中参西录》“石膏解”后所附医案达38例,谆谆而述,不厌其烦。其中多系危重症,按西医诊断可知的病种有痢疾、疟疾、重症颌下脓肿、肺炎、产褥热、产后大出血、风湿热、猩红热等,同时伴昏迷、休克或全身衰竭者近半数。时过近一个世纪,今日单用西法处理这些病例仍感棘手。而张锡纯当年每得心应手,云:“愚临证40余年,重用生石膏治愈之证当以数千计。有治一证用数斤者,有一证用至十余斤者。”
; ?; v1 d5 ~1 D9 i8 Z9 Q
0 @6 u& x( }; r; b* ^贡献之二,创升陷汤治大气下陷证。
9 a& V. q5 L) ?  s. P( O. Y* O& Y8 W6 f7 {) f
胸中大气下陷证是张锡纯发明的病证名。他认为“人之一身,自飞门至魄门一气主之”,“大气者,原以元气为根本,以水谷为养料,以胸中之地为宅窟也”。此气包举肺外,司呼吸之枢机。
5 H$ `% j' H; }
% U3 a% S, {0 B- Z% T大气下陷最典型的症状即患者自觉气短不足以息,似喘非喘,诊关脉不实。其他见症变化多端。经西医诊断,此证多属官能证,无可靠疗法。而升陷汤则有较好的疗效。升陷汤主方:生黄芪六钱,知母三钱,柴胡一钱五分,桔梗一钱五分,升麻一钱。方中黄芪为君药,补大气之不足,以知母制之防变生内热。气以升为顺,故以柴胡、升麻两药升提大气,桔梗轻清,以之引药上行中焦。综而观之,其组方简约,构思巧妙。原方主治胸中大气下陷诸症,或见气短不足以息,或满闷怔忡,或气息将停等,其症难以悉数。
7 c) c& V  r" t, C4 d1 C+ r) M  Z: i8 w
他认为生黄芪功专补气,善治大气下陷,重用生黄芪扶宗气,创制升陷诸方,包括升陷汤、回阳升陷汤、理郁升陷汤、醒脾升陷汤,专治大气下陷,屡起重症,为后人所称道。案载:有一位24岁青年,胸中满闷,昼夜咳嗽,脉象重按微弦无力,诊为大气下陷,投升陷汤,4剂而愈。在治法上,张锡纯此方属李东垣补中益气法之变方。6 Y. A9 j5 E6 X* H
. n' a+ m. r8 J" Q0 F" V$ c
贡献之三,衷中参西,防治霍乱、鼠疫。
+ D8 s8 Y  l/ v3 `' n7 G7 D/ @& h0 L
3 a$ e) u; D% w2 l当时,西医对霍乱病长于预防而短于治疗。为此,张锡纯发明了治疗霍乱的“急救回生丹”,用药有朱砂、冰片、薄荷冰、粉甘草,他认为此方治霍乱无论寒热,均可应用。随后,张锡纯又制有防治兼用的“卫生防疫宝丹”,“治霍乱吐泻转筋,下痢腹疼,及一切痧证,平素口含化服,能防一切疠疫传染”。此方流传一时,如沈阳某煤矿发生霍乱:“有工人病者按原数服药40丸,病愈强半,又急续服40丸,遂脱然痊愈。后有病者数人,皆服药80丸。中有至剧者一人,一次服药120丸,均完全治愈。”
% X2 M& d% Q; `; k5 U! P4 s7 A! @# O1 ]
这两种方药的药味及制法均系衷中参西的成果,经济简便,效果又在单独用中药或西药之上。1919〜1920年,曾在东北及河北、山东、河南大面积试用,据较可靠的报告,治愈数万人。
- S6 J# X! ^' Y. Y7 h9 D; B3 R$ t. W" d" Q6 s
近代西医对鼠疫无可靠疗法,死亡率在90%以上。1921年,黑龙江哈尔滨一带鼠疫盛行,沈阳防范甚严,使之未能传染入境。唯银行之间业务往来不能断绝,鼠疫之毒菌因之有所传染。银行职员施某,30多岁,患重鼠疫,其舌上无苔,干亮如镜,喉中亦干甚,且微觉疼,时作干咳,此乃因燥生热,肾气不能上达,阴阳不相接续,故证象、脉象如此,闭目昏睡,呼之眼微开。张锡纯诊断为肺炎型鼠疫。
! ]. N4 }& a# N6 Y
* \% `& k5 W/ ?0 m4 {: t于是,张锡纯疏方于下:生石膏三两,知母八钱,玄参八钱,生怀山药六钱,野台参五钱,甘草三钱,共煎汤三茶盅,分三次温饮下。将药三次服完,患者身热,脉起,舌上微润,精神亦明了,唯大便犹未通下,内蕴之热犹未尽清。将原方再服一剂后,其大便遂通下,余热亦尽消。3 E( G. v8 _) w" P

. F* {; B0 e* m) v6 H除此例之外,张锡纯在奉天还治愈了一例鼠疫病人。他后来撰文《论鼠疫治法》,博采中西理论及防治法,深人探讨,对治疗此病很有启迪意义。3 J  s" n  l# D

. W! A9 P1 u- R贡献之四,创中医为主治肠结法。
1 j% L/ |  r: s' Z) M$ {) f
% S& y' x7 J, C) D* a; U$ H张锡纯所治患者,多为机械性或动力性肠梗阻。古人有大承气汤等方,但多禁忌,疗效亦不甚满意。张锡纯所创之法,一为赭遂攻结汤,另一为葱白熨法。前者集古方之长又有新意,后者为外治法,适于动力性肠梗阻。6 V  J! U2 L+ i4 o1 Z' C

! e! ^! S* |. g% q- c6 U2 w& S9 G《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记载:“乙卯之岁,客居广平,忽有车载病患,造寓求诊者。其人年过五旬,呻吟不止,言自觉食物结于下脘,甚是痛楚,数次延医调治,一剂中大黄用至两半不下。且凡所服之药,觉行至所结之处,即上逆吐出,饮食亦然。此时上焦甚觉烦躁,大便不通者已旬日矣。诊其脉虽微弱,至数不数,重按有根。知犹可任攻下,因谓之曰:此病易治,特所服药中,有猛悍之品,服药时,必吾亲自监视方妥。然亦无须久淹,能住此四点钟,结处即通下矣。遂用赭遂攻结汤去干姜,方中赭石改用三两,朴硝改用八钱。服后须臾,腹中作响,迟两点半钟,大便通下而愈。后月余,又患结证如前,仍用前方而愈。”
0 Z2 h, q( n0 A
5 ^' E8 }- K$ H: |( q7 i! l近年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仍不出张锡纯所用之法。" f6 x7 |% x- M

3 C+ Q* ?% v. D7 d- ^4 v贡献之五,抢救危急大证的发明。. Q% S" D- ^: U( z* ~7 x8 K4 K1 D& Q
% C( w) q. u' l2 w) e! F( Z
张锡纯长于治危急大证,尤其重用萸肉救脱,效果显著。脱证西医称为休克,至今常见且难治。中医古方救脱以人参为主,但有禁忌。张锡纯以萸肉为主,基本无禁忌。他认为,萸肉味酸性温,大能收敛元气,且敛正气,不敛邪气。张锡纯所附医案中几乎包括各种休克,尤以大汗致脱最为有效。其法为紧急时急煎萸肉一味二两左右急服,病稍缓或以下脱为主则伍以人参、山药等。+ b, k4 e8 m, ^3 h5 P. R" q
- K9 R& u* R5 K4 F$ p
曾有邑北境刘氏妇,年近四旬,受妊五六个月,时当壬寅秋令,霍乱盛行,因受传染,吐泻一昼夜,病似稍愈,而胎忽滑下,精神顿散,心摇摇似不能支持,危在旦夕。至张锡纯赶去诊视时,病势大革,殓服已备,着于身将舁诸床。病家辞以不必入视。张锡纯并不见怪,说:“此系暴脱之证,一息尚存,即可挽回。”遂入视之,气息若无,大声呼之亦不知应,脉象模糊如水上浮麻,莫辨至数。张锡纯认为,此证若系陈病状况,至此定难挽回,只因霍乱吐泻已极,则气血暴脱,所以仍可用药挽救。暴脱之证,所脱者为元气。凡元气之上脱者,乃由于肝风所动,当用酸敛之品直趋肝脏以收敛之。所以,杜塞元气上脱之路,再用补助气分之药辅之,虽病势垂危至极点,亦可挽回性命于呼吸之间。
( }$ j/ F7 I, U( d# Z
# E3 b- r  I) a) \* o! ?$ A8 {- B1 U于是,张锡纯开了一个处方:净杭萸肉二两,野党参一两,生怀山药一两,共煎汤一大盅。但药方虽开,而药局相隔数里,取药迫不及待,幸亏比邻有张锡纯的一个表兄,存留张锡纯所开药方,取药二剂未服,中有萸肉共六钱,遂急取来暴火煎汤灌之。当药徐徐灌下,须臾气息稍大,呼之能应,又急煎渣灌下,较前尤明了。问其心中何如,言甚难受,其音只在喉间,细听可辨。不多久,所开方药已取到,急煎汤两茶杯,此时已能自服其药。分3次温服下后,精神顿复,可自行动转。继用生山药细末八钱许,煮作茶汤,调以白糖,令其适口当点心服之,一日2次,如此将养五六日以善其后。9 S4 r- l& m. y4 O+ K' @1 b% x# {4 f
" G1 S: I0 T' q. E0 }* L3 e
张锡纯重用萸肉,以酸敛防其疏泄,借以杜塞元气上脱之路,而元气即可不脱矣。所最足明证者,若初次即服所开之方以治愈此证,鲜不谓人参之功居多,乃因取药不及,遂单服萸肉,且所服者只六钱即能建此奇功。由此知萸肉救脱之力,实远胜人参。所以,张锡纯说:“救脱之药,当以萸肉为第一。”并称之为“救脱之圣药”。
" j/ g! T7 s6 s# O
0 ?' K" ~) e% w: }7 L再如小青龙汤加减治外感痰喘。小青龙汤原适应证不以痰喘为主,后人有所发明用以治痰喘,但识见高超、效验卓著者当推张锡纯。外感痰喘即西医之哮喘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多伴有严重呼吸困难或心力衰竭。张锡纯以为治此病重症唯小青龙汤加减最有效,并屡试不爽。为巩固疗效,张锡纯又拟从小青龙汤等以求根治,其治法至今仍值得借鉴。
; K5 {" ?+ L: ^! m% e) N( Q" ?6 ]6 Y5 Q+ u
此外,张锡纯对各种大出血及先兆中风等急症的抢救亦多有发明。
+ e9 G& r. S( B0 `+ ?4 n
. B6 ]/ m" K, r% k% A+ `贡献之六,治疗慢性顽症的重要发明。
) T2 q& H/ l) X& q* [; e. a" {! c8 r
张锡纯对治虚劳方亦甚为看重,方中使用最多的药物为生山药。张锡纯对此药的发明价值仅次于生石膏。其他有价值的发明即重用三七、鸡内金、水蛭等治癥瘕积聚等慢性病。张锡纯认为,“女子癥瘕,多因产后恶露未净凝结于冲任之中,而流走之新血又日凝滞其上以附益之,逐渐积而为癥瘕矣”。对此张锡纯的用药特点为:早期癥瘕,身体强壮患者宜采用破血逐瘀之法,予下瘀血汤,如病数年当攻补兼施。张锡纯治疗癥瘕的独到之处是用药攻病,明确病根结聚之处,用一二味对证的药物专攻其处,再加以补药为佐,使邪去而正气不伤。另外,结核病在中医亦归入虚劳,张锡纯治结核病除继承前人活血化瘀法外,又多伍以生山药、黄芪、人参等补气药,至于滋阴、宁嗽等法反居其次。如今结核病治疗以西药为主,若需中药配合仍以张锡纯之法最可取。
# V8 D0 \4 n0 O6 z- r2 y: N" K. o! Q% j( ~0 Q8 A; T0 j0 ]6 R
贡献之七,倡导近现代中医气功养生学。
( {0 H0 }2 O9 [5 Z. f) r. ?+ P5 L* g6 `) Y, y  t6 C8 ]# U
从中医发展史看,中国历代医家对气功都很重视。汉代名医张仲景所说的“导引吐纳”、华佗所创的“五禽戏”及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所提倡的“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等,都是气功的方法。作为近代名医,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对气功养生也有专论,并指出学医者应参以静坐,注重气功养生,其自身即是著名的气功实践家。
" Z- ~6 G; s) ?9 s3 [- E" ~+ v
" q+ k2 }4 Z& }张锡纯不仅奋力悍卫传统中医的学术地位,而且独树一帜,认为当时未被列入中医学术殿堂的气功养生学是中医的源起和基础,倡导医界身体力行并应用于临床治疗,从而成为近现代中医气功养生学的先驱者。他所践行的气功养生学是中医学实践基础之一,而这正是西方医学所没有的。他提倡医家力行静坐气功,并学习长于养生气功的道家《丹经》,认为医家通晓气功养生有以下裨益:通过练习静坐气功,对医家理解心之君火、肾之相火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脑的作用、命门学说、奇经八脉循行路线及其功能,均大有裨益;同时,还能使医家增智益神,即能开发人脑的潜在智能。
  q/ I+ ]. Z( \$ u2 h, _, H$ ^; M6 R5 D7 o6 b/ o( K# k
张锡纯指出,研究医学者不可不留心哲学,借以清我性灵,益我神智乎哉!这里所说的“哲学”指的就是气功养生学,说它具有“可济医药之穷”之功效,意即一些医药难愈之证,可借气功而愈。
: ]9 t8 v% U" z1 m
" F) w$ W4 r2 B1 w) P2 _. v% ]- B# p; C张锡纯的气功法,主要有静坐功、吸升呼降沟通心肾法、意通督脉任脉法等。此外,张锡纯还介绍了佛道修炼气功之书,如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张紫阳的《悟真篇》,柳华阳的《金山证论》、《慧命经》等,可使人从中悟得寿身寿世之道。
, w  c% `# F- |" P$ |' G* L; y. }4 g1 F
由此可见,气功养生学不仅对领悟医理、开发智能、养生疗疾大有裨益,而且于弘扬中医学亦实为有益。【中医书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编校发表】
% u3 j, m4 P# N: K/ ~5 ^
  w8 z+ N! R5 }8 V6 _; c, b7 `: o(更多医界传奇都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中医昆仑》系列图书里,内有150位近代中医大家行医背后的故事。)
. S3 k/ L* e% i& e; E3 K; V
* o0 E3 |0 u& D/ r+ X" QI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中华中医昆仑·第一集》,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授权中医书友会编校发表。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平台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9 R0 o# D! F
I 投稿:tg@linglanshuyuan.com0 ~  Q% A! Z  ^+ w. A1 a6 R' i
(欢迎广大书友进行原创投稿)# C4 D7 N! `/ W/ X" u
% D" o; ], z9 v% M) R. q# J3 G: z
--------------我是友善的分割线----------7 i# h6 R$ r3 H

, Z. u6 D9 Q5 N2015年10月12日上午7:00开始,灵兰书院&中医书友会将开放招募第三期亲情会员候补名额,只招一天,招完即止,手慢无哦~1 x5 e2 e# t3 {2 j/ H

# A2 R8 ]8 T3 r0 A0 d招募通道:请按下面的方式先关注【灵兰书院】服务号,10月12日上午7:00将通过服务号发出通知并开放支付通道。(关于会员招募的相关情况,请阅读跳转后的页面或者点服务号左下角“会员招募”查看说明)" c* \* l' y) O
$ ~1 Z+ ]7 M5 u3 J, q* j2 r+ p
长按下图3秒后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可关注灵兰书院服务号并跳转至亲情会员预售页面。
; C5 p( n9 K* F7 s- [
# v4 H* R0 E9 Y8 f- y4 Y8 d. @' {* \2 R! P0 M! r, y

* ^$ m! W* J2 L2 \: z6 F: E阅读 2694364 投诉$ A, T& U% e2 c. W! _0 B
精选留言# {2 n6 K7 c3 N
写留言
; f1 ]. T$ }" A/ ^
. P, \- R# ~# P: A6 G# @3 ? 18& k! M0 F( G% ]5 F3 V
德仁堂济生坊●闫氏中医
- P  X; r- e# O 不得不说,本人得之于张氏者良多矣(张锡纯)!药之不尝,不可以医人,当为医家之所宗。
0 j, N7 S: [5 ?6 m2015年10月11日
: N. w" T1 m2 v. ~( ^5 J! T6 B 17
7 f  J) L+ T4 J* H7 u名流(刘鸣)
* Z# v& T! w2 m" o' p 张仲景、张锡纯不在一个层次。清代陈修园医学三字经谓仲圣:“垂方法、立津梁,”“六经辨、圣道彰”。仲圣是“道”的层次。张锡纯是“术”的层次。
2 r# Y% t, |6 W# ?  H  u  i+ I2015年10月11日
  \1 n% L# C* t5 x% ?7 W/ A 16
( I$ O4 U+ l6 T無極艾灸 赵湛强 经鉴
3 b/ ?0 S- z/ b+ r' h 学医者当有此为,我后进者之明灯。( o( L+ o) ]/ X4 e. Q- k
  《黄帝内经》:"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
! L+ Z4 u! o7 `2015年10月11日/ p& V' F+ x7 A% n. q
15
; s! ?) a4 c5 z( o5 ~农黄子
. @1 C) R6 J/ E8 ?9 {* W" C/ \1 w 张公“衷中参西”中西汇通的思想确实开风气之先河,但客观来说《参西录》中的西医部分确实价值不大。什么石膏阿司匹林汤之属,真是不敢苟同。但他的论药与论方确实非常精彩,论药确有发古人之未发之见地,至于方自不必多说,无论是组方理论抑或时效大家都是有目共睹。没读张公之书,其快感就如读小说一般欲罢不能,怎一个爽字了得!且每次都能有所启发,有所收获!
+ L" Q# \7 W: d" a' x2015年10月11日* X6 A# `0 ^! W  c
124 x5 |( B+ v3 R) Y
Valk
) X( s1 v- q9 o9 d# j 西为中用是中西医结合的真谛,为什么医院就这么不待见中西医结合的学生呢?, b+ r% z0 x7 P
2015年10月11日  I/ N3 v7 L% T3 _
12
4 G' J. k7 G; [) l1 c' F" Q" X' ]. m通玄
# g4 ?- [2 `! z& U+ ?4 Z  D 写得好!
# O' H, K8 Y. h2015年10月11日1 P; ?1 y& _/ F* g$ q* m  r
12
" G  Z2 Q* B/ N* G. z💮置也若弃💯
$ n0 M5 l; N2 @4 @- y 读锡纯书 怎能不阅容川 参西中多次提及宗海 可见影响颇深/可爱
9 q. D$ o+ R2 F# e/ @2015年10月11日
: i5 F7 w! p, s 10
9 z5 p# Q# U. R6 e名流(刘鸣)
; I+ n6 ^; x! z& ~5 M( I3 Z& \ 现在中西医结合的实际情况是:中,不如传统纯中医。西,又不如医科大学毕业的纯西医。如同武大郎玩高低杠,所以不太受待见。
3 A, I& y: a( K# ~4 j/ o) P* V3 H2015年10月11日
8 Q3 k1 H+ H/ a4 j% Y/ P 92 \" z" u5 O7 P1 J% j
田浩君 : _- B; U' [! H* w
张锡纯确实很牛、但没法和张仲景比较
" u; ^" n$ P  P& O2015年10月12日. {; ?, ~/ R: D7 [# m; G8 ^
9$ I) H* _0 \, I" Z( x+ r
名流(刘鸣) + E. [4 v+ V; u$ e& z! o+ g
中西医结合是美好的理想,但不是现实,更不是中药、西药混在一起用。尝见民营医院、诊所在中药中加西药降糖药制成“降糖秘方”,这不是中西医结合而是骗子伎俩。
0 ?' c- y: E2 B( p9 p) k* |# M! }2015年10月11日- ?* C9 a+ @3 X  V
90 `) L3 _' ^- j# e4 l* Q# s3 M
⊙ˍ⊙
8 a/ T& q9 g5 V* @' Q2 E4 K3 p 说张锡纯不行的,医术是有多高超,能达到 道的水平?说的一个比一个漂亮。在古方上再会加减,有张锡纯大胆的将中药与西药相结合的魅力?汇通派的思路很有意义,值得借鉴/ w7 L. D: j. q" c0 H: o1 z' u
2015年10月11日
! C/ s7 f! K5 k; f 7
' B6 m) |( V# k- N0 D' |% r张应兵 5 D( u: z  e2 R( R' Z6 j6 U- [
医学巨著?👀😴5 ~5 c+ C6 [$ M  m
2015年10月11日8 @  d( c' c5 I5 \0 O2 s) [8 `" b1 _
5
6 J# o7 W5 K( W8 ~, s0 t2 x. ?) ?⊙ˍ⊙   i  h2 Z: [: R, U3 V' Z0 H# r
张锡纯是在理论知道下混合中西药,中西医结合在药物方面是一个突破口。一些所谓大师宣称吃某物包治百病,中医养生理论就全错了?
) M9 V  j. [3 n7 |7 S2015年10月12日. {, x9 D. L6 a, X" d/ t' J- P
5
0 E) i# r+ t3 n7 r董軍骨科187403532O9 . @1 Z6 y& A* k; U: |7 k- h$ g. {
中医向全世界展释了中华民旅的胸怀,解毒,不是消毒,化解一切,而不是消灭一切。
. n' y! B: b) g- c$ l0 D1 D2015年10月11日6 i* T& Z3 o6 k: ^0 C( m2 O" B' j& v
3
5 Y; U9 A6 Y5 Kjetty6698徐 , }5 t6 B3 [, T! X& s
道术不对立,不分离。2张创立与发展。硬比,关公战秦琼。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