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9-10-24 11: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中医思想剧变之三:恽鉄樵的脏腑虚拟化6 F4 e( }4 Z7 k0 X
5403 次点击
' Z2 N3 b; U6 v: N58 个回复
: i. E% [8 b0 P宇筠锋 于 2016/4/7 9:21:27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4 c$ e& a: u5 A- h
【作者:棒棒医生 来源:健康中国人网】
# k( C2 d5 P* j) t$ [6 X/ @! ^+ `
中医思想至《黄帝内经》的玄学化和金元以降的尊经崇古的两次剧变,基本奠定了格局,就是玄学和崇古。更直白的说,是极度害怕变革心态下的维稳,只要稳就好了。阴阳五行,五运六气,必须万岁万岁万万岁。然而,外来医学的冲击一浪更比一浪高,至明清达于极点,稳态终于不可能继续,遂引发第三次思想剧变。% V* }5 U" e8 x! [8 K, {
2 x/ F4 y" k/ h$ B
清以前,外来医学的影响微乎其微,主要体现在“技”的层面。古印度和阿拉伯医学的药物早在汉代就大量传入中土,外科手术尤为引人注目,华佗是其代表。古印度医学的外科异常发达,据大历史学家陈寅恪考证,华佗及其事迹就是印度佛经故事结合中土实际而糅合的产物。甚至有眼科医生来华执业,唐刘禹锡《赠眼医婆罗门诗》说明了这一情况:“三秋伤望眼,终日哭途穷。两目今先暗,中年似老翁。看朱渐成碧,羞日不禁风。师有金篦术,如何为发蒙。”所谓“金篦术”就是“金针拨障术”,影响悠久。杜甫《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金篦空刮眼,镜象未离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只为金篦能刮眼,更将玉尺付君身。”清程杏轩《医述》:“丹溪立相火之论...至慎柔,乃集先贤之法,以虚损、劳瘵分为两门,而金篦家始煌然添一炬矣。”一直到解放后,据说毛泽东主席的白内障还是“金针拨障术”给治好的。
% J8 \- e4 N& T" u
6 a. S) L; e D, O; y4 U 尽管如此,“技”层面的影响不动中医之根本,尽可以拿来;“道”,即理论的影响则不然。
% w2 x2 d' U l$ N' O1 v& o" } q0 l. z
——————
) {- m5 G4 x' G# m
3 q$ o- s5 u" v2 k( ^5 u$ l 与中医理论根本的阴阳五行学说相似,古希腊有四元素(气火土水)四体液(血、粘液、黄疸、黑胆)说,古印度有“四大”(风火地水)说,均曾传入中国。
0 |2 Z+ B+ H9 k% a5 W. T U! z8 l, `
W: ]0 r2 r2 e 南朝陶弘景《肘后百一方》:“佛经云,人用四大成身,一大辄有一百一病。”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经说:地水火风,和合成人。”唐王焘《外台秘要》:“身者,四大所成也。地水火风,阴阳气候,以成人身八尺之体,骨肉肌肤,块然而处,是地大也;血淚膏涕,津润之处,是水大也:生气温暖,是火大也;举动行来,屈伸挽仰,喘息视暝,是风大也。四种假合,以成人身。”这些佛医学的理论和“五行(金木水火土)”学说有很多矛盾处,但古代中医拿来直接用,并不觉得有何问题。' A( ^5 @% D: G" G7 I$ M
- Z# B6 f1 e, P: `. P+ i9 {3 V5 Z2 y 清初王宏翰《医学原始》中采纳了古西医的“三魂说”(草木之生魂,禽兽之觉魂,人类之灵魂),更试图把四元素四体液说和中医五行五脏学说相结合:气、火、土、水对应肺、心、脾、肝肾。把肝肾并为一个以对应水,正如中医于四季中别出一个长夏以对应土,都是生硬的为了对应而对应,是拍脑袋的产物。王宏翰的“四行四液五脏相属论”矛盾百出,最后仍然不得不回到阴阳五行。' a! Z3 Q; s' x& [6 A! y
0 y, F) y$ h; o& j; g" i
无论“四大”还是“四行”,与“五行”都是兄弟,貌离神合,没人当他一回事,影响非常微弱。三千年历史上,真正试图中西医根本理论“结合”的仅王宏翰一人而已。
' w; T! a/ W3 `# G) V6 g0 A& o* W* C( U7 u0 c' w
——————
. w" W3 M0 b; g. \0 _" h: f8 @
& K2 @9 R! W1 ~ b9 M3 l 直到以维萨里解剖学为代表的现代科学医学传入中国后,才掀起了惊涛骇浪。科学医学的实质与传统医学的根本是对立的,一个实证,一个玄想。“实证”注定是“玄想”的敌人,前者必欲灭后者而后快。
" |0 L6 k. A& a& [
& n" @% X; c& |: \ 以维萨里为代表的现代解剖学早在明末就传入中国了。最早有二书,《人身说概》和《人身图说》,只影响少数医家。如清温病四大家之集大成者王士雄,一家四代均受《说概》和《图说》的影响,甚而因此怀疑中医脏腑学说。如王士雄之父王大昌说:“人身经络脏腑,虽灵枢素问言之凿凿,然上古圣人...不过以天纵英明,推测其理而已...若非泰西之书入于中国,则脏腑真形,虽饮上池水者,亦未曾洞见也。”这样对黄帝岐伯扁鹊的暗讽极为罕见,只有王清任的直接痛诋可堪匹敌:“尝阅古人脏腑论,及所绘之图,立言处处自相矛盾...自恨著书不明赃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赃腑,何异于盲子夜行!...其言彷佛似真,其实脏腑未见,以无凭之谈,作欺人之事,利己不过虚名,损人却属实祸。窃财犹谓之盗,偷名岂不为贼!千百年后岂无知者!”0 U v% {9 p& f4 Z% o3 V$ f
0 X. O1 V& i4 e5 V1 f1 |( ~. f
自然,相反的反应更多。嘉庆道光年间的大学者俞正燮读了《说概》和《图说》后大不以为然,认为是中西人体的脏腑长得不一样之故。他认为,中国人肝在左边,洋人肝在右边;中国人两个睾丸,洋人四个睾丸等等。一直到晚晴,叶德辉还认为:“西人之论胞胎也,谓儿在母腹其足向天,其头向地……中国则自生民以来,男女向背端坐腹中……是知华夷之辩,即有先天人禽之分。”这些可笑之论并非因为愚昧,相反是太“聪明”了,聪明到完全凭想象就可以产生各种理论,不需要任何实际的观察和实验;胎儿是不是头向下,问问接生婆有那么难吗?中医的问题正在这里,所有的理论都不需要观察和实证。
, r5 W8 ?. Q1 p9 N) X: `
( i$ Q6 f! L' \6 g* l. E ——————. h8 M8 N/ _( b4 s
% R: b% o( d5 W W; ~% H# I 然而到了晚清,西医已经发生了脱胎换骨天翻地覆的变化,不但理论完全与自然科学融为一体,实际医疗成就(尤其在传染病领域)也前无古人;中医瞠乎其后。尤在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之后,洋务、维新、革命风起云涌,如俞正燮和叶德辉般的愚蠢解释固然无济于事,继续漠视也已不可能。一大批中西医汇通、中西医折衷学派应运而生,如唐容川、罗定昌、朱沛文、陈定泰、唐宗海、张锡纯等等。他们高唱“中华儒者精于穷理”“西洋智士长于格物”“各有是非、不能偏主”等等论调,这是中国知识分子最擅长的“中庸”之道。
! K* |+ L4 g c7 [
: r! M, Y" o" p: X: Q! v M 可惜,已经迟了!中国已经出现了一批精通现代医学的大家,他们的存在已不容汇通和折衷的余地。
; n/ T% R, s x7 R3 D7 O$ U2 e! F0 J3 ~% S1 i2 l* J( F
1910年,东北大鼠疫对中西医是前所未有的具有特别意义的实战考试。历史上,传染病是人类也是中医的主要“敌人”。中医对传染病的理论从《伤寒论》到金元四家,尤其再到清代瘟病学,可以说已经达于中医自认为的“至矣尽矣,蔑以加矣”的境界。以至于直到今天,中医对清瘟病学仍然极其自信。著名国医大师邓铁涛曾经宣称:“中医不怕流感,早在1700年前的汉代张仲景已留给我们有效的学术与经验,加上明清医学家的研究成果,我们胸有成竹!”事实上,面对非典、甲流、H7N9、中东呼吸综合症、埃博拉等等新型传染病,今天的中医确实还在沿用瘟病学说来解决。不同的是,1910年的东北大鼠疫是传染性极烈的肺鼠疫,死亡率接近100%,混是混不过去的。实战考试结果让中医极其难堪:中医在这场“瘟病”面前不堪一击,清政府不得不任命年仅31岁的剑桥医学博士伍连德担当重任。伍连德带着从全国各地召集来的可怜兮兮的30个西医,运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传染病和公共卫生防疫理论,硬是控制住了鼠疫,为中国赢得史无前例的世界性科学荣誉。这场战役中医务人员的伤亡数据令人寻味,西医49名(包括医学生)只殉职2名,殉职率4.1%;中医近200名,殉职高达80名左右,殉职率40%以上。中医群体死亡率之所以比西医甚至其他杂役都高得多,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信仰。他们相信的是伤寒瘟病学说,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结果,他们正气凛然的不戴口罩,然后就被细菌“干”了。
- W8 O' O, q7 R; Y* L- N
* j- ~# Z$ r6 [, Z- Z 这场考试显示了极其显著的差异,其所带来的影响也极为深远,因为大家都看到了。但中医仍然若无其事的存在着。于是,余云岫出现了。
9 g ]3 X }* ^! W
! d) f+ D4 ]4 r' }& v1 B ——————7 R. v1 J/ ?; k3 f* M* G0 U
' n& M2 U, M7 ^
余云岫(1879~1954)和伍连德一样,他们本是中国近代医学史上最耀眼的巨星,却长期以来被刻意的遗忘了。余云岫27岁赴日本留学,学体育和物理3年后入大阪医科大学预科。期间1911年辛亥革命,余云岫一腔热血,不惜休学回国参加战场救护工作。回国前做饯别诗曰:“一身归国知悲愤,万死投艰在倔强。少别群公休怅怅,男儿事业本沙场。”这首诗是他一生的写照,他毕生的事业就是战斗在反中医的“沙场”上。回国5个月后返回日本继续医学修业,到1916年38岁时归国。1917年即出版批中医的独一无二之经典《灵素商兑》。& R& j3 D$ z9 m. [: t( i! Y' v
! s7 {# m2 S; ]
与自俞樾《废医论》以来的众多中医批评相比,《灵素商兑》是真正刺入心脏的匕首投枪,因为其作者余云岫是受过严格专业训练的职业杀手。从求学经历可知,余云岫读了3年物理,8年医科,加上又精通传统文化和中医,可谓内外兼修中西合璧的绝顶高手。《黄帝内经》是中医的根本,尤其自金元以来,更被视为千秋万代不可逾越的顶峰。因此,余云岫出手就直掏肺腑,把《黄帝内经》批了个稀巴烂。他的目的非常赤裸裸,就是“发《灵枢素问》之谬误也!...撷其重要而尚为旧医称说之中坚者,而摧之也...《灵素》之惑人,两千余年于兹矣!...乃医学之大魔障也。...吾辈以活人仁人为术,急起直追,斩艾余孽,使群趋实学,勿为空论,以登斯民于寿域,天职也,义务也,仁术也。”“不歼《内经》,无以绝其祸根!”在这部奇书中,余云岫系统批驳了阴阳五行、脏腑解剖及生理、十二经脉和切脉、病原及病理等等基本理论。这种批评与《医林改错》有本质的不同,其所依靠的是强大的现代医学之必杀技。比如十二经脉,余云岫以现代解剖学的精准知识一一予以揭示批驳,如“‘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上挟鼻孔。’次指之端者,肺经之所终,而以大肠经承接之也。凡动脉无逆流而上者,其误一也。肺部动脉,无自缺盆来者,自缺盆来,惟乳动脉,其误二也。齿中动脉,皆发自颈动脉,与肺者无关,其误三也。人中之动脉,虽亦从颈动脉来,而与齿动脉不同枝,非由齿而还走也,其误四也。”可以想象,习惯于引经据典说文解字的中医面对这样的批评会是怎样的瞠目结舌。) U2 f) D3 l8 c" p$ k. E
0 U4 o8 W3 x: P/ ]2 }1 V" O 《灵素商兑》出版后,余云岫每天阅读中医典籍,磨刀霍霍,等待着中医界的反击;中医界却仿佛被打蒙了,完全无力还击。这就像令狐冲连出四十余剑,黑白子一招也还不了。一直等到六七年后,恽鉄樵才勉力还上一招。$ _: J% _1 O1 _, Z, O5 w" x F# _
5 e+ g& ]6 y: S( _# G% ] K- t O
——————
- r6 S `) R9 A! D3 h: C4 k- ^5 M, u" w, Z" u
恽鉄樵(1878年~1935年)大余云岫一岁,中过秀才,专业是外语和文学,曾任商务印书馆编译和《小说月报》主编,纯文科生。因为一连三个儿子死于中医之手,恽鉄樵在38岁时愤而弃文学医。恽鉄樵的学医经历与很多中医大师类似,如金元四大家之刘完素、朱震亨和李杲均是因为母病而学医。恽鉄樵学医的方式与余云岫完全不同,他是从书本而学的医,没有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基础,更没有解剖生理的实验经历;有的是绝顶的“聪明”和“悟性”。1922年,恽鉄樵发表《群经见智录》,代表中医界首次回应《灵素商兑》。没有读过医科大学基础课的恽鉄樵非常聪明,他不是正面迎战,而是施展乾坤大挪移神功,转移敌人攻击的目标。
. O9 i/ s; n) u, U5 i0 {9 _4 k& }0 C0 x6 c+ Y: o+ m
这一招高,真是高,简直是太高了!这一招导致中医思想的第三次剧变,从此彻底改变了中医应对西医质疑的战略方向。
0 ^* |: A/ E7 T. c+ i4 m# R5 e
这一招就是把中医脏腑虚拟化,概念化,符号化,去解剖化,去实体化。即著名的论断“内经之五脏非血肉之五脏,乃四时的五脏”。意思是说,我大中医的五脏根本就不是血肉实体意义上的器官,而只是功能符号,你西医的解剖再精细再准确,也证明不了中医脏腑的错。( }* M" a; j1 n3 C" T8 d6 I* O4 a
" |! d8 h2 G* V" e: d" s L7 `2 ?6 C; Z
余云岫寂寞的等待了太久,“望之如空谷足音,求之而唯恐不得”,等来的却是这样一个荒谬的狡辩,但他仍然一本正经的回招。针对恽氏《群经见智录》中大谈五行甲子,余云岫以博大精深的现代天文学进行抽丝剥茧般的批驳,如不惜浓墨重彩论证恽氏论点“三百六十日为一气候年”的荒谬。恽鉄樵看了不得不叹服“尊论推步之学,渊博浩瀚,以弟谫陋,不足为旗鼓相当之辩论。”承认“弟固知中国前此推步之学,已为陈迹,若欲求气运之真相,非攻治近顷天文学不可。”然而,他还是坚持“至于四时的五脏,实有至理。”到底有什么至理,只可意会,只可意会。而余云岫不依不饶招招见血封喉:“今以《内经》之五脏与解剖之五脏相较,谬误昭然,不可为讳。不得已乃造一四时气化的五脏之说,以掩其非。然则《内经》所论之人,将非血肉之人,而为四时气化之人?所论之病,将非血肉之病,而为四时气化之病乎?......阁下苦心为之解脱,以为其五行甲子之说持之有效......夫解剖二字,出于《灵枢》,骨度、脉度非空想所能虚构,肝肺青白非目睹不能实指,古人何尝专凭五行甲子,以虚造四时气化之五脏,而不从事于血肉之研究乎?”面对余云岫的凌厉攻击,恽鉄樵几乎丢盔卸甲,回信中甚至说出近乎投降的话来:“总之中医若废,亦需经过一番讨论也。”医学史里恽鉄樵大获全胜的真相原来是如此这般。! s$ J# `9 E# x5 `. X
; X, y' ^' T' _! G$ h ——————
) w1 k9 D6 h: Q, K/ ] |1 V2 m q
恽鉄樵后又写出《伤寒论研究》,进一步发扬脏腑虚拟精神,把六经六气都虚拟化。而余云岫也不厌烦的一条条批驳,直指其说“得读《内经》若和尚参禅大彻悟,皆夸大欺人语,真堪令人绝倒!”“恽氏自此入魔障矣。”“假古人之名,以逞一己之私说而已,对于古人何尝有忠实尊崇之意哉?”' ~" V M% }3 ~. V3 o, f G
& @, K- P( N; \8 D 余云岫可能没有想到,“自此入魔障”的并不是恽氏一人而已,而是整个的中医界。- M1 R7 y# O" `6 f9 H) O
9 l6 f7 G2 I( x' o0 M3 x; o 中医界整体,从恽鉄樵以后,虚上加虚,把几乎一切人体结构都虚拟化了。五脏是虚拟的,六腑何尝不是,不然“胆主决断”何以立足?经络是虚拟的,气血又何尝不是,不然周天如何循环?六淫是虚拟的,痰饮何尝不是,不然怎样“痰蒙心窍”?5 S# R3 V. w+ \
: u% v& n7 C; ?! S7 c0 L. C 为什么现代中医不惜背叛祖宗,也要跟着恽鉄樵,钟爱去解剖化的脏腑乃至一切人体结构?无他,逃避科学检验耳!恽鉄樵以后,中医不单于病因病理是玄学,即人体自身结构也是玄学的。现代科学再发达,也无法检验玄学。
. U! D$ |0 _8 }' N/ }
& ~2 {, Q7 j( ?1 ^, P4 u0 T分享:分享到新浪微博分享到腾讯微博分享给朋友凯迪社区APP下载+ I1 c9 `# m# ?( o
有启发就赞赏一下- e4 U& X2 N- c3 o: C1 {
! S: V; F4 j/ `. k- @
赞赏7 }8 g" ~ o1 j1 a! K: b. x
赞(2) | 回复 | 引用 | 举报3 ^ J* E) [' \8 q" D+ B* h
" v) Y9 H) S; n w5 U0 ~* H5 v, e n- @ M
2 A8 t9 s, v- r
. y3 D( Z' c* q! o! s. x回帖人: 悟虚至道 手机绑定用户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6/4/7 9:27:20 跟帖回复: 凯迪APP-随时随地,想上就上 沙发
! A% G \0 K8 T3 a$ R) _. r你用你的不玄学,解释一下睡眠。* m5 B3 Q; ]2 ]
赞 | 回复 | 引用 | 举报
* u0 s' P5 W: d! R+ k回帖人: 悟虚至道 手机绑定用户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6/4/7 9:27:36 跟帖回复: 第 3 楼凯迪客户端下载——主流声音 触之泰然
4 Y1 u% [7 w' B& r- Z# _解释一下意识。
" D) u6 @9 U0 }, Y( O1 ?6 k, X赞 | 回复 | 引用 | 举报" Y: }5 o+ C3 E4 w
回帖人: 体卫艺子 手机绑定用户 凯迪会员 原创作者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6/4/7 9:29:11 跟帖回复: 消费观察——理性看待消费 第 4 楼
! L* w" i% R) q* @- l8 Q( k/ m! V
- F4 J( ?# @" k" ~2 I! v5 `% [0 x2 S" O; W1 f" o2 H+ ^1 n4 V% j
2 ?1 j" W; O4 V3 w! T; z1 D# c$ T6 E( l+ B4 E! u" y
, u# c# t! |3 s& Q2 r
赞 | 回复 | 引用 | 举报
2 s1 T- _6 C3 a0 N* c$ ]回帖人: 民主共和党人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6/4/7 9:46:45 跟帖回复: 第 5 楼
+ ]& j; z' P( q《灵素商兑》是真正刺入心脏的匕首投枪,因为其作者余云岫是受过严格专业训练的职业杀手。从求学经历可知,余云岫读了3年物理,8年医科,加上又精通传统文化和中医,可谓内外兼修中西合璧的绝顶高手。
8 C" l7 V1 {4 a9 V==========/ e& J3 ^: k" s, o
1 O$ U( t. A& `& N% s6 V臭名昭著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的余云岫(汪精卫手下的小罗哨)竟然被反中医们推崇到这么高的程度,真是令人咋舌。1 h8 E* F" o. p1 ?2 E
赞 | 回复 | 引用 | 举报- A6 K% ]! K) V" C6 s: K$ m5 L
回帖人: 民主共和党人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6/4/7 9:47:11 跟帖回复: 第 6 楼
0 p w; a% X0 z2 r7 N《灵素商兑》是真正刺入心脏的匕首投枪,因为其作者余云岫是受过严格专业训练的职业杀手。从求学经历可知,余云岫读了3年物理,8年医科,加上又精通传统文化和中医,可谓内外兼修中西合璧的绝顶高手。
M6 E! f) P* u |1 V) T, {==========0 }0 K- J8 y+ k6 R/ F1 e6 _" R2 N
w+ `) i5 ^" b* }) D* H# ~
臭名昭著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的余云岫()竟然被反中医们推崇到这么高的程度,真是令人咋舌。
; `8 t% ~2 C L5 x赞 | 回复 | 引用 | 举报& Y' j; z) {; U
回帖人: 民主共和党人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6/4/7 10:26:07 跟帖回复: 第 7 楼
& K5 O+ c3 k3 W6 z5 W+ J看看恽铁樵四时五行说的具体内容,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理解不了的人你再怎么对他说他都理解不了,只会片言只语以攻击人而已。让第三旁观看清楚,是恽氏说的对,还是余云岫这个小丑说的对呢?
* ~$ d6 a* A! P* [+ F2 I==================================, T* a T, D8 S- c) n
+ _; s5 R. p+ e' X/ F- Q1 Q
五行之研究第八
3 j& `: R- {: Y 五行为近人所诟病4 c! x4 S. o: ]# j
五行之说殆起于古之史官,上古史官辄兼巫祝之职,一切学4 [% ]( |& w. M) F
术皆出焉。《汉书•艺文志》所载阴阳家言,不啻数十种,后世
4 Y0 s1 L5 Z0 ]6 T: |6 Y f因之,其流不可胜竭。其书之古者,多不传,若沿流以溯之,类
( c( C: A! S/ C皆带术数迷信气味,独《内经》不然。第《内经》亦言之不详,
% m1 q0 D! z( W% h6 [5 z( s致使后人以《内经》之五行,侪于阴阳家之五行。近世之排击1 e6 {+ @! c9 t# L
五行者,求五行之理不可得,则以古代印度欧西有四行之说以反
8 T) U9 e. m% a5 f$ `8 D证五行说之不成立。又以近世化学八十原质,证明五行当为八十
6 p, T$ I3 s" |' d: @3 L行。凡此种种,不胜引证,一言以蔽之,五行者,迷信、腐败、
: F; S+ v+ C* f不通、无价值而已。夫在今世,排击五行,夫岂不易?譬之二十
; D W" a \: s6 @% I" R许少年,握拳振臂,向一九十许之就木老朽较腕力。彼老朽者,! `8 \4 Z6 s' R. H
宁有抵抗之勇气,顾为彼少年计之,亦复胜之不武。且不佞今兹, i! I& _6 y7 Z% r& U# @5 _
不惮辞费,为五行之研究者,初非有爱于彼老朽而为之袒护,特- s- c1 G n. N/ `
欲平心静气,以判决此老朽之后嗣是否当斩焉否耳。不佞谫陋,9 h% C, {6 T+ `; y" C1 I
不能多所引证,今兹所言者,仅就其一已思想之所得,公诸当
7 C" O# F* i4 c" Q* ^世,愿与当世贤达平心一讨论之。 I% u+ n# l# q% H, A4 w/ ?
五行为四时之代名词
6 B% I/ m; |9 D6 H+ a; V6 V. M 《内经》言五行配以五脏,其来源本于天之四时。脏有五0 T, |/ k2 ~* w a, W
而时仅四,故以六月为长夏以配脾,何以言之?五行木生火,非
/ x1 q, f4 a+ m6 z' `5 X# c谓榆柳枣杏可以钻燧取火也。如谓木生火是钻燧取火之意,则石5 y% ]& \( \! U3 \, H% }7 p/ ?, r
亦能生火,是不仅木生火矣。金生水,亦非谓金能生水也,金类- c: e6 J0 [0 z( m0 k' d
手触之而润,乃空气凝结,古人虽愚,不至认此为金生之水。火$ }. s1 m& i b, J) V+ l+ A
生土,亦非谓灰烬。土生金,亦非谓矿质。水生木,亦非木得水; j6 Q- B! v" `& z, U5 }# n' y' p G
而荣之谓。盖如此解释,均属牵强。《内经》认定人类生老病2 L. c8 }$ Q9 T i0 j* m4 @
死,皆受四时寒暑之支配,故以四时为全书之总骨干。四时有风0 V/ {; m7 h) G% Y# ?4 e6 x" W
寒暑湿之变化,则立六气之说,以属之于天。四时有生长收藏之
4 Z. r, R8 h, N1 F& [5 k变化,则立五行之说,以属之于地。五行六气,皆所以说明四时3 s! k, F j3 ?! B2 f
者也。今姑置六气而言五行:春为发陈,乃万物向荣之候,此时. W' ^5 B9 j; n
植物之生意最著,则用木字以代表春季。夏日溽暑,骄阳若火,
' I3 L' I0 _; L0 X则以火字代表夏季。秋时万木黄落,有肃杀之气,比之兵革,则
0 C( M/ B' ]5 Z6 V以金字代表秋季。金,兵也。冬令冱寒,惟水亦寒,冬为夏之
0 S: I7 a T( u! G3 j+ k4 v对,水为火之对,故以水字代表冬季。夏至一阴生,其时为一岁
8 v3 V4 S6 M( D8 t之中央,其气候多湿,故以土字代表长夏。
5 T) v- F- E9 g 五行相生之理
8 a/ M8 r9 A/ a( l 其云木生火者,谓春既尽,夏当来,夏从春生也。火生土
) _- ^" {7 x& a者,谓夏之季月为长夏,长夏从夏生也。土生金者,谓长夏尽为3 E* Q% ^8 K1 u# |
秋,秋从长夏来也。金生水者,秋尽为冬日也。水生木者,冬尽
/ ?+ h$ d+ v) ]则为春也。春主生,所以能成生之功者,实拜冬日秘藏之赐。夏; G5 a2 J6 w; c/ U3 u& v8 s* H# D6 b
主长,所以能成长之功者,拜春日发陈之赐。秋主收,所以能成
. T$ {, ^4 m3 ~& A! e6 E5 w- y收之功,拜夏日长养之赐。冬主藏,所以能成藏之功,拜秋日成
l6 Q3 l y5 U. }/ {0 h实之赐。故曰相生也。
+ l) \: S0 p3 j& U 五行相克之理) |7 X+ `$ l3 L0 b' Y: X# E( u
春行秋令,勾萌乍达,肃杀之气加之,春之功用败矣。夏行- p8 Q; D3 w& Y. e6 c
冬令,严寒折盛热,闭不得发,长养之功隳矣。秋行夏令,收束
, D! |+ g9 V6 k; K7 _不得,发泄无余,秀不实矣。冬见长夏郁蒸之气,寒水不冰,当
0 F0 b5 W+ K% Z2 m* F. u收反泄,盖藏竭矣。长夏为夏至阴生之候,行春令,则阳亢不和
; }% P. _) ?" H/ s1 Z矣。故曰克也。其春行冬令,为至而未至,谓春气当至而不至! w9 a6 W' k7 d: Y8 A
也。春行夏令,为未至而至,谓夏气未当至而先至也。夏秋冬三; k$ j7 c- K% y* V# ]% y
时同。未至而至为有余,至而不至为不足,虽能病人,犹贤于克7 d. T+ w8 H( ~$ @
贼,不为克也。顾虽不克,其气则有偏胜,胜之甚者,必有反
/ d& c+ o8 \$ a$ {/ S' r1 e. Q应,偏胜为胜,反应为复,故言胜复。敷和、升明、备化、审8 b' J y1 V) {9 c; q+ ]$ N
平、静顺为平气。委和、伏明、卑监、从革、涸流为不足。发- i: R9 C6 Z) T
生、赫羲、敦阜、坚成、流衍为有余。有余不足,皆能为病。遇. F+ m) v8 g# x! l5 v
所不胜之气则甚,病甚复遇克贼则死。《天元纪》以下七篇,皆
* ~9 V% N9 L" u! }+ `& d ^+ V. i5 t言此也。是故五行相克云者,换言之,即春行秋令,即当生长之) d: v) ?# Z) A7 G5 \
时见肃杀之气,以本气当受克耳。余三时同。五行在术数巫祝口
7 t5 n- q) W- i中,诚不免荒诞,然古代亦必有说,特吾侪不知耳。其在《内& G9 z- v* U$ `& T! b1 b0 ~
经》,当如此解释为长也。! j. p4 k7 ?0 z* \- q
五行六气为宾四时为主
" H. M9 k0 L8 m1 P5 ?0 E6 |# b C 《内经》言在天为六气,在地为五行,在人为五脏六腑,在药3 v- B$ x+ ?6 Q7 c8 I) D+ l% z
为五味,见之于面者五色,证之于耳者五声,其在食物有五谷、五
- |; n9 p2 W: f: j5 o; w畜、五臭,在地有五方,在天有五星,在时有五声六律。凡此种种,
$ b% X# J% Z$ |: e6 a; C' u自当以天地人为主,其它各种,皆侔色揣称以为配合,由四时推论
% r1 N& s/ E/ z' N而得者。然若据此以攻击《内经》,如谓水何以生咸,咸何以生肾,
" K8 I. |) W' c) t则未为知言,以此非《内经》之破绽也。声色五味谷畜等为宾,六
8 E' U1 u/ i8 ?# X气五脏五行为主。若进而求六气五行之所从来,则四时为主,六气) N! X, W6 |; P* A+ B
五行五脏犹是宾也。以故《天元纪》以下七篇,皆以甲子为言,是9 r o Z0 v2 }5 D k9 d0 Y k! M
即四时为全书总骨干之证据。今试证之病证。9 c# j- g0 w4 }
四时为主第九
( G. f# ?, M, {, S. f& G1 G 气血运行以四时为法则
8 O) R) V. o" F$ J7 G9 L1 z 春风、夏热、长夏湿、秋燥、令寒,此不难索解也。肝风、
* w+ b: E# j2 m$ ^3 V' i! ~心热、脾湿、肺燥、肾寒,此无从索解者也。何则?心肝脾肺' g$ }- L' e+ O) N! z0 p
肾,同是血肉,何得有寒热燥湿之分。而《内经》所以言此者,
) S! x' T# R- X& O则以人之五脏配合四时之五气,故五脏之燥湿寒热,直谓之假定3 a1 R1 s, y- [) G
的可也。《内经》盖认定人为四时之产物,而又赖四时以生活
; A' V% k# i! t) r者。大地苟无四时寒暑之变化,则动植不生,有四时寒暑,然后& \+ X7 s: {9 a" O
有生物,是人为四时之产物,乃确实之真理,放诸四海而准者0 Q! P- w0 j: P0 A" {: O
也。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气与味,皆四时为之,是人' k. i+ ^2 |% u" b
资四时以生,乃确实之真理,放诸四海而准者也。惟其如此,则
0 h' N, r2 F" \" ]人与四时自然息息相通。人身气血之运行,自然以四时为法则而1 J& C7 N9 d5 E; B# V: ]
莫或违背。此为《内经》之基础,无丝毫含糊假借者。基础既/ C4 H: ]+ Y5 N+ \ s0 u7 z
正确,然后本此推论,则委曲悉当。9 R: v% @$ i, j& R. P
四时的五脏
2 w* _/ u: v( r1 h' i: c6 m 是故春生物授之夏,夏长物授之秋,秋成物授之冬,冬藏物
% G: \& b" {- X7 k$ {2 D4 F以待春之再生。故四时之序,成功者退,母气既衰,子气代王。
5 K0 J2 e+ I; l《内经》以肝属之春,以心属之夏,脾属之长夏,肺属之秋,肾6 Z- m1 H" u; j& b% D% E
属之冬。此肝当授气于心,心当授气于脾,脾当授气于肺,肺当9 E% I0 C+ R ?% N- G0 k/ Q
授气于肾,肾当授气于肝。故《内经》之五脏非血肉的五脏,
# h7 V2 [, t- `' [4 I$ f. p乃四时的五脏。不明此理,则触处荆棘,《内经》无一语可通9 d3 Q$ G- i! P' v( e, {$ _/ h1 v5 \
矣。然此事甚费解,不辞辞费,再述病情以明之。* l9 }2 S/ s6 s- V q; ~ g; W
中西病理之不同( v" s B( D( e' f4 f
有人于此,初病腹满浮肿,已而四肢皆肿,以手按之,肿处
+ I/ X' W) u: H% R5 W: \陷下,须臾复起。此为何病?何以故?则得两种答语如下:5 N# \' d8 `" A$ ^ q- t8 h9 u
其一,病名水肿。原因静脉血归流障碍,小血管内血压增5 ~3 j* s0 y7 M3 e) I9 B8 a+ ]
加,或因管壁之渗漏机过盛。凡有以上原因,液体集于皮之蜂窝+ J+ c, a! \7 W8 i' D3 C8 q/ A
织内部,故肿。其远因凡患心脏瓣膜病者,最易罹此证。' A5 \9 t& T8 g f0 w& W
其二,病名水肿,肾病也。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肾者胃之
) a% B2 d) N/ J关,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肤肿。肤% \5 y# N* z( \ C5 L
肿者,聚水而生病也。水之始起也,目窝上微肿,如新卧起之2 V5 _8 r$ [6 r8 C. u8 |
状,阴股间寒,腹乃大,其水已成矣。其原因在湿土太过,阳光
: I2 _9 M7 n7 ]2 l- X不治,而大寒在下,肾气伤也。故《气交变大论》曰:岁水不
! b: v6 p# _4 k及,湿乃盛行,长气反用,民病腹满身重,濡泻寒疡,流水腰
. p" n8 t' b- T: s/ u0 a股,痛发膕腨,股膝不便,烦冤,足痿,清厥,脚下痛,甚则?
' i9 y& L6 [8 U. l+ v$ G- z肿,寒疾于下,甚则腹满浮肿。0 c( L G2 `$ ~ R2 P" e
右第一答语,为西国医学;第二答语为《内经》。以两说一* T# n4 {' L% ~( x" N* P4 \, m* D
相比较,则所同者为水肿之病名,至病理则完全不同。西说从血1 D* n: S( e5 c: [ e, `+ z
肉之躯研究而得,《内经》从四时运行推考而得。若据西说以研; E7 k5 _( X b; }
究《内经》,则有最不可解之两点:其一,血管壁之渗漏机过
4 I4 z% |+ R9 \7 A- _& B# [- ]8 @盛,液质集于皮之蜂窝织内部,究与肾脏有何关系,而《内经》
9 p/ j7 X' D5 b4 m7 Q* ]1 |9 v' _/ Q指为肾病?其二,所谓心脏瓣膜病者,谓心房回血管有三尖瓣、$ C- P! B: v+ @% l" K6 j8 @2 e
僧帽瓣。血行时此瓣可司启闭,启闭不密,则脉搏不匀而心跳。9 H0 X; a. Z; c. \0 o1 s$ I; g) P
此则《内经》所谓宗气泄,左乳下跳动应衣者也。患瓣膜病者
" x# O) E+ O; G/ f& y" y3 J, Y! N易患水肿,与手少阴心有关系,与足少阴肾无关,谓之肾病何
; t0 N" m1 x# l" g) [也?而《内经》之意义,则谓水不及,土太过,无阳则大寒在
, h! Y* @" k8 H! J5 D下,故肿。且《内经》于此病独有方,云治以鸡矢醴,一剂知,
3 b7 y9 I" R; }5 E R8 A二剂己。鸡矢醴,治脾者也。病源病理既与实地考验者不同,何
Q; P0 b" `6 q4 [' [5 e% y以治脾而效?于是可知《内经》之所谓肾,非即实地考验之肾。
0 A1 C7 [6 Y1 O其物是其名是,其用则非。《内经》谓十一十二月冰复,人气在
6 G6 X; i: `) l2 |8 ^肾。又云:肾者主蛰,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4 ^' T- }! _! i1 d
于冬气。(其他不备举)凡此皆非解剖所能明卹,亦非由解剖而9 r& ~3 b, F5 a# ?, a1 o$ c2 R
得,乃由四时推考而得者也。- ~3 W- ]: n9 u* E/ f
不知五行生克之理,即本四时之生长化收藏而来,则求五行
- @0 ~/ |3 c; x- y/ G$ _" I之说不可得。不知五脏气化亦由四时之生长化收藏而来,则求五
& q- p! K4 a/ T/ B5 u( Q脏之说不可得。五行五脏不明卹,则《内经》全书皆不明卹。2 c5 y! t& X S+ Q0 A4 T2 q
刻苦好学之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凡不知所以然,勉强
0 m7 x7 o$ s0 J1 J3 M8 t- k6 s说法,必多误解,张隐庵之注释是也。下焉者不耐探讨,妄拾程
( w Y! x# p, s* h7 C. a, n明道之言谓气运之说,除非尧舜时五风十两始验。明道非医家,7 C5 H2 [, @1 M9 Z4 E" v
不料此语竟为后人口实。须知将气运之说抹去 ,则《内经》且
% E. L& w; S& K0 `1 C( j9 D无一字。不知彼一面口中尊《内经》,一面谓气运之说不可从1 a% I/ x* y9 O" [) J
者,对于《内经》之见解何如也。至于今日欧风东渐,则多一( B: x" v9 `; X) w
重障碍。西医谓中国之药庸有可采取者,其说则谬。在西医云3 e: r( _5 a8 A( m. w4 t+ R
然,又何足怪,而为中医者与之哗辩,谓吾国医学流传已四千年
$ L2 M" w# ?2 e4 H. E云云,是欲以中国医学与西国医学争齿德也。
; |# a/ g! _$ @9 u" [$ C 道在于一
' a) m3 l3 o0 C2 O. M4 Z: L0 u 是故《内经》之理论,即《易经》之理论。《内经》是否根
; v, v6 G3 ^, d: ?2 f8 n据《易经》而作?无可考证。自古医卜并称,或者两书同时发
, u! `; E; J1 Z+ U0 W$ L9 `9 E生,亦未可知。《内经》所以言五行甲子者,即根据四时以论病
) Y8 s1 V! L- x' s1 s# j之故。《内经》所根据者既在四时,其所言脏腑,皆以四时为法( d V5 [/ l. T% g1 |+ v9 ~2 `4 C
则,顺四时者不病,逆四时者病。四时气候有不齐之时,不齐能+ p3 B6 h) C' m- S7 V* s
病人;饮食男女亦自有顺四时之道,违之则病;喜怒哀乐亦有乱, ?& j# H. \2 s4 m+ a# c
脏腑循四时之序者,乱其序亦病。不幸犯克贼之时序,则病甚;
6 A) i* ?& t* _# B- z- a正气不支,至于不胜之时日则死矣。圣人知之,故为无为,乐恬
+ u9 k4 B; N7 B8 U+ A6 q, Y憺,顺时以养生。顺时云者,谓不犯不乱,使吾身脏腑之气与天! @& b2 a7 u# ~% I# l8 l6 Q
地运行之气合而为一也。能一者不病,不能一则病。故曰:揆度
6 T0 j1 a8 J' S奇恒,道在于一。《脉要精微篇》“补泻勿失,与天地如一,得$ p% ?0 n1 ?1 e+ ^4 m
一之情,以知生死”是“道在于一”之注脚也。《难经》、《脉
7 Q2 Y( a' Q3 t$ [' s经》、《甲乙经》皆有言天人合一之处,惜言之不详,仔细探讨,
: U+ i/ g( Y0 p% m总不如《内经》明卹,故仅就《内经》言之。
5 ^" m; K2 R1 ?赞 | 回复 | 引用 | 举报
' u# x1 t$ g% ^9 t回帖人: 民主共和党人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6/4/7 10:52:17 跟帖回复: 第 8 楼7 F" [0 c' D! C7 k7 H& W1 }
谈起弃医从文,人们轻易就能想起鲁迅;而谈起弃文从医,却很少有人知道恽铁樵这个名字。实际上,这两位在中国近代史上各领风骚的人物,早前就有一段文缘——鲁迅的处女作《怀旧》就是恽铁樵从来稿中发现并亲自签发在《小说月报》头条位置的。当时,身为编辑的恽铁樵按捺不住满心欢喜,还为来稿编加了10余处圈点批语,盛赞作者的文学功力。绍兴乡间那位默默无闻的小学教员从此声名鹊起,而恽铁樵也有了“评鲁第一人”之美誉。
6 V$ I) O: T5 H* S R/ h
2 E7 N2 Y9 W1 n8 e2 ~, _ 1903年, 恽铁樵进入上海南洋公学专修英语和文学,毕业后在长沙、上海等地执鞭任教,同时大量翻译欧美小说。在林纾所译小说风行之世,恽铁樵用章回体形式翻译的《豆蔻花》、《黑衣娘》、《波痕荑因》等小说传诵一时,其声誉堪与林纾比肩。1911年,当时中国民间最大的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吸纳了恽铁樵,翌年将其升任《小说月报》主编。此后的5年,是恽铁樵文学事业的辉煌时期,他的名字与鲁迅、蔡元培、柳亚子等诗文巨子并驾齐驱。
2 n4 V2 V# U# S1 j6 m5 b% w- p1 N( q" ^
( E' i. l+ T3 }
稍后于鲁迅的弃医从文,恽铁樵在盛名之下选择了弃文从医。至今还有人为恽铁樵出走文坛而遗憾,称之为悲剧,但当人们了解到恽铁樵在中医学上的地位之后,更多的会是惊叹、感慨和沉思,而究竟是悲是喜,则另当别论。1 ~1 W: G; C0 e8 O+ o
3 f0 ^8 f% b: { 恽铁樵中年丧子,3个儿子不幸先后患伤寒,为庸医误治而夭折。怀丧子之痛,恽铁樵深入钻研《内经》、《伤寒论》等医籍,求教于伤寒大家汪莲石。不久,四子也染上伤寒,生命垂危。恽铁樵自行挥就诊疗处方,挽回儿子一命。后来,一位同事的孩子也罹患伤寒阴证,恽铁樵一剂四逆汤使他转危为安。这位同事感激涕零,无以为报,遂登报鸣谢:“小儿有病莫心焦,有病快请恽铁樵。”由此,恽铁樵“火”了起来,门庭若市。
- u1 r& G1 _9 |$ Q" U4 j3 m5 S$ G9 L2 T& {/ K# [& u$ L& W
成就恽铁樵的无疑是“医家奥旨,非儒不能明”和“文是基础医是楼”的人文传统。他的家乡江苏省武进县孟河,曾以“名医摇篮”而驰名于世。这里的传统是,凡子弟读完四书五经,还要诵读岐黄典籍。在乡风的熏染下,恽铁樵少时即读《医学三字经》、《温病条辨》、《素问》等医籍。20多岁时,他凭借精通英语的特长,旁及西医译本,成为近代中医界既精通旧学,又系统接受了新学制教育的第一人。
4 `7 I+ p9 t: ~( h5 k- V
& x' ?! A; E# x, ] 然而,时逢中医发展最困难的历史时期,恽铁樵的选择更显独特。1917年,余云岫的名著《灵素商兑》搅起中医存废的轩然大波。将近5年间,在全盘西化的思潮下,中医界几乎失去还手之力。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民国政府甚至意欲取消中医。形势严峻,可恽铁樵却在1920年正式挂牌从医。两年过去,他后发制人,推出《群经见智录》一书,首次从哲学、医学和文化的层面系统地回应了《灵素商兑》。医学界对恽铁樵的学术观点虽各有褒贬,但都公认他为近代中医理论家、中西医汇通派重要代表人物。* u9 z) m+ m0 S; ~
6 S7 K7 m* O$ f 在悬壶济世之同时,恽铁樵既开风气又为师。1925年,他与莫逆之交章太炎及其弟子在上海创办中国通函教授学社,即后人熟知的“铁樵中医函授学校”。后来,学社在守旧者和当局的干预下停办。恽铁樵没有泄气,1933年又开办了铁樵函授医学事务所。他所办的函授学校,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影响深远。而他留下医著《群经见智录》、《伤寒研究》、《温病明理》等近50部,受益者何止千万人。由于体力和精力都过度透支,恽铁樵积劳成疾,于1935年7月26日长辞人寰。临终前一天,他还在修改他的《霍乱新论》。
t' p( f% W& x! C6 X. Y8 d% N% i2 o# o" S$ U4 P; v" @( Y
章太炎撰挽联痛悼,“千金方不是奇书,更赴沧冥求奇秘;玉石散竟成末帙,可怜甲乙未编经”。# O d* l- F* \- @6 _3 q
赞 | 回复 | 引用 | 举报9 M9 @% f- j! C S8 b
回帖人: 民主共和党人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6/4/7 11:00:34 跟帖回复: 第 9 楼
/ O, ]6 h5 j8 m恽铁樵,不惑之年,爱子相继病殇,因而发愤学医。恽氏问学于伤寒名家汪莲石,并常与姻亲上海名医丁甘仁先生切磋医学。1920年辞去《小说月刊》主编,正式挂牌行医,不久医名大振,尤其擅长儿科,救人无数。
% Q" t. i3 M$ `, _其后,西医传播渐广,中医备受排斤、歧视。余云岫着《灵素商兑》诋毁中医。恽氏通过亲身医疗实践,深切地认识到“中国医学为极有用之学术”。“与西国医学比较,委实互有短长”,因而挺身而出,提笔与之论战。1922年著《群经见智录》,直斥余氏论调。嗣后,恽氏在其著述《伤寒论研究》(1923年)等书中,阐述了如何宏扬祖国医学的见解以及改进中医的主张。指出中医学进步演进。“必能吸取西医之长与之合化以新生中医”。疾呼中医务须改进。为倡导中医革新,I925年创办铁樵函授中医学校,1933年复办铁樵函授医学事务所,先后遥从受业者千余人,培育一批人才。恽氏学术思想,在中医界“别树一帜,为革新家所宗”。恽氏一生勤于著述。# i8 C% q" `6 }4 [' a
赞 | 回复 | 引用 | 举报0 ~# ?+ v3 I3 p W+ O
回帖人: ccq2697 手机绑定用户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6/4/7 11:07:18 第 10 楼
- F( x' V3 D+ y* {: \6 Z* j9 b2 N; ^: R转至第6楼第 6 楼 民主共和党人 2016/4/7 9:47:11 的原帖:8 ]: B V+ ?# j9 k. t
《灵素商兑》是真正刺入心脏的匕首投枪,因为其作者余云岫是受过严格专业训练的职业杀手。从求学经历可知,余云岫读了3年物理,8年医科,加上又精通传统文化和中医,可谓内外兼修中西合璧的绝顶高手。
* ~/ C- ~, M! Q( j==========
7 }% Z1 R4 k0 _) U! @: \& q
5 E- e: S. R8 N: j臭名昭著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的余云岫()竟然被反中医们推崇到这么高的程度,真是令人咋舌。
0 j0 J- W& |& T 小盆友,余云岫既然臭名昭著,既然钉在耻辱柱上了。你何不就<<灵素商兑>>拿出令人信服的依据批驳一二!!
' Q/ p5 `6 v( w! _+ J" A 中医粪们愚笨到这么高的程度,真是令人作呕!!
9 H8 H) W! k/ ]7 `; F7 @& |5 S此贴已经被作者于 2016/4/7 11:08:17 编辑过
1 {- W0 {4 ^( I+ x
) Z( l. g" E# L) a赞 | 回复 | 引用 | 举报+ X7 J4 ^/ m* d6 B7 }/ W* D
回帖人: 民主共和党人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6/4/7 11:07:40 跟帖回复: 第 11 楼% c3 v! o. }# y+ M- P
恽铁樵育有4子。1916年,年已14的长子阿通殁于伤寒。1917年,第二子又殁于伤寒。同年,第三子再次因伤寒而夭折。两年时间里,连续失去3个儿子,这是一般家庭无论如何无法承受的灾难。雪上加霜的是,现在,1918年春,第四子同样患病。发热恶寒,无汗而喘,乃太阳伤寒导致的麻黄症。
: a- @; c; _4 z3 o" V) I8 q# Y( I* J- ^# f7 b8 D
恽铁樵遍请上海滩上名医。这些名医,虽然都熟读《伤寒论》,但不敢用伤寒方。豆豉、山栀、豆卷、桑叶、菊花、杏仁、连翘等连续不断,遂致喘热益甚。时至今日,孩子已经奄奄一息。
( Z& V2 ^- H( n5 @7 I1 F
; |( b0 B5 p- i常州是恽铁樵的家乡,常州所辖孟河古镇,清代出了个孟河医派,闻名遐迩。盛宣怀当年,曾以常州乡亲的名义,请孟河医派名医马培之给慈禧太后看过病,并获慈禧赐匾嘉奖。恽铁樵幼时身体不好,一直留意中医书籍,用心苦读,可谓粗通医道、略知歧黄。
1 R3 s+ M' q7 M! {
5 x3 J6 `# ~; Y5 B1 f面对四子垂死,恽铁樵彻夜未寐,时已天明,夫人泪眼相对,已是无计可施。踌躇再三,他对夫人说,我们三个儿子都死于伤寒,上海滩上的名医,没有一个能救。今天,唯一的儿子再发病,医生已经无能为力。我想,名医爱惜名声,不肯用非常之药。有些事,只能自己来做。我来开一副药,你去赎药!/ h, j+ M; A m% v+ G% q% u0 X
: _2 W* \) M- P% e9 i0 t
夫人听了不语。恽铁樵说,与其坐着等死,宁愿服药而亡。提笔开出一副麻黄汤,立即配服。一剂肌肤湿润,喘逆稍缓。二剂汗出热退,喘平气顺。三剂神志恢复,能进茶饭,继而痊愈。
O5 R. ]% A, f8 K8 e% z% _2 A2 v$ K
从此,恽铁樵开始钻研中医经典,亲友有病都来请求开方,所治者亦多有良效。一日,商务印书馆同事的小孩伤寒阴证垂危。因相信西医,送进多家医院,遍请沪上名医,治疗无效。无奈之中,抱着“死马当作活马医”的心态,求救于恽铁樵。恽铁樵开出一副“四逆汤”,一剂入肚即转危为安。病家感激万分,登报鸣谢曰:“小儿有病莫心焦,有病快请恽铁樵。”于是,求治者日多一日。恽铁樵每天编稿之余,应接不暇,遂于1920年辞职挂牌,开业行医。不久,即门庭若市。
0 t& k6 j B. J4 h; H赞 | 回复 | 引用 | 举报( k$ D& y4 s9 K% v) ~) N
回帖人: idf1001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6/4/7 11:09:09 跟帖回复: 第 12 楼
- E, d8 m, }+ [7 |: J8 N: N( J! ^<<专业是外语和文学,曾任商务印书馆编译和《小说月报》主编,纯文科生。因为一连三个儿子死于中医之手,恽鉄樵在38岁时愤而弃文学医。>>/ {. I2 Y% O/ |. |- I4 y# c
1 Z; @* \$ `( {9 w8 |
==========================
( A$ E" p+ p( l8 d! t! i7 H大家看看中醫到底有多博大精深,原來連小說月刊編輯,從來沒念過醫學的,改行中醫幾年就變中醫大師了
' \ i! ~6 n! B! _! w% [" a0 o7 B8 A赞 | 回复 | 引用 | 举报
( x) B U- l0 q- }: v& i回帖人: ccq2697 手机绑定用户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6/4/7 11:12:10 引用回复: 第 13 楼( _# b& e: D5 k( z8 y
转至第11楼第 11 楼 民主共和党人 2016/4/7 11:07:40 的原帖:
3 A1 i6 h9 K2 K f4 B恽铁樵育有4子。1916年,年已14的长子阿通殁于伤寒。1917年,第二子又殁于伤寒。同年,第三子再次因伤寒而夭折。两年时间里,连续失去3个儿子,这是一般家庭无论如何无法承受的灾难。雪上加霜的是,现在,1918年春,第四子同样患病。发热恶寒,无汗而喘,乃太阳伤寒导致的麻黄症。# R9 Z" [2 c( W/ B! n7 L3 [ ?
7 {# X+ q1 F0 y恽铁樵遍请上海滩上名医。这些名医,虽然都熟读《伤寒论》,但不敢用伤寒方。豆豉、山栀、豆卷、桑叶、菊花、杏仁、连翘等连续不断,遂致喘热益甚。时至今日,孩子已经奄奄一息。% @" j# S- Y. H. t/ u/ G- s
! b$ F4 J6 J- a7 g' D常州是恽铁樵的家乡,常州所辖孟河古镇,清代出了个孟河医派,闻名遐迩。盛宣怀当年,曾以常州乡亲的名义,请孟河医派名医马培之给慈禧太后看过病,并获慈禧赐匾嘉奖。恽铁樵幼时身体不好,一直留意中医书籍,用心苦读,可谓粗通医道、略知歧黄。. S4 J1 ~( c+ ^
$ c7 C/ F+ z% A面对四子垂死,恽铁樵彻夜未寐,时已天明,夫人泪眼相对,已是无计可施。踌躇再三,他对夫人说,我们三个儿子都死于伤寒,上海滩上的名医,没有一个能救。今天,唯一的儿子再发病,医生已经无能为力。我想,名医爱惜名声,不肯用非常之药。有些事,只能自己来做。我来开一副药,你去赎药!
7 G: O2 T, _, \1 \, e% v/ }
, p( |" c! g1 [6 G. e夫人听了不语。恽铁樵说,与其坐着等死,宁愿服药而亡。提笔开出一副麻黄汤,立即配服。一剂肌肤湿润,喘逆稍缓。二剂汗出热退,喘平气顺。三剂神志恢复,能进茶饭,继而痊愈。5 Q; `! A& l l: B4 e- s
8 d9 N% g9 V* I
从此,恽铁樵开始钻研中医经典,亲友有病都来请求开方,所治者亦多有良效。一日,商务印书馆同事的小孩伤寒阴证垂危。因相信西医,送进多家医院,遍请沪上名医,治疗无效。无奈之中,抱着“死马当作活马医”的心态,求救于恽铁樵。恽铁樵开出一副“四逆汤”,一剂入肚即转危为安。病家感激万分,登报鸣谢曰:“小儿有病莫心焦,有病快请恽铁樵。”于是,求治者日多一日。恽铁樵每天编稿之余,应接不暇,遂于1920年辞职挂牌,开业行医。不久,即门庭若市。
6 @, C( X8 |- [2 b 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回应严肃的医学质疑,就说明你心虚和无知加无能!!
2 a) d7 ]. C# C赞 | 回复 | 引用 | 举报
1 z( Y6 {/ B0 ^ R& F2 m- M' j回帖人: idf1001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6/4/7 11:13:51 引用回复: 第 14 楼 f* U! [% K: X) w2 c$ ^
转至第7楼第 7 楼 民主共和党人 2016/4/7 10:26:07 的原帖:1 o8 t% D% X a( U! W$ f2 j
看看恽铁樵四时五行说的具体内容,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理解不了的人你再怎么对他说他都理解不了,只会片言只语以攻击人而已。让第三旁观看清楚,是恽氏说的对,还是余云岫这个小丑说的对呢?" G8 l! ?8 `' R& F# k- m5 O
==================================
, D- p8 S" w; _5 @$ u* c- r; t+ J- g8 R; P7 J$ n
五行之研究第八& H# T9 Y K, ]- X5 p
五行为近人所诟病
1 f. \4 {" z3 m% W" T& D1 J 五行之说殆起于古之史官,上古史官辄兼巫祝之职,一切学
: b! G) z0 l/ \- E5 \术皆出焉。《汉书•艺文志》所载阴阳家言,不啻数十种,后世
1 Z3 |' [; m J4 y+ h9 t! n3 f$ l因之,其流不可胜竭。其书之古者,多不传,若沿流以溯之,类
$ b% \' l( u! a; s2 E5 v皆带术数迷信气味,独《内经》不然。第《内经》亦言之不详,% D- u/ k6 t9 G6 C
致使后人以《内经》之五行,侪于阴阳家之五行。近世之排击
" z/ X0 d. U; ~0 }- K五行者,求五行之理不可得,则以古代印度欧西有四行之说以反/ X$ W; _( n8 `6 Y
证五行说之不成立。又以近世化学八十原质,证明五行当为八十 ~' v7 L' q, D4 Q9 R) H
行。凡此种种,不胜引证,一言以蔽之,五行者,迷信、腐败、* C3 l$ i. [# P+ b
不通、无价值而已。夫在今世,排击五行,夫岂不易?譬之二十
4 l0 ~/ ~" f4 |9 i- J2 o许少年,握拳振臂,向一九十许之就木老朽较腕力。彼老朽者,
. l8 P: s* Z+ j; Z1 z( _ o宁有抵抗之勇气,顾为彼少年计之,亦复胜之不武。且不佞今兹
1 q' n- j; K; {" B5 s2 H3 j ^不惮辞费,为五行之研究者,初非有爱于彼老朽而为之袒护,特
' p. J1 ~' `" w欲平心静气,以判决此老朽之后嗣是否当斩焉否耳。不佞谫陋,
+ b. R4 f2 j N不能多所引证,今兹所言者,仅就其一已思想之所得,公诸当: a# j9 N& M5 Z. U( C# ^2 j
世,愿与当世贤达平心一讨论之。
' j+ U) p. O- E ?7 W/ k1 h1 _ 五行为四时之代名词
6 p# `" {7 P5 Z4 z! u) y 《内经》言五行配以五脏,其来源本于天之四时。脏有五7 k0 _0 ?6 Q2 k8 r' K; z' F! W$ y
而时仅四,故以六月为长夏以配脾,何以言之?五行木生火,非: T1 t* r- u$ L8 o3 B3 D+ L1 h! N
谓榆柳枣杏可以钻燧取火也。如谓木生火是钻燧取火之意,则石
+ V: D: y0 e, p e8 f+ J& O亦能生火,是不仅木生火矣。金生水,亦非谓金能生水也,金类* I+ ]/ v# |3 G- t
手触之而润,乃空气凝结,古人虽愚,不至认此为金生之水。火' x' E0 _4 `7 Y- p7 ?9 k( e
生土,亦非谓灰烬。土生金,亦非谓矿质。水生木,亦非木得水
1 K8 `, f. d4 i5 v而荣之谓。盖如此解释,均属牵强。《内经》认定人类生老病
( k( {; j4 t" }2 Z) `死,皆受四时寒暑之支配,故以四时为全书之总骨干。四时有风
2 n) k w2 s8 u0 j寒暑湿之变化,则立六气之说,以属之于天。四时有生长收藏之, K3 f! |% u- o& D: x
变化,则立五行之说,以属之于地。五行六气,皆所以说明四时
! \ f' A8 y0 p7 F: ~- b- e者也。今姑置六气而言五行:春为发陈,乃万物向荣之候,此时2 p5 X* }# E3 _% E
植物之生意最著,则用木字以代表春季。夏日溽暑,骄阳若火,
% D5 `( T5 L! i# i' O则以火字代表夏季。秋时万木黄落,有肃杀之气,比之兵革,则
/ L# g' J! Q! X: |; L以金字代表秋季。金,兵也。冬令冱寒,惟水亦寒,冬为夏之
0 ]; F+ }7 i; r- q2 p v' {$ I5 y对,水为火之对,故以水字代表冬季。夏至一阴生,其时为一岁
$ t( c/ @0 U" X4 D之中央,其气候多湿,故以土字代表长夏。
9 I' L; C7 J# `+ n# h3 a! D5 L 五行相生之理
) M# T" `' \0 u6 L% a- D8 Y 其云木生火者,谓春既尽,夏当来,夏从春生也。火生土
E4 z& U; h( p" @( |* f者,谓夏之季月为长夏,长夏从夏生也。土生金者,谓长夏尽为8 M8 }; H8 J2 w# n4 x
秋,秋从长夏来也。金生水者,秋尽为冬日也。水生木者,冬尽# Q8 q0 K& p% o" r6 a9 |
则为春也。春主生,所以能成生之功者,实拜冬日秘藏之赐。夏
* f) _, W/ a" ^' ?主长,所以能成长之功者,拜春日发陈之赐。秋主收,所以能成0 @& \) }, c% k. z+ k8 [* M( ?
收之功,拜夏日长养之赐。冬主藏,所以能成藏之功,拜秋日成
8 H& g$ }: w7 W( Z# s0 \0 i i$ _实之赐。故曰相生也。
0 M, L0 J; F4 K! f7 P4 {% M 五行相克之理6 G* D) |/ v( O e7 ] ]
春行秋令,勾萌乍达,肃杀之气加之,春之功用败矣。夏行
' M5 I* E: f/ c- N: M冬令,严寒折盛热,闭不得发,长养之功隳矣。秋行夏令,收束
8 q, i6 y1 T4 J. O5 H不得,发泄无余,秀不实矣。冬见长夏郁蒸之气,寒水不冰,当& o4 z2 o( _1 y$ z
收反泄,盖藏竭矣。长夏为夏至阴生之候,行春令,则阳亢不和
$ h9 ]5 ]& J) B矣。故曰克也。其春行冬令,为至而未至,谓春气当至而不至
( I7 f1 t) ?6 W也。春行夏令,为未至而至,谓夏气未当至而先至也。夏秋冬三1 R/ V9 b7 j3 n* b W$ x2 e
时同。未至而至为有余,至而不至为不足,虽能病人,犹贤于克
0 i& L9 i; D- _4 Y0 x, S贼,不为克也。顾虽不克,其气则有偏胜,胜之甚者,必有反
: N& ]% |2 S' ^$ C9 }应,偏胜为胜,反应为复,故言胜复。敷和、升明、备化、审
; _% C' a! A& K% h# W平、静顺为平气。委和、伏明、卑监、从革、涸流为不足。发* P' H# m3 ^! Q' ^ x$ z4 k
生、赫羲、敦阜、坚成、流衍为有余。有余不足,皆能为病。遇
+ d2 j" u* |- h所不胜之气则甚,病甚复遇克贼则死。《天元纪》以下七篇,皆$ _' `7 X& ]1 \/ K2 Q( ~' f. w! \
言此也。是故五行相克云者,换言之,即春行秋令,即当生长之
+ T" i) f4 K+ _- k3 C6 z3 {时见肃杀之气,以本气当受克耳。余三时同。五行在术数巫祝口
' }4 [+ O) ~$ S# @% q9 K/ p' H中,诚不免荒诞,然古代亦必有说,特吾侪不知耳。其在《内" N- c( u# ^: Z, A0 i# C" X
经》,当如此解释为长也。
) T& v8 v, p5 j2 |5 N( [0 P$ M$ w 五行六气为宾四时为主
3 \( V6 ^8 r: I; {$ _ 《内经》言在天为六气,在地为五行,在人为五脏六腑,在药) D. I# H9 I4 ?2 u. F3 t) L: c
为五味,见之于面者五色,证之于耳者五声,其在食物有五谷、五
9 K6 p* o+ @1 }+ F7 x畜、五臭,在地有五方,在天有五星,在时有五声六律。凡此种种,4 L6 s7 _6 f# y2 P2 [
自当以天地人为主,其它各种,皆侔色揣称以为配合,由四时推论2 y% {6 l% T) _6 {. t3 Z. e
而得者。然若据此以攻击《内经》,如谓水何以生咸,咸何以生肾,
3 f0 {% ?3 |2 w/ l I- y8 ^7 \& h" P则未为知言,以此非《内经》之破绽也。声色五味谷畜等为宾,六# `! x) U, U1 X1 E
气五脏五行为主。若进而求六气五行之所从来,则四时为主,六气& Q3 B# T' h- j# `7 G* M4 Q
五行五脏犹是宾也。以故《天元纪》以下七篇,皆以甲子为言,是
; D6 I2 S1 T+ [* C5 d即四时为全书总骨干之证据。今试证之病证。$ l3 a, P, s) X8 w- e8 r; A a1 A
四时为主第九8 q% A- G! J) n$ y4 u t( C
气血运行以四时为法则
0 n/ z& D0 s% V+ v( v 春风、夏热、长夏湿、秋燥、令寒,此不难索解也。肝风、
L1 T9 y2 i# n* a, \8 Z8 O! G心热、脾湿、肺燥、肾寒,此无从索解者也。何则?心肝脾肺
0 p* T# H8 a: v& p: e2 a肾,同是血肉,何得有寒热燥湿之分。而《内经》所以言此者,8 F! I* [" X2 W: ?4 c2 P) ]: Z
则以人之五脏配合四时之五气,故五脏之燥湿寒热,直谓之假定1 S' W/ g/ d2 G. a: j6 f) S9 q6 K. g
的可也。《内经》盖认定人为四时之产物,而又赖四时以生活
* _$ L; ]; I: E. l+ w- K9 P3 {9 c者。大地苟无四时寒暑之变化,则动植不生,有四时寒暑,然后; @/ i0 U+ A& J+ E: V) C
有生物,是人为四时之产物,乃确实之真理,放诸四海而准者
+ L l1 |/ X" f6 }也。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气与味,皆四时为之,是人7 P! J! u9 |: Y1 q
资四时以生,乃确实之真理,放诸四海而准者也。惟其如此,则2 b+ S, k t/ | t0 l9 W; t
人与四时自然息息相通。人身气血之运行,自然以四时为法则而
1 z: A; z) D9 v% U' \( v, J莫或违背。此为《内经》之基础,无丝毫含糊假借者。基础既$ \5 n; @6 X$ e3 Q6 A/ {
正确,然后本此推论,则委曲悉当。
+ v' f @4 G/ @7 _; f, r1 m 四时的五脏( U, z8 l2 W' x- g' T3 G8 a( p7 U' r
是故春生物授之夏,夏长物授之秋,秋成物授之冬,冬藏物
* }9 Q* Y& `& ^) ^以待春之再生。故四时之序,成功者退,母气既衰,子气代王。; l, c' h' a7 K$ {
《内经》以肝属之春,以心属之夏,脾属之长夏,肺属之秋,肾' Z2 Q& \& p) j; g' W
属之冬。此肝当授气于心,心当授气于脾,脾当授气于肺,肺当
$ t1 ^) y8 S7 }& Y; p, p授气于肾,肾当授气于肝。故《内经》之五脏非血肉的五脏," a6 |& f' r! G! v; ~& q) ?( i g
乃四时的五脏。不明此理,则触处荆棘,《内经》无一语可通$ V6 Q2 ^8 c5 _
矣。然此事甚费解,不辞辞费,再述病情以明之。
5 J# [; B$ @3 G( C9 D 中西病理之不同* @. b1 L# ^# a/ n# B, k
有人于此,初病腹满浮肿,已而四肢皆肿,以手按之,肿处
4 \: v3 U& {; i% H0 ~, j r; c陷下,须臾复起。此为何病?何以故?则得两种答语如下:$ z- s' N! _5 W/ y7 L4 Y' O
其一,病名水肿。原因静脉血归流障碍,小血管内血压增0 u e1 ] S1 x
加,或因管壁之渗漏机过盛。凡有以上原因,液体集于皮之蜂窝7 C) x. N1 j+ U1 h$ |
织内部,故肿。其远因凡患心脏瓣膜病者,最易罹此证。
' Q* j' n* D2 _7 G9 G8 k2 C0 v 其二,病名水肿,肾病也。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肾者胃之
" O# K8 z' `7 D$ j# f2 _关,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肤肿。肤
0 |6 @0 c" i2 T8 _* I肿者,聚水而生病也。水之始起也,目窝上微肿,如新卧起之+ K: [) h- l/ v' m* l+ E! R; L* L
状,阴股间寒,腹乃大,其水已成矣。其原因在湿土太过,阳光
; X. ~% c; c- _3 [' Q" e, g不治,而大寒在下,肾气伤也。故《气交变大论》曰:岁水不
! l! t, J. c, o& P及,湿乃盛行,长气反用,民病腹满身重,濡泻寒疡,流水腰
/ S# t! f/ o4 \! t) q' O, ~1 e6 u, z股,痛发膕腨,股膝不便,烦冤,足痿,清厥,脚下痛,甚则?
" r6 ~; D, u2 k+ U- ^& X肿,寒疾于下,甚则腹满浮肿。9 i+ h0 r2 x$ w2 O
右第一答语,为西国医学;第二答语为《内经》。以两说一
5 F! t H1 v3 ~9 ^+ v( P; Z) j相比较,则所同者为水肿之病名,至病理则完全不同。西说从血
- E; f! w! v2 o# C, x1 P肉之躯研究而得,《内经》从四时运行推考而得。若据西说以研
2 t1 Z3 H% f8 z" j q究《内经》,则有最不可解之两点:其一,血管壁之渗漏机过
1 U1 B* R- v" y- ~7 y4 f盛,液质集于皮之蜂窝织内部,究与肾脏有何关系,而《内经》; Q# }5 P6 r+ k0 l+ u
指为肾病?其二,所谓心脏瓣膜病者,谓心房回血管有三尖瓣、
5 l# f! Z: {3 G4 W, M' E僧帽瓣。血行时此瓣可司启闭,启闭不密,则脉搏不匀而心跳。
5 R5 D: ?* r. N8 ^: T4 }1 I1 u此则《内经》所谓宗气泄,左乳下跳动应衣者也。患瓣膜病者& Z2 n _6 P+ T# V9 k
易患水肿,与手少阴心有关系,与足少阴肾无关,谓之肾病何
9 R R# A& m8 k1 `也?而《内经》之意义,则谓水不及,土太过,无阳则大寒在. g3 w- w+ {" |6 _: c
下,故肿。且《内经》于此病独有方,云治以鸡矢醴,一剂知,
9 m3 {5 v* e; U+ O l) O$ r/ e二剂己。鸡矢醴,治脾者也。病源病理既与实地考验者不同,何
6 T: x8 F2 v2 P" p- E: A5 z以治脾而效?于是可知《内经》之所谓肾,非即实地考验之肾。/ F$ Q I! }7 T5 T6 i+ z
其物是其名是,其用则非。《内经》谓十一十二月冰复,人气在
- R# w% _, O% N' O) Y2 r9 D+ M4 m肾。又云:肾者主蛰,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5 ?& ?6 b: ]& I6 A
于冬气。(其他不备举)凡此皆非解剖所能明卹,亦非由解剖而$ A4 w1 `' V. B o1 O( J2 L+ R
得,乃由四时推考而得者也。, `: u7 c0 \) p4 S4 f( M: M2 v/ F
不知五行生克之理,即本四时之生长化收藏而来,则求五行
1 B" \) U/ q5 z" _4 p/ Y之说不可得。不知五脏气化亦由四时之生长化收藏而来,则求五8 l8 t$ x. L1 k% E8 i4 x+ ]
脏之说不可得。五行五脏不明卹,则《内经》全书皆不明卹。
# N, R/ I5 L3 {) j2 H刻苦好学之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凡不知所以然,勉强5 T' x: O0 e" M! }8 Z, G% x
说法,必多误解,张隐庵之注释是也。下焉者不耐探讨,妄拾程
7 }; U1 {, M% q! t0 p1 |明道之言谓气运之说,除非尧舜时五风十两始验。明道非医家,
) B K+ Y7 J4 n不料此语竟为后人口实。须知将气运之说抹去 ,则《内经》且' J2 k$ s( X! D2 @
无一字。不知彼一面口中尊《内经》,一面谓气运之说不可从: N3 F" K0 Q* ?0 d0 z
者,对于《内经》之见解何如也。至于今日欧风东渐,则多一& E; d* ?, y; z6 _
重障碍。西医谓中国之药庸有可采取者,其说则谬。在西医云
' d6 Y& V" \2 ^, n" \" I然,又何足怪,而为中医者与之哗辩,谓吾国医学流传已四千年
' p$ [2 I! d) @2 r O云云,是欲以中国医学与西国医学争齿德也。% N: _. H5 h0 K5 H' |
道在于一
, X, Z* q- J/ r- K5 H' b/ a 是故《内经》之理论,即《易经》之理论。《内经》是否根
( b! g$ E' g/ E8 Q, I+ w据《易经》而作?无可考证。自古医卜并称,或者两书同时发
- M' S5 W5 [3 H生,亦未可知。《内经》所以言五行甲子者,即根据四时以论病( m* y; T" M% N
之故。《内经》所根据者既在四时,其所言脏腑,皆以四时为法: N$ ?( [' s2 S( n1 g7 {
则,顺四时者不病,逆四时者病。四时气候有不齐之时,不齐能
; E9 V1 b3 x- T6 z1 n/ c7 y病人;饮食男女亦自有顺四时之道,违之则病;喜怒哀乐亦有乱
; P+ P0 z' Z) ~. F' M3 `脏腑循四时之序者,乱其序亦病。不幸犯克贼之时序,则病甚;8 n! {9 D6 z# }) Q
正气不支,至于不胜之时日则死矣。圣人知之,故为无为,乐恬
, A) v! x! Y. e& @& X憺,顺时以养生。顺时云者,谓不犯不乱,使吾身脏腑之气与天
$ g* b$ Q u( p z" T; z地运行之气合而为一也。能一者不病,不能一则病。故曰:揆度
( S# [, L4 w, B1 J+ {7 N9 V& G. N/ x奇恒,道在于一。《脉要精微篇》“补泻勿失,与天地如一,得% _. k! J1 H8 J$ @
一之情,以知生死”是“道在于一”之注脚也。《难经》、《脉
3 ?$ e; V: c- q& {3 _经》、《甲乙经》皆有言天人合一之处,惜言之不详,仔细探讨," U+ E4 ?9 m3 }5 z
总不如《内经》明卹,故仅就《内经》言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