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9 u' k1 Q2 V% J) T! S4 a0 T$ v- r* d: m
最近,本公号(微信号:junpinglun)收到一位转自海外中医吴侃阳文章,文章是用繁体字写的,他用这种传统的方式,点名道姓,表达其对用中西医结合来取代中医的愤怒。本着对事不人的原则,小号在选用时,隐去有关当事人的姓名,略作删改,让学术争论回归学术层面,不做无谓争论,只做有益探讨,中医的问题不是在攻讦中解决,而是在发展中前行。本公号欢迎中医大咖、中医铁粉赐稿,参与讨论,凝聚共识,共同把中医药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
! H' y2 Z- ~3 e
/ R$ ]$ b& w6 e% h9 [; D, D
依据相关报道【1】,《政府工作报告》由原先的“支持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被修改为“支持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鼓励中西医结合”。+ c7 q2 A( r8 F$ U& M, ?0 h: Y. y
2 [* v4 d, b% k7 U% ^- o
人们不禁要问,为何要求在报告中塞入“创新”和“鼓励中西医结合”这两点呢?他们真的是为了发展中医药事业吗?依据《中国中医药报》记者的采访报道,他们修改《政府工作报告》的动机作出了相应的解释。
) e1 j' N% Y0 }: ~- D k
“几千年来,中医药哲学内涵是相对守恒的,但是在对疾病的认知,处方用药及针灸推拿等技术层面,每天都在进步,可以说创新是中医传承发展的内生动力,只有创新才能更好传承发展,增加’创新’二字非常有必要。”
7 S# F6 @7 v& H7 O3 F( l
上述修改理由确实有点牵强,因为对于中医学说这种理论医学来说,“对疾病的认知,处方用药及针灸推拿等技术层面”只是属于并不重要的“术”的层面,而指导“疾病的认知,处方用药及针灸推拿等技术层面”的中医学术理论思维是中医传承发展最为重要内涵;中医学术理念的“相对守恒”当然应该更加得到尊重,怎么可能允许随意“创新”?
1 ]) ]& C+ r" s% K* p1 ~* g7 U0 C
要说“术”的创新,中医的进步应该是非常明显的。一直以来,中医临床除了需要面对传统的各科疾病之外,还得面对像非典那洋不断发生的所谓新型疾病,还得为由于西医药疗法所导致的难以数计的不断出现的各种“医源性疾病”和“药源性疾病”背书而创新,丝毫不敢松懈,真不知道他们还要求中医如何创新?
& P$ g7 |) z9 R% x0 R1 B6 g
直白来说,关于修改的上述理由只能算作是迷惑人们认知的“明修栈道”而已,他们的真实意图还是在推销中西医结合,并以中西医结合取代中医。这个意图已经在后面的“鼓励中西医结合”这句“暗渡陈仓”的话中,就已经表达得很清楚了。
& p1 b+ f3 ?! V8 Y' w; _* c
依据所加上的“鼓励中西医结合”一语来看,他们所推销的中西医结合才是其所谓“创新”的重点。由于中西医结合是建立在“中医不科学”的荒谬认知上的,所以他们所谓的“创新”依然还是“中医科学化”、“中医西医化”之类的老调重弹,只不过他们这次是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偷梁换柱,故意将“鼓励中西医结合”取代中央十九大报告中“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卫生工作总方针。
; A& a% h2 x. S: ~# x/ c4 p
9 {' ]. W3 _" ]( B% A) m% C+ A
- }" K) f" h' J( n) k! m
我们知道,作为医学的评判标准只能是由临床治病的疗效所显示,怎么能够使用还原论的实质思维观来评判属于整体论学术范畴的中医学说呢?中医科不科学的问题对于临床治病很重要吗?这些人都认为西医科学,那么请问:有谁能够借助西医疗法治愈不孕症呢?有谁能够借助西医疗法减少、乃至杜绝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复发呢?有谁能够借助西医疗法治愈自闭症呢?……可以说囿于西医的学术认知,至少在目前,“科学”的西医疗法暂时还无法达到上述的临床疗效,他们自己能够做到吗?笔者可以肯定地说他们做不到,因为他们太“科学化”、太“西医化”了。
$ Z0 [% F2 ^( i8 \
对于上述的临床效用,身为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中医师------笔者借助中医药学术理念和疗法都做到了;可以说类似的临床疗效,对于诸多饱读中医经典的中医巨擘来说,都只能算作是小菜一碟。所以在这方面孰优孰劣的问题也就很清楚了,作为医学来说,临床治病疗效应该比科学桂冠重要许多。既然答案非常清楚,那么又为什么非要中医接受“创新”、强迫中医学习西医那些跨学术规律的东西呢?
& \5 S3 s0 i- N4 n+ y; f) E
其次,几十年来推行中西医结合的结果,不但没见到中医有多大发展;反而使得真正懂得中医学术思维规律的中医师变得少之又少,以至于导致出现必须抢救传统中医的呼声越来越大。而且现代中医充斥著中医市场,民众求一位好中医师的帮助都难得,这些叫做传承创新发展吗?
4 a2 ^$ l# l; \
上述显示,运用中医学术理念指导的中医药疗法,其所采用的整体对抗疗法治疗某些疾病的临床效用,可以说远远优于西医的局部对抗疗法,而且整体对抗疗法富含养生的作用;似此,如若以“科学”的西医来改造中医的话,我们只能以一场“劣蔽驱逐良蔽”的大闹剧来形容。
; [* u: Y O. Z$ t7 \
很显然,导致这种局面产生的唯一原因就是错误的中医政策导向。我们知道,中西医结合的运作方式主要就是中医西医化,其具体的做法就是摒弃中医的学术思维理念、却保留中医药疗法。譬如以西医的检验数据取代中医的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继而希望能够以中医药疗法来改善西医临床的各项检验数据等等。
/ f9 w7 p9 S! p9 K5 f0 v+ Q' l
实际上这种“结合”做法既剥夺了中医的临床诊断权,同时也将中医药疗法降格为西医临床的一种疗法。但问题在于,由于中医药疗法的制定所依据的,只是中医的“病态证型”,而绝对不会是西医的检验数据。所以说,这种做法的疗效发挥必定会远离“药证相符”的最佳临床疗效,故而现实中的那些“现代中医”们的临床疗效很差,让民众体会不到真正的中医显著疗效而感到失望。
* N6 |/ N7 K( V8 A# ^
事实是,中西医结合的实质,就是奉行废中医干将余云岫的“废医存药”论的现代版,即以“科学”的西医学术理念取代中医学说的学术理论,并希图保留中医药疗法为西医临床所用。须不知理论医学的学术特点就是,离开中医学术理论的指导,中医药疗法根本就无法发挥原先的那种显著效用。
+ e; T+ [$ x4 C; m$ u( h" z
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曾对记者说“中西医结合是中国特有的医学体系”。笔者的确不知道她说这句话的的学术底气从何而来?竟然敢出此不实之言。应该说,说“中国特有”倒是事实,可以说也只有在现实的中国才会特有;而其所断言“中西医结合”为“医学体系”的说法则属于言过其实;因为一个医学学术体系不是靠人为拼凑来的,也不是靠自我吹嘘吹来的,而必须存在自己的学术规律。也就是说,作为医学体系,既要有自己的学术思维理论,又要有符合自己学术理论的临床疗法。
2 e( p8 L N4 d7 K4 `7 E2 Q0 ]
3 k: B2 M1 B& k) [( p) S
事实是所谓中西医结合根本就没有自己的医学学术体系,其所昭示的就是以西医的检验数据作爲诊断依据,同时使用中医药疗法,试图完成西医临床的医学职能。显然,这是一个人为的、矛盾的、无视医学学术规律的学术凑合体,故有人称之为“骡子医学”。
6 |* C0 m: y0 H8 D$ _8 m. \
; G: G: _( ]/ u, v% D- }5 [
! I8 G$ `; H! T: b, }
正如前述,中医药疗法的设置不是为了改善那些检验数据、完全是为著纠正患者的病态证型所制定的;而那些检验数据也根本就无法显示出患者的“病态证型”,因而尽管他们吹破天,中西医结合医者使用中医药疗法的临床疗效始终都无法达到传统中医的临床水准;对于这个事实,许多患者都心知肚明,难道他们真的不懂吗?
2 C5 z2 Y1 R% R" m1 O( ?: f' T
# [2 L! ~5 V9 t
前面也已经提到,中西医结合不具备作为学术体系所必须具备的学术理论,其所采用的完全是西医的全套理论,既然如此,其学术归属当然也只能是西医的学术体系,根本就谈不上是什么“新医学”。而中西医结合所採用的中医药临床疗法也只能说是“形似而实不是”,因为真正的中医药疗法的临床效用只是“纠偏”,通过纠正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来改善临床病态体徵,根本就不是为了改变西医检验数据;这就是说,因循西医学术思维根本就无法指导中医药疗法,依据的西医学术理论根本就无法将中医药疗法有效地施用于临床。
/ B" Z) X+ H K: H
显而易见,所谓中西医结合本身就属于违背学术规律的不正常畸形医学形态,当然也就更谈不上是一个医学体系。如若客观定位的话,它只应该归属于西医的学术范畴,而中西医结合医者只是一些试图借用中医药疗法来完成西医临床医学职能的西医师,他们所使用的中医药疗法只能被称作为“仿中医药疗法”。也就是说,中西医结合根本就不应该归属于中医学术范畴,更遑论需要用中西医结合来取代传统中医。
7 d9 F, I( r9 V" M+ z4 l
上述显示,他们所坚持的“创新”,依然还是在遵循余云岫“废医存药”的衣钵,试图将中医西医化;而几十年的中西医结合史早就显示出这是一条不归之路,所谓的“创新”之说只是他们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蒙哄人的鬼话,不但对于中医毫无帮助,而且还从各个方面危害著中医事业。
0 G* ~( h3 p7 f1 S0 p8 [# ~, S' y9 ~
大家都知道,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是屠呦呦教授因为提炼出能够有效对抗疟原虫的青蒿素,而获诺贝尔医学奖这件事情,甚至被他们吹嘘为中西医结合将中医科学化的最大创新象征。当然,屠教授的成就有目共睹,她为中国人争了光;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青蒿素的提炼方式完全属于西药提炼模式,这种模式可以针对所有的动植物成分,即使非中药类亦然。所以说以原材料为中药饮片来邀功的吹嘘毫无意义。
, M+ X, G5 M' @7 J
其次,青蒿素不具备四气五味等中药学术规律,根本就无法这用于中医临床的辨证论治,故其不属于中药范畴。对于屠教授获奖一事诺奖委员会成员汉斯在面对记者“能不能说这是你们第一次颁奖给中医”的提问时就曾特别强调过,“我们不是把本届诺奖颁给了传统医学”,“我们是把奖项颁给受传统医学启发而创造出新药(西医学术概念中的西药)的研究者”。
+ O% w4 \, b, O0 x
仝小林教授发现大剂量黄连能够有效地降低空腹时血糖指数等糖尿病检验数据一事,也被他们作为“创新”的成果来吹嘘。事实上糖尿病并不等同于中医的消渴症,属于西医学术概念中所认定的疾病,不属于中医的临床医学职能范围,但是仝教授能够发现中药黄连中含有降血糖的有效成分的确是件令人振奋的事情,很值得祝贺。
S2 Z6 _1 h) N" G% ~, l2 l
只是依据学术规律,仝教授的这一发现也不应该归属于中医范畴,因为如此大剂量使用苦寒之品黄连必然会损伤患者阳气,这种方式有违中药“有是证,服是方”的用药规则,因为西医之“病”并不等于中药之“证”。其实仝教授的发现与屠教授一洋,为糖尿病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途径,如若他能够从黄连中提炼出像青蒿素那洋的新有效成分的话,或许他同洋也会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只不过这也不可能是中医的荣耀。
& v9 E% P( b3 i8 }) Y/ U
至于中西医结合,找寻中医学说中经络的实质管道无功而返的“创新”;花大量资金和人力搞出对于中药饮片的中药成分论之类的“创新”研究等等,这些都属于中医科学化、中医西医化的无聊做法,对于中医临床毫无指导价值,对于中医的发展毫无帮助。笔者真的不知道他们如此提倡中西医结合除了试图搞垮传统中医、使其取而代之之外,其“创新”到底还有什麽作用?
' X% i C: G3 {
上述显示,面对目前传统中医衰败的局面,他们不会不知道,也不会不懂得其中的原委,但是他们根本就不会顾及传承几千年的中医文化的衰败,依然还是坚持推行中西医结合,依然还是在抓住各种机会来摧残和埋葬传统中医学说。
4 d' I" n: E" W# \ q
记者在文章中揭示说:他们表示,随著中西医结合基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化,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体系已逐步完善,但在毕业生专业出口、职业岗位等问题上,一些体制机制的瓶颈上有待进一步完善。“正因爲如此,报告中关于’鼓励中西医结合’的修改显得尤为重要。”
, c# s" p; X% s3 J' f
这是什么话?原来他们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塞入“鼓励中西医结合”的真实目的,只是以牺牲传统中医文化为代价、而解抉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问题。众所周知,那些学习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子毕业后,由于不懂得如何使用中医药疗法治病,根本就无法面对临床,因而也就出现他们所指的存在就业问题。
2 e3 u% V) v" \
对于这个问题,他们对于自己培养不出真正的中医师学子等问题,不敢直面坦承自己应该承担的失职责任,不去反省中西医结合的学术荒谬性。他们既误导了大批的年轻学子,也欺骗广大民众和国家领导人实施错误的中医政策导向,导致如此严重的后果,难道应该让政府为他们的这些荒谬买单吗?
, F3 g6 C- v0 k7 j! Q$ F
我们知道,中国几乎所有的政府中医院校都在给学子灌输中西医结合理念,由于中西医医学理念根本就不具备学术的共通性,这两种学术概念上的混淆常常让学子们越学越糊涂,毕业出来根本就不知道如何治病。对于这种问题,难道需要强迫医疗单位接收这些不会治病的现代中医、而白白地供养他们吗?这些现代中医不懂得治病,难以取信于患者,难道也需要欺骗患者、或者强迫患者接受他们的治疗吗?
+ i: w2 t. V5 V: m/ ]5 Z' X
中央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中医发展方针,他们必然会担心着急,或许这就是他们如此这般地急着促使以中西医结合取代传统中医的原因吧。
; O' g; \3 V0 B T$ O
他们上述答案或许已经显示出自己的内心拼图,那就是除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之外,还希望为他们所培养的那些不会治病的中西医结合学子们谋点福利,以巩固对他们个人有利的结合事业;至于中医学说是否由此而泯灭的民族文化问题,对于他们来说或许一点都不重要。
- v6 s- [( z! |4 e* Q% }
很显然,他们对于以中西医结合取代传统中医的后果是十分清楚的。事实上这种取代已经不属于学术歧见的问题了,而是明目张胆地试图借助西风来压倒东风,是一个典型的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是大非问题。
' A, {0 d% |) ~/ e2 ]0 |& S$ j7 U; S
一直以来,他们借助人们对于中医学术思维的不理解而大作文章,以“中医科学化”来蛊惑广大民众和国家领导人,借助中西医结合来捞取个人名利,其代价当然就是传承几千年的中医学说的泯灭,其行径之恶劣的确令人不齿。
4 Y& f' U# c2 Y$ D; H6 I
令人瞠目的是他们在做这事情的几天前还曾明确表态说:“让学生形成中医思维至关重要,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关键”。他们在这里是这洋诠释“中医思维”的,他说:“把每一门课、每一种病、每一个重点环节都用医案来讲。比如咳嗽,风、寒、热是不同的情况,有没有痰、声音是不是洪亮,也有区别。老师按这个讲给学生,学生的中医思维就慢慢培养起来了”【2】。
9 n- Q& b" O- \0 @0 c; F% D
很显然,他关于“中医思维”的上述诠释就是中医的辨证论治,但奇怪的是从2018年3月16日到3月26日短短的十天之内,他所发表的言论从强调中医思维教育,一下子就滑到以“创新”和“鼓励中西医结合”来否定中医思维,人们不得不佩服他的善变功夫。
" r2 b( S2 V1 |2 u
关于中医的发展问题,2018年3月4日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的民盟、致公党、无党派人士、侨联界委员时就代表党中央作出了明确的指示:“我们既要从精神领域层面去解决对中医药概念的认识问题,还要从制度层面去解抉中医药传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3】
) D% ?8 h3 Y8 w" A$ m
很显然,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党的既定方针,以及宪法第二十一条“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的法律规定。可是,一旦面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时,他们就立即露出自己的真实面目,试图以“创新”和“鼓励中西医结合”来扭曲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党的既定方针。
) }$ @! G* o4 d! f
从上述他们的变脸技术显示,他们扭曲党中央关于发展中医的既定方针;甚至还敢故意制造出政府的中医政策与党的卫生工作既定方针相对立的矛盾局面。人们不禁要问,他们如此暗渡陈仓到底是想干些什么?
, V4 B" u& t4 g6 H0 }4 i
附:
【1】《中国中医药报》记者撰文《政府工作报告为何修改中医药表述?代表委员为你解读》
载于2018年3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方微信
【2】《中国中医药报》撰文《7位中医药大学校长热议人才培养:中医思维是关键!》载于2018年3月1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方微信
【3】《中国中医药报》记者撰文《总书记发表有关中医药论述,委员聆听后这洋表示……》
载于2018年3月19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方微信
: _+ D W& A% L" O2 ~, I8 ^
7 i+ k ?, \4 B# K# A$ G
3 Y% i. K% b; y" u
平心论
微信:junpinglun
8 F. {+ _) ]$ ]+ J
[color=rgba(0, 0, 0, 0.298039)]阅读[color=rgba(0, 0, 0, 0.298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