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佃贵 中西医的争论由来已久。平心而论,世上没有什么理论体系是完美无暇的。中、西医两者亦是如此,均互有优缺点,各有其长处与不足。时代发展到今天,两者互相借鉴、互为补充,相互结合的趋势性也越来越明显。
7 M) f! W z; T 中医学的特色与优势 第一、整体论是中医学的特色 在中医看来,人体内部是一个整体,人体与外部环境也是一个整体。人体内部的各结构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各功能之间是互相协调、互相影响的。人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也是密切关联的。 第二、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诊疗方法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也是其精髓,是其灵魂。中医学认为,人体发病,都有一定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而发病后人体所表现出来的所有临床现象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临床表现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每一临床症象都不是彼此隔绝、互不关联的,而是互相联结贯穿,各种临床症状的出现,也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一个有其发生、发展内在规律的统一体。 第三、治未病所体现的预防保健思想 “治未病”包括三层含义:一为未病先防,二为将病防发,三为既病防变。它强调“未病而治”的预防医学思想,与现今的医学需求不谋而合。“治未病”之“上工治未病”体现了医学的本质,反映了医生道德的境界,开创了中医“治未病”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至今仍代表着医学的前沿学科和发展方向。 第四、“治病人”所体现的个体化诊疗模式 临床中医生诊疗对象不是病,而是患病的个人。中医在临床中特别重视每个患者的个体特征,坚持以人为本的个体化诊疗原则,要求诊断、治疗和防病时,均应依据每个患者生理、病理的个体特征区别对待,注重医患双方的互动性和方法的实用性、有效性,此即中医强调的“因人制宜”。 第五、调动疗法重于提高人体的综合抗病能力 中医药治疗目的在于提高人体的综合抗病能力和机体恢复能力,强调扶正以祛邪。中医药运用其调动疗法在治疗很多复杂性疾病及代谢性疾病上有较大优势。 西医学的优势 西医学采取的分析归纳法以及科学的观察和精确的实验的研究方法是打开人体奥妙之门,了解人体内部构造最有效、最实用的方法,在此研究方法的指导下,西医学广泛接受和吸收了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从而在近百来得到了迅速发展。 西医学注重分析局部病理组织细胞的改变,观察细微而准确,在研究疾病发展的过程中,大都可用现代仪器测定,对致病因素的确定,客观而精确,治疗手段先进而科学,抗菌素的发明,使在这之前死亡率极高的感染性疾病得到有效的控制而成为医学史上一个不朽的里程碑。近百年来,尤其是近十几年来,现代医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具有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发展、完善了与之相应的各种检查设备、技术方法和治疗手段,填补了一个又一个医学史上的空白,诸如试管婴儿、器官移植等等,创造了许多人间奇迹。 中医学存在的不足 第一、中医理论与方法创新不足 首先中医的许多理论是运用取类比象的形象思维方法、司外揣内的观察方法和阴阳五行的方法建立起来的。这些方法造成了的中医理论的模糊性和主观性。取类比象思维方法属于形象思维的范畴。其次中医学封闭性、保守性的特点,缺乏与外界进行信息交往的主动性、积极性,习惯于从已有的认识中寻找现成的“答案”,不愿意怀疑已经被普遍接受的观点,特别是古贤或权威的学说。这些思维特征深刻地影响着医家的进取心,阻遏了人们创造才能的发挥。 第二、未建立中医自己的评价标准 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的标准体系。中医治病采用的是根据患者的病情、症状、体质等,进行辨证施治的。每个中医对病情的判断不同,用药的多少、方药也有可能不同,是一个需要用经验、实践、理论等来共同完成的。如果将中医的标准“量化”了,中医、中药都用统一的标准、多少来衡量,对中医而言,这种标准化是很难建立的,而且操作起来也有难度。 西医学存在的不足 第一、还原论的局限性,忽视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西医学在还原论思维模式的指导下,机械的把人体当做一部机器来看待,对人体的研究从组织、器官水平到细胞水平,又从细胞水平到分子水平,力求在最微细的水平上研究机体的结构与功能,却从根本上忽视了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就好比把机器还原为零部件,但却没有了机器的功能和规律,最终没有办法解释整个机体的各种情况,还原论对于很多复杂性疾病的研究显示出它的局限性。 第二、单纯“治病”,忽视人体的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的联系 西医学治疗疾病仅仅着眼于所患的病,忽视了人的整体性与特异性。由于西医机械的生命观造成西医治疗疾病时见病不见人,“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忽略了人体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西医通过各种仪器观察,生理生化指标检测,从精确的数据中,按统一标准,判断病症,对症下药,重视病的普遍性,不注意人的特殊性。同时忽略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联系,不注重人的精神、心理因素对疾病所产生的影响,这在现代医学模式下凸显出越来越多的不足。 第三、基因决定论的片面性 西医认为只要把人类基因图谱绘出,人类延年益寿,祛病除疾的希望均可实现。但是根据国际基因库研究工程的报告,1999年12月已发现人类有30亿个基因,到2000年4月,被发现的基因上升到60亿个。而2004年8月的统计增加到140亿个。在国际基因库工程完成后,基因理论之父,诺贝尔奖得主之一Frances Crick意识到从分子角度去解释生命现象有局限性。他说:现在基因图谱描绘工作已完成,但对生命的认识仍是个迷。 第四、治疗方法主要采用对抗疗法、替代疗法,缺乏调动疗法 西医治疗疾病主要采用对抗疗法和替代疗法,即找到引起疾病的原因而消除掉,而不会充分运用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来对抗疾病,这在现代疾病谱的变化下凸显出越来越多的不足。现在代谢性疾病与免疫性疾病成为威胁人类的主要疾病,而此类疾病的发病机理比较复杂,现代的研究技术很难找到其明确的致病原因,对抗疗法的局限性就凸显出来,而调动疗法的优势也显现出来,比如对于糖尿病治疗,不能够单纯降糖,而忽略其并发症的发生,应该充分采用调动疗法,调动人体整体的抗病能力和疾病恢复能力来控制其并发症的产生。 中西医结合的必然性和渐进性 在新的医学模式和疾病谱的变化下中、西医都存在着优势,也都呈现出了不足,这就为中西医的结合提供了时代机遇,而中西医优劣的互补性也为中西医的结合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比如整体论和分析论的互补,对抗疗法和调动疗法的互补,治病与治人的互补,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的互补,这些互补性都显示出了中西医结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中西医结合这种必然性要求我们要不断吸取中、西医的优势,弥补其各自存在的不足,开创出新的理论和方法,为人类的医疗和健康发挥更大的作用。 虽然中西医结合是大势所趋,但我们也要认识到中西医结合的渐进性,毕竟中西医结合时间尚短,很多思路与方法还需要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因此,在现阶段的中西医结合主张多形式、多思路、多方法、多层次的开展工作,不能强求统一,急功近利。完善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发展中西医结合学术,要遵循求同存异,逐步结合的渐进性原则。中西医结合事业需要几代人去总结理论,探索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