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医向中医延伸的探索
——专访北京市昌平区卫健委“西学中培训”
本刊特约记者 陶 鹰
自2016年开始酝酿,2017年正式开办,北京市昌平区卫健委(当时的卫计委,下同)委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举办西医学中医培训班(以下简称“西学中培训班”),为区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西医医生和全科医生开展不脱产中医培训,响应者甚众。截止2019上半年,为期近两年、850学时的首期培训班已经圆满结束,第二期也紧锣密鼓拉开了序幕,参培人员有增无减,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西学中培训班何以如此受欢迎?它究竟顺应了时代哪些需求?它的存在与发展究竟意味着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日前本刊记者深入昌平区卫健委进行了实地考察与采访。
一、 缘起
首先,在国务院“十三五”深化医改规划和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对中医药工作进行了部署和要求。2016年10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了《关于印发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的通知》,要求各地进一步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在总结“十二五”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工作的基础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联合制定了《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对新时代我国中医药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进一步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增强城乡居民对中医药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切实推进基层中医药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使城乡居民能够享受到安全、有效、经济、便捷的中医药服务,为我国分级诊疗制度建立、健康中国建设和中医药事业全面发展做出新贡献。到2020年,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为主体,县级中医类医院为龙头,县级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等非中医类医疗机构中医药科室为骨干,中医门诊部、诊所为补充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基本完善,服务设施设备明显改善,人员配备较为合理,管理更加规范,服务能力有较大提升,较好地满足城乡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在中医药人才培养方面特别强调:要切实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夯实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强化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培养;加强基层中医药人员在职培训和学历教育;建立机制,对现有基层中医药人员通过岗位培训、外出进修、跟师学习等方式,提高岗位技能;加强基层西医人员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对在职在岗以西医药知识为主的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临床类别医师等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加强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规范和提高其运用中医药诊疗知识、技术方法处理基层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基本技能,鼓励基层西医人员提供中医药服务。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居民有0.4-0.6名合格的中医类别全科医生。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以上文件的下发,为我国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带来了又一个春天。
其次,根据上述文件精神,各地各级主管部门也相应提出了医院转型为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具体要求。2017年,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北京市卫计委、北京市发改委等6部门发文,对北京市贯彻落实上述“十三五”行动计划做出了具体要求,其中包括:切实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基层西医人员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加强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大力推广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建立适宜技术推广工作机制;实施基层全科医师中医治疗技术项目培训工程。……等等,昌平区卫计委也随之制定了《昌平区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2018-2025)》,明确了“到2025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为建设‘健康昌平’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贡献。”
第三,截至2018年底,昌平区常住人口达210.8万人,区内共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1000余家,执业人员5000多人,而中医医疗机构仅106家,执业者1000余人,不仅中西医机构与人员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不均衡,而且距离国家提出的万名居民中医类别全科医生配比的要求,也相去甚远。正因为如此,据有关调查,昌平区现有中医大夫经常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过劳现象十分普遍,这不仅会影响医生的身体健康,也会影响医疗质量,从而引发医患矛盾。
第四,中医内涵丰厚,博大精深,自古以来为我国广大百姓所认同,昌平百姓也不例外。中医治疗民间慢性病的功效有目共睹,而中医的各种适宜技术,在解决患者肢体病痛方面也有着西医无法比拟的优势。人们对中医的信任、接纳和趋向,一直以来影响着广大百姓在寻医问药过程中的选择取向。加之近几十年来昌平区聚集了众多从老城区搬迁过来的“老北京”,他们对中医的信仰与崇拜众所周知,对中医的需求更是可想而知,然而现实是昌平区中医医疗资源与广大患者的需求无法匹配。
第五,再从西学中培训班的学员来看,这些学员均具备执业西医师或者全科医生的资格,且有相当一部分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都有着长期执医实践经验和扎实的医学医疗基础,在本专业有较强的诊疗水平,他们对于患者求医时的各种需求了如指掌,深知西医在治疗一些慢性病和慢痛病上的局限和弊端,如果运用中医手段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能够收到更好的疗效,然而囿于中医知识和技能的欠缺和执业权限,他们无法在行医时实现中西医结合施治,面对患者的病症也只能望病兴叹。因此,他们学习目的性强,求知欲强,对中医药学兴趣浓厚,非常渴望有机会深入了解和学习中医,但是一直没有机会和渠道学习并获得正规的资质。
综合以上可见,由于昌平区中医队伍储备不充分,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尚有不足,无法满足国家提出的“健康中国”发展战略的宏观形势需要,也无法满足区内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诊疗的需求,基于以上各种外因和内因的推动,催生了西学中培训班的诞生,并且一经举办,立刻获得了广大西医和全科医生的欢迎与接纳。
二、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总书记这一指示精神,为昌平区卫健委开办西学中培训班建立了指导思想和行动准则。
于是,2016年昌平区卫计委请示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后,并与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协商,在上级主管部门和相关机构的大力支持和鼎力协助下,区卫计委委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于2017年6月18日在昌平区卫生学校拉响了第一期西医学中医培训班的上课铃。这个培训班极富特色:
首先,从学员来看:第一期学员共计97人,主要来自昌平区,他们年龄跨度大、来源分布广,既有20出头刚刚执业的年轻医生,也有70多岁的老大夫;有的来自昌平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二级医院,其中不乏医院院长、副院长、研究所所长、科室主任和科室业务骨干,甚至还有慕名前来的区外三甲医院的资深医师;学员所属单位既有公立医疗机构,也有民办医院;他们当中既有全国知名的专家,也有来自基层社区的医务人员。他们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全部都是出于自愿不脱产学习,绝大多数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职称,其中高级职称39人,中级职称50人,初级职称8人。但他们的学习动因各不相同:有些是医院发展转型的需求;有的是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示范带头;有的是为了使自己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而来自基层的广大学员则是为了自身的发展。
其次,从师资来看:为了使西学中培训班能够收到立竿见影的成效,受托方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专门成立了工作委员会,聘请了相关领域的管理专家、教学专家、临床专家共同研究西学中培训班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并且在师资遴选上非常严格。所有的导师都来自各个高校(中医学院)和北京国内著名的中医医院,他们中既有资深教授、学科带头人,也有临床大夫;既有京城四大名医,也有宫廷正骨学派的嫡传弟子,他们所具有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年富力强、学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比如其中的庞博老师,先后师从祝肇刚、赵进喜、朴炳奎、花宝金等中医名家,为祝肇刚先生开门弟子、施今墨学术流派第四代传人。他在教学方面承担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教司全国西学中骨干人才培训项目《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学》《中医名家名方精讲》课程的教学任务,以及有关部门培训项目里的《中医诊断学》《中医经典与临床》《中医传承学》《施今墨学派名家方药心得》《常见病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中医内科学》《中西医结合肿瘤病学》《中医临床思维学》《整合临床中药学》等教学任务,整理中医古籍2400余部。在这次培训班中,庞博老师除了承担《中医内科学》《中医临床学》《中医临床思维学》课程教学任务外,还以分级分类培养中西医结合临床骨干、科研骨干、教学骨干、基层骨干为目标,以中西医结合医疗服务需求、以西医知识、理论、技术为突破口,融入中医药文化、理法、方药与思维,以中西医结合教学课程问题、教法问题、效果问题、考核问题为导向,以内外妇儿兼通、医针药技融合的临床需求为宗旨,融入中西医结合辨病论治五步教法、处方加减乘除教法、思维辐合与发散、直觉与分析、经验与理论、常规与创造相结合教法,完全摒弃PPT,采用立体式全程板书,经典著作课外拓展阅读,自媒体群启发式、互动式、碎片式教学,有效提升了课堂转化吸收和利用效果。
第三,从教材来看:这个培训班课程安排全面,涵盖了中医药学的全部核心课程,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合理使用中成药》《方剂学》《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中医内科学》《中医临床思维》《针灸学》《推拿学》等共计13门课程。同时,将教材紧密结合实际,比如在2018年流感高峰期,北京中医药大学金匮教研室主任、著名伤寒金匮学家钟相根教授在讲授《金匮要略》课程中,围绕流感的中医药防治给学员专门讲解了流感的中医药分级防治、临证要点,指导学员临证实践,可谓知行合一。
第四,从教法来看:在高质量的师资和教材的保障前提下,培训班注重将中医药的哲学思想渗透到学员的理念中,达到开阔视野,学习中医精华的目的。一切教学活动皆围绕提高西医医师中医药临床服务能力而设计,将重点放在培育广大学员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训练他们的中医思辨能力,课堂讲解与自学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系统授课与交流互动相结合,各种学习方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重点突出中医药经典,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方药与适宜技术相结合。同时,专门设立了中医思维课程,编写了适合西医师学习中医的专门教材,精心遴选中医医疗机构作为学员的实习基地,组织学员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博物馆、安国药材集散地去参观学习。
第五,从管理来看:为了确保教学质量,培训班将学习时长设定为850个学时,这是目前各种不脱产培训中时间最长的学时。培训班设立并实施了考勤、考核等配套制度,特别是针对教师的考核淘汰制度,此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保证了教学质量,也得到了学员和专家的认可以及昌平区卫健委和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的认可。同时要求授课老师必须按时开课,不得缺课少课,每天课前、课后双考勤;而学员凡是到指定教学医院实习的,采取手机定位打卡,切实保证实习时间。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培训班教学方利用学员微信群进行提示,并且定期召开班委会和小组长会,广泛征求学员意见,及时调整或改进教学工作。在阶段考试和结业考试中,严格遵守考试纪律和试卷批阅制度,以确保教学质量。此外还为师生解决了就餐、停车等问题,最大限度地给师生提供方便。
第六,从学时来看:众所周知,一般医学院校本科生的学习年限在5年甚至更长,而西学中培训班总共850课时,两相比较,差距显而易见。如何保证在有限的课时数内完成既定学习任务?为此,培训班不仅在师资上做出了最好的安排,而且在教学路径上采取了“逆向教学法”,即:一切从疗效出发,从辨病的角度,把教师所积累的经验、技术、验方直接进行传授,重点推出各种经典验方和传统方剂,将“拿来主义”与“送去主义”有机结合,教师与学员形成良性互动,最大限度地满足学员的获得感,以最短的时间、最高效的方式,完成既定的教学计划。
三、成效
昌平区第一期“西学中培训班”学员毕业恰逢大好时机:2019年7月1日,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印发《第一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化药及生物制品)的通知》,正式提出,除中医类别外的其他类别医师,需经过不少于1年系统学习中医药专业知识并考核合格后,遵照中医临床基本的辨证施治原则,可以开具中成药处方。这一政策为学有所成的西学中学员提供了执业保障,而这个培训班的成效远不止于此:
成效之一:提供资质。由于昌平区西学中培训班的开班,得到了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的批准,并且在师资、教学、实习、考核各个环节都进行了严格把关,因此,毕业考试合格的培训班学员,获得了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监制的《北京市“西医学习中医人员”岗位合格证书》(试行)。这无疑为这些西学中学员在临床实践中运用所学成果,提供了资质上的保证。
成效之二:学员反响。面对记者“850学时的培训学习能学到真本领并运用到中医临床中吗?”这一提问,学员之一昌平区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赵国栋的体会是:“西学中学员对中医有感情,且有医学基础,学习目的性强,重点突出,尽管只有850学时,也能学有所获,应用临床。在培训班上不仅学到了中医诊疗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学到了中医思维和深邃的哲学思想,洞悉了用药如用兵的具体内涵,深刻认识到做事应从整体出发,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和谐价值观,这对自己做人、做事、做管理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一期和第二期培训班,我们中心共有10名全科医师参加了西学中,其中一些已经获得中医适宜技术资质的学员,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中心开设了理疗室,增强了基层服务能力,满足了患者需求,提高了患者的获得感。那些肩腿疼病患者可以不再依赖吃药打针,而是通过中医适宜技术(拔火罐、刮痧、针灸)来缓解疼痛,改善症状,甚至痊愈。实践证明,通过西学中学习,有效缩小了三级医院与一级医院医生之间的技能差距。”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杜文华主任说:“我原来一直是西医内科专业。2012年底,随着我所在医院成功转型为中西医结合医院并升为三级甲等医院后,我负责的科室成为北京市重点专科,这让我感到非常振奋和自豪,同时也让我感到十分惶恐和不安。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工作势必涉及很多中医工作,医技人员势必要具备中医诊疗思维和诊疗方案,作为科室负责人,势必要带领全科室开展中医工作,医院也势必会有中医年度考核。这些要求成为摆在我面前的一个重大挑战。而我以前对中医毫无概念,甚至还怀有一些偏见。正当我为此万般纠结时,昌平区卫计委和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联合举办了西学中培训班,这对于我来说简直就是雪中送炭!于是我毫不犹豫地参加了西学中培训班,经过近两年的学习,我初步具备了中医临床思维和中医辩证知识的基础,学会了辩证分析中成药的成分和应用,甚至能够和团队一起开展外治方法和科内协定处方的研究,医院也提高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比例。如今,科内病房的中药饮片使用率由原来的30%上升到了70%;门诊中药饮片从3%左右增加到了13%;病区非药物中医治疗由原来的40%左右增加到了将近90%。另外,通过西学中,我感到对于医院的学科建设、科室建设和提升医院的影响力等等,都大有帮助。” 北京市昌平区南口医院赵雪峰副院长说:“南口医院地处昌平区西北部,主要以山区、半山区的百姓为服务对象,并以中老年患者居多。就诊的病种以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及慢性骨关节病等常见病、多发病为主,中医药及康复治疗等简、便、廉的特色疗法,非常受百姓的欢迎。2017年4月我们医院顺利通过了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的转型验收,进入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建设期。为了加强中西医结合的内涵建设,培养自己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医院于2017年共选送44名西医临床骨干医师,参加昌平区卫计委第一期西学中培训班,这批骨干医师覆盖了院内科、外科、老年医学、眼科、康复、妇产等重点科室。经过近两年的勤奋努力,学员们均完成了850学时的理论和见习课程的学习,其中38名医师通过了严格的结业考试,并且获得了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监制的《北京市“西医学习中医人员”岗位合格证书》(试行)证书,另有6 人由于个别科目未能通过,未能获得相应证书。目前,这批西学中骨干已经成为南口医院开展临床中西医结合诊疗工作的重要力量,经过半年多的临床工作实践,他们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普遍感到在诊疗工作中像多了一条腿,许多慢性病、常见病和多发病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尤其是以前单纯用西医无法解决的临床问题,现在都看到了明显的效果。例如:长期失眠、老年性便秘及颈肩腰腿痛等西医治疗效果有限的病例,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另外,在中医适宜技术开展上,目前临床开展的适宜技术有20余项,比过去提升了近1倍。如今,西医师学习中医的热情空前高涨,很多医生利用业余时间继续参加中医课程培训和讲座,努力提升自身中医药服务能力,以便更好地服务患者。”南口医院北院区大内科冯林波大夫的感悟是:“西学中培训班毕业,是我们传承中医、中西医结合施治的开始。由于本人对中医非常热爱,所以想把中医学好用好的愿望十分强烈。培训班上老师都非常优秀,特别是庞博老师,真正为我们西学中人员打开了中医的大门,教给我们方法,给予我们自信。庞老师把他的临床经验、临床思维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彰显出中医名家的大家风范。毕业后,我们在科室大力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包括穴位贴敷,耳穴压豆,中药泡洗,中药雾化,中药膏摩,蜡疗等治疗,还自己动手制作了便秘贴、定喘贴,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我们自制的如意黄金散,对于皮肤红肿热痛的症状疗效显著。另外,我们还用布料做枕套,填充可以降压的相关中药,取名降压枕,对于高血压的治疗也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而对于脑血管病和腰腿痛、头痛、膈肌痉挛的患者,我们辅之以相应的针刺治疗,再结合西药治疗,真正实现了大医学。在中药饮片方面,也取得了一些小成绩:当时病房收住了一位高血压肾病患者,肌酐指标在400μmol/L左右,以前一直是纯西药治疗。我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给他开了7副中药,再复查时肌酐就降到了300μmol/L左右,后来继续服用了7副药,降到了200多μmol/L。患者出院后仍在我院门诊继续治疗,目前肌酐已经降到了200多一点μmol/L。另外还有一位四川乐山的患者,2018年底得了急性胰腺炎,虽然炎症得到了控制,但是消瘦、乏力、腹胀明显,跑了多家医院,吃了很多药,效果都不理想。后来经熟人介绍找我看病,我给予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两周后,乏力、腹胀情况明显缓解,为此她家特地送来一面锦旗。这是我在中医治疗方面得到的第一面锦旗,感觉很有成就感。总之,我感到在明确西医诊断的基础上,辨病为主结合辩证,尤其是辨方证,辨体质,选效药,中药治疗的效果是令人满意的,尤其是中医的优势病种。”
成效之三:患者反馈。记者采访了家住昌平区南口镇的居民李秀敏。她是一名骨关节病患者,左腿膝关节由于长期疼痛,曾通过西医外科做过骨关节置换手术。左腿膝关节置换后,术后感觉还不错,但是手术费用高昂,花了5万多元,且3个月内行动受限,基本上是卧床休息,不仅自己无法行动,同时还需要有人照顾。而她的右腿曾经受过外伤,继左腿手术后,右腿膝关节疼痛剧烈,根本无法走出家门。万般无奈之下,她又想给右腿做个关节置换手术,以免除痛苦。正当她在犹豫期间,她的邻居,也就是第一期西学中学员石啟大夫了解到了她的病情,建议她采用针灸艾熏疗法,李秀敏也同意试试。于是,石啟大夫每天利用业余时间上门给李秀敏进行针灸和艾熏,几次下来,她的膝关节疼痛竟奇迹般地逐渐减轻,又坚持了一个月后,如今李秀敏不仅行动自如了,而且每天还可以走出家门下楼去走3000余步。西学中学员采用的中医适宜技术不仅避免了李秀敏再次经受西医外科手术,而且从根子上治愈了李秀敏的膝关节疼痛。对此,李秀敏动情地说:“石大夫给我做的艾灸疗法,不但管用,还少受罪,还不让我花一分钱。我真是打心眼儿里感谢石大夫!”……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限于篇幅,此不赘述。
四、思考
昌平区卫健委举办的西学中培训班的实践证明,通过西学中在诊疗过程中采用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能够提高医生综合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能够给患者带来更为全面更为有效的诊疗,并且能够加强全科医师的培养,提升服务技能,夯实三级医疗网网底建设基础,还有利于对乡村医生的培养,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农村群众,充分发挥治未病、预防保健作用,为健康中国做出贡献。这一探索实践对我国未来中西医发展事业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然而,多年来,我国在执业医师的执业范围上,还树立着一些刚性的藩篱,比如西医不具有中医诊疗权和中药处方权,同样,中医也不具有西医诊疗权和西药处方权,这一状况长期制约着我国中西医结合发展的进程,也在实践中造成了中西医结合医院跛脚前行的困境。显然,这一现状与国务院“十三五”深化医改规划和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对中医药工作的部署和要求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关于印发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的通知》要求不相适应。昌平区卫健委审时度势,顺应形势发展需要和满足广大患者需求,协调各个方面,尝试突破中西医执业边界,在北京地区举办了首家西学中培训班,并得到了有关主管部门的支持与认同,取到了显著成效,也为同行业积累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与此同时,这一探索实践也面临着一些瓶颈障碍,需要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与支持。
首先,制度建设。由于长期以来众所周知的法规壁垒,西学中这一探索实践尚未纳入顶层视野,也未纳入顶层设计,更未纳入制度建设,这对贯彻落实国务院“十三五”规划纲要对中医药工作的部署和要求以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形成了掣肘。如何能使西学中这一探索实践能够得到行业的广泛关注与认同,成为合理、合法、合情的继续教育学习的路径,构建常态化的继续教育模式,使西学中教育培训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需要各级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的深入研究与关注支持,更需要有关方面出台政策,建立西学中继续深造培养的长期规划及相关教学体系,并将西学中培训合格的学员纳入到中医人员管理体系,使之拥有双重执业资格,并实行西医中医双规制管理,同时给予他们参与北京市“125人才培养”、北京市、全国名老中医师承工程的资格与机会。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员,进行重点培养和追踪,从而推进西学中学科的发展,推动这一探索在“健康中国”的伟大战略实践中不断深入、开拓创新,为中医文化的传承与普及,为中西医结合的发扬光大,做出贡献。
其次,学用结合。在对昌平区西学中培训的采访中还发现,培训班还存在一些尚需完善之处:比如,在学员的遴选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门槛,选择那些热爱中医药事业,对中医具有浓厚兴趣和求知欲的学员,避免出现不珍惜学习机会,混日子的现象。另外,选送单位应将选送学员与单位未来的发展有机结合,确保送得出去、培训得好、未来用得上,避免虎头蛇尾,学不致用。同时,在教材的优化与标准化、在中医药教学和临床实践结合上还需进一步研究探索,切实将中医的治疗方案融入到临床实际中,使之结合得更加紧密,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第三,资质认证。参加过西学中的医师们几乎众口一词:中西医结合实用有效,物美价廉,许多西医解决不了的问题,采用中药饮片和中医适宜技术,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也深受患者欢迎。然而西学中合格后资质的权威认证,对于他们来说,是执业中医的必要保障。
五、后记
基层医院转型是大势所趋。尤其是随着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急速转变,老龄化日益加剧的今天,“医养结合、康复转型”新的功能定位,要求广大基层医院面向老年群体、面向特定人群提供更多更好更适宜的医疗服务。截至发稿日,昌平区卫健委第二期西学中培训班仍在井然有序地进行当中。相对于第一期学员,第二期人数上升了10%。培训方在第一期培训班中发现的不足,在第二期培训中正在努力完善。而第一期学员在各自岗位上正在运用培训班上所学到的中医理念和方法,转化为对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施治,并且初见成效。这朵星星之火是否将成燎原之势抑或转瞬即逝,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