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与推广中医药文化的思考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 杨悦娅 中医药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浓缩和提炼的结晶,她同时又不断丰富和影响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医药在发展中承载着中国历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她是一部底蕴深厚,内容丰富,外延广博的历史,是需要人们用心品味、鉴赏、感悟,才能真正读懂和理解;她又是自然科技的体现,只有深入挖掘研究她的形成规律,科学内涵,才能充分发挥她的运用价值;她又可谓是一部治理天地人的大法,以医载道,折射出许多深刻的安邦盛世法理。所以普及中医药文化,让国人了解、掌握、运用中医中药知识,对修练国民文化情操,提升国民人性素养、道德理念、人生价值及健康保健意识,打造一个更高境界,更广外延的大健康中华,有着积极和深远的意义。 从我国医疗卫生的国情来说,中医药的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的推广,是从源头上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减缓就医难的矛盾,降低医药费用支出的有效措施。为此,如何推动中医药知识及中医药文化理念的普及,怎样使中医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发挥其积极的作用,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政府已认识到国医国药的重要性,意识到国医精粹岌岌可危的现状,看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日趋淹没的趋势。现代的人们尤其青年一代,对现代的电子化、数字化、高科技的东西、直观的东西很易接受,也乐意模仿学习。而对传统的,文字的,表象会意的、抽象比类的东西、需要感悟领会的东西却难于接受,理解困难,望而却步。在这样的现实中,怎样来推广普及中医药文化,让人们能够了解她,热爱她,应用她,这是展现在我们中医人面前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国家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的进程中,首先要重视中医药在本国国土上的普及,让国人所接受,要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在全民营造一种浓郁的中医药氛围。通过感染、教化、熏陶来普及、培养热爱中医药、理解中医药、运用中医药的民族情结,使中医药与祖国传统文化一同得到继承发展,在世界上一枝独秀。笔者就普及中医药文化的一己思考略述一二,以求有识之士斧正。 1、 中医药的普及首先是其文化理念的普及 普及中医药,不单是保健养生知识的普及,而更重要的是中医药所承载的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普及,要将中医药学的精华通过科普化,让人们从根本上懂得中医药的文化根基是什么?理论根据是什么?依据什么来来诊病疗疾,她养生保健的理念是什么?认识问题的思维方法是什么?进而使人们能自觉运用这些理论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提高对健康的认识,有小病自疗,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常识;通过中医药文化和理念的普及,带动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深入,促进人们的人文素养,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推动全民健康生活理念。同时也能引领人们认识社会,看待社会的良好视角,促进社会和谐。 中医药学中的天人相应、整体协调、中庸平衡、辨证分析等理论,既能指导人们诊病疗疾、养生保健,又能引导人们践行正确的生活方式、规范行为礼仪、和谐人际相处等。把中医理论内涵普及到百姓人家,深入到人们生活,此时医道就不仅仅是诊病之道,而是一种精神内涵的修炼。如中医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结者散之,惊者平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在这些论治理论中,表现的是中医治病原则,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生理平衡状态,而其中所蕴藏的则是儒家“中庸”、“调和”的思想,即《礼记·中庸》所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深刻内涵。尽管此语历经北宋程颐、南宋朱熹、明代刘宗周及清初王夫之等人的诠释升华,但所推崇的人生道德境界,道德理性,人性的修炼,宇宙万物的和谐发展却是一致的。中医对疾病的认识、治疗和对人体健康生态的维系,同样反应“致中和”的思想。当人们真正理解了平衡的综合内涵,认识到失去平衡的危害,就会采取各种措施努力维护人体内环境的平衡、饮食五味的平衡、心理情绪的平衡,人与社会的平衡、人与自然的平衡等,去积极地努力,自觉地调适。凡事追求 “阴阳和合” 、“阴平阳秘”,适事为度,恰到好处,以平为期,以和为重。机体和谐,社会和谐,这就是达到了中医药普及的一种最高境界,如此我们就会步步向着构建健康、和谐社会的大目标不断挺进。 所以普及中医药重在中医文化核心理念的普及,要着眼于“授人以渔”,这样使人们能为珍惜生命而自觉防范来自内外的致病因素,自觉开展养生保健的活动,自觉去探求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觉维护绿色环保的生态环境。同时,当人们掌握了中医药文化理念,也就能站在更高层面来认识事物,提高辨识能力,即便人们不是医生,也不会是医盲,避免落入盲信盲从的泥潭。 2、 中医药普及的形式与渠道 中医药普及的形式与渠道可以采取传统的模式与现代信息网络、高科技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来开展。 传统形式多种多样,如开设中医药知识大讲堂,针对不同的职业对象、不同年龄群体,不同需求,不同区域等各个层面而开设系统性或专题性的讲习堂;建立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吸引不同群体来感受中医药文化。讲习堂和基地可以是民间兴办,也可以是政府、团体、院校等组织开设。 开展以中医药文化为特色的剧本、乐曲、诗歌、绘画等文学艺术创作,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也可举办中医药展馆、中医药文化节,广场活动、文艺演出等大型的普及活动;或采取科普小品、知识问答、义诊、咨询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推广中医药,普及中医药。 也可结合现代高科技手段,通过报刊、网络、广告、电视等载体来表现、宣传中医药。 为使中医药优秀文化得以从儿童传承和发扬,也可尝试从教化入手,在九年制教育中,掺入中医药文化内容,使中国下一代能亲近中医药,感知中医药,潜移默化传承中医药。 当然所有这些宣传推广形式均需要国家政府的支持、政策的保障。 3、 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应注意的问题 1. 要通俗化 科普不同于科研,科普讲究通俗化,也就是用百姓易懂的文字、语言、画面、及各种载体来讲解科学的理论知识,尽可能把抽象概念形象化,深奥理论通俗化,理性认识感性化,复杂问题简单化,错综问题条理化。要让百姓学懂会用,切实可行,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推广普及。如果科普作品谈的是专业研究,讲的是专业数据,用的是专业术语,探索的是未来领域,阳春白雪,高深莫测,老百姓从理论上理解不了,从行动上操作不了,从实际上体会不了,科学知识就难以普及到百姓。中医药文化的普及也是要大众化,通俗化,直观易懂能接受,当然,绝不能庸俗化。 2.要实用性 中医药理论博大精深,涉及到多学科的理论体系,如哲学、史学、文学,上及天文,下及地理,中及人事,是多元文化的产物。在普及过程中不可能面面具到,所以要选择其有实用性的内容加以宣传推广。 如中医观察、认识、诊疗疾病的基本原理、基本手段、常用方法;中医诸内形外、见微知著的依据;寒热阴阳虚实的辨别;望闻问切的应用;常用药物性味功效;简便易学的适宜技术、手法等等。要使人们能通过中医药的普及,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来解决切身的问题,得到切实的收益。 3.防止理论异化与概念置换 普及中医药固然要深入浅出,化繁为简,形象比喻,直观表达,将中医药理论能为百姓人家所理解、接受、应用。但是也要防止另一种倾向,就是为追求通俗化,简易化而把中医理论变异化。把中医的概念置换化。如中医脏象理论是以中医脏腑功能及相关体系的功能、特性、相互关系的整体性为主题,而与西医解剖意义上实体的脏腑所具有的功能是不能等同的。再如中医“气”的概念不仅仅是物质的概念,还包含了生命活动、物质特征、功能特性以及正邪抗争等多层面的含义。又如中医药的使用,无论成药还是饮片都应该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辨证运用,而不应该单一从药物本身的毒性有否来论中药的安全性问题,着眼点要引导人们思考用药是否辨证?用药是否对证?用药是否附合中医理论?有谓“有病则病当之,无病则正伤之”。运用得法,有毒亦无殒;用不得法,无毒也致殒。所以只有正确诠释中医的理论,才能完整表达中医药丰富内涵。我们中医药工作者应首先把中医理论正确掌握,深入到古籍文献,吃透原意,才能深入浅出正确地向百姓宣讲、普及。 4.防止形式化、单一化、庸俗化 普及中医药文化,出版各种科普读物是不可缺少的一种途径与方式,但科普读物要有质、有量、各具特色,不能千篇一律,内容类同,甚至抄袭。或者以理说理,以文释文,让百姓仍然难以看懂。 中医药文化不但与养生保健、医疗有直接关联,还可以渗透表现在各个领域,如中医药与文学艺术,中医药与民俗民风,中医药与饮食,中医药与农业,中医药与体育,中医药与军事,中医药与航天,中医药与社会,等等。所以可以广泛取材,在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文化活动中,将中医药的宣传融汇贯通,多形式多内容多渠道地推广。 与此同时要防范社会上别有用心之人,乘传播中医药之机,利用人们对中医药的不甚了解,利用人们对中医药的崇仰把中医药神化、玄化,甚至巫化,歪曲利用中医药中的某些理论,给中医脸上抹黑。 让老百姓走近中医,了解中医;让世界了解中国优秀文化,中医药科普任重而道远。“传承中医国粹、传播优秀文化、共享健康和谐”是每一个中医药工作 者的义务和责任。
5 @9 g0 k- n7 v# `& Z3 I
0 q, V* b$ r2 V$ f.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