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中医思维弱化、中医评价西化等问题,实际上是缺乏中医药文化自信
曹东义 发表于:2018-4-7 15:31:19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2016
中医思维弱化、中医评价西化等问题,实际上是缺乏中医药文化自信原创 2018-04-04 张宗明 中国中医药报8 \; v; P  `/ Z. [7 R
点击蓝字" E/ n+ B# Q& M5 X2 _5 F3 ?) \
关注我们

* u- Y) K1 j9 m' ?- g& Z% U
作者:张宗明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8 {; O8 J/ f& T$ Y' b1 N5 w

提要:中医药之所以选择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医学的发展道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创造了别具一格的医疗技术与养生保健方法,其根源在于中医药文化的塑造。离开了中医药文化的滋养,中医药的道路、理论与技术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 A  Y  T2 i3 J1 y3 t

提升中医药文化自信要增强文化自觉,提高中医药文化的认知与认同度;推动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文化创新中实现文化自强;落实开放发展理念,在中西医文化交流互鉴中提升中医药文化自信。

) h2 F' s. p: D7 R9 W! E/ {
近年来,中医药发展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机遇,但中医思维弱化、中医评价西化、中医学术异化、中医技术退化、中医特色优势淡化等问题仍然存在,从根本上看是缺乏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自觉的心理认同、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文化心态,具体表现为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坚定信念和情感依托,以及在与外来文化的比较与选择中保持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可与信赖。对于中医药而言,中医药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医药文化生命力的高度认同,对中医药文化价值的坚定信念,对中医药文化发展前途的坚定信心。4 t# K' z' z  B9 _; J
发展中医药文化自信至关重要
+ y+ r% \- T1 J

中医药文化自信之所以重要,首先在于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性。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的根基与灵魂,是中医药学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是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关键。中医药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还在于相对于中医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临床自信而言,中医药文化是一种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能够为它们提供坚实基础、深沉动力和强劲支撑。

  U* D7 R/ ?, e

第一,中医药文化自信是更基础的自信。中医药文化自信是中医药道路、理论、临床自信的基础。中医药之所以选择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医学的发展道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创造了别具一格的医疗技术与养生保健方法,其根源在于中医药文化的塑造。离开了中医药文化的滋养,中医药的道路、理论与技术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脱离了精神层面、文化维度的中医药文化自信,中医药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临床自信就失去了文化根基、智慧启迪与价值引领。失去了中医药文化自信,中医药发展方向就容易迷失,道路就会摇摆不定,中医理论科学性问题就会一直纠缠不清,中医药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容易遭受质疑。

# g8 w$ P) O, A5 q+ J# i0 ?5 O

第二,中医药文化自信是更广泛的自信。中医药文化具有很强的渗透性,以其独特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影响与塑造全体中医药人。中医学子在中医院校系统接受中医文化核心价值观熏陶与思维方式训练,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医临床工作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运用中医思维解决临床问题,体会到中医药临床的效果与中医药文化的魅力;中医药科研工作者从丰厚的中医药文化遗产中深入挖掘提炼宝藏,认识到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宝库;中医药管理工作者从中医药发展的历史文化中寻找规律,在此基础上选择中医药特色发展之路;老百姓通过接受中医药服务,体验到中医药的医疗与养生保健价值,从中获得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与认同、从而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与自豪感。因此,中医药文化自信直接影响着中医学子的专业信心、影响着中医工作者的临床自信、影响着中医药科研工作者的科学自信,影响着中医药发展的道路自信、甚至影响着中国人的传统文化自信。

8 R6 G' e) W" u, X& B) w& Q

第三,中医药文化自信是更深厚的自信。中医药文化包含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与物质文化三个层面。中医药文化自信,不仅有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的自信,更有精神文化的自信,是有理论深度与历史厚度的自信。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价值观自信,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中医药文化自信的核心与本质是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自信。“人本、中和、自然”的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构建了中医药文化基因,控制着中医文化传承不断,维护着中医文化认同,决定着中医人的行为规范和中医学本质。没有中医药文化自信,中医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临床自信就缺乏理论深度、历史厚度。


" z3 }9 {3 o0 k5 h$ P# l+ v) c

中医药文化自信是有底气的自信


* k3 h4 W7 w7 E2 p% h+ P  G' E

中医药文化自信不是无条件的、凭空产生的,也不是盲目自恋、自负,而是有底气的自信。那么,中医药文化自信的底气来自哪里?

' O9 {! W# V; B% O5 P; a2 U

第一,中医药文化自信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中医药学根植于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中医药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同源同构。同时,中医药文化又具有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科技与人文融通的文化优势,不仅几千年来一直护佑着中华民族的生息、人民的健康,而且影响了历代中国人的生活智慧与身心修养。中医药文化延绵数千年而不衰,屡遭取缔冲击而不亡,除了中医药具有明显的治疗疾病与养生保健作用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与吸引力一直是中医药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成为中医药文化自信的文化滋养与思想源泉。


3 G) R' _1 Y& T3 h& Q  g1 R

第二,中医药文化自信源于中医药辉煌的历史成就与顽强的生命力。中医药作为独特的传统医学,从宏观、系统、整体角度来揭示生命、健康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深深地融入民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之中,是人们治病祛疾的重要手段,成为中国人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一种生活方式。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屡经天灾、战乱和瘟疫,却能一次次转危为安,人口没有大量减少,中医药的护卫功不可没。作为中国传统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却有着与其他传统科学不同的命运。在西方科学冲击下,不仅没有消解,发展至今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继续守护着人类的健康。在世界医学发展史上,中医学也是唯一没有间断地连续发展至今的传统医学体系。

7 K% P# J7 p9 M. t

第三,中医药文化自信源于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中医药不仅是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一个具有现代科学价值的宝库。中医药不仅是优秀的文化资源,也是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利用现代科技,深入挖掘与提炼中医药精华,能够为现代生命科学作出贡献,青蒿素的发现就是应用现代科技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屠呦呦从传统中医药宝库中找到了灵感与启发,应用现代科技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极大地提升了中医药人的科学自信与文化自信。


: N1 i. g" y+ t6 X( s, b8 c% O

第四,中医药文化自信源于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不可或缺。中医药不仅在历史上为中华民族的繁衍与健康作出过重大贡献,至今无论在临床医疗服务还是在养生保健,仍然发挥着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相对低廉的特色优势与独特作用。中医药除在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症的防治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外,在重大疫情防治和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治中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以其确切的疗效得到世界卫生组织肯定;中医治疗甲型流感,也取得了明显效果,成果也引起国际社会关注。如今,健康中国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医药以其独特的健康理念与实践,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将进一步发挥更大的作用。


+ I  g+ \3 p" @  h& s1 X. c

第五,中医药文化自信源于中医药文化是助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先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中医药既有科学属性又具文化属性,既有文化特殊性又有应用普适性,在中华文化传播中占据优先地位,已经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先行者。中医药的海外传播已有上千年的历史,预防天花的种痘技术在明清时代就传遍世界,《本草纲目》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针灸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多次热潮。随着中华文化软实力的进一步增强,中医药文化将以更加自信的步伐走向世界。

2 ~6 i, i7 O, E8 I% Q
多举措提升中医药文化自信

+ K& ^# H# F# U3 u! R# f; X

近百年来,随着传统文化土壤的破坏、西方文化中心主义与科学主义的盛行,中医药多次遭遇被取消、被废止的命运,长期处于被质疑、被改造的尴尬境地,中医药文化自信一次次遭遇打击。进入新时代,随着中华文化自信的进一步增强,如何提升中医药文化自信是中医药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 [8 o- t/ n. H& _1 \

首先,增强文化自觉,正视自身的特色优势与不足,提高中医药文化的认知与认同度。中医药文化自信要建立在文化自觉基础之上,不忘本初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的灵魂与根基,是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所在,也是中医药区别于其他医药文化的标志。中医药文化突出人本、追求中和、强调自然的核心价值观与生命的本质相契合;中医药象思维重合轻分、重用轻体、重象轻形、重时轻空、重悟轻测、重道轻器的特征与现代医学思维正好形成互补关系。中医药思维无论在揭示人体生理、病理规律,还是在指导中医药临床实践中,都是有效有用的。在生命观上,中医药的优势在于生命的整体层面、功能层面、精神层面;在疾病观上,中医药的优势在未病养生的预防观念与因异治宜的个性化治疗原则;在医学观上,中医药是一种大生态医学模式,与生物医学模式大异其趣,更加符合未来健康医学的发展方向。在认识到中医药文化特色与优势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中医药文化毕竟产生于两千多年前,必然会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带有历史局限性。如强调整体,忽视对局部的了解;突出功能,弱化了对结构的分析;突出了个体性,淡化了规范性等。有了这样的文化自觉,认识到中医药文化与西医药文化的本质差异,自觉到自身文化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并且懂得发扬自身优势,克服不足。而不是一种文化自卑,一味地以现代医学为最高价值标准来衡量、要求与改造自己。

5 N9 }/ L# R! P8 b0 o3 ?4 |5 |; O

其次,推动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文化创新中实现文化自强,提升文化自信。中医药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简便廉验的实践特征,不仅在历史上为维护中华民族的健康作出重大贡献,在当今的健康中国建设中仍然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升文化自信,就要传承与弘扬中医药文化,并结合时代发展的特征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激发中医药文化的现代活力。深入挖掘与提炼中医药文化中蕴涵的哲学思想、医德理念、人文精神,从中提炼出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并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思想源泉与践行路径。通过对中医药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间内在一致性关系的把握,提升中医药文化自信。传承几千年来积累的健康养生经验,并与当代医学健康科学、与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结合起来,经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形成现代健康生活方式。发挥网络、新媒体在中医药健康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让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践行中,让老百姓亲身体验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价值,从而提升中医药文化自信。发挥中医药文化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独特作用。中医药文化自信不仅体现在中医药文化理念的“软实力”上,还需要在防病治病的“硬实力”上下功夫。这就需要拓宽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满足人们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中医药需求。


  g* z6 `9 W+ y* C$ N' J8 T& T; q

最后,落实开放发展理念,在中西医文化交流互鉴中提升中医药文化自信。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化自信本质上应该是一种兼收并蓄、从容吐纳的自信。提升中医药文化自信,除了练好内功,还需要开放,借助外力。中医药文化一直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在中医药理论形成之初,就广泛汲取当时的哲学、文学、数学、历史、地理、天文、军事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的营养。在西学东渐,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之时,中医药也是敞开胸怀,积极学习吸收与借鉴西医知识与方法,推动中西医学的汇通与结合。近几十年,中医药也在不断学习与利用现代科技与现代医学,努力实现中医药现代转型。由于受到西方文化中心论与唯科学主义的影响,将现代科学与现代医学视为“科学”的典范,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评价与改造中医药,导致中医药西化、异化,导致中医药越来越不自信。消除西方文化中心论与唯科学主义对中医药文化的影响,不是自我封闭、盲目排外,把自己孤立于现代科学与现代医学之外,而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与中医药思维方式不变,在保存中医药文化特色与文化基因的前提下,积极学习、借鉴与吸收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医学文化,不断充实与完善自己,在与现代科技与现代医学文化交流互鉴中提升文化自信。


% {( [$ h0 Q1 X; C% Z* [

积极推进中医药文化“走出去”,在提升文化软实力与国际影响力中增添文化自信。由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西方公众对中医文化的认同度总体并不高。即使相信中医,大多数只是接受中医的诊疗,而不理解或不接受中医的文化。此外中医文化的有关翻译存在不准确、不规范,中医走向世界还面临翻译障碍。应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大好时机,利用中医孔子学院、海外中医药中心、中医药文化新媒体传播平台,讲好中医药文化故事,展现中医药文化魅力,为解决世界卫生问题提供中医智慧与中医方案。

! W/ v' Q& r# p/ d6 A0 h
5 T# ~% s! I+ E( [1 B6 l6 e# x' |

新媒体编辑:赵 丹
内容合作:010-84249009转6303  
或 加QQ3225851292
商务合作:15117967119

微信投稿邮箱:cntcm01@126.com2 W& j/ O3 K- |0 J" l9 P& C/ b. B
(文章以观点、政策、学术和中医药文化等为主,需原创首发,请在邮箱里留下您的姓名、单位和联系方式。)
3 m3 B4 h+ M; g- s

版权声明:本文为《中国中医药报》(微信号:cntcm1989)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获取授权。


+ \# y) w% F8 S1 L
: t# B4 P) z( C7 y" e2 V阅读原文阅读 5390
( d9 S+ V8 a( @; u: w44投诉

$ N6 [" M' M3 K

* g6 P; ]" {* X* \
精选留言
/ H! u8 m, w  i% H( K- A
[url=]写留言[/url]
  • 26
    / T! d; X! _' c5 \
    王得宝
    9 f. }/ s% h$ [( Q5 @中医自信源自于教育,现在很多带教老师都不自信,何来学生能自信,中医已经断代了,现在能用好中医的不多,如果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不要照本宣科,而是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去做,临床上带教老师能真正用中医去看病,而且有好疗效,自然学生就自信了,而今呢课堂上很多老师没临床经验,带教老师基本西化,学生看不到中医疗效,只能像听故事一样说古人医案,怎么能有自信,怎么会真的相信中医,所以选高水平的老师才是当务之急,让学生能看到希望看到榜样也看到未来
    ( P: A: v2 h  n4 M% w+ e) E! j8 ?

    - T* ?8 V" F0 R
    3天前
  • 9
    1 T8 L( J# `5 H
    王省针灸; q& z9 S0 V' S" I! |' K3 O! p
    自信源自于实力,中医的发展全在于中医人的自身强大,自恋自负自吹只能害了中医,医学是为患者解除病痛的,是为了大众健康服务的,要想中医发扬光大就必须从科学的实用的安全有效的思路去走,要想得到别人的认可,中医人必须务实进取!理论再高再多只要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都不是靠谱的!!" N8 A' `8 A, c) }" l7 g! j3 n
      O( w( F% ^2 f8 g- s
    3天前
  • 8
    $ V9 _# h; X5 u: ]) S" n
    癌症克星
    1 B: T. `+ o1 Y4 Q5 `0 W) x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关健,让有实际临床经验的中医大夫,出任中医药大学教授8 L" X$ r9 f8 Z; Q/ v

    3 J7 y$ [5 n  c. I1 \* k# v
    3天前
  • 7

    " S" c2 I# p* x2 z自由飞跃+ O& x' a! I( c  x7 a
    为啥不能博采众长,海纳百川?纵观中医发展史,不也是在临床中丰富和扬弃中走来的吗?0 Z7 U) y) S2 E5 G% |: |0 R

    0 S0 D2 l; ]/ z) y. S: V: v
    3天前
  • 6
    ; d+ }# b6 Y9 r" e& ]4 ^
    史蒂芬*波特
    + q' A! L5 R6 M3 K. n闽南地方医学也要加把劲了!5 ?. q0 p- d, U% s: ~% M& v
    ( e- F+ W5 u; `1 e9 y: w$ i8 }
    3天前
  • 5
    + `% {& o! s% m! g; |
    国永福
    0 T9 J$ O; N( g6 D/ }6 W中医的辩证变数太大了,一个真正的中医人中药人太难得了,应该从娃娃抓起和培养了。4 r2 f% s) |3 Q- J2 p3 q
    6 V# u* }% O2 L
    3天前
  • 5
    ( Q5 O7 G' Y( C" S$ C8 u6 x
    baichuan826( Z5 ]( {* Z  h
    中医文化大咖的佳作,读来沁人心脾,怡然自得,让我领略到了,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与永恒魅力。中医文化,光耀中华。
    6 S: r, v& f# o/ h$ y3 R

    ( p2 ]2 ?: l( F8 F  w4 M4 i4 V
    3天前

    , |9 i1 X( N/ }' I2 s
0 w7 a9 L; d% x7 a  c8 H3 R( e- _

' t6 W. x) z2 b* Q
1 S# {6 e2 V0 P1 ]2 \/ m4 c, T
5 t- [6 o1 E- I1 I2 A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18-4-7 15:32:16 | 阅读全部
继续鼓励中西医结合:是无知还是别有用心
  W" X8 o% U. e' v. U1 H
1 }+ S& t, k" [0 p- C" J原创 2018-04-07 陈家功 岐黄火炬
" ?6 Q' L! R& F- o0 c 6 l' W: z9 W2 n3 b3 Q' d  Z+ B) T
    “支持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鼓励中西医结合”,这是《政府工作报告》修改后的中医药表述,相较于修改前的表述“支持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增加了“创新”和“鼓励中西医结合”两方面内容。官方专发了“政府工作报告为何修改中医药表述?代表委员为您解读”一文,由此引发网上热议。4 N& E% n/ X4 H9 t7 G' g0 A/ R
    《政府工作报告》中医药表述这个修改,虽然只增加了两方面的内容,却是对中医药发展的方向重大调整,调整后的中医药发展方向,同十九大报告“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既定的发展方向又存在重大的分歧。中医药发展的方向,关系到中医药的存亡,关系到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健康中国建设战略的实施。
0 I6 b+ @5 X# A2 @. K$ X    中医药应当坚持怎样发展的方向?仅从学术层面略陈己见,与学界同仁交流探讨。4 ^+ K. Q5 F! p" V
    目前,关于中医药发展的方向,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分别是:坚守中医药的独立性、坚持中医药的主体性“传承发展”中医药;承认中医药的独立性、坚持中医药的主体性,用现代语言讲好“中医故事”,以适应现代人和西方人;不承认中医药的独立性、放弃中医药的主体性,以“创新”名义异化传承,主要体现为“中西医结合”、“中医科学化”和“中医现代化”。; f9 j- ?) h# b% g) E
    《宪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中西医并重”是党中央国务院既定卫生健康事业基本方针。这是国家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原则立场,不容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违背或篡改,每一个公民都有维护《宪法》尊严的义务,都有执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责任。
; i, u  y, w. E3 g4 O    “中西医并重”的前提条件是,承认中医药与西医药各自的独立性;在西医学掌控话语权的现实中,首要的是承认中医药的独立性。中西医结合,包括两层基本含义,本体论即理论上追求中医理论与西医理论合二为一;方法论即临床上追求两种医学技能相互配合,这是“中西医结合”倡导者及其追随者的动机和目的。概而言之,“中西医结合”的本体论不承认中医药的独立性,以西医药为主体,同化中医药。很显然,“中西医结合”的理论与技能,不具备中医药的独立性,已不再是“中医药”。因此,“中西医并重”的“中”,不是“中西医结合”,只能是也必须是“中医药”!如所共知,贴着“创新”标签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主要有三种方式:“中西医结合”、“中医科学化”和“中医现代化”。我们由此是否可以确认,《政府工作报告》中医药表述的修改,所隐藏的真实意图是以“创新”之名,谋求“鼓励中西医结合”之目的,如果是这样,增加的“创新”与“鼓励中西医结合”则是统一的。
; r2 r( l0 z1 E  D    中医药国情调研总报告(2007~2017)“战略的中医药:国情分析和国策建议”披露:“有关主张的权威人士曾说,中西医结合至今(2012年)并没有形成一个学术界公认的、内涵确定、外延清晰、符合逻辑规则的科学定义,多是从常识、经验、技术操作层面的解释”,和“一百多年的努力换来的是‘成就不明显’”。动机与目的,理论与实践,“中西医结合”与“传承创新”都是不承认中医药的独立性,放弃中医药的主体性。《政府工作报告》中医药表述的修改,增加“创新”和“鼓励中西医结合”,却不提“中西医并重”,这是对“中西医并重”方针的篡改,是对《宪法》精神的违背!我们非常地不愿意相信,《政府工作报告》修改后的中医药表述,成为挟持国意志消灭中医的行动纲领!
0 ~/ i) k3 Y9 \0 r0 W
/ i% {8 C) r, E$ n
1 P' V$ k/ r% u    有的中医界代表委员认为,“鼓励中西医结合”与“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相契合。中西医结合,充其量是某些人一种梦想,企图以中医的方法解决西医的疾病,但是,理论没有建立,半个世纪实践证明失败,而且,中西医结合不等同于中医药,世人皆知。据此,我们愿意诚恳地请教,本体论契合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方法论实践成果又是如何?身为中医专业人士口出此言,要么专业不精,名不符实;要么言不由衷,丧失学者良知!无论如何,都是愚弄世人的智力。: i  R- t: B" v8 R6 J5 H% g
    也有人认为,“传承是发展的基础,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就岐黄学——传统中医学而言(内涵上现代中医学不能等同于岐黄学),创新只少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恪守岐黄学本体论发展新理论,并且新理论与岐黄学理论具备完好连续性;另一个是遵循岐黄学本体论,提升岐黄学的技能或增加岐黄学新的技能。创新必须以承认岐黄学的独立性为原则,以传承岐黄学为前提,舍此都不是岐黄学的创新,与岐黄学无关。譬如,“病症结合”、“研究中药化学成份”等,是跨越中医学与西医学两种医学体系之间的横向联系行为,这样的“创新”是以放弃岐黄学本体论为前提,丧失岐黄学纵向的连续性,“创新”的新理论缺失内在逻辑统一性;再如“丹参滴丸”等所谓的“创新”,完全不符合“创新”的条件,都是偷换“创新”的概念,所有这些,多是骗取国家扶持中医药发展资金的计谋与手段,都不是发展岐黄学新理论和提升或增加岐黄学新技能。
- ^8 }7 x; @  n: G; B2 Z: F- J: f    从《黄帝内经》到《伤寒杂病论》、“金元四大家”和“温病学”等,是岐黄学自身演化的序列,都遵循共同的本体论阴阳观,拥有共同的体用思维,完整保持了岐黄学理论纵向的连续性,如果说这个是“创新”,那么与发展含义别无二致。若以此为依据论证“中西医结合”跨越两种医学体系横向联系的“创新”合理性,则是风马牛不相及,只能是个人对“创新”的理解,一家之言而已,却十分荒唐。众所周知,从《黄帝内经》到《伤寒杂病论》、“金元四大家”及“温病学”等,所不同的是,面对不同的现实问题,当事岐黄学家遵循岐黄学原理灵活应对,由此产生具有“问题”特征的不同方式方法,形成独具方法特征的学术流派,这样的演化也称之为发展。发展,已经内含“创新”之义,因此,在“传承发展”中再加入“创新”,要么无知,要么别有用心。无知是画蛇添足,别有用心不宜妄加猜测。6 A+ _, N' }# X) d) a, u1 i

: \/ `! V( x) \, n4 T/ \0 r    岐黄学二千年演化史表明,岐黄学具有解决中华民族疾病问题与维护健康深邃的理论价值与强大的实际作用。当前,中医服务能力低下,不是岐黄学理论技术自身价值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则是当今之人没有很好地掌握岐黄学理论技能,不能够充分发挥岐黄学的固有价值,徒有“中医”之名,因而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对此,需要改变的是人,并不是岐黄学理论。以西医学理论改造岐黄学理论技能鼓励跨界“创新”,解决中医服务能力低下,或者企图提高医学服务能力,都是错误的方向。解决中医服务能力低下问题,核心是解决人的问题,促使今世之人努力学习掌握岐黄学理论技能,提高服务水平,别无他途。
9 ?9 D. `% M6 H  Y6 x  b: d    且不论中西医能否结合、如何结合以及结合得怎样,关于中医药发展的方向,我们只想问,为什么要“中西医结合”?为什么要“创新”?就中华民族健康现实需求而言,“中西医结合”与“创新”倡导者及其追随者,需要回答两个基本问题,首先,是否拥有足够的事实证明:岐黄学不具备解决现实疾病问题与维护健康的价值了?其次,自身是否已经掌握岐黄学理论技能,并且达到古代岐黄学家的水平?假如还具有学者良知和做人自知自明品格的话,扪心自问吧!
; z- S  e( Y7 j% @+ X# e" B3 u; g    国家领袖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民主人士时表示,“我们既要从精神领域层面去解决对中医药概念的认识问题,还要从制度层面去解决中医药传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国家领袖讲话主要包括三个要点,其一,中医药发展的唯一方向是“传承发展”,既不是“传承创新发展”,也不是用现代语言讲好“中医故事”,更不是“中医现代化”、“中医科学化”和“中西医结合”;其二,制度是中医药“传承发展”必要的、有效的保障手段;当前管理中医药的制度存在着问题,应当加以解决;其三,制度是人制定的,人对中医药概念的认识决定了制度,制度影响甚决定着中医药的发展方向。必须承认,能够影响和制定中医药发展制度的人,主要包括中医药学术共同体掌控话权者、学术界提供决策建议者和拥有决策权者。《政府工作报告》修改的中医药表述得以通过,说明只有解决此“三种”人对中医药概念的认识问题,中医药才可能真正回到党中央确立的“传承发展”正确方向。
8 u: b$ V' Z+ T+ s5 L    因此,国务院作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最高执行机构,能否有效地贯彻落实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既定中医药“传承发展”的方向,能否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是对本届政府智慧与良知双重考验!因为,《政府工作报告》中医药表述的修改,明目张胆地违背《宪法》精神和篡改党中央确立的“传承发展”方向。毋须讳言,政治上这是赤裸裸的“矫诏”!如果是别有用心,则极其险恶,倘若如此,那些修改建议者真是胆大猖狂之极!/ k& j: G4 W- }" t5 l  g( T
    奉劝中医药学术共同体掌控话语权者,潜心钻研岐黄学,中医药政策建议者及决策者,深刻理解岐黄学,迷途知返,切莫自以为是,用“非驴非马”学术引导中医药事业发展错误的方向,戕害中华民族健康。对别有用心者,只有无情回击和坚决斗争!作为中医人,在中医药发展方向这个大是大非问题上,必须表明自己的立场;面对“中西医结合”公然僭越的现实,不论体制内外,我们中医人唯一能做的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否则,愧对列宗,贻笑子孙!
& u. J$ B- R8 e: p9 a+ }, B+ r0 z, I* C2 I8 L' ]8 a6 O/ h  d
作者简介:陈家功,男,1962~.辽宁普兰店人,毕业于原大连市卫生学校医士专业,最高学历中医学本科。曾工作于瓦房店市中心医院,2003年开办瓦房店陈家功中西医结合科诊所。中医执业医师、西医执业医师。关注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政策、中华传统文化和文言语言文字学;关注哲学、逻辑学和理论物理学等。文章曾发表于《自然辩证法通讯》、《中医药文化》等。
$ e# }7 ?2 O5 a8 ~3 o5 k; j) x" h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18-4-7 16:35:38 | 阅读全部
浅谈“废医验药”之陋见——从方舟子的蛮横谈起(下)
/ {* X1 p6 V: l! `  Q4 d9 X7 q( z% K/ y$ W" n+ V
原创 2018-04-07 吴侃阳 岐黄火炬
, [; E3 E+ T5 u* @
5 s+ M4 e, R1 Y* b' J/ g* a: k8 Z9 r1 l3 ?5 a! j' b, |, @# H
●“科学检验”,无法诠释中药独特的导致[药证相反]的相对毒性问题, ^( d7 p, g5 ~
) V9 U$ S1 S  a; {
说起来也好笑,方舟子他们就连起码的中医知识都不具备,还奢谈什么中医药的科学性问题。就拿中药的概念来说吧,中药之所以叫中药,就是只能用于中医临床治病的药物,这种药物的使用只能是为中医临床服务的;而且中药的使用只需要符合中医的学术规律就行了,根本无需借助类似西药那种的检验措施。) a% Q0 W, x2 T$ r
其实方某喋喋不休所念的“验药”经,无非就是想通过西医的药理检验方式分析出类似于西药的药物化学成分。方某不提倒还忘了,这类化学成分的分析在[中西医结合]盛行的过程中何止重复做过千百遍,基本上几乎每一味中药都进行过多次这种相关的化学成分分析。
: m. A' M+ \4 l# J* t1 q0 X2 A4 h3 `人的思维有时是很奇怪的,明明中药属于中医的临床专用药物,可以说与西药那种“科学检验”毫无关系,只要符合中医药的使用规范就行了,可是有些人偏偏要将中药拿去借用其他医学体系的东西来“检验”一下,否则就会被骂为“不科学”。在这些人眼里,客观的学术规律并不重要,重要的只是是否能够与现代科技粘上点边;只要能将中药“科学检验”一下,中药的使用就会被认为保险了;至于患者在这种非中非西的临床治疗中由于不当使用中医药而出现问题,那当然就一定会追究“十恶不赦”的中医药的罪责。就像上述“鱼腥草制剂”一样,当初研发鱼腥草制剂时,也都曾经历过严格的西药实验所要求的所有程序以及管理部门的审批,但最终结果却清楚地显示出该制剂并不适合以静脉点滴的形式用于临床。此案例也同时证实着方某闭门造车、别出心裁提出来的“验药”论的不合理性。$ Z3 g4 S8 Y7 O7 P$ O
我们还可以从[中西医结合]所得出的“科学检验”结论的有趣遭遇中看出,方某所鼓吹“验药”论是毫无学术价值的;因为严酷的客观事实表明,当初历经千辛万苦、动用大批人力、财力所[结合]出来的“科学检验结论(即所谓的中药有效成分、毒性成分等)”十之八九都被打入了“冷宫”。笔者以为,这种结局是不尊重学术规律的必然结果。因为除了中成药之外,西医师一般不会、也极少使用中药饮片,因而他们对于所分析出来的这种成分结构并不太感兴趣;而中医师临床遣方用药都有着中医自己的“四气”、“五味”学术规律,根本用不上这种“科学结论”。所以恰如方某所言:对于这种并不具备临床意义的检验中药成分的做法、应该说“将其送入博物馆(纔)是最好的办法”。, ]$ F' J# b$ D
至于方某所说的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除了黄连素、麻黄素、青蒿素之外,可以说并没有多大的建树。事实上,西医从中药之外的其他动植物中也提取过许多类似的“药物有效成分”,因而诸如黄连素一类的中药提取物只能算作是西药库中增多的西药而已。由于这种提取物[四气五味]特性,中医临床也根本就无法进行辨证施用。所以说,所谓提取“有效成分”的做法纯属西医药的“内政”,与中医药并没有多少关系,更遑论通过西医的“成分论”来规范中医药。
; e6 S, Y) N) s# f4 t关于中药的毒性问题,方某的确不明所以,他以为与西药一样,只要找出中药的毒性成分就可以万事大吉了。显然这是愚人之见。中药的毒性问题十分复杂,既存在绝对毒性的问题,也存在相对毒性的问题。所谓绝对毒性是指药物存在着类似于西药概念的毒性成分,如马兜铃酸、苦杏仁甙等等;相对毒性的概念是指药物本身并不一定含有毒性成分,只是在临床上用于某个特定的体质时就会出现中毒反应,如人参、白木耳、冬虫夏草中毒等等。或许这类中毒问题就是方某所说的“历来被中医认为无毒的中草药现在都被发现了有严重的毒副作用”的问题。
& R6 M; [. _0 O正如前述,中医按照自己的使用规则使用了几千年的时间,其间并没有出现多少中药中毒的问题,而恰恰就在[中医西医化]之后就出现了这么多的麻烦,这些也正好证实着违背中药使用规律所必然导致的危害,同时也证实着中药只能依据中医药使用规律的重要性。$ f; Z: H1 R' k7 u& b
显然,中药的运用必须依照中医药的规律,因为这种用药方式已经因循了几千年的时间,也经历过难以数计的临床验证;因而可以说,只要依据中药的使用规律及其禁忌规范,中药的使用是绝对安全的。就以龙胆泻肝丸为例。笔者服用该药几十年,而且至今仍在服用,也从来没有出现过什么肾衰竭,更没有因此而丢命。
7 ^0 m' c" A1 k5 |* J4 a: j! g其实原因很简单,笔者只要出现肝胆实热证型时就立即服用龙胆泻肝丸,该[证型]一消失也就立即停止服用,这就是中医“有是证,服是方”的临床用药规律。中医理论认为,中医临床须得[药证相符],而龙胆泻肝丸只能适用于肝胆实热证型;如若该[病态证型]一旦消失,继续使用就会出现[药不对证]的问题,从而有可能损伤到身体。
2 v8 l& G9 c# `9 g6 L7 Z/ e而且,龙胆泻肝丸属于大苦大寒之品,如若将其视作保健用药而长期服用,必然会伤害到机体的阳气,这或许就是西医所说的肾衰竭问题。中医理论认为,长期大剂量服用清热类方剂都是有害的,含有马兜铃酸的龙胆泻肝丸有这种毒副作用,就是不含马兜铃酸的其他方剂(如牛黄解毒片、黄连上清丸等)也都会有这种毒副作用。所以说,使用中药的关键问题并不在于药物所含的毒性成分如何,而主要在于使用者能否遵循中医[药证相符]的用药规则。
7 \  z/ W5 s( v9 \, q, v) H0 \! t正因为如此,方某要求中药遵循西药的检验规则并不具备任何正面意义;中药有中药的药理,中药的临床使用是安全而有效的,因而完全不需要现代化的西药式的“科学检验”。大量的临床中毒案例表明,中药中毒的危险基本上来自于毫无中医知识者的滥用;要消除这个问题,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将中药进行西药似的严格管理,实现中医药“专药专用”的管理模式,从而堵绝非中医业者(包括西医师)获取以及滥用有毒中药的各种可能渠道。
! E+ ^, j8 H# H( X, f& l由此可见,方舟子执意要将中药“用科学来检验”的想法并没有什么实质意义,因为这样做顶多也只能是再一次的重复,倒不如请他们首先探讨使用“科学检验”能否研究中药的相对毒性问题;譬如冬虫夏草本身并不含西医所认为的任何毒性成分,但却存在某些人服食之后出现中毒反应。: I: Y- \7 ], p( j
当然,这个问题如若应用中医理论很好理解,只是一个简单的[药证相反]的问题;但笔者却不懂得如何借助西医的“科学检验”及其理论来认识这种中毒机理,故在此特别请教方舟子以及所有的[废中医]论者。如若方某等人无法得出答案,那么,就请他们那些持[废中医]论的西医朋友帮助解决;如若中国的西医朋友无法得出答案,就请他们所崇拜的外国西医朋友帮助解决。如果连这么简单的问题“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医学”都解答不了,方舟子所提出的“废医验药”论恐怕也就没有哪怕是一点点的价值了。
4 V5 ^  y6 {# \6 x1 ?- w7 }6 `: `7 o) W/ O6 `
●“废医验药”实属学术荒谬,中医的学术规律必须予以尊重7 {* `6 m5 i2 x) V, C  H; P

$ K, A: i6 k& M7 [: o显然,方舟子所概括出来的两点“高见”是不切实际的。其一、“中医理论乃是古人对人体、疾病模糊、粗浅、错误、不科学的认识,应该废弃其理论体系,代之以现代医学理论。”其实,方某这句话说了等于白说,废弃中医理论,代之以西医理论,这就是如今流行的[中西医结合]理念。事实上,[中西医结合]已经开展了几十年的时间,从来就没有将“中医中某些合理成分(笔者对此茫然无知)”“变成现代医学的一部分”。" N7 A5 B$ e+ a0 R% z* l, Z
至于中医理论是否粗浅、错误、不科学等说法,属于方某以及所有[废中医]论者的个人认知,让他们说出来出出气也没有什么不好;只不过笔者以为,中医的理论体系的确废弃不得(也废弃不了),因为中医属于理论医学,这些基础理论是指导中医临床的根本;如若离开中医理论的指导,不但难以收到预期的显著临床疗效,同时也存在着伤害患者机体的可能性。所以说,所谓“废医”之说实属荒诞,如若得逞,不但广大民众将会减少一种有效的求医选择;而且未来医学的发展在西医进入夸克时代而无法继续深入之时,中医的整体疗法优势将会显示出其无比美妙的前景。
" A9 x& Z, M0 }9 f$ D, G其二、方某说:“中药、针灸等中医的具体疗法包含着千百年来的医疗实践经验,有不少合理的因素,但是也含有许多谬误应该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把其可取的部分吸收变成现代医学的组成部分,这样中医药的历史贡献才会得到认可和保留。”并特别指出“这个主张可以说是“废医验药”。不过笔者在仔细拜读后以为,方某的说法依然是老调重弹,会使得人们读过之后提不起精神来。
- n. H7 f" r) \6 L: m/ \1 i  Y这里方某一反常态,居然还赞誉中医“有不少合理因素”;对此笔者不禁充满好奇,既然中医的基础理论(中医的精华)都得抛弃,那么,中医又有什么“合理的因素”值得[废中医]论者如此青睐呢?而且身为非中医业者,方某以及[废中医]论者在不懂得中医知识的情况下又是如何能够慧眼识珠、找出所谓的“合理因素”呢?看来他们的确是一群不学自通、自以为是的“天才中医白痴”。
+ r0 A5 v( Y9 e9 j) P5 _9 k事实是中医学说几乎所有的学术结构基本上都是合理的,只要依照传统的中医理论使用中医疗法,临床上根本就不可能存在安全性的问题,也一定能够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显然,无数的[结合]案例已经提示,如若“把其可取的部分(或许是指部分中医疗法)吸收变成现代医学的组成部分”,那倒是极其危险的事情;不但不可能得到预期的临床疗效,而且还有可能因为[药证相反]问题而使得患者出现机体上的不良反应,上述几例中药中毒的案例都已经证实了这个问题。
1 m! _) `2 Q! U( R: c6 f# {& T$ o至于中医药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贡献本来就是有目共睹的,根本无须得到[废中医]论者的认可;而且,中医的历史贡献也无须特意请他们来多此一举地再行注释保留,因为许多中医学术思维与医学术语早已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所以说,方某“废医验药”的“高见”实质上不值一文,并不比他的学术思维上的祖师爷余云岫所鼓吹的“废医存药”论高明多少。
& f  ?) z) K( E$ ~& e: y+ I  o$ V何谓中药?中药是中医临床治病的药物,中药的应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的;也就是说,作为中药,就必须具备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以及归经等学术特色。很显然,中药的这些学术规律与西医学术毫无关系,笔者想不通这些人为什么非要将中药通过西医药验证,这种行径真的可以用胡搅蛮缠来形容。此外,组成中药的这些草皮树根、动物躯体等大自然生成物如若离开中医药学术理论,除了极少数(如黄连、麻黄、青蒿等)可以被提取“素”类西药之外,其他大部分也都只是一些大自然中无用的生成物,何来药效而言?
* o& M0 C  N2 i+ q# u$ }所以说,如同黄连素、麻黄素、青蒿素的产出一样,西医想检验什么、以及如何检验那是他们自己的事,笔者恭祝他们能够从动植物中提炼出更多的新药以充实临床。不过应该明白,中药不需要方某所谓的“验药”方式;因为他根本就不懂,中药临床的有效成分是中药饮片,其适用的规律应该为“四气五味”,而不是西医那种所谓的“有效成分”;中药的使用方式应该是内服外敷,而不应该轻易改变为西医那种静脉滴注的给药方式。由此可见,“废医验药”论的提出只会更加显露出方某及其[废中医]论者对于中医药知识无知的窘态。
* Y6 ^( b5 H5 r) x事实上,将中医药疗法“融入”现代医学的想法与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因为它不但没有尊重中医学说的学术规律,也没有尊重西医的学术规律,当然更违背着正常的学术规律。很显然,如若有人非要一意孤行,硬逼着中医药改变自己安全而有效的临床使用方式,势必又有可能给患者带来新的中药中毒的意外伤害,届时或许又会有人跳出来充作“救世主”而大骂“中医不科学”、“中药有毒”云云。0 @3 e( }" \  |5 H0 b" E! z' E0 C
笔者运用中医学术理念,治好了多例自闭症,也能够让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摆脱经常复发的痛苦,能够让感冒后出现耳聋的患者恢复听力。事实上能够治愈多种疑难杂症的临床案例多的是,只是方某这些人不敢面对而已。笔者以为,方某既然敢于如此地声嘶力竭地叫嚷废中医,应该说他具备能够运用他所学的分子生物学帮助上述这类患者的能力;如若他不具备这个能力的话就请闭嘴,因为医学最起码的职能就是帮助患者解除病痛,而不是用来逞口舌之利,也不是用高科技来装饰的。: }! k1 }. t4 R4 `  @
如若强行废止具备显著临床疗效的中医,其结果必然会使得广大民众失去中医药疗法的有效选择;如若有人要强行改造中医的话,也必然会使得民众重新返回到小白鼠的角色,并承受着中药中毒的重大风险。由此可见,方某自以为得意的杰作“废医验药”不但了无新意,也完全是一场不切实际的梦幻,根本就不是建立在医学学术架构的基础上;所以说这种“废医验药”的荒谬构思不但毫无学术价值,而且还会严重贻害于患者与社会。' j0 B& U" x: X5 n3 o4 V) U- Q
+ \: K2 w- K1 k% y5 v- I
0 P8 a* J, b- y* a! N
总之,中医的衰落的确是个事实,但绝不是“中医理论不科学”所导致,其间既存在着思维上“代沟”隔阂的影响,也受害于某些势力(权力)对于中医的围剿。方某叫嚣中医的振兴仅仅只是“靠政策的保护、诉诸民族感情”是不行的,只有缴械投降、乖乖地自己走进历史博物馆纔是中医的唯一出路。看来他被自己的狂妄和蛮横蒙住了双眼,使得他看不清客观的事实;因为客观事实所显示的恰恰相反,近代以来靠政策保护的不是中医,而是西医以及所谓的[中西医结合]。9 r! @$ p: |# }5 a, A2 |) ~
请问,自从西学东渐以来,对于中医专业的“政策的保护”何在?道光皇帝、北洋军阀、民国政府等历届政府何曾保护过中医?他们不但不保护中医,反而还在大力地摧残和围剿中医。即使毛泽东主席极力推崇传统中医,积极提倡西医学习中医;但在实际运作当中,却被人欺骗、调包而成为中医学习西医,直至演变成为[中西医结合]的怪异形式而严重地污染着传统的中医学说。要说政策真的是保护中医,就必须维持中医学说的传统学术结构,就不应该搞什么“中医现代化”、“中医科学化”,那是一种一厢情愿而又不切实际的幻想。
6 e! A( y! L+ ~) X( ]谈到“民族感情”问题。无数的历史事实说明,一个民族如若缺乏“民族感情”的凝聚,这个民族就会成为被人欺凌的对象。前者人们在网上曾经骂过这些[废中医]论者为“汉奸”,说他们[废中医]的言行是“卖国”,笔者当时对此还心存不平,认为似乎骂得太重了些。但仔细想想,觉得还是有些道理。试想,人们对于那些出卖国土者可以斥之为汉奸,对于那些帮助日本侵略者欺压沦陷区百姓而出卖良心的人可以骂其为汉奸,而对于这些出卖国有文化与传统中医的人难道就可以特别优待吗?3 j. t* u3 ?  J2 [/ g' H
据记者报道,面对韩国人试图将中医变为“韩医”而申报世界遗产问题时,废中医干将张功耀立即失去了[废中医]时的凶悍,变得有点像大姑娘似的羞羞答答,只敢轻描淡写地说“这个事情我觉得可能性不大”,并让国人“拭目以待”。请看,一边是疯狂地叫嚣要废止中医,而另一边却急于化中医为韩医;一丢一抢,二者内外呼应,配合默契,的确可谓天衣无缝。. ~2 H- j8 j* E8 ?
曾有美国人HansRuesch撰文揭露美国某学术基金会以四千五百万美元为诱饵、指使前南京政府卫生部副部长刘恒瑞操纵余云岫等人拼命[废中医],以达到其独占中国医药市场的目的(请参看吕嘉戈所著《挽救中医》);也不知道当今的这些[废中医]论者是否也曾有过这种“幸运”,以致使得他们会甘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如此卖力地[废中医]。
8 h, n1 }3 j% g要说“民族感情”,那倒的确是中医学说的靠山。人们知道,几千年来中医学说凭借着中华文化的底蕴而产生、发展、成熟,许多民间的俗语都饱含着中医的学术理念;人们还知道在两百年以前不存在西医的中国,所有华人(当然包括这些[废中医]论者)的祖先都是依赖中医维系着每个家族的繁衍,这些就是值得中医业者自豪的“草根性”。' S- E2 X9 x5 i" k
虽然这种草根性被[废中医]论者骂作为“庸众思维”,但这种民族感情是贯穿于中医行业最可贵的精神支柱。而且,这种感情是制约那些“败家子”的威慑力量;只要有“败家子”攻击中医学说,这种“民族感情”就会立即爆发。$ A# R) h. a& Q7 F6 S& o, R" {
不过这些“败家子”或许还不知道,这种“民族感情”目前已经超越了中华民族的框架而成为世界潮流,许多老外中医道友都纷纷谴责这种贬损与出卖中国民族文化的败家子行径,因为他们已经通过中医卓越的临床疗效认识到中医疗法的学术价值与实用价值,继而演变成为传统的中医情结。笔者以为,这种西方的“庸众思维”是[废中医]论者所始料不及的,他们当然不会懂得为何自己“崇洋”太过反而会导致如此的尴尬。
$ e2 Z2 R7 ?8 U: e综上所述,方舟子所谓的“废医验药”论的确不具备学术价值,应该与[中西医结合]一样都只是蛮横地强迫中医学说接受另一种医学体系------西医学术理念检验和改造的非学术幻想产物,其目的完全是为着围剿与毁灭中医事业;而且,其说教也属于诡辩性质,基本上完全没有涉及到中医的学术结构问题。所以说,方舟子所鼓吹的“废医验药”属于一种学术打压的恶劣性质,根本就不属于正常的学术探讨。
# p8 J. e7 F7 u5 V其实方舟子以及所有的[废中医]论者根本无需担心中医的未来,中医与普罗大众也不需要他们这样的“救世主”来指引;事实上无论[废中医]论者如何叫嚣,也不论某些当权者是否打压(更何况中国政府仍在积极支持中医事业),中医都会依照自己的规律继续走下去。4 y* g+ Q0 Y1 X, @( V7 W, g5 G
应该懂得,中医已经不仅仅只是中国的中医,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在接纳中医。在美国,中医疗法已经被许多人接受,虽然某些西医业者依然在打压中医,但民众的选择是不可抗拒的,某些保险公司甚至还为中医提供着相关的保险服务。由此可见,仅仅只是那几个[废中医]论者蛮横地跳一跳也无所谓,中医学说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是他们永远否定不了的;而且,广大民众对于自己所拥有的选择临床治病疗法的权利也是谁也剥夺不去的。
# K; @1 s; Y7 I9 \8 d# L
3 f. U  I+ i5 X! N+ G2 c关联阅读:+ U2 i* u6 R9 y% N1 F/ c" M
浅谈“废医验药”之陋见——从方舟子的蛮横谈起(上)
& E/ w" ?. C" W- H; r) n( U. q) K7 E+ s8 ^$ ^& \
作者简介:吴侃阳 知名中医学者。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1996年晋升为中国副主任中医师。1998年赴美国洛杉矶开设华夏中医诊所至今,现为加州中医针灸师联合公会顾问。出版《中医吟》,并主编《慢性腰腿痛》《骨与关节结核》等著作,撰写发表论文100余篇。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18-4-9 11:22:30 | 阅读全部
罗卫芳网友说:9 D. J. k  F0 {2 W" J: ?+ O. j

% Y  t( f% b2 N1 q$ N0 [近现代以来,“传统”一词已不单纯指“沿袭已久”或一个民族“固有的”事物,而被赋予了更为复杂的内涵。《现代汉语词典》中,“传统”的含义有:①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文化、制度、思想、道德等;②用来形容“世代相传或相延已久,并具有特点的”事物;③守旧,保守。前两种含义反映了中医学的部分特征,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1条规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其中的“传统”,指的是前两种含义。然而,“传统”的第三个含义则成为中医学被“矮化”、甚至被置疑的根源。  正由于简单把中医定为“传统”的属性,所以需要“现代化”。因此,中医正常的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称为“现代化”,而同样是医学的西医学,由于是“现代医学”,自然就不存在“现代化”。由此不难看出,“现代”与“传统”用于描述西医与中医时,已不单纯是针对二者产生的地域或存在的形态,而是夹杂了某种价值的判断,这种价值判断,中医明显处于劣势。“传统医学”的称谓,无疑加剧了中、西医之间的不平等。  “现代”与“传统”已成为一对相对应的词。“现代”一词充斥着溢美,“传统”一词暗含贬意,这种现象有着深刻的历史与文化原因。 近年来,个别国家有人把中医学称为传统医学,还带有否认中医药的原创性与去中国化的目的。  “传统医学”的称谓  误导了中医发展方向  把中医学定性为“传统的”,就免不了接受相对于“现代性”的价值判断,依据暗含于“传统”与“现代”二词中的价值判断,“传统”的事物必然保守、落后,而“现代化”是“传统”事物的发展方向。给中医冠名以“传统医学”,必然会产生歧义,使人们自然而然地认为,中医学与西医学相比是原始的、落后的,因而有待于改造为“现代医学”。  近百年来,中医始终处于被诘难、被质疑的干扰环境中,“西方中心论”无形中主导下的中国学术界,乃至整个社会,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对中医学这门“传统医学”的“现代化规范”,虽然表现形式各异,但作用结果是一致的,即迫使中医学逐渐丢失主体、放弃自我。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曲折发展,国内外对中医学的特色与优势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如基于人的临床研究、治未病早期干预、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个体化诊疗、丰富多彩的治疗方法等。  由于和西方现代科学的同源性,西医学自然而方便地吸纳着先进的科技成果,诊疗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由于西医学对现代技术过度的依赖,以及受还原论思维模式的局限,其弊端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显现。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