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曹东义谈“外感热病“(13)宋金元时期温病概念发生演变,寒温关系逐渐复杂化
曹东义 发表于:2016-8-4 10:09:17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2781
宋元温病概念的演化与争鸣
    仲景学说,经过晋唐时期若隐若现的流传,迄于宋代表现出明显的振兴,名家辈出,学说纷呈,逐渐形成了一大伤寒学派。宋金元时期的伤寒著作,在数量上和种类上均有空前的发展,据汪良寄《伤寒书目》统计,约有113种,当时伤寒学之盛,由此可见一斑。从现存的伤寒著作来看,宋金元时期的伤寒学确有不少创见和成就,可以说当时的伤寒大家不仅总结和发展了宋以前的伤寒学,而且孕育了元以后的温病学,在中医外感热病学发展史上发挥了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
宋金元时期重视医学理论研究,伤寒学术深入发展,仲景《伤寒论》倍受重视。朱肱《类证活人书》云:“伤寒诸家方论不一,独伊尹、仲景之书犹六经也,其余诸子百家时有一得,要之不可为法。”许叔微《伤寒发微论》也说:“论伤寒而不读仲景书,犹为儒而不知有孔子六经也。”均已有尊经称圣之意。因当时伤寒家对于伤寒的概念,悉遵《伤寒例》所论,故宋金元伤寒著作中所论皆广义伤寒。
关于宋金元时期伤寒学术的特点,笔者读研究生时曾有所探讨。当时师从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著名文献学家余瀛鳌研究员,余老出身于名中医世家[1],家学渊源深厚[2];1955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参加卫生部第一期西医学习中医班,并拜名医秦伯未为师,兼得中西医之长。现为中医文献学会主任委员,长期致力于中医通治方的研究,主张辨证从简,反对繁杂分型[3]。笔者在余老的指导下,以《宋金元伤寒学术源流》为题进行探讨,认为宋金元时期的伤寒学术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㈠ 重视六经体系,把握病变基本规律:宋以前虽有不少医家研究仲景学说,但未见有用六经辨证阐论《伤寒论》证治者。六经辨证是证、法、方、药的统一,是从整体上把握外感病的大纲。宋金元医家在深入研究伤寒证治时,充分吸取仲景六经辨证的学术内涵,故多数伤寒著作均先列六经证治方药,继之以诸可、诸不可的治疗方法,最后再以证候类列方药,分析同一证候在六经中的不同病机和方治之异。如发热、下利、腹痛可见于阳经,也可见于阴经,其证候和施治方药均有所不同。用这种分类对比的方法研究证候,加深了对六经辨证的理解,较之宋以前对《伤寒论》的研究,有了明显的进步。
㈡  重视《伤寒例》,总论外感病:宋金元时期,多数医家将《伤寒例》看作是外感热病的总论。并作为辨证伤寒和温病等外感热病不同证治的依据。认为在学术上《伤寒例》与《伤寒论》是一致的。王安道虽力倡错简学说,但他仍重视《伤寒例》的学术成就。他说:“夫叔和之增入者,辨脉、平脉与可汗、可下等篇而已-----余尚欲编类其书,以《伤寒例》居前,而六经病次之,相类病又次之,差后病又次之,诊察治法、治禁治误、病解未解等又次之。”王氏有此编撰设想,但终未如愿。他生当元末明初之际,其错简说对后世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至方有执、喻嘉言出,基本上承袭了王氏学说,但将《伤寒例》也贬为败絮。由此错简之论相当盛行,最终形成了今日通行的所谓“洁本《伤寒论》”,这与宋金元时期显然有别。
㈢  “以经解论”,为当时风尚:成元已《注解伤寒论》,用《素问》《灵枢》的理论阐发《伤寒论》六经证治(即所谓“以经解论”),后世对此有较高的评价。而这种方法,又非成氏所独擅。宋金元医家普遍认为,仲景学说与《素问》《灵枢》热病理论一脉相承,并无悖逆之旨。仲景六经辨证,体现了对《素问》《灵枢》热病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明示《素问》《灵枢》与《伤寒论》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学术渊源关系。故伤寒诸名家,均重视以《素问》《灵枢》理论研讨《伤寒论》证治,“以经解论”成为一时风尚。
㈣ 补亡创新,重在充实临证:深入研究《伤寒论》,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伤寒病证治的学术经验,故宋金元医家尊仲景而不泥其经,其证有未备、方有未及者,则予补阐。如妇儿伤寒,注意与其生理特点相联系,孕期伤寒注重保胎,产后伤寒兼治产后诸病,小儿伤寒重视其斑疹证治。将温病分为数种,但以里热外发,无恶寒表证者居多,其治法与伤寒表证有所不同。郭雍吸取前人成就,将发斑、疮、疹分为三种病证,各立不同治法。此外,在广义伤寒治法上则有明显的发展,很多医家强调辛凉解表治疗伤寒表证的重要性,特别是刘完素倡养阴退阳,自制清解诸方,提高了临床疗效,丰富了热病治法。由此可见,对伤寒热病学术的补充、发挥,是宋金元时期的主要成就,这和某些明清学者言必究是否出自仲景,方必拘守《伤寒论》,或陷入错简守旧之争而不能自拔者迥然有别。
㈤  多种研究方法,堪为后世典范:宋金元时期伤寒著作有较多的类别,体现了多种研究方法,给后世学习、研究《伤寒论》殊多启迪。其中有许多开拓性成就:宋政府首校《伤寒论》,广其流传,泽被万代;成无已撰《注解伤寒论》,创全文注释之范例;宋迪著《阴毒形证诀》,专题阐论由此发端;刘元宾《通真子伤寒括要诗》,开歌括论伤寒风气;宋云公《伤寒类证》,执简驭蘩,以类统杂,最先以图表列述伤寒;《敖氏伤寒金镜录》,则为舌诊第一部专著;许叔微《伤寒九十论》,创伤寒病案专集,所附按语多有独到见解;李柽《伤寒要旨》,以方类证,“于仲景本论,无一字遗漏”,亦颇具特色;朱肱之《类证活人书》刊行后,为其增补、注释、歌括、列图,考辨其得失的著作达十余种之多,足见其影响之深广。总之,宋金元医家的多种研究方法和编著特色,多为明清和现代学者所参酌。
  J9 C5 E  }, |7 t

[1] 余瀛鳌:“余无言:热循六经,承气起沉疴”见单书健、陈子华编著《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外感热病卷(上)》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8月第一版、293-301
6 @( a6 H& [5 H0 J- M
[2] 余瀛鳌:“近代治疫名家余奉仙”、见中国中医研究院主编:《中医药防治非典型肺炎(SARS)研究》、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6月、第一版。6-10

/ Q7 X3 z( x; g
[3] 余瀛鳌:辨证论治和通治方、《中医杂志》1987725

* B, q; q" ?7 R- A1 r
4 ?* d8 u' p  }; f0 B( Y; m2 t  N4 W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