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伯英著作序言
- j# ~3 d9 L# L0 Q. _9 s9 _——有缘聚燕赵,中医必复兴0 T1 x) w! a- E* ?* J% ?
曹东义! Q) L' r8 b9 S4 W: `% D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6 ~3 j" t6 v7 q; \. a0 E近日,王红霞副主任医师拿来了她整理的《陈伯英医案医话》的初稿,希望我写一篇序言。
$ A8 R( \ N: U! ?9 b我为很多中医同道的著作出版写过序言,并且借这个过程,先睹为快地学习了很多知识。每当有这样的差事来的时候,心中总是充满享受的快乐。但是,这一次“应景”式的命题作文,却让我感到很沉重,因为陈伯英先生不是一般的中医人士,他辉煌而坎坷的命运,让我想到河北中医的光荣历史和不幸遭遇。
, N; ]3 D4 o2 F! e建国后的河北中医,是一段很想说一说,又颇难说清楚的历史。
; [/ G5 _% ~ U* b) n$ o. W' a陈伯英先生1929年出生于江苏东台县,他落地的那一年,中医的命运发生了深刻地变化。在他家乡不远的首都南京,召开了国民政府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通过了余云岫等人提出的“废止中医案”。他们把中医看成“旧医”,说这是中国卫生事业的障碍,必须废除中医,才能强国强种。在距离江苏东台县不远的上海,全国的中医、中药行业人员,聚集起来,罢工罢业,召开大会,向国民党政府请愿,反对这个提案,这就是著名的“三一七国医节”的来历。
; _$ d6 j& f3 V( Z' T4 q3 p年幼的陈伯英也许并不知道这些故事,但是,几年后爆发的抗日战争,一定会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山河破碎,民族危亡,日本人侵略,汪精卫政权蹂躏,把江南、江北的鱼米之乡糟践得不成样子。在这个时候,逐渐长大的陈伯英,在抗战胜利前夜跟随舅父夏少泉学习中医,成了岐黄传人。7 I( C" {& P: w5 B7 S4 h) f
夏少泉是承淡安的弟子,在中国近代医学史上,二人都有突出的贡献。; L; T; c5 j+ I. K( P5 B4 `
承淡安1920年参加上海中西医函授学习,1928年在苏州创立针灸研究社,此后去日本访问,发现了《铜人经穴图考》等著作,回国后于1936年7月创办针灸疗养院。1937年2月讲习所更名为中国针灸医学专门学校,先后培养学员3000多人。抗战8年中,他坚持行医、授课,分校遍及南方各省、香港和东南亚地区。为中国针灸走向世界倾注了全部心血,被誉为中国针灸一代宗师。. F: h3 v7 X) ?/ Q; Q
夏少泉是承淡安的得意门生、学生之一,1937年 夏少泉等根据其师承淡安讲授针灸时的笔记,整理汇编成《针灸薪传集》。该书第一编经穴考证;第二编取穴法、要穴功用;第三编针灸歌赋的简注;第四编针灸治疗各论,汇集了针灸配方。这本书初刊之后,引起广泛关注,很多学习中医的人抄录、传播这本书。6 W* U! ~# T7 i7 c/ S& S
陈伯英跟师舅父夏少泉学医,“近水楼台先得月”,舅父喜爱其崇明伶俐,打破了“传男不传女”的行业“潜规则”,陈伯英很快就出徒独立行医了。1946年抗战胜利之后,陈伯英在故乡江苏东台城米面街自立开业。一个不足18岁的“未成年”人,敢于在县城悬壶济世,显示了其过人的胆识。这在取消中医势力很强大的旧社会,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也是中医事业打而不倒,摧而不垮的见证。
6 j& d, n* ~; t ~建国后的1953年,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办联合诊所,陈伯英率先组成“新农联合诊所”,他以7年多的临床经验,24岁就担任了所长兼区卫协主任,并于1954年当选江苏东台县人大代表。英姿勃发,才气横溢。
2 P+ F/ O' r; p8 m毛泽东纠正了歧视中医的错误政策,1956年国家开始创办四所中医学院,教师和教材都很短缺,因此举办了江苏省中医学院医科师资班,陈伯英放下手边的工作,报名前去学习。1957年8月毕业,组织上要他北上,支援北方的中医事业,他因此成了河北中医学院的老师。8 G: L/ ]) G0 j1 ^2 s, G, u4 E' V
当时,有一批青年中医教师,作为新时代中医才俊而北上,有的在半路上,走到河北省的省会保定,被挑选出来,留在河北中医学院任教,后来经历了很多曲折;另一部分青年教师继续北上,去了北京中医学院,他们之中有一些人,日后成了国医大师、中医泰斗。
' i, o1 C8 V7 [% C留在保定的陈伯英先生,当了5年教师之后,于1962~1965年调到河北省中医研究院工作,那时这个单位在全国领先,是一个“正厅级单位”,省卫生厅段慧轩厅长兼任院长。然而,经历了1960年前后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国家撤销了天津市的直辖市,归属河北,成为省会,省政府由保定迁往天津。经济调整,院校下马,河北中医学院1962年被撤销之后,河北省中医研究院1965年也被撤销了;1965年8月,陈伯英先生调入天津中医学院,担任教师;他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工作,在1965~1966年去了首都北京,在北京中医学院《内经》教研班学习,结业后回到天津。不久,席卷全国的文化大革命风潮涌起,学生停课,学校的教学秩序不复存在了;珍宝岛事件之后,“备战备荒”成了最大的政治。
5 l) I) j& R- s1 B$ m5 ^; y" H1969年,天津市又成了直辖市,河北省的省会需要前往外地,当时的保定市派性斗争和武斗很激烈,河北省会不能回迁保定了,就改到了石家庄市。当年10月,陈伯英与一批“天津中医学院”的教师,来到了石家庄,与河北医学院合并,成立了“河北新医大学”,他仍然是中医学的教师。
2 b2 _. r# h/ y* m历经风雨,奋发图强。陈伯英在文革的风潮里,始终不忘初心,牢记自己的使命,热心学习,钻研业务。文革后期,“复课闹革命”,兴起了“工农兵上大学,管大学,改造大学”的新风潮。陈伯英先生仍然沉迷于自己的学术研究,不断书写论文,总结病例,发表文章。他当时工作的医院,虽然是河北省中医院的前身,但是名称叫“六二六门诊部”,这是为了纪念毛泽东“6•26”最高指示而建立的医疗机构。后来,这个机构逐渐成长为河北省中医院。6 x+ `& T! w7 V
1974年,45岁的陈伯英先生积劳成疾,被确诊为胃癌,这在那个“谈癌色变”的时代,被普遍认为属于绝症。但是,他没有被病魔所吓倒,而是抓紧时间,夜以继日,为了“四个现代化”早日实现,努力把自己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来。既不是为了晋升,也不是为了出名,他一心想的都是事业,是多灾多难的中医药。
0 a& l# }4 H& Q1 x! ~# v2 w; \1976年,共和国的天空,政治风云不断变化,伟人离去,四人帮倒台,十年文革结束,科学大会于1978年在北京召开。“科学的春天来了”,陈伯英先生听到了科学的召唤,他的工作热情再一次被激发出来。他陆续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还有很多学术文章、著作需要整理,就在这个时候,无情的癌魔向他出手了,命运就这样在他接近50岁的时候,画上了休止符。
2 b3 W6 @+ e O0 F陈伯英先生无奈而恋恋不舍地走了,他留下的著作手稿,静静地躺在那里,等待着有缘人进行发掘整理,以便让学术的种子可以在适当的时空里,继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8 G+ z% I5 ~) R; k
苍天不负有心人,他挚爱的妻子张光秀一直保存着他的遗稿,等待着有缘的、有能力的后来人。她等来了王红霞主任,来完成这个艰难的工作。2 O3 M; c3 O. Q# A/ s
这件事的艰难程度,我有深切体会。1962年天津中医学院毕业的李浩先生,病故后被确定为“津沽名医”,有人要我整理他的事迹和遗稿,这是一件颇不容易的事情。我是李浩先生教过的学生,也是他领导过的职工。他大学毕业后在河北省内丘县下乡10年,1974年被抽调回河北新医大学。他应该是陈伯英先生的同事,2008年病故。对他的事迹、学术贡献整理的过程之中,有很多难以述说的困难,他的夫人李友蕊教授全力协助,这才得以顺利完稿,并被收录到大型类书《津沽名医》之中。2 ]. |" Z5 n& V
王红霞副主任医师,河北中医学院大学毕业之后,在社会上经历了10年磨难,终于认清了只有传承中医学术,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因此,她报考研究生,进入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工作,参加河北省中医师带徒的继续教育学习。机缘巧合,她成为了河北省第四批高徒,尽管我这个带教老师水平一般,但是,我的师父邓铁涛、朱良春先生都是国医大师。因此,王红霞自然而然地成了国医大师的再传弟子,正如单田芳先生所说:“人不亲,艺亲;艺不亲,祖师爷亲。”中医的传承,几千年薪火不断,实在是“天佑中华”。
4 C L! a P/ T& F! h中国知识分子一向以追求真理为己任,“朝闻道夕死可也”是一个光荣传统,“格物致知”喜欢探索“所以然”的历史很悠久。但是,在还原论方法盛行的时代,在机械唯物主义世界观是唯一价值观的时代,是没有能力解释中医理论的时代,因此,在人们崇尚西方工业文明的时代,轻易地把中医理论判定为“玄虚之学”。所以,“五四”前后,一大批文化精英,尽管他们的传统底蕴很深厚,但是,他们起来“与传统决裂”,中医作为中华文化哺育的东方科学技术,也被一起否决、抛弃。
9 m! c+ S, K: Z, d国学随着鸦片战争的失利而遭受了质疑,1908年,留法青年“新世纪派”倡导废除汉字,国医也成了“东亚病夫”的替罪羊。国学、汉字、国医,是近代史上命运相同的“岁寒三友”,如今都迎来了复兴的“天时地利人和”。. I9 g6 K) t! j( d& Z7 h
梁启超、严复、傅斯年、陈独秀、鲁迅等,都有过反对中医的言论。知识分子反对中医,促使一般民众在思想上不认同中医,甚至远离中医,希望取消中医。这是发生在中国人趴着看世界的时候,当然,那个时代也是一部分外国人主张“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时代。
3 r9 Y2 l4 A) Z4 [医随国运,在新兴科学观正在崛起的时期,有的人看不到科学观、技术观的变化,看不到中医有效性的背后蕴藏着丰厚的科学原理,依然按着狭隘的科学观、技术观看中医。因此,只能看到中医不科学、不进步,其实是他们不进步,思想仍然停留在五四时期,他们反中医的理由竟然还是五四时期的陈词滥调。这充分说明现代反中医人士思想上的贫瘠是何等严重。他们用错误的方法研究中医,用错误的方法评价中医,污损了中医的社会形象,侵害了中医的权益,是非常错误的行为,甚至是触犯法律的行为。: I) a0 a6 x! X5 T. G
他们一贯推崇西方,而西方的医疗危机难以化解;欧美国家在不断引进中医药知识和技术,美国政府不断加大对于中医药的研究力度,FDA也正式认同中医药是具有完整体系的医学,而不是反中医人士所说的“土医”、“另类医学”。
2 b2 X6 |7 s+ `' F70年前,中国发起成立的世界卫生组织(WHO),是世界上先进医学的代表组织,健康概念打上了深深的中国烙印,人们重视中医药在全球医疗保健之中的重要作用,几十年之前就建立了十几个“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很多中心分布在我国。
1 W8 G, Y; D- M全球100多个国家与中国政府签定有关合作中医药的协议,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势头很猛。国家五大发展理念,与中医完全一致;一带一路战略,让中医药走向计界的步子更加坚定。在“健康中国”、“美丽中国”的发展梦之中,中医药具有不可替代的五大优势。
- s6 h3 Q& u. S# c9 j' e) C展读王红霞整理的陈伯英先生的遗作,引起我无尽的思考,感慨中医命运之不平凡,河北省的中医事业如此曲折。好在有一批先行者,尽管有些人不是河北人,但是他们把自己宝贵的生命,献给了燕赵这方热土。如陈伯英先生、李浩先生等前辈,有他们的不断努力,借着这些优良传统,燕赵中医一定会有辉煌的明天。
" s. H6 e/ [8 r$ _' S2016、11、30
5 k) \& x1 J% }, i u- Q- y+ ~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