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一技之长 / 正文
探寻五运六气理论的历史渊源
马京雪 发表于:2020-2-28 21:37:17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1960
本帖最后由 马京雪 于 2020-2-28 21:45 编辑
* a9 ]3 x' m9 M! c. \+ \
$ V7 T- B1 Z- S% V; ^, V                                      探寻五运六气理论的历史渊源0 e; f  V# d4 b' a2 ~

中国中医科学院 孟庆云

      作者简介

   孟庆云,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从事中西医结合理论研究及教学工作。曾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医卷》副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传统医学卷》副主编等。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著有《中医理论渊薮》《周易文化与中医学》《孟庆云讲中医经典》《孟庆云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百话》等。

     五运六气是在天人合一、周期学、气一元论等理念下,以观象制历为基础,运用天干地支等符号和一定的推演格局,推求值年及各运季时段的气候物候,以及对生命健康的影响,进而提出预测疾病、预测灾害及防治措施的术数体系。五运六气本属于术数,其诞生系多种学术聚集而成。

    五运六气的来源可归结为以下三点:一是天人合一的生命理念和包括生活经验、实践及以此为基础的天文学、气象学、灾害学等方面的知识;二是气和阴阳五行等理论;三是《周易》的易经、易纬体系的术数推求方法。五运六气理论有三个组成部分,即医学气象历法、推演格局和联接运气要素的医学理论。包括气象病因学、五运六气病证纲领、气化理论、病机十九条、运气养生理论等。五运六气的内容,在《后汉书·方术列传》《晋书·天文志》《旧唐书·孙思邈传》都称为或属于“推步”之学。北宋以后,才以“五运六气”命为专名。

      五运六气的演进发展

五运六气的系统理论,虽然出自唐代王冰在次注《素问》时所补入的“七篇大论”,但此理论从发生到形成,却与医学同步,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经历了滥觞期、酝酿期、奠立期、隐传期、经传期等多个历史时期。

    滥觞期——从远古到周代

    此时期主要是产生了五运六气理论来源的知识,并提出了“五运”和“六气”的称谓。此期主要贡献是产生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开始了察天道以明人事的探索。

    先民自形成社会以来,积累的关于天文、历法、气象、地理等以及它们与灾害、疾病关系的知识。先民从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中总结经验,很早就“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易经·彖传·贲》),《淮南子·天文训》称:“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冥之故。”天体虽远,地域辽阔,因与生活生产关系(如农业、航海)密切,都是先发的古老科学。中国古代天文学偕时而进,有完整的历史,各时代继续不断地有记录,有发现,有创解。中国古代天文学可以分为观象派和制历派两派。观象派,如《周礼》的保章氏,春秋时代的梓慎、裨灶等人;制历派,如《周礼》记载的冯相等。殷商时有宇宙结构的盖天说,还有系统的干支记日法,以后逐渐建立起系统的立法。

    中国古代历法丰富,据朱文鑫《历法通志·历法总目》记载,从黄帝历起,到太平天国的天历止,一共有102种历法。五运六气“推天道以明人事”,既观象又制历,以其一套独特的历法成为推演格局的历法。庐央先确认这是在102种之外的独特历法,称“五运六气历”。滥觞期虽未形成系统的五运六气历,但《周礼·医师》已有郑玄注:“察天之五运,并时六气”,说明已经被列入医师的思考内容之一。

      医学知识和灾害方面的知识及它们与天文气象的联系,也是萌发五运六气的来源。周代已有医师的分科与考核制度。中国古代常有瘟疫流行,自然灾害多发。它们都与天文气象因素密切相关。对这些相关资料的归纳,初步形成了五运六气的气候病因说,进而成为推演五运六气格局的理念。

    推占类的术数也是五运六气理论的重要来源。在巫术文化的时代,巫觋们掌管祭祀、战争的决策和医疗。占卜是各方面预测的重要手段,又随着文化的演进不断发展。占卜形式有多种,有星占、龟占、鸟占、风占、梦占、鬼卜、筮占、五星占、杂占、式盘等。此诸占法不断擘发出学术内容,科学性和神秘性乃至迷信内容互相糅杂。殷末周初,术数中有些内容条理化为《周易》,之后又有“十翼”而为《易传》,成为中华第一部哲学著作。术数又称数术,成为“明堂羲和史卜之职也”。其中,八风占、望气占和五星占等,都是以观察星象气候以预测疾病,并在发展中式盘化,是五运六气的原始形式。

周代虽然是巫术与术数并行,但总趋势是巫术向术数发展,《国语》的“天六地五”,为五运六气的发轫铺盘了框架思路。

     酝酿期——春秋战国时代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文化大发展的历史时期。中国古代天文学在这个时期初步确立了自己的独特体系。可以说,春秋战国时代为五运六气的成熟积累了资料,做了充分的理论准备。

       随着天文观测资料的积累,人们逐步认识了天体运行的一定规律,进而作出理论上的概括,产生了对宇宙起源、结构和演化的推测,继盖天说之后,发端了混天说和玄夜说的思想。对日、月及五星的研究已相当深入,二十八宿十二次等体系更趋成熟和完善,楚人甘德的《天文星占》和魏人石申的《天文》著作,载有石氏星表,首次提出金星、火星有逆行,已测定出金星和木星的会合周期。有圭表、漏壶等天文观测仪器,在天象记事方面,有丰富的日月食、流星雨、陨石记事,最早记录了哈雷彗星。论述天文算法的《周髀算经》在战国时已莅世。

       医学方面,春秋晚期医巫分离,在医术传承中已经有用药为主的汤液本草派,秦越人和弟子们组成的扁鹊学派,以及注重养生的道家学派等。各派把口耳相传的医术编撰成书,惟气象病因学是各派都遵从的。

    战国时代,方士的崛起,使术数向系统化、理论化及专攻的方向发展。此方士并非《周礼·秋官》之方士,乃方术之士,以占筮、推步、求仙、炼丹为业者,尝自言能长生不死者。起源于七雄齐燕滨海地区。后来不断发展,除卜、星、相之流为方士外,医家也被列入方士。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言:“余锡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方士之学术成为方技(伎)。如《汉书·艺文志》云:“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太古有岐伯、俞拊,中世有扁鹊、秦和,盖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方士各有专长而分门派,有阴阳家、五行家、堪舆家、布姑子术、相马术等,随着《易传》的推行,方技逐渐理论化,如邹衍提出“五德转移”“五行相胜”等理论。

    此时期阴阳与五行不仅各自发展,进一步理论化,两者还结合成一个系统。1993年湖北出土的郭店竹简即有《五行》《太一生水》等专著;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曾出土《篆书阴阳五行》与《隶书阴阳五行》,是西汉人抄写的先秦著作。这些出土文献表明,五运六气格局的框架,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经构建了。与五运六气相联系的,如马王堆出土医书《五星占》《天文气象杂占》;1985年湖北江陵张家山出土的《日书》《历谱》;1993年江苏连云港温泉镇汉墓出土的《神龟占》《六甲占雨》等等。早在《管子·五行》,记载冬至后睹甲子、丙子、庚子、壬子,而木、火、土、金、水相继用事,为五运各主72日的先源。《礼记·月令》记载要关注疫气发生的原因:“人受疫气,何以异此?”并记载疫气的发生,可依据它与一些自然现象的联系预测之,如说:“孟春行秋令,则民大疫”“果实早成,民殃于疫”“诸蛰则死,民必疾疫”等。未臻成熟的运气理论也被用于商业。如《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范蠡的老师计然,巧妙用运气理论经营而赢利:“故岁在金(星),穰(丰收);水(星),毁;木(星),饥;火(星),旱。旱则资车,水则资舟,物之理也。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另一位善于经营的白圭,也因有预测气象而“积著率岁倍”。

    奠立期——秦汉时期

       阴阳五行和《易经》是秦汉时代的学术骨干,也是五运六气理论的构架。秦汉时代,作为五运六气学术背景的三方面来源以及发展和成熟,援发为五运六气的三个组成部分。

       五运六气的三个组成部分即以天干地支符号系统表述的历法和周期,以气一元论和一分为三贯穿的推演格局,由气象医学、疫病流行和气化学说及治法治则,这三个组成部分共同构建成五运六气的医学理论。

   五运六气历、律、候三位一体,推天道以明人事。气候物候依循节气,节气的至与不至依凭历法。五运六气在天文观测基础上建立了独特的历法。秦汉时代天文学的成就和制历的技巧,都能体现于“五运六气历”。汉代重视实际观测,以及从赵君卿(爽)注《周髀算经》到盖天说与浑天说的争论,促进了天文历法的发展。汉代以前的秦朝尊邹衍的五德终始说,认为秦得水德而有天下,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以六为度,以六为节,服色宜黑,以十月为岁首,即所谓周正。历法采用了比较接近实际的颛顼历。以365又1/4日为一回归年的长度,29又499/940日为一朔望月的长度,以19年7闰的办法调节节气。

    汉初仍沿秦时历制。后来逐渐发现实际节气有所提前,汉武帝下令征召民间天文学家进一步测算,经30年的争论,于公元104年颁布了太初历,当年为太初元年,以正月建寅为岁首,一朔望月为29又43/81日,又称“八十一分法”,仍用19年7闰。历法内容包括二十四节气、朔晦、闰法、五星、交食周期等,这是历法学上的一次大改革,是落下闳、邓平制定的。东汉末年,刘歆附会夏、商、周三代的三统说,又补充了日月食周期和五星运行资料,制定了三统历,也有其价值。东汉章帝时发现,三统历与天象实际不尽符合,由贾逵、编讠斤、李梵等人又制定了四分历,它载有合朔弦望、月食加时的方法,还测定了二十四节气的晷影。五运六气历法的创立者,在一周天365又1/4四分法的基础上,主要考虑一年24节气和疾病流行的相关而制历,“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素问·六节藏象论》),即365又1/4日为一年,四时气候的变化可用三阴三阳的六气分六步。六步分主气、客气。主气的六步是气候变化的常令,大体按风、温、热、雨、、寒6个季节次序排列,实际是火分为二的五行相生顺序。每一步60天87刻半,年年不变。客气也6步,但顺序按三阴三阳(运气以厥阴为一阴,少阴为二阴,太阴为三阴;少阳为一阳,阳明为二阳,太阳为三阳。厥阴主风木,少阴主君火,太阴主湿土,少阳主相火,阳明主燥金,太阳主寒水)而且与各步的相合各年有轮变。6步每一气为30日43又3/4刻(百刻制),即《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说的:“位有终始,气有初中”和“初凡三十度而有奇,中气同法”。于是建立了一年12个月,有6个运季,以春分为岁首(《素问·天元纪大论》云:“少阴所谓标也,厥阴所谓终也”)的历法。此历法以天干地支为符号,一日按百刻制,以60年甲子为周期推算。

         五运六气格局推法理论的形成,经历了西汉的五运和六气的分立时期,到东汉的五运六气结合的推步时期。

     西汉及其以前有很多占候和预测气象之书,如《娄景书》《九宫八风占》《天文气象杂占》及《五星占》等,很多纬书中有论及运气的语句,如《易纬·河图数》有“五运”和“六气”之名词。《易纬·通卦验》论及24节气灾异及“当至不至”“未当至而至”之应。《易纬·是类谋》有“六十而一周”。《孝经纬·钩命诀》云:“五气渐变,谓之五运。”《易纬·乾凿度》记载最多:“五气以立,五常以行”,“日十干者,五音也”“辰十二者,六律也”等等。在西汉时已经有五行派与六气派两大派。五行派据五星推占,马王堆出土的《五行占》属于此派。《史记》所记的夏候始昌、夏候胜等人也以五行推占。《史记·天官书》所记之王朔与魏鲜属于六气派:“夫自汉之为天数者,星则唐都,气则王朔,占岁则魏鲜。”魏鲜以“四始”决定一年的有余、不及、正岁。

    东汉时期,术数家把各自独立的五运和六气合而为一。五运六气虽然都以阴阳五行和易理为据,但推理的依据不同,五运以时间平移推演为标,六气则以与地面垂直气象的风、寒、热(暑)、湿、燥、火六种气象因素。循“天气制之,气有所从也”,天气统地气,天地合气于气交,把两种推演方式“五六相合”,使“五运并时六气”为“五运六气之应见”(《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由是而五运与六气合而为一。

    在此同时,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成为“五六相合”的理论依据。《素问·天元纪大论》开宗明义地说:“太虚寥廓,肇基化元(元气),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近代诸多关于哲学的气一元论,多以为成熟于北宋,殊不知早在东汉就发轫了成熟而实用的气一元论的宇宙生成论,其模式是元气-五行-阴阳。又以“一分为三”的思想,把阴阳分为三阴三阳,成为六气之本。

      统一的五运六气的格局,推演时分五步:

     第一步,观星象定值年干支。

     第二步,推五运之大运、主运、客运。

     第三步,推六气的主气、客气及主客关系的客主加临。

   第四步,推五运六气相互关系的“五六相合”。五六相合有运盛气衰的小逆、不和,气盛运衰的顺化、天刑,以及运气同化的天符、岁会、同天符、同岁会、太乙天符。

     第五步,根据气象模式推断疾病流行于灾害。

     客气的司天和南北政,也是古老的名词。传说颛顼帝命南政重司天以属神,北政黎司地以属民。五运六气把式盘上方统上半年者称司天,式盘下部统下半年为在泉。其推演的式盘按六步分六格,则左右共四个间气。

     五运太过不及、客气司天在泉之胜复,如无承制为平气则成为病邪。五运六气以此建立了气象病因学,进而把东汉以前的诊治理论纳入五运六气的框架。五运六气遂成为有预测机制的从病因到治疗的医学理论体系。

    《后汉书·方术列传》记有天文推步、河洛推步等推步之术。五运六气为“天文推步之术”或“内学”。记有樊英、杨厚、朗顗、冯允、廖扶等推步术者。《后汉书·苏竟杨厚列传》还记载因推步有验,先拜议郎,三迁为侍中的杨厚。杨厚出身于推步世家,祖父春卿,推步为业。其父杨统除绍其学外,又拜学于郑伯山、周循,杨统著《家法章句》及《内谶》二书,尽传于杨厚。杨厚教授门生、上名录者三千余人。死后立庙,乡人谥曰文父。此传可知,称推步或内学的五运六气,在东汉时已经被确立为术数中的专门之学了。值得注意的是东汉郑玄曾著《天文七政论》,惜此书已佚多年。

     隐传期——从三国到唐初

     五运六气立学以后,从三国到唐初的500年间,未能很好地传承,其主要原因就是“在形式和取义上都近似纬书”。

李学勤先生指出,看七篇大论的标题,如去掉“大论”两字,就有六篇为三字题,即“天元纪”“五运行”“六微旨”“气交变”“五常政”“至真要”,在形式和取义上,都近似纬书。这种现象,很可以同《参同契》对比,它们都是纬学盛行时期的产物。

    纬学的兴盛,始于西汉晚期,至三国已趋衰熄。曹魏“科禁仙学、兵书”,凡谶纬均须上缴,否则坐罪;西晋也“禁星气谶纬之学”,此后南北朝皆有厉禁,七篇大论被当作纬书,只能在道家或道教人中秘抄传承。在《易经》各派传承中,魏之王弼,殊论义理,尽扫象数,也是抑止纬书和五运六气的学术契因。

     再者,术数家皆有根深蒂固的治术意识,不轻意示人,传承时也只讲其然而不讲其所以然,令人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本来就深奥难学,少许人学后,也难得再传。以至500余年几近湮没。但是作为被禁的图纬之书,其推步在皇家司天监中,仍是重要科目之一。而在民间仍被医学家、养生学家们所秘传。如《晋书·天文志》上说葛洪同“张平子陆公纪之徒,咸以为推步七曜之道,以度历象昏明只证候(此处证候指气候)……莫密于浑象者也”。《旧唐书·孙思邈传》称孙思邈“推步甲乙,度量乾坤”。据《唐六典》卷二《尚书·吏部》对官员们的考核,以“四善”“二十七最”为指标,对司天监人员“二十二曰:推步盈虚,究理精密,为历官之最。”唐代医学理论家王冰,次注《素问》时新纳入的“七篇大论”,就是取自“先师张公秘本”。

    经传期——唐代王冰次注《素问》以后

      唐代医学家王冰在次注《素问》时,将运气七篇大论补入,从此运气之学便成为医经,这就进入了经传期。

    五运六气学说成为“医经”的内容,当按“经”的意识对待和传承,但历代不乏异议者。如宋代林亿就以“篇卷浩大,不与《素问》前后篇卷等;又且所载之事,与《素问》余篇略不相通。窃疑乃《阴阳大论》之文,王氏取以补所亡之卷,犹《周官》亡《冬官》,以《考工记》补之类也。”也有人认为七篇是王冰之作。历代以来,关于是否《素问》原版之争的意义并不大,关键在于运气的内容是否为有价值的学问。

      五运六气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运气理论将天人相应理论提到一个新层次以此扩大了阴阳五行理论的框架,并提出了多种疫病从病因到治法治则的论治提纲,提出了著名的病机十九条,完善了《内经》的气化学说,提出了亢害承制、天人应同等重要规律,提出了疾病灾害,特别是疫病可预测之论并有系统的预测格局及应时养生的理论原则等等。仅以此数项,足可以说,运气发展了中医学理论,提升了中医学的理论层次,成为宋以后的带头学科。

    运气之学在宋代因朝廷重视,每年皇帝颁发运历,令民司岁备药,医师考试运气在“三经大义”中为重点内容等,使运气很长一段时间成为显学。以至有“不学五运六气,遍检方书何济”的谚语流传。在此氛围下,解读、发挥运气之学的著作不时涌现。金元四家的崛起,也皆因发挥运气而成学,故当代章巨膺先生提出:“没有五运六气,便没有金元四家”。伤寒学派诸家中许叔微和张老聪的气化学派,乃至《温病条辨》之著,都引运气条文“原温病之始”。

    宋元明清以降,诸名医中尊运气和排斥运气犹如两派。尊运气者,如宋元之韩祗和、杨子建、史堪、王炎、沈括、刘完素、马宗素、程德斋等,明之王肯堂、汪机、张介宾、徐亦墀等,清之陆九芝、王朴庄等。排斥运气者,如宋之庞安时、杨介、郭雍等,明之缪希雍,清之张倬、徐灵胎、何梦瑶等。其争执毕竟是理论问题,很多医生还是能不机械执于推演,灵活地运用运气原理,从气候因素思考辨证论治,传世了很多有价值的医案和论著,不仅用于时病,也用于杂病,还提出许多关于生病规律的问题,如《至真要大论》提出的“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为天人相应的总规律。《六微旨大论》提出的“升降出入”、《五常政大论》提出的“化不可代,时不可违”、《六元正纪大论》提出的“郁积乃发”及《至真要大论》提出“胜复相薄”“久而增气”等,都是现代生命科学的重要命题,历代研究者积累了丰富的医案,不仅验证了临床价值,还显示了辨证论治籍助天地之力,疗效显著,应以实践的观点对待五运六气。笔者也认为这是一门有价值的学问,应该深入研究。(孟庆云)

- b2 ^: m4 ]7 L, t1 R, I2 [
1 G2 O/ J2 `* n: k" K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2-28 21:49:00 | 阅读全部
五运六气的科学原理与中医理论的整体构建
( f' _( A: n+ G/ v8 C+ r2020-02-28  杏苑斋医馆  转自 安歌_王保平  私有9 y* _9 m  d/ l( u  k9 v3 ~& h
修改
! v4 o" B/ u8 r7 _+ x: O五运六气的科学原理与中医理论的整体构建
) {3 ~1 p- q7 q$ H: b& e1 c! |- {3 o% h: Y% |: t( L7 s* z
" z, I& o; W/ g! t( \9 n5 R
% n  E3 L  V4 s/ d% G/ e% F* A# W
什么是“运气”——运气,是五运六气的简称。运气学说是中国古代研究气候变化及其与人体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说,在中医学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是在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运用天干地支等符号作为演绎工具,来推论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在现存中医书籍中最先论述运气学说的见于《内经》的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等七篇。他如六节脏象论,《黄帝内经素问遗篇》的刺**、本病论等也有论述。运气学说涉及到天文、地理、历法、医学等各方面的知识。
. l( J, ?3 h9 ]+ S7 I& _. a$ r8 R# {& h' p. U3 ], U! h5 w* ^6 H0 b& w

- a( E0 n- z- B! V% l& \1 @" o《素问·天元纪大论》云:“鬼臾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鬼臾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其与三阴三阳,合之奈何?……厥阴之上,风气(木)主之;少阴之上,热气(君火)主之;太阴之上,湿气(土)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金)主之;太阳之上,寒气(水)主之。”+ C0 b2 d: Q0 w* G$ Q8 A5 S
5 A4 D, J4 I% M+ k
由上可以看出,地之五(六)行在与天之六气相配时,是三阴三阳(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之六气与天之六气(风、热、湿、相火、燥、寒)相配属的。其中天之六气之热当为君火,即厥阴风气、少阴君火、太阴湿气、少阳相火(暑)、阳明燥气、太阳寒气。君火替代了热气,(相)火替代了暑气。6 ]; I! Y$ ?/ a+ l
/ U2 h  r3 O2 V, i0 S) i

$ M' ^- C  c2 G; S5 G. S- {5 v; @+ s) c( `& Y
摘要:《黄帝内经》以天文气候物候学模型,构建了整个中医学理论体系,这个模型就是五运六气。研究证明,五运是金星与地球会合周期的数学(术数)模型,六气是土木与地球会合周期的数学(术数)模型,金星和木星是太阳系引力和引潮力权重最大的,与太阳黑子周期密切相关。再通过对五运六气周期内的气候、物候、流行病大数据观察,总结规律,构建了可资临床的,应用科学范式的理论体系。8 t2 D8 g. X  x9 \) |* `6 B, j  A

8 H: }3 ^( [- G4 O7 ~" s2 [
# L% W& d/ d3 z6 f" C8 E: Y2 F) ]
关键词:中医 术数 天文 五运六气 基础理论 藏象 经络 辨证论治日地物理 时间医学 发育生物学
. }/ U/ P* r! k$ U' ^/ M+ X  ~+ {" x4 h# R( @- I0 a& p
# r8 v' x, L1 e( v
, `$ s3 x8 f4 ~" m) H+ g2 `' P
《素问·病能论》:“上经者,言气之通天也。下经者,言病之变化也。”由五运六气构成的运气七篇,是言气之通天的,属上经。其它篇章大多是围绕运气七篇言病之变化的,这个言病之变化就是中医的医学理论,属下经。弄清气之通天的科学原理,捋顺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是认识中医的学科属性和研究方法的必由之路。而认清中医的学科属性和研究方法,才能正确发展中医。
/ r1 b+ J& c* R# ~1 n7 d& i: s2 q/ n2 ?0 R5 Y4 [( C8 y8 n& X! P
( r6 I; N5 O% ~* ^9 n4 l
! n. h3 }7 |& c6 @8 p4 a( H
1.五运六气的科学原理% A& {. N% J4 C6 c5 Y/ o

# W, z1 c/ Z! m( @9 N: v7 a1 _ ( @5 D& I# x9 d* }5 s
9 |$ l8 F1 [7 b" `  u& o
1.1.五运六气简述% W$ Z) h7 h/ Y5 {1 X, _
, G7 N! G4 ~2 |
$ ?! Q0 ~6 ~0 V# I$ h. J& f; N  V7 T

2 h# d3 z& C4 M1 K. p- @五运六气是由五运和六气组成的,五运就是把一年365.25天的二十四个节气分成五份,平均每一运为73.05天,一周的五分之一72°,每年初运从大寒那一刻开始。主运五季分木火土金水固定不变,岁运是由当年的天干决定初运木火土金水的哪一行和太过不及。客运是岁运及依序向后排的每一运。以己未年金运不足为例:
, U/ b8 _8 e. `$ C* ~( `! g3 Z! {* a4 o5 z9 B! A

: b* \6 ?- b, U4 X
! S+ w  a, g! c' H5 o* f运数
: n2 X6 i& m% p1 y
: Y2 [) o8 n) U1 ?1 Y7 T7 B, I初运
: Y# j, q6 F# n: ~# k5 `/ L
* r5 i3 ~6 n0 o$ r6 R' n二运, K; |2 L; G8 n6 R: ?% k8 Q8 Y

) W1 `; K/ K- Y三运
- W1 v" r4 j1 J9 e% N
2 `2 z; `' c, c四运" v* H" \( \# C9 X2 [+ c
/ f9 v1 S) {0 q
五运5 \- Z" T  n# x* Y) O8 f  Y

. G& {  S) O2 m' d( J" {' t季节3 C4 ~* i- C1 V+ w' K( F
- [; _* b: ]5 Y# M  b  M" v9 R( a

: X' K6 F+ M* o
, p$ u3 c. G/ y' |" f
9 N( {0 `* F; I7 t4 `3 S- B) K7 F9 V2 d+ Y& [2 H4 S: N' |5 I
长夏4 Z/ D4 W& d2 S* }
' {8 V, x' o0 c% E8 `

. ~9 R5 p2 e2 A( D1 ^& z2 S) c3 G5 R
5 {4 k5 L" ?5 I, q& T0 _' L: h
! L6 I) c+ Z1 G* ?
主运
! K" Y0 K+ b) F" I. I- ]8 c9 a% r% R% H! I$ I( u1 E

3 \5 M) T" B4 m/ M0 j4 H/ ]3 ~' Q. a' d% a/ ^5 w
- A. {- }4 g( B- V- v

- D( f" T% C8 l$ H' @! b- c# L! Z6 J& w7 ?
9 N  M; Z$ S% d: e2 z

9 R4 F$ w( f- v# a3 ~9 i% h: g
5 V4 S, t9 v8 @% B( g& a* e' l; _9 C' S  h+ R* [- N

; J  V, `- f$ ^* d3 W5 M& ]5 T6 Z" y客运; Q% p3 C! x1 B7 W) ^7 @6 U9 e

  E2 [; Z0 E% c金不及2 n5 ~# O' o( _  ~7 Q2 I$ h: T

+ I; c5 a# O, c6 T; g6 i2 J水太过
; j, L2 d2 `& f! N$ b. f# a% G- d3 v% {
木不及
. S" {( b/ I7 b9 I% c7 B  F& f% j2 Q% ~$ ~7 U7 M, h
火太过
0 h! o( q# _9 j& k( Z7 y' n: n8 {0 }
土不及
0 D: r1 Y, j' M4 f# R4 [' E1 g: W+ G( `6 s2 H0 s/ ^

2 o" w; a8 G' y' g- L# q, T) T: h7 p8 J# M, v; a' e
六气就是把一年365.25天的二十四个节气分成六份,平均每一气为60.875天,一周的六分之一60°,每年初之气从大寒那一刻开始。主气六季分厥阴、少阴、少阳、太阴、阳明、太阳固定不变,客之气每年按十二地支决定司天在泉,也就是按着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顺序每年退行一气。在主气三之气少阳位上的客气称之为司天,在主气终之气太阳位上的客气称之为在泉。以甲午年为例:' m; ?# t% [: X2 Y% r# |+ E# `
* k$ T8 D3 A- Q
. L' {& O2 L7 A1 B% |
; J: m3 F! ^5 @  n4 }7 z9 m
气数
5 N% x; h1 X3 ?: [5 O6 [( Q
6 B; J- [' q5 m1 ]6 B( E9 Z) x1 b初之气, ^& L& B6 \3 q+ {, t4 E4 V/ w5 W

2 o3 X' o3 \* q+ x% y2 z二之气7 a% [+ P2 g1 [' M9 Y) J& B. Z
* w# q) ^& _6 c  x4 o: }
三之气
9 \: y' |9 W: _; r4 P
6 ]3 s8 g; t; D四之气' O* u( q+ k3 }) S9 b* N0 h: F% B# a
" F3 Q, F, q: F  {0 ]
五之气8 R, ?' ^2 \; G( S: y) v, }
6 ^. ^1 C" u1 |. Y  \6 n
终之气8 J( U/ g" v. b) R

1 `  o. e. Y5 a/ m2 c3 }季节7 P1 @& h" \! ?; T

9 \; J3 O2 \1 i* O" ~1 T8 ^! F大寒至3 X' w+ l. `6 p1 X9 j

3 ~* J% O- o: t% x; m% y) j4 A春分' Q) }8 ^/ S' \8 z- P
7 J. P! V8 b1 t$ E' [- X8 c
春分至2 E' \2 [6 G. A6 k9 v) Q
- n. w9 g( t4 I  F3 W* F1 l
小满
$ ^. l9 U1 P6 ]$ d+ ^" l1 p/ r4 ?5 C. C! {3 L, {0 m9 N" ~5 a
小满至5 ~$ T: @) ~: d, y1 X
9 Z3 L7 L. P! L( n6 K% b2 K, Z
大暑
$ N. |- w% T+ O3 t; t
: v; P/ A1 G9 S6 g; a大暑至" m5 H- o0 H3 u$ w$ O

; }6 v$ T& t) Y  T  T- a, ]秋分# {2 m, S% |+ @- {& H* k& _

- e$ }7 b( J. _- H' \* t秋分至! T( @4 p2 Q( B; }1 n8 H8 g

: w, S* T* h. v, S5 d9 H8 ^小雪. ?2 y4 ^* j8 W4 _( Y9 a0 X

8 u" F% z5 C" ~, k8 j1 Q( s小雪至
. c% b% V0 u% P
+ Y6 c8 b) P1 a. w大寒; J" ?8 i2 @4 j% j8 l7 O( T! b

" N3 e  d' j' D5 {& I主气9 i0 g- x4 z0 X  H

8 h4 S: B) @) ]$ A厥阴风木( {1 Y9 j  b# E  M1 ^

  l6 N! h- m! D) j! b5 b" K3 t9 t少阴君火
& I# O5 S' L8 b- c5 A6 ~5 c0 o  A/ w2 S9 O* K
少阳相火
7 |# A/ c. z9 Q% m- @
# F5 w) F4 P. C1 h% z太阴湿土% U( o- j1 A) |1 ^

9 [  ?- p% L% J+ F* ^阳明燥金
1 d5 O' n4 j5 q$ }  ^. o
' p" i0 Q, {) B8 {$ F太阳寒水% M" i7 T6 x* _4 A% r, F
) \; C) }: M. \+ R, x
客气
8 u; c: v2 t! m( l% f
9 M5 K$ n8 L$ N) U6 G7 I, z太阳寒水
  h1 E* a9 O) K+ u5 i/ c; w% C: ~8 C
, ?; n: e1 e# t7 v( _厥阴风木
" t4 b2 U7 H# g$ @+ V. u  Y( R7 s  s. O# N+ ?
少阴君火3 f% |1 ]# q& k0 s+ T
4 ]) k3 w/ L( {1 O0 G5 e: i
太阴湿土4 ?: ?0 @4 G  I; s

( g2 ]  v! S; p( C4 v  T少阳相火$ y% Q7 Y% v9 ]7 z# q

2 N) v. u9 ?) s$ S, B. k阳明燥金
, h0 M7 M: T; m- ]
( O0 ~8 K5 w+ w( }
3 ?. Q' q$ ]& k# \! }0 F4 D2 X" U- Q* P( L/ h5 C) D; O5 X, o
. z  X4 M3 x6 W
司天0 L) q4 o% ?, ~( E
2 C1 p5 |+ n9 Q" X1 d* C8 E
- O- ~! {0 o8 C/ Y9 L" q
: q7 p5 S" ^" R
在泉
( i4 `$ d+ l8 A$ ^& {5 O6 j- k2 n, e
9 a; I! w3 a6 _* T( e # e% P5 p6 y0 W; ]3 {
3 d# k; l1 }, M8 j
1.2.五运与金星的关系- t6 p4 a6 i  T) [0 g
; m! E  F0 Y3 J0 v
$ Q' R+ O' y2 M; z: D! G
' T. x% O& a9 J. a
中国古代是把以地球为中心观测天体在天球上的运行规律,通过“天圆地方”模型,转化到平面图上,今天笔者采用的是以太阳为中心的平面图,丝毫不影响计算。
2 H1 I8 V* r8 W+ M( O7 ^+ c
  r( ^* j' ]5 D- X. B
8 L! R- N, s) j1 v$ `+ t2 f
7 U5 [8 j$ V& w$ o% U1 T( A1 L0 p) V& w

* F3 [/ }% j# W, p4 z1 ~: X4 ~2 O# D: w' N8 D6 v
) z7 o' ]% o4 h8 w% `) {

) D. X! z9 D4 |" [) I以地球年365.25天纪年,金星的会合周期是583.92天,减去地球运行一周365.25天,583.92-365.25=218.67天;
8 n7 b$ F% l- _* o1 h' M! X- s5 L# p% [; ]
218.67×360÷365.25=215.53°,近似216°;
! f0 u% Z7 g4 i0 d4 r+ Q( a
8 d, v- T5 z4 ?. _* Y218.67÷3=72.89,近似一运的天数73.05;( @: ?6 y, q9 T0 R) P
( W) J" C! O6 ~- B) c& \$ m5 M
金星与地球会合,大约8年在时空中画了一个五角星,并以二十八星宿做标记。第二次会合比第一次会合多出三个运,比地球运行两周少了两个运,见图1。
1 H( x0 ]% n, c9 y' `% {0 e  K; C: k7 }

% J4 ~( V. W- z8 E3 X9 x$ @. j; k8 V
以10年为期,地球与金星会合,5 }& \) Z. y  m

! U5 `" c1 h9 Q4 ^第一年在1位、
9 n# r' j# b6 {5 z2 S# v/ h5 b8 Z  E% [4 b, B) _
第三年在2位、0 |" G4 x% s' }! x
& K+ D6 g4 i7 S  @3 Y: X; c
第五年在3位、
8 o+ @- C# b+ I* h$ e
, Z1 ^. y( |% I: O2 K* J! o第七年在4位、
. Q" D" l% s/ u; b) H2 v% Y  e1 ^" b9 g9 ?$ W& A0 g$ Q& W( w
第九年在5位,走完约8年一个五角星周期。( d; A$ \0 f  j1 x

! y5 P& k5 S* i! R+ Z! ` & ?( x! E1 j* S
; Q7 x7 _5 g5 ~- ]" d
而第二年地球在A点,金星在4位、
( d  P. o6 C1 m8 t% ]& k( Z( a7 z0 W& f
而第四年地球在B点,金星在5位、' ?/ }7 d7 v& {9 R( O( y% }
2 `  z6 F8 V# b' p9 B0 ^. ~
而第六年地球在C点,金星在1位、
, Q  b) V1 V, {3 w$ }  F# D
/ s2 |5 B# {" \& r" d/ v    而第八年地球在D点,金星在2位、      3 m: H. |& e7 q+ ]4 w

* m  h" f. }' J2 ~+ ]* }  O    而第十年地球在E点,金星在3位。
: S% T" a1 ^1 K/ Q* L
! a/ K4 Y; R/ i% V, M5 f 7 i/ ~- G) r4 O6 e3 x- x; `& h

2 t- b7 F; D6 l8 z6 |8 a  这样就得出地球五运的岁运:
4 B: ~4 H! D* A! Z0 A/ u& c3 a# o! ]4 Z# m# N. d
  ]& R! L" i8 \; ]4 J! @3 i

6 t7 |+ C9 A& G4 @8 M2 I年份; I5 W& e0 y* X( _# O- W) f

1 U. Y2 R" o; K# h+ f' K4 Q" H# N3 L' S* t4 O
4 U9 r2 u( h1 ?
' t% P2 u% r  J' \. G" }
" a7 m% q  O# Q% b- ]3 ]+ I$ q

7 \2 ?" k; x4 ?6 R* z# U. ?+ f$ |  H! A8 f6 b
% t& Q( p; M6 b2 @2 z" Q
2 y1 _# Q/ m0 A: P2 t- b( K- i

7 ?# _7 w, A9 E$ [- E- P# |7 k
6 M2 y* _; D1 N! s1 S3 D+ i
6 l0 ]$ v, K9 M4 _# o$ J& R1 z% u. ]# X) B/ {1 R& s5 Q% ?
) ^4 Q4 Q0 B8 i% U
9 Q: C* @, a! F! p
. T( R' }2 L* E/ e2 @
, }* R7 V. M5 t4 d& X: @
$ H% s! q  }* x, C" B0 k; O
  _4 D. R( C/ O& ]* Z

/ i$ @1 |2 K. e# o3 u# F9 j# L/ C2 ?7 M6 g! L, a( H9 R. p
五运$ G# W% j$ x4 E/ d  A9 {! q' ~

( ]) I( ?/ `" n, m- j木↑
; `8 I5 c& h5 m9 _3 S- ]. \' A  H* V' b0 s
火↓
$ @" [( G$ \" Z# |6 O5 R. }! `& b' C! y0 O
土↑  N! M0 S9 h: e6 ]% b( e  m

0 f$ S9 q- {: Y金↓
1 x, t, U$ M, d" `+ p9 G9 Q
$ A9 B, [7 F4 ^9 F( M/ B水↑* b5 q- s+ m, ^) H. h2 K! V/ G) g

* I5 u- }* S  L# w- n- i木↓! d6 D9 w. {8 I  O2 t

7 z* d7 d4 D1 D, G0 ?/ l, x0 z, Y2 `火↑$ U6 v3 h# |: L* p( K' y8 T, F

2 F0 I7 E/ k3 Z  h土↓- r8 ^! s! i2 M

- c* v9 |. X6 i* ]3 `6 p- k  Z; F金↑3 k, m( e% `9 ?; d3 E$ _- i$ i

3 j/ C. A, {$ l" \& ?) w5 |水↓4 v% X. t: z9 s4 H' T
5 w( `/ Y  F! Q  j( R6 H
位点
( U) f. o- }0 x1 ?6 o" z- }( l$ ~! W" ~+ \* E7 Q% c
1
1 b/ [6 ]- n/ O0 i
( k0 j: w- r6 w8 j7 E( k6 ^; `A5 r7 o9 ?" M5 S' `7 u  r5 ?+ \% H
% @  L: o$ A$ X+ o5 T
21 A" Z7 Z- D4 o" e' }4 V
# o8 j7 y" x+ u8 H) T% p4 Z
B/ a1 @$ U5 _: Z3 k  Q5 C

& @$ x% N+ z- \9 q) V3 z& \3
: Y7 j) _" x7 z6 n% f4 D
- r7 ^% w2 i2 o% n4 J8 }& XC2 s- H6 A  g, n  |0 L
) }2 m1 U, ^. @4 Y/ O$ D+ R
4
, i3 ^$ J6 U; P( J% l1 H
# {& K% \! s6 b; t" a' R7 uD- H! o1 d. O2 c

$ C$ r% ^2 @5 R, h, f, ?5
+ g6 {7 F: U# q9 F
9 d$ K. n, g# ?  v( A9 w3 v+ D+ TE$ j+ V- L, E: M. v, _

3 k! A6 o$ k, D/ ]8 C/ H天干
( y6 T3 [7 U3 m" J9 P( G
% G7 s8 d) e+ c+ Z5 o5 q
( B4 R  o2 a4 R( R1 R4 G. E# Y5 _5 Q: e3 a, y9 @/ y

) c. u  r+ }- J( _/ W
- E8 N6 W% ~% S; B
$ [- J- L8 K( x: ^0 G8 k5 s. O4 q6 i0 g" X1 e' p: [
2 x& H3 T. w( ]3 ^: m
- A9 D+ u% I% S

( r: T0 M) S) J& B( J2 B$ f9 i9 g+ E  {4 y* k

1 [' ?2 G2 ]7 P( Z4 T4 R/ c7 l6 X
6 ]0 z4 Q) F+ d9 t& T2 ?( j4 H2 ^% t8 L" R3 l& a, w. \' I

' v( F0 n& U3 S9 P! H- l& G8 R0 x) O- A
2 {% y/ Q  u( S' Q: }* p9 o
; ^7 u0 Y1 q; z  x' ^+ ^3 Z& n4 K0 ?6 N; q3 l* t. k

& h& o2 k' t' d. ]  F
  K; k! N- J( Q3 k& m1 j5 r5 ~. J
1 s2 ~5 O% \- H4 s + b! P2 m9 @0 }
2 A* s" c1 z, Q/ V& L( e6 C
岁运在12345点上称太过,在ABCDE位上称不及。12345和ABCDE的顺序,是五行的相克顺序;1A2B3和C4D5E的顺序,是五行的相生顺序。看看五运推理与五气经天图(苍丹黔素玄)的对应关系:
4 W& C. R# T+ Z2 x8 d2 q2 |5 n* [, z& R7 B7 J. W& {

# Q" U/ r2 i6 p# H0 v
' ]4 W2 s4 f. f. j7 \% ~《素问·五运行大论》:臣览太始天元册文,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昂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所谓戊己分者,奎璧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
4 A9 v; `2 t! Y) K' ]0 r
# r- p! p* ~- }$ Y 6 {* w4 _, M( K% X  Z

6 m* g! [$ Q$ Z3 G7 w$ n3 N8 k0 u
) d1 |0 k1 H* Z$ ^2 P, n4 d! D3 `$ k# m* S" z2 D" ~! B
8 j& J* s. _: }
! K/ e1 z3 C: q. C
1.3.六气与木星、土星的关系" s! w9 A. j. `7 v  J1 z4 S

) \! e/ l1 Q, @8 l0 v5 N; A3 z& W
, y4 D' T$ H9 s9 L# n- k( v* A; Z6 Q) t" J/ d' h2 k3 I" |) `
以太阳为中心,以地球年纪年,公转周期地球是1年、365.25天,木星是11.86年、4332.71天,土星是29.46年、10759.5天。地球与行星的会合周期,木星是398.88天,土星是378.09天。木星和土星的会合周期,19.76年、7253.45天(以土星观测木星凌日周期)。我们为了叙述方便,事先把木星和土星会合与地球连线定义为矢量轴,见图2。" k& j) d9 V8 h: G
1 R! @; {% f4 x
2 v& v1 X6 w# Q. @9 q. g7 S

+ J2 _5 J: I' u3 r《素问·六节藏象论》:“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覆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如果,以太岁纪年的话,那么,把木星的运行一周11.86地球年规定为12岁(12×360),土星运行一周的29.46年规定为30岁(30×360),基本是土星运行两周,木星运行五周,重新闭合。木土会合周期20岁,以二十八星宿分成十二宫做背景,如果两星要在同一个宫位上(比如子宫)交会的话,则需要经过60岁,即一元。
! C+ T; v1 f1 ]& \- T7 u6 ]. v/ ~9 Q0 a. E
6 f4 e6 a9 l# X) y/ B; p1 k
, R6 G6 p6 G5 O5 Q, n

" s" Y' p$ ]9 S+ s  t: _; o& S. _7 W' |7 x8 x
) r! Q- V  E4 L% y" h; P% o5 b* s
  {1 c; o9 X8 |+ y- y& i
木星与土星会合为20岁,相当于在土星运行一周的圆周内运行240°,会合三次重新闭合。0°和720°、240°、480°是木星和土星会合点,在圆周同一侧;120°、360°、600°是木星与土星在圆周内180°相对的点。- q3 F: O9 y8 j  {# _: v

/ t" U. m" C1 T% `4 @* O- D
# E1 T8 Z; Q, R. y+ N4 t+ R( l: c  O; K* C' p/ W# \4 c
木星和土星每十年会合或相对一次,木星每运行一周12岁,减去10岁,就有2岁进入下一个十岁周期。也就是每周有六分之一角度或时间相对地后退了,对于一岁来讲就后退了六分之一角度,60天的时间,正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四个节气,六气中的一气,这就是每年六气客气退行一步的原因。% M+ q- ?6 s# ^! q
9 r7 d. g: }) h8 R

( K: @. i0 h" i" P! A, A0 u8 a% R: o
1.3.1 退行一步的意义是什么呢?矢量轴原本对应的节气退行了一步,也就是说古人认为这个矢量轴就像阳光一样分季节给予地球不同的“光”照。不过这个矢量轴不像阳光那样直射,而代表的是木星和土星之间的夹角,三阴三阳分出不同的夹角。五运的原理与之相仿。" q6 G& p8 i+ ^/ Q: [: O0 ~
  @: Z1 n: L/ N3 r$ V/ o

+ Q4 N% l; m( P# ^' u% i; l' V, x+ \% a+ i+ n
所谓的五运的岁运(也叫中运),就是金星与地球会合这个“矢量轴”,在某一年中对应的二十四节气五分之一的某一运上,而把它按在初运上统管一年;所谓的六气的司天(在泉),就是木星与土星会合这个“矢量轴”(土木会合周期形成的夹角),在某一年中对应二十四节气六分之一的三(终)之气上统管上(下)半年。
9 y5 G* m4 R* y" B) {: `
/ A* ]% I3 g8 D+ ? ! ~% o  l1 W- _7 d$ {, y( c
$ `, e3 R2 i* {( t
1.3.2 值得说明的是,此六段“气”是以太岁每岁360天计算的,而地球的二十四节气分成的六气是以地球年365.25天计算的,两者每一年相差5.25天、每一气相差0.875天,即六微旨大论所说的八十七刻半。然而,土木会合这个矢量轴却給两者平了差,见下表。土星会合周期378.09天,每年需多行12.84天;木星会合周期398.88天,每年需多行33.63天。上一年与下一年以20.79天的差数不断叠加递增,每六年却以124.74天的差数,再次以20.79天的差数不断叠加递增,无限循环下去。
! T' s( o- O" ~- F( |' }. p. L( R0 ~9 P

* O: b0 j2 r7 }0 s: E4 H% L1 s
地球年
4 R8 Q& @* s! j. J
( Y  I6 |3 x4 ?2 d4 {" c一    子
/ r* C) P. t& z( J: t% A- q& T5 d0 J* n' I+ }; m$ h$ }; j3 A1 y. H
二    丑
4 ?5 @5 `$ b' D$ v- |/ b. g. w) ^+ m: a; X- {
三    寅/ L( N+ g8 \" B' b% \
$ V& K  d& y; f
四    卯
, Y$ l  q2 ~8 C3 p! o7 h, y
8 S  v* w+ A2 C: \8 C0 q- m五    辰
: w* L# D" ~9 i, O( G# w0 x, _* W; Y# W* k9 b& F  Y
六    巳* [/ u0 j( n1 C& o$ i
5 ?" F- r1 L) m; U- h, r
土木差8 o2 p. D4 V* p

3 B. ]9 E9 W+ Q8 E& {% e0-0" }' V5 }: {* [- E% m  Z

; q% ]# a7 L  P+ g" H12.84-33.63& C; d0 A+ q0 [
1 ?8 d- U; `) I3 d% E8 j
25.68-67.267 |  L) Q. q; p2 f
# ^2 o; q& Y" a3 P
38.52-100.89$ r" {  v3 g4 x6 T1 E! N) T6 h
$ }8 @7 V% p3 c2 `5 q
51.36-134.52; C, S+ h9 _# P# x
8 i% q: o* X7 G6 V; J
64.20-168.15" Y* i, t1 ~8 r

1 [) a( a9 ]0 [2 X, s  U5 }7 `: w矢量轴
& F* C* Z$ I! Q0 n
- \! C3 J6 u1 F6 M0
/ i& z1 g6 G+ W9 w  A2 u. ?7 {4 X0 t& M+ J( @
20.79
% w3 j5 P% F8 g) j
/ u3 _# t: I% E% K1 E41.58
5 S" N* D" x. y6 `
/ F6 {: Q* ^; F62.37
4 h4 Z7 [2 s) {; X! q1 b
5 D7 X2 d* f  p. f83.16+ N& i+ V6 q8 |8 `, O1 w1 Z

7 Y7 m( @% a7 m9 O103.95: j6 e" F, o5 V6 S( V7 e
5 X: k+ n; A  f, A0 s4 P' \
地球年: `/ H! C6 `0 }8 n; o- L' M

. U2 r4 ^. m6 ]3 @七    午' p6 x' `* @. }( U
* T& O/ T6 k! I! U6 N7 L
八    未1 A! j2 p7 O  R4 X' Y: J

+ x2 Z, Z( [5 L0 C九    申
1 H; I# P7 a1 B( D
  l0 s3 n( G" A! x1 o1 @7 d十    酉2 y# f5 W8 T; p0 B2 R7 C, q

  p3 n. ]" K( @8 J0 l1 K十一   戌
) z% C" S3 N2 W0 I. z: G$ {9 l! p3 ]# s* J, |
十二   亥
. P5 f1 C& S$ Z5 _8 K* D8 }( t4 H$ ?
+ R2 j& K$ Q  l, I土木差
4 z" f; z& O+ G; S' X- O6 j, t+ F+ s8 a' G8 U
77.04-201.78' n7 w1 Q3 u1 E0 ~( T& B

) q# G7 d; W0 P$ W% u89.88-235.418 t8 Y9 p( o5 f3 J' x4 K
# q4 {7 o* p9 w$ k
102.72-269.04
/ t8 A3 F. P8 {* @" S( _% t
% G3 P- E- |0 ^2 @0 i115.56-302.674 E6 l6 p( t6 X8 T9 C7 C3 L+ p2 e
$ T6 D3 L& |+ ~
128.40-336.30
, ~. r# d- j# D6 ?5 S5 y0 I+ \, q
141.24-369.93
7 ?6 J' t8 g# D$ O5 P
& D- T, n/ d1 M9 h矢量轴
& i  q1 w: s. |7 r" L8 K! d! j7 q- K: Z; k  p% a8 t0 b6 V
124.74' L4 r, b' L* h; I
3 D9 R6 Y! ]% t& P  a
145.53
7 d* B# c3 h% z! c5 x* V2 q: i8 S* Y/ Z5 U9 U* O
166.32
; @6 M5 z% g! R7 T* l
+ h% S; q+ Z; T) s6 P, H187.11
5 r; N& {4 l' U: t" B8 z2 n( d' C
207.909 j9 t3 F; ]0 Y. W* N

) M: c& \& @7 |2 Z( U4 l' _7 ~3 o228.69
5 y) ^5 r/ k. V6 Z3 i8 D0 R& z: B  @

" M3 S% v# s# }- t5 T) U( T/ ^8 y0 K7 W9 |" e7 V4 E, h
对地球的影响应以会合视运动为准,12.0353太岁岁,含10.8622个木星会合周期(4332.71除以398.88);20.1485太岁岁,含18.1845个木星会合周期,19.1845个土星会合周期(7253.45除以398.88、378.09),相差一个土星会合周期,正好重新计算土木会合夹角,20.1485太岁岁与19.86地球年计算上相差约105天,接近两气,少阴退行到少阳,若干巧合就构成了六气模型。六气也好五运也罢,是会合星体对一个季节相对位置,尚且都是一个阈值,而不是一个点,气候转变如同模糊开关,本就无须精确到分秒。六气不以日,不以节气,不以月,而以四个节气约两个月为单位,考虑的就是误差因素,所以五运六气只能作为气候模型,不能作为气象模型。
! Y. @) ~! U5 M1 G- o
* G4 C: Q) q  `& i* u% N
# s* \, F+ W' F2 h3 O
0 ^, O/ s/ M. T$ w1.4.五运六气与太阳黑子周期1 S, z9 }+ {' [% ?1 w5 d# a

6 P) ]* I3 `8 k% r3 @4 J; e7 u
/ H( S: w% C0 S3 f
' e: p' ?+ W. {1 y9 i! }: y摘自美国 SolarGeophysicalData中1749~2006年共258年,黑子数随时间变化关系图,见图3(a),频谱见图3(b)。地球物理进展8大行星对太阳引力对比,见表1。可以发现,8大行星对太阳的引力比较,以木星为最大,金星、土星、地球基本相当,与地球比较而言,其它的几无影响。太阳黑子8.5年周期与金星和地球会合构成五角星的8年周期相近,10.0年周期与木星和土星会合或相对的9.93年周期相近,11.8年周期与木星运行一周的时间11.86年相近。而11.0年需要特殊说明一下,地球与木星会合周期是398.88天,在11.86年中会合约11次,398.88×11=4387.68天,与木星运行一周4332.71天相差无几。11年太阳黑子周期在木星近12年的周期里,对于圆周来讲就是660°,660°÷11=60°,正是六气中退行的一气。4 R0 e) D+ B4 E7 F( N$ C

, ^2 f# u9 Q. G2 } + V0 h* N  R9 R$ r3 D
1 [- i0 q' j  F" g

! t. }8 T4 j# f+ p( a  c
4 i) D/ y/ v8 U! M
3 k% T4 Q# v9 P  f 6 }4 p: e7 U+ W! J
* q  f1 Z; s7 d3 Q# ^
太阳黑子周期与地球磁场变化,降水量、气温、气压和大气环流变化,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动植物物候,流行病的相关性,有大量的研究和观测数据。
  V( S) ^# d+ L8 p9 ]
; S0 g$ o( W" q  j" t( J. Q
. _$ O5 I3 o5 \7 m( T; w% a, V' O7 w/ Z- q2 d: {
五运六气曾一度被当作像抽签算卦一样不具备科学性的封建迷信,遭受广泛诟病和否定。笔者通过数学推导,证明了五运六气是天体运动规律的数学模型。这一天体运动规律与太阳黑子周期相关,而太阳黑子周期又与地球电磁场、气候、物候、流行病相关,那么,中华先祖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大样本大数据统计分析,基于这一数学模型进行气候、物候、流行病预测的科学性就毋庸置疑了。
. w3 U6 e. V1 [5 V! M9 ?
* g0 H& S6 _  m ' W" o& i* T; L. e" q  a, O

7 C0 w8 N, `2 t* }. l3 e6 o( N& G/ W2. 五运六气是整个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石( d3 k( l" j) {" _5 k, y" v

. L, I6 V* c: @& h' y
+ f) Z; M- [0 U
, }; e& R# v1 l  z天人合一,既是世界观,又是方**。4 h5 m- Z0 k8 B% _' p

: }, g8 v8 O+ w5 F, b* P; g
) m& n# E1 Y8 q1 M9 e% P( f7 @; }* P, {# x0 d$ z6 O9 ]+ M
《内经》的人体观,不是先把人体定格为某种特定的事物,如机器,也不是追究人体到底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更不相信鬼神的作用,而是把人与其它各种事物同样看作是由天地所生成的客观存在。包括人在内的各种事物,由于所受天地之秉赋多少与偏颇而各有不同的形质,其中,人是所受秉赋最为全面、均衡的,《素问·宝命全形论》:“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其它事物一样,不为任何目的而来,不因任何原因而去,自生自长自消自灭。如果不能顺利完成这一过程而“尽其天年”,便是疾病。
9 f" ?, ^% {* u1 `* l1 ?: @
9 L, s/ |( }5 s2 ]9 D2 F+ ` " b$ J6 `0 ]# X: N% p
) O& s4 J5 b& W9 z5 H& \/ E
《易传·系辞》:“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中华先民就是这样进行科研活动的,只不过《黄帝内经》用的不是八卦,而是五运六气的天文学模型。
  b3 A; z. t2 o. E' |% R$ B" V. D. w# V8 U1 y- \

% u1 ^) y1 B- J' n9 G! g6 k# g+ L$ v3 m7 B, i+ `- N
五运六气模型中收集整理了大量关于疾病与天地万物规律性的大数据,把这些数据从各种角度加以数理化处理,就是理论的构建。从时间联系角度认识生理病理,这就是藏象;把这个模型拓展到人体的空间上,从空间联系角度认识生理病理,这就是经络;以五六之数为框架,把生理功能的机械联系进行分类,这就是器官;任何一个疾病都会体现在时间、空间、功能上,那么整体自洽的理论模型就必须以五六之数为基本框架,所以中医的器官只能是五藏六府,而不会有七藏八府抑或其它。
) S# z9 u5 j$ _$ b
: Q8 }# W* i- @4 Z8 {- l! h$ |9 a ( x0 w( y/ w2 |
8 J3 `  j$ ]  F$ q3 v7 ]% ?& x/ h$ v
《黄帝内经》依据五运六气构建的病之变化理论,其基本框架是,五运六气有如基石和脚手架,四部五论是理论的框架结构。阴阳论是结合件和基础,统领四部,贯穿于四部。四部由形器论(包括器官说和形体说)、藏象论、经络论、气化论组成,而形器论的器官说又是后三论(部)的核心,后三论(部)都与其相联系。其理论框架结构及其联系关系见下图。
4 ~  N" U- Q% W3 U7 n
* b# d$ @: v; X+ x
, |" b: s' D' y6 b2 z
/ ?" j; T2 Q  Z( Q/ d  T" _- {, a% k( q) W0 }
' N- ~) f2 o9 Q+ Y% v7 Z

8 @+ I& L$ H& b' E' U2.1 阴阳论 《素问·生气通天论》:“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后人说得更为浅白,《颅囟经》:“小儿为纯阳之体”,《类经图翼》引《中藏经》言:“阳者生之本,阴者死之基……一切常人,分阳不尽则不死”。这是阴阳概念定义的内涵。, X$ q* j: d$ N3 }2 l

! S2 ^7 h# Q- J% a. ` + u$ k) R: l7 ^! {4 y' Q2 M* a

6 B5 H4 r7 Q; `' g, u' a0 f" f《灵枢·阴阳系日月》:“且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故数之可十,离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万,此之谓也。”这是阴阳概念定义的外延。. w! _; i' }' T/ K. w- t/ M: C
; ^7 y, M+ r/ }: Y8 p& }4 N! N( c
* _: p* G$ @' t. n

3 p; S' u+ l% H$ o7 x9 a前者是一种客观存在,后者是一种方法。按着道教的做法,前者称之为先天阴阳,后者称之为后天阴阳。先天阴阳是天地、万物、变化、生长杀藏的响导,按着现代科学的说法,只有熵和负熵具有这种能力。后天阴阳可以区别对待先天阴阳的多寡,任意两者相比较,谁的阳多谁就属阳,谁的阴多谁就属阴,按着现代哲学的说法就是对立统一,数学的说法就是“+、-”号。; ~9 b8 z- F& ^

6 F. P/ o' }' l# H4 T6 ~1 N
9 k/ d2 U; \( ?2 g+ a; d
' L. E$ D5 a' j0 Q0 E/ l' m2.2.1 形器论之器官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春秋繁露·人副天数》:“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白虎通卷八·性情》:“人本含六律五行之气而生,故内有五藏六府。”《五行大义·卷之三·第十四论杂配·四者论配藏府》:“藏府者,由五行六气而成也。藏则有五,禀自五行,为五性。府则有六,因乎六气,是曰六情。”借用解剖名词命名,以器械、官职功能描述,符五运六气之数,采用“黑箱系统辨识法”,把身心生理病理现象进行分类,虚拟构建成五藏六府,并以精、血、脉、津、液、营卫宗气“物质”进行机械联系。用阴阳区别其内外上下偏阴偏阳。
1 y5 R6 _9 ~0 a: n* Y- J
, x) n* x4 r" e+ T! E8 Q 5 }; ?$ e/ f( g, ?7 g5 V
: j6 P7 Z( t8 L. O3 F/ [: k, l) L
2.2.2 形器论之形体说 形体说就是人体任何一个可以辨认的局部,都有全身的代表点,是全身的缩影,用于诊断和治疗。因为其机制可用“精”的转输过程来说明,故也属物质机械关系。按着现代科学的说法就是人体的“全息”现象。: [8 e6 a  J: E' X2 I2 ~3 c' |

) o( |! R+ w0 y8 j ! K2 j, e- |7 `7 l1 E, K

* F. i- |, _. p' a5 H: b' a2.3 藏象论 分为四象、五行、六节藏象说,是器官在阴阳统领下的时间联系机制。藏象论从时间角度,观察生命在不同时间尺度上表现出的节律现象,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与现代的“时间生物学”有共同之处,但更深刻、更实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五行”的实质是代表事物周期的五个阶段,事物皆有周期或始终,故皆有五行。五行解决三个个问题,一是六淫(实则是五运风热湿燥寒,火为六气与五运合,并到热中),无论外感内伤还是物理化学生物环境情志致病因素表现出的现象;二是生长壮老已、春夏秋冬、旦夕昼夜等等不同时间尺度的“五藏应时”。藏象,按四季分为四象藏象,按五行分为五行藏象,按六气分为六节藏象;三是,通过时序同构,“取象比类”将各种事物联系在一起,在同一系统内应用其生克原理。“五运六气”又可做为藏象说的分支,在一年的尺度内把握人体的生理、病理,同时奠定了病机辨证论治原则。1 |$ U% ?$ J5 u, D

' h+ l; J5 Z* W1 F! M  8 X& g% r* L* m; U9 H

2 I2 A( P* t4 T7 n* v1 D2 y2.4 经络论 《灵枢·经别》:“余闻人之合于天地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通过《素问·阴阳离合论》,明显可以看出是把六气通过开合枢,使三阴三阳变成了经络的表里关系,见图4。三阳经像朝阳运转,三阴经背阴运转。在构建的六经基础上又依照天五地六构建了十一经,在十一经基础上把少阴经分出一部分做厥阴经,形成十二经学说,再产生奇经八脉。经络与五藏六府相连,以十二月建十二经时,五藏六府也增加一个心包,足见五藏六府的虚拟性。经络是从空间的角度观察人体,是人体阴阳属性不同的各个空间区块,故用三阴三阳命名。经络是时间藏象在身体空间的表现,所以有伤寒一日太阳、二日阳明……六日厥阴受之,子午流注等的时间节律。
" S- v9 A* j' C. D: S1 m7 X+ @: U' N3 B7 e
* f# W& c6 Z4 c# c; S- ]

1 y7 m4 O5 ~+ c5 M4 Y% Z  P( G. a) n7 W( l/ ?+ Y
" r$ W* y: T# H6 @' W/ h) ~$ `
- N2 I1 L& K- b

8 J, {$ I3 f% p- i! I3 B( v) {( A2.5 气化论 其中只有精、气、神、形四个概念。它是依托于前三论,把形器论、经络论、藏论中所有的生理活动结果只分为四个层面去掌握,主要用于养生。一是阐述精、气、神、形的相互作用和转化,二是阐述药食之气的转化和作用途径。
( Z4 m" J7 i2 s% N. m$ Y$ m5 k3 B. i
6 j8 M2 z2 Z/ K' y$ j

  S$ R/ U/ T$ S7 t- r张仲景严格承袭了内经模式,它用藏象论辨六气病症,用经络论辨伤寒热症,用器官说辨杂病。特别是其用药规律,都是以器官说为依据的。由于四部交织应用,每一部中都存在其他三部的概念,所以,经络或藏象辨证就可以按形器论用药。
) e0 Z) @: ^7 J, e- A' b1 v
( o2 E1 I6 F  k& c+ A, j9 S
. \* h0 H' h2 S, s+ i6 q9 g" N6 H: N3 X+ i
后世医家多是以经验积累为主,虽然理论上在某些方面也有所发展,但是由于哲学背景由道家转向儒家,理论出现了扭曲、混乱,造成了中医理论难以理解。但是经过认真辨析,仍可以在内经的四部五论框架中找到应在的位置。也就是说,虽然有各家学说的不同,中医仍然是统一的。
3 G8 v* j, Y8 p  ?) q" Z2 Z! Z; O) `5 r7 w) {, {2 ]6 s7 P) P

4 i# w0 p0 W4 k) t' W! u' o6 ^' \7 A1 b% q
3.与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相比较,看恢复《黄帝内经》中医固有理论之必要
( W7 y7 v  x; ]
% g6 M  q1 z6 {3 q8 W5 e' e8 V8 m
6 k9 K& M" J* t9 k/ o/ Q  ?# w) r5 p1 ^* r
3.1 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观测、记录、总结、建模、预测,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是最原始的科学研究活动,至今也是最科学的研究方法,如今任何一门科学都不能舍弃这样的科学方法,只不过现代观测手段和建模方法更为先进,研究对象更为深入罢了。然而,通过《黄帝内经》五运六气记录的气候、物候、流行病大样本大数据观测数据来看,这种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规模之大的科学研究活动,进行碎片化研究的现代科学也是望尘莫及的。
5 N- p  ]8 d8 n$ |: d
9 a9 u2 f( N5 a+ z* B" a1 \) u
* {# _) ?9 U$ P" M( f# K3 E& K
' W  w/ G( I; t. \而在《中医基础理论》中,见不到中医使用了怎样的研究方法的论述,中医似乎是从天而降神仙所授。使中医一方面遭受有识之士广泛诟病,一方面让有些人用中医装神弄鬼。$ @" Y+ i& R3 K0 a
4 U% s" X' `2 d' q) `

1 h; |6 X# I; N0 n- z4 i9 U; v( e! R- g
3.2 尽管《黄帝内经》的概念都是学说,但都是具有可实证性的客观存在。如阴阳,首先它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决定生死的一种机制。而《中医基础理论》的阴阳只剩下了一个方**的含义,上为阳下为阴,男为阳女为阴,补阳补不了上,补阴补不了女,对指导临床几无意义。也造成现代中医临床靠经验,理论胡乱编的局面。
; H( P& Q1 G6 w7 |- {: n1 [; t& R0 d$ Y: |& p$ h& x
. _! o/ m' j  E  W- i
' {- D- a% g4 [1 t
3.3 《黄帝内经》的理论整体而自洽,而现代中医理论漏洞百出、张冠李戴。如藏府与藏象的混淆,以肾阳虚、肾阴虚为例,寒湿引起肾阳虚,火燥引起肾阴虚,直接就用风热湿燥寒犯肾,有虚证、有实证来辨证岂不更加清晰明了?这本是藏象论的事儿,用它代替藏府辨证,那么,肾藏精、精舍志,为胃之关门,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腰为肾之府,这些藏府功能失调又怎么辨证,孰阴孰阳呢?
; U4 ?6 ~8 P( I( C7 M! e% c1 M
/ o" d2 b$ _- ~& x/ C. c
* l" H1 `/ j) L- \6 e# J- D' s$ F' i5 l7 p2 l
' Z! u1 ]% j7 ~7 L6 r
肾阳虚
; N( I& G/ G3 m8 z: s( t0 `% Y: n  D6 {
肾阴虚8 }! F/ [: J9 E: Y3 j

, t# r3 n' M2 {2 V( T3 Y/ O6 S$ m6 P# N

( b7 f& t, P5 [: d. d: K* b' ~# Z3 z
" G! N7 q) X9 Y( t
湿
/ G3 _7 h4 \- f$ v, j
. V3 t8 x; U! K8 B$ y/ g
/ f% Q- d0 o/ e* Q
8 @3 g1 ~& x& C. M
4 g- u2 D0 V8 a1 f( C1 T/ A5 r$ V, z$ p, I1 w6 Y6 I
& F9 J% u1 h2 b! |
+ z7 H$ Q. }3 n0 M( @1 e
6 \( j9 [& J' q
7 L9 K) N/ F% V

$ {( |1 ?* w; K# }1 F. n! x 孰优孰劣,两厢比较,还有很多很多。但这三点就足以说明,为了中医的正确发展,实有必要恢复整体自洽《黄帝内经》的理论,代替现代混乱不堪的中医理论。: {  I4 d# b. P0 n/ n: J, U! m8 ^: F
' t$ O2 m6 u; O' ^* x2 ^
. O( J! v1 K' \: S: Y
) T9 O  U* ~7 i+ s. Z- T% @
4. 五运六气对现代科学的启示
2 n4 x- T7 U2 P, H; T* Y$ ~" [
  A" a7 E+ Z* i5 J* X5 g) a 7 h: ]1 W8 E, P* l; l
3 ?. o/ @8 g2 }8 B2 R3 E! ^
4.1 五运六气与太阳黑子成因
! Z% l7 n! Z" N7 M
8 Y' n) ]5 Y$ F2 Y; l
) j  J9 y& q% {$ E; k9 w. d# G3 _- W+ M: S: m1 f5 D7 h& ^
目前关于黑子的成因有两个比较公认的假说,其假说之一是,太阳内部黑子自身具有强磁场,浮现到太阳表面时该区域的背景温度缓慢下降形成暗点;其假说之二是,氢分子的大量形成,对于太阳大气和太阳黑子的物理性质可能会产生重要影响。
2 ]* M; q1 `" O! Z# p: G- \7 g5 y$ j# W) E

) ?# ^: [5 C* n& i  f! G" I
$ m7 Z" h) F% L0 X6 K8 F这两个假说,不能解释诸如为什么会有11年磁极性转换周期(22年磁周期)问题。太阳黑子具有明显的磁场,且太阳南北两半球黑子的磁极是相反的。如果北半球处在黑子群前面的先行黑子具有正磁极的话,那么在南半球的先行黑子则具有负磁极。但同一半球黑子的极性是相同的,它们的对应关系随着黑子11年周期阳变化而相互逆转。所以根据黑子磁场极性来划分一个太阳活动整周期不是11年,而是黑子11年周期的两倍,即22年,称为磁极性转换周期,简称为太阳活动磁周期。. T) G9 U) G% v5 d- M* v7 ]
/ f, m4 L" L! g

* X, {9 Q7 d5 ]3 d. S  m0 s8 r2 l" r- r- S# M- Y
通过对五运六气的研究,笔者提出一个太阳表面物质洋流假说,太阳表面物质做着类似于地球大气、大洋一样的环流运动。其中每一个太阳黑子周期的成因都是行星引力引发的,而11年磁极性转换周期(22年磁周期)与木土两星引力最为关切。这一原理犹如小时候玩过的一种玩具,叫拉拉哨,又叫拉绳飞陀。两绳拉开,中心的球顺时针旋转;收回,逆时针旋转。木星与土星如同两端拉绳,太阳如同中间的飞陀。行星引力不足以对太阳有所作为,但对随同太阳自旋的表面物质可以让其做流体运动,太阳黑子如同地球的洋流中的旋涡。这一假说,合理解释黑子的形成和运动轨迹。
3 `& P1 w9 [* T4 Z* J; F/ P* @7 j; M3 }

: F+ {! @4 w3 e5 ]/ R$ k* r& A: d5 ?# L0 M9 I
于建成① 马淑然② 于建国③ 于子惠④
7 ?" P9 d) ^$ L! q% J5 d6 Z, Y) F; V' R8 m8 _
①③烟台于建成中医诊所 ②北京中医药大学 ④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n  \" I+ _8 \, b

  s" s6 L; y5 ]" F0 ^- L; j
/ h1 \* P2 N8 o8 C% ^0 X. ^% B1 V
% ^' K  U- j& Z. \(本文来源于岐黄正传)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3-13 10:53:01 | 阅读全部
《寿世保元》五运六气论
" ?* `% i; J; Q$ u" h9 D2 D2020-03-13  金匮真言...  转自 dgsj  私有
* r3 t$ c$ I/ d) b1 {) j% K$ `; a修改$ X, F4 a5 P8 f- e
五运六气论$ Y+ C* a8 ?! X9 [# P& E1 d; ^% b
* R7 c- M6 q7 |" {3 E( Z
夫五运者。金木水火土也。六气者。风寒暑湿燥火也。天干取运。地支取气。天干有十配合则为五运。地支有十二。对冲则为六气。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天地相合则为甲子。; j+ @2 B. @! f: j9 k8 b4 V: B
6 O, c/ J+ D- h& d  f" \, A& C" _
故甲子者。干支之首也。天气终于癸。地气终于亥。天地相合。则为癸亥。故癸亥者。干支之末也。阴阳相隔。刚柔相须。是以甲子之后。乙丑继之。壬戌之后。癸亥继之。三十年为一纪。六十年为一周。太过不及。斯皆见矣。然以天干兄弟次序言之。甲乙东方木也。丙丁南方火也。戊己中央土也。庚辛西方金也。壬癸北方水也。以其夫妇配合之。甲与己合而化土乙与庚合而化金。丙与辛合而化水。丁与壬合而化木。戊与癸合而化火。故甲己之岁。土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诗曰。甲己化土乙庚金。丁壬化木尽成林。丙辛化水滔滔去戊癸南方火焰侵。然以地支循环之序言之。寅卯属春木也。巳午属夏火也。申酉属秋金也亥子属冬水也。辰戌丑未属四季土也。以其对冲之位言之。子对午而为少阴君火。丑对未而为太阴湿土。寅对申而为少阳相火。卯对酉而为阳明燥金。辰对戌而为太阳寒水。巳对亥而为厥阴风木。故子午之岁。君火主之。丑未之岁。湿土主之。寅申之岁。相火主之。卯酉之岁燥金主之。辰戌之岁。寒水主之。巳亥之岁。风木主之。诗曰。子午少阴君暑火。丑未太阴湿土雨。寅申少阳相火炎。卯酉阳明燥金主。辰戌太阳司火寒。巳亥厥阴风木举。然五运有主运。有客运。六气有主气有客气。主运主气。万载而不易。客运客气。每岁而迭迁。然则客运也。有太过焉。有不及焉。太过之年。甲丙戊庚壬五阳干也。不及之年。谓乙丁己辛癸五阴干也。太过者其至先。不及者其至后。客气也。有正化焉。有对化焉。正化之岁。谓午未寅酉辰亥之年也。对化之岁。谓子丑申卯戌巳之年也。正化者令之实。对化者令之虚。3 z8 ]# Q) c6 K# H( H
( x6 C6 i- H" u8 ~0 o- S9 M
假令甲子年。甲为土运。统主一年。子为君火。专司一岁一期三百六十五日零二十五刻。正合乎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也。一期之中。主运以位而相次于下。客运以气而周流于上。主运者。木为初之运。火为第二运。土为第三运。金为第四运。水为第五运。客运者。& t; O3 J7 ]# `7 u" {! z4 k& x
( f3 \0 B' ?8 v
假令甲己年。甲为土运。初之运即土也。土生金。二之运即金也。金生水。三之运即水也。
+ U/ ^/ O% Y' H. _1 ?2 ~: Z
) E7 p1 D' G# x9 D水生木。四之运即木也。木生火。五之运即火也。火生土。每一运。各主七十三日零五刻。
  G7 A% [8 {0 y( Q. J1 j& S, J/ U& ?; {! m7 p
太过之年。大寒前十三日交。名曰先天。不及之年。大寒后十三日交。名曰后天。平气之年正大寒日交。名曰齐天。一岁之内。主气定守于六位。客气循行于四时。主气者。风为初之气。火为二之气。暑为三之气。湿为四之气。燥为五之气。寒为终之气。客气者。假令子午年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司地。太阴湿土为天之左间。厥阴风木为天之右间。所以面南而命其位也。一气在上。一气在下。二气在左。二气在右。经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9 `$ G% u$ M! O; P, Q' H; b& u# I
7 k% B; Z5 }" ^5 o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地之左间。为初之气。天之右间。为二之气。司天为三之气。天之左间。为四之气。地之右间。为五之气。司地为终之气。每一气。各主六十日七十八刻半有奇。申子辰之年。大寒日寅初一刻交初之气。至春分日子时之末交二之气。至小满日亥时之末交三之气。至大暑日戌时之末交四之气。至秋分日酉时之末交五之气。至小雪日申时之末交终之气。所谓一六天也。巳酉丑之年。大寒日巳初一刻交初之气。至春分日卯时之末交二之气。至小满日寅时之末交三之气。至大暑日丑时之末交四之气。至秋分日子时之末交五之气。至小雪日亥时之末交终之气。所谓二六天也。寅午戌之年。大寒日申初一刻交初之气至春分日午时之末交二之气。至小满日巳时之末交三之气。至大暑日辰时之末交四之气。$ @' v5 x) c8 a: `5 b. d

9 M8 I& y8 k! e" C至秋分日卯时之末交五之气。至小雪日寅时之末交终之气。所谓三六天也。亥卯未之年。大寒日亥初一刻交初之气。至春分日酉时之末交二之气。至小满日申时之末交三之气。至大暑日未时之末交四之气。至秋分日午时之末交五之气。至小雪日巳时之末交终之气。所谓四六天也。盖因客运加于主运之上。主气临于客气之下。天时所以不齐。民病所由生也。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3-13 13:31:48 | 阅读全部
本帖最后由 马京雪 于 2020-3-13 13:36 编辑 8 o! |9 v; @5 Y  J& ]

4 @$ R' z1 c& _6 ]5 S. v第46集 五运六气(十九)——十二支化气的正化对化(4)
2020-03-13  金匮真言...  转自 古韵山水  私有
( S7 [6 R) Z2 f' T7 O. Q

' s; t8 u6 \, D$ ^$ m6 }* b# }

% S# i% p. V  a3 B6 i- S
8 g; V0 U$ e6 r6 f: [( h! c
在第44集中,我们讲了12支化气的三种解释,最后一种地支合化说:寅卯属木位东方,巳午属火位南方,申酉属金位西方,亥子属水位北方,辰戌丑未属土位东南、西北、东北、西南四维而旺于四季。没有讲为什么要这样化?正化对化的概念也没有系统解释。
今天我们来详细探讨气合化原理:
我们先把图片拿出来:
9 ^" O- r: n, G8 B% g' a2 e
三阴三阳图
+ L( s; O! X+ k, T3 h) S
一、什么是正化?什么是对化?
1、为什么要化?
10天干有合化:甲己合化土,乙庚合化金,丙辛合化水,丁壬合化木,戊癸合化火。
12地支也有合化:子午少阴君火、丑未太阴湿土、寅申少阳相火、卯酉阳明燥金、辰戌太阳寒水,已亥厥阴风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五运六气研究的就是这个问题。最终我们是要用五运六气这个工具,来研究出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关系,并找出运算方法。
第一个工具就是天干的合化,以找到天道运行的算法:就是天干合化。第二个功能工具就是12地支的化,用的是两个概念“正化、对化”来对地道进行描述和运算。第三个工具,就是黄帝内经。来讲述人身的运化之道,并用五行八卦,干支运化加以计算。
所以,不管是10天干合化,还是12地支的正化、对化,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掌握规律,为人服务的。取合化,正、对化这些概念和后面的客主加临,前面五运的主运客运中运运算方法,都是为了研究怎么利用天地运行规律,来为人服务的。
说这一段话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要明确,研究这些东西的最终收益主体的是人,一切研究,要围绕着人这个主体来进行,否则,就是坐而论道,狗屁胡闹。
为什么要化?因为12地支只有正化,对化之后,才能体现天地之道的运作规律,单独的地支五行属性,和天地运行之道的规律是不合的,所以得用12地支原本五行属性运化了,才能正确描述天地运行规律,也就是,这是运算的需要。
2、什么是正化?什么是对化?
正化就是12地支的某支本身的五行八卦属性所化或者相生而化的,叫正化。
对化就是正化的地支所正对的那一地支相对于正化地支属性所化的特性,叫对化。简单讲,就是一个地支相对于所正对的地支而化,叫对化。对化:相对而化。
正化、对化是成对出现的,没有正化无所谓对化,没有对化,无所谓正化。
详情见文章以下内容。
二、12地支是如何正化和对化的?
对照上图我们来一一初步分析:
基础只是储备:八方的五行属性。南方为火,北方为水,东方为木,西方为金,中间,东北,西南三方为土。另外,西北属金,东南属木。(12支五行配属四维有土)
如图:
方位的五行八卦属性图

! Q8 v% U' }; r4 ^7 x
1、子午正化和对化:午为正化,子为对化。
午位于正南方,在月建为五月仲夏,火旺于夏,而南方正是火之本位,君火生于午,为正化。
子位于正北方,在月建为十一月仲冬,与南方之午位正遥遥相对,受午的作用影响,故子为午所对化,所以子午属少阴君火。
南方是君位,先天乾位,乾属君主,所以叫君火。
2、寅申的正化和对化:寅为正化,申为对化。
寅位东方之首,在月建为正月盂春,木旺于春,而木能生火,故相火生于寅,为正化。
申位于西方之首,属金,在月建为七月盂秋,与东方木寅位相对,火生于木,祸发必克,火能克金,申受寅的作用影响,申为寅所对化,所以寅申属相火。
寅在震艮之交,偏向于震位,震为少阳之卦,少阳叫少阳相火。
3、丑未的正化和对化:未为正化,丑为对化。
未位于南方之位,在月建为六月长夏,土旺于长夏,所以湿土生于未,为正化。
丑位于北方之尾,在月建为腊月,为季冬,与西南方的未相对,丑受未的作用影响,丑为未所对化,所以丑未属太阴湿土。
为何是太阴呢?西南坤卦,坤为四象太阴所得来。东北艮卦也是四象太阴得来。所以是太阴湿土。
4、卯酉的正化和对化:酉为正化,卯为对化。
酉位于正西方,在月建为八月仲秋,金旺于秋,而西方正是金本位,所以燥金生于酉,为正化。
卯位于正东方属木,在月建为二月仲春,与西方的酉位正相对,金本克木,卯受酉的作用影响,卯为酉所对化,所以卯酉属阳明燥金。
5、辰戌的正化和对化:戌为正化,辰为对化。
戌位于西方之尾,在月建为九月季秋,金旺于秋,而金能生水,水生于戌,为正化;
辰位于东方之尾属土,在月建为三月季春,与西北的戌位正相对,辰受戌的作用影响,辰为戌所对化(土克水),所以辰戌属太阳寒水。
三月冻桃花,倒春寒。寒水。
6、巳亥的正化和对化:亥为正化,巳为对化。
亥位于北方之首,在月建为十月盂冬,水旺于冬,而水能生木,故木生于亥,为正化。
巳位于南方之首,在月建为四月盂夏,与北方的亥位正遥遥相对,巳受亥的作用影响,故为亥所对化,所以巳亥属厥阴风木。
我们把正化对化图和五行八卦对照起来,会更加好理解:
正化,对化图
" Q$ `8 ?4 }# }) m& E7 e
三、12支化气和《道德经》冲气以为和的关系。
十二支化六气,体现了老子冲气以为和的道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亥巳厥阴风木,亥为天河,甲木长生之地。
巳为地户,当后天八卦巽风之地,对冲之气为厥阴风木焉。
子午少阴君火,火旺于午,离卦之位,水旺于子,坎卦之位,子午乃天地之极,阴极阳生,阳极阴生之处,二气冲和为少阴君火;
丑未太阴湿土,丑本阴燥之土,未为阴湿之土,气相冲,生成太阴湿土,此中应有阳顺阴逆,自亥中分聚,交合于巳中之义焉。
冲气以为和冲和图

) ^  x2 y* {( O6 J" c. U1 l! Q: F
对其正化对化的理由,再补充一下:
子午少阴君火。午位于南方属火属阳,子位北方属水属阴,水火相济,阴从阳化,故子从午化。
丑未同属太阴湿土,同气从化。但辰戌丑未皆属土,不说辰戌丑未而拿丑未来讲,因为丑位于北方之尾为万物初生之时,未位于南方之尾为万物入藏之时,头尾相应,说明万物出、藏,均不离丑未之土。
卯酉阳明燥金。酉位于西方属金,卯位于东方属木,在五行相克中,强金克小木,所以卯木从其所不胜的酉而金化了。
六气的主要内容分主气、客气和客主加临三种,这是明日的内容。
3 R4 K3 f: u' N  k$ u& i$ q7 `
/ n6 d. ~  r$ V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