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中医基础& J1 ~% a2 |; w# Q3 b
《黄帝内经》
: {% A& q. P. q) y. ?& G- @《伤寒论》 * `& F, B# \* }
《金匮要略》
& c+ I; q$ U+ b2 f《温病学》 ) t! v8 m6 h& R+ k" D/ s+ K
《诸病源候论》 $ M' i" U+ F4 V$ r* q9 W% q& A2 v
二、本草! b! z! |& ~& Y6 x/ o( H
《药性歌括四百味》
1 }6 E8 J; R. Y! s/ _《药性赋》 4 D/ d6 w' B+ p
《本草备要》 - I( ^$ @0 s3 E- s! X6 B
《本经疏证》
( e) G+ D) G7 x9 }) Z, {《本草思辨录》 % _+ `; F5 A5 S' s
《神农本草经》
8 z6 y& @6 J8 l& v三、类书
' \+ k# @/ H; F) f1 @% j+ [《医宗金鉴》
! n- P& L7 e o《证治准绳》 0 q/ N* v: |! w
《张氏医通》 # S5 I Z* F1 i* H9 c3 y; m* f+ F) Z
《东垣十书》
/ J0 C; ^' g5 T# K四、医案医话
; t4 b5 b+ Q# V《王孟英医案》 7 ~( ^ A( U7 c
《全国名医验案类编》 $ J$ Q; U1 o) C. }2 w! a- N
《止园医话》
6 j# v" H: t6 @8 j1 M# ?) H《冷庐医话》 6 _; e" }; a m9 ?( J
4 i0 S( k! v6 d/ F9 t# v/ ?
学有余力者可继续学习列下书目,供中医学习者参考:: o! ^: n! u8 A) [+ ]
1.《脾胃论》 金·李杲著3 C; }6 A2 _' I6 Q! g2 E
2.《内外伤辨惑论》 金·李杲著1 _! M' o% Y0 l3 h. T
3.《景岳全书》 明·张介宾著1 K0 R. e0 ]$ ?( C
4.《伤寒来苏集》 清·柯韵伯注
7 K1 Y5 U- ^: ~% X1 L& y, i5.《伤寒贯珠集》 清·尤在泾注5 j5 l0 |1 C9 P1 [5 E* h
6.《金匮心典》 清·尤在泾注5 M8 w( z1 _* `1 E `
7.《傅青主女科》 清·傅山著( v6 ^' \0 Z3 v" A' t' t$ U8 A
8.《本经疏证》 清·邹澍著' D q) \" j+ o# x( D- Z
9.《本草思辨录》 清·周岩注; z. q, ~" L, m8 F4 o$ h
10.《药征》 日·吉益为则# m2 B$ P3 z, m* |7 R) S4 r' l
11.《研经言》 清·莫枚士* Y$ w& b! u" C/ |
12.《经方例释》 清·莫枚士0 ]8 ~" n/ m% E$ @$ H" E+ e
13.《石室秘录》 清·陈士铎
, Y& E+ h9 f# p0 W14.《王旭高医书六种》清·王泰林
: m5 c' s6 J. o4 h8 N15.《医林改错》 清·王清任$ D" W% E% N: ]5 C8 B& _/ I5 M
16.《王氏医案译注》清·陈念祖7 W" N: j0 E6 R/ @/ D$ L8 K
17.《增补评注温病条辨》清·吴瑭原著,王孟英等评& v* i/ e' J3 b% ?1 [
18.《温热经纬》 清·王士雄纂
1 {5 l& x6 r! u5 |0 R ?19.《通俗伤寒论》 清·俞根初著6 `" s% c4 @$ v5 N- z
20.《伤寒瘟疫条辨》 清·杨栗山著
) m- ^6 J6 p% Q9 W21.《冷庐医话》 清·陆以湉撰
) L/ J, v: y7 u" |0 B! @22.《血证论》 清·唐宗海著7 O6 x) l; g$ a: n+ W' V
23.《感证宝筏》 何廉臣订本! l3 Y0 U5 R1 D3 R- G
24.《温热论讲义》 何廉臣重订4 z7 }& j9 R* J, ^" i
25.《全国名医验案类编》 何廉臣评选 ]; n1 C% N! z5 P- d
26.《治验回忆录》 赵守真著4 S2 z0 N# Q' _6 F
27.《医学衷中参西录》 张锡纯著
7 n% k3 |! i9 |5 j1 r4 s28.《八法效方举隅》 冉雪峰著' H" z" D, k6 }8 n
29.《中医对几种妇女病的治疗法》 蒲辅周著! L! ?6 l" M" K. J
30.《蒲辅周医案》 高辉远等整理6 ^- S B w7 |0 d4 V+ i
31.《中医诊法要览》 日·大塚敬节撰& P0 \4 g* \0 R. S" y3 l, p
& G, P9 M. y+ k; ~+ G p( 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