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尹喜创立“楼观道”的文化成就和历史地位8 z; V! g0 g& ]( ]- A* b
尹喜,又称为关尹子,先秦天下十豪杰之一 ,为先秦诸子百家重要的道家流派“楼观道”创始人,道教的开山团体“楼观道”的祖师,或者说道教文始派的祖师。字公度,名喜,曾为周景王时期的大夫,与太上老君(即老子老聃)是同时代的人,要比老子老聃年轻二十岁左右。老子《道德经》五千言,系应尹喜的诚请而撰著。汉王朝的“史官”刘向谓:"喜著书凡九篇,名关尹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关尹子》九篇,旧题周尹喜撰。亦即后世所谓之《文始真经》也,其著是书,当在老子《道德经》后,而道亦近似,故《庄子·天下》叙古之道术以老子与关尹子并述。其大要在贵本重神,澹然无为,清静自守,独任虚无,随物因应。尹喜的“贵清”思想,对中华“清静无为、清正廉洁”概念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尹喜传承、传播老子老聃的《道德经》,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形成文献,流传到后人的时候就有书名《关尹子》, 以独特的视角,将'道"的广阔无边的玄意天地,展示在世人面前。也有人认为现在流传的《关尹子》是“伪书”,其书文辞沈博绝丽,意境深远隽永,从做事读书到待人接物,从日常生活到思想修养,从事理到道理,极大地体现了'道"的内涵。对此,我认为真假难辨的情况下,如果还没有发现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版本,权宜之计就是维持现状,继续默认它就是尹喜的作品。何况在这一书中,有不少警句,如'勿轻小事,小隙沈舟;勿轻小物,小虫毒身;勿轻小人,小人贼国'等等,是上古先民长期的经验智慧积淀。对执政、经商者无疑于常鸣的警钟,以至于古代隐士对关尹子推崇备至,谓道家大藏千万卷,最精微者《关尹子》书也。所谓"文始",意为文明之始。因为他接受了老子的《道德经》教诲,从而开发智慧,修证大道,得到成就,正是人类文明的最高境界。所以此经分为九篇,阐述宇宙和自然的规律,以养性为中心思想,体会虚无中的真实。 言尽于此,应该姑且承认在历史考证当中尚未发现确凿证据的突出人物尹喜,拥有“道教”神仙系统的支持力,被“道教”尊为文始真人,华南真人、终南隐圣。道教的文始真人是仅次于三清神仙的“第一位序真人”,与太上老君(即老子)是同时期的成名历史人物,迄今为止关于《道德经》产生的说法,只有一种,那就是老子《道德经》五千言,是应尹喜的邀请而撰著。尹喜著有《关尹子》九卷,被历代文人所推崇。汉王朝的“正史”《汉书·艺文志》著录《关尹子》九篇,旧题周尹喜撰。周王朝的尹喜也就是后世“道教”尊崇的《文始真经》。道教的传承谱系里面,确认尹喜,字文公,号文始先生,又称文始真人,在道教中的地位比较高。一说他是周至县龙乡闻仙里(今陕西周至县就峪)人,另一种说法是尹喜出生于天水(今甘肃省天水市)人,母鲁氏,生喜。眼有日精,天日之表。少好坟(三皇之书)、索(八卦之书,书名)、素(《太公素 书》)、易(《易经》)之书,善天文秘纬。仰观俯察,莫不洞澈。不行俗礼,隐德行仁。后因涉览山水,于雍州终南山周至县神就乡闻仙里结草为楼,精思至道。 因以其楼观星望气,故号其宅为楼观。周王闻之,拜为大夫,后复招为东宫宾友。相传老子骑青牛云游天下,以传讲道家学说经国济世,自东周都城洛邑向南方楚国、向西方秦国开化,尹喜仰慕老子学识渊博,心藏大智,一直追随相伴。在他们两人共同支持的“西周公”王子朝亡命天涯于楚国之后,尹喜恭请年迈的老子老聃到自己曾经结草为庐、观星望气的“楼观”,迎至家中,行弟子大礼,再三叩拜,敬请老子留下,渭水附近尹喜的故乡终南山古楼观筑庵讲道,一住便是好多年。老子日夜著书立德,修行练功,经常把自己的著述和所思所想讲给尹喜,就有了“说经台”的名胜风景。老子为了使其学说得以广泛 传播,将所著《道德经》授于尹喜,独自西行,不知去向。尹喜铭记师父教诲,虔心研读《道德经》五千言,能解其奥妙,释其玄理,又自著九简,名曰《关尹子》(即尹真人文始经九篇),既高深,又广大,深得历代文人所崇拜,关尹子的贵清思想对中华文化的“清静无为”养生之道形成有重要影响。此文以后成了道家经典之一,收录在《百子全书》之中。司马迁《史记》记述了一个故事:老子久住周都研究道德学问,后见周朝衰败,就离开周都,到了秦国的关中,“关中令”尹喜说:"您就要隐居了,请勉为其难为我们写 本书吧"。当时老子就写了一本书,分上下篇,阐述道德的内容,共5000多字。这就是历史上老子西度过关留下《道德经》五千言的故事。这个故事与《道德经》和老子老聃的高风亮节不相符,把老子老聃说成为一个对于周王朝不负责任的逃避现实人物,作为周王朝的高官,面对周王朝的衰落不愿意尽心尽力尽忠,反而以势利小人的心态逃之夭夭。现在发现的考古证据表面,老子老聃是周景王变法图强的重要参与者,在景王突然病死、发生宫廷政变的时候,勇敢的站在“改革派”王子朝的一边,被迫逃亡楚国,辗转到达秦楚相连的秦岭终南山,隐姓埋名在尹喜的家乡“楼观”著书立说《道德经》,绝不是性急之下一气呵成《道德经》。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一些文献记载,说尹喜是春秋战国 时的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后来,庄子称他为"古之博大真人"。《列仙传》曰:关令尹喜者,周大夫也。善内学星宿,服精华,医隐德仁行,时人莫知。老子西游,喜先见其气,知真人当过,后回物色而迹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为著书。与老子俱之流沙之西,服巨胜实,莫知其所终。 道教《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也记述尹喜得道经过:周王朝时尹喜为巨大夫,后为东宫宾友,结草为楼,仰观乾象。一日,观见东方紫气西迈天文显瑞,知有圣人当度关而西,乃求出为关令。遇老子,迎为师,拜求至道;老子因接喜玉历三十五章及道德经五千言而去。喜欣争持诵,奉行道成。尹真人得道成仙后,老君授他玉册金文,号文始先生,证位为无上真人,玉清上相,为天府四相之一。赐紫芙蓉冠,飞青羽裙,丹得绿袖,交泰霓裳,罗纹目黄级,九色之节,居二十四天王之上,统领八万仙士。元顺帝至元三年(1266)加封文始尹真人,无上太初博文文始真君,道教派别之一"楼观道"奉为祖师。 尹喜在道教中地位崇高,常配祀于老子侧位第一。《古今图书集成》载"时人莫知老子西游,关尹喜见紫气,知有真人当过,物色而遮之,果得老子。"于是,尹喜执弟子 礼,向老子请教,老子亦知其奇,应其所求,著道德经五千余言,留传世上,并尽传尹喜以内外修炼之法。后随老子"俱游流沙,莫知所终"。据有关史料记载,尹喜在日常生活中清虚自守,要求自己象射箭一样保持"心平体正",并解释说:"非独射也。国之存也,国之亡也;身之贤也,身之不肖也;亦 皆有。以圣人不察存亡、贤、不肖,而察其所以也"。说明这种心平体正的修持方法,是一种很好的养生方法,不仅能够治身治国,而且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道教的传承故事里面,说老子授尹喜《道德经》以后,外出云游并与尹喜约定"后会蜀之青羊肆"。之后,喜托疾不仕隐居谷内,后入楚国,归栖于武当山三天门石壁下。这是把老子老聃和尹喜首先跟随周景王继承人王子朝逃亡楚国,在王子朝死亡以后,流落终南山“隐居”的历史顺序颠倒了。而且,蜀国没有武当山,正确的地理位置应该是楚国接近秦国的地方有武当山,属于楚国,与秦国交界。公元五世纪,南朝人郭仲产《南雍卅记》载: "武当山有石门石室,相传云尹喜所栖之地"。武当山大顶之北,有"狮子峰",岩壁上有尹喜岩,一名仙岩。其下有涧名牛槽涧、青羊涧,留传有老子会访尹喜的神 话故事。元代刘道明《武当福地总真集》记尹喜岩"古有铜床玉案,今无"。元代罗霆震呤《尹仙岩》诗曰:道之所隐即仙灵,心印函关道德经。不待邛州乘鹤去,此山仙己是天崖。 历史学家一直到现在尚未找到尹喜的生卒年代,也不知其详细的生平事迹,但历代武当山志都记有他在武当山活动的踪迹。毋庸置疑,尹喜成为第一位来武当山实践,传播道家思想的历史人物。并被道教教徒尊称为"玉清上相"。只是道教的许多经典文献里面,都错误的把尹喜说成为西周昭王时代的官员,历史上的周昭王是周王朝创建以后第四个周天子,当时周王朝正处于上升的发展阶段,要比老子老聃尹喜生活的时代早四百七十多年,并不是周王朝走下坡路的时候。老子老聃和尹喜是周景王时代的大臣,景王死后就在周王朝的宫廷政变当中成为受害者,一直都在自强不息的努力奋斗,以求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著作、传播《道德经》就是在掌握政权不顺利的情况下,全力以赴从思想文化入手教育引导国人“尊道贵德、改革创新、奋发图强”,并不是在周王朝发生危机四伏的时候逃之夭夭,实在是形势所迫无可奈何的逃命隐居。 正是由于老子老聃和尹喜在当时属于遭受“官府打压追逃的朝廷钦犯”,周敬王利用晋国击杀王子朝以后,老子老聃和尹喜销声匿迹才能安全,使得所有的“官方历史记载”都没有这方面的痕迹,以至于司马迁在《史记》当中也是把道听途说的故事,当成“历史事实”来杜撰,造成了后来的以讹传讹状态。中国历史学研究开始于近代,对此缺乏足够的证据进行校对,只能是对于这些明显的自相矛盾说法置之不理,等待着考古新发现来以正视听。现在,只能是按照道教史上的基本路线图,陈述尹喜的文化思想贡献。例如道教称尹喜是:"无上真人"①、"博大真人"②、"文始先生"③。据说尹喜初生时就是:"眼有日精,姿形长雅,垂臂下膝,堂堂有天人之貌!"周围的人都知道他"少好学坟索,善于天文秘讳;"在成长的过程中,尹喜苦苦钻研,好学求索的名声越传越广。据说他竟然对人间祸福,风云变幻,所谓"仰观俯察,莫不洞悉,虽鬼神无以匿其情!"但他秉性雅好清静,高洁自古,"大度恢杰,不修俗礼,损身济物,不求闻达;"所以他到处寻找幽柄隐居之地,终于他在终南山中寻到一处势若飞凤的宝地,他即于此结草为楼,仰观乾(天)象,精思至道,号为草楼。他隐居山中刻意修持,但是随着他年龄的增长,其学识更是声高自古。他的学养,他的预测,他的人品,更使他远近闻名。据说东周时的周景王也听到他的许多传闻,很欣赏他的学识,所以封他为大夫,"后又召为东宫宾友"。尹喜并不看重封赏和爵位,他放不下自己的追求,主要的精力仍然在于"观星望气"的研究。据说他有一天"瞻见东方,有紫气西迈,天文显瑞;知有圣人当度关而西。"尹喜常读天文谶书,知道此紫气乃吉祥之气,认为必有圣人由东而西行,他据此演算推断出圣人西行经过的途径,于是他请求周王任他为:由东西行必经之"关中"守令。获准到任后,他恭敬斋戒,率属下扫道四十里以候。真是苍天不负苦心人!尹喜终于有一天迎接到了这位大耳长须,童颜鹤发,仙风道骨,气宇超凡,手执云帚,大智若愚悠闲有为无为,宠辱不惊淡泊自然之态;身骑青牛背上,由弟子前导,自东方至关,真是道貌岸然的老者。尹喜阅人无数,一见之下顿生欢喜!时人称道德高尚、学问渊博之人为"子",老者高寿,自然以"老子"尊敬。尹喜遂执弟子礼恭敬拜见,引请这位对后世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老子",到自己终南山隐修的草楼中去栖鹤驻修。面对这位朝气蓬勃的睿智后生,老子接受了尹喜的邀请。来到终南山尹喜草楼,老子终日应这位新收弟子请求,为讲道德真旨。这真正是尹喜日常思虑不及,闻所未闻之玄机妙旨。毕竟哲理深奥,玄妙难悟,虽然古哲奉行:"述而不作"的方式,尹喜还是只得向这位无限敬仰的大哲请求,"乃强使著书。"扶掖后学历来为前辈高人之常有方式,何况尹喜"老子亦知其奇",感其诚心诚意,遂将自己对天地、世界、万事万物的细微的观察,深刻的剖析,精辟的认识,以简洁词句,"作《道德经》上下二卷",五千余言,授予尹喜,并口授心法秘诀。关于"老子",《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载说:"昔在浩劫,有圣人名太上老君,自开辟以来,传弘大道,历世降为帝者师;至殷阳甲十七年,自太清境分神化气,下降托孕于玄妙玉女计八十一年,于武丁九年庚辰二月十五日降生,生而皓首,故号日老子。老子者,老君也!"据说老子后来西赴流沙,尹喜、徐福亦随之。唐高祖李渊认祖归宗于老子李耳的时候,敕令把“楼观台”变成了皇家祖庙“宗圣宫”,敕封老子为“大帝”,这是孔夫子自古以来都没有达到的封号高度(孔夫子最高的称号只是老师,是低于皇帝的)。在老子老聃受到了官方追查的情况下,他老子和追随者尹喜隐居楼观台,还要把自己的思想文化结晶《道德经》传播到识文断字的上流社会,这是一个危险的事情,只有一个绝妙的办法,就是把老子和尹喜的思想说成为得道成仙的神仙开悟话语,使得《道德经》既不会因为作者身份的敏感性被封杀,而且还拥有一种特殊的神秘感,在春秋战国时代那个把神仙崇拜的五体投地岁月里,能够避免政治正确的打击,更能够“替天说道”,在“天人合一”的保护伞下面显得高深莫测,无可争议。 6 L" f: ]( n1 ~/ e
道教的谱系里面,认定尹喜"亦著书九篇,号曰《关尹子》",教内称《无上妙道文始真经》。《汉书·艺文志》著录《关尹子》九篇,道教一代宗师葛洪在晋代曾看过《关尹子》书 ,后来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失传已久了。《庄子·天下篇》记载有尹喜的一段话,"关尹日:'在己无居,形物自著;其动若水,其静若镜,若应若响。芴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尝先人,而尝随人。"'这就是说:自己没有什么要拥有,万物自然会形态显明;万物的成长就像流水一样自然而然,他平静时尤如明镜中的景致一样美妙悠闲,万物相互交感回应时犹如唱和天籁。恍惚就像突然地消逝,寂寥犹如虚静清幽。与万物性质相同自然要被融入,物质获得的同时等于失去。我从来没有在人前轻率地表现和出风头,而是在人们后面静静地观察和研究社会潮流而与时俱进。西汉经学家刘向评价尹喜说:"浑质崖戾,汪洋大肆,然有式则,使人冷冷轻轻,不使人狂。"《吕氏春秋》则称尹喜的学术思想特点,是在坚持重本的同时,以"贵清"为思想的主旨。今本《关尹子》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本文类,这部经书分为:一宇、二柱、三极、四符、五鉴、六匕、七釜、八筹、九药共九篇。 《庄子》有载:"关尹,老聃乎。"很显然,在战国庄子的认识中,尹喜与老子有同等的地位,甚至将"关尹"之名排列在"老聃"之前,他们都是"古之博大真人哉"!在中国社会中,尹喜与老子,以及《道德经》的传承故事,"紫气东来"一词已是广泛流布的吉语,影响很大。而在道教,尹喜结草为庐观星望气之地,则建起了称作"楼观台"的道观,据教内认为此是道教宫观之始,老子为尹喜讲说《道德经》之处被后人筑台记事,称为"说经台"。天下道教宫观,凡稍有规模者,则多设牌楼于前,有些地方就直接称之为"睹星门",这无非是在告诉今天的人们,据此处"观星望气",纳吉迎祥,而获"紫气东来"。 尹喜的思想文化贡献,突出在贵清思想方面。尹喜的哲学思想及戒律观,基本上是沿着老子的学说方向发展的,他继续追求个性自由的"清静无为"。尹喜十分重视道德修养,谨慎行事:"言美则响美,言恶则响恶,身长则影长,身短则影短。"② 尹喜为人十分清白:"人爱我,我必爱之;人恶我,我必恶之。""存亡兴废而非由此道者,未之有也。"③尹喜的爱人,是顺应人类自然之本性,不要人为地去爱,也不要强求别人爱我。不要以自己的主观意愿去改造这个世界,要顺应自然,合乎自然:"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尝先人,而尝随人。"④ 关于尹喜的思想主旨,《吕氏春秋》"不二篇"说"关尹贵清","贵清"二字点明了关尹思想的特质。《庄子》"天下篇"是这样描述关尹的思想的: 以无、道为精,以外物为粗,知足守分,清廉虚淡,不为物累,精神独立。关尹、老聃爱悦这种思想。关尹说:成功不自居,将功劳归于外物的自化,这是修身的方法。无为而任物自化,使外物的形状各自彰显。动若水流,静如悬镜,心机如响应声,动静无心,随任变化。恍惚似丧失一切,寂然似清虚无为,得到了就像失去了。不居人之先,常居人之后。 《列子》"黄帝篇"记载了列子与尹喜的对话。列子问关尹:"至人潜入水中行走不溺毙,蹈于火中不烧灼,走在万仞高崖之上也不害怕,请问这是什么原因?"关尹说:"这是守持了纯气,并不是靠的智巧勇敢精神。"晋人张湛注解说:"至纯至真就是我的性分,不是求之于外界,慎守纯真的性分而不失掉,外物就不能侵害,岂是靠智计勇敢而涉身险地呢。" 上述关尹的思想,都体现了"贵清"二字。什么是"清"?"清"即是清净、清静,在道家的语汇里,清和净、静是可以通用的。动若水流,静如悬镜,清虚无为,万品无滞不染于镜心,抱朴守真,都体现了"贵清"而尚净、静的思想。尹喜的贵清思想,对中华民族“一清二白做人”、“两袖清风做官”概念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对于“道家”养生修行的“清修”观念,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注定了“道家”过渡到“道教”的过程中,把老子老聃《道德经》的经世致用“客观世界大宇宙”立足点,向修行者个人身体内部“小宇宙”转变的大方向变化,奠定了后来的“大周天”、“小周天”养生运气路线图,为练内丹的“道教”延年益寿途径确立指路明灯。 正是如此,唐高祖李渊在《宗圣宫》建立《文始殿》,尹喜墓地建立“尹喜祠堂”,是道教的“玉清上相”,也就是“天界”的治国理政“第一宰相”,是道教“三清圣人”之下的“第一真人”。所以,复兴“楼观道”的第一要务,就是重新修葺“文始殿”、“尹喜祠”、 “尹喜墓”,给天下的同道以及尹氏宗亲们,有一个慎终追远、寄托“道文化”信仰的平台。这方面,我们也有现代化的配套设施,已经向国家文化部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提交合作的项目建议书,修建“楼观台道文化博物馆”和“老子文化大学”或者“中华文化大学”,第一步是和美国老子大学、中国光彩集团达成楼观台道文化研究会的合作框架,建立“美国老子大学楼观台分校”,形成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基地。 我们的目标是把“楼观台道文化”向文化部申请,成为“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列入政府的“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名录”,实现“民办公助”的可操作性模式。我们申报“尹喜楼观道”的依据主要的是道家典籍《关尹子》,又名《文始经》、《关令子》,全名《文始真经》。仿佛《老子》、《列子》、《庄子》一样,《关尹子》也是以作者而命名的。不过,"关尹子"只是以官代名而已。关是指老子出函关的关,尹喜久仰老子大名,所以盛情款留,希求指教。老子留下《道德经》五千言,尹喜研读老子之学,多有心得体会,发而为文,成《关尹子》一书。然而,兵燹灾难,其书佚失又重新校订,故宋代理学大师林希逸曰:"(刘向)校雠之时,已自错杂,及典午中原之祸,书又散亡。至江南而复出,所以多有伪书杂乎其间,如《关尹子》亦然,好处尽好,杂处尽杂"。称之为《文始真经》,乃是道家兴起之后的事情,仿佛《庄子》被称做《南华经》一样。因为庄子被封做南华真人,所以他的著作也改称做《南华经》。而关尹子被封做了文始真人,所以其书也改称做《文始真经》。所谓"文始",我们姑且可以理解为文明之始。因为他接受了老子的教诲,从而开发智慧,修证大道,得到成就,正是人类文明的最高境界。他的思想片断,保留在《吕氏春秋》、《庄子》中,其主要思想:提出了"常无""常有",将"太一"(就是老子所说的道)作为万物的根本;以濡弱谦下作为外在的行为准则,内心空灵虚静,与万物和谐相处;顺应自然,,因势利导,静处平静不杂;不为人先,与老子"不敢为天下先"相似。 我们向国家文化部机构申报的材料当中,引用了历史上对于尹喜的权威评价如下:汉刘向原序:右新书著定《关尹子》九篇。 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刘向所校中秘书《关尹子》九篇,臣向校雠太常存七篇。臣向本九篇,臣向輙除错不可考,增阙断续者九篇成,皆杀青可缮写。关尹子名喜,号关尹子,或曰关令子,隐德行人易之,尝请老子著《道德经》上下篇,列御寇、庄周皆称道家,书篇皆寓名有章,章首皆"关尹子曰"四字,篇篇叙异,章章义异,其旨同,辞与《老》《列》《庄》异,其归同,浑质崖戾,汪洋大肆,然有式,则使人泠泠轻轻,不使人狂。盖公授曹相国参,曹相国薨,书葬。至孝武皇帝时,有方士来,以七篇上,上以仙处之。淮南王安道聚书有此,不出。臣向父德因治淮南事得之。臣向幼好焉,寂士清人能重爱黄老,清静不可阙,臣向昧死上。永始二年八月庚子,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向谨进上。 晋葛洪《文始真经》后序:洪体存蒿艾之质,偶好乔松之寿,知道之士虽微贱,必亲之;虽夷狄,必贵也。后遇郑君思远,郑君多玉笈琼笥之书,服饵开我以至道之良药,呼吸洗我以紫清之上味,后属洪以尹真人《文始经》九篇,洪爱之,诵之,藏之,拜之。宇者,道也;柱者,建天地也;极者,尊圣人也;符者,精神魂魄也;鉴者,心也;匕者,食也;釜者,化也;筹者,物也;药者,杂治也。洪每味之,泠泠然若蹑飞叶,而游乎天地之混溟;茫茫乎若履横杖,而浮乎天地之渺漠。超若处金鸡琳琅之居,森若握鬼魅神奸之印。倏若飘鸾鹤,怒若斗虎兕。清若浴碧,惨若梦红。擒纵大道,浑沦至理,方士不能到,先儒未尝言,可仰而不可攀,可玩而不可执,可鉴而不可思,可符而不可言。其忘物遗世者之所言乎?其绝迹去智者之所言乎?其同阴阳而冥彼此者之所言乎?何如此之尊高,何如此之广大,何如此之简易也?洪亲受之。咸和二年五月朔,丹阳葛洪稚川序。 《高士咏·文始真人》吴筠(唐):文始通道源,含光隐关吏。遥欣紫气浮,果验真人至。玄诰已云锡,世荣何足累。高步三清境,超登九仙位。 《读关尹子》林希逸(宋):青牛车后抱关翁,师已西游道却东。著论九篇今独在,命名一字古无同。不知身老传谁氏,可爱文奇似考工。博大真人庄所敬,寥寥千载想宗风。 《全宋诗》卷三一一八,59册,37244页 《读关尹子》 林泳(宋):杏坛之外圣人徒,千载遗编喜卷舒。一字名篇原易卦,万言论道广聃书。黄庭丹学分苗裔,紫府仙经得绪余。正为文章太奇崛,寻常眼目亦疵渠。 《全宋诗》卷三四六八,66册,41307页 (宋)陈显微《文始真经言外旨》:三家经文充府满藏,其问各有精微极至之书,吾儒六经皆法言,而最精微者《易》也,释氏大藏累千万轴,最精微者《楞伽》也,道家大藏亦千万卷,最精微者《关尹子》书也。 《永乐大典残卷引》:又制奥赞曰,尹喜抱关,含德为务。挹漱日华,仰玩玄度。候气真人,介焉独悟,俱济流沙,同归妙趣。至元四年正月赠无上太初博大文始真君,制曰:朕惟无为之教,有宗有元;众妙之门,惟精惟一,虽渊乎道德之旨,亦资夫羽翼之功。其著书者阐蕴奥于一初,其执御者妙飞游于八极,既垂世而立教,盖殊途而同归。所以与造物者为徒,于以长上古而不老,琳宫琼馆,亦侑坐以媲玄元,绛节金蕤,时驭风而从紫气;神易固无方而无体,太上有立德而立言。庸锡徽称,以恢玄躅。於戏!乾坤之用成于六子,如道之传叙而得人;国家之统垂于万年,尚相其清静而成化。式降景祚。允迪繁禧。 明代李贽《续焚书》:若关尹子之《文始真经》与《谭子化书》,皆宜随身者,何曾与释迦差异也。尹喜,周大夫,为关门令尹。罗悖衍(清)犹龙物色现云鳞,正得胶胶扰扰身。作者有书非著相,陶然无酒亦全神。函关清净功开汉,华岳逍遥迹谢秦。一去流沙千载杳,碧桃何处访真人。 《集义轩咏史诗钞》卷一,影印《续修四库全书》1542册,554页 述及尹喜的注疏之类文献有:台湾严灵峰先生的《图书目录总集》,是一部100多卷的皇皇巨著,严先生对中国文化之贡献由此可见。严先生的《图书目录总集》中的关尹子部分,辑列历代诸版本甚丰,共录42个版本。现存重要注疏:(宋)陈显微《文始真经言外旨》九卷。(元)杜道坚《关尹子阐玄》三卷(其书道儒结合最为精彩,收录于《续修四库全书》第958册。)(元)牛道淳《文始真经直解》九卷,(明)王一清《文始经释辞》九卷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载:尹喜字公度。汉刘向认为关尹子名喜,号关尹子,或曰关令子。尝请老聃著《道德经》上下篇。应该是春秋末期人。 《汉书·艺文志》有《关尹子》九篇,刘向、班固、葛洪、《宋史·艺文志》作者皆认为为真,现代学者也考证其为真书。 理学大师林希逸亦认为此书为真:"盖自秦而下,书多散亡,求而后出,得之有先后,存者有多寡,至校雠而后定。校雠之时,已自错杂,及典午中原之祸,书又散亡。至江南而复出,所以多有伪书杂乎其间,如《关尹子》亦然。好处尽好,杂处尽杂。"全书分一宇、二柱、三级、四符、五鉴、六匕、七釜、八筹、九药等九篇。一宇篇说明:不是有道不可说,不可说就是道,不是有道不可思,不可思就是道。天、命、神、玄合起来就是道,天下没有一件事情不是天、命、神、玄的。 二柱篇说明:象碗、盂、瓶、壶、瓮、盎都能建天地。龟甲、兽骨等都能占吉凶,天地万物都有它形成存在的道理。三级篇说明:圣贤之人治天下,不能以主观意志来评论贤愚,评论一件事的是非也是如此,要客观地看待一个人或一件事。四符篇说明:精神就是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互生互灭,来无首,去无尾。并以五行之间的关系来说明精神的存在和变化。五鉴篇说明:外界事物和主观自我的关系,人的情绪心理变化和各种欲望的产生都是受此制约的,并有各种神鬼在起作用。六匕篇说明:人的品性和平常做梦的关系,例如,好仁者多梦松柏桃李,好义者多梦金刀兵铁,好礼者多梦簠簋笾豆,好智者多梦江湖川泽,好信者多梦山岳原野等等。七釜篇说明:道的根本是虚无,把事物归于道的人能够得到一些启迪,事物的本质是存在,用道来衡量事物,能够使之周全。得道之人可以辅佐治理天下,至少也能使自己独立于世上。八筹篇说明:人的心中有万物,那就是心里想到了这一切,也就是心有所到之处。心有所结先凝为水,心慕物涎出,心悲物泪出,心愧物汗出等等,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不可胜数。九药篇说明:不要轻视小事、小物、小人,能周全小事,才能成大事。说明任何事物互相对立的两个极端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即说明看事物要客观,不能绝对的道理。 中国思想史领域对于尹喜的评价是:《关尹子》中国先秦心理思想专著。张耀翔称其"所谈几全属心理"。《关尹子》的心理思想非常丰富,主要表现在它提出了4组范畴和两个命题。4组范畴是:①形、气、神:《关尹子》认为,三者是各自独立的实体,其性质各不相同;它们的关系是以神为主,"以神存气,以气存形"、"合形于神,合神于无"(《六七篇》)。②心、物、道:《关尹子》提出了"心、物、道合一"的论断,认为"见物便见心,无物心不见;见心便见道,无心道不见。"(《二柱篇》陈显微注)③心、性、情:《关尹子》认为心、性、情是一致的:"情生于心,心生于性"。(《五鉴篇》)它在这方面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心流说"和"情波说",以揭示意识和情感的实质。前者说明人的心理、意识像大江的水,不分昼夜地流动。西方直到19世纪末,W.詹姆斯才提出与心流说具有同样性质和意义的意识流概念。④意、识、思:《关尹子》认为,意具有变动性和自觉性两个特点;识是随着意的变化而变化的,它具有识记和辨别两种功能;思"是意非心",即真正的思维是意识活动,没有意识的参与,则无法进行思维。 两个命题是:①"物我交生心":这个命题实质上讲明了心理活动是主体与客体的矛盾统一。在《关尹子》看来,只有在客体与主体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心理。(《五鉴篇》)②"心无时无方":是说心理活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关尹子》并以梦来加以说明。此外,《关尹子》对梦所作的心理分析,也具有一定的价值。如"捕蛇师心不怖蛇,彼虽梦蛇而不怖畏"云云,既可说明经验、性格对梦境的影响,还可说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联系与转化。 总的来说,尹喜的“楼观道”以“隐仙派”著称于世,在修真养生、健康长寿方面卓尔不群,是我们在楼观台开发建设中国、乃至于全世界最大的“养生健康中心”宝贵历史资源,挖掘这方面的民间宝库,刻不容缓。因此,楼观台道文化研究会任重道远,应该充分发挥各位会员的积极作用,为弘扬“道文化”精诚团结,共铸辉煌。 (未完,待续) 中国光彩集团副总裁 徐群贵教授 2018年1月13日 9 ?& z0 n9 G" G; H4 K) d \; B8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