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经》对虚损病机的阐发 从今天开始,每周一晚上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我和大家一起学习《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我们接着原来的讲座内容往下讲。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一起学习了《史记》中关于扁鹊的记载,那些资料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哪些是用来说明道理的寓言故事,我们还一起学习了扁鹊医学的内容。我们今天继续接着上几次的讲座内容往下学习,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难经》对虚损病机的阐发。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守数精明,后世修序,弗能易也”,我们可以看出扁鹊是中医学的集大成者和真正的宗师,我们在司马迁的笔下看不到中医学还有其他的流派。被后世称赞为遵照真实历史记述的《史记》中没有中医学其他流派的记载,充分的说明了扁鹊秦越人在中医学中的“宗师”地位,所以研究扁鹊医学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临床价值。 扁鹊论损至脉,是根据脉动次数多少进行推算而作出的论断,其原创性的学术思想,被其后的医学家所继承,并且逐渐发展成由“虚”到“损”的“虚损学说”。 《难经》的有关论述,就反映出扁鹊损至脉理论,与后世虚损学说之间的过渡状态,其中有继承,也有发展与创新。 《难经·十四难》说: “脉有损、至,何谓也?然:至之脉,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此至之脉也(正常成人的呼吸频率为12—20次/分钟,比古人的每分钟9.4/次分钟稍微快点,这是现代人体质比古人体质差的因素导致的。一呼脉再至,相当于脉率60—100次/分钟。三至84—140次/分钟。四至96—160次/分钟。五至120—200次/分钟。六至144—240次/分钟。五至、六至的脉率随时有室颤的危险,所以是非常危险的,更不用说再复合其他的脉象了)。何谓损?一呼一至曰离经(脉率24—40次/分钟),再呼一至曰夺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绝。此损之脉也。至脉从下上,损脉从上下也(至脉的分级是根据脉率从低到高进行分级,至脉损伤人体从下焦到上焦;损脉的分级是脉率从高到低进行分级,损脉损伤人体从上焦到下焦)。”“脉有一呼再至,一吸再至;有一呼三至,一吸三至;有一呼四至,一吸四至;有一呼五至,一吸五至;一呼六至,一吸六至;有一呼一至,一吸一至:有再呼一至,再吸一至;有呼吸再至。” 这里的损至脉,基本上继承了扁鹊的损至脉理论,但是省略了扁鹊的推导过程,没有一呼脉行几寸、一吸脉行几寸,一天之中气血如何循环的复杂计算。 《难经》在直接引用扁鹊关于损至脉研究的结论之后,很快就发展了“损脉的病理”,把临床证候与之紧密联系,并且总结出治疗大法,而其对“至脉的病理”阐发,逐渐被后世淡化了。 《难经·十四难》说: “损脉之为病奈何?然: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损的肺气,肺的宣发肃降功能障碍,肺犹如一身之橐龠,气血的宣行敷布都需要依赖肺的功能正常,肺主皮毛,肺的虚损首先反应在皮毛上,皮肤干燥,没有津液,毛发折落。曾经治疗过一个肝癌的病人,在后期的时候就出现了这种情况。);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心的虚损,心主血脉,包括两方面,一是主血,一是主脉,二损的患者不但气血虚衰,而且“壅遏气血,令无所避”的脉管的功能也会出现功能障碍,由于气血的衰少和脉管功能障碍的共同影响,导致五脏六腑得不到气血濡养,这个情况也是很严重的虚损);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脾的虚损,脾主肌肉,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为孤藏,灌溉四旁,大肉已脱往往是恶病质的表现,也是无胃气的表现,这种情况往往预后不好);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肝的虚损,肝主筋,主藏血,是人体气血的贮藏之所,有调节人体气血运行情况的功能,从一损到五损,虚损的等级和程度是逐渐加深的,发展到肝损是非常非常严重的,这个时候人体气血衰少,肝血在前期已经被损耗殆尽,由于肝血衰少,筋不能得到肝血的濡养,所以筋弛缓不能遂行屈伸牵引关节运动的功能,所以这个时候人已经卧床不起了);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五损损的是肾脏的精气,肾主骨,为先天之本,疾病发展到后期都会累及肾,肾气受损会出现骨头的病变,例如老年人的骨质疏松、骨质增生等病变都是肾气受损的表现,严重疾病出现骨骼的病变是很严重的情况,到了这个阶段病人已经不能起床,很快会出现生命的终结。在脉象方面可以有寸口无脉,在尺部稍稍有一点脉搏的搏动,很微弱的那种脉搏搏动,这种情况预后很不好)。反此者,至脉之病也。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损脉的病变顺序);从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至脉的病变顺序,肾、肝、脾、心、肺)。” 《难经》对于损脉与临床证候之间关系的总结很细致,并且与五脏、五体、饮食、气血相联系,甚至可以忽略脉动的快慢程度,直接从证候表现来决定其虚损的程度,这就为“辨证论治”奠立了基础。 《难经·十四难》说: “治损之法奈何?然: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荣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此治损之法也。” 《难经》总结的这个“治损”之法,已经具有了普遍意义,在字面上也从“治损脉之法”,演化为“治损之法”,省略了一个“脉”字,使其具有了“普适性”的指导意义。在临床上,一般医生见到五脏、五体的虚损,就可以从这里借用“治损之法”,进行辨证论治,因此,得到后世普遍遵从。 《难经·十四难》论述“至脉”所联系的病证,论述的也很细致: 脉来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曰平(平人,也就是无病的人)。一呼三至,一吸三至,为适得其病(病的时间不长,是数脉脉象)。前大后小,即头痛、目眩(前为阳,后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大说明气有余,大则病进,所以出现上部的病变),前小后大,即胸满、短气。(小,说明气不足,所以出现短气,胸闷的表现) 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欲甚,脉洪大者,苦烦满,沉细者,腹中痛,滑者,伤热,涩者,中雾露。(一呼四至,一吸四至,一次呼吸脉八至,脉如果是洪大的话是数脉,是内热盛的表现,火性热,属心,热扰心神所以会出现烦闷的表现,满,是闷的意思。如果脉数而沉细,这样的脉象一个肝气郁而化火,这种情况的脉象一定是弦的,肝气横逆犯脾,会出现腹痛的症状;一个是脉数而沉细弱,是阴虚不荣经脉,也会出现腹痛的表现。如果是滑数的脉,是内热盛,并是湿热的表现,脉数而涩的话,是雾露之邪侵犯人体的脉,也是血热伤阴的表现。) 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当困,沉细夜加,浮大昼加,不大不小,虽困可治,其有大小者,为难治。(一呼五至,一吸五至的脉,脉率在120—200次/分钟,这样的脉率或者说心率,人很难受,心悸的感觉很严重,根本无法活动,如果是这个时候的脉沉细,说明疾病在阴分,夜晚的时候疾病加重,浮大的话说明疾病在阳分,白天的时候疾病会加重。脉不大不小,与平时的脉在大小方面没有区别的话,疾病是可以进行治疗的,如果出现了脉体或大或小的话,疾病很顽固,难以治疗) 一呼六至,一吸六至,为死脉也,沉细夜死,浮大昼死。 (一呼六至,一吸六至的脉,脉率在144---240次/分钟,随时有室颤的危险,就是现在的医学急救水平也是难以进行治疗的,如果沉细疾病在夜晚加重死亡,浮大的话白天加重死亡。) 尽管《难经》对于至脉的病证论述也很细致,但是并没有相应的治疗方法,更没有被抽象到具有普适意义的基本法则。因此,“至脉学说”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小,甚至逐渐被人淡忘了。 临床上,至脉多见于外感热病的过程,或者杂病过程之中的危重症,张仲景与后世医学家有一些零散的论述,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难经》对“脉贵有根”的思想进行了阐发,“十四难”说: “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能为害。所以然者,人之有尺,譬如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知不死。” 所谓“脉有根本”,就是“人有元气”,因此,“以脉决生死”是中医历久弥新的传统。 扁鹊脉学、扁鹊医学对后世影响很大,但是,它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有坚实的医学基础,这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逐渐深入揭示。 第四章、扁鹊医学的源头与影响司马迁说:“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在中医学发展的历史上,扁鹊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然而,扁鹊的医学不是没有源头,没有基础的空穴来风。因此,我们既要看到扁鹊医学对后世的影响,也应该探索扁鹊医学形成的条件。是谁启迪了扁鹊的智慧?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从中华文化的源头谈起。 + \, n8 ~5 q: h
第一节、扁鹊继承前人的整体观整体观是中医的核心概念,它是如何起源的?笔者认为,中医的整体观来源于女娲、伏羲文化。女娲炼五色石补天的神话,把古人关于人与天地相关的思想表达出来,而伏羲八卦则把这种理念上升为哲学,三爻画的八卦之中,有天道、有地道、有人道,文王演周易的时候,“兼三才而两之”成为六画卦的六十四卦。这是一个逐渐形成、不断完善推演天地人关系的哲学体系,它必然启发了扁鹊的思想。 女娲文化源远流长,是内容丰富的神话传说,也是古人对于史前文明的猜想。 《山海经·大荒西经》、《楚辞·天问》、《礼记》、《史记》、《淮南子》等秦汉古籍都有关于女娲的记载,其内容主要是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的故事,看似荒诞不经,其实富含着深刻的思想启迪。 1、天人相应的整体观萌生于女娲《淮南子·览冥篇》描述传说的上古时代,天灾人祸层出不穷,女娲补天才改变了面貌,是一个沧海桑田的变化:“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这个描写,也许是母系社会流传下来的故事,因为其中顶天立地的英雄是一位女子,而不是英雄好汉伏羲。在男权物缘社会里,很难会编排一个女人顶天立地,所以这则故事应该来源于母系血缘社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在天地之间不是无所作为的,而是大有可为。天和地是密切相关的,天上的漏洞,可以由地上的物质来补充。 有人会说,石头能补天吗?天上有石头吗? 古人夜晚仰望满天的星斗,银河众星闪烁,不时有流星划过夜空,有的人真就见到了天上掉下来的陨石。那么,这从天上掉下来的石头是从哪里来的?他们由经验事实认定,天上一定是有石头的。要不然,天上怎么会落下石头来? 父系社会的伏羲,继承女娲的思想,把天地人相关的思想,上升为哲学理论,因此创立了八卦,推演天道、地道和人道。 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应该奠基于女娲时代。 % E J4 n4 j7 j1 v
4 q6 t* X" J" D; ^: _'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