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 L8 k e; R 2
在我少年时代,在秦岭深处,因我父亲受伤而结识了一个乡村郎中,当地人叫他“接骨徐”。1970年初春,我父亲在农村蹲点,在水利工地上带领十几个青壮汉子搬移一块巨石的时候,因绳索突然被拉断,我父亲与巨石一同滚下山坡,当即压断双腿,腰部以下盆骨什么的大概也碎了。村民用门板把他抬到“接骨徐”的小诊所里,途中经历了几个小时的折腾,血水已流得差不多了,严寒和疼痛已经耗尽了体能,村民们完全是出于人道的本能抬到诊所,放在门口就怆惶离去,因为如有死人的干系就不是他们能担当的了。
1 g. B' j2 ?. z. k8 g8 O- l
于是,这个“接骨徐”用了一个晚上,整整一个晚上,像一个技艺精湛的陶匠一样,在我父亲的伤处捏捏揉揉,揉揉捏捏,以山洼里的野草为药,用最原始的绳索、木板、泥坯为器材,把我父亲身上的断骨、碎裂的骨渣一一捏合、固定。第二天太阳出来的时候,我父亲睁开了眼睛。
`/ F. j7 E( ~7 C! ^1 t
之后,我停学了几个月,到那个小医疗站陪护我父亲,认识了身材高大两臂长长的“接骨徐”,跟着他上山采药。对中医、对中草药最初的印象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很简单,很普通,却终生难忘。
$ Y- f2 O, {5 Y; K- T n% A
那是初春未暖的时节,阴坡上积雪尚未融尽,“接骨徐”领着我拨开积雪在草丛中找出一寸多长的铁杆蒿、剌笼包还有透骨草、地骨皮等,这些不过都是山坡上生长的普通野草,但在初春时节采撷它们却不容易。“接骨徐”毕竟只能带我一次两次的,平时就靠我自己在山洼里寻找。在沟坎上攀爬时,山风吹得我总也站不住,双手冻得红肿发木,还常常被一种叫“倒挂牛”的灌木扎破手掌挂破衣裳,有时一上午都找不到一捧药草和根茎。回到医疗站后,“接骨徐”把这些草药洗净走进一间密室,那是一个岩石形成的天然山洞,他就在那里面完成草药的配比并加入一些奇奇怪怪的秘药,然后在石臼里捣成草泥敷在我父亲伤处……
0 Z' z. c$ R* u
几个月后,我父亲又站起来了,他的身板竟然还是那么魁梧结实,第二年竟然还能在乡村的山坡上奔波,甚至还能和老农们一同上紫柏山打猎,而且,在他进入老年后竟然也没有任何疼痛一类的后遗症,这不能不说是个罕见的奇迹!我父亲在农村蹲点的十来年里一直和“接骨徐”是掏心窝子的好友,每次一回到家就给我讲他和“接骨徐”如何跟着猎人打熊取胆,如何在后山老农家打听寻觅长有牛黄的病牛,如何在人迹罕至的悬崖峭壁上采撷铁皮石斛和灵芝。当然,更多的是“接骨徐”如何用土办法治愈一个个不可能救活的病人的惊险传奇故事。
/ G* a8 W; L/ p& ?) A Z4 i2 \
多年来,“接骨徐”那高大的身躯和两条猿人一样的长臂以及那些长在草丛中的各种本草在我心中盘旋不去,但我始终觉得自己没有能力把它们编织成小说,我心中有许多故事,却还看不清它们的经纬脉络。
, v; g' n9 R5 v; N; p8 k) f5 s
3
仿佛冥冥之中的召唤,2015年,年近花甲的我一头撞进岐黄世界并深深为之迷恋。
# x, G: m% M+ m8 f' U
一个偶然的机遇,我结识了一位民间中医,追随他数年一同坐堂问诊,一同采药制药,得以近距离地观察民间中医如何为患者解病除症,得以亲耳聆听老中医讲述辨证施治的道理。由此,我开始热切关注华夏中医的传承发展,如饥似渴地学习中医药方面的知识,一步步走近深奥博大的岐黄世界。
7 [3 q! Y& F* o 传统中医到底有多深奥?有多广博?中医是以什么方式辨证施治的,为什么能屡屡创造医学史上的奇迹?说起来也就是“四诊、八纲、六经”,然而每一个字都重若千钧,每一条技法都如同一部天书。四诊:望闻问切;八纲:阴阳、虚实、表里、寒热;六经:手足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至于抽象而又神秘的气血、经络、穴位、藏象、五行、阴阳等学说,其任何一项都堪比歌德巴赫猜想,一个好中医穷其一生所学也只能是沧海之一粟,我一个门外汉更是难以窥其真容。但是,这种神秘、深奥并没有使我望而却步,反而更让我着迷。我放下其它一切嗜好,虔诚地拜在岐黄门下,读典籍、听讲座、诵经方,日进点滴,经年不辍,在中医王国里流连忘返。
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华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一代代仁人志士锤炼出来的中华文化瑰宝。《黄帝内经》以黄帝、岐伯对话的形式从宏观角度论述了天、地、人之间的相互联系,讨论和分析了医学最基本的命题——生命规律,在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以“四时阴阳,万物之根本”为理论根据,论述了“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的医学道理,创建了相应的理论体系和防治疾病的原则和技法,是一部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其间还包含了丰厚的哲学、天文、心理学等多方面学科的知识。
& n1 D& b b0 Z' w) {0 t
若浩瀚的宇宙,如神奇的迷宫,难以理解难以诠释,神工鬼成天自惜。你懂与不懂它都在那儿,你信与不信都离不开它,穿越了五千年历史,岁月的磨励,沧桑的浸润,使它愈加完美。
: i9 W# K j% q4 O1 }% a
高山仰止,心向往之。
7 ]9 o" D9 {& o
亲近中医几年来,我渐渐明白,中医的风景不仅仅是一个个神秘的传奇,不仅仅是一项深奥的学问,更多的是一代代中医人艰辛的探索和坚守。古老的传统中医是依靠一代代仁人志士传承下来的,是那些默默耕耘于岐黄厚土的民间中医,以弘毅的坚守之心,虔诚笃志的匠心和治病救人的仁义之心,用心血和智慧培育出灿烂的杏林之花。
* b5 _5 H" z; H# p
“徐长卿”,这个中华传统中医传承人的形象在我心中渐渐丰满。2017年秋,我开始了《青囊》写作之旅,开始在岐黄世界里追寻——中医在哪里?
3 v8 ?9 r% R- v6 Z
4
以自己喜欢的素材写小说,为一个自己喜欢的人作传记,心情是愉快的,但写作过程却并不轻松。
8 }0 ]! ]& z, Y c3 z
当心中喧哗尽退,正襟危坐在电脑前时,键盘上的手指却总是不能顺畅地扣击。这时才发现自己的知识储备原来是这样浅薄,自己的生活积累是这样凌乱,从来没有好好地分类整理过,没有把它们及时晾晒或是发酵。而华夏中医这个博大深奥的王国,我更是望洋兴叹!徐长卿依靠什么为乡亲们去病除症?中医医理、药理知识浩若烟海,我从哪儿方能游向彼岸?同时,对于长篇小说的写作,我还缺乏技法上的训练,缺乏对小说构架的掌控。我一次次“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它在哪儿?有时,打开头天写的段落审度,感觉意象模糊,情感传递也不清晰。印象中的原形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离一个完整的“徐长卿”还有遥远的距离。我心中这个郎中应该有怎样的内心世界,有怎样的性格?他究竟在哪里?
+ [5 h O+ B& h F9 U& s9 U# I
是啊,中医在哪里?这是我写作长篇小说《青囊》过程中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 e4 t( y W( C3 q9 _1 n |- j2 z3 x% L
一个好中医可以救人于危难,可以改变很多人的命运,可以给许多个陷入困境的家庭带来希望,可以创造医学的奇迹,切实让人们感受到中国传统医学的神奇力量,难怪自古就有“不为良相愿为良医”之说。
# v* b/ k( J% n0 D
中草药是由世间千万种普普通通的野草花木构成,这就注定了中医与生俱来的强大生命力是永不枯竭的。中医的根基在阳光之下,在泥土之中,自古良医在民间。
' ?6 R( ~5 e6 o" \1 s& N2 w9 C
是的,徐长卿不是名医,不是专家,只是一个朴素真诚的乡间土医。今天人们所说的名医,往往是指那种有很多名头的大专家、名教授什么的,他们很忙,要出国考察,要四处讲学,所到之处前呼后拥,上午做报告,下午有论坛,晚上还要赶到电视台做佳宾,你可以想想,这样的专家教授还能为一个普通人用心看病么?徐长卿太普通了,甚至,像许多民间老中医一样,治病救人一辈子连个最基本的职称都没有。因为他们没有时间去做那些事情,治病救人都忙不过来,在他们心中,只有治病救人才是头等大事,也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住纯正的中医灵魂。
3 G: T/ w( ?' U0 C! e
好的文学生长于孤独,好的中医也生长于孤独。
4 F% z& H8 V% X! \* m/ C8 ], N( p5 k
在追随民间中医奔走山乡小镇的途中,在目睹他们为一个个疑难怪病患者解除疾患的过程中,在百姓的口口相传中,我渐渐看到了中医的经络和纬度。
; H% n! [6 g |3 C* _
古老的中医是深深植根于华夏厚土的岐黄之树,铁枝铜干,“雪雨风霜犹笑傲,清奇不染半分尘”。自古来,受百姓拥戴的好中医都是真诚无私的,扁鹊、华佗、孙思邈等莫不如是。我认识的那个连云栈道上的“接骨徐”虽早已作古,可是他的子孙还在那一片热土上,默默地传承岐黄之术,传承医德医道。他的子孙有的坚守一隅,一辈子甘当山乡土郎中,有的上了医科大学,成为医院的主治医师,有的在医学院里研究中医理论。当初一个“接骨徐”,今天已成为一个庞大的中医家族。
. L4 f3 w Q4 G8 d6 n: ?" I
5
中医是质朴谦逊的,他们崇尚与天地与自然的融洽。当我沿连云栈道一路北上,访张良庙,越柴关岭,过留凤关,在紫柏山下找到那位民间广为称颂的名医“接骨徐”的长子家里,询问他医术有何过人之处时,他说:“我也就是会扯几样草药,帮山里人调理个寒热虚实罢了。” 这位古稀之年的乡间名医用乡音淡淡讲出这句话时,我感受到了一种天高地厚的大智慧。
! s4 Q. n7 z) Y# `, _
就这样,“徐长卿”引领我在中医王国里旅行了很长时间,我们的分别是在小说最后,他给儿子——新一代中医传承人留下一封信,赴远方云游了。就像江湖传说中的武林高手一样,当学养和功力到了一定的层面之后,就需要在更高更远的天地里汲取能量。
0 a7 {2 d s+ J' t& O; D$ a! i2 K
这部小说为什么取名《青囊》?凌先生临死之际亲手交给徐长卿的青囊里究竟装有什么?赴远方云游的徐长卿写给儿子的信中留下了答案——为医者要精诚专一,矢志不渝,中医药学是一门浩博渊深的学问和技艺,需要付出毕生的精力,安神定志,无欲无求,才能有所建树。更为重要的是为医者要敬畏生命,守护人性,珍爱每一个生命,这是医者的道德底线。
w9 s1 z. o; p. G# m 自古来,一代代中医人传承下来的,不仅仅是术,承载医术并惠泽世人的,最根本是道。医之道,在于医者的仁心,仁心之上,才有仁术。孙思邈云:“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世,道则流芳千古!”
" A N0 l% Z6 s
为大众所需为大众所用,便是道之所在矣!“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这便是“青囊”里蕴含的秘密吧。
: d9 O. N" B! c; L
小说中的人物既是作家的创造,也随着这个人物自己的性格和命运成长、变化,到了一定阶段以后,作家就不能完全掌控他的命运了。如若长卿的医术有不妥之处,那是作者愚公的问题。愚公走近中医才几年,仅学了一点皮毛,又缺乏长卿那种执著笃定的秉性,请大家谅解。
- q# H) e( J7 Z; f; l6 f
长卿,今天的社会更需要你这样的郎中,云游之后快回来啊!
愚公 2020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