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燕赵中医

查看: 3435|回复: 7

李鸿章与中西医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61
发表于 2021-1-24 17:3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893年12月19日(农历冬月十二),清洋务运动首领李鸿章在天津开办医学堂。

2 A: u! v# K% x* Y  T3 m

中国最早的公立医学堂是北洋医学堂,也叫天津军医学堂,其前身是1881年直隶总督李鸿章在北洋施医局创办的医学馆。该馆聘英国伦敦传教会医生马根济为医师,招收学生分甲、乙两种。甲种学制4年,乙种学制3年,这是中国举办西医教育之始。


7 h% p+ s# u/ o) |% y; a8 C

1893年12月,李鸿章委派法**医梅尼在原“医学馆”的基础上创建北洋医学堂,并附设北洋医院,专门培养军医人才。地点在法租界海大道(今十七中学旁)。这是一座中国旧式民房建筑,由天津招商局总办朱其诏捐赠。学堂与医院皆为衙门式的古建筑,门楼高大、黑漆大门,各悬横匾一块,分别为“北洋医学堂”和“北洋医院”,二者均系李鸿章所写。有房屋180余间,后又添建78间。

3 H2 Y& H% b( H! S  u

该学堂落成后,委派英国爱丁堡医学院毕业的医学士、粤人曲桂庭为监督。成立初期历届招生只限广东一省,录取学生的生活食宿均由校方无偿提供。天津地方名宿士人对只招广东一省学生群起**,争得比率名额,当地士子始得招考。1910年,该校教学人员有3名中国医生和2名外国医生。此时,该学堂更名为“北洋海军医学堂”,归海军部直辖,专门培养海军军医。

. p+ O  ?( _7 W  F' [* X8 ~

1912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专门学校令》,北洋海军医学堂于1913年改名为直隶医学专门学校,经亨咸任校长。1914年新建楼房及解剖室,医院门诊每日约400~500人次。**初年,学校每两三年面向全国招生一次,每次最多30名,招生考试相当严格。录取新生除本地外,来自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直隶等地。1915年9月,直隶省利用停止招生的直隶高等师范学校部分经费和校舍,在保定重新建立了独立的直隶公立医学专门学校。同年10月,天津原校址收归海军部管辖,改为“海军军医学校”,经费由海军部补给。校内设有预科及本科,修业年限,预科1年,本科4年。

& r! [2 Z5 u/ O6 K* x% G6 R1 F

该校自开办至1930年3月止,学生毕业共16届、219人。该校毕业生在医务界多有建树。有任徐世昌大总统医官的屈老大夫,有在海军部医政处当校级医官的唐大夫,有在卫生部当司长的蔡鸿和当科长的景绍薪,有留校任教又从医的教师,还有不少自已开业的地方名医,如中华医院创始人张忠信等。该学校因经费不足于1930年停办,附属医院维持到1933年停办。


; u4 {6 ]% K' N: o# g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61
 楼主| 发表于 2021-1-24 17:3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著名人物,他对中西医的态度,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61
 楼主| 发表于 2021-1-24 17:32:31 | 显示全部楼层

+ u: M1 i1 @8 o$ d8 v( L3 O
       来源:《意林》2013.3期     作者:史明月# w7 a+ B- `2 G+ ?$ K
        李鸿章要求自己精力充沛。对于养生,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曾经说:“养生的重要之处,并不是求得自己不死,而是求得健康,从而让自己处于安乐。这乃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境界。”8 A( i; ]) R0 s( X9 Y
        李鸿章非常讲究生活规律。他通常早上6点钟起床,早饭后便开始一天的工作——批阅公文。将所有的公文都批阅完毕后,李鸿章就读书、练字。每天午饭,他必须喝上一碗稠粥,再喝一碗清鸡汤。待休息一会儿,他又会饮上一盅用人参、黄芩诸类中药制成的“铁水”。之后,他会脱掉自己的长衫,背着手在院里的回廊下散步。每一次,他都会从回廊的一头走到另一头,这样不停地来回走上几十次。经过一阵呼吸吐纳后,他就坐在椅子上闭目养神。此时家人又会为他端上一碗“铁水”。喝完这碗“铁水”之后,李鸿章便躺在床上午休1~2小时。下午继续工作。
3 A+ N, P! Y4 T& H        李鸿章擅于培养自己的情趣。他一生热爱读书,总是不断地练习书法。在他看来,保持身心健康的药方便是“涵吟”的读书方法。他还指出:“但凡体弱多病者,若能得名人文集并静心地去阅读,就可以改善自己的病态。”因此,他在处理繁琐的事务中,不断寻求让精神健康的方法——阅读与思考。9 B8 R; I$ A  Q& O
        在起居上,李鸿章也十分注重养生。他一直将朱柏庐(清代著名理学家)的家训——黎明即起,作为自己起居的原则。对此,李鸿章曾经说过:“每天早晨的空气是最好的。南于一夜都身处紧闭的卧室之内,使得浊气充塞,一旦吸人新鲜的空气,一天的精神都会十分充沛,百种病都可以尽除……如果能够从春天开始此种方法的话,就会让自己的身体慢慢转好,食量也随之增加。”
$ o/ g/ H3 Z: u" N* u/ @4 o        另外,李鸿章还总结出最容易导致中国人生病的几种原因:终年不洗澡,造成污垢堵塞,使得皮肤失去排泄的功能;喜欢睡懒觉,一起床就吃得饱饱的;每餐都贪吃美味,吃得过饱;在两餐之间添吃零食,使得肠胃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吃东西不能做到细嚼慢咽;整夜座谈,不能按时休息;饭后立即入睡,或在睡前吃很多点心;整日不开门窗,使室内不通风;晚上蒙着被子睡觉,怕冷又怕风;过度饮酒,导致脑积血;以肉类为嗜好,使血内的毒素增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61
 楼主| 发表于 2021-1-24 17:34:24 | 显示全部楼层

* g2 }9 C+ E2 @" O
作者:干祖望
' N3 Q* m$ m- h7 W8 e% ~8 n清代媚外大臣李鸿章(1823-1901)有过评中医不科学的一句话,即"以意进逻病机,凭虚构象,非实测而得其真也."此语见于光绪二十四年 (1894)美国医士洪氏提反译.李鸿章对中医的妄加评论,源于幼稚病产生的片面认识.
; f  @0 S' M  O, q. J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61
 楼主| 发表于 2021-1-24 17:39:44 | 显示全部楼层
2 t, ]" b0 u9 {6 z) B8 P" C
据记载,清末有一位荷兰公使与李鸿章闲谈时述及自己患了失眠症,十分苦恼。于是,李鸿章送了他一瓶用核桃仁熬制的核桃酪,并告诉他服用后就能见效。荷兰公使将信将疑,但服用一个月之后,果然不再失眠了。
4 G3 ~5 `3 Q, v/ {* G) p& M8 v
0 N4 V# n; ^5 p1 U7 q另据传说,明代有位书生,每次临考都是头昏心慌、文思枯竭,屡试不中。后来他遵照医嘱食用核桃仁。一年后,这名书生记忆力大增,临考不怯,才智过人,中了进士。
  I. t5 J  m) Y. e, Z4 I5 @5 B6 y% k( T
核桃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这种物质不仅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预防脑血管病,而且是构成大脑细胞的重要物质之一。因此,中医认为核桃具有补脑益智的功效不是没有道理的。
! m8 X: y1 _/ O
: i4 Q* Q6 ]4 q: Z& K日本营养学家饭野节夫极力提倡学龄儿童每天吃2~3个核桃,这样不仅能使多动症患儿的症状好转,也可使反应迟钝、厌恶学习者的中枢神经功能恢复正常。) K* f. S: P+ E8 m% z

8 \& j4 V$ {( E9 K4 N" y. h! \核桃的另一个特点是磷含量较多,每100克含磷294毫克,超过各种鲜果和干果。磷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元素,是组成磷脂的必需物质,而磷脂能使大脑产生一种促进记忆的物质——乙酰胆碱。如果脑磷脂缺乏,易引起脑神经细胞膜松弛,使思维迟钝。  [6 ^3 X8 ]. O7 H' Y
6 T$ u' M: F( C/ W. i( b; K$ Y
现在,我国已经培育出许多核桃优良品种,如山西的“光皮绵核桃”,果形圆大,壳纹较浅,果仁洁白,出仁率达58%;新疆库车出产的“纸皮核桃”,其壳薄如纸,轻轻一敲就可取肉,种仁含油率高达70%;还有河北昌黎的“露仁核桃”、河北卢龙的“石门核桃”,皆享有盛誉,可供我们选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61
 楼主| 发表于 2021-1-24 17:4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1-24 17:32% s# J4 V* R' i+ f( C0 t6 x* D
李鸿章养生之道# W. _2 L" t% b: a% ]% S
发布时间:2015/1/31 21:50:23
2 M5 C4 v& _* l( o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 Q8 ]' G* R4 Z6 K) |) @0 e0 ~清李鸿章撰写“颐和堂”匾额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8 t+ y5 a( s) g
( W; X1 A0 z( V. U0 n& N

7 z* Q! z( R# s5 r& k
& F  V1 v4 l8 y; O2 i2 T$ {中文名称
% [& c5 f& o+ \清李鸿章撰写“颐和堂”匾额 2 I. b( H. B! W& G/ g; S9 X, J
馆藏地点
, \( v* U9 V' d- l7 E: E& w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淮河路208号
" a. u# ^  G0 D6 }; W7 |6 h所属年代
4 H0 F8 Y5 u- p% T6 U2 ?4 E1 U" }: s' j7 I5 C& O
尺    寸) t; g, k4 O6 u
130厘米×55厘米 6 V4 M; m% Y8 C2 l
所属博物馆
4 `3 h, m8 ^. j) k合肥市李鸿章故居陈列馆
1 ?5 U7 K' r; ^* k所属地区
# Z: k7 z# M$ ]) e6 K7 h0 Y安徽合肥
% j2 h  {, S* L此展品为清代文物。130厘米×55厘米。颐和堂为晚清四大药房之一,在山东济南、天津等地均设分店。1870年,李鸿章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负责直隶、奉天和山东三省通商、交涉事宜。在任期间,积极支持地方中医药发展,故特题该匾。现收藏于合肥市李鸿章故居陈列馆。
5 {( w: w- G0 K% [3 b  T0 S9 }- G9 f# G

4 T7 D. D, j; z; P: u清李鸿章撰写“颐和堂”匾额的概述图
+ L5 C2 Z: w; d  g* b$ GV百科
* t) ~6 _. i  k/ S往期回顾# i0 l/ J8 ]2 Y' ]
/ O& Q0 x' {! p( {( 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61
 楼主| 发表于 2021-1-24 17:4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1-24 17:32/ ]) H1 \  f4 ~  H. I; K/ _4 T
李鸿章养生之道
% D+ E6 _% [# [  b! n3 r& i* y+ [发布时间:2015/1/31 21:50:23& h: Z, u. Q+ B2 a' b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 k7 K4 ^" \! P, {" y1 Q作者:雷较瘦
# f. b2 ~4 Z+ c7 u; ^( m- v; `来源:知乎
: y5 Q8 ]% u( ^3 g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 R( G9 x! Z* r) M; d

( Y/ D: L1 m' U$ Z4 ~+ R' G晚清以来,中国人在接受西医时经历了“疑忌一接触一试用一对比一信服”五个阶段。由于疗效好,不仅当时的老百姓认可西医,连守旧的政府官员大胆请西医看病。比如,林则徐就请美国医生伯驾治疗过疝气。李鸿章妻子生病,中医久治无效,不得已请英国医师马根济治疗,很快痊愈。李鸿章大为感激佩服,不仅资助马根济在天津开了一所医院,更办了第一所官办西医学堂。
3 T, i# H$ j& B4 o7 j& }此时中西医相安无事,还有人探讨中西医如何汇通。尽管有人提出“废医论”,力倡“改良中医”,但在中医为主的社会环境下并不成气候。然而,到了民国时期,由于受西方思潮的浸染,知识界批评中医愚昧落后之声日渐高涨,西医也逐渐占据社会主流。" g4 v7 s3 M9 u8 r; F: M; Z
在这种形势下,中医地位一落千丈,当时很多知识份子都以骂中医为乐,流传有对联曰:
1 f/ ~: u9 t, Q0 H2 r. k/ t爬山、吃肉、骂中医,年来心不老;* m0 `& O! {' N
写字、喝酒、说官话,知难行亦难。
" p- t% T9 H' W8 @比起民国的中医黑,今天的中医黑,如方舟子,只是小巫见大巫。比如,以下这些大名鼎鼎的知识分子。
& y" N6 ^' E& \- Y严复:听中医之言,十有九误,切记切记。
1 U7 A1 E! R( H: K) ?! e傅斯年:我是宁死不请教中医的,因为我觉得若不如此便对不住我所受的教育。
- k% J. |9 |; ~" w" N梁漱溟:中国说有医学,其实还是手艺。十个医生有十种不同的药方,并且可以十分悬殊。因为所治的病同能治的药,都是没有客观 的凭准的。
$ x: f# ?3 a2 S& ?0 `) `- d8 H鲁迅: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 q( ?0 A# H9 P& ~- D
闻一多先生就曾说过:“我们这时代是一个事事以翻脸不认古人为标准的时代。”: F( d+ c; d4 i  {4 z
典型人物陈独秀说:“五千年来的中国文化,本质上是畸形文化,其中纵有某些人文主义因素,也由于既无民主观念作统率,又无科学精神作基础,而常常陷入自己的反面。”: H. \: h) o; f; o5 ]  I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自然首当其冲。; V4 t, I: V2 ?5 }
当时中医自称国医,表示这是国家的医术,与国旗、国歌等并称。西医对此极为不满,于是就把中医叫做“旧医”,暗示中医是腐朽陈旧的东西,而“新医”西医则是现代的、科学的。骂中医、反中医的风气越演越烈,最终发生了“废止旧中医案”,最近热播的《老中医》就还原了这个历史事件。3 ^9 g% T; E( G7 A
“废止旧中医案”的发起人是余云岫,可谓“千古反中医第一人”。余云岫早年也在日本学医,与鲁迅认定“学医不能救国”一样,感叹“长习新医,服膺名理”,立志以医学革命为毕生追求。虽然做法十分不妥当,但不可否认,他的目标是扫除医事卫生障碍,为人民谋福祉。* U1 }8 L  u, A+ ^8 k7 Y- t
中医界闻此“废止旧中医案”,奋起反击,充满信心地回应挑战:“治病无论中西,应以治愈人为归宿。西医如不服,应请同往医院,取出病人二百,中西医各治一百,本会(社)无论寅卯辰时,皆可派出中医与西医比赛,请西医先承认比赛,而后乃可驳之!”$ ?* G& v1 z7 i9 W9 S9 n) U$ Q
最终,这个案不了了之。直到1936年, 1936年国民政府出台《中医条例》,中医这个词才真正出现在了法律条文上。
+ w8 j) x/ u0 `' }& ~; h百年多少风风雨雨,多少人叫嚣要取代中医,废医验药,但一代伟人毛主席都说了,“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 O3 W% ~- S5 |& u' p" F- Q尽管现在诋毁中医的事情仍时有发生,但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大力支持发展中医,因为中国百姓离不开中医,中医的疗效也看得见。为了健康,我们一定要学习中医。
0 p$ t9 w; G5 j6 Z8 {$ n1 Y学习中医,就离不开学习传统文化。虽然我们总说中国有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但事实上大多数人对传统知之甚少。古人的思想,古人的精神,根本都不知道,不读古书、不读历史,却认为现代人比古人更聪明、更厉害。
' e$ x( l& f% E. g6 G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中华”两个字的意思,可能你都不知道。可见,我们骨子里已经对传统文化失去了认同。1 S; s4 l; h: c: u* l
中,我们有两条母亲河,两河流域中间是水土肥沃的中原地带;华,花怒放,绽放。在中华文明,就是在发源于中原,是生生不息、蓬勃发展的文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是炎黄子孙。
' Z5 O$ U. F! A4 Q: @; f0 s( d: m# U- j  c$ |' }& L% Y3 h

/ `% H( Q+ ^! T3 p' t1 x7 ]; X" i1 Q# [  Q9 }
中华民族的诞生,炎黄子孙的由来,都在《山海经》有据可循。这本书不仅有神话,还记载了先民的生活,其中便有记载各种动植物生长位置、外观特点、食用、药用价值的内容,可谓初具雏形的中医理论。《黄帝内经》只是集中医理论之大成,真要论起源,还得从《山海经》所述的年代,甚至更早的时期说起。
8 _7 a! r; u6 m( M2 S1 S2 J3 G( I9 C学习中医,就不得不从《山海经》开始,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1 n" {' ]( L# [: U
最重要的,不学习掌握传统文化,我们就不能真正地理解中医。为什么古人会发展出阴阳、五行这种“不科学”的理论体系,为何又与医学挂上钩?为何心属火,肺属金?诸如此类的中医难题,真的是古人瞎拍脑袋的吗?4 {& \, \8 \( ^: L. a' A* P
这些问题,其实都有答案,就在我们丢掉的传统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61
 楼主| 发表于 2021-1-24 17:4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李鸿章在创办北洋海军过程中,积极倡导“借材异域”,既引进了世界先进的舰艇、枪炮,还引进了大量的军事人才,创办了一些水师学堂。然而,对作为北洋海军重要后勤保障的军事医疗设施,用力不多,仅在天津、旅顺和威海设立了北洋3所医院和1所学堂,且所雇洋医、洋教习及所收生徒人数较少,远远不能满足当时军队建设的实际需求,并在甲午战争中弊端凸显。然而,这些医院与医学堂的创建,揭开了中国近代军事医疗卫生事业的序幕,其历史功绩不容抹杀。
7 W* R' G2 E" u2 V开风气之先的天津总医院
- S8 m/ G0 L* J! H/ L& s  谈及天津总医院,离不开一个叫马根济的英国人,他是伦敦布道会的一名传教士,同时也是一位医生,在天津行医时与李鸿章相识。李鸿章从不信转而开始相信西医后,有了一个想法——能不能在天津建一所西医医院?在李鸿章积极倡导下,光绪六年(1880年)十一月一日,在天津创办一所小型的医院,名为“北洋施药局”。《天津通志》有这样的记录: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所规模完整的私立西医医院。8 e; c; f0 P3 H+ S
  光绪七年(1881年),中国留美幼童撤回中国,被分发至南北洋服务。此时,美国驻天津领事包地可乘机向李鸿章建议,甄选一批由美返国的学生肄习西医,以留作服务陆海军之用。此议为李鸿章所接受,于是就将“北洋施药局”改组为“北洋医学馆”,并沿用马根济主事,这是中国举办西医教育之始。% z- ]4 s8 J8 Y3 Y! q4 v- s
  1882年11月间正式招生,原本计划招收8人,因考生成绩不理想,结果仅录取6人。次年,又招考第二届学生,仅录取4人。1884年,再招第三届学生,录取12人。以上招录学生均来自香港中央学校,后有2人转入电报学堂改学电报。0 ^6 M; a7 D8 L( O
  1885年,第一届学生毕业,除两位优秀者留校外,其余都分发至各军舰服役。1888年,马根济逝世,改以第一届优秀毕业生林联辉继任院长。同时,为配合北洋海军的成立,李鸿章又将北洋医学馆扩大编制,改称为“天津储药施医总医院”,简称为“天津总医院”。
9 ~, S) t0 t! V; m+ `6 d  天津总医院位于天津城外,医院有房屋180余间,并附设学堂教室及宿舍78间,年度经费银8300余两。总医院分为3部分:储药处专司购销药料;施医院专管诊治弁兵;西医学堂专管培养医官。西医学堂“挑选生徒分班肄业,俾学成后,派赴海军各营舰充当医官,尤为北洋各医院之根本”(吴汝伦《李文忠公(鸿章)全集》)。学堂与医院皆为衙门式的古建筑,门楼高大、黑漆大门,各悬横匾一块,分别为“北洋医学堂”和“北洋医院”,二者均系李鸿章所写。李鸿章还为该学堂题写了一副对联:为良相,为良医,只此痌瘝片念;有治人,有治法,何妨中外一家。
4 t3 z4 ~& f0 {1 J$ r  院内组织除援照天津水师学堂及武备学堂成例外,还参考《美国陆军水师施药治病救生章程》酌量变通。设有正副总医官、监督、员司、夫役等。监督(校长)一职仍由林联辉出任,另外又延聘英国医生梅耶士及伊尔文,分别担任内科和外科总医师。为了提升医疗救护水平,梅耶士还特别训练了一支医疗队,分赴各地(或军舰)为海陆军伤病救治,同时也为一般民众看病。但令人诧异的是,虽名为总医院,但规模小,医护人员少,远远不能满足战时救护的需要。平时只有3名医生,在甲午战斗最激烈之时,两个出差,只剩下伊尔文一人独自给众多伤员诊治,医护人员的缺乏可见一斑。% I4 C* O* B$ ^* h+ v
  1893年,为了满足海陆军对军医日益增长的需求,李鸿章又将原来附设于该院的医学堂再加改组,辟建“北洋西医学堂”,或称“天津医学堂”,以便培养更多的军医人才。第一批招生20名。次年5月,李鸿章在给光绪帝的奏折中强调创办西医学堂的重要性:“北洋创办海军之初,雇募洋医,分派各舰,为费不赀。是以兴建西医学堂,造就人才实当务之急”。然而,计划尚未付诸实施,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11月,旅顺、盖州失守以后,天津总医院就成了清军战地救护的总后方,其救护工作日益繁忙,“受伤兵士现已陆续回津,诊治实繁”(《申报》)。锦州陷落前,锦州医局迁往榆关,同时将伤员分批载回天津总医院。这时天津总医院的伤员已不下200人,而医生奇缺,如《申报》“医院向来以西人伊尔文为正医官,华人林鹿棠为副医,麦佐之为帮医官。现在林君随傅相赴东瀛,麦君另有差事,只有伊尔文君,奏手为之应接不遑”,更为严峻的是“尚有受伤兵士六百余人,不日可到”(《申报》)。 甲午战后,北洋海军覆灭,李鸿章去职,该学校和医院发展逐渐陷于停顿。1949年前,学校和医院先后拆除。2 c1 {4 p! B6 w, z+ a
先天不足的旅顺和威海水师养病院
' s9 k% X: n0 s5 ~. e! Y' y  旅顺和威海卫作为北洋海军两大基地,至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之时,提督署、兵舍、炮台及机器局、屯煤所等各类军事设施建设完毕,但作为北洋海军重要后勤保障设施的医院尚付之阙如。
0 a' o7 t  t& i  1888年,为了满足北洋舰队对军医的需求,李鸿章等在奏定《北洋海军章程》中规定创建“天津储药施医总医院与威海、旅顺水师养病院”。1889年,威海、旅顺两医院相继开办,但规模很小,缺医少药,条件异常简陋。" n5 [$ T; E  B6 y) @& @
  旅顺水师养病院位于旅顺口区九三路48号,建筑面积797平方米,地上2层,古典欧式建筑。该院设中医、西医两个部,为北洋海军官兵服务。由北洋海军提督、水师营务处、津海关道会商派员管理。1894年9月17日在中日海军的大东沟决战中,北洋舰队沉5舰,官兵伤亡数百人,战后返回旅顺军港,伤兵转到北洋海军所属的旅顺水师养病院救治。21日,天津总医院的西医伊尔文携药料赶到旅顺,医治受伤官兵。由于中西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今受伤之华人,在旅顺口医院疗治者共二百五十二员名,大半可期速愈,不必奏刀砉然”(丛刊《中日战争》第1册)。 然而,两个月之后,旅顺被日军攻陷,水师养病院遂停办。
- i. b% }, S2 Q- v- m7 C% `4 w  l  1898年3月,**强租旅大,把原水师养病院改成旅顺混成野战医院。1904年2月,日俄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该院,称旅顺卫戍病院。1945年8月,苏联红军接管,仍为驻军医院。1955年,苏军撤离旅大,移交中国人民解放军。5 }- |) c7 P4 }; o7 r) Q
  威海“水师养病院”位于刘公岛北洋海军提督署东侧的坡地上。医院基址购用民地27亩,建大小房间108间及走廊、院墙等,共用工料银约18万两。在建成初期与水雷局合署办公,1889年夏,李鸿章专门致电威海卫水陆营务处提调牛昶昞,为防止将来战事爆发,养病院“不敷军士养伤之用”,让牛昶昞“速将水雷挪设别处,多留房屋,以备养伤”。 
+ z6 N* _! p0 f( `  1895年2月3日,在威海卫保卫战中,“当日军在海角登陆时,有许多中国人员,自谓依法不必留者,遂离去。最奇者,彼曹中有医士,裹伤护士及其他医院中人员”,而这些医护人员于战前离开的唯一理由是“彼等属于道台,而非属于将军或提督,彼乃文吏”。军政当局条块分割、互不隶属、缺乏配合的僵化机制,成为贪生怕死之徒临阵脱逃之借口。而他们的离去导致“岛上医护人员缺乏,医疗设备简陋,药品不足,伤兵得不到应有的治疗”,在这种艰难形势下,英人泰莱和克尔克医生却留了下来。“共同工作之七日间,院内惟余予等二人及予仆,偶或暂请仵作之助而已。当此星期之末,轰击最激烈之时,予等镇日革治”(丛刊《中日战争》第6册)。
+ V: z- n$ |7 z+ F1 |- i  威海水师养病院在以后的100多年的时空转换中,历经战火洗礼、英军租占和日军占据的万般屈辱,原有文物建筑已基本损毁,仅留存下来的5栋建筑也是解放后由驻岛部队所建。
/ C- H# E0 t% e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燕赵中医

Copyright © 2016-2025 燕赵中医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河北中健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050128号-6
《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冀卫网审字[2005]1号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