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
作者:东汉·张仲景著/杨建宇吴厚新李杨主编
ISBN:9787554205846
出版时间:2013.10
页码:260
字数:155千字
版次:1
开本:16
包装:平装
定价:60.00元
纸张:轻型纸
读者对象:临床医师、中医院校学生、中医爱好者
编辑推荐
● 新中国成立后《伤寒杂病论》稀有版本首次面世
● 医圣张仲景四十六世孙张绍祖所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第十二稿
● 民国著名医家黄竹斋搜集而得、辛亥革命元老张钫捐资刻版
● 原木刻版为河南南阳“医圣祠”“镇馆之宝”
● 精心整理,重加标点,竖排繁体排印,版式古朴典雅,用纸精良。既有古书风貌,又便于现代阅读
● 本书作为河南省新闻出版局重点图书,2013年10月23日第十一届张仲景医药文化节上,由我社捐赠予南阳医圣祠。
内容简介
我国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医圣”张仲景撰写的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被称为“方书之祖”。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由民国时期著名医家黄竹斋先生搜集而得,为医圣张仲景先生四十六世孙张绍祖所藏仲景《伤寒杂病论》第十二稿,与传统版本“编次并不相类”。书中所载,对于宋本内容,能够纠误补阙,释疑解难。1939年由辛亥革命元老、时任军事参议院副院长的张钫先生捐资付梓,木刻版一直藏于河南南阳医圣祠中,为医圣祠“镇馆之宝”。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是《伤寒杂病论》重要的版本之一。
本书包括六经辨证、杂病辨证、平脉法,对六淫病邪风、寒、暑、湿、燥、热等论述较为详尽,这是本书与其他版本相比的最大特点。本次出版,以木刻版为本,详勘谬误,重新加标点,编排整理,以竖排繁体排印的方式,既保留古本的风貌,又便于现代人阅读使用。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医师的重视。本书的出版具有重要的版本学价值和临床价值。
目录
伤寒杂病论集(张机)
伤寒杂病论左序(左盛德)
伤寒杂病论黄序(黄维翰)
伤寒杂病论周序(周禹锡)
桂林古本伤寒十二稿概论(周岐隐)
宁波访求仲景遗书记(黄维翰)
伤寒杂病论卷一
平脉法(上)
伤寒杂病论卷二
平脉法(下)
伤寒杂病论卷三
六气主客
伤寒例
杂病例
伤寒杂病论卷四
温病脉证并治
伤寒杂病论卷五
伤暑脉证并治
热病脉证并治
湿病脉证并治
伤燥病脉证并治
伤风病脉证并治
寒病脉证并治
伤寒杂病论卷六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伤寒杂病论卷七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伤寒杂病论卷八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伤寒杂病论卷九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伤寒杂病论卷十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伤寒杂病论卷十一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辨厥病脉证并治
伤寒杂病论卷十二
辨霍乱吐利病脉证并治
辨痉阴阳易差后病脉证并治
伤寒杂病论卷十三
辨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
辨疟病脉证并治
辨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伤寒杂病论卷十四
辨咳嗽水饮黄汗历节病脉证并治
伤寒杂病论卷十五
辨瘀血吐衄下血疮痈病脉证并治
辨胸痹病脉证并治
伤寒杂病论卷第十六
辨妇人各病脉证并治
后记(杨建宇)
伤寒杂病论黄序(黄维翰)
民国二十二年癸酉冬,余三次修订《伤寒杂病论集注》脱稿。乃诣南阳谒医圣祠墓,获冯应鳌于明崇祯元年访仲景墓未见所镌之灵应碑。清顺治十年,冯氏训叶,再至南阳,募疏庀工,表墓建祠,求前碑不得,以为已毁。今距崇祯癸酉仲景墓发现之岁适五周甲子,碑乃复出,殆有数存焉。
余旋之南京,备员中央国医馆编审。甲戌冬至鄞,观仲景佚书于天一阁未得,因周君岐隐得识桂林罗君哲初,示余以其师左修之所授仲景十二稿《伤寒杂病论》十六卷。明年春,罗君来京与余同事,乃克手抄一通。谨案仲景《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原书遭兵燹佚不全,赖晋太医令王叔和搜摭遗文,篇次为三十六卷。永嘉乱后,中原板荡,亦复失传,其要方为江南诸师所秘,以孙思邈之殷勤述古,撰《千金方》时只载仲景杂病方,晚年方获《伤寒论》,收入《翼方》。天宝中,王焘撰《外台秘要》,引仲景《伤寒论》,注出卷数至第十八,与梁《七录》、隋唐志所列仲景书目卷数各殊。今世通行仲景《伤寒论》十卷、《金匮要略方论》三卷、《金匮玉函经》八卷,乃宋治平中林亿等奉敕校刻。而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坚”字文皆作“鞕”,前人断为隋时定本。元赵以德《金匮玉函经衍义》,实《金匮要略》变名。明、清两朝注解《伤寒》、《金匮》者数十家,大抵皆以林校及成、赵二书为蓝本。兹取十二稿本与今世通行之宋刊《伤寒》、金匮》各书,及近年湖南刘昆湘得于江西张隐君之古本,涪陵刘熔经得于垫江某洞石柜之古本相校,如“太阳篇”下“伤寒,脉浮滑”节,宋本及涪本同作“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脉方乖违,义实难通。湘古本作“表有热,里无寒”,似较优胜。然犹未若十二稿作“里有热,表无寒”之确切不易也。其余订正诸本脱讹者,不遑枚举。列黄疸、宿食、下利、吐逆、呕哕、寒疝、消渴等证于阳明、少阴、厥阴诸篇,深契以六经钤百病之微旨。若平脉法、杂病证治各篇,条理精密,有非后世所能及。
或疑医圣撰论何至易稿十三次,殊不思医学著述动关民命,仲景救济之心求精固无已时。昔朱子注四书,稿经七易,病革时尚命门人改订《大学》“诚意”章数句。凡诸学理愈研愈微,岂一成即不可再易乎!又疑张绍祖自称为仲景四十六世孙之时代与人类之发育大率,百年可衍五代未能吻合。据罗君述,其师左修之民国十一年壬戌七十八岁始归道山,随父岭南受书张绍祖,时年弱冠,当清同治三年,上距汉献帝建安十年,一千六百六十年。考《通鉴》宋仁宗至和二年三月丙子,诏封孔子后四十七世孙孔宗愿,袭封文宣公为衍圣公,上距周敬王四十一年孔子卒,一千五百三十四年。比例张氏,尚少孔氏一世,多一百二十六年。人类生率世次安可以常数限哉!
洎国难作,南京陷,罗君返桂,途遭匪劫,十二稿副本幸存余家。张公伯英驻节南阳时曾发愿重修医圣祠,设立国医学校,未几移防弗果。今见此十二稿本,叹为奇缘,欣然捐资付梓,藏板南阳医圣祠。由是久湮人间之秘籍得以流通,医圣济世之真传赖其不坠,千余年承讹袭谬之刊本有所订正,裨益医林实非浅鲜。爰序其颠末考辨如右。
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孟春
长安黄维翰敬识于西安中医救济医院
后记
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单行本终于正式出版与大家见面了!作为一名中医人,此时此刻,心潮澎湃,激情万分!
20 世纪80 年代,我还是河南中医学院的一名中医大学生的时候,就来到南阳医圣祠,与参加全国第二次张仲景学说研讨会的领导和专家及张仲景国医大学的学生们一起祭拜了我们中医人心中共同的“神”——医圣张仲景。转眼近30年了,但是,医圣张仲景的博学和奉献精神,米伯让、刘渡舟、赵清理、胡熙明等老一辈专家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成为我记忆永恒,镌刻心田,激励着、鞭策着我追寻践行中医梦!
新世纪伊始,中医药发展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和煦的春风,中医艳阳天来了!我有幸拜在中和医派孙光荣老教授门下,成为中和医派的一员,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孙光荣传承工作室的负责人。孙老严格要求我们“熟读经典,严做临床,多拜名师,要做真中医人,干真中医事,为真中医发展贡献毕生力量!”我们遵师教诲,熟读《伤寒杂病论》,版本比较后,首选白云阁藏本。此后深感《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推广急待拓展,我就开始举办《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高级研修班,拟定在每年农历正月十八日医圣张仲景诞辰纪念日举行,共计5次(5年),已在2013年正月十八日在南阳举行了第一次。在2013年7月下旬在呼和浩特举行了第二次,此次是在内蒙古呼和浩特杨剑峰之邀并大力赞助,在内蒙古有关卫生领导部门和学会的支持下开展的。我们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孙光荣传承工作室专门点校印制《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作为内部学习资料,供大家学习参考。而本书,就是在此基础上,诸多专家共同进行点校、编撰而成,一方面是给“第十一届南阳张仲景医药科技文化节暨首届医圣仲景南阳论坛”献礼,最关键的是另一方面,让大家尽可能熟悉医圣张仲景的《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知晓医圣张仲景著作的原貌,了解《伤寒杂病论》的有机整体性,是不可分割为《伤寒》和《金匱要略》的!
因此,专家在时间短、任务重、工作急、事务多的繁忙之中挤时间编写,为中医发展呕心沥血!让历史记住他们的贡献和名字(见编委会名单)!在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有关方面和编辑出版人的努力下,本书才得以与大家正式见面!这是《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单行本,首次由出版社正式面世!可喜可贺!
本书的编撰是以南阳医圣祠镇馆之宝——“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木刻版”版本为底本,参阅桂林古本、湘本,以及流行的《伤寒论》、《金匱要略》各版本。在编写方式上,为了便于阅读,“方随文行”,有论有方时,就尽量附方,尽量避免前后找方之不便,这样,本书实际上成为了一本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方便读本。期间就会有一些地方与学术规范不尽吻合,请各位专家切勿动怒,给予海函。毕竟我们是一家之言,非成熟之作,但我们的愿望是好的,那就是怎么方便阅读怎么来,一切为推行中医学术为目的!让大家更多地了解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有机整体学术精髓!
本书编排方式使用竖排繁体,是期望给广大读者一种理念,要读中医书就读经典,读古书,要体味传统文化,要感悟中医思想,才能学到真正的中医,才能用中医的思维和方法,解决人类健康的难题!这纯粹是一厢情愿的“乌托邦”,希望大家能喜欢!
本书在“第十一届南阳张仲景医药科技文化节暨首届医圣仲景南阳论坛”召开之际出版问世,就要预祝第十一届南阳张仲景医药科技文化节圆满成功!热烈祝贺首届医圣仲景南阳论坛开坛并预祝论坛取得丰硕成果,永载史册!
最后,仍用我师傅孙光荣老教授的二句话来结尾:美丽中国有中医!中医万岁!
京畿豫医:杨建宇
2013年金秋于北京寓所明医中和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