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燕赵中医

查看: 1956|回复: 1

中医儿科第十二讲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47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499
QQ
发表于 2018-11-12 19: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马京雪 于 2018-11-12 19:18 编辑 + q- H! m" B. o# `+ r

( n& ]2 \, Y. g6 J; t- o
                                                         反复呼吸道感染
小儿频繁发作上、下呼吸道感染,在单位时间内超过一定次数,即为反复呼吸道感染。古代医籍的虚人感冒、体虚感冒与本病接近。
反复呼吸道感染多见于6个月—6岁的小儿,1—3岁的幼儿更为常见。以冬春季气候变化剧烈时易反复发病不已,夏天有自然缓解的趋势,一般到学龄期前后明显好转。如果反复呼吸道感染治疗不当,容易发生咳喘、心悸、水肿、痹症等病症,甚至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
病因病机: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多因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造成屡感外邪、邪毒久恋,稍愈又作,形成往复不已的态势。病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禀赋不足,体质柔弱:如果父母体弱多病或在妊娠期间罹患各种疾病,或早产、双胎、胎气孱弱,出生后肌骨嫩怯,腠理疏松,不耐自然界中不正之气的侵袭,稍感即病,父母及同胞中也常有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史。
2,喂养不当,调护失宜:人工喂养或母乳不足,过早断奶,或偏食、厌食,营养不良,脾胃运化能力弱,饮食精微摄取不足,脾肺气虚。
3,少见风日,不耐风寒:户外活动少,日照不足,肌肤柔弱,卫外不固,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差,一旦形寒饮冷,或他人感冒,一染即病。
4,用药不当,损伤正气:感冒之后,过量使用解表剂,导致表卫气虚。药物使用不当,损伤小儿正气,抵抗力下降而反复感冒不已。
5,正虚邪伏,遇感乃发:外邪侵袭之后,由于正气虚弱,邪毒往往不能廓清,留伏于里,一旦受凉或疲劳之后,新感易受,留邪易发。或虽无新感,旧病复燃,诸证又起。
复感儿病位主要在肺,发病时以外邪犯肺,宣发肃降失职为主。复感儿之所以反复呼吸道感染,病机由于禀赋不足、喂养不当、少见风日、用药不当、正虚邪伏等原因导致气、阴、阳亏虚,肺、脾、肾功能不足失调。机理或肺脾气虚、肌表不固;或卫阳不足、营阴失守;或脾肾两虚、体弱易感;或肺脾阴虚、不耐邪热。以致卫外功能薄弱,对外邪的抵抗力差,加上寒热不能自调,则风邪易侵,他邪兼夹,不论从皮毛而入,或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发生感冒、咳嗽、肺炎喘嗽等疾病。发病与否,在于邪正的消长变化,发病时以邪盛为主,缓解后以正虚为主,又有正虚邪恋的迁延期改变。
临床诊断
诊断要点
(1),<2岁小儿,每年呼吸道感染≥12次,其中气管支气管炎≥3次、肺炎喘嗽≥2次。2+-5岁小儿,每年呼吸道感染≥10次,其中气管支气管炎≥2次、肺炎喘嗽≥2次。5+--14岁小儿,每年呼吸道感染≥9次,其中气管支气管炎≥2次、肺炎喘嗽≥2次。
(2)若按半年计算,则要求呼吸道感染≥6次,其中下呼吸道感染≥3次(其中肺炎喘嗽≥1次)。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辩证,重在审查邪正消长变化。感染期以邪实为主,迁延期正虚邪恋,恢复期以正虚为主。初起时多有外感表证,当辨风寒、风热、外寒里热的不同,夹痰、夹积的差异,标实本虚的病机。迁延期邪毒渐平,热、痰、积等邪气未尽,肺脾肾虚显现。恢复期正气暂胜而邪气渐退,辨证要点在肺脾肾、气阴阳虚损以哪一方面为主。气虚证、阴虚证多见于肺脾二脏,阳虚证常为卫阳不足,气阳两虚证多见于脾肾二脏证候。
2,治疗原则  在呼吸道感染期间,应按不同疾病治疗,同时适当照顾到小儿正虚的体质特点。迁延期以扶正为主,兼以驱邪。本病在恢复期治疗以固本为要,或补肺固表,或健脾益气,或温卫和营,或健脾温肾,或养阴润肺。
3,证治分类
(1),肺脾气虚
证候:反复外感,面黄少华,形体消瘦,肌肉松软,动则多汗,少气懒言,食少纳呆,或大便溏薄,唇口色淡,舌质淡,苔薄白,脉无力,指纹淡。
辩证要点:本证型多见于后天失调,喂养不当,或久病耗气者。肺虚为主者屡感外邪,动则多汗,少气懒言;脾虚为主者面黄少华,肌肉松弛,唇口色淡,厌食便溏。
治法:补肺固表,健脾益气
方药: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加减。常用黄芪补肺固表;白术、党参、山药健脾益气;煅牡蛎敛表止汗;陈皮健脾化痰;防风走表而祛风邪。补中有疏,散中寓补,共奏健脾益气,培土生金功效。
(2)营卫失调
证候:反复外感,恶风畏寒,面色少华,四肢欠温,多汗易汗、汗出不温,舌淡红,苔薄白,脉无力,指纹淡红。
辩证:本证多见于素体卫阳不足,或外感后屡用解表发汗伤阳,以致卫阳失于固护、营阴失守外泄,外邪易于入侵。辨证要点在于恶风畏寒,四肢不温的卫阳不足,与多汗易汗的营阴外泄证候,其汗出多而不温是本证辩证要领。
治法:温卫和营,益气固表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常用黄芪益气固表;桂枝通阳散寒;白芍和营敛阴;炙甘草、大枣调中;煅龙骨、煅牡蛎固表止汗。
(3),脾肾两虚
证候:反复外感,面色萎黄或面白少华,形体消瘦,肌肉松软,鸡胸龟背,腰膝酸软,形寒肢冷,发育落后,乏力气短,多汗易汗,食少纳呆,大便溏烂,或食后即泻、或五更泄泻,夜尿多,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指纹淡红。
辩证:本证多见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护失宜,或多病久病的小儿,其脾肾两虚以气阳不足为主。患儿面黄少华,形体消瘦,纳呆便溏是脾虚主证;发育落后,腰膝酸软,形寒肢冷是肾虚主证。
治法:温补肾阳,健脾益气
方药:金匮肾气丸合理中丸加减;常用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补益三阴;附子、肉桂、干姜温补阳气;党参、茯苓、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
(4),肺脾阴虚
证候:反复外感,面色潮红,或颧红少华,皮肤不润,唇干口渴,盗汗自汗,手足心热,大便干结,舌质红,舌苔少或花剥,脉细数,指纹淡红。
治法:养阴润肺,益气健脾
方药:生脉散合沙参麦冬汤加减。常用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滋养肺脾;太子参、白扁豆、茯苓健脾益气;炙乌梅、白芍、甘草酸甘化阴。

2 m; c: }8 r8 X/ K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47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499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2 19: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口疮2 e1 y5 W2 F2 J6 d7 v' g
小儿口疮以齿龈、舌体、两颊、上颚等部位出现黄白色溃疡,疼痛流涎,或伴有发热,周身不适为特征。若果满口糜烂,色红疼痛者,称为口糜;溃疡发生在口唇两侧者,称为燕口疮。口疮的病名,最早见于《素问•气交变大论》:“岁金不及,炎火乃行,生气乃用,长气专胜,庶物以茂,燥烁以行……民病口疮,甚则心痛。”指出口疮的发病与火热之邪上攻有关。本病属于西医学口炎范畴,包括溃疡性口炎、疱疹性口炎、口角炎等。
9 N+ H" n3 A/ g1 B: N口疮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发病年龄以2—4岁多见。一般预后良好。体虚患儿,口疮可以反复出现,迁延难愈。
- ~8 u2 T, q4 V5 [& b病因病机
  A, n/ g) I( g5 l7 y( b小儿口疮发生的原因有外因和内因。内因责之于素体积热或阴虚,外因责之于感受外邪。发病与风热乘脾、心脾积热上熏,或阴虚火旺上攻口舌有关。脾开窍于口、舌为心之苗、肾脉连舌本、胃经络齿龈,所以口疮病位在心、脾胃、肾,病机关键是火邪灼伤口舌。* I7 G: f! n3 `0 x' `
1,风热乘脾  外感风热之邪,由口鼻及肌表侵入,内乘脾胃,火热循经上炎,熏灼口舌牙龈,口疮粘膜破溃,形成口疮。
3 {  Y% j+ `& u! e3 z6 y2,心脾积热  护养过温或喂养不当,蕴而生热,循经上炎;或口腔不洁和破损,秽毒入侵,内热与外邪相合,均可导致邪热积聚心脾,循经上炎导致口疮。
0 l  o" t( J  L7 _) m3,虚火上炎  素体虚弱,气阴两虚;或久病久泻,耗损阴津,肾阴内亏,虚火上炎,熏灼口舌而生疮。& u  E  A" T& N; A$ e. I* U& H9 N
临床诊断:
' J/ t/ n, _: y9 I7 B(1),有喂养不当,过食炙煿(bo),或外感发热病史。9 ]' M! g. n: E) ]- P) j
(2),齿龈、舌体、两颊、上颚等部位出现黄白色溃疡点,大小不等,甚则满口糜腐,疼痛流涎,可伴有发热或颌下淋巴结肿大、疼痛。
# n2 U' m& \5 H/ C9 P" ]2 k(3),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偏高或正常。$ x) `5 A7 F3 [
辨证论治:  T9 ~6 L& Q* H1 X  p+ e6 L
1,辨证要点:口疮的辩证首先以八纲辨证分虚证、实证,然后以脏腑辨证明确病位。凡是起病急,病程短,口腔溃烂及疼痛较重,局部有灼热感,口臭流涎,或伴有发热,烦躁,哭闹拒食等症状者,多为实证;起病缓,病程长,反复发作,口腔糜烂及疼痛较轻者,或伴有低热,颧红盗汗,或神疲、面白、纳呆、便溏等症状者,多为虚证,实证病位多在心脾,虚证病位多在肾;口疮见于舌上、舌边溃烂,并伴有烦躁哭闹、夜眠不安、尿短赤者,病位多在心;口疮发生在口颊部、上颚、齿龈、口角,以溃烂为主,并伴有口臭、流涎、大便秘结者,病位多在脾胃。2 V7 J1 G. u6 V3 `4 D) h5 x
2,治疗原则:实热证治以清热解毒,泻心脾积热;虚证治以滋阴降火,引火归元。本病同时使用外治法,轻证可以单用外治法,重症以内治法为主,配合外治法。
5 f. l3 [0 \" B8 f' `" H3,证治分类5 c7 @! v9 e4 G9 L$ g7 p) x2 B8 G. N
(1),风热乘脾
, s& }  e$ C; A0 m证候:口疮溃疡较多,分布于口颊、口角、上颚、齿龈、口唇等部位,也可以是先见疱疹,继而破溃形成溃疡,周围焮红,灼热疼痛,流涎拒食,烦躁多啼,口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发热恶风,或咽红肿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浮紫。
3 M. V/ D( A# P: e2 e8 y- ~' K* q辩证要点:本证型起于外感风热之后,以起病急,溃疡多,周围焮红,多伴有发热为特征。并初起,风热在表,多有发热,恶寒;风热内乘脾胃,口臭便秘;湿热偏重,疮面色黄或糜烂。
* n5 z. C2 H% _& U$ p, _治法:疏风散火,清热解毒。( m5 _: Z8 [; H
方药:银翘散加减。常用金银花、连翘、板蓝根清热解毒;薄荷、牛蒡子疏风散火;竹叶、芦根清心除烦;甘草解毒,调和诸药。
% m, }) S. V6 T$ N# _1 u% n2 C7 \(2),心火上炎, U$ m% Z$ |' q: A7 |5 d5 m
证候:口疮溃疡或糜烂,以舌边尖比较多,红肿灼热,疼痛较重,心烦不宁,叫扰啼哭,面赤唇红,口干欲饮,进食困难,小便短黄,舌边尖红,苔薄黄,脉细数,指纹紫滞。+ i1 V: X  g8 V# t8 G' ]5 E. i& b( P
辩证要点:本证型由心火炽盛,邪热循经上炎导致疾病发生。舌为心苗,故而舌上、舌边溃烂,色赤疼痛,心烦不安,舌尖红赤,苔薄黄为特征。1 Y% G2 r, ]; H5 U+ @+ X6 Q$ v
治法:清心凉血,泻火解毒
- I. v- Z; |9 s& P: d方药:泻心导赤散加减。常用黄连泻心火;地黄清热凉血;竹叶清心除烦;通草导热下行;甘草泻火,调和诸药。
  r% ]' a7 L9 q(3)脾胃积热
/ F1 {; ?/ d* U; a$ h证候:口颊内、上颚、唇角、齿龈等处粘膜出现破损溃烂,色黄或白,呈圆形或椭圆形,溃疡较深,大小不一,有的融合成片,甚则满口糜烂,边缘鲜红,灼热疼痛,恶进饮食,口臭,涎多粘稠,可兼发热,面赤唇红,烦躁不安,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数,指纹紫滞。7 I" b; {7 y- U( G+ A4 l
辨证要点:本证型多有伤食、伤乳史,起病急,由脾胃积热、火热上攻导致疾病发生。以口颊内、上颚、唇角、齿龈等处溃疡较多,边缘鲜红,疼痛重,口臭,涎多粘稠,大便秘结为特征。
* A# }) U- Z. M  r治法:清胃解毒,通腑泻火
  E$ z( Y8 h* m( W8 ]方药:凉膈散加减。常用黄芩、连翘、栀子清热解毒;大黄、玄明粉通腑泻火;竹叶清心除烦;薄荷升散郁火;甘草解毒,调和诸药。$ q9 I& C  P- y! Y/ Y# o. a6 C% ^
(4)虚火上炎
6 u& h1 L- z0 U9 A证候:口疮溃烂,周围色不红或微红,无疼痛或微痛,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神疲颧红,手足心热,口干不渴,舌质红,舌苔少或花剥,脉细数,指纹淡紫。3 s  i7 R  \8 x/ R6 ], k, x
辨证要点:本证型病程日久,肾阴亏虚,虚火上炎。以口舌溃疡,稀疏色淡,反复发作,神疲颧红,舌红少苔为特征。兼心阴虚,溃疡以舌尖多见,心烦不寐;兼脾阴虚,以口唇、齿龈多见,食少纳呆。  ?! q0 F9 @7 o
治法:滋阴降火,引火归元。
2 u1 \! u. r6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肉桂。常用熟地黄、山茱萸滋阴补肾,山药、茯苓补益脾阴,牡丹皮、泽泻泻肝肾虚火,加少量肉桂引火归元。' S( `, f* x  @% [
脾肾阳虚,虚阳上浮,见口舌生疮,手足欠温,大便溏薄,小便清长,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者,治以温补脾肾,引火归元,可用理中丸加肉桂。
0 m8 O$ Y. c9 g* d9 H$ \: @1 U9 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燕赵中医

Copyright © 2016-2025 燕赵中医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河北中健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050128号-6
《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冀卫网审字[2005]1号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