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医家学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技艺传承现象,即家族世代以医为业,在家传经历环境中,逐渐形成世代相传的职业志向、职业精神和职业经验。家学内涵丰富,既包括了家学精神的砥砺,家传经验的世代相守,又包括了家学的变迁与发展。现将其内涵概述如下。
修身齐家 医道济世
《大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指出学问之道首先应该通晓明德,只有树立了通彻明达的道德信仰,才能有亲于民,有体于民,有益于民,而以臻于至善为目标。世医家族和我国古代其他世代相传的传统学业一样,把修身和齐家作为立业的根本,世传之《孔子家语》《朱子家训》《颜氏家训》即如此类。故此,医界和儒学世家又往往都有“幼承庭训”之经历。修身齐家而成家训,家训为体;医道济世而成家技,家技为用。
如著名中医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院余瀛鳌出身于世医家庭,三世祖余奉仙在写给其子余无言的家书中道:“‘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亦即吾之座右铭。吾自信处己及学问之道,勉能守着第一句;立身于穷困之时,勉能守着第二句,汝频年羁旅江南,当此之时(指国难),颇知守身之旨,我心大慰。所谓‘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汝知耻矣,即近乎勇也,勉之勉之。”余无言将父亲“守身为大,知耻近勇”之教导铭记终身。余瀛鳌亦将此两句谦谨奉行。
又如,著名中医学家蒲辅周出生于四川省梓潼县世医之家,原名启宇,其祖父蒲国桢、父亲蒲显聪皆为名医。蒲辅周少年即存济世活人之心,立志于岐黄。祖父对他教导十分严格,常言:“医乃仁术,如不下一番苦功夫,不足以为医。”学医采用临证与读书相结合的方式。3年后在出师仪式上,祖父又谆谆告诫:“医乃仁术,此后从医,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技,而且要有高尚的医德。”先生行医不久,即更名为“辅周”,取“辅助贫弱,周济病人”之意。并将祖训铭记在心,毕生奉行。如此,家训和医道,体用相辅相成,成为世医家学传承的精神支柱。
克承家学 绍绪箕裘
古人治学讲求门径,家学教育是世医传承的重要启源。医学世家,家学渊源,学有所本,代代秉承不息,不但使得学术和家技得以薪火相延,甚至在某一地域还形成了以家学为模范而争相效法和传颂的学术流派。新安地域名医辈出,医著宏富,学派纷呈,世医家传,生生不息。据不完全统计,新安世医家传3代至30多代的世医“家族链”共有63条,部分名医世家一直延续至今,如今较著名的有定谭“世传张一帖”、歙县“新安王氏医学”“黄氏妇科”“郑氏喉科”、蜀口“曹氏外科”、舍头“程氏内科”“汪氏内科”“吴山铺伤科”“正口妇科”、休宁“西门桥儿科”、祁门“胡氏伤骨科”等。
清代顾清在《东江家藏集·慎庵钱君配徐孺人合葬墓表》中谈及明代中叶苏州世医之盛时说:“吴中自宋多名医,至国朝尤盛。凡今京师以医名者,大半皆吴人也。而盛氏之大方,李氏之产难,陈氏、钱氏之婴孺科最著。”家学或专或博,执业或精或广,医技或内或外,但世代相守的独门绝技或家传秘法成为世医大行其业的重要招牌。父子相传,他们对世代相守的家学倍加珍视,为避免沉沦失传,承续不断,故代有其人。再者,由于生活在特定的家庭环境中,孩子的成长从小就受到熏陶,因而逐步产生兴趣,子承父业,弟承兄业,世代相传,不坠门风,这是家庭教育的结果。在这样家庭成长的孩子往往很小就会在课余随长辈侍诊,或对先辈的“不避长幼妍媸、怨亲善友,虽风雪载道,亦必亲赴救疗”的大医精诚所激励,成为世医家学传承的精神动力。
荣业所基 籍甚无竟
世医之家往往会因在某一地域行业日久,传承不断,而在社会评价和认可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世代所积影响和荣誉会给家学从业者带来普遍的信任和声望,成为代代立业的根基;另一方面,世代相传,“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世医家族能以医业济世救人,自然形成职业和家族荣耀感,并且能以所基之“荣业”克己复礼,忠贞不渝地承守家训和家学,并以祖上的动人品迹或精妙治验作为传家的精神财富,成为世医家学传承的精神崇拜。
如同仁堂乐家祖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因朴实诚笃而成为医界和药行广泛传颂和奉行的职业道德垂范。又如,据余无言回忆道:“曾忆40余年前……盱眙、泗阳、宿迁、涟水一代灾荒尤甚。流亡载道……流亡人之中,每每病疫,先后迭病平均约占百分之三十。先君以医故,特以大锅熬药,药以斤计,权其分量及病者人数,每人予以一碗,愈者愈矣,不愈者再服,无不愈者。其用药以石膏、大黄为主,盖仿余师愚法也。予时以锅煎药,向所未见,故深入脑海以识之。”
世守心法 专门相继
世传之学能够代代相袭,一方面归功于及时总结经验,形成家门秘法或秘传心得;另一方面,传承中还不断博采诸家,有所发挥与创新。
世传之学既有大方脉杂病科,又有外、妇、儿、眼、咽喉及骨伤、针灸等专科。如:江南何氏二十八世医、江苏昆山“郑氏女科”、塘西“十六世眼科”、明代薛己世医、明代杨继洲世传针灸、明代陈司成八世疡医、清代王维德世传外科、无锡“尤氏喉科”、平遥王氏妇科、上海石氏伤科、“京城小儿王”等。这些世医各有绝技,有的传承几十代,延绵一千多年,有的至今还在传承,名震大江南北;又如家门绝技,平乐正骨、金针拨障术、王氏小儿上颚望诊法等;以及家传秘方,如云南白药、疮疡红纱条、季德胜蛇药等,至今仍在广泛应用,在民众中享有很高的声望。这些都足以充分反映医门心法和专业相继的学术特色。
世传警训 从医宜忌
世医传承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不仅是治疗经验和有效方药的积累,世代所积实践教训与失败的经历,对于世医行业仍然具有重要启示。魏文帝曹丕曾在《与群臣论被服书》中言:“三世长者知被服,五世长者知饮食。”意指讲究穿戴、饮食需要连续三五代的传袭,才能真正有所领悟,与《礼记·曲礼》所载“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异曲同工。《世医得效方·王充耘序》曰:“语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医何以贵世业也?谓其更尝多,而险危剧易皆得之耳闻目见,较之臆决尝试者,得失何啻倍蓰。且药进医手,而方传古人,古方之行于世者何算,一证而百方具,将为所适从哉……医所以贵专门,方所以贵经验也。”
如清代有喻嘉言《医门法律》之作,既是规范医疗辨证施治的准绳,又是警醒医界流弊的科律。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安徽歙县世医吴楚,为名医吴正伦之玄孙、吴崑之侄孙。在《吴氏医验录》中设有专篇“兰丛十戒”(戒贪吝、戒粗疏、戒偏执、戒势利、戒妒忌、戒托名王道、戒选药误病、戒恣用寒凉、戒趋时希利、戒自满),不但规范了行医为业的道德准则,而且对于世俗的成见和临床中积累的经验教训予以了警训。
世遗案稿 学有所凭
《世医得效方》中危亦林言:“高祖至朴,凡五世矣,依按古方,参之家传,昕夕弗怠,刻苦凡十稔,编次始成。”类似的著作举不胜举,或世代相传,或代有发挥,或历代自订补充,如笔者整理出版之《中医古籍孤本大全》,书中曾经收录的《世医通变要法》《家学渊源》《南沙大树坡徐氏四世医案》《支氏女科枢要》《凌门传授铜人指穴》《白驹谷罗贞喉科》《祁氏家传外科大罗》《大河外科》《仝氏家藏幼科指南》《芜湖夏氏小儿良方》《李氏秘传眼科精要》《竹簳山人医案》以及《陆氏三世医验》《塘西十六世眼科秘本》等皆属此类。
这些珍贵的孤本秘籍成为家学遗存经验的重要载体,使得世代相传,学有所本,但因系家传,往往以抄本传世,存世孤罕,故其中记述经验弥足珍视。(李鸿涛 中国中医科学院 张明锐 内蒙古医科大学)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