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曹东义谈“外感热病“(38)假如未来寒温统一,应该按什么辨证?
曹东义 发表于:2016-8-4 14:40:12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1801
第六章:SARS应如何辨证万友生八纲统寒温
中医的外感热病学说,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先人们不断探索、不断发展演变的历史,《内经》热病、仲景伤寒、清代温病,在证候上基本相似,都是论述以发热为主要证候的疾病,包括了现代大部分传染性、感染性疾病,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但是,伤寒与温病学派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外感热病的病因、病证、传变规律和治疗方法的论述,存在着明显的分歧,长期论争未能统一。伤寒与温病学派的分歧虽然有可能是病种、病证不同,但更主要的是认识方法的不同造成的;历代外感热病的理论与治法方药的继承远远大于相互的区别,都是古人经验的结晶,因此存在着可以统一的基础。在现代中西医结合的背景之下,我们借助于科学的慧眼,看到了古人所看不到的戾气、病邪,知道了多种传染性、感染性疾病的感染过程、病理变化规律、治疗的关键环节。既然《内经》热病、仲景伤寒、清代温病,在证候上基本相似,都是论述以发热为主要证候的疾病,包括了现代大部分传染性、感染性疾病,那他们所阐述的理论,就存在着共性,就有统一起来的可能。
1988年出版的万友生著《寒温统一论》,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他主张伤寒与温病统一起来。万氏说:“民国以后,主张寒温合论渐多。新中国以来,寒温统一的趋势,已日渐成为中医学界的主要动向之一。不少中医学者认为,伤寒六经体系和温病三焦、卫气营血体系,虽然各有其特点,但都属于外感病辨证论治的范畴,应该冶于一炉,溶为一体。”
但是,对于如何使伤寒与温病学派统一起来,前人一直没有找到好的方法。所以万氏说:“近时中医学界,在寒温如何统一这个问题上主张不一,有的主张用伤寒六经来统温病三焦和卫气营血;有的主张用温病卫气营血和三焦,来统伤寒六经;有的主张用西医对急性热病分期方法,来统一中医的寒温两说等。我之所以主张用八纲来统伤寒六经和温病三焦、卫气营血,是因八纲乃中医对疾病尤其是对外感病辨证论治的总纲。” 然而,万友生先生的《寒温统一论》,实际上属于寒温合论,也就是在八纲的旗帜下,把伤寒六经与温病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的内容都纳入进去,其实质是一道用加法做出来的“统一战线”。
因此,万氏的《寒温统一论》有“太阳表寒实证治”、“太阳表寒虚证治”、“卫分表热实证治”、“卫分表热虚证治”等,似乎不偏不倚,是寒温共溶一炉的“统一战线”。这种承认既成事实,“说合”伤寒与温病的努力,并不能促使伤寒与温病学说的融合。
万友生教授《寒温统一论》发表之后,他在著作的跋语中写到:“《寒温统一论》写成,我在继承祖国医学上一个主要的心愿得偿,这虽是一件值得自慰的事;但随着一波刚平的寒温统一而来的内外统一的一波复起,又不禁使我心情难以平静。”他苦心探索多年,用八纲辨证统一伤寒与温病,似乎不偏不倚,起到了集大成的作用。但在学术界似乎并未引起期盼的反响和震动,伤寒依旧还是伤寒,温病也还是原来的温病。在下斗胆以为,这样的统一就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各有各的番号、军队武器,只能是貌合神离,最终难于形成一个合唱。如果将《内经》热病、仲景伤寒、吴又可瘟疫、清代温病,实质性的合并,形成一个包容古今的“外感热病”,那该多么理想!这也是多少代人的理想。但是,谈何容易!
麦青以伤寒统温病
1992年,杨麦青著《伤寒论现代临床研究》一书,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杨先生196011月至19612月与老中医合作,在中国医科大学儿科病房用《伤寒论》的方药治疗小儿肺炎116例,同时以温病法治疗25例做对照,都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而伤寒法更为突出。他又于19839月至19844月与他人合作,在沈阳市传染病医院,用伤寒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112例,也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笔者得见杨先生此书,深为折服;此后屡次获得杨先生指教,并赐书稿《杨麦青伤寒金匮教学文集》(20047月著),得知其对伤寒学说研究有日,对张仲景之学深有造诣。因此,笔者更坚信《伤寒论》不可偏废,仲景之方并未过时,治疗SARS应当从中借法。
杨麦青教授说:“笔者早年爱读先秦诸子、历史、文学,一个纯属偶然的机遇,跻身于中西医结合的行列,触到了伟大宝库中的灿烂明珠《伤寒论》”。他认为,《伤寒论》六经辨证是疾病演进、转归的共同规律,对于个体来说,病名无何意义,应是何证、何方,即“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此与温病学的认识有所不同,温病学认为,温病学是《伤寒论》的发展与补充,并认为温病与现代的传染病、感染性疾病有对应关系。比如,风温与流感、急性支气管炎;春温与重流感、流脑;暑温与乙脑、钩端螺旋体病;湿温与肠伤寒、副伤寒、流感;伏暑与流感、乙脑、流行性出血热等,似乎都有对应关系。这样就“将温病上联病机,下联诸病,六经辨证,存而不用”。
“《伤寒论》是从临证观察症状连锁的关联关系,通过方证反馈找出机体基本病理过程的变化规律,以及系统间病理生理变化的相关性,即六经传经过程。由于微生物因子种属、数量与流行期间毒力之差异,作用于机体的抵抗力降低情况、易感性、敏感性增高,季节因素等诱因,机体则以不同反应形式发病。其发于阳者,表现为抗害反应;其发于阴者,表现为损害反应。若机体抵抗力较强,则为抗害反应,仅限于三阳病,但在疾病因果转化连锁中,抗害反应亦可转化为损害反应,如阳盛灼阴的阳明病。若机体敏感性强,强烈毒素侵袭,则表现为损害反应,迳入三阴,或为毒陷营血之四逆散证;或为真阳欲脱之四逆辈证。其间由于病种不同,作用部位不同,器官、系统受损害程度不同,机体反应也有多种变化,这些错综复杂的病理生理变化,都被赅括于《伤寒论》中,且已远超过现代病理生理学已了解的范围,而为有效治疗重、危证开辟新途径”。因此可见,杨先生是用现代科学研究《伤寒论》,而且又不以现代病理生理为“最正确”的标准,而是认为《伤寒论》的科学性,是我们现代还没有充分发掘、认识到的。
杨先生说,五十年代末沈阳麻疹流行,其合并肺炎、心血管型(并发症),用温病法抢救无效,经沈阳名老中医陈会心老师指导,用真武汤回阳托邪,抢救重危患儿数以千计,从此我们才认清了“少阴寒化”证是心血管衰竭综合征。八十年代初,沈阳市传染病医院中西医结合诊治流行性出血热时,多见“热结膀胱,其人如狂”之“蓄血证”。《伤寒论》说:“其外不解者,当先解其外,外解矣,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解外用柴胡桂枝汤,攻下用桃核承气汤,临床疗效极为明显。经检测,凡“蓄血”几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其合并肺水肿、高血容量综合征为“结胸”证者,用大陷胸汤逐水显效。“如是,历来称为温病、伏暑之流行性出血热重危证,用伤寒法治疗更获著效,故伤寒、温病,实为同病”。可以设想,使用现代医学科学手段,进行临床监测机体发病不同时期的微循环、出凝血机制、各种炎症介质的数值变化,以及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变化等,当能取得六经之科学涵义,三焦、营卫气血亦应如此。再以临床数据提供病理生理,制造动物实验模型,以现代医学为中介,进行伤寒、温病统一规范,完成“证”的科学化。
杨先生认为,“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乃是用卫气营血代替了《伤寒论》中太阳温病、阳明温病、少阴热化、厥阴热证之间的传经关系,亦即出现概率极大的一段发热反应症候群,相当于伤寒传经短路而已”。笔者赞同此论,然而,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外感热病的治疗也不会止步于张仲景的113方。这可能大多数人都赞同,问题的关键是怎样“开放”外感热病领域,让更多的新成果融会进来。笔者提出“病是河流,证是舟”,就是力图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假说。笔者期待着海内方家的赐教。
邓铁涛寒温统一辨证
邓铁涛教授长期致力于外感热病学说的研究,五十年代起就主张寒温统一,并提出了统一辨证的方案。近来又提出将伤寒与温病,逐渐融合为外感热病的宏伟理论构想,确属远见卓识。笔者认为,在现代医学的背景之下,伤寒与温病的区别,不是感冒与脑炎、肺炎、肠炎等不同疾病之间的差异,而是同一类疾病在发病类型、证候表现上的不同。也就是说,SARS既属于伤寒,也属于温病,同时也符合《素问》对于热病、吴又可对于瘟疫的定义。《内经》热病、张仲景伤寒、吴又可的瘟疫、清代的温病,论述的都是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有几十种之多,比如SARS、禽流感以及将来发生的各种瘟疫,它们都有发热的证候,故可以总称为外感热病。我们不能说《伤寒论》论述的只是冬季的感冒,而吴又可说的瘟疫、清代论述的温病,是流脑、乙脑、猩红热。所以,《内经》热病、张仲景伤寒、吴又可的瘟疫、清代的温病存在着统一起来的基础。
邓铁涛教授关于将伤寒与温病逐渐融合为热病的伟大理论构想,是我们课题研究的战略目标;邓铁涛教授在《实用中医诊断学》以及其他著作之中提出的统一辨证纲领,我们一定认真研究,充分吸收进来。同时,我们也预感到,这是一项重大工程,其结果将影响今后有关教材的编写,也势必对将来的辨证论治发生作用。正因于事关重大,既非我个人苦恼,也不仅仅是课题组的困惑,而是整个中医界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才想求得海内方家指导与教诲。邓教授多次给笔者来信指导,并寄来有关大作以示鼓励,笔者深受教益。
邓铁涛教授告诉笔者,卫气营血就是辨证的法则、方法。他认为截断学说不够成熟,临床不易具体操作。他说,截断学说“以为温病的治疗要经过卫、气、营、血之历程,不知卫气营血乃辨证之法则耳”。“只提出截断一词,但如何截断,尚欠理与法,方与药等一套理论与经验”。诚如邓教授所说,这一次的SARS流行就基本不见营血证候,如何截断?中医向来主张辨证论治,在相应证候没有出现的时候,“截断”的依据就不够充分,也与传统理论不易融合。
关于温病、伤寒说来话长,他从五十年代就提出温病发展了伤寒学说,两者可以统一起来。邓教授主编的《实用中医诊断学》2004年版304页收载了邓教授的“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病机比较图”和“外感病综合辨证示意图”。邓教授解释说:“过去多认为伤寒与温病犹如水火之不同,两种辨证方法是不能统一的。其实《难经》说‘伤寒有五’,已经把温病归属于伤寒,张仲景继承《素问·热论》及《难经》之精神而作《伤寒论》。所以《伤寒论》中有‘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为风温’等有关温病的论述。但是由于时代所限,仲景之论确实详于伤寒而略于温热,温热病的辨证论治确为后世温病学家之所长。过去两派论争不息,实际上他们各有所长,所以把两派之所长,首先结合临床实际,在外感病的范围,从辨证上加以统一,实属必要”。
他说,伤寒温病“如何统一?过去有几种方案,或以六经为统一纲目,或以卫气营血为统一纲目,或以表里寒热虚实为统一纲目。建国以来,属于外感病的各种传染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成果报道不少,其中大多数是以温病学说辨证论治而取得的。重庆中医研究所对2931例内科热病进行了辨证论治规律的探讨,发现在2391例病例中,使用卫气营血辨证者1896例,占79.29%;适用六经辨证者170例,占7.11%;适用脏腑辨证者325例,占13.6%。这两千余例患者应用三种辨证各有特点:适用脏腑辨证之病例多属在杂病基础上的继发感染;适用六经辨证之病例,皆属三阳证,而三阳证中,又以少阳证占多数;属传染病者,仅有8个病种,实为传染病种的少数,多数传染病适用温病辨证。陕西省中医药研究所总结了657例钩端螺旋体病的辨证论治的经验,他们是按温病的湿温、暑温、伏暑、温燥、温黄、温毒、暑痉等辨证论治的。其他如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等临床报道亦绝大多数以温病学说辨证论治”。
因此,邓教授“回顾历史,可以看出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有逐步接近融会之趋势。为了探讨统一的途径,取长补短,兹拟订外感病统一辨证纲要如示意图”。邓教授的统一图,非常详细,容纳了现有伤寒、温病的主要学术内容,笔者完全赞同。但是,还是那一句话,如何使将来的外感热病新成果容纳进来,应该建立一套开放的体系,为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使外感热病不断丰富。笔者试图用“病是河流,证是舟”的假说,提供一个思路。

0 B. g! m6 \, h7 H$ H$ v% q. b- b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