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燕赵中医

查看: 2050|回复: 0

曹东义谈“外感热病“(12)《诸病源候论》仿照伤寒传经学说演绎温病证候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2938

主题

6868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415
发表于 2016-8-4 10:06: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五节  《诸病源候论》演绎温病
   《诸病源候论》,为隋代巢元方等撰于公元610年,全书有50卷,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病因和证候学的专著,对后世有着较深的影响。《诸病源候论》对外感热病的认识,既受《素问·热论》热病学说的影响,也吸收仲景《伤寒论》《伤寒例》伤寒思想的精华,同时也有其自己独到的认识与创造。其中,“伤寒诸候”二卷、“热病诸候”一卷,主要阐发仲景《伤寒论》与《素问·热论》的外感热病学说;“时气诸候”与“温病诸候”各一卷,则是借鉴仲景《伤寒论》与《素问·热论》的有关论述,加以比附扩张,再参以己意而成。
   《诸病源候论》的“伤寒诸候”,共有两卷内容。上卷33论,下卷44论,论述和涉及的内容十分宏富,几乎函盖了伤寒病所有的问题。
   《诸病源候论》首列“伤寒候”,这是一篇总论,开篇即云“经言:春气温和,夏气暑热----此则时行之气也[1]”。不难看出,《诸病源候论》此处的“经言”,就是《伤寒例》中所说的“《阴阳大论》云”。这一段论述,简要地论述了伤寒与温病、热病、时气病的联系与区别,十分精辟,所以深受历代医家的推崇与遵循,《诸病源候论》伤寒诸候也将其作为立论的依据,是完全不足为怪的。紧接着,《诸病源候论》又引用了王叔和阐发华佗伤寒学说的有关论述,只是引文并未说明这段文字出自王叔和。使华佗所创伤寒六部传变和汗吐下三法疗伤寒的学说,又一次得到继承与传播。然后,《诸病源候论》又引述了《素问·热论》的热病及两感伤寒学说、伤寒热病治法,以及伤寒死脉、伤寒汗吐下后不解证的有关论述,是一篇充分汲取了前人精华的总论。
   《诸病源候论》“伤寒发汗不解候”,对表证、里证的认识,十分精当。“中风伤寒候”,论述了六经中风的证候,均源于仲景《伤寒论》的有关内容。伤寒一至九日以上候,取之于《素问·热论》。“伤寒咽喉痛候”、“伤寒虚烦候”、“伤寒呕候”、“伤寒渴候”、“伤寒谬语候”、“伤寒喘候”、“伤寒悸候”、“伤寒厥候”、“伤寒心否候”、“伤寒结胸候”、“伤寒变成黄候”、“伤寒余热候”、“伤寒大便不通候”、“伤寒小便不通候”、“伤寒热毒利候”、“伤寒宿食不消候”、“伤寒阴阳毒候”、“伤寒百合病”、“伤寒狐惑候”、“伤寒衄血候”、“伤寒上气候”、“坏伤寒候”、“伤寒内有瘀血候”、“伤寒后不得眠候”、“伤寒后交接劳复候”等等,都阐发了仲景《伤寒论》六经证治,对《外台》《圣济总录》等方书,以及《伤寒总病论》《伤寒类证活人书》《伤寒九十论》《伤寒补亡论》等后世伤寒类著作,都有深刻的影响。
   《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首先引用《伤寒例》的有关论述,作为立论根据,然后,两次引用了华佗的“六部传变”理论,虽然文字稍有出入,但可以看出其学说来源于华佗。王叔和、《千金》、《外台》等晋唐时代的医家,都把华佗的“六部传变”,看成是其对伤寒病传变规律的认识;独有隋代《诸病源候论》的作者,将“六部传变”作为时气病的传变规律。是《诸病源候论》作者别有所据,而认定华佗“六部传变”为时气病立法,还是《诸病源候论》作者为了铺张时气病的传变规律,而强拉华佗“六部传变”学说为其所用?笔者认为后者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紧接着的“时气一日候”、“时气二日候”、“时气三日候”、“时气四日候”、“时气五日候”、“时气六日候”中,《诸病源候论》的作者仍然用“六经传变”叙述时气病的传变规律,而未用“六部传变”学说。“时气烦候”、“时气狂言候、”“时气呕候”、“时气热利候”、“时气大便不通候”等,也是模仿伤寒诸候。
《诸病源候论》“温病诸候”,其中“经言”文字,也是出于《伤寒例》所引用的《阴阳大论》。“温病一日候”至“温病八日候”、“温病九日以上候”,都是比照“伤寒诸候”,按“日传一经”的六经传变次序,进行论述的。只是比附推演,并无创建独识。其中关于温病三日之前为在表,可以用汗法进行治疗的说法,虽然与清代温病学观点一致,但与仲景《伤寒论》“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的概念完全不同,为日后寒温论争、温病概念的变迁埋下了伏笔。
笔者认为,仲景区分伤寒与温病,完全是从临床实际出发而不是从理论推理立论。因为临床上的确有一些病人,近期没有感受风寒的诱因,而且症状上也只有发热烦渴、不恶寒,是一种里热外发的起病形式,没有表证,治疗只须清泻里热,与一般外感病证从表入里明显不同,所以另立一名为“温病”。《诸病源候论》的作者未能理解仲景深意,用伤寒六经传变的学说,来类推温病,演绎其传变规律,比附成“日传一经”,虽能与“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的广义伤寒学说,相互呼应,但终因其为“纸上谈兵”,而非得之于临证,所以很少被唐宋医家推重、借鉴。“温病烦候”、“温病狂言候”、“温病嗽候”、“温病渴候、”“温病下利候”、“温病大便不通候”、“温病变成黄候”等等,大多取自“伤寒诸候”。
我们不能强加于古人,苛责先贤,但我们应该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实事求是地对待前人学说,有创建就予以发扬光大;见造作臆说,也不必屈意圆滑,为其藏短遮拙,这样才有利于中医学术的昌明。对于《诸病源候论》在阐发仲景伤寒学说方面的贡献,我们应当大书特书;对于其推演时气与温病证治,而不是从临证实际出发的治学方法,我们有必要置疑于其间。

, ~; a: q( e6 j/ ~7 A+ |+ S
[1]《中国医学大成》(九)医论分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10月、第一版、68
0 b. }' I+ A8 m1 P' l1 x2 o

1 o1 Z' N0 ]! A3 ?" ]" J- Y# ]" ^! O- G) P0 V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燕赵中医

Copyright © 2016-2025 燕赵中医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河北中健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050128号-6
《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冀卫网审字[2005]1号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