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马京雪 于 2018-11-12 19:18 编辑
, \0 u) J% V% e( a o8 h, n) i) H# l+ {! E! Y1 T7 n8 J
反复呼吸道感染 小儿频繁发作上、下呼吸道感染,在单位时间内超过一定次数,即为反复呼吸道感染。古代医籍的虚人感冒、体虚感冒与本病接近。 反复呼吸道感染多见于6个月—6岁的小儿,1—3岁的幼儿更为常见。以冬春季气候变化剧烈时易反复发病不已,夏天有自然缓解的趋势,一般到学龄期前后明显好转。如果反复呼吸道感染治疗不当,容易发生咳喘、心悸、水肿、痹症等病症,甚至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 病因病机: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多因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造成屡感外邪、邪毒久恋,稍愈又作,形成往复不已的态势。病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禀赋不足,体质柔弱:如果父母体弱多病或在妊娠期间罹患各种疾病,或早产、双胎、胎气孱弱,出生后肌骨嫩怯,腠理疏松,不耐自然界中不正之气的侵袭,稍感即病,父母及同胞中也常有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史。 2,喂养不当,调护失宜:人工喂养或母乳不足,过早断奶,或偏食、厌食,营养不良,脾胃运化能力弱,饮食精微摄取不足,脾肺气虚。 3,少见风日,不耐风寒:户外活动少,日照不足,肌肤柔弱,卫外不固,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差,一旦形寒饮冷,或他人感冒,一染即病。 4,用药不当,损伤正气:感冒之后,过量使用解表剂,导致表卫气虚。药物使用不当,损伤小儿正气,抵抗力下降而反复感冒不已。 5,正虚邪伏,遇感乃发:外邪侵袭之后,由于正气虚弱,邪毒往往不能廓清,留伏于里,一旦受凉或疲劳之后,新感易受,留邪易发。或虽无新感,旧病复燃,诸证又起。 复感儿病位主要在肺,发病时以外邪犯肺,宣发肃降失职为主。复感儿之所以反复呼吸道感染,病机由于禀赋不足、喂养不当、少见风日、用药不当、正虚邪伏等原因导致气、阴、阳亏虚,肺、脾、肾功能不足失调。机理或肺脾气虚、肌表不固;或卫阳不足、营阴失守;或脾肾两虚、体弱易感;或肺脾阴虚、不耐邪热。以致卫外功能薄弱,对外邪的抵抗力差,加上寒热不能自调,则风邪易侵,他邪兼夹,不论从皮毛而入,或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发生感冒、咳嗽、肺炎喘嗽等疾病。发病与否,在于邪正的消长变化,发病时以邪盛为主,缓解后以正虚为主,又有正虚邪恋的迁延期改变。 临床诊断 诊断要点 (1),<2岁小儿,每年呼吸道感染≥12次,其中气管支气管炎≥3次、肺炎喘嗽≥2次。2+-5岁小儿,每年呼吸道感染≥10次,其中气管支气管炎≥2次、肺炎喘嗽≥2次。5+--14岁小儿,每年呼吸道感染≥9次,其中气管支气管炎≥2次、肺炎喘嗽≥2次。 (2)若按半年计算,则要求呼吸道感染≥6次,其中下呼吸道感染≥3次(其中肺炎喘嗽≥1次)。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辩证,重在审查邪正消长变化。感染期以邪实为主,迁延期正虚邪恋,恢复期以正虚为主。初起时多有外感表证,当辨风寒、风热、外寒里热的不同,夹痰、夹积的差异,标实本虚的病机。迁延期邪毒渐平,热、痰、积等邪气未尽,肺脾肾虚显现。恢复期正气暂胜而邪气渐退,辨证要点在肺脾肾、气阴阳虚损以哪一方面为主。气虚证、阴虚证多见于肺脾二脏,阳虚证常为卫阳不足,气阳两虚证多见于脾肾二脏证候。 2,治疗原则 在呼吸道感染期间,应按不同疾病治疗,同时适当照顾到小儿正虚的体质特点。迁延期以扶正为主,兼以驱邪。本病在恢复期治疗以固本为要,或补肺固表,或健脾益气,或温卫和营,或健脾温肾,或养阴润肺。 3,证治分类 (1),肺脾气虚 证候:反复外感,面黄少华,形体消瘦,肌肉松软,动则多汗,少气懒言,食少纳呆,或大便溏薄,唇口色淡,舌质淡,苔薄白,脉无力,指纹淡。 辩证要点:本证型多见于后天失调,喂养不当,或久病耗气者。肺虚为主者屡感外邪,动则多汗,少气懒言;脾虚为主者面黄少华,肌肉松弛,唇口色淡,厌食便溏。 治法:补肺固表,健脾益气 方药: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加减。常用黄芪补肺固表;白术、党参、山药健脾益气;煅牡蛎敛表止汗;陈皮健脾化痰;防风走表而祛风邪。补中有疏,散中寓补,共奏健脾益气,培土生金功效。 (2)营卫失调 证候:反复外感,恶风畏寒,面色少华,四肢欠温,多汗易汗、汗出不温,舌淡红,苔薄白,脉无力,指纹淡红。 辩证:本证多见于素体卫阳不足,或外感后屡用解表发汗伤阳,以致卫阳失于固护、营阴失守外泄,外邪易于入侵。辨证要点在于恶风畏寒,四肢不温的卫阳不足,与多汗易汗的营阴外泄证候,其汗出多而不温是本证辩证要领。 治法:温卫和营,益气固表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常用黄芪益气固表;桂枝通阳散寒;白芍和营敛阴;炙甘草、大枣调中;煅龙骨、煅牡蛎固表止汗。 (3),脾肾两虚 证候:反复外感,面色萎黄或面白少华,形体消瘦,肌肉松软,鸡胸龟背,腰膝酸软,形寒肢冷,发育落后,乏力气短,多汗易汗,食少纳呆,大便溏烂,或食后即泻、或五更泄泻,夜尿多,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指纹淡红。 辩证:本证多见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护失宜,或多病久病的小儿,其脾肾两虚以气阳不足为主。患儿面黄少华,形体消瘦,纳呆便溏是脾虚主证;发育落后,腰膝酸软,形寒肢冷是肾虚主证。 治法:温补肾阳,健脾益气 方药:金匮肾气丸合理中丸加减;常用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补益三阴;附子、肉桂、干姜温补阳气;党参、茯苓、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 (4),肺脾阴虚 证候:反复外感,面色潮红,或颧红少华,皮肤不润,唇干口渴,盗汗自汗,手足心热,大便干结,舌质红,舌苔少或花剥,脉细数,指纹淡红。 治法:养阴润肺,益气健脾 方药:生脉散合沙参麦冬汤加减。常用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滋养肺脾;太子参、白扁豆、茯苓健脾益气;炙乌梅、白芍、甘草酸甘化阴。 ) \4 x* R9 a2 [9 @4 n# V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