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一技之长 / 正文
《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第四十三讲
马京雪 发表于:2018-4-24 08:44:12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2422
今天继续由我和大家一起学习曹老师的《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中的《<难经>着重继承扁鹊脉学》这一节的内容。在开始之前,我们先说一段流传在中国大地上的一个美丽传说---盘古开天辟地。盘古传说最早记载于西周时期的《六韬·大明》:“盘古之宗不可动,动者必凶”。完整的记述则见于《三五历纪》《五运历年记》《述异记》等古代典籍之中。
三五历纪》: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元气蒙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
这个神话首先向我们传递了一个宇宙初期的情况,这个时候天和地是在一起的,没有天地之分,“混沌如鸡子”的状态是宇宙的最初形态,而人就孕育在这种混混沌沌的天地之间。到了春秋时期,老子阐明大道之学,探求万物之源,将这种状态称为“道”。“杳杳冥冥,昏昏默默”的“道”没有任何事物而其中又包含万物,老子把他描述为“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东汉末年的王充以及北宋张载又把这宇宙的最初形态称之为“元气”。正是这种“混混沌沌”的状态才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才是人的真正的起源,盘古只是人的代表而已,所以说“盘古生其中”。
人类的起源历来是科学界的一个谜团,我国的先民们以其高度的智慧提出了中国式的人类起源,即人类是自然生成的,天地万物也是自然生成的。人的起源说到底来源于那个单细胞的卵子。这个单细胞的卵子分化成人形,从母体之中分娩出来,发出第一个声音,第一次呼吸,人的生命正是开始了。这种人的起源与宇宙的起源何其相似?所以说人类的起源与万物的起源是同源而异流的。中医药学正是在这种从无到有的思想指导下派生出来的完整的医学体系,曹东义先生说:“中医是从无到有的‘生成论’”,正是对这种方式的高度概括。
我们姑且借用老子“道”的概念来称呼宇宙万有的本源。人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道”生成的,那么人的归宿又在哪里呢?盘古去世之后,他的身体变化成了世界万物。
盘古并没有真正的死亡,他的身体只是变成了宇宙中的万物,所以中国人又认为是人创造出了宇宙万物,而不是神。这就是所谓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理。分之为万物,合之为“道”。人是由宇宙万有的“道”所生,人死亡之后又会回归于宇宙万有的“道”,这就是人类的最终归宿。
宇宙万物包括人在内的任何事物都是宇宙的一部分。盘古神话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人由天地之气生”,最终又归之于天地,汉代的董仲舒总结为“天人合一”。“人由天地之气生”,不可能脱离天地而生存,所以天地间任何的环境变化都必然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状态。当自然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人体的气机也会随之变化,比较明显的变化就是脉象的变化,《难经·七难》正是向我们叙述了这种变化。
《难经·七难》说
曰:经言少阳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长;阳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阳之至,洪大而长;少阴之至,紧大而长;太阴之至,紧细而长;厥阴之至,沉短而紧。此六者,是平脉那?将病脉耶?
然:皆王脉也。
其气以何月,各王几日?
然:冬至之后,初得甲子少阳王,复得甲子阳明王,复得甲子太阳王,复得甲子少阴王,复得甲子太阴王,复得甲子厥阴王。王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此三阳三阴之王时日大要也。
古人用的是天干地支计时法,每年的冬至这一天开始往后推算,第一个甲子日这一天一阳初生,每年的冬至这一天的天干地支是不同的,所以冬至后甲子这一天也是不固定的,这就是流年气候的变化。从这一天开始气候开始变暖,人体的气机也开始发生变化。比较明显的变化是脉象的变化,由于是一阳初生的少阳之气,少阳是弱阳、小阳,容易郁滞也容易受伤,所以表现出脉乍大乍小、乍短乍长的脉象。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古人把一年分为少阳、阳明、太阳、少阴、太阴、厥阴,六个阶段。又把每一天用铜壶滴漏法计算漏水下一百刻的时间为一天。那么一年中每一个阶段是六十天另八十三又三分之一刻。从冬至后的甲子日开始往后推算六十天的第二个甲子日,这一天是阳明之气主令的时间,阳明是阳气上升的中级阶段,犹有阴气存在,所以阳明脉象是浮大而短的。再往后推算六十天的第三个甲子日太阳之气主令,太阳是阳气的盛极阶段,所以说脉象洪大而长,这是三阳主令的阶段,天地之间的阳气由小到大,气候由寒到暖,由暖到热。阳气盛大而生阴,再往后推算六十天的第四个甲子日是少阴之气主令的时段,是夏至后一阴初生的时候,阴气微小,阳气依旧盛大,而脉象由于受到阴气的影响而出现了收紧的现象,所以少阴脉象是紧大而长的脉象。再往后推六十天的第五个甲子日是太阴之气主令的阶段,阴气逐渐的盛壮,人体气机也随之变化,脉象也随之更加的收紧,所以脉象是紧细而长的脉象。再往后推到第六个甲子是厥阴之气主令的阶段,厥阴是阴气的尽头,阴气盛极,所以脉象沉短而紧,这是三阴之气主令的情况,这个阶段天地之间阴气逐渐增长,由热到凉,由凉到寒。阴气盛极而一阳生,又开始了下一年的三阳三阴的轮回。这里所说的脉象的变化是受到天地之间阴阳消长而发生的人体气机变化在脉象的显现,与脏腑脉象的表现不是一回事,这是我们要区分的地方。另外,我们还需要说明的是古文中说的脉象的在现实中我们是看不到这么明显的变化的,出现了这么明显的受到天地之气影响的脉象变化绝对是病脉。脉象的变化无疑会受到天地之气的影响,同时也是人体脏腑功能的外在变现,每一个脏腑功能的发挥都是五脏功能的集中体现,所以说脉象即受到天地之气的影响,也是脏腑功能的外在体现,不会出现如古文中所说的那样明显的脉象变化,一旦出现了这样的变化也提示人体不是处于健康状态的。
尽管《难经》提倡“独取寸口”,但是对其他诊脉方法未必全部废弃、排斥。上面这一段论述六经脉象,是从“独取寸口”而来?还是非“独取寸口”?结合原文引用“经言”来看,应该是不属于“独取寸口”的方法。
《难经·十六难》说:脉有三部九候,有阴阳,有轻重,有六十首,一脉变为四时,离圣久远,各自是其法,何以别之?”文中说“离圣久远”,可见作者距离扁鹊的时代有相当时间了。
扁鹊开创的脉学,在临床实践之中也不断发展,诊脉的方法也演化出来不同的流派,甚至有些让人难以取舍的意味。

9 T. y) \6 U: G* Q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4-24 08:44:39 | 阅读全部
《难经》作者提出,可以通过“内、外证”进行“验证”:
  Z  {/ u5 y- u% B假令得肝脉,其外证:善洁,面青,善怒;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满,闭淋(癃),溲便难,转筋。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
/ T* e' H1 G0 F6 w6 I患者的脉象如果是弦脉,也就是肝脉,濡弱迢迢而长是肝脉的正常脉象,弦脉是病脉,主肝郁,也主痛症,水饮证也可以见到弦脉,弦脉是肝气郁滞的表现。肝脏的病理表现涉及的范围很广,可以说涉及到全身各个方面,“风能生万物,亦能毁万物”这句话足以说明肝的病变涉及范围之广。“善洁”,刚看到这两个字的时候挺纳闷,不能理解意思,我想了一天多忽然想起来前阵子看的一个病人,是一个漂亮的女士,不到四十岁。这个病人以左侧面颊发凉,左侧面瘫一年多就诊。这个病人特在意自己的面容,每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照镜子看看自己的脸有没有更偏,每天不断的照,症状也挺多。我是左看看,右看看,看了半天我说你的心理疾病大于你的身体疾病,你这个病不是大事,心理问题是最重要的,平时需要注意保持心情的开朗。我想这个病例可以作为“善洁”这两个字的最好注脚。肝为风木之脏,将军之官,十分爱好自己的威名,一有不如意就会显露将军之官的本色,或郁闷不乐,或暴怒如雷。五脏六腑之血气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望诊中望面色和望舌是重要的望诊构成部分,木色青,肝属木,所以面青。肝在志为怒,不病则不显,病则显现他的情志特征。下面说的是腹诊的内容,以肚脐为中心,肚脐部位为中央土,脐左为木、为肝,脐右为金、为肺,脐上为火、为心,脐下为水、为肾。阳升于左,肝为阴中少阳,所以说肝生于左,肝气不郁的情况下不会显现,肝气越是郁滞的严重,越是喷发的严重,就如同自然界的刮风一样,所以又有着肝为风木之脏的说法。肝木的病变所以会出现在脐左侧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是肝气郁滞的表现,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脾主四肢,脾主运化水湿,正常情况下脾功能的正常发挥离不开肝的疏泄功能,木能克土,也能生土,土得木疏则生机无穷,肝气郁结,不能疏土,土运化水湿的功能也就会出现失常的表现,“四肢满”就是肝脾功能失调的表现。“闭淋(癃),溲便难”,人的呼吸,大小便的排泄,饮食的受纳,气血的循行都受到肝主疏泄功能的影响和推动,肝的功能失调也都会影响这些方面功能的发挥,不仅是大小便的功能受到影响。肝主筋,肝的功能失调,无疑会影响筋的功能,肝的病变也可以反应在筋的方面。脉证合参,只摸到弦脉或者说肝脉不能就说是肝的病变,还需要结合病人的症状体征综合判断。' p4 e; {% d! n* A4 K. q! @
假令得心脉,其外证:面赤,口干,喜笑;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啘(yue)。有是者心也,无是者非也。
9 Q) c- d! x; J" d0 b; @1 g2 l心脉如钩,也就是洪脉。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心为火之脏,火色赤,所以心病的表现是面赤。火为阳,易耗阴液,所以口干。心在志为喜,所以笑不休或喜笑。我们在上边说了,以脐为中心,以河图洛书为基础构成人体五脏部位图,脐上为心,心病应当在其反应的部位出现病变,所以“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心火亢盛,扰乱心神,所以出现心烦。火为阳邪,耗伤阴液,阴液耗伤,郁阻心脉,所以会出现心痛的表现。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都循行于手掌之中,所以心病会出现掌中热。“啘(yue)”字与“哕(yue)”是通假字,是干呕的意思。母病及子,心火不得下降,胃气也随之上升,所以会出现干呕。这一条也是脉证合参的结果,有是脉,有是证,才能确诊为某病或是某脏病,脉证不应,中必有奸,必须详查,这是古人反复叮嘱我们的事情,很宝贵的经验总结,必须要珍惜,珍藏。6 R. W/ E; K7 V( V
假令得脾脉,其外证:面黄,善噫,善思,善味;其内证: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
/ x- V3 t+ T; X脾为土,其色黄,在志为思,五脏功能正常则五脏之象不显,病则显现其象,脾病则面黄,善思,善思也是情志不畅的表现,善噫,“噫”这个字是悲痛、叹息的意思,这类疾病属于脾虚肝郁的范畴,甘麦大枣汤适合这类疾病。善味,应该是甘味的意思,脾味甘,脾胃病的患者口中容易出现甜味。脾居中央,所以“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脾司大腹,主运化饮食水谷,主肌肉、四肢,脾功能失调则反应在这些部位,所以出现腹胀,腹满,饮食不消,体重,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湿留关节,则骨节疼痛。脉证相应则是脾病。- a3 _. {) j5 b* g, F
假令得肺脉,其外证: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其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喘咳,洒淅寒热。有是者肺也,无是者非也。
7 V" B* B0 N- ~7 ]5 l2 s9 D/ |6 {肺脉浮,其色白,开窍于鼻,在志为悲,所以肺病的症状有面白,喷嚏,悲伤欲哭。以脐为中心,脐右为肺的部位,所以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肺之变动为咳,肺气不宣发肃降,就会喘咳。肺主皮毛,外邪袭表,肺失宣发,所以洒淅恶寒。有肺脉,有肺证就是肺病。8 y" E- }' \$ F+ p6 A
假令得肾脉,其外证:面黑,善恐欠;其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逆气,小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胫寒而逆。有是者肾也,无是者非也。
! w/ s  H4 S8 S肾脉沉,其色黑,在志为恐。“欠”是哈欠,肾居于下,五行属水,为阴中之阴,而阳气未尽,有阳则生(升),有阴则降,阴阳相引,所以哈欠连连。脐下为肾的部位所主,所以是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肾不纳气就会出现逆气,或者肾阳虚衰,主水液功能失常,挟木气上冲,则会出现奔豚证。木生于水而长于土,肾阳虚衰,水中无阳,寒水不能生木,木气郁搏冲击于下,所以小腹急痛。肾主二便,肾阳虚衰,釜底无火,则脾阳也随之而虚,脾肾阳虚,运化失职,所以会泄泻下重,这种腹泻的发生的时间多在五更天的时候,又称五更泻。有的人一到凌晨3—5点的时候就腹痛,必须起床上厕所。这种腹泻也可能发生在阳虚体质的患者,腹泻时间不一定发生在凌晨,也可以发生在其他的时间,这种腹泻的性质比较严重,甚至是完谷不化,由于脾肾阳气都很虚弱,水中无阳,摄纳阳气,水随其性而下降。另外,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肾阳虚则脾阳亦虚,中气下陷,水随其性而下降所以会出现腹泻下重的表现。肾居下焦,所以足胫厥逆。脉证相应则为肾病,脉证不应则不是。从《难经》的这段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扁鹊秦越人以及其他的古代医家都是四诊合参的,不是单纯依靠一种诊法来确定病情的,所以我们在临床上也需要尊重古圣先贤的教导,仔细而全面的诊察病情,根据病情进行治疗,切不可仅凭一个诊法片面的采集病史资料,从而得出不正确或者不全面的诊断结果,给治疗带来偏颇。
6 a: c' L( C) p) b《难经&#8226;十六难》中的这种把脉象与临床证候相结合的诊断方法,继承与发展了扁鹊“视病尽见五脏症结”的特点,论述得更加具体而细致,至今还有效的指导着临床的辩证施治,可见扁鹊医学对后世的影响之大。8 t5 ^% v, d( y# Y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