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曹东义谈“外感热病“(14)韩祗和温里攻下学仲景,解表不用辛温方
曹东义 发表于:2016-8-4 10:11:19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2480
韩祗和解表不用仲景方
韩祗和是北宋时期的医学家,也是现存宋代研究仲景伤寒学说著作之中最早、成就最突出的医学家,他的学说对其后的庞安常、朱肱、刘河间、王好古等伤寒大家,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伤寒微旨论》在明清之际曾经一度失传,《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之中将其辑出。其后,《伤寒微旨论》才又在医学界流传开来。因而韩祗和对伤寒学术的贡献,研究的学者与论著均较少。
    韩祗和的生平里贯:在历代有关北宋名医韩祗和姓名的多种文献记载中,将其名字或写作“祗(zhi支)和”,或写成“祇(qi其)和”,未能统一。如:《宋以前医籍考》、《伤寒微旨论》的多数刻本、《中医大词典·医史文献分册》等作“祗和”;《中国医籍考》1956年版、影抄文溯阁本《伤寒微旨论》,《本草纲目·引据书目》等作“祇和”;文渊阁本《伤寒微旨论》、《中国医籍考》1983年版等,“祗和”与和”并用,交替出现[1]
    现存《伤寒微旨论》的最早刻本,是《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之中辑出的,而《永乐大典》残卷缺损严重,今已不可复见韩氏姓名,最早的《四库全书》文渊阁辑本之中,“祗和”与“祇和”并用,难以为据,故当参以旁证,定其本真。
    有关韩氏的记载,南宋版《伤寒明理论·严器之序》年代最早,其他如元代王好古、王安道、明初陶华等引据韩氏著作,均早于《永乐大典》,其中韩氏的名字皆写作“祗和”。从字义看,“祗”意为恭敬,与“和”字义近;祇”意为地神,或同于“只”字,与“和”在字义上也不相涉。古人名字在意义上,往往互相联系,所以韩氏应当名“祗和”,而不是“祗和”。诸书因“祗”祇”二字,字形相近,在刊刻过程中致成讹误。
    有关韩祗和的祖籍故里和生活年代,史无明载。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称:《伤寒微旨论》“不著作者,序言元祐丙寅(公元1086年),必当时名医也,其书颇有发明。”《四库全书提要》云:“祗和实北宋名医,以伤寒为专门者。特《宋史·方技传》不载,其履贯遂不可考耳”。但据韩氏《伤寒微旨论》中所记病例的地址和年号,可大致推测其生活年代和医事活动地域。四个年号分别为公元1072、1079、1081和1082年。在“温中篇”中韩氏云:“尚有未尽证者,愚尝校仇,自至和(公元1054——1056)初岁迄于今三十余年----。”如韩氏25岁左右开始研究医学,到其著《伤寒微旨论》时约55岁。若以韩氏享年70岁推算,则其当生活于公元1030——1100年之间。
   《伤寒微旨论》中所记其行医地名主要有:“邢磁二郡、“怀卫二郡”、“淦阳”(即滏阳之误,宋置县,明废入磁州),相当于今河北省邢台、磁县和河南省泌阳、汲县一带。据此推测韩氏祖籍可能为河北与河南交界地区。其行医足迹遍及数县,可见其为医有较大影响,陈振孙称其为当时名医,较为可信。           
    韩祗和的伤寒学术成就:韩祗和倡伤寒乃郁阳为病,创辛凉解表治法。韩祗和《伤寒微旨论》云:“夫伤寒之病,医者多不审察病之本源,但只云病伤寒,即不知其始阳气郁结,而后成热病矣。[2]”又说:“寒毒薄于肌肤,阳气不得散发而结,故伤寒反为热病也。”因此他得出结论:“伤寒之病本于内伏之阳为患也。”韩祗和此论与唐代王冰有相似之处,王冰在注《素问·热论》“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时,指出:“寒毒薄于肌肤,阳气不得散发,而内怫结,故伤寒者反为病热”。王冰之论与韩祗和学说,体现出学术上的继承关系。
韩氏论伤寒,避开了病因上的“寒”字,从证候上的热病和“伏阳为热”的病机上着眼,为辛凉解表铺叙了理论依据,也发刘河间“伤寒六经皆热论”之先声。他还补阐伤寒和中风的脉象,认为二者均是在浮数的基础上兼见紧或缓象,这也说明伤寒是热病、热证。治宜宣散体内郁阳,清解郁热;忌辛温,宜辛凉。所以,韩祗和发汗解表,完全不用仲景《伤寒论》中的麻黄汤、桂枝汤、青龙汤等辛温解表的方药,而是自创辛凉解表方药,各方之中多有柴胡、薄荷、葛根、桔梗、防风、前胡、石膏、知母等偏于辛凉清解之品,实为辛凉解表[3]
关于如何掌握伤寒治法,韩氏云:“凡治伤寒,若能辨其汗下者,即治病之法得其十全矣。”“前可汗篇,别立方药而不从仲景方;今可下篇中,不别立药而从仲景方者何?盖太平之人,饮食动作过妄而阳气多,若用大热药发表,则必变成坏病,故参酌力轻而立方也。”其后的庞安常《伤寒总病论》、朱肱《伤寒活人书》将韩氏因春夏不同时节而分别创制辛凉清解方药的方法,改进为在仲景麻桂方中加石膏、知母、黄芩、葛根等药,其实质是变辛温发汗之方而为辛凉清解之剂,使古方得以新用,为后世所广泛遵从。刘完素倡言伤寒即是热病,亦自制辛凉清解方药,后世温病学更将辛凉解表视为基本法则,韩氏发凡起例之功不可磨灭。      
强调古今时世不同,运气不齐,治世、乱世禀性不同,从而提出伤寒热病当用“辛凉”而远“辛温”,这也是畏避辛温发汗之托辞。
韩祗和《伤寒微旨论》云:“盖太平之人,饮食动作过妄而阳气多,若用大热药发表,则必变成坏病,故参酌力轻而立方也。”他从自己当时所处“太平盛世”的时代,认为当用辛凉解表,对仲景麻桂辛温之剂,概予舍弃不用。与此相反,张子和与韩祗和“太平盛世”不可用辛温解表说法完全不同,张子和《儒门事亲》云:“解利伤寒、温湿热病,治法有二:天下少事之时,人多静逸,乐而不劳,诸静属阴,虽用温剂解表发汗,亦可获愈。及天下多故之时,荧惑失常,师旅数兴,饥饥相继,赋役既多,火化大扰属阳,内火即动,外火又侵,医者不达时变,犹用辛温,兹不近人情也。止可用刘河间辛凉之剂,三日以里之证,十全八九。予用此药四十余年,解利伤寒、温热、中暑伏热,莫知其数,非为炫也,将以证后人之误用药者也。”张氏这段论述认为“乱世”当用辛凉,与韩祗和所论“治世”当用寒凉之剂,似乎两相悖谬,但他们都强调自己所处的时代,当远辛温而用辛凉。因此,他们都向我们暗示了一个认识:辛温解表难用。张子和还第一次明确指出,寒凉清解之药亦可致汗解表。他说:“世俗只知惟温热者可为汗药,岂知寒凉亦能汗也。”寒凉能清解郁热,使阴阳和利,故能汗出而愈。
韩祗和在重视辛凉解表的同时,也重视阴证伤寒。《伤寒微旨论》关于阴证伤寒的论述,引起了王好古的推崇,他在《阴证略例》之中,吸收了韩祗和的有关学说,著成了第一部专论阴证伤寒的著作。   
! J! Z* b& f  Y) m. y  d

[1] 曹东义:韩祗和考、《中华医史杂志》、1990148

. ^; u' i0 u; z5 A+ J6 ?+ o6 F
[2] 韩祗和著《伤寒微旨论》、中医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738
8 w( J, u4 }$ t: ?5 Z# Q7 b. o
[3] 曹东义、王文智:韩祗和名考及其伤寒学说、《河北中医药学报》、2001412—14
, e2 C  P' q( K
- C9 ]2 b# N% T" }7 Y

  }" p) t) v) {2 J4 A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