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上一讲中一起学习了《扁鹊论诊损至脉》这一节的关于“至脉”的内容,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学习《扁鹊论诊损至脉》中的关于损脉的有关内容以及扁鹊与《难经》的关系。 脉一损一乘者,人一呼而脉一动,人一息而脉再动,气行三寸。十息脉二十动,气行三尺。一备之气,脉四十动,气行六尺,不及周身百八十节。气短不能周遍于身,苦少气,身体懈堕矣。脉再损者,人一息而脉一动,气行一寸五分。人十息脉十动,气行尺五寸。一备之气,脉二十动,气行三尺,不及周身二百节。疑气血尽,经中不能及,故曰离经。血去不在其处,小大便皆血也。 在我国春秋时期,晋国的史书称为“乘”,“脉一损一乘者”,就是一本书上记载一损的脉象是人一呼气脉搏跳动一次,一息脉搏跳动两次,气向前运行三寸,十次呼吸,脉搏跳动二十次,气运行三尺。一备之气(二十次呼吸)气运行六尺,照这样计算下来,水下两刻的时间气运行人身八丈一尺,合周天180度,人身180节得不到气血滋养。这样的气血运行无法满足人身的需要,所以会出现气短,乏力,气不足一息,肢体沉重,身体懈惰,人感觉很疲惫。这是一损脉的表现。再损脉的脉象是人一息脉搏跳动一次,也就是说人一次呼吸的时间里脉搏跳动一次,气运行人身一寸五分,十次呼吸脉搏跳动十次,气运行人身一尺五寸。一备之气,也就是二十次呼吸,气运行人身三尺,在水下两刻的时间气运行人身四丈另五寸,只有人身经脉长度的四分之一,周天的九十度,人身还有二百多节得不到气血滋养。脉再损的原因是气血虚弱已极,不能充满经脉,而正常的运行于周身,这是不正常的表现。气血虚弱之极,无法充满经脉,这种情况可以导致气血的因虚致瘀,因瘀而出现大小便出血。按照古人的呼吸频率计算,脉率只有10次/分,我们现代人的呼吸频率12—20次/分计算的话,脉率12—20次/分,又伴有大小便的出血,这种大小便出血往往是体内出凝血机制的障碍,例如现代医学说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这种临床情况是病情危重的表现。原文中还记载了比再损的脉象更严重的,我们接着往下看。 脉三损者,人一息复一呼而脉一动。十息脉七动,气行尺五寸(当行尺五分)。一备之气,脉十四动,气行三尺一寸(当行二尺一寸)。不及周身二百九十七节,故曰争,气行血留,不能相与俱微。气闭实则胸满脏枯,而争于中,其气不朝,血凝于中,死矣。脉四损者,再息而脉一动。人十息脉五动,气行七寸半。一备之气,脉十动。气行尺五寸。不及周身三百一十五节,故曰亡血,亡血者,忘失其度,身羸疲,皮裹骨。故气血俱尽,五脏失神,其死明矣。脉五损者,人再息复一呼而脉一动。人十息脉四动,气行六寸。一备之气,脉八动,气行尺二寸。不及周身三百二十四节,故曰绝。绝者,气急,不下床,口气寒,脉俱绝,死矣。 三损的脉象,人在一息加上一次呼气的时间里脉搏跳动一次。十次呼吸的时间里脉搏跳动七次,气运行人身一尺五分,二十次呼吸,脉搏跳动十四次,气运行人身二尺一寸,在水下两刻的时间里脉搏跳动180次,气运行人身两丈七尺,气不能遍及周身,还有二百九十七节多得不到气血的滋养,所以这种情况称为争。争的这种情况是由于气血微弱,不能相将而行,气为阳,主动,血为阴,主静。由于气血虚弱,气虚不能摄血,血虚不能裹气,于是气血各自呈现出自己的阴阳本性,“独阴不生,孤阳不长”,出现了这种气血不能相将而行的情况后,由于气血不能相互滋生,就会令气血更加虚弱。肺主五气,凡是人身之气都为肺所主,现在气因虚而闭,气闭塞不通,肺主气而朝百脉的功能受到影响,所以会出现**气机不利和脏腑枯槁(gao)。气不能帅血运行周身,就会出现血瘀于身体之中的情况,这种情况出现的话人也就死亡了。四损的脉是人两次呼吸脉搏跳动一次,十次呼吸脉搏跳动五次,气运行周身七寸半。二十次呼吸,脉搏跳动十次,气运行周身一尺五寸。水下两刻的时间气运行周身两丈另二寸五分,以人身三百六十五节计算,还有三百一十五节多得不到气血的濡养,这种情况称为亡血。亡血就是血液运行失去正常的运行规律,身体极度羸弱、疲乏,大肉已脱,瘦骨嶙峋,这是气血竭尽,五脏失神的表现,死亡的征兆已经很明显了。五损的脉人两次呼吸加一次呼气的时间脉搏跳动一次。十次呼吸,脉搏跳动四次,气运行六寸。二十次呼吸,脉搏跳动八次,气运行周身一尺二寸。水下两刻的时间,脉搏跳动108次,气运行周身一丈六尺二寸,周身有三百二十四节多得不到气血的濡养,这种情况称为绝。绝就是呼吸喘促,身体极度沉重不能下床,呼吸出来的气也是寒冷的,脉搏都摸不到了,病人死亡的时间到了。 K) J+ v/ }: S' d+ r/ m!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