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燕赵中医 于 2021-4-26 15:07 编辑 / z. r9 D' D: _. P* l. I
" I: d2 V+ G# J9 C& F) N& N
拜师邓老、朱老,传承中医曹东义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河北中医学院扁鹊文化研究院 人生应该被点燃,不被点燃的人生是一堆柴火,' c9 B* j }/ _) H0 M
既不能照亮别人,也不能温暖自己。
: ^, s* f" H' ~0 L' F3 x- q2 k- o. U, S! w- j' p* W9 F
j3 ?' W% n6 n! w7 s# o2004年11月,在广州海航大酒店参加邓铁涛学术思想的国际研讨会,讨论的内容如中医治疗SARS、重症肌无力、五脏相关等议题,都是重要的学术问题。 邓老的主题发言《中医与未来医学》,更是关系到中医未来发展方向的大问题。他说,我虽然不是“未来学家”,但是对于中医与未来医学的问题,是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愿意把自己的想法与大家一起交流。他的演讲,让大家感到十分振奋,有“拨云见日,豁然开朗”的感觉,我为之一振。 我在大会中场休息的时候,在主席台提出,希望把这个思想深入研究下去,广泛传播,成为中医界的共识,变成信心和力量。 邓老说,未来的医学,应该“养生重于治病”。中医有句格言“上工治未病”。 这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早治,重点在于防病。西方医学也重视预防,讲卫生。两者相比较,西医是消极的,中医是较为积极的。西医的预防讲外部的防御,如绝对无菌、消毒,而中医比较重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发挥人的抵抗作用。 中医养生学,有几千年的积淀,内容十分丰富。未来医学必将把养生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富如美国,也支持不了日益增长的天文数字般的医疗开支。一个高血压病人必须天天服药,药物有副作用,就要不断更换新药,新药新价格,越来越贵,这才符合生财之道。中医的养生术、导引术既能防病,又能治病,立足于无病。 邓老说,假如能够发明一种药物,只要吃一片就可以“根治高血压”,这样的好药,资本主义制药企业是不会支持的,因为不符合生财之道。 根据现代的生产力,在合理的制度下,一个成年人每周工作5天,每年工作8个月,大概已足够了。一年分两段,半年工作4个月,两个月是养生、娱乐、体育、美术及其它自己喜爱的,毫无忧虑与压力地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一来人的健康与寿命一定会更美好。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因此仍要靠中医的养生理论去教育那些纵欲无度的亚健康者。 邓老的构想很美好。他设想的“未来医学之路”是这样说的:医学不仅仅只有重视微观的西医才是唯一的医学科学,立足于宏观的中医学也是科学。对SARS的防治,西医千方百计用电子显微镜抓到“冠状病毒”,然后再找寻防治之法,目的在于杀灭病毒。中医则根据时间、气候环境、病邪的属性、个体差异、证候表现,进行辨证论治,针对时、地、人这一宏观现象,进行预防与治疗。事实证明中医防治SARS效果胜于西医,已可定论。中医用药物预防,其优势相当明显。 按照中医的诊治模式,就能走出一条与西医完全不同的道路来。 邓老说,重症肌无力,西医研究了上百年,是从微观着手,可谓已够深入,并能做出动物模型。治疗方法也不少,认为切除胸腺是一张王牌,但其总的效果,多数治疗只能达到缓解之目的,仍然会反复发作,能根治者很少。中医对此病之研究才40多年,我们没有走按神经学说研究的路。按中医理论进行研究,我们的结论认为是“脾胃虚损,五脏相关”。我们的经验是:凡病程短又没有用过吡啶斯的明、激素、胸腺切除等西医治法的患者最好医治,更易达到根治的目的。 在这个疾病的诊治问题上,邓老解决了现代西医无法解决的世界难题。 邓老说,心脏搭桥围手术期的治疗,我们中西医才合作了数年,但已经可以肯定,此法优于单纯手术之治疗。我们最终目的的是要用中医药的综合治法,取代手术治疗。中西医学全面而平等的合作,前途是光明的,共同创造未来的医学,为人类的健康与幸福作出更大的贡献,是可以做得到的。 中医与西医尽管有很多分歧,但是也有很多领域可以互相补充。 邓铁涛先生认为,21世纪的前景是光明的,未来医学是循序渐进的,21世纪前半叶我们的希望: (一)人类将摆脱化学药品的副作用,摆脱创伤性的检查以及治疗技术带来的痛苦与后遗症。医学要讲人道主义,要达到“仁心仁术”的职业道德最高境界。 (二)实行“上工治未病”,医学将以养生保健为中心,使人人生活过得更愉快、舒适、潇洒。 (三)医学将以“保健园”的形式,逐步取代医院的主要地位,医院将成为辅助机构。 (四)医学除了属于科学范畴之外,将深入文化、美学、艺术,使医学从人体的健康需求,上升到精神世界的美好境界。医学、文学、美术、书法、音乐、歌舞、美食、药膳、气功、武术、健康旅游、模拟的环境、梦幻的世界……将成为“保健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接受保护健康,是快乐的事而不是苦事。 (五)第三世界要摆脱贫困与落后,才能一起进入未来医学的世界,而使第三世界贫困与落后的原因是强权政治、种族压迫与掠夺战争。抢救一个垂危的病人,十分艰辛,但打死一个人,只要手指一扣扳机! 邓老的这几条“未来畅想”,为未来医学勾画了一个美丽的远景蓝图。 我第一次听他作这样的主题报告,其宽广的胸怀、睿智的思想让我折服,成为我日后追随他、拜师求学的第一动力。 在广州期间,我还第一次见到了敬仰的朱良春先生、李可先生、贾谦先生、刘立红教授、张碧金社长、马华教授等,开了眼界。 2005年初,省局鼓励优才们可以拜师、跟师学习,在贾谦先生的帮助下,我成为了邓铁涛先生的徒弟,紧接着也成为朱良春先生的徒弟。 邓来信老说:“你我建立师徒关系,我感到很高兴,得英才而教育之,乃人生一大幸事也!兹将我对学生之要求提出如下,如同意希为遵守。一、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是我国优良的传统。‘德’在‘才’的前面。我认为‘德’更为重要。作为‘学者’必须尽量做到——淡薄名利,重视对国家与人民作贡献,为振兴中医,奋斗不息。二、学术上,把自己培养成为铁杆中医。三、建议你争取临证的机会,我的学生必须有较高的临床水平,千万莫做空头的理论家”。 邓老曾经代表全国的名老中医,在人民大会堂以中华大医的胸怀,倡言:“学我者,必须像我,超过我!”他对于我的要求与期待,也正是他对于千万个未来中医的要求与期待。朱老也认为我“孺子可教”,收为门下。遥望着大师们的背影,我们应当努力追赶,并且大声地回应他们的召唤:“来了,来了!我们来了!” 在大师们的教导下,顺着他们的目光望过去,我逐渐地从只关心自己、只关心自己课题的狭隘境界解放出来,把目光投向中医的前途与命运,对于中医学的特质,特色与优势;对于中医的脉因证治、理法方药等不断思考;对于宏观中医学的微观基础;对于复杂微观变化与病灶、与证候的关系;对于病灶与证候的关系;对于既往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力所能及的反思。逐渐形成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先后得到《中国中医药报》王友智、白晓芸、毛嘉陵、刘智利和国内众多专家、同道的支持与鼓励,两年之间发表有关论述20多篇。也就在2007年出版了《回归中医》这本书。 “有论必争”,浅见拙识,必然会引起学界的争鸣,当然也有不少鼓励的电信传来。互联网与现代传媒的空前发达,使得远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的尹德祺教授,这位移居美国多年的大学好友也打来越洋电话询问有关论争的情况。 尽管不能像古人那样“以文会友”,然而,如果把自己“另类”的想法“和盘托出”,或许能博得智者贤人的指正教诲,或因其偏颇而有益于借鉴,或因其“心忧”而引来“同声呼唤”,进而扬旗击鼓,张显中医个性,共同奋进于振兴之旅,岂非丰厚收获?何幸如之!故乐意翘首以待,将拙文尽早出版,“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河北省中医院管理局和省中医药学会联合发函,感谢两位老先生为河北省培养中医人才。此前,他们与另外几位专家,比如任继学先生、贾谦先生、李经纬先生、余瀛鳌先生、李恩教授、李浩教授等,给我的主持课题报告《中医群英战SARS》写了鉴定意见,邓铁涛先生此后为该书在2006年出版题词:“中医药学历经突发的SARS之战后,世人开始正确认识中医。” 2005年6月28至30日在江苏南通召开了“全国首届著名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高层论坛”,曹东义作为追随邓铁涛、朱良春先生的晚辈、徒弟,有幸参加了这次盛会。朱老让我提前到会,因此得以通读会议论文全集,而且还对原来拟定的会标“传承中医薪火,继承岐黄衣钵”提出修改意见,因此大会的主题会标变成了“名师高徒聚首南通,传承中医为我中华”。朱老不耻下问,对我这个初生牛犊,鼓励爱护有加。 在南通会议期间,得到朱婉华师姐的细心关照,并到北濠山庄朱老的寓所拜见了朱老,也见到了广东省中医院陈达灿、徐凯师兄。会议交流的丰富内容令人目不暇接,几十位名师高徒的独特风采也难于在短时间内一一领教。我对海内诸多名家虽渴慕既久,也因会期的短暂而只能望洋浩叹,每思至此,意常难平。幸而有从会上带回的由朱良春先生主编82万字的《名师与高徒》一书,使短暂相聚汇成永久交流。回来后时常翻阅,不断揣摩,仿佛与诸位名师高徒当面交流,心往神驰,如切如磋,获益颇丰。 朱良春先生以88岁的高龄,对于160多篇来稿亲自审阅,手执丹铅逐一批改,甚至为一处的疑问而与作者几次电话讨论,其真其诚深切感人,大医精诚的精神和丰富的内容,著就辉煌的历史篇章。 邓铁涛教授说:“站在世界的角度看,举凡中医处理疾病卓有成效的方法,在外国专家眼中,都是新鲜事物,是创新。举例如‘针刺四缝’治疗急腹症的蛔虫团梗阻,既简单又速效,又省钱。在外国医家看来却多么神奇!把这一疗法放到世界医学中去,就是现代化的成果。什么叫现代化?就医学而言,不应只追求形式,不应以时间定位,应该用最少的支出,以最短的时间,达到最佳的效果,这才是世界人民对现代化医学的要求。病人住院从头到脚,做各种仪器检查,出院交费几十万,这就是现代化吗?” 邓铁涛、朱良春、任继学、路志正、焦树德、陆广莘、周仲瑛、颜德馨、何任等等,这些八九十岁的中医老先生们,在抗击非典的关键时刻,我们能够经常看到他们矫健的身影,听到他们为中医介入治疗的呐喊声;一鹤引来万鹤鸣,老先生们的队伍不断壮大,他们要把长期积累的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术继承人。“学我者,必须超过我!”这是多么宽广的胸怀。现在他们经常聚集在一起,北上南下,东征西战,谈经论道,授业解惑。而且,经过十几年的摸索,逐步总结出来不少经验,比如学历教育与师徒传授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倡导导师式的跟师形式,博学广拜,融会贯通,因人施教,非真毋授,以促进学术创新;徒弟台上讲继承心得,师父台下点评所学是否为活法,授人以渔,金针度人,深泉出橘井,活水育杏林。 老先生们期待着,中医药“再现奇峰突起、流派纷呈”。 “第二节著名中医药学家学术传承高层论坛”,2006年12月21日在广州闭幕。会前会后,会里会外,一系列的学术活动,把这一次大会变成了内容丰富,特色独具的一次盛会。从全国1000多名师带徒的专家中,挑选出来的136名专家获得了“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颁奖典礼成了这次会议最大的亮点。身着唐装的百名老专家,头发花白,满面笑容,在一片红色的海洋里,他们穿着以汉字和龙飞凤舞为装饰的彩色服装,互相道贺,彼此祝愿,欢度这史无前例的盛大节日。来自科技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广东省的领导,前来祝贺,体现出党和政府对于中医学术传承和人才培养的支持与关怀,尤其是广东省为了建设中医药强省,决定每年支持100万元来办中医药传承高层论坛会议,更是为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推动的力量。 朱良春先生说,去年南通的名师与高徒传承论坛,虽然盛况空前,但是,那只是一个开端,这次会议的规模与内容,都有很大的发展与充实。 说来也是巧合,在朱良春先生90诞辰前夕,中南大学出版社还打算出版80万字的《朱良春医集》以示祝贺,朱良春先生在得知中南大学张功耀不断伤害中医的事情之后,愤然提出撤稿。中南大学出版社的编辑、负责人张碧金说,中南大学反对中医的只有一个张功耀,而支持中医、热爱中医的人,何止数百、上千?一句话,让朱老感到了现实社会的人心向背。由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医学的著作,这本身就是一种支持的态度。 邓铁涛先生说,中医学院的课程教育,在培养中医人才方面,成就巨大,不可否定。但是,需要调整,应该重视经典著作和各家学说的教育。他说,经典是中医的根,历代各家学说是中医的本,临床是中医的生命线,仁心仁术是中医的魂。在学校打好基础之后,再在临床上磨练诊治技术,积累治病经验,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医人才。不能理论脱离实际,搞基础教学的老师,一定要有临床经验;临床医生,一定要不断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师带徒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属于继续教育,是传承学术。这次会议上的高徒,都是已经具有一定临床经验,取得了高级职称的中青年中医人员,有的还是研究生导师,所以,这一层次的师带徒,是一种提高过程,是培养高级人才的一种方式,而不是入门教育。 所有的文明都具有传统,但不是所有的文明都能传递下去;所有的学术都需要传承,而历史上很多学术都已经失传了。 邓铁涛教授说,中医学是世界上唯一延续几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学术体系,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学术体系。现在世界上100多个国家都在学习中医药,应用中医药。美国那样的科技大国,都允许针灸和中医药的存在,并且把针灸治疗纳入医疗报销的体系之内,美国还拿出那么多资金研究中药,如果中医药不是科学的,美国还会那么做吗?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一度取消汉医(相当于中医)的合法地位,只允许西医存在,而后来的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政策,因此,日本近年来又花大力气发展中医,只不过已经改称东洋医学,这是看重知识产权才改的名称。所有这些,以及2003年经历SARS疫情的洗礼,充分体现出中医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这还不能使我们清醒吗? 我国的中医是主流医学,不是从属医学。我们需要大力发展中医,需要发展100万铁杆中医。 在中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里,师徒传递承载着文明火种的延续。流派纷呈的学术创新,充分体现着师徒共同开拓进取的足迹。扁鹊脉学,仓公诊籍,《素》《难》理论,仲景经典,金元学派,温病争鸣,都有学术传承。为师开创,徒弟继承,不断创新,融会各家,自成流派,生机昂然,绵延至今。 一种学术主张的提出和开创,需要经受实践的检验,也需要不断完善与拓展,往往不能由一个人在短时期里完成,这就需要后来者的继承与创新。只有这样承先启后,才能提炼学说,形成流派。否则,再好的学术主张,也只能是一人之学,一家之说,而不是一派之学。名师与高徒的学术传承,应当是积极总结过去,又放眼探索未来,把当代中医学术的精华,沉淀下来,流传下去,发扬光大,形成辐射,带动中医药在新的世纪,不断向前发展。 当然,学术细划,分科研究,是促进学术发展的重要方法,中医学也在学习引进这种方法。所以,中医学的许多学术组织,也是按呼吸、消化、心血管、肿瘤、风湿病等专业成立分会,这对推动学术研究,深化细化有关课题,是很有益处的。但是,应该看到过于细致的分科,有可能会限制自己的视野,局限自己的思路。在临床上,我们现在各大医院里的专家,很多已经变成了“单家”,一生只看一种病。博采众长,辨治百病,已不可能,如何普救含灵之苦,成为苍生大医? 看到中医药受到国家的重视,看到中医事业后继有人,邓铁涛、朱良春等老一辈中医学家非常高兴。十几年前在人民大会堂,代表老中医讲话的邓老说:“学我者,必须超过我!”会议期间,他又倡议给全国的青年中医写一封公开信,回应社会上的反中医思潮,表明老中医的态度,把名师与高徒传承会议的精神传播出去,形成一个人人关心中医学术传承,关心中医人才培养的大好局面。 这件事情,邓铁涛教授委托朱良春先生具体办理,组织人员起草、修改。 朱良春先生对此也有很深的认识,他多次说过:“中医之生命在于学术,学术之根源本于临床,临床水平之检测在于疗效,而疗效之关键在于人才。翻开中医学发展史,每一个学术鼎盛时期的出现,都是以一代临床大家的突出贡献和卓越成就作为标志的,所以临床的人才是中医学存在、发展的基础,失去临床人才,中医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此,培养人才乃是当务之急。” 朱老把这件任务交给我,说:“不用急,一个星期完成就可以。”我晚上经过思考,凌晨五点钟敲开会务组的门,利用他们的电脑打印出来,交给邓铁涛先生。他初看之后,说:“你把稿件放在这里吧,会后我再认真看看,这毕竟代表这些老中医的意见,不能出错。”此后邓老稍作修改,很快就形成了《告全国青年中医书》[1],在会议临近尾声的时候,著名中医药学家们签名赞同,形成了一个记录现代中医史的重要文献。 青年中医们、莘莘学子们:你们好! 今天,我们这些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中医们,聚首冬暖如春的美丽羊城,一起参加“全国第二届著名中医药学术传承高层论坛”盛会,心情格外高兴。中医药学术传承得到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十几年之前,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首届拜师大会上,我们就提出了“学我者,必须超过我”的号召。近年来,看到中医药学后继有人,我们深感欣慰的同时,对全国青年中医与在校的同学们,怀有殷切的期望。 我们青少年时期,是在旧中国度过的。我们在亲身经历了旧社会的灾难之外,还饱受排斥中医、取消中医给我们带来精神和事业上的无比创伤。但我们仍然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中医,传承了中医。我们深切体会到今天的中医事业来之不易,也深切感受到中医事业所面临的困难和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中医药学源远流长,她与中华民族一起走过几千年的风雨历程,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医药学以她独特的学术体系,五千年来安全有效地解决了中华民族防病治病的问题,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今天她依然优秀地与西医一起,构成我国卫生体制的“一体两翼”,是我国人民防病治病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卫生力量。中医药学优秀的学术体系,历经SARS之战洗礼,不仅得到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也使世人重新正确认识中医。中医药学首先由针灸技术的推广,已经走向世界100多个国家,成了向世界传递中华优秀文化的先行者。 最近,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方针,充分体现了党的决策英明,我们坚决拥护,并将责无旁贷地将中医的科学体系发扬光大,传递下去。 中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的要求,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使用中药防治疾病,是依法履行职责的行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攻击她,与一些人打着中医的旗号行骗的行为一样,都是伤害中医事业,危害中国人民的健康福祉的行为,我们坚决不答应。 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是完全不同的学术体系。她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土壤,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独特的诊疗技术、内容丰富的治疗经验。她的基本理论,既古老又新颖,21世纪与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相结合,必将突飞猛进,造福于全人类。青年中医们,你们理应知道祖国和世界人民对于你们的期待,期望你们成为优秀的中医人才。因此,必须打好中医的基础,没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功底,成不了优秀中医人才,也不会成为中医大家、名家,所以我们倡导你们要学好经典著作。经典是中医的“根”,历代各家学说是中医的“本”,临床疗效是中医的生命线,“仁心仁术”是中医之魂,德才兼备是对苍生大医的严格要求。中医理论得益于丰厚的中华文化,你们有良好的现代科技基础,更要努力学好传统文化,才能在未来肩负起历史的重任。 我们希望你们:读经典及历代名著,勤临床,跟名师,创新论,成名家。 我们要说的话还有很多,我们希望传授给你们的亲身感受也很多。虽然已经出版了不少著作与文集,但是,我们对于你们的殷切期望,祖国和世界人民对于你们的期待,是难于用语言表达的。历史正在关注着你们。道路就在脚下,努力吧,青年同志们,未来的苍生大医们!相信你们一定不会辜负13亿人民对你们的期待! 出席第二届著名中医药学家学术传承高层论坛的全体老中医 取消中医言论起源于70多年之前,经过历史的沉淀,已经成了一行陈迹。在我国创建创新型国家的时候,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原创性知识体系,已经被世界100多个国家加以引进,欧美发达国家、非洲经济落后国家都欢迎中医药,说明中医的学术特色很突出。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取消中医言论为何会沉渣泛起?它的危害性是不容轻视的,更不能听之任之,放任其肆意泛滥。
& S/ H5 f2 o) }$ M9 i, E
[1]见2007年2月28日《中国中医药报》 第2689期 , d$ @1 I \! a
' }; R( A7 G5 Q: ^
9 e- [! y! b( X3 R y x3 g; k7 B7 n+ X8 `! Q* r, T$ v5 v7 a& \%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