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术并重,双师带徒9 A3 y1 }% B' n
, s+ ^8 k: t& K# A
由赵振兴先生倡议的“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双师带徒”,经过三年的实践检验,即将告一段落,其成效如何?这既是一个必须回答的考卷,也是一个总结经验推陈出新的过程。
9 C7 G+ R1 U! ~- S师徒传承是中医学术几千年不断发展的好形式,毛泽东主席在六十年前就说过,中医师带徒不是个落后的东西,带一个成一个,很少出废品。他老人家就是有预见,如今中医学院毕业生一半以上都改了行,各种浪费很严重。( m6 w: m2 F: Z! Y- x! v
其实,古代师带徒也不是全部成功,在《黄帝内经》的讨论之中,黄帝对这个问题既期待也忧虑,他说:“余闻得其人不教,是谓失道,传非其人,慢泄天宝。余诚菲德,未足以受至道;然而众子哀其不终,愿夫子保于无穷,流于无极,余司其事,则而行之,奈何?”
5 ~# f* ]+ s: V+ B: |% F4 q古人的历史条件,师徒相遇往往是很偶然的事情,要靠缘分,也要看感情,只有像黄帝那样心里想着大众,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才是成为一个好医生的基础条件。但是每个人先后天条件不一样,道德修养,知识储备也大不相同,是否可以成为好医生也就有所差别。黄帝很谦虚,自称“菲德”,不足以做一个好医生,但是他学习医学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天下百姓的健康长寿。他真心实意的请求,感动了天师岐伯。
* s, S9 Y( S! n# d6 o% }1 t岐伯被黄帝不耻下问的真诚态度所打动,就和他引经据典谈论起医学的大道,他说:“《上经》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医学研究生命的道理,生命成长于天地之间,做一个好的医生,必须通晓天文地理,顺天时,借地利,还要利用社会知识,才能解决好健康长寿与疾病治疗的问题,这才是医学大道可以永久传承的根本保证。* N3 e9 W, |2 H) c: @
师父传道发现“衣钵传人”的徒弟很难,一心向道的青年找到心仪的师傅也不容易。' n2 s" c* o+ q! H2 F* R( E) F% ^
医圣张仲景也有同样的感慨,他说:“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上古传承,都是传说;中世代表人物,长桑君与扁鹊;两汉四百多年,张仲景只说“公乘阳庆与仓公”,其他人在张仲景的心目之中,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 Z! F e/ w3 U" ?* E+ F% w' z; O传道之难,不限于医学。假如没有孔子问道于老子,道家的学说也许早就随着骑青牛,出函谷关,避世修身的老子,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了。! r/ l" ^- }% f% l' s
唐代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老师的要求,并且层次不同。授业是教育徒弟可以有一口谋生的饭吃,解惑是可以解答徒弟提出的疑难问题,传道最困难,也最需要灵性,必须得其人,得其法,传其真,否则,不是“失道”,就是“慢泄天宝”。9 c9 T" w; d1 i( B& r& i
《灵枢•官能》说:“雷公问于黄帝曰:《针论》曰: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何以知其可传?黄帝曰:各得其人,任之其能,故能明其事。雷公曰:愿闻官能奈何?黄帝曰:明目者,可使视色;聪耳者,可使听音;捷疾辞语者,可使传论;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理血气而调诸逆顺,察阴阳而兼诸方。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疾毒言语轻人者,可使唾痈咒病;爪苦手毒,为事善伤者,可使按积抑痹。各得其能,方乃可行,其名乃彰。不得其人,其功不成,其师无名。故曰:得其人乃言,非其人勿传,此之谓也。”
/ h+ o; A1 X( U5 c D这段“因人施教,量才而用”的中医传承训言,十分珍贵。5 {; N9 t# p2 _5 T
中医的传承,不是儒家“有教无类”,不是普适教育,更不是“义务教育”,它强调的不是受教育的公平性,而是看重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眼神好的人,可以作为望诊人才培养;耳朵好使的人,是听诊最佳人选;能说会道的人,可以做心理科医生;言语安详,心灵手巧的人,才可以做艾灸、针刺、开方子;身手矫捷,形体端庄的人,才能做导引师;快人快语,有口无心,出口伤人的急性子,最好坐诊咒由科,或者应聘疮疡外科;手劲儿大,干活比较毛躁的人,应该学习按摩、正骨。7 m3 X& ?" W: M: O* H$ H) U$ X
如此挑选学生、传人,学生容易“授业、传道”,老师也可以“师以徒显”,名重当时。
+ d3 z+ y' z! W4 B更有趣的是,《内经》时代挑选学术传承人,竟然可以通过“动物实验”来验证:“手毒者,可使试按龟,置龟于器下,而按其上,五十日而死矣!手甘者,复生如故也。”这个动物实验需要50天,“手毒”的人,不到50天就把手下的乌龟压死了;而“手甘”的学徒,成了动物保护者。
8 }. J; ^5 Q. U! S# n有志者,可以一人拜多师,这就是张仲景倡导的“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而不是“各承家技,终始顺旧”。
9 F( I/ g) l- R1 l- c8 \但是,拜师需要缘分,也需要资本。华佗“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是这样,朱丹溪、叶天士拜师学习,也是这样的艰辛。6 U9 u* T9 c: |* g$ y
十多年之前,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创造“集体带、带集体”的中医传承经验,把全国各地的名中医请到广东去,把徒弟送出去学习,主任带主治,主治带医师,传承有序,大获全胜。在2003年中医撞上非典的时候,这个“集体带、带集体”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因此取得了广东经验,香港医管局请广东派中医专家治疗非典,广东省中医院派出去的两位女专家都在40岁上下。
- c$ B& L7 _! R" d% l* Q2004年,我参加中医优秀临床人才培养项目,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号召拜师学习,2005年我有幸成为邓铁涛、朱良春先生的弟子,参加了几届“名师与高徒”的大会,替老先生们起草《告全国青年中医书》,带头与反中医思潮斗争,经风雨见世面,无意之中尝到了“双师带徒”的甜头。( G* K0 q4 b2 N' Q9 _( r
2014年春节期间,吕文华做东,把赵振兴先生与我们几个师徒请在一起,吃饭之中萌生了“双师带徒”的计划,这个创意得到裴林院长和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各位领导的大力支持,因此,发聘书,搞讲座,坐门诊,登杂志,一个长达三年的“双师带徒”活动开始了。7 |3 X8 I7 i% ?" S% s5 h
这期间,每当赵振兴先生出诊,徒弟们就驱车穿越市区,高接远送,风雨无阻,餐饮常误。临证过程,赵先生看得仔细,讲得认真,毫无保留;徒弟们学得深入,原汁原味儿,一方一药,铭记在心。$ a3 {6 r$ ?% J; t2 f/ R: x
三年之后,一本厚厚的跟师笔记,学习心得即将奉献给杏林同道,“双师带徒”经验也罢,体会也好,任凭大家评说,批评指正。# {0 P! c% H; J, X
翻看这本小册子,浮想联翩,随想随写,其中甘苦,我想你能懂。
9 o& V1 s+ z5 M7 v0 J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曹东义+ k+ r+ \4 v5 k
2017、3、22
( q6 d/ l& c) |6 D) \于求石得玉书屋
# o2 [( i3 B# g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