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转帖:章念驰先生介绍《章太炎全集》
曹东义 发表于:2019-1-27 16:39:16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1868
章念驰先生:能读懂十分之一就是了不起的学问! 看看《章太炎全集》的内容 2018-02-23 19:07鲁迅/读书/国学$ z0 d0 ~+ x* Y5 Q" w# J
关注章黄国学
# ^3 ~# O* n. G0 @. T% _1 X3 ~% u
能读懂十分之一就是了不起的学问!
看看《章太炎全集》的内容
文丨 章念驰

/ m/ k% X7 o2 L( v3 p
《章太炎全集》(下称《全集》)历经四十年,经几代学人与出版人努力,终于问世了,给今后人们翻越章太炎这座大山提供了帮助,人们对此无不喜悦称颂。章太炎在中国近代政治史、思想史、学术史上都是一位绕不过去的人物,但研究他又实在太难,所以一般人都采取了绕开他而行的态度,这样研究,一定是不完整不厚实的,也影响了我国学术文化总体水平,而《全集》的出版有望改变这种状态。从这一点来讲,《全集》出版实在是我国文化建设方面的一件大事。
但说实话,一般的民众很难读得懂《全集》,因此应该有个导读,让人由浅入深地去了解全集的内容与意义。而我参与了《全集》出版整个过程,有责任来做这项工作,将《全集》出版历程记录下来,并略述《全集》各卷内容,或有助于一般读者走近《全集》,走近章太炎。
出版概况
1978年,“国务院古籍整理领导小组”成立,由李一氓先生担任组长,决定首先出版十个历史人物的全集。这十个历史人物中就有我的祖父章太炎先生,并责成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在当时,一个人的全集是不可以随便出版的,是要国家批准的,是一件严肃的大事。
于是我祖父的弟子——山东大学王仲荦教授,四处奔走,组成了《全集》整理团队,共三十个人,其中三分之二以上是章门弟子,也有多位研究章太炎的著名专家。大家作了分工,大多数人只负责点校一两个部分,也有积极性高的,一人认领了五六个部分以上。如姜亮夫先生负责点校一个部分,但他表示年老精力不济了,于是让弟子崔富章先生代为完成。如汤志钧先生,是“章学”专家,承担的任务最重,除《诂经札记》外,还有《书信集》《电稿集》《译文集》《文录续编》等等。我作为“家属代表”,也忝列其中,给我的任务是编《演讲集》与《医论集》,工作难度很大,能否成功,要看自己造化。我的参与,是祖父众弟子意见,他们希望“章门”不致断后。
《全集》从1980年起步,上海人民出版社与专家到我们家收集资料与拍摄照片达数月,做了大量工作。到1999年,先后出版了八卷。那时“经商大潮”涌动,文化市场严重萎缩,因为市场、成本、人力等等因素,《全集》被搁置了起来,加上王仲荦教授去世,群龙无首了(虽然全集没有设立“主编”,但仲荦教授实际起了主编作用),《全集》因此陷入困境。
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我们的家乡——浙江余杭变化发展惊人,经济上去了,文化也不甘落后,先后办了几次“太炎精神研讨活动”,章太炎的学术与精神,原属文化高端范畴,家乡也敢问鼎了。于是我撮合余杭区政府与上海人民出版社共同出版《章太炎全集》,双方一拍即合,于2012年达成了合作出版协议,成立了全集学术委员会,许嘉璐先生慨任主任。又成立了工作委员会。余杭不仅出钱,更重要的起了工作推手作用,先后召开了二十二次各类会议。直至2017年4月,二十册《全集》终于出齐,9月在北京召开了发行会与学术讨论会,宣告合作成功。
《章太炎全集》(全20册),上海人民出版社编,王仲荦、姜亮夫、徐复、章念驰、王宁、马勇等整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1月出版,2800.00元
当年余杭区委宣传部王姝部长等专程去北京邀许嘉璐先生出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时,许先生说:“出太炎先生全集是大事,也是难事。”当时大家对此话认识也许是不足的。在以后五年实践中,大家才真正深有体会。
出版是分成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修订重印前八卷;第二阶段是新版《演讲集》《〈说文解字〉授课笔记》《译文集》等五册;第三阶段出版《文录补编》《书信集》等七册。
出版工作的重头戏是原汤志钧先生承诺整理的部分,他无暇顾及了,该由谁来承担。幸好中国社科院历史所马勇先生勇于承担,先后完成了《书信集》二册,《文录补编》二册,《译文集》一册等多种,这好比演戏救场,使《全集》得以圆满划上了句号。马勇先生还承担了太炎先生六七种著作的点校,贡献实大。
《全集》所收可分三种。第一种是原有的大部头著作,只要组织点校即可;第二种是将几部单独的著作合并成集,也只要加以点校即可;第三种是将散落在各处各地的著述收集起,编成如《演讲集》《书信集》《医论集》《文录补编》等,再加以校点。
《全集》按计划应该编二十册,十七种,现在虽也出版了二十册,独缺太炎先生最重要的《佛学集》,实际出版了十六种,用一本《附录》代替了《佛学集》。《附录》不是太炎先生著作,是纪念太炎先生的一些文章及研究太炎先生的著述目录,当然也很有价值。《佛学集》的手稿原长期收藏在我们家中,在出版社与专家来我们家拍摄照片期间,大家承认都见过这一包手稿,但就这样不翼而飞了,后来听说出现在日本某大学。
《全集》各卷的内容与价值
如果按时间先后与种类排列,应该有以下十六卷。
第一卷:《膏兰室札记》
这一卷是太炎先生早年在杭州诂经精舍跟随俞曲园先生等读书期间的读书札记,有《膏兰室札记》三卷(缺第四卷,原为太炎先生弟子收藏,后被其后人拍卖,暂不知去向。这一卷主要是读诸子的札记)。《诂经札记》是读书的“课艺”,也就是当时作业。《七略别录佚文徴》也是读书期间的写作。这些文字都是为章氏家族旧藏,属第一次公开发表。
从这卷文字中可以看到年轻的章太炎对古代文献的刻苦钻研,对群经的考证涉及之广,研究之深,这奠定了他一生的学术基础。太炎先生七岁开始读书,由他外祖父亲教,至十三岁改由父亲亲授,已对传统文化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二十三岁入诂经精舍全面深造,到二十九岁离开诂经精舍。这一卷内容,就是太炎先生读书期间的习作。他一生的许多重要著作,就是在这期间形成了雏形。这一卷是研究他学术思想的重要文献。
《膏兰室札记》25.2万字,由沈延国先生整理校点,余二篇由汤志钧先生校点。
第二卷:《春秋左传读》
这一卷是太炎先生早年读书期间(1896年前)完成的第一部专著,他“承袭乾嘉汉学传统,熟练地运用前人文字音韵学成果,广泛地对《左传》和周、秦、两汉典籍进行比较研究,在考订诠释《春秋左氏传》古字古词、典章名物、微言大义方面,提出了不少精到的见解”。全著50万字,由姜义华先生整理点校,收集了各种版本与稿本,一一加以疏理与校勘。
收入第二卷的,还有两篇相近的文章,即《春秋左传读叙录》《驳箴膏肓评》,也由姜义华先生点校。《春秋左传读》与《驳箴膏肓评》均为第一次公开发表。
第三卷:《訄书》
《訄书》是太炎先生早年最重要的作品。他在离开诂经精舍之后,踏上了救亡道路,先后在《昌言报》等报刊从事笔政,发表了许多文章,反映了他从维新、改良到革命的心路。《訄书》是他第一本自编的文集,以后他又随思想变化,删改文集。初版《訄书》形成于1900年前后,删定的《訄书》形成于1902年前后。辛亥革命后,又将《訄书》增删为《检论》。该书讨论了中国民族的起源,“六经”的形成与内容,古代中国的思想学说史,中国的人口、语言、文字、心理、宗教、风俗等社会问题,提出了制度改革的设想,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总结辛亥革命的教训等。这是一本公认的阅读难度极高的文集,由朱维铮先生精心校点,收录了《訄书》初刻本、《訄书》重订本、《检论》三个版本,并作了细勘细校。全书44万字。毛泽东生前很赞赏《訄书》,在生前最后日子,还嘱印《訄书》大字本送他阅读。
第四卷:《新方言》《文始》《小学答问》等
这一卷集结了太炎先生论音韵文字学的几篇力作。《新方言》与《岭外三州语》由蒋礼鸿先生点校。《文始》由殷孟伦点校。《小学答问》由殷焕先先生校点。还收录了《说文部首均语》与《新出三体石经考》,由钱玄同先生抄录。全书30万字。
学术界公认太炎先生学术成就最高的是“小学”,即音韵文字训诂学。他精读《说文》七十余过,九千个汉字个个了然于心,熟悉每个汉字的读音与沿革,所以研读经典会比一般人有更多收获。这几部著作都是完成于1911年之前,即他流亡日本期间,其影响力延续至今。他与他的弟子黄侃,都是被公认的“小学大师”,他们之间有继承有发展,形成了“章黄学派”。《新方言》《文始》《小学答问》三篇文章是太炎先生“小学”的最重要的代表作,是治音韵文字学的必读著作。
章太炎
第五卷:《国故论衡》
《国故论衡》是太炎先生1906年至1911年流亡日本五年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系统论述。他把中国传统文化称之“国故学”,即今人称的“国学”。他从小学、文学、诸子学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义,精辟而充满新意,被人称为五百年来第一巨作,让胡适等学人都拜倒在他的门下,自认为他的“私淑弟子”,可见影响之大。
他早年对孔子有很多批评,在思想上结束“儒学”独尊地位,适应了推翻满清统治的政治需要。他把长期以来被忽视和贬低的庄子、荀子、墨子等诸子恢复了历史地位,称“诸子学”从任何方面来讲,地位不在儒学之下,开启了“五四”前后的思想大解放。
《国故论衡》有“先校本”与“校定本”,共22万字。“先校本”由王培年点校,“校定本”由马勇先生点校,让今人可以一览《国故论衡》的全貌。“校定本”是在“先校本”基础上进行较大改动的本子。“先校本”由周振鹤教授提供,系第一次面世。
第六卷:《齐物论释》《庄子解故》等
这一卷主要集结了太炎先生诸子研究的重要著作。《齐物论》是庄子的著作,太炎先生用佛学去解读庄子,使儒、道、佛三位一体,让读者一睹中华文化千年之秘。他借用古老的学说,去宣扬和解释现代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自由思想,使传统经典焕发出现代青春。他对这部著作自视很高,称“千年未睹”“一字千金”。《庄子解故》《管子余义》,都是1911年前在日本流亡期间完成的著作。
该卷还收录了太炎先生的《广论语骈枝》《体撰录》《春秋左传疑义答问》。体例上似乎与前面三篇文章不合,今后如出《全集》修订本,可以另外归类。
《齐物论释》《齐物论释定本》由王仲荦先生点校。《庄子解故》由朱季海先生校点。《广论语骈枝》由陈行素先生校点。《体撰录》由沈延国先生校点。《春秋左氏疑义答问》由崔富章先生校点。全书24.4万字。
第七卷《菿汉微言》《太史公古文尚书说》等
这一卷集太炎先生八篇不同内容作品。全书27万字。
《菿汉微言》是他1914年至1916年被袁世凯囚禁北京钱粮胡同期间,与弟子吴承仕先生论学的记录,共一百六十多条,内容多涉玄学。《菿汉昌言》也是以论学形式写的札记,也是在他失去自由的1925年至1928年之间写就。《菿汉雅言劄记》,是他弟子但焘记录的太炎先生论学的笔记,这些也可称为太炎先生“口义”。这样的口义,还有徐沄秋先生记录的《先生语录》九十条,孙世扬先生记录的《语录》十七条,还有太炎先生自己记录的《菿汉闲话》,这三个部分收录在《文录续编》《文录补编》之中了,今后若出修订本,可归于同类。这些口义或论学记录,生动精炼,内容丰富,是他对中国整个学术文化史的思考,还没有引起学术界的广泛重视。“菿汉”也是太炎先生的号,太炎先生有时自称自己为“菿汉”。这三篇著作都是由虞云国先生校点。
《刘子政左氏说》是太炎先生流亡日本期间的著作,是他对《春秋左传》研究的继续。《太史公古文尚书说》《古文尚书拾遗定本》是太炎先生晚年研究《尚书》的力作。他作为“经学大师”,早年致力对《春秋左传》的研究,晚年致力《古文尚书》研究,自翊在他之前,人们对《尚书》仅能读懂十之六七,而他的这几部著作问世,终可让人读懂《尚书》的十之七八了,“胜于清儒”,是他一生的又一大贡献。太炎先生晚年致力《古文尚书》研究,是由洛阳出土《三体古经》所引发。这三部著作由马勇先生点校。
《清建国别记》是太炎先生1924年的作品,是他对清国建国史的力作,也是他史学研究的代表作。他重视新史料,因故宫“搜出旧档案数百麻袋”,而有《清建国别记》一著的问世。此著是由马勇先生点校。
《重订三字经》是太炎先生晚年作品。太炎先生重订这本童蒙读物,以新史观启蒙孩童,增订三分之一,以合时代之需。这部著作也是由马勇先生点校。
第八卷《太炎文录初编》
《太炎文录》分为“初编”“续编”和“补编”上下册,共四卷。《文录初编》出版于1916年,收集了太炎先生大部头作品以外的大量诗文。鲁迅先生说:“太炎先生的战斗文章,是太炎先生的最大业绩”,而这些代表太炎先生的文学观、史学观、哲学观、政治观的文章,则散落在《太炎文录》之中。
本卷由钱玄、张芷、祁龙威、程敦復、王子慧、汤炳正等校点,徐复先生综合复校,总其成。全著35万字。
第九卷《太炎文录续编》
《文录续编》成书于1938年,即太炎先生逝世后二年,由他的弟子孙世扬先生编订,得黎元洪之子黎重光资助出版,收录了《文录初编》未收的各种文章一百七十多篇,韵文诗歌六十七首,但没有收录书信。《续编》以太炎先生晚年著述为主,极有研究价值。此著28万字,由黄耀先先生总负责,饶钦农先生与贺庸先生点校。
《文录》中有许多他为各种人物写的墓表、墓志、寿序等,曾被讥为“为富人写文章”。太炎先生一生以讲学与卖文为业,免不了为各种人写这些文字,但他并不因为卖文而失人格,依然坚持实事求是,扬善抑恶,是非清楚。他为有些人写传,则分文不取,如被蒋介石暗杀的史量才等,他不仅敢为他写传,而且分文不取。
第十卷、十一卷《太炎文录补编》上下册
补编太炎先生文录,一直是社会的期待。编全集最难的就是要将一个人一生中散落于各处的文章按类收集起来,这工作没有二三十年功力,没有一个全面了解与蒐集,是做不到的。在《太炎文集》初编、续编基础上,马勇先生编了《太炎文录补编》,收入了从1894年至1936年太炎先生散落于各处文章四百多篇,共66万余字,按时间先后排列,提供了广大读者全面览阅太炎先生众多著述的机会,这些文章反映了他一生的思想、政治主张、学术心得……弥足珍贵。这二册新编是第一次面世。
马勇先生说:太炎先生是令人崇敬的人,我在做研究生时,就跟朱维铮、姜义华先生研究太炎先生,几乎花了一生精力,收集相关资料,终于编出了太炎先生《文录补编》上下册、《书信集》上下册,这中间一定有疏漏,有不足,但可以无愧地说:我们尽力了。
第十二、十三卷《书信集》上、下册
这二卷是太炎先生的书信集与电文集,共上下二册,82万多字。一个人的书信往来与电文往来,最能反映他的思想,最为史家所重。
马勇先生收集了近千通手札与电文,实在是不容易的,而且编订体例很好,是按受信人为单元,受信人之先后,按各受信人所收到第一封信的时间先后为准,同一受信人如收到多封信函,又以信函的时间先后排列,又尽量提供注解,便于阅读。这近千封函电,涉及近三百人与单位,如致孙中山函28通,致钱玄同函59通等等。
第十四、十五卷《演讲集》上、下册
演讲是太炎先生一生极重要的组成部分,从1906年到1936年,他的学术演讲与政治演讲,我统计超出170多次,但实际收集在《演讲集》中的演讲只有143篇,70多万字。有的演讲较短,只有百字左右,有的演讲多达数万字,但都反映了他的政治主张与学术观点。太炎先生的政治经历复杂,学术文章艰涩,所以研究太炎先生,不妨从读《演讲集》着手,不光文字比较好懂,而且,他的大部分学术著作都是在讲学基础上形成,或形成后再讲演加以发挥的。
我编订校点《演讲集》前前后后花了十多年时间。祖父去世后,他的弟子为他编了著述目录,演讲部分只有30多篇。我只能去研究他全部经历,依他每月每日经历去寻找他的演讲,去图书馆等处一本一本杂志与报刊细细阅读,去加以收集。由于一个人的精力与能力有限,一定会有遗漏,但我把我所知的演讲线索都写在《前言》中了,希望后人去加以完善。
第十六卷《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我在收集祖父《演讲集》时,知道他1906年出狱后,流亡日本期间,创办“章氏国学讲习会”,聚众讲学,讲学非常系统广泛,很著名的《民报》社,只是他众多讲学地点中的一个,钱玄同、朱逷先(朱希祖)、鲁迅兄弟、许寿裳等八人,就是在《民报》社听太炎先生系统讲了《说文解字》等。
于是我就去收集他们的听课笔记,先在几个鲁迅纪念馆见到鲁迅先生听讲残页,当然我是看不到借不到的,所幸上海文化局方行先生帮我复印到全部笔记。但笔记不全,而且鲁迅仅听了一遍,而钱玄同与朱逷先起码听了两三遍。于是我又去钱玄同先生大公子钱秉雄先生家寻访,他竟毫无保留毫无条件地把刚刚发还的十五册笔记交了给我,他说还有一本没发还。我感动地将稿本带回上海,复印了下来,又赶紧将原稿送还给钱秉雄先生。
面对一大堆的讲课笔记,我实在没有能力整理,于是我只好请“章黄传人”陆宗达教授承担了。于是我将钱玄同与鲁迅笔记交给陆先生,他慨然接受了委托。实际上所有的整理工作是王宁教授及李国英教授、李运富教授、万献初教授等,加上不少研究生共同完成的,抄录则是梁天俊先生完成的,先后花了十多年,逐字逐句整理,逐字逐句抄录,终于完成了这部50多万字的《授课笔记》。
这部《授课笔记》可以说是清以来最完整最权威的一部《说文解字》诠释,逐字逐句将许慎收录在《说文》中的九千多个汉字,一一作了讲解,对每个汉字的来历、音形义加以详释,每一字之后抄录了钱玄同、朱逷先、鲁迅三人的笔记,是太炎先生数代师生努力的结晶,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第十七卷《医论集》
有人问太炎先生,你的学术成就中什么是最高的,他总回答说,“我医学第一,小学第二”,很多人认为太炎先生是在开玩笑。其实太炎先生一生最钟爱的是医学,他出生在三代世医之家,从小耳濡目染,对医学的爱好,对医学的钻研,贯穿一生。加上他小学功底深厚,决定他阅览历代医学文献,收获自然比一般人高。只是他深受传统文化熏陶,从小树立了“上医医国,下医医人”“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影响,走上了救国道路,奋斗了一辈子,到了晚年发现国医不了了,退而医民,先后担任了三个国医学院院长,中医与西医双方阵营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居然都出于他门下。
太炎先生论医的文字,散落于他众多著作与论述之中,在他文录、演讲、书信、眉批中均可见到,收集工作十分困难。我接到编医论集任务时,手中只有一本家印的《猝病新论》,收录了他医论三十八篇,远远不能代表他医学的全部。于是奔走多个医学院图书馆,终于蒐集了130多篇,经反复考证,编出了《医论集》。全书37万字。但这些文字太专业了,超出了我知识范围,于是我请上海中医文献馆潘文奎教授组织同仁校点,他欣然接受,认真完成,又请上海最权威的姜春华教授一一阅正,终于让祖父的医论集得以面世。
社会各界读了《医论集》都很震惊,认为太炎先生为中医研究提供了活水,他对张仲景《伤寒论》及《黄帝内经》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富矿,甚至有人将《章太炎医论集》中论伤寒的文字抉取出来,编成出版了《章太炎论伤寒》一本新书。许多医界人士惊叹说,从太炎先生抄录的几千种历代验方中,看到许多方剂我们都不曾见到过的,可见太炎先生在医学上的用力之深。上海中医史研究团队,甚至将太炎先生列为近代中西医汇通派的创始人。这一切都证实了太炎先生医学的精深博大。
第十八卷《眉批集》
2012年,齐鲁书社出版了《章太炎藏书题跋批注校录》。书中写到,暨南大学收藏的太炎先生生前藏书“290种,3930册”,“其中有《百川学海》等11部明刻本,加之清乾隆以前的刻本,属善本范围者28种”,“其中经太炎先生批注、阅读、题箴的书籍有60余种,600余册,批语、序跋、题记近800条”。这么一大批价值连城的资料,怎么会跑到暨南大学图书馆?该书序言中仅仅在注解中写了小小的一行字:“20世纪80年代初,承著名史学家暨南大学陈乐素教授引荐,章氏后人将太炎先生藏书分批捐赠暨南大学”,这“章氏后人”到底是谁,也无说明,其实是我父亲章导。上海人民出版社出《全集》时向齐鲁书社买下了版权,纳入了《全集》之中。
马勇先生又补充了太炎先生过去公开发表的二十篇“诗文题跋及批注眉批”。我又补充了一篇《二程全书校评》眉批,全文三万多字,由沈延国先生抄录点校。这部书怎么会留在我家,成了漏网之鱼,我记不得了,大概这部眉批是祖父校评最长的一部,我带回了家读,连沈延国先生抄录稿也一起带回去了。其实家中“捐出去的”三千多册书的眉批,父母早请人抄录过了,不知父亲是否将这些抄稿一起“捐出去”了。
《眉批集》的三个部分,总字数达38万。
第十九卷《译文集》
《译文集》收录了太炎先生译作三篇。第一篇是《斯宾塞尔文集》,译于1898年。第二部是译自日本学者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完成于1903年。第三部是苏曼殊翻译,经他“增削”的《拜伦诗稿》。太炎先生一辈如饥似渴向西方学习,向进步人物学习,并把他们的代表作介绍到中国,如严复等人也是如此,他们决不是迂腐、落后、愚昧、守旧的“冬烘先生”,他们不是只懂国学,不知西学。
太炎先生弟子说,太炎先生还翻译过《希腊罗马文学史》,他们也曾亲见,后被长沙章氏即他的盟兄章士钊收藏。章士钊后人也不否认他们家收藏不少我祖父的资料,还希望我协助整理,但我无暇去从事此事。
《译文集》全文8万字,由马勇先生编订校点。
第二十卷《附录》
《附录》不是太炎先生自己的著作,是收录他去世以后人们的唁电、唁函、挽联、祭文等,这些文字都是发表在1936年。1936年到2016年,这八十年中,人们纪念他的文字,研究他的著作与论文目录,陈学然先生编了《章太炎研究文献书目初编》,收录了三千多篇,长达二百多页,从中可一窥世人对太炎先生研究的概貌,可作为对《全集》的导读,与《全集》有着密切关系。
《章太炎全集》二十卷,既把他著作集中起来了,而且发表了许多新内容,对研究太炎先生的小学、经学、诸子学、佛学、哲学、文学、史学、医学有极大帮助,对研究中国近代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有着很大用处,阅读这二十卷著作,可以帮助我们翻越章太炎这座世所公认的大山。
(本文作者系章太炎先生嫡孙)
' A' t1 _: s  }: w; [* Y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19-1-27 16:40:58 | 阅读全部
章念驰,1942年生,浙江余杭人,上海社科院亚太研究所研究员,上海东亚研究所所长,中央**部咨询专家,国务院外宣办对台咨询专家。曾任上海市政协委员、政协常委。专著有《沪上春秋》、《我的祖父章太炎》、《**与中国前途》、《**与中国崛起》等,编著有《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章太炎医论集》、《章太炎演讲集》等。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19-1-27 16:46:04 | 阅读全部
章念驰先生说:“有人问太炎先生,你的学术成就中什么是最高的,他总回答说,“我医学第一,小学第二”,很多人认为太炎先生是在开玩笑。其实太炎先生一生最钟爱的是医学,他出生在三代世医之家,从小耳濡目染,对医学的爱好,对医学的钻研,贯穿一生。加上他小学功底深厚,决定他阅览历代医学文献,收获自然比一般人高。只是他深受传统文化熏陶,从小树立了“上医医国,下医医人”“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影响,走上了救国道路,奋斗了一辈子,到了晚年发现国医不了了,退而医民,先后担任了三个国医学院院长,中医与西医双方阵营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居然都出于他门下。”/ F! R& m$ P! J' }# M( T: d0 ^
==============
9 H4 i- J; `! s$ s, ~% h对于这段话的理解,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
! O1 m+ t+ w0 H; z3 P我觉得,章太炎先生说这句话的时候,一定不是早年主张推翻满清、倡言**的时候,而是他晚年,当了校长、举办国学研究所前后。$ g# K, H- D7 M# J( M& h, z; Q
一个人的一生,有主要方向,有兼顾的方面,不同时期有所侧重。( F) \6 l$ t0 f; V; O) E. C) V  e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19-1-27 16:48:32 | 阅读全部
长沙太守张仲景,假如当年人们问他,你的主要工作、志向、成就是什么?
/ K  U2 P& O8 B, v; p那么,他怎么回答,难道他能说:“我医学第一、做官第二”?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