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李源:提高中医疗效之我见
曹东义 发表于:2017-12-10 08:28:10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3216
本帖最后由 曹东义 于 2017-12-10 08:29 编辑
) _0 I) s* T4 V9 h/ b0 M7 I
; p) q# ~; p# ]7 v提高中医疗效之我见原创 2017-12-10 李源 杏林科普% r1 v* [$ y. p4 M- y% y5 d% U/ q

4 P- r  v8 B) L提高中医疗效之我见
: u9 @; o% Z7 V  o
疗效是中医生命线,学习中医要想提高临床疗效,笔者认为:在学习、掌握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这些中医的基本理论学科基础上做好以下四点:
1
首先要大量阅读历代医家著作
尤其是对于医案类的著作,一定要列为重点学习的书目,并且要反复、深入的学习。其中古代医家的这类著作中,可以挑选如:《临证指南医案》、《王孟英医案》、《谢映庐医案》、《柳选四家医案》等,近现代医家的可以选择如:《经方实验录》、《蒲辅周医案》、《岳美中医案》、《黄文东医案》、《干祖望耳鼻喉科医案选粹》、《赵绍琴医案》等等。这些医案内容都非常丰富,按语分析、讲解的到位,传统中医的理论阐述清晰,可师可法之处比比皆是,经常的阅读学习这类著作对于提高我们临床辨识能力大有裨益。在熟读这些医案的基础上,然后就是跟师观摩这些传统中医理论的实战经过,这个跟师的过程也是非常的重要,一定选择跟一个真正的、能够运用传统中医药的思路、理法临床治病的中医师。
由于近百年来西方文化的强力推广、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的在民众中的现状不容乐观,因此中医生存的土壤贫瘠,所以拜访跟师时一定要注意这方面的鉴别,以免被误导。这样呢,在跟师的过程中就能够去印证、去反复的再学习传统中医的实战过程,便于自身的成长和对中医理论实践的把握;接下来就是自己在临证过程中再去重复、去体验、去历练,如此就能够逐渐树立起自己运用中医药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信心和胆量,就能够积累起运用中医药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经验和方法,除此之外没有捷径可走。
# G4 U7 h8 m: }" b2 e) P

' Q8 u# S/ w. L: ?/ t7 x
2
不以教科书内容作为唯一依据和标准
当今院校中医临床各科教科书上所讲授的病症证型,我们只能理解成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种特殊的、单一的类型,是一种人为的固定划分,这些证型临床出现的频率相对较高,但是我们不能以这些内容作为中医辨证论治的唯一依据和标准。这些病症证型的意义,我认为主要的目的是在于教会初学者一个规范、一个思路,一个临证时的方法。而在人患病的实际过程中,各种“证(病机)”的实际临床表现要复杂的多,也可以认为我们临床上诊治的真正患者的“不适感觉”根本就是由很多单一的“证(病机)”相互影响、相互重合,而体现在病人身上的复合证型(病机)所引起。因此辨证论治中的“证”(也就是病机),其实就是人生病后,机体内部发生了某种改变、所表现出来的、动态的变化,这种变化是随着机体与病邪反应的变化而变化的。
所以在临证过程中,我们中医大夫就必须要重视患者就诊当时的中医四诊所得,并以此作为判断当前患者的“病机状态”(即证型)和处方用药依据。此即《伤寒论》所说“有是证,用是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g  D+ N2 r! B: k

( {% M2 ]8 N3 [* T: ]" D% T
3
忘记西医诊断的病名、思路、概念
我们用中医诊治疾病时,心中一定要先忘记西医诊断的病名、思路、概念。运用传统中医经典传承下来的、固有中医理论的八纲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脏腑辨证等这些思维、这些方法来辨别患者的病因、病位、病性,然后确定病机(即证型)。据此病机(证型)立法、处方、用药。循此思路临床治病,虽不能尽愈诸疾,庶几可见病知源,少犯错误。此乃余临证多年的心得。望大家牢记、领悟,临床常运用之自会得其妙也。
4
“病机”诊断是我们处方的关键
我们中医师在临床中遇到的每一位患者,其病机一般都是复杂的、复合的、多层次的,临床上单一的单纯病机患者是很少见的,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地、深入地学习传统中医的思维方式、方法,认真的辨析患者每一层次的病机情况,然后处方用药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药到病除。  
  Q. }6 U$ U: Z# b, F9 V, q8 g$ U
但是,当今很多中医师,临床诊治患者时不再沿用传统中医的理念,不再去辨别、分析、诊断患者的病机,现代医学诊断的“病名”左右着他们的思维和用药,中医师临床作用靶点由“病机(即证型)”转变为现代医学诊断的“病名”,是造成当今中医师临床疗效普遍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临床中,只有回归到正统的传统中医思维上来,彻底的运用传统中医理论来加强对中医“病机(即证型)”的理解和判断,是为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重要保证和前提。
以上是我在平时临证时感悟到的点滴粗浅体会和心得,讲出来,供各位同仁参阅指正。
3 x- X/ Y- C" s- V9 z4 F
作者简介:李源(原名:李有缘),男,1972年生,河北省宁晋县人,中医执业医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20余年。李源草医堂中医门诊创办人,宁晋县苏家庄镇、北河庄镇中心医院特聘中医师,宁晋县第十二、十三届政协委员。中华传统中医学会副秘书长;河北省中医学会仲景学术研究会常务委员。师从于河北省中医科学院曹东义教授;河北省名中医赵振兴先生;根据传统中医理论临证形成“抓脉症、定病机、选主方、配部位引经药”为特色的中医诊疗体系,擅长治疗内妇科疑难病症、口腔黏膜疾病及儿科呼吸道疾病。在相关报刊发表学术文章50余篇,编著、整理出版《草医堂临证传薪》《宋俊生临证得失录》《赵振兴临证医案实录与效方》《赵振兴妇儿科医案医论》等著作10余部。长期的临床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良好的疗效赢得了患者的赞誉。
- }: Y# ?$ Z9 ?9 `- a" w" G! f0 q

- x& Q! m+ _3 q' ?6 @, b1 [$ O- _8 n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17-12-10 08:29:37 | 阅读全部
@宁晋草医堂:李源 李源这篇文章写得好,也就是提高疗效不能局限于教材。教材属于普及教育,是通识,基本知识,如果希望成为大家、名家,一定要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当然,有人没有读过教材,不知道如何学中医,可以从教材开始,这也是现在的学习道路。一般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跟书学、跟人学、跟病人学”的不同方法。曹东义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