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大概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我们接着上一讲的内容继续学习《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这一小节剩下的内容。第二部分是《扁鹊论损至脉》这一小节的有关“至脉”的论述。在书中曹老师引用了《脉经》中记载的扁鹊秦越人的医学资料原文,在书中老师没有对原文进行过多的解释,我在这里狗尾续貂,解释一下,其中不对的地方,请恩师以及各位同道多多的斧正。 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紧急,皆膈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不喑舌转,可治,三十日起。其顺者喑,三岁起。年不满二十者,三岁死。 胃与脾同候于右关,右关脉沉涩,并且右关脉的桡骨侧比尺骨侧大,或者是左寸脉小紧急,心候于左寸嘛,所以说左寸脉小紧急,这两种脉象都是膈肌偏枯的表现,男子是左侧的膈肌偏枯,女子是右侧的膈肌偏枯,不伴有声音嘶哑,舌头可以正常自由转动的是可以治愈的,一般需要三十天可以治愈。伴有声音嘶哑的,需要三年才可以治愈。发病的时候不满二十岁的,三年会死。 这个条文描述的情况我查了一下,描述的是膈肌麻痹的表现。这里没有说疾病形成的病因,只有简单的脉象描述。我们首先说膈肌麻痹这个病不常见,膈肌麻痹的病因很广泛,最直接的病因是膈肌神经的损伤,常见于肺癌转移至纵膈淋巴结压迫或侵袭膈神经,其他的病因有脊髓前角炎,运动神经单位疾病,带状疱疹,肺炎等等。左侧的膈肌麻痹因为胃底部升高表现为嗳气,腹胀,腹痛等症状,严重的膈肌麻痹可以影响呼吸功能出现呼吸困难,腹部反常呼吸,以及反复发作的肺炎、肺不张。神经性疾病治疗起来是非常困难的,从我们的条文中也可以看出来,需要很长时间的治疗。 脉至而搏,血衄身有热者死。脉来如悬钩,浮,为热。 脉至而搏,这个“搏”是跳动的意思,在这里我们说一下数脉,这个数脉是脉率的增快,只要是数脉,寸关尺都是数脉。有人说数脉也可以脉势的数,所以有了或者寸脉数,或者关脉数,或者尺脉数,而其他部位的脉可以不数的脉。其实这种单独的某个部位的数脉,不能被称为数脉,这个单独某个部位的数脉表现为这个部位的脉象的一种跳动感,或者叫躁动感,这种表现正好与这里的脉象描述相同,就是“脉至而搏”。这种“搏”的脉象可以表现在某个部位,常常是热象的表现,所以后文接着说血衄身有热者死,这是热迫血行的表现,长期发热的往往是病情危重的表现,这样的病人一旦把津液耗伤干了以后就会死亡。 脉来如悬钩,是洪脉的描述,洪脉是心脉,热脉,为热。 脉至如喘,名曰气厥。气厥者,不知与人言。(《素问》《甲乙》作暴厥) 脉来的时候如同人急促的呼吸一样,这样的脉,脉率很快,脉势也很急,这么一种脉象是气厥的表现,(《素问》和《针灸甲乙经》中写作暴厥,只是名称不同,其实描述的是同一种临床情况),这样的情况常见于癔病性“昏迷”,由于受到精神或情绪刺激,所以出现急迫的脉象。 脉至如数,使人暴惊,三四日自已。 如数,说明脉不是数,联系下文的“使人暴惊”,可以看出脉象也像是人受到惊吓一下,脉来的时候很快,去的时候也很快,实际上这是脉的躁动表现之一。这样脉象的人会出现如惊吓一样的症状,这种情况不必治疗,三四日会自己痊愈的。 脉至浮合,浮合如数,一息十至、十至以上,是为经气予不足也,微见,九十日死。 脉象触指如同水中很多形状不同的物体浮上来一样,游走汇合,泛无常形,这种脉象如果脉率比较快,一呼一吸的时间里有十次或者十次以上,这是经气虚弱的表现,这种脉象从开始出现到病人死亡的时间是九十天。 脉至如火新然,是心精之予夺也,草干而死。 脉象如同燃烧的火焰一样缥缈不定,来的时候很急,很锐,去的时候也很快,这是心脏精气被夺的表现,等到深秋草木干枯的时候病人会死亡。 脉至如散叶,是肝气予虚也,木叶落而死。(木叶落作枣华) 脉象如同浮泛无根散落的树叶一样是肝气衰微的表现,等到树木落叶的深秋季节病人会死亡。这脉象就是散脉,“散似杨花无定踪”就是形容这种脉象的。 脉至如省客,省客者,脉塞而鼓,是肾气予不足也,悬去枣华而死。 脉象如同做客的客人一样,来去不定,而又拘谨。这样的脉象脉律不规整,而又艰涩难行,这是肾气衰微的表现,等到枣花落的时候病人就会死亡。 脉至如泥丸,是胃精予不足也,榆荚落而死。(《素问》荚作叶) 脉象如同泥丸一样圆而不滑,而又粘滞,这是胃气衰微的表现,等到榆树的榆荚落的时候病人就会死亡。 脉至如横格,是胆气予不足也,禾熟而死。 脉象如同摸到横着的木头一样宽大而短,是胆气衰微的表现,等到庄家成熟的时候病人就会死去。 脉至如弦缕,是胞精予不足也,病善言,下霜而死;不言,可治。 脉象如同紧张的很细的琴弦一样,这是胞脉精气衰微的表现,如果病人的话非常多,这是阴气不藏的表现,等到霜降的季节病人就会死亡。病人话不多的是可以治疗的。 脉至如交漆,交漆者,左右旁至也,微见四十日死。(《甲乙》作交棘)。 脉象如同滴下来的油漆一样断续难绝,这种脉象从出现到病人死亡的时间是四十天。 脉至如涌泉,浮鼓肌中,是大肠气予不足也,少气,味韭英而死。脉至如委土(《素问》作颓土)之状,按之不得,是肌气予不足也,五色先见黑,白垒(一作)发死。脉至如悬雍,悬雍者,浮揣(tuan)切之益大,是十二俞之予不足也,水凝而死。 脉象如同涌动的泉水一样,脉律不规整,软大应指,从肌肉之中鼓起来,这是大肠精气衰微的表现,病人伴有气不足以息的话,等到韭菜发绿的时候病人就会死去。脉象如同松散的一堆土,稍稍用力就会消失的话,这是脾藏精气衰微的表现,这样的病人首先看到的是黑色,当看到黑色之中出现白色的斑块的话病人就会死亡。脉象如人的悬雍垂一样浮取小,沉取大,这是十二俞穴精气空虚的表现,等到结冰的季节病人就会死亡。 脉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也,按之坚大急,五脏菀熟,寒热独并于肾也,如此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脉至如丸滑不直手,不直手者,按之不可得也,是大肠气予不足也,枣叶生而死。脉至如舂(chong)者,令人善恐,不欲坐卧,行立常听,是小肠气予不足也,季秋而死。 脉象如仰卧的刀,浮取小而急,沉取坚硬大而急,这是五脏气机郁滞的很久的表现,寒热错杂或者说阴阳之气错杂并存于肾,这样的表现,病人不能够坐起,到了立春的时候会死亡。 脉象如圆滑的小珠子,稍稍用力就犹如小珠子滚动一样,这是大肠精气衰微的表现,等到枣树叶子长出来的时候病人就会死亡。 脉象如舂(chong)米的杵子一样撞击手指的病人非常容易恐惧,不愿意坐下来,喜欢行走和站立着听周围的声音,这是小肠精气衰微的表现,九月的时候病人会死亡。 问曰:尝以春二月中,脉一病患,其脉反沉。师记言:到秋当死。其病反愈,到七月复病,因往脉之,其脉续沉。复记言:至冬死。 问曰:二月中得沉脉,何以故处之至秋死也? 师曰:二月之时,其脉自当濡弱而弦,得沉脉,到秋自沉,脉见浮即死,故知到秋当死也。 七月之时,脉复得沉,何以处之至冬当死? 师曰:沉脉属肾,真脏脉也,非时妄见。经言:王相囚死。冬脉本王脉,不再见,故知至冬当死也。然后至冬复病,王以冬至日死,故知为谛。华佗效此。 这是师徒二人讨论的一个病例,非常有意思。学生问老师:“曾经在春天二月的某一天,接诊一个病人,诊脉为沉脉,不是应时的浮弦脉。老师当时就说到了秋天的时候病人会死亡。可是,后来这个病人反而痊愈了。到了秋天七月份,这个病人又患病了,诊脉依然为沉脉。老师又说到了冬天病人会死。二月诊脉为沉脉为什么说他秋天会死呢?” 老师说:“二月的时候,肝气当令,脉象应当是细软兼弦的脉象,这才是应时的平脉,反而出现了沉脉,这是体内精气衰微,无法上升,到了秋天,脉应当出现沉象,今出现了应时的浮脉,体内脏腑精气更不足,所以疾病会加重死亡。” 学生接着问:“七月的时候这个病人依然是沉脉,为什么断定冬天会死亡呢?”老师说:“沉脉属肾,应该见于冬季,在秋天出现沉脉是无胃气的真脏脉,不当时而妄见,医经上说时令与脉象的关系有王相死囚的变化。就是说当令者王,生我者相,我生者休,我克者囚,克我者死。肝脏,王于春季,休于夏季,囚于长夏,死于秋季,相于冬季。心脏王于夏季,休于长夏,囚于秋季,死于冬季,相于春季。脾王于长夏,休于秋季,囚于冬季,死于春季。肺藏王于秋季,休于冬季,囚于春季,死于夏季,相于长夏。肾脏王于冬季,休于春季,囚于夏季,死于长夏,相于秋季。现在患者出现沉脉,应当是冬季的平脉,但是春季秋季都已经是沉脉了,到了冬季,不会出现应时的沉脉了(会出现比沉脉更沉的脉象—伏脉),所以说到了冬天病人病情应当加重死亡。以后到了冬天患者又患病,恰好冬至时病人就死亡了,这个道理在临床上经过反复验证的。华佗诊断疾病的方法就是这样的诊断方法。” 从三十八讲到今天这一讲的以上部分内容来源于扁鹊的脉学著作,内容十分丰富,有谈论“死脉”的论述,有关于结代脉的阐述,有从脉象看脏腑五行相克胜负的探索,有形脉与证候不一致的研究;有“经言”,有“师曰”,有提问,有答复。这说明扁鹊脉学是一个集大成的医学,它继承了源远流长的医学思想,又有自己在医学实践之中不断研究探索的创新内容,是一个不断传承的“扁鹊脉学”。 这一段扁鹊论脉的著作,谈论五脏脉的重要性,却很少提及阴阳学说。这与《史记·扁鹊传》所说扁鹊“视病尽见五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是相一致的,由此可以反证扁鹊诊病,不是靠“特异功能”,而是靠脉证相关的“司外揣内”。 这段文字的末尾,讨论了一个靠脉诊预断病情变化的例子,很有启发意义。按照脉理,患者应该在春天应该见到“濡弱而弦”的脉象,但是却出现了秋天的沉脉,扁鹊断定病人“到秋当死”。结果,病人没死,反而获得痊愈。这是一个反常的现象,出乎预料。但是,病人到了夏天,病情又出现反复,仍然属于沉脉,并且是没有胃气的“肾的真脏脉”。因此,扁鹊再次预言患者到冬季的时候死去,给出的理由是“非时妄见”。 华佗与张仲景一样,很推崇扁鹊的脉学诊断水平,也学习扁鹊的脉学著作,因此,王叔和说“华佗效此”。 下面我们一起学习下一节的内容,《扁鹊论诊损至脉》也是扁鹊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从这一部分内容不难看出扁鹊脉学“守数精明”的特点。
( T" o W, H% H* d' r0 L {5 N3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