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曹东义 于 2023-2-15 13:43 编辑
' ~& m' _) p5 _" y- E
1 t4 h0 \9 i, w关于发展会员的通知 各位理事: 为更好地推进学会事业发展,扩充中医哲学专委会人才队伍,2023年学会继续开展吸纳新会员的工作。现将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凡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均有推荐、发展新会员的责任与义务。本次发展会员活动,请每位理事推荐不少于2名会员申请人加入专委会。 二、个人入会条件 1、遵守《中国哲学史学会章程》及中医哲学专委会的相关规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2、在中医药类院校、综合大学、中医药科研机构等单位工作、承担中医哲学类课程或从事中医哲学领域的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教研人员者,取得一定研究成果;或从事医疗实践、中医药管理工作,以及热爱中医哲学研究的社会各界人士。 3、按时参加学术活动。 三、作为会员,除享有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专业委员会会员的权利和义务外,还将得到专委会的学术支持与业务指导,优先参与专委会组织的各种学术活动。会员是当选专委会理事的必备条件。 四、个人会员加入专委会,需填写一份《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专业委员会个人入会申请表》(见附件1)。 五、专委会同时招募中医哲学专委会秘书处工作板块负责人若干名,承担会员管理、学术活动的筹备、论文管理、专家服务、新闻宣传、自媒体运营等日常工作。 七、专委会将于2023年3月31日之前,对会员申请人资料进行核实,并于4月5日前反馈个人,确认合格无误后,通过邮件通知纸质版申请书寄送地址。通过资格审查的新会员,务必参加4月7~8日在济南(山东大学)举行的换届大会暨学术年会。无故不参加换届会议者将取消其会员资格。 9 E1 w$ h$ L4 z0 V
& s/ E! e( C% a2 v- h 学会秘书处 2023年2月12日
! \! c5 ]& S. ]$ J/ L0 A" P
中国哲学史学会 中医哲学专业委员会 第三届理事会组织机构名单 首席顾问: 楼宇烈 教 授 北京大学 方克立 学部委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 刘长林 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
0 r9 T" N* R" I5 J A$ s顾问:(按姓氏笔画顺序排列) 李存山 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 李慎明​ 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 杨炳忻 教 授 中国科学院 周桂钿 ​教 授 北京师范大学 胡孚琛​ 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 洪 虎​ 原副主任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工作委员会 顾植山 教 授 安徽中医药大学 徐仪明 教 授 湖南师范大学 诸国本​ 研究员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 敬天林 原总编 光明日报社 傅景华 研究员 中国中医科学院 名誉会长: 潘桂娟 研究员 中国中医科学院 9 y8 ?1 k5 k t! p5 l
会长: 张其成 教 授 北京中医药大学
2 d; ?6 b$ M8 r! Y" M3 x" y副会长: 邢玉瑞 教 授 陕西中医药大学 陈其广 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 蒋力生 教 授 江西中医药大学 王旭东 教 授 南京中医药大学 吴克峰 教 授 南开大学 张超中 研究员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邱鸿钟 教 授 广州中医药大学
# C( L I7 L5 K& s, q秘书长: 熊益亮 讲 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 副秘书长: 李俊峰 院 长 北京博爱堂中医医院 葛 亮 研究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 常务理事(按姓氏笔画顺序排列): 王桂茹 主 任 北京中医养生研究中心 马晓彤 副研究员 中国中医科学院 邢东田 编 审 中国社会科学院 吕嘉戈 主 任 北京羲黄研究中心 朱向东 教 授 甘肃中医药大学 任秀玲 教 授 内蒙古医科大学 苏 颖 教 授 长春中医药大学 李如辉 教 授 浙江中医药大学 李俊峰 院 长 北京博爱堂中医医院 李振刚 教 授 河北大学 杨玉辉 教 授 西南大学养生养老养病文化研究所 杨煦生 教 授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 张 南 编 辑 中国社会科学院 张宇鹏 副研究员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张宗明 教 授 南京中医药大学 张效霞 教 授 山东中医药大学 陈 曦 副研究员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周发祥 教 授 河南中医药大学 郑 洪 教 授 浙江中医药大学 胡 真 教 授 湖北中医药大学 柳长华 研究员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 殷平善 教 授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曹东义 教 授 河北省中医研究院 谭春雨 副研究员 上海中医药大学
' O, i u' @( Z1 n' J% B" {理事(按姓氏笔画顺序排列): 王小丁 副教授 南京中医药大学 王汉苗 副教授 济宁医学院 王 彤 教 授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珍喜 教 授 云南中医学院 王 新 教 授 长春中医药大学 叶明花 教 授 江西中医药大学 史原朋 社 长 宗教文化出版社 冯模健 中医师 江西庐山杏林论坛组织委员会 刘永明 教 授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刘理想 副研究员 中国中医科学院 刘 鹏 副教授 山东中医药大学 汤尔群 副研究员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李 宏 主任医师 潍坊护理职业学院附属医院 李 定 执行院长 上海无极书院 李海玉 研究员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李海英 副编审 上海中医药大学 李董男 副教授 安徽中医药大学 杨云松 副教授 湖北中医药大学 杨国利 副主任医师 北京垂杨柳医院 杨思远 研究员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 杨效雷 教 授 天津师范大学 邱 浩 副研究员 北京中医药大学 谷建军 教 授 辽宁中医药大学 宋欣阳 副研究员 上海中医药大学 张小敏 副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 张玉清 教 授 河南中医药大学 张 东 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张洪雷 副教授 南京中医药大学 陆睿沁 高级政工师 无锡市中医医院 林合华 副教授 南京中医药大学 林家虎 副教授 安徽中医药大学 尚 力 教 授 上海中医药大学 周晓菲 副教授 北京中医药大学 郑 齐 副研究员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段晓华 教 授 北京中医药大学 姚洁敏 讲 师 上海中医药大学 姚春鹏 教 授 曲阜师范大学日照分校 贾成祥 教 授 河南中医药大学 陶国水 副主任中医师 无锡市龙砂医学流派研究所 黄明达 主 任 中国中医科学院 黄宝栋 主任医师 吴忠黄记天泽回医医院 曹 征 副教授 江西中医药大学 梁永林 教 授 甘肃中医药大学 梁瑞琼 教 授 广州中医药大学 彭卫华 副教授 上海中医药大学 程雅君 副教授 四川大学 裘 梧 讲 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 蔡宏兵 研究员 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 9 S, [7 H0 d7 b4 O( I
" M9 S) Y) u; x0 I
曹东义2007年出版的《捍卫中医》说:
; f" C5 p3 t: H7 ^& L+ ?* G3 X0 l6 E: g% ^2 t- N, V5 U! A
% f- Q$ O0 r0 m& Y" {5 L0 {9 `哲学帮助中医登高望远2007年1月29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的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专业委员会在京成立,来自中国哲学界、科学界、文化界、中医界的60多位专家出席了成立大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方克立研究员首先致辞,他说,2006年出现的取消中医言论,其根源在哲学。不是中医出了新问题,而是哲学出了新问题,有人用西方哲学为标准,而不是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提出来取消中医,背离了真理的标准。思想文化战线上的严重问题,需要我们提出来保卫中医。因此,成立中医哲学专业委员会,意义远大。 专业委员会发起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罗希文研究员说,微观科学固然重要,但是,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还很肤浅,有人提出取消中医更是对于中华原创文化缺乏认识。他曾经用30年的时间完成了《本草纲目》的英译工作,2004年经李长春、刘云山、李铁映、陈奎元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又主持了“中医典籍研究与英译工程”。他说,现在所有中国传统学科之中,能够在千万次打击之下,仍然不倒的是中医。为什么?因为中医是科学,科学不可能被伪科学打倒。 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著名哲学家任继愈先生说,中国哲学史很久以来,就认为中医哲学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黄帝内经》是中国哲学的一章,中医是科学的。东西方思维模式不同,《中国哲学》杂志要刊登中医的文章,要培养队伍,从基础做起,要读原著。中医的兴亡,事关民族兴衰,守土有责,要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 会议论坛期间,哲学界、科学界的许多专家,多次强调中医药学是我国的原生态医学,至今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受到世界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深入研究中医哲学,研究中医与哲学的关系,是我国人文社科领域贯彻和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具体体现。研究中医哲学,不仅会深化以往中国哲学研究的领域,而且有可能会为理解和阐明中医药学作为原创科学的性质,做出基础性的贡献。 哲学给中医理性思考武器: 记得一位伟人说过,一个没有理论思维的民族,难于自立于世界之林。现代科学技术使中医看得更真切、更细致,而传统的理论思维让中医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被称为“伟大宝库”中国医药学,不仅具有十分丰富的经验内容,而且拥有独特的学术体系,前人概括为“理法方药,完整一套,”环环相扣,丝丝相连。然而理法方药在中医学术体系中各自所占比重是不平衡的,如果把整个中医学术体系看作一个实体,则可以粗略地将其分为基本理法内核和病证方药针灸推拿等外围部分。不断完善的理法内核,决定着中医学过去、现在、将来的基本特征。外围的病证方药针灸推拿部分是中医学的功能带或保护带。由基本理法内核决定的辨证施治,虽不是“统计学意义”的概率治疗,但却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的方法,是科学的。 “中医学基本理法内核的构成”是逐渐形成的,在中医学发展的过程中,原始经验的积累时期,没有理论体系,只是方药、针灸等具体治疗措施的简单创造与汇集,没有内核可言。比如,甲骨文里的疾首、疾身、疾齿、疾目、疾腹等等,理论的成分很少,而甲骨文里的“祸风有疾”就包含了理论思维的成果,已经把风邪与疾病相联系了,只是这种联系还不系统、完善。甲骨文之中的“杞侯热,弗其祸风有疾?”的推论,比“祸风有疾”的理论概括更进了一步。 等到气一元论、阴阳矛盾二元论、五行复杂体系动态平衡理论进入医学领域,在原始脏腑结构认识的基础之上,产生了脏象、经络、气血、病理等到基本医学理论,便具备了基本内核,恰如自然界进化过程中有机物产生了细胞一样。基本理法内核将既往关于病证方药针灸按摩等零散而具体的经验贯穿起来,成为汇聚着具体知识的医学体系,因此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医学。 古代的精气学说进入医学领域的时候,发生了演绎发展的深刻变化,已经不是简单的构成论,它不限于无极、太极分阴阳,积成天与地,“气聚则生,气散则亡”的简单理论,而是更细致入微,形成了中医学气与形的关系,气与血的关系,气与五脏的关系,气与精、与食、与水液代谢都建立了关系,形成了元气、营卫之气、胃气、宗气、五脏之气等一系列的学说。 古代的阴阳学说进入医学领域的时候,已经不仅仅是对立统一、一分为二的矛盾法则,也不再限于“天地之道”的宏阔无着,更不同于算命的阴阳先生的把戏,而是和人体的脏腑、气血、形体结构、生理机能、病理变化、诊断技术、药物性味、治疗法则等等,进行结合,几乎“无处不在”。而且,阴阳学说进入人体这一复杂领域,就演化成了三阴三阳的六经体系,使阴阳学说不再是“用古代汉语写成的唯物辩证法”,而是把阴阳的性质差别与三阴三阳数量的分歧,完美结合,成为了质量与数量结合在一起的学说。 五行学说进入医学领域,不同于八卦所代表的纯自然物质元素,也不是《黄帝终始》所说的“五德更替”的政权天授的法宝,而是把时间的春夏秋冬的不间断发展、回归,与东西南北中、天之五气、地之五味、人之五脏,贯穿起来,融为一体,使天地万物动态、和谐、平衡相处,成为生克制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时空结合的完美学说。 这些哲学思想较早地被医学吸收,并牢固地与基本理法内核结合在一起,给原始医学以系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其更为系统和完善,这也是使中医学摆脱巫术,成为科学的重要因素。 哲学给中医以自卫的力量 1916年,余云岫撰写《灵素商兑》,率先对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进行系统攻击,他说:“通观《灵》《素》全书,其为推论之根据,演义之纲领者,皆以阴阳五行为主。故阴阳五行之说破,而《灵》《素》全书,几无尺寸完肤”。他靠什么否定阴阳五行学说呢?主要靠从古代文献里,摘取只言片语,然后得出结论说:“《灵》《素》之渊源,实本巫祝”。他关于中医源于巫的说法,此后就流行开来,如此以来就让中医做实了“不科学”的恶名。 当然,余云岫对于阴阳五行的否定,也是“有思想根据的”,他受到当时思想界精英们的影响与鼓励,并借鉴日本消灭中医的“成功经验”,因此才开始向中医发起进攻。1900年前后,学术界已经出现了否定五行的思潮,恽铁樵曾说:“戊戌而后,校中文课,偶涉五行,为师所呵叱。”严复在讲演的时候,就曾经说:“金胜木耶?以巨木撞击一粒锡,孰胜之邪?!” 梁启超作为近代著名学者,他在1923年5月的《东方杂志》上,发表“阴阳五行说之来历”,对于阴阳五行学说大加挞伐。他说:“阴阳五行为两千年来迷信之大本营,直至今日在社会上犹有莫大势力。今当辞而辟之”。“嘻!吾辈生死关系之医药,皆此种观念之产物!”他因此而发出来这样的感慨:“学界之耻辱,莫此为甚矣!”梁文一出,一时之间,附会其声者甚众,中医之灾难,由此日渐加深。 章太炎在1926年的《医界春秋》上,发表文章“论五脏附五行无定说”,主张废除五行,他认为:“五行之论亦与哲学何与?此乃汉代纬候之谈,可以为愚,不可以为哲也”。有人对此提出批评意见,他反驳说:“今即不言五行,亦何损于中医之实耶?夫中医不可废也。然或谓中医为哲学医,又以五行为可信。则前者近于辞遁,后者真令人笑耳!” 1920年,余云岫发表《科学的国产药物研究之第一步》,又提出了废医存药。这些攻击中医的言论得到了恽铁樵等中医的反驳。 1922年中医恽铁樵著《群经见智录》对《灵素商兑》进行反击。他受张景岳《类经图翼》的启发,悟出《易》的四象八卦蕴涵着哲理,认为《内经》中的五运六气学说、五行学说,都是以四时为纲,完全本乎自然,一点也不神秘玄虚。他说:“《易经》曰: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知万事万物无不变易,故书名曰《易》;知万事万物之变化由于四时寒暑,四时寒暑之变化由于日月之运行。欲万物不变,非四时不行不可;欲四时不行,非日月不运不可。故四时为基础,《内经》与《易经》,同建筑于此基础之上者也”。“五运六气皆所以说明四时者也”。“故《内经》之五脏,非血肉之五脏,乃四时之五脏,不明此理,则触处荆棘,《内经》无一语可通矣!” 恽铁樵先生运用中国哲学的世界观,在王清任为中医脏腑改错之后,在西方医学侵占了中医脏腑固有名称之后,为中医理论的生存找出来一条生路。 1933年发表了另一篇哲学论文,为中医理论的科学性,找到了更先进的理论支撑。杨则民所著的《内经之哲学的检讨》,1933年在《浙江中医专门学校校刊》第6期发表,1935年《国医公报》第2卷转载,1948年《国医砥柱》第6卷4-9期连载,还在同年被《中国医药论文选》收载,足见此文影响之大。杨则民认为,自余云岫《灵素商兑》发表之后十余年,除了恽铁樵进行了比较有力的批驳之外,还没有人能够比较深入地对其进行分析批判。因此,他用辩证唯物论和自然辩证法分析中医学,从全新的层次和角度批驳了将阴阳、五行学说视作迷信的说法, 令当时医界耳目一新。 杨则民说:《内经》“一曰阴阳,出于儒家之《周易》;二曰自然,取之道家之说;三曰五行,出于邹衍之流;四曰运气,善言天人之际,取诸谶纬之说;五曰脏腑经络病理针灸,采诸当时已有之医学知识”。杨氏因此得出结论:“然则,《内经》之思想方法果何如乎?吾敢毅然断之曰:辩证法也!”他用当时最为先进得哲学思想,为中医理论找到了存在的依据。他说:“《内经》作者,不以分段视人体,不以单体视疾病,而以整个的互相联系的观念视病体。是《内经》之思想方法,固辩证法的观察也。”有了这样的认识,杨则民主张:“《内经》之方法为辩证法,故不适用机械的科学方法之研究与批判。其最高理论,为阴阳五行生长收藏与调节,而以辩证法叙述之,故欲研究而理解其内含之精义,自以辩证法为最正确之途径。”因此,他把否定中医理论、把阴阳五行视为玄虚之学的说辞,彻底推翻了。 中医界因此找到了自信,推崇其观点者日见其多。 在西医视野之外,哲学使中医自立: 现代西医把病理病灶作为疾病的本质,有其实证精密的长处。但是,一方面,病理病灶不是最细微的改变,排他性的“纳入标准”,使现代西医对于大量来自人体身心不适的证候“视而不见”,使其救治的范围变得很狭隘,不能确诊也就很难“早期介入”;另一方面,现代西医大多只研究一种物质的属性,或者只研究两个物体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对于多因素、多环节复杂病理变化,对于多组分、多“靶点”的复合药物的代谢过程,缺乏研究方法,更没有成熟的经验,所有这些“盲点”,都是中医学优势无可取代的地方。 中医学的脏象学说、辨证论治特色,依据的就是中国哲学的“有诸内必形诸外”,也就是说“有诸外必根诸内”,形名一体,内外统一的“表里如一”学说。也就是说,表现于外的证候,不是一个肤浅的东西,而是整个生命有机体的变化,在总体整合后的外在反映。中医抓住了外在的证候,就是抓住了整个生命的总体特征。 诚然,病理病灶的诊断是过硬的指标,但是,病理病灶只是一个“慢长的复杂微观变化的一个结果”,属于宏观的,大体的诊断,是相对的黑箱的诊断,而不是最微观的白箱诊断。人体对于“慢长的复杂微观变化”不都是浑然无知的,也不都是无法感知的,人类经过进化形成了智慧的思维和语言,他们能够把自己身体里的种种变化整合起来,形成“自我检测报告”,把自己动态的健康状况汇总起来,形成主诉,提出中医可捕捉的证候。在病理病灶形成之前,中医就可以辨别证候,治疗证候,消除证候,达到治疗关口前提,实现“治未病”的健身目的和“治已病”的有病早治思想。 单独一个病理病灶,现代西医善于诊治。然而,老年人的“从头到脚”的“全毛病”,病理病灶太多,如果还是不顾整体而只追求“局部最佳”,让患者在各个专家门诊之间徘徊,按照各位专家依据科学根据开出的全部药物治疗,其综合结果如何,相互作用如何,恐怕没有专家说得清楚,因为各位专家的药物,都是按照一个一个的靶点设计的,对于“因果网络”的影响,还没有评价方法。而且,随着科学仪器不断精密,分子水平的“高表达”“低表达”的数量爆发式地增加,需要拮抗、阻断的靶点越来越多,人体“需要”的化学制剂将会越来越多,这种还原论指导下的方法论的缺陷,将会越来越明显。 中国中医科学院著名专家陆广莘研究员说,现代的疾病模式,是用科学主导医学,“努力找病,除恶务尽”的结果,使“看病难、看病贵”的趋势难于逆转。要解决这一难题,就要按中医的健康理念,大家一起去寻找健康。 中国中医科学院傅景华研究员说,当务之急是要大力遏止中医西化,西化中医只能削弱中医。 ; M: Y7 L! P: a( j,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