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薛和昉帮助毛主席救中医,朱良春阐发“道术并重·找回元神”
曹东义 发表于:2021-6-9 10:15:33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4846
本帖最后由 曹东义 于 2021-6-10 08:51 编辑 " l% ^; |' t3 c) m+ U( H2 w
7 i9 K  P8 O9 R8 p  K
重磅消息爆出!最高首长再次力挺中医药

2021-05-16来源:风雨云雾2

$ H. E4 i  E, M7 g$ r5 P
1953年,曾有“五马进京”盛事。即五大行政区首脑调入中央任职,包括西南局书记邓小平、西北局书记习仲勋、东北局书记高岗、中南局书记邓子恢、华东局书记饶漱石。  Q6 }& V, p6 _
习近平的父亲习仲勋同志进京之时,并未带太多随员,只带了一名大秘书:薛和昉。薛和昉在进京之后,起初是帮助习仲勋起草各类文件,以及负责其它一些相关工作。但由于1954年、1955年毛主席对当时的卫生部提出强烈批评:“看不起中医药是一种极端卑鄙的资产阶级思想的反映”。于是中央决定设立卫生部中医司(即今天的中医药管理局),调薛和昉担任第一任司长,以平衡中西医在卫生部的地位。! Z; J3 f9 {$ u4 W4 Q
为何是薛和昉呢?原来,薛和昉是辅仁大学医学专业学生,肄业参加革命后,仍不断研究中医药,在延安时代曾为多人看病治疗。周总理曾经称赞说:“和昉同志真是一专多能呀!”8 u3 N& O; X5 e9 R# {5 c6 c
由于薛和昉的资历老、有医学背景,且有为他人诊病治伤的经历,因此被调到中医司担任首任司长,为共和国的中医药事业作出了许多开拓性的贡献。(网上传吕炳奎为共和国首任中医司司长,不确。吕应为第二任。)! J2 a% o0 H- J6 d6 d
事实上,薛和昉及其子薛铁伦都曾为习总书记的家人诊病治疗过。由于习薛两家的亲密关系,因此,习近平对中医药的早期印象,有可能来自薛和昉,或来自其间接影响。/ V  I( g9 F- S2 g4 H/ U3 e
多年以后,习总书记的母亲齐心老人嘱咐薛铁伦:“你要把你父亲和习叔叔(指习仲勋)的革命友谊写下来。”后来,薛铁伦写作了《黄河边纪事》一书,叙述了父亲的一生。此书2014年已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题写书名的是百岁老人王定国(谢觉哉夫人)。
9 P9 ^3 s! b: w" [' q7 k, ^  M薛铁伦,1950年6月出生,是甘肃省著名的中医师,目前仍在甘肃兰州行医。薛铁伦老师曾亲口对笔者说:“习薛两家交往甚密,我小时候和习近平是在一个院子里长大的”。
( N' t% M, b- j& d他还说:! a; K7 y, L" W6 n$ }' b
薛和昉同志于1952年随习仲勋同志调到中央文委(即政务院(国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任办公厅副主任(代理主任),后于1954年7、8月间调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第一任中医司司长。薛和昉同志在首任中医司司长和中国中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的岗位上为新中国初建时期的中医药工作做了大量富有创新性和奠基性的重要工作,他为新中国中医药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4 q+ ^1 W) O$ E) B
# @% y7 J# n4 w+ Y1 R5 r% n, W# ?2 I- [! a- Y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6-9 10:16:31 | 阅读全部
这段历史,就是中医翻身的历史过程,说来话长,颇不容易。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6-9 10:21:29 | 阅读全部
这段历史,就是中医翻身的历史过程,说来话长,颇不容易。1 c- l; E1 M7 ?2 e5 g
为了给这段历史做注脚,我认为章朱学派百年传承的思想转变,和探索
$ y" M7 U# [1 p, p; i1 E- Q中医需要自立吗?1 t/ J' y: O( M+ e' ~
中医为何要自立?
% u+ `3 u. s8 t中医怎样才能卓然自立?$ e. F7 Y/ c. C( x# F" ^9 _& o
自立的中医,如何传承发展?+ l9 H8 w5 {+ U  a4 Q
从章太炎先生、章次公先生、朱良春先生的不同阅历和见识,就能看到这个不平凡的探索过程。* |; f: C5 g* m4 h; `* {  V
这就是
6 X, z& P" _9 v5 H) D《易经》倡导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
6 ^( ~( y; Z; n3 D1 B4 n百折不挠,一定要发展自强。
9 x$ r' a0 b0 E, j- n8 G. _/ E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6-9 10:22:15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6-9 10:21
) ?5 K1 c* a" @这段历史,就是中医翻身的历史过程,说来话长,颇不容易。
' T: |% ]: z* C/ j- l1 W- z: h, B为了给这段历史做注脚,我认为章朱学派百年传承 ...

6 c7 F8 B9 f( e& b, U2 s" O+ l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J% w+ p6 C: b' [' p9 z
@华祥 
7 ?) B. u7 A4 g# a谢谢您分享。
  X1 g1 v4 D! Q! G2 D' q1 P! W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道术并重,复兴中医。
- R/ D! t- x$ g% r1 j% d$ s  Z/ D( j3 o( |  T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i$ H0 I  ?3 p朱良春先生对中医的“辨证论治”与西医的“辨病论治”相结合的重要性的论述,最早刊登于1961年7月号《江苏中医》上,后来进一步补充完善,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作为一项原则,发表于1962年的《中医杂志》第3期上。这也是中医界最早的有关学术论文,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 t" V# ^" b1 o6 a; D
朱老在文章里说,中医的“辨证论治”是针对机体各个部分以及整体的主要功能状态与病理活动,给予综合性的评定,提出恰当的处理。也就是从病情出发,运用四诊八纲,结合病因,加以归纳、分析,区别证候的属性,辨识邪正的盛衰,推测疾病的转归,从而确定治疗原则与具体治疗措施。西医的“辨病论治”则是在寻找病源,明确诊断的基础上,针对病源用药的。同时认为证候是疾病反映的现象,疾病是证候产生的根源,因此,“证”和“病”是一种因果关系,具有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因此,否定或肯定病和证的任何一方面,都是片面的、不完善的,而两者结合,则是创造新医药学派的重要途径。) h3 r5 `9 f; M

5 o, X# i7 c, a! E9 X# g9 y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L+ K' L! ]! }$ q; [辨证论治的优点,在于不论对如何复杂的病情,都可依据症状,从阴阳消长、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中,运用四诊八纲的方法归纳分析,提出综合治疗的措施,但缺点则是对疾病产生的具体机制、肯定的诊断,缺少现代科学依据。5 K9 s7 r% E- l  h" g& H8 T

7 R2 A, U/ w( ~* x: L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r7 H/ z, S+ A6 J* s) w朱老总结说,以上事例表明中西医相互启示合作,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大大有利于发掘祖国医学这一份宝贵遗产,为治疗危害人民健康的某些顽固疾患,提供重要的研究线索。; j* F3 ^! ~; n+ d9 B
6 V- G1 s( c; V  E0 `8 q' {/ _6 Y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  F8 y4 N- J# B% N2006年,朱良春先生为出版《朱良春医集》,对于这篇发表于44年之前的文章,进行了重订和修改。认为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检验,辨证和辨病相结合的学术观点,应当说起过不小的积极作用,至今仍然是进行中西医结合的主要方法。但是,在具体理解、具体运用这一方法的时候,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我们重新评价它的历史作用与现实意义,这才是认真负责的做法,也必将对于今后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 V0 c" x, w5 Z! N2 _% Q1 n0 W这就必须结合半个世纪之前的中医状况来谈这个问题。
1 L7 z: m" \' B% d, I8 t
7 U) J1 c: O7 }5 s' S9 z$ L( M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c$ ^; d4 C) N# E3 P, @朱老说,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逐渐由自发走向自觉,形成了一种模式,在反复强化之后,作为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法则被提到了人们的面前,起到了积极推动中医学术发展的意义。因此,我所提倡与强调的“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精神,不仅是“合于时务”的务实之举,也是先师章次公先生“发皇古义,融会新知”,“双重诊断,一重治疗”学术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M, u* n0 C5 }# D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而且中医与西医毕竟属于不同的学术体系,中医学在充分了解了西医学的长处之后,也充分认识到了西医学的局限。尤其是疾病谱的变化,西医学在还原认识方法上的缺陷,以及化学合成药对人体毒副作用的日益严重,使西方国家也开始进行反思,并逐渐认识到了中医学的优秀本质。0 v! A. s8 ]8 |. a* d% e" d
在发生了这样明显变化的今天,如果仍然强调在西医的病名之下再行辨证,中医学术的独立地位就会受到影响。更有甚者,不少人把传统中医的灵活辨证,改造成了辨证型,人为地把患者分成几个证型,每一个证型对应一个处方,只要主证加次证等于某种证型,就机械地始终使用一个处方治疗,不许随证变化药味。为追求统计学意义,削足适履,不敢越雷池一步,不敢坚持中医的特色,把中医的辨证论治的“治病活法”,庸俗化、机械化,变成僵死的教条。背离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势必会失去中医的特色与优势,造成学术萎缩。因此,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防止把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引入歧途。
+ ~! X1 ^5 X. h: Q7 J* C
7 }- K1 K( ?% o6 v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T* u; y, M  A) f8 R
在此前后,朱老反复提倡“经典是基础,师承是关键,临床疗效是生命线。”并且说,我们可以不认识病,但是,一定不能不知道辨证。不能丢了“辨证论治”这个元神。
! v9 d, [$ I# Y  v
+ p# P: A* B+ i0 v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 d" W) G3 d# [$ R: Q* [朱老把经典、师承、疗效、辨证,提高到了很高的程度,在理论上彻底摆脱了“废医存药”的“近代魔咒”,为中医复兴而提倡“道术并重”,找到了“卓然自立”的正确道路。
. r" f% m% g/ X- f* D虽然,中医复兴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是,自觉自省、自立自强的号角已经吹响。# R9 l( z+ T: q8 }0 k* S

+ S5 Y' w/ J' K朱又春:5 c5 ~; {' q' A: J- H" {& Z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说得好!透彻!
( r* d- o1 l; F  h( f- @
' \( `: B( J! Y. e& Q7 R- l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d) w( V' Y) e7 Y+ s  N
@朱又春 5 W' @  e! y" \  m
谢谢您鼓励!
& h' v( _+ v1 y章朱学派百年传承,道术并重复兴中医的探索很可贵!
# Y. S* u: b) I6 e# p& v' l+ P. P, Z9 I2 C6 D
吕爱平,香港:
$ ]0 F7 T! o1 k4 m4 C+ y0 U3 f0 o+ t) c7 ^

9 ^6 @& `+ p) ^* J# k3 F9 a% v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b+ u4 W6 f6 p@Aiping Lu 吕爱平 ! C3 a8 X! n3 c7 h$ o2 R" E. t
谢谢师兄鼓励!
  _3 |* J1 W' R: U6 K/ I% ~$ ]3 T; J' [/ D* R
张碧金社长长畅:
/ r/ k5 a/ q1 a$ V. l/ Q8 n@华祥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谢谢二位的分享!朱老值得后辈学习运用继承的东西确实很多,不论是临证思维还是用药经验都需要挖掘传承创新,后章朱学派时代的传承人任重道远
0 B3 @+ H% B! H  b  U& `9 S+ n
$ F- E! O3 d8 |8 `1 V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9 G, x. J1 Z# B
[链接]鄚州大庙祭医宗,“扁鹊计划”见行动[来自:燕赵中医]- K+ t7 f! n6 ^: o# C6 l" Q3 b
; ]% _" R( W' h8 m2 g' B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L) N' m" z3 l& o# E1 r; b5 l- D# K
@长畅(科技) - b, [! r) I- y8 Z0 @
后章朱,开学派。# l3 Q7 l  E$ r2 X/ [7 W/ M# q
学派是永久的,不会有“后章朱学派”,只有“章朱”后来人。# }: i+ C% v, b. _
" r: B: B! b. _. X2 }0 F- G( K9 o' O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6 D" R$ g( Q7 t! J4 x+ u( }@长畅(科技) 
. D! q5 ^* O7 K/ I4 d. a也许我说得不恰当,因为“后现代派”等,所谓“后”,就是结束了,成了新潮的基础了。
9 Q; ?/ Y0 s* ~5 Y+ p  d  P
, Y% J1 j, S" y! V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h4 C6 j- D3 W" h  ^2 I
章朱学派,刚提出来不久,正是成长阶段,发展时期。
7 h; e5 ^2 j% V; U- S由于章朱学派历经百年探索,主要学术影响,虽然是临床大家,各种治疗经验很可贵。' S. Z0 M1 c! D
但是,发展道路的探索,关系到整个中医未来的命运和前途。: j, {9 `6 a+ Q; c$ @0 ^  N
中医“自立”的问题,由章太炎提出来, `# H' r* ]" S5 M7 N, g
章次公先生提到“欲求(与西医)融合,必先求我卓然自立”,发表的《从太炎先生论五行谈起》,招致被动,这也不是无事生非发一篇文章,是因为他是卫生部副部级中医顾问,他与禁用词语彻夜长谈,深感自己历史责任重大,必须就中医未来如何发展提出看法。但是,那时没有先进科学观做支撑,用实证解剖评价中西医学术,仍然没有挣脱“废医存药·废医验药”的思想束缚。: d4 [1 i! ?+ Y# }# o, P. @
到了朱良春先生,时代变了,有了几十年的苦苦探索,道术并重,找回元神的发展大方向明确了。/ ], n& @( o& t! q" H
这就找到了未来发展的正确道路。) o4 m) x' ~; }9 F, J2 z
与其说,! e8 R- i2 W  J; \6 A- A9 n
朱老的“道术并重·找回元神”就是中医“遵义会议”的决议,也不为过分。
; v; i6 s' O% \8 v* k) G只是现在,很多人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而已。
8 c1 _- p# |. A7 l" D0 L3 R2 J" q/ {' f) n) V2 [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0 q6 S0 l  H$ F$ q; L% I  |! c[链接]重磅消息爆出!最高**再次力挺中医药_西陆...-全球军情尽在掌握1 V. J7 e( t, X7 W& J& c9 D$ W

! V8 Q- t' G, k! a$ `1 @- o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4 u2 h  I, s" G0 Q这段历史,就是中医翻身的历史过程,说来话长,颇不容易。
. u* F6 w" K0 T8 M' A0 Y5 B为了给这段历史做注脚,我认为章朱学派百年传承的思想转变,和探索
1 n# Y% n) v3 @0 N中医需要自立吗?
4 O) H- S3 c0 J- P4 h中医为何要自立?
5 t8 W, Y" h+ M" J中医怎样才能卓然自立?% F* e! I+ B- K6 u5 Q# o5 M: T# h; f
自立的中医,如何传承发展?
. ]# f" p$ Y; Q4 ?从章太炎先生、章次公先生、朱良春先生的不同阅历和见识,就能看到这个不平凡的探索过程。! t  |- \! G& M' u- b# @
这就是
: Q/ a6 d! q1 C, F  o+ g6 K4 v! m《易经》倡导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 ?0 n; U/ \* W# m( P( Q3 c
百折不挠,一定要发展自强。
: W7 u% Z- L/ J/ O5 F1 E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6-9 10:23:11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6-9 10:22
3 \9 @' Q$ Y1 T, T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3 X7 z$ w  a' ]1 ]9 I7 C
@华祥 ! f8 v- n6 h% D. @  ]
谢谢您分享。

/ y/ t# N; c: s- o, d/ P3 c寻求中医“卓然自立”,章朱学派探索百年
0 \8 h2 x; N+ t& [0 s! j- T7 L曹东义4 X6 \) g' ~: w+ w+ g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8 ^9 n; ]6 d% [, {' h) i* w

  e. d- ^: u8 p) X0 a6 O% E, V2 v中国中医科学院孟庆云先生在研读《章次公医术经验集增补本》之后,提出了“章朱学派”的学术概念,他向朱良春先生建议之后,朱老经过征询邓铁涛先生、路志正先生等人的意见,接受了这个提法。孟庆云先生以《皇古融新卓然自立》为题,2014年发表在《中医杂志》第20期上,对章朱学派的特点与贡献进行了初步探索,随即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此后逐渐传遍全国,引起杏林同道称赞。 1 ?( f" J& W1 \
孟庆云先生着重介绍了章次公与朱良春先生的学术渊源与成就,突出了学术主张、人才培养、梯队建设的重要意义。他在介绍章次公先生时,追本溯源,概括地提到章次公先生是“学问博大精深的章太炎的弟子,他出于对章太炎先生的敬仰,取‘次公’为字。章太炎为医学世家,曾向黄体仁习医,尤嗜仲景之学。”并对二章之间“宗人”的情谊有所介绍。这就揭示出自章太炎以来,以至于章次公、朱良春的传承脉络,并且说朱良春先生是“最享师承之福的大师”,他由于培养了何绍奇、朱步先、史载祥等人,既是“名师之徒”,又是“名师之师”。. h5 |% k/ f) T4 r' g
笔者深受启发,曾经撰文发表在《中国中医药报》,认为可以用“朱良春现象”、“朱家军”、“章朱学派”三个关键词,纪念朱良春大师。2019年10月12日笔者在上海,参加上海市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章朱学派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传承研讨班》期间,向诸国本先生、孟庆云先生、朱建华教授求教,深切感受到章朱学派在近代百年中医传承之中的困惑与重要作用,突出表现为章太炎先生的废中医还是兴中医?章次公先生的中医如何“卓然自立”?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的如何复兴中医?: \/ y, L1 h$ k$ N
在这大是大非的医学发展道路之中,他们站在历史的关键点上,虽然主张不尽相同,得失不一,但是他们为了探寻中医“卓然自立”的目的都是一样的。
7 ]0 K6 V  ~7 s' _, I  u古人把立功、立德、立言称为三不朽,医生以治病救人为天职,因此,立功与立德本是份内之事,立言在帛贵简重的时代很不容易,在章太炎先生的时代也是很困难的。由于从事政治和国学方面的事务繁忙,章太炎先生直接看病的实践不是很多,但是其话语权与影响力很大,其对于中医发展道路的作用不容小觑。5 y4 o5 B" X6 U5 l" x5 i
章太炎的历史困惑:废中医,还是兴中医?7 n5 N3 O8 c; M$ j. i
章太炎(1869-1936)原名学乘,字枚叔,后改名炳麟,因为仰慕顾炎武(顾炎武名绛)而改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仓前镇人。其祖父章鉴、父亲章溶、兄章篯皆善医,曾经有人问章太炎:“先生的学问是经学第一,还是史学第一?”他朗笑三声,答道:“我是医学第一”。他一生开方治病不是很多,而是致力于医国、医医,他担任过三所中医学院的院长,他对中医学的态度,影响了很多人。值得提出的是,他的医学立场离不开特定的历史环境,与他的老师、学生紧密相关。4 V/ o6 o! f5 R' f) {
章太炎先生的老师俞樾(1821-1906),字荫甫,号曲园居士,浙江湖州德清县人。曾在杭州“诂经精舍”讲学30年,培养了一批人才。他因此被称为经学大师,在近代有很大的影响力。俞先生对中医的爱恨情仇,曾经影响了一些人,至今反中医的人还把他当做“废医第一人”。
% e$ \  @) q/ D1910年,章太炎先生在日本完成了《医术评议》的写作,这部著作就是为与“先师”俞樾以及郑文焯《医诂》(也作《医故》)的观点相争而写作的。- N4 x- c1 m. n6 @% [* x7 a! d
章太炎先生说:“先师俞君侨处苏州,苏州医好以瓜果入药,未有能起病者。累遭母、妻、长子之丧,发愤作《废医论》。不怪吴医之失,而迁怒于扁鹊、子仪,亦已过矣。后有郑文焯者,做《医诂》上下篇,无所发明,独尊奉《千金方》。以实校之,先师虽言废医,其讥近世医师,专持寸口以求病因,不知三部九候,足以救时俗之违经,复岐雷之旧贯,斯起医,非废医也。郑文焯虽素治医,乃云:古言视病,不言诊脉,惟欲按病检方。而不察起病之本,是亦徒知经方,不知医经者。诚用其术,惧不可以应变,故特取俞、郑两家之说,匡其违误,举其正则,为书四篇,文如左方。”
* I! ?7 d! g4 w+ n尽管俞樾先生晚年作《医药说》,改变了《废医论》中关于“药虚”的立场,但是他曾经的观点,还是有相当大的不良影响。章太炎先生比老师小48岁,他跟师学习经学7年,并因为不听劝阻,执意主张推翻清朝统治,而被俞樾大骂“不孝不忠”、“非人类也!”不得已而写下了《谢本师》一文,与老师“道不同不相预谋”了。
6 G- z# y) |% X9 D% U章太炎在看待中医的问题上,与俞樾先生的观点很不相同,他早在1899年就著有《菌说》,对于西方医学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在日本期间,对于中西医的特点进一步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他和王清任、余云岫、鲁迅一样,都是用解剖为标准来看待中医的经典《内经》《难经》的,因此在1910年把《医术评议》发表于《学林》杂志前后,他的观点必然会影响到身边的学生和徒弟们。这篇论文开头便说“余宿尚方技,颇窥众家”,他谈论医学如数家珍,“数见伤寒、温病求治于外人(西医)者,十死八九。既不晓六经传变,又以寒物却热内聚,多成结胸,视昔人所谓误汗、误下,及今世粗工以辛凉小剂治剧病者,又失之远矣。” 这是一个中医“道术衰微”与“西来奇法”交织在一起的时代,西医“审辨脏腑,形法较然,谓必有以愈于旧术”,是一个基本的判断。因此,论文虽以批评先师俞樾《废医论》为由头,希望维护中医学术的实效,但是面临的现实却在新旧医学对比十分明确的背景下,章太炎先生的心情是十分困苦的。( a: |, L8 r" y7 G6 q
他“医之始,出于巫”的说法,虽然是为了从学术史的角度说明“自扁鹊、秦和,医术已不附鬼神事”,但是,其后余云岫、鲁迅等反对中医的人,却故意放大了他的缺点,一直把中医与巫连在一起、相提并论。他在《平脉篇》引用《灵枢·经水篇》的文字,认定“古人所以知脉者,悉由解剖得之。”批评先师俞樾《脉虚》论述三部九侯失当,“名曰‘废医’,乃使医术增进。”
; U3 a3 S+ M# o, _他在《六气篇》说“夫知六气为实,五行为辞,《洪范》之言虽谬,医书顾自可通也。必以五脏属之五行,事事相比,此与白眚、青祥诸说、妄托休咎者何异?!”这些观点此后逐渐演变为否定五行的“五脏附五行无定说”。余云岫1917年出版《灵素商兑》正面进攻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理论,也因为与章太炎先生的这些主张有某些意蕴相合,因此就采取了听之任之的态度。
2 R# r! c9 ~8 P8 i5 G恽鉄樵先生1922年出版《群经见智录》,与余云岫《灵素商兑》展开论战,提出“五行为四时之代名词,《内经》言五行配以五脏,其来源本于天之四时。”“《内经》之五脏非血肉的五脏,乃四时的五脏。不明此理,则触处荆棘,《内经》无一语可通矣。”
, E9 V, L5 m6 [; z% o* Y9 E6 `3 a余云岫反驳说:“今以《内经》之五脏与解剖之五脏相较,谬误昭然,不可为讳。不得已乃造一四时气化的五脏之说,以掩其非。然则《内经》所论之人,将非血肉之人,而为四时气化之人?所论之病,将非血肉之病,而为四时气化之病乎?”面对余云岫的攻击,恽鉄樵与中医界人士进行反击。有学者把署名噱叟的《余岩旧医学校系统杂驳议》,《驳余岩氏中医不能列入医科系统议》及杜亚泉撰《论中国医学》等几篇文章编成《中医剥复案》一书,成为广为流传的历史文献。) h" M& i8 T( ~8 g. s' j
章太炎先生对于这一事态,他1926年在《论中医剥复案与吴检斋书》之中说:“得某君《中医剥复案》明中医不可废,是也。然谓中医为哲学医,又以五行为可信,前者则近于辞遁,后者直令人笑耳。”他认为五行“此乃汉代纬候之谈,可以为愚,不可以为哲也。”他在多篇医论中,反复阐述中医与西医的区别:“中医之胜于西医者,大抵伤寒为独甚。藏腑锢病,则西医愈于中医,以其察识明白,非若中医之悬揣也。”他说自己与余云岫“往来频数,观其意,似以《伤寒》《金匮》《千金》《外台》为有用,而上不取《灵》《素》《难经》,以其言脏腑血脉之多违也;下不取四大家,以其言五行之为辞遁也。剽剥太过,亦信有之。”他这一观点,又刊发于1927年的《医界春秋》上,向学术界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和立场。
3 Z/ O) ^9 o# j  U! E章太炎先生被余云岫“谦逊”的《商兑》所迷惑,也对其批判《灵素》理论采取放任态度,他没想到1929年余云岫竟然会采用政府提案的方式废止中医,这应该是他所始料未及的。
  q# A" [- n, ?7 S9 y7 b章太炎先生多次与恽铁憔先生通信,也给其新著写序言,但是并不完全赞同其学术主张。恽铁憔先生曾经赠送20册有关图书,章太炎先生1927年7月回信致谢,并直接说“鄙人少时略读医经,闻时师‘夏至一阴生’之说,以为比附卦象,非必实事。”又说:“窃观脏腑锢病,以中医不习解剖生理,自让西医独步。唯彼中伤寒治疗,至今浅陋无胜人处,而吾土独《伤寒论》辨析最详,即入手桂枝、麻黄、大青龙、小柴胡诸方,变化错综,已非彼土所能梦到。”; V) w3 c" P  |) K4 w) w$ i; o
1927仲冬,章太炎先生在为王一仁《中国医药问题》做序言时说:“余以为今之中医,务求自立,不在斤斤持论与西医抗辩也。何谓自立?凡西医所不能治,而此能治之者”,逐渐积累经验,在众多疾病都有效验,“始可以言自立矣。”
2 n0 s& _5 X0 x8 b7 Z5 k" o章太炎先生再次强调“中医之忽略解剖,不精生理,或不免绌于西医也。独伤寒热病之属,其邪浮而无根,非脏府症结比。自仲景以来,论其脉证独备,而治法亦详,中医能按法治之者,率视西医为胜。”他批评西医“冰囊却热,犯水潠之戒;炀火逼汗,有火逆之禁”。恽鉄樵1928年秋又写出研究《伤寒论》的著作,索序于章太炎先生。章太炎先生借此机会说:“是时中西医师,方以其术相倾,而铁樵固欲为中医立极者也。乃序之曰:自《素问》《灵枢》说脏腑经脉之状,于今多不验,讦者遂谓中土无医。余闻之庄生,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夫医者以愈病为职,不贵其明于理,而贵其施于事也。不贵其言有物,而贵其治有效也。”这种重术轻道,放弃理论指导,或者用剖衡量脏腑“本质”,与西医“求同存异”的“实证方法”,逐渐导致中医自已信心大失,这是《医林改错》以来难以扭转的“路线错误”。
: j5 Y$ R0 U3 E: S假如,王清任看到了细胞、细菌,张锡纯手里有了抗生素、头孢,他们会改变自己的观点和做法吗?历史不允许假设,这些时代的难题,章次公先生、朱良春先生都遇到了。
. `# p' y# `( p  E, H章次公的难题:中医如何“卓然自立”?
' c& G- m; X! t; o& R* o章太炎先生1924年脱离孙中山改组的国民党,此后还受到通缉,生活上也一度陷入窘境,这时他在上海收了两个中医徒弟陈存仁、章次公,由此改变了人生奋斗方向,由治国转入医医。. p6 u4 S* u; c2 \) N" e) c
当年章太炎先生在上海曾以“卖字”为生,也就是他对蒋介石说的“靠一支笔骗饭吃[ 陈存仁:师事国学大师章太炎、见王大鹏选编《百年国士》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9年2月第一版(1)、145页。]”。其实他只“喻于义”,而不关心“利”,为人卓而不群,给人写字的时候从不奉承。陈存仁目睹了他的种种窘境,也为他夫人汤国梨女士多次跑菜市场,置办生活用品,甚至为应付催交20个月的房租而代她去找人要钱票。陈存仁为了缓解在章家学习兼“打杂”的辛苦,介绍了同学章次公前来拜师。此后老师家的很多杂事,都是由章次公来打点的。章次公原名成之,因慕章太炎,所以取字为“次公”,就是要做章太炎那样的事,那样的人[ 孙砚孚口述、孙固笔录、忆我的老师章次公先生、见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南通市良春中医药临床研究所主办:《中医学家章次公百岁诞辰纪念》、49页。]。章太炎先生也非常喜爱章次公,称他看病“胆识过人[ 朱良春: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章次公先生生平及其学术思想、见朱良春主编《章次公医术经验集》428页。]”,又说他的脉案“笔短如其人”。
9 E; G7 x2 d7 z) p章太炎先生重视师承,他曾带陈存仁、章次公去俞樾的故居寻旧,尽管他20年前作过《谢本师》。当来到老师故居,早已换了主人,被看门的老妇“扫了出来”,又等了两个时辰,陈存仁先生回忆说:“曲楼门开,有一个中年人走出,章师就诚诚恳恳地向他说明来意,那人自称姓陆,并说:‘曲园已数度易主,所以屋内没有一人是姓俞的。’章师乃要求到园里去‘耍子’(杭州话游览之意),主人即陪我等入内,庭院中,有枇杷树两棵,章师指说:‘这仍是旧时之物。’到大厅中,又见一幅横额,写着‘春在堂’三字,说:‘这也是曲园老人的遗墨’。就命我点起香烛行三跪九叩首礼。陆姓在旁看得呆了,章师又说出左边厢房,即是旧时他的读书处,要求拿出纸笔要留几个字,但是主人只有笔墨而无纸,章师即在墙上题了两首诗,黯然而别。[陈存仁:师事国学大师章太炎、见王大鹏选编《百年国士》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9年2月第一版(1)、146页。]”章太炎先生按照传统,执了弟子之礼,俞老夫子在地下或天上做何感想,也无人能知。
  ^6 B6 c: |3 d章太炎先生在杭州昭庆寺讲学三天,收徒多人,返回上海之后,师母汤国梨与陈存仁、章次公商量应付学生的方式,他俩建议成立章氏讲学会,公开招生,考试录取。汤国梨不愧当世才女,一纸招生广告,引得海内广泛响应,政界名流,纷纷解囊襄助。因此,章太炎才有了在苏州置屋办国学讲习所的资本。1927年王一仁、章次公、秦伯未等七人筹建上海中国医学院,章太炎鼎立相助,出任院长。因为学术主张不同,1929年由徐衡之、章次公、陆渊雷等另行成立上海国医学院,仍然由章太炎先生任院长[孙砚孚口述、孙固笔录、忆我的老师章次公先生、见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南通市良春中医药临床研究所主办:《中医学家章次公百岁诞辰纪念》、50页。]。
( N- H  k" X( g  l( v, P爱国主义是章太炎先生一生最鲜明的特点,早期反封建统治,后来提倡国粹,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他都进行了义不容辞的斗争。他说:“上天以国粹付余”,“闳硕壮美之学,而斩其统绪,国故民纪绝于余手,是则余之罪也。[陶绪、史革新著:有学问的革命家章太炎、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11月第一版、129页。]”他把捍卫中华文化,当作自己的历史责任。他在《国学讲习会序》中说:“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他说“一国之所以存立者,必其国有独有之治法,施之于其国为最宜;有独至之文辞,为其国秀美之士所赏爱”。1908年,旅居巴黎的吴稚辉等《新世纪》派,提出中国文字是“野蛮”的、“落后”的,要用“万国新语(世界语)”取代汉语。章太炎为此写了《规〈新世纪〉》《驳中国用万国新语》等文章,反对废除汉字。, ?9 F; V! I. R6 @: U
章太炎先生对于中医的关注,也应当是出于对于中华文化的热爱,和他对于国计民生的关怀。1924年章太炎撰写的有关中医的论著,就达到11篇;1925年有6篇中医论著;此后,一直到1935年,几乎每一年都有多少不等的关于中医的论著问世。1 C) n* ]9 A7 k
1923年章太炎先生在学校做了《伤寒论》的讲演,记录稿发表于1926年的《中国医学院院刊》第一期,由于“记录不达其意,因嘱章君次公二次抄正,复经先生手自删定,已非原稿之旧。读者幸勿以抄袭见讥焉。”这个师徒一起完成的重订本刊登于1936年夏季的《苏州国医杂志》第十期,它比较全面而准确地表达了章太炎先生重视《伤寒论》以及其对于中医学术的看法。很巧的是,这个时候朱良春先生已经转学到这个学校半年了,他从太医后人马慧卿家学医一年,慕名来到这里接受现代院校教育,有幸见到这样的学术刊物,也有幸听到章太炎先生的训话、讲演。8 O+ l9 Z+ O, z/ o+ K: b# P7 l5 L; G
70多年之后,朱良春先生已经忘记了章太炎先生所讲的内容,他的浙江话也不是那么容易听懂。只记得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瘦瘦的,留一点胡子,坐在讲台上,他的旁边站着一位书童,桌子上摆着一杯茶,还有一个烟盒,桌下放着一个痰盂。章太炎先生烟不离手,抽完一支,就接上一支;讲一句话,就喝一口茶水、吐一口痰。朱良春先生猜测,这位老人一定是患有慢性支气管炎。他一生几次入狱,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奋斗终生,艰苦的生活经历,一定摧残了他的身体,然而他竟然走到了古稀之年,这应当是上苍对于中华民族的眷顾,也是中医学不可多得的良师、巨擘。, w) }9 W$ T1 j
1936年6月14日,章太炎走完了他辉煌的人生旅程,他所爱护的苏州国医学校、苏州国医研究院,也在一年后因为日本侵略者的飞机轰炸毁坏而关闭了。1 x5 W1 T5 n: T7 ^) @4 g& p, `
章次公先生由于在中医学术领域的突出成就,1955年被选调到这样卫生部担任了副部级的中医顾问。毛泽东主席那时正关心中医事业的复兴问题,他让人找到了章次公来彻夜长谈。短期之内,先后两个晚上与毛主席的谈话,让章次公先生感觉到自己有责任肩负起复兴中医的大任,就经过深思熟虑写了一篇《从太炎先生论五行谈起》的学术论文,发表于《新中医药》1956年第7卷,第10期上。不曾想,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一场关于如何看待中医理论的激烈论争,章次公先生也因此而被强制请到中央党校,“学习马克思主义”3个月,这也是文革办学习班的“初级阶段”。9 y% `/ I) S8 Z& A( h/ q1 y  H
章次公先生在文章的开头说:“余杭章太炎先生,以经学大师,兼综医术,故其论医文字,有很多精湛之论,远不是我们一般执业的中医所能望其项背。即如关于中医方面的五行理论,他是抱持坚决否定的态度。”- a- m5 h( e/ j! L5 q* Z$ W) G
章次公大段引用了章太炎给吴承仁(检斋)的信,得出结论说:“太炎先生的论点,除了以仲景书中的《平脉》《辨脉》诸言五行者,误信为仲景之文外,其他都很质实,很合乎科学的。”也就是说,章次公在这里借用章太炎的学术主张,就是为了推行“质实”的中医科学化。
% x5 t/ B9 T1 p* @" X紧接着,章次公先生引用了刘师培《先秦史》的文章,说:“《易经》一书,始于伏羲,成于文王孔子。伏羲之时,未有五行之说,文王孔子不奉五行。故《易经》一书,无一语涉及五行。西汉焦京之流,以《易经》说灾异,杂糅五行学说,已与经文相违,而郑君之注《周易》也,则以金木水火释四象;马融作注,复以四时生五行说《系辞》,宋儒作先天后天图,至谓河图洛书,皆以五行为主,可谓岐中之岐矣。”& r% V- S  e% I* [# L' @" `; S  f
《易经》成书之后,的确经历过不少补充与演变,是一个逐渐丰富的发展过程,以阴阳说《易》,和以五行说《易》,都是阴阳五行学说的进一步运用,也是“易学”的深入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演变。5 T# ?& N! X; J9 r
章次公先生评论说:“五行生克,本来与医学实践毫无牵涉,羼杂到医学里去的桥梁人物,大概是邹衍吧。”他接着引用杨宽《战国史》,进行印证。杨宽先生说:邹衍“他的五德终始说是从原始的唯物论出发的,结果仍然陷入神秘的宗教迷信中去。”$ {/ m! I: C5 c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运用,始终是与医学知识相联系的,章次公先生还引用华北名医富雪厂的著作《华北国医学院四诊要决讲义》,并评介说:“他对《黄帝内经》是下过一番功夫的,他对五行生克学说在中国医学发展过程中,认为是一种巨大的障碍。他痛切地说:‘五行生克实为医术障碍。尝考五行之说,起于周末,盛于两汉,唐宋诸儒,谓《内经》一书,全出于汉人伪造,余谓此得半之论也。----汉人迷信五行,乘机窜入,于是医学为之一厄;暨张仲景起于后汉,以六经治百病,其不取五行可知矣;乃叔和搜辑颠倒,又复羼以伪说,于是医学又为之一厄;宋元后医者,未见华元化解剖之书,未经实验,闭门而高谈五行,以饰智惊愚,于是而医学更为之一厄。余未冠时,即承家学,究心脉法,诵习经验,垂数十年,自问于医学稍得门径,窃思著成一书,一以扩古经微义,一以作后学津梁。五行腐说,铲除净尽,精义至言,足以医医,乃授之学者,而告之曰:此黄农仲景之家法也,亦吾之家法也,珍之珍之。’[见朱良春主编《章次公医术经验集》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28页。]”9 |8 R) U9 P* A4 v1 x$ y
富雪厂先生的论述,得到了章次公的重视,他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医学力图摆脱虚浮,走向实证的时代,他的“珍之珍之”的告诫,不仅害了许多后学青年,也害了中医顾问章次公。章先生当时援引其说做根据,似乎还不足以说明废除五行学说的必要性,他接着又援引了南方已故名医叶古红的观点,进行论述。& j2 K! N* Z- o/ H
叶古红说:“经验之言为碎金,而五行谬说则砂砾。今欲整理旧学,殆犹披沙拣金。五行相克说,在所必废。而司天在泉诸神话,尤宜拉杂摧烧,不能使民生寿夭、种族强弱所关之学术,笼罩于蛮云妖雾之中以终古也。”又说:“宇内凡百事物,其真理未经发现者,无不可强以生克之义通之。五行说在我国一日不废,大足障碍一切人生日用,使永久不能与实地沟通。”由此可见,叶古红受时代的影响之深,痛恨五行学说的程度是那样强烈,这是时代的典型表现。可惜的是,中医大家章次公对于叶氏的观点,竟然表示出非常认同。
4 U+ x  I% i# t+ D章次公先生评论说:“这是正确的。医学是科学,为什么我们要把它装点门面,擦上许多唯心的脂粉呢?如果连阴阳五行学说,在古代学术史上的源流派别,怎样形成和发展,及其与五运的分别怎样,都没搞得清楚,而牵强附会,谈论五行与医学的关系,则诚如太炎先生所讥切的:‘实令人笑耳。’总之,原始的五行学说,通过了方士的利用,而一变再变,早已不是朴素的唯物论,而是成为抽象的代名词了。医家因为它是每一朝代的‘显学’,受了当时社会政治的影响,自然要很快地羼入医经,就成了医家理论的主要骨干。我们必须认清‘代名词’的应用价值,全靠所代表的那些事物,以及发展的原理、原则而定。假使有些事物和原理原则,不适合用‘代名词’的场合,而牵强附会上去,那么,得出的结论一定是错误的。但中医的好处,决不在于五行生克的理论方面,五行生克也指导不了中医的临床实践。太炎先生不是说过‘今即不言五行,亦何损于中医之实耶’的吗?例如,中医用‘大黄除实,当归止痛’是事实,这是根据五行生克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呢,还是遵循张仲景辨证用药的法则治疗疾病的呢?很显然的:与五行说完全没有关系。推之,一切针灸按摩等也是如此。”0 c- I* i8 \% n6 v1 w
章次公先生不能脱离时代的影响,在解剖实证的世界观支配下,必然会得出废除五行学说的主张。虽然,他所引皆是名家论述,尽管梁启超、严复、陈独秀等都反对五行,述说也不无道理,但是,在解放前取消中医思潮泛滥的时候,废止五行走“科学化”道路,是中医界求生存的被迫之举,是被逼无奈的权宜之计,而解放后,尤其是在对中医提倡“系统学习,全面继承,总结提高”的时刻,再提出废止五行的主张,自然会引起人们痛苦的联想,以及各种不同观点的激烈争鸣。
: T" t% M) O' w2 S6 |争鸣之中,章先生处于明显的少数,有人辩不过他,就提出发动南京、上海的中医界一起来批他,甚至提出来撤消他的中医顾问职务。
$ \4 g, }& X" u$ z与陈邦贤一起合编《中国医学人名志》的医史学家严菱舟,在《中医杂志》1957年第4期上,首先发表了“关于中医五行学说的讨论”,文章不点名地与章次公先生的文章进行争鸣。此后在《中医杂志》第6号上,发表的署名丁光迪的文章《学术争论:试谈五行》,则直接点出了针对的目标就是章次公先生的文章,文章从党的“百家争鸣”政策出发,对于中医界的不同观点展开争鸣。“从最近接触到的,五行学说的存废问题,已经成了一个争论的焦点。大部分中医同仁认为,阴阳五行是中医学术的理论体系,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仁认为,五行是空洞唯心的,在临床上没有用处;个别的还提出‘五行说在中国医学上应该早予扬弃的’(注:此括弧是原作者所加,括弧内容为:见《新中医》56,10,章次公文),究竟五行学说与中医的关系是怎样的?要不要扬弃?这是值得慎重研究的。”
3 k. U' t4 r& D; |, t' v2 Z丁先生的文章直指章次公,学术争鸣也是响应党的号召,他们谈论的五行学说也的确是学术问题。言之有理,持之有故的。但是,这两篇文章刊登的时间,也许已经是“事后诸葛亮了”。此前的具体斗争,也许是很激烈的;相互之间的辩论,也许是很不平静的。章次公给上海一位同道写信说:“志鸿弟:谢谢你各种建议,上海同道对我的看法毫不足怪,写阳湖赵翼一首诗给你留念:‘双眼全凭自主张,纷纷艺苑说雌黄。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道短长!’论诗五首之一。南行恐无望。小兄,次公”。: M+ J, K0 I. v; l8 X
在章次公先生的信里,我们不难看出他当时的不满情绪,也不难看出他不愿“随人道短长”的决心。因此,他进了中央党校,尽管他不是党员。而且,他这一去就是三个月,每周一去报道,每周六回家,每天面前摆着马列的著作、毛泽东的书。既没有人过问他的学习结果,也没有人到他的房间去看看,好象人们都躲着他。他从来都没有这样“清闲”过,从来都没有这样寂寞过,他陷入了一种空前的苦闷里。! [; a- i0 J& e2 L5 c; t
有一天,他意外地看到他的爱徒朱良春提着一兜水果进来了。# q0 w9 |" Z! ~2 @5 m! M) P
章次公赶紧迎上前去,紧紧地抱住朱良春,不停地拍着他的后背:“老弟啊,老弟啊!你可来了,你可来了!太好了,太好了!”* v; j+ L0 ]# t. D( A
此时,高大的朱良春出现在他面前,无疑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
- R0 \* |% u+ w# i: s: v9 h朱良春仔细打量着这个位于一处王府之中的屋子,房间不小,当时已经是年底了,屋里只有一盆炭火,一床被褥和一张书桌、一把椅子,窗外的光线穿过幽暗的房间,让人有一种清冷的空旷感觉。. m+ O) o- T$ C1 z8 r9 L: r
他们就是在这样的屋子里交谈,外面的世界又通过朱良春的叙述,来到了章次公的心里,他知道了这个世界上他所关心的许多问题的近况,笑容又重新出现在他久已消失的脸上。+ R& L' C1 A: b  [
三个月之后的某一天,周总理忽然问:“怎么最近见不到章次公先生了?他在忙什么呢?”有关人员汇报了一些情况,他说,学术问题吗,不是政治问题,不要搞这种形式。因此,章次公又获得了工作的机会,获得了为人民解除病痛的权利,他被安排到了北京医院中医科,在那里救治好了许多疑难病症,也为他赢回了一个中医临床大家的声誉。" L9 F* D& c8 ^' ~, O5 Q8 a
然而,章次公出来之后不久,就开始了反右斗争,一时之间中医界也投入了战斗,人们忘了章次公废止五行的主张,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了“右派分子”,批判章伯钧、李健生,批判龙伯坚、金宝善,批判一切“可能的敌人”。
7 |: z$ h7 |1 K" k9 G- l0 _《健康报》发表了“粉碎右派分子的阴谋”的社论,卫生部长李德全发表了“永远跟随着共产党走”的文章。在这样的形势下,章次公先生也于1957年11月发表了“彻底打垮右派分子龙伯坚向党的进攻”的署名文章,他拿了“卫生部中医顾问章次公”这么大的“官腔”批判他人,不知道是否出于本心,还是为了紧跟形势,他这个中医专家被人们动员了多少回。
8 S. Y) C3 W, t章次公先生不止一次地,对到北京看望他的徒弟朱良春说:“良春老弟啊,要注意啊,你要注意三缄其口!”他应该是有感而发的吧?
- l8 d5 {( ~8 J6 z曾经的挫折,曾经的苦闷,或许已经埋下了疾病的根苗[ 何时希:外狂内谨的章次公、见朱良春主编《章次公医术经验集》、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441页。],豁达、诙谐、博学、善谈的章次公,被毛泽东誉为“难得之高士”的章次公先生,因肺癌骨转移,于1959年11月6日零时55分在北京去世。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他曾深情地对陆广莘先生说:“欲求融合,当先求我卓然自立。”这也是他留给所有中医人的深切嘱托。
4 P. ?7 m) {. y& V% l# a对于章次公先生的离世,《人民日报》《健康报》都发了讣告,在陶然亭进行公祭,周总理等送了花圈,骨灰安葬于八宝山烈士公墓。党和政府一直关心着他的九个子女,在周总理过问下,卫生部每月按副部级家属待遇给100元生活费,1964年章次公的夫人戴福珍主动提出申请停止这项补助,卫生部干部司致信感谢这种高尚之举[朱良春:缅怀章师母爱国、治家的崇高精神、见《中医学家章次公先生百年诞辰纪念》第38页]。
' C4 Z( x+ {8 a  Z+ t; Y# p" X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道术并重复兴中医) ~7 }2 A( k  q2 D
章次公由于忙于诊务,生前除了有少数文章发表之外,没有专门的学术著作出版。朱良春先生在章次公逝世20周年、40周年、诞辰100周年的时候,都积极筹划,举办纪念活动,征集有关文字,搜集章次公先生的医案、讲稿、文章、书信、书籍眉批、按语,结集出版,终于有了《章次公医案》的出版,有了《章次公医术经验集》的问世,有了《中医学家章次公先生百年诞辰纪念》吉光片羽的汇集。
$ L. B+ W- l3 b" u# A7 {8 `朱良春先生在年已耄耋的时候,在工作非常繁忙,自己的经验、著作都需要整理的时候,念念不忘对于章次公先生学术成就的整理与研究,为中医学,为当代中医史保留下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是值得称颂的,也是每一个中医学徒之人学习的好榜样。. ^/ t+ P& F5 Q+ V" e) U
当代许多著名中医药学家邓铁涛、朱良春、路志正、焦树德、任继学、周仲瑛等,都是在中医处境日趋艰难的时候,学习了中医,传承了中医学术的。恰如2006年这些老先生们《告全国青年中医书》所说:“青年中医们、莘莘学子们:你们好!今天,我们这些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中医们,聚首冬暖如春的美丽羊城,一起参加‘全国第二届著名中医药学术传承高层论坛’盛会,心情格外高兴。中医药学术传承得到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十几年之前,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首届拜师大会上,我们就提出了‘学我者,必须超过我’的号召。近年来,看到中医药学后继有人,我们深感欣慰的同时,对全国青年中医与在校的同学怀有殷切的期望。我们青少年时期,是在旧中国度过的。我们在亲身经历了旧社会的灾难之外,还饱受排斥中医、取消中医给我们带来精神和事业上的创伤。但我们仍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中医,传承了中医。我们深切体会到今天的中医事业来之不易,也深切感受到中医事业所面临的困难和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7 X; e* {/ ^+ Q* W0 k# G
老中医们尊尊告诫说,中医药学源远流长,她与中华民族一起走过几千年的风雨历程,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医药学以她独特的学术体系,五千年来安全有效地解决了中华民族防病治病的问题,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今天她依然优秀地与西医一起,构成我国卫生体制的“一体两翼”,是我国人民防病治病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卫生力量。中医药学优秀的学术体系,历经SARS之战洗礼,不仅得到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也使世人重新正确认识中医。中医药学首先由针灸技术的推广,已经走向世界100多个国家,成了向世界传递中华优秀文化的先行者。. C; f0 V& {6 q* C" x6 T
老中医们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方针,充分体现了党的决策英明,我们坚决拥护,并将责无旁贷地将中医的科学体系发扬光大,传递下去。中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的要求,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使用中药防治疾病,是依法履行职责的行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攻击她,与一些人打着中医的旗号行骗的行为一样,都是伤害中医事业,危害中国人民的健康福祉的行为,我们坚决不答应。
9 y. E  b3 W- h1 x5 E! O: i7 v“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是完全不同的学术体系。她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土壤,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独特的诊疗技术、内容丰富的治疗经验。她的基本理论,既古老又新颖,21世纪与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相结合,必将突飞猛进,造福于全人类。青年中医们,你们理应知道祖国和世界人民对于你们的期待,期望你们成为优秀的中医人才。因此,必须打好中医的基础,没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功底,成不了优秀中医人才,也不会成为中医大家、名家,所以我们倡导你们要学好经典著作。经典是中医的‘根’,历代各家学说是中医的‘本’,临床疗效是中医的生命线,‘仁心仁术’是中医之魂,德才兼备是对苍生大医的严格要求。中医理论得益于丰厚的中华文化,你们有良好的现代科技基础,更要努力学好传统文化,才能在未来肩负起历史的重任。我们希望你们:读经典及历代名著,勤临床,跟名师,创新论,成名家。我们要说的话还有很多,我们希望传授给你们的亲身感受也很多。虽然已经出版了不少著作与文集,但是,我们对于你们的殷切期望,祖国和世界人民对于你们的期待,是难于用语言表达的。历史正在关注着你们。道路就在脚下,努力吧,青年同志们,未来的苍生大医们!相信你们一定不会辜负13亿人民对你们的期待![ 邓铁涛主编、第二届著名中医药学家学术传承高层论坛选粹“名师与高徒”、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11月第一版、1-2页。]”
- \, `/ ^3 c; E这是2006年12月20日,在广州出席“第二届著名中医药学家学术传承高层论坛”会议的“全体老中医”的尊尊告诫。沿着他们所走过的道路,看看他们成长的坎坷过程,对于今天的中医们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e" `$ t( R: x2 }7 `0 i
1938年,朱良春先生离开上海,回南通开业之前,章次公先生送给他一枚图章,上面有16个字:“儿女性情,英雄肝胆,神仙手眼,菩萨心肠。”! A% [/ U* q9 Z4 }8 `  d
这不像一个35岁的中年人与一个21岁青年的道别,而是一个承载着中医使命的嘱托。一个医生如果要达到图章所说的这个境界,那就是当世的仲景,再世的扁鹊。这是当时取消中医思潮之下,“大医精诚”思想的时代阐释,也是今天每一个中医难以达到的境界和追求。: z5 z+ a* F% N# R5 H" q
创业时期的朱良春先生,舍诊赠药,以表里双解的方法救治大量登革热患者。在齁神殿开办中医学院,自编教材,历经4年培养出20多名毕业生,交给新中国。挖掘民间经验,培养三支花,誉满杏林。著作《虫类药用药经验》,创制益肾蠲痹丸,建立研究所,南通良春中医院,带出一支朱家军,成就“朱良春现象”,靠的都是过人的胆识与胸怀,敢于担当,勇为天下先。9 x- c% v- e$ @
纪念和学习朱良春先生,有三个关键词:朱良春现象、朱家军、章朱学派,这是一个由“现象”而逐渐形成的体系,体现了中医学术流派自然产生的过程。章朱学派从中医最为困苦、坎坷的时代走来,不断探索中医学术自立、自强的方式方法,既深接着历史,也面向着未来。
/ r) K& |1 K8 G/ M8 ?朱良春先生尊师重道,善于“发皇古意,融会新知”,他主张“道术并重”发展中医,倡导“经典是基础,师传是关键”,辨证论治是中医的“元神”,继承和发展了章次公先生开创的“融古创新”思想。. G2 Y! [* A/ e5 a+ `# ^  I: S
中医辉煌几千年,关键在于有传承,学派最大的特点也是传承。
% J# g+ A$ N! V/ ]8 X滚滚江河向东流,奔流到海不复回。
" }7 R! f7 i" }* b学派的形成,有源头,有流派。只有源出高原,不断汇集江河,才能走过千山万壑,奔流到大海。也就是说,在学派形成的过程里,自觉地站立在历史的制高点上,直面时代困惑,聚集能量,解决当代发展的难题,做出不同寻常的贡献,才能成为走得久远的学术流派。没有传承的著作,偶有一得的文章,尽管经过奋斗而难能可贵,但绝对不是学术流派。4 x& i4 D& b$ W2 \5 R
章太炎先生关心祖国的命运,办学校,讲学术,培育了大量优秀中医人才。章次公先生在早年学医、行医、讲学的人生历程里,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善于学习,从不满足于浅尝辄止。他受章太炎先生影响,注重印度因明学,把中西医知识融合起来,力图革故鼎新,做了很多融古创新的尝试,限于时代的局限性,有成功,也有失误,都是出于对中医事业的热爱。  G0 |4 e- g3 D& r" [6 j; r
章次公先生早年号称“小孟尝”,他爱惜人才,解衣衣人,推食食人的故事有很多,都非常动人。5 m3 z+ D# c* Y4 r9 N  R
朱良春先生早年求学,从跟随太医传人马慧卿先生抄方一年,然后进入苏州中医专科学校学习,再到上海国医学院毕业,由传统奔向现代。他青年时期要求自己必须“日有一得”,直到耄耋之岁还追求“止于至善”。他既虚心向经典学习,也真情向民间中医请教,因此才能成其大。他讲学各地,“知识不保守,经验不带走”,传承学术,鼓励后人,有求必应,不遗余力,彰显出坦荡胸怀。9 U0 O0 |! |( j$ o  V. z5 o' R' h
有胸怀,才能海纳百川。有传承,才能发展壮大。+ k" A  N" w6 ~! _( Y  q
毫无疑问,章太炎先生有很多弟子,章次公先生也有很多学生和传人,而能发扬光大其学术特色的中医,不是很多;能够开宗立派,传承到未来的人物,更是凤毛麟角。
2 X" K8 X+ a9 k( y4 Z* K开放的章朱学派,鼓励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主张开放包容,传承发展。认同章朱学派皇古创新的学术理念,传承与发展章朱学派的学术特色,就可以加入这个学术流派,并且可在此基础上创立“章朱王”、“章朱李”、“章朱赵”等学术流派,继续传承与创新,不断发展壮大。
8 W" T1 \  K6 T% M% c当年,董奉为人看病不取报酬,只让患者广植杏林,为的就是做大做强中医药事业;中医学术流派的不断发展壮大,也必将会使中医药事业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健康中国,走向世界,影响全球,保佑苍生,造福大众。# R! i/ o4 _" R8 h, i, d6 H
2019年10月25日第一稿* U% V8 ~+ ^  x5 R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6-9 10:44:25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6-9 10:23% l! x- U: z1 t  Y( ]
寻求中医“卓然自立”,章朱学派探索百年
  i! x& r# ~2 L8 c- M  v+ I$ b9 j5 B6 P曹东义' z* `. r3 a, \6 Z* C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F: G" e6 V7 Z  g' T. ^《中医近现代史话》
# D1 M& R- b& O0 Y0 G
( v2 O/ o( w0 H曹东义
% r- G3 w- r- `5 {3 j$ o& X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4 V3 y* a: ?/ o4 H/ f5 Z$ }1 A9 S, y( C' @8 e
2010年,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I6 S, E* V/ m; w7 Y% }
! T+ p* F1 C+ d" O3 |& ~
目   录
$ C9 s6 V; H2 S- J: G! U) R6 s% R' a
引言:从衰落到复兴        2% E/ O6 Q8 F$ j! `8 _5 o( C2 ]
第一章   “末法时期”名人谈中医        5
- w6 N  h# y6 g; Y* T俞樾因爱成恨废中医否中药        7$ s7 l8 W& }* O5 T% [9 R
章太炎提倡国学否定五行        11
/ Q/ {- a0 y6 ~  A2 l- G鲁迅当年隐姓埋名骂中医        18
* |0 G% P4 O3 W4 p) C5 K; C3 P余云岫“医学革命”灭中医        303 G) ?9 l* E# n0 B
梁启超傅斯年等人瞧不起中医        43
$ l* v: s9 q  e章次公“难得高士”也挨批        58
+ ]) S* Y; `/ i9 y# S朱良春因病得救传承中医        67
! Z  D$ A- O, `- @第二章、        毛泽东系列措施救中医        73, c4 W- Q& l/ A
余云岫“寿终正寝”真幸运        73
% l3 T8 e6 N3 [) \毛泽东撤职两位副部长惊天下        80
1 C6 i+ W& ^4 ]  B7 @( ?要西医学习中医而不是“中学西”        90! y3 z. V7 U6 L% w$ Q' S" i
中医进医院“袖里春秋”大家看        99
  _: i$ S2 x: E/ C8 U. g& D# y成立中医研究院科学殿堂说中医        105
/ ?) l# b% i! X% i4 a( U9 q9 z成立中医学院优秀人才滚滚来        113
0 t' w( j" R8 {) O- {- l第三章   卫生部表彰中医研究成果        119
  V2 O3 G- n! S2 k5 c郭可明治乙脑意义重大        119
! N* v& n. g" A; D! E" A8 a$ {+ _) Q气功兴衰沉浮值得深思        127, j! |# E& @5 N: F& |" b
痔瘘牵扯着悠久的历史        136, Z- _2 C, I2 D. v
腹水草改写“无奈小虫何”        1409 _/ z! W2 N/ u: I- r: u& E
卫生部未能表彰的众多成果        145& t( p2 X* R3 X1 T$ s
第四章、中西医结合的成果举隅        153; X; Z+ z7 X" }
针刺麻醉的时代意义        1535 d5 F, y) a' _- k. o3 d; u6 a
中药研究的成就与困惑        1586 a& W" ~  i) d0 W- G1 x
急腹症研究领域广阔        171
1 n$ y$ b# t; k5 B小夹板治疗骨折的成就        174, J% `* {/ o1 H! s: U9 h
宫外孕治疗前景广阔        1769 R0 i3 v' g. B1 J
活血化瘀研究获国家大奖        179
# D( h7 S) Z" d/ m第五章、        中医走出困境,奔向世界        182
9 m" W  D) [$ q, N结束文革成立中医管理局        1822 i. P4 d1 S" e* l" J: S
针灸带领中医走遍全球        187
0 a3 |/ ?, o& F0 w4 r) v4 r* G! I/ h艾滋病防治挑战“鸡尾酒疗法”        190
" p" q" C+ z5 [. y1 H中医战SRAS震惊世卫专家        194, g0 b8 o' H) b
中医的复兴与复杂性科学研究        198
) {$ j3 Q8 V) ^6 C) t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6-9 10:45:30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6-9 10:44
; R0 X! G% I* ]+ j0 y" Q( l; d+ T% ?% [《中医近现代史话》" L' O! E0 G; y' R
9 y8 [: I# p9 e' T/ y  }. p& _# _
曹东义

+ r/ T; M; v! G& p: u引言:从衰落到复兴( e  h  ?  ?$ C/ x' D8 x8 B
中医学有过辉煌的几千年历史,也有过近代长达百年的衰落。衰落的原因,主要是在外部还原论的科学观、机械论的技术观、新旧取代价值观的挤压下,中医界内部发生自我改造而逐渐形成的。& d7 y1 ]2 D3 t+ U0 k: C
历史进程到了近代,在中医按照自身规律不断发展的时候,西方医学逐渐东传,来到了中医曾经一统天下的中国。在京城行医40余年的王清任,不知是否听到了西方医学长于解剖的消息,但是他开始为祖先的解剖内容进行纠错。1830年《医林改错》出版之后,中医界信心大失。由此走上了自我改造的道路,也是一个逐渐衰退的开始。, [* J$ l; O1 v* |' y. |% G. k1 o
汇通医家主张汇通中西医知识,希望熔中西医知识于一炉,愿望虽然很好,效果却事与愿违,中医很快就出现了“失去自我”的尴尬局面。: w; [7 |( t" F' @; K6 Y3 P
崇尚西学的精英们批判中医理论,政府也在有意无意之间排挤、打压、歧视中医,甚至利用行政措施,积极推行取消中医的政策。这种不良思潮,直到建国之后的很长时间里,还影响着行政领导的思想、政策。1 R$ {; t$ W5 S
在求生存的过程之中,中医界为了摆脱被人指责为陈旧、保守,主动打出“科学化”的招牌,希望融汇新知。中西医结合是建国后很美好的一个梦想,很多人为此奋斗终身,临床成就不少,而理论创新仍然难求。因此,很多人把中医的衰退归罪于中西医结合,这是方法论还受制于还原论时代难于避免的事情。* S1 o, H  u) e6 f2 M& p& R( e
痛定思痛,中医在近现代走过的道路,是艰难与曲折的,某些时期的经历,甚至可以说是屈辱与悲壮的,就像和氏璧被当作石头一样。邓铁涛先生说,中医这个“当代的和氏”,不为自己先后被砍去左足和右足而悲哀,而是为宝玉被当作石头所痛苦。$ b  h" d% a  q2 v
关注中医近现代的命运,不仅是必要的回顾与总结,而且关系到将来的复兴之路。
+ `7 O4 X* T" E/ V8 C; ?邓铁涛教授在2003年2月17日的《中国中医药报》上,发表了《正确认识中医》的论文,其中提到:“中医药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但真正认识中医药学的真正价值,对于世人来说,对于医学界,甚至对一些中医来说,却不容易!”2006年笔者主编50万字的《中医群英战SARS》(中医古籍出版社)时,邓老题词:“中医药学历经突发的SARS之战后,世人开始正确认识中医”。可见他对于世人“正确认识中医”一事,有着一般人难于理解的苦心,怀着殷切的期望。. S7 i" B1 [  k3 w9 @& c/ `, `
2006年不断升级的反中医事件过后不久,我撰写了《捍卫中医》(2007年6月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寄给邓老,记载这股思潮的来龙去脉。邓铁涛先生于2006年11月初提议我写一本“中医与民族虚无主义斗争简史”,并寄来了他主编的《中医近代史》和《中医近代史论文集》作参考。在我刚阅读有关资料的时候,远在美国芝加哥的舒天先生,展转通过科技部贾谦先生找到我,希望我写一本建国以来中医药发展的书,而且要尽快交稿。于是我就写成了《关注中医》,并在2007年下半年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4 \: l1 m4 e; q" `, T
《关注中医》出版之后,先后得到邓铁涛先生、朱良春先生、路志正先生等中医前辈的鼓励与肯定,也得到了河北医科大学李恩教授、副校长段惠军教授等中西医结合、西医专家的肯定。段教授还鼓励说,他已经向多位西医专家推荐,让他们读读这本书,以便了解中医在近代走过的艰难道路和取得的成就。当然,也听到一些批评的声音,山东中医药大学张效霞博士为我写的这两本书,以及《回归中医》一起撰写评论,刊登在《中国中医药报》上进行推荐。虽然褒奖有加,但是对于我在《关注中医》中所说“中西医结合功不可没”,提出不同意见。他认为我关注中西医结合太过,而对于中医的关注有些不足。批评是中肯的,也是深刻的。同时,我也见到了在本书前后新出版的同类著作,比如《第三只眼看中医》《中医劫》《无知与偏见》《挽救中医》《爱上中医》等等,可以说是在2006年反中医思潮前后,涌现的一批新思维的中医书籍。傅景华先生的《捍卫中医》、张效霞博士的《回归中医》,尽管与我写的两本新书同名,但是内容各异,足资借鉴。他们的作品之中,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应该在将来进行改版的时候,吸收他们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写成一本内容更充实的著作,更好地完成邓铁涛先生的嘱托,把中医在近现代所经历的种种艰难曲折,所取得的学术进步一一道来,并把我对于中医未来的展望与期待和盘托出,奉献给广大读者。. P9 p- \3 p* r+ C
因此,自2008年起,我着手准备《中医近代史话》的撰写工作。在这个过程之中,我因为接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之邀,准备编写《走近中医大家路志正》,得以多次采访路志正先生。因此在最早“走近路老”同时,看到他收藏的一些珍贵资料,比如《中医临床经验资料汇编》,这是1956年由卫生部编写的。路老1952年进卫生部工作,前后在部里为中医事业奋斗了20年,他知道很多鲜为人知的事情,对于本书的撰写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河北医大中西医结合学院副院长方朝义教授等同道,在资料查阅方面也给予我很多帮助。令人感激、难忘的事情难以一一言表。) i* F3 V( t+ w8 R
在这本书里,我大胆地提出“中医末法时期”的概念,这是受毛嘉陵先生《第三只眼看中医》所提“末代中医”的启发,而主张又不相同的一个观点。“末代中医”是从中医从业人员来划分的,我未敢苟同这一看法。“中医末法时期”则是侧重于人们对于中医的认识而提出来的。从王清任主张《医林改错》,唐容川提倡《中西医汇通》,已经反映出在中医与西医的对比之中,中医自身的某些不自信。后来又出现了俞樾主张废医废药,严复、梁启超、章太炎带头反对阴阳五行;再发展到余云岫以“医学革命”杀中医,周树人隐姓埋名骂中医,梁启超、胡适、傅斯年看不起中医,社会精英们构筑起一道封杀中医学术的铁丝网。中医界内部在政府和学术界的压榨之下,开始“改变自己(张效霞说是‘蜕变’)”,傅景华先生说中医界内部发生分化,走向西化、异化和畸形化。邓铁涛先生针对中医界内部因为信仰危机而发生的改变,曾经沉痛地说,中医界存在着“自我从属、泡沫中医”的严重问题。也有的中医专家说,“辛辛苦苦几十年,培养中医掘墓人。”因此说,2006年反中医思潮所以能够“沉渣泛起”,绝非偶然,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医学经历了一个长达百年之久的“末法时期”。+ z  `1 ?0 ?- w* @; E9 \
笔者在“末法时期名人谈中医”一章里,紧紧围绕有关代表“人物、事件”,力图客观地反应那个时期人们对于中医的认识。因为不论这种认识是否正确,这都是曾经发生过的真实历史过程。在其他章节里,笔者也尽量围绕人物、事件,展示中医学在近现代所走过的道路。比如在“毛泽东系列措施救中医”一章里,笔者首先介绍了余云岫高唱“团结”赞歌的原因,他对于改造中医的“科学化”,感到“心思暗合”志满意足。他“寿终正寝”的“真幸运”,与卫生部两位功勋卓著的副部长被撤职,恰成鲜明对照。建国初期,歧视、限制中医的错误政策,直接造成90%左右的中医因为“不合格”而被淘汰。这种排斥中医、打击中医的政策错误,中医界几乎是万马齐喑,无人能够“揭竿而起”进行反对,倒是毛泽东主席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发现了卫生部所犯的错误是那样严重。他关于西医学习中医、中医进医院、办中医研究院、中医学院等一系列指示,挽救了中医在近代倍受打击、不断消亡的命运。3 _3 b$ M- |, z: o4 h5 B4 e
1955年,卫生部第一次表彰中医成果,虽然有四项具体成果获奖,大量成果未能被表彰,但是正确的方针路线确立之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医学终于走出低谷,走向了曲折艰难的复兴之路。/ T1 m5 a% F* y/ W. A! I- a# K
在《关注中医》第一版里,笔者用“中西医结合功不可没”介绍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成就,引起一些人的不同看法。长久以来,人们对于中西医结合的看法,有着很大的分歧,从把中西医结合不恰当地作为“唯一道路”,到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长期并存”,人们不断反思,经历了许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有关争论现在还时常耳有所闻。笔者赞同邓铁涛先生的看法,中西医结合的历史功绩不可埋没,今后也可以继续进行有关研究、探索,关键是从事中西医结合的人员,应该从现有的西医院校毕业的西医专家之中挑选,可以课题招标,可以进行扶持,但是,不要引导本来就数量有限的中医人员去搞中西医结合。中医的继承工作还没有做好,如果把中西医结合作为一个未来的方向,把中医有限的经费用到中西医结合上去,就会消弱了中医的力量,误导了方向,给中医事业带来不应有的损失。尽管如此,过去半个世纪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不可一概抹杀,因为那毕竟是在西医搭建的平台上,以中医方法取得的优秀成啊。因此,本书收集了一些“标志性”的中西医结合成果,供后人参考,也供人们评说。
( W+ h4 L9 C2 P& n/ k- r; v! ~' F经历文革,无疑是中医事业的一次磨难,很多中医前辈受到了不应有的冲击,有人甚至为此丧失了生命。尽管全国各个行业,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文革影响,但是中医事业就像“大病初愈”的一个患者,这场风暴无论如何都是来的太猛烈了,损失很多,代价惨重。成立国家中医管理局,把中医事业的特殊性凸现出来,另立一个管理机构,拨一点经费进行扶持,这无疑是正确的决定,它的出现和成长也凝结着老中医们关爱的心血,不能不表。
4 a) }  h( N: g* }* o# ~经历SARS新瘟疫和艾滋病防治的考验,就像邓铁涛先生所说的那样“世人开始正确认识中医”。2007年暑期,笔者有幸参加北京大学哲学系举办的“中医的复兴与复杂性科学研讨班”。笔者站在北大哲学系小会议室所在的古老四合院里,看到几十位老哲学家,如赵光武教授、冯国瑞教授、苗东升教授等一大批老先生坐在那里,用十几天的时间,不计高温酷暑,在假期里一起讨论“中医学的复兴”,而几十年之前陈独秀、胡适、傅斯年、鲁迅却在这里批判中医,这该是多大的变化啊!3 l; T' Z$ ?- T
十几年之前,何足道先生出版《中医存亡论》,著名中医专家陆广莘先生挥毫泼墨,为之写了很好的序言进行推荐,在序言的末尾,陆先生录宋朝诗人杨万里的一首诗“万山不许一溪奔”,来描写中医的艰难处境,抒发“堂堂小溪出前村”的情怀。尽管是小溪奔流,却与辛弃疾“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江河奔腾气势,有异曲同工之妙,读后深有感触。因此,笔者师其意,也学作一首小诗,为中医而感慨:; {- R6 d; {8 t/ g: p8 H& u
1 t* O0 o5 n! y1 h3 U+ W+ l  x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清流日月吟。
: R9 j2 x/ q% C5 V5 H, L4 r7 C  V4 u8 g
待到平原天地阔,滚滚江河出山根。
" W, D6 Q! ], T! R3 m9 q& k7 W
, b. D3 J$ m; T- E8 }% B, M  q$ f
) `; [3 n4 j% f第一章   “末法时期”名人谈中医1 r$ i. V8 ]) j
释迦牟尼说,佛的“法运”是一万两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在末法时代,有许许多多的魔子魔孙,将借如来佛的名义来到世间传法传道、蛊惑众生。通俗的说,在末法时期是佛法不灵了的时期,是佛法失传的时期。当然,中医不是佛教,中医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也不是佛法,但是,中医诊治疾病的方法,既需要传承,也需要发展。中医诊治方法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之中,似乎也存在着正法、像法、末法的现象,只是不像“佛法运”那样只有一万两千年,其阶段性也不等于“佛法运”所划分的时间段。& L+ E& F* V3 ?- h7 S/ Y3 \4 ?
中国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学问自由。自汉之后,独尊儒术,学术一统。魏晋崇尚自然,追求生命至理,尽管有玄虚之嫌,然能开思想禁锢,学风为之一变。有宋以来,讲求道德理学,门户之争,远过汉唐。于是发生过宋学排斥汉学,儒家与佛教门派的斗争。但是因果相继,经过历时沉淀,旧说新学不断交流、互相影响,兴替盛衰演进不止。/ t# \7 W% ?4 B9 D; E4 u
杜牧《阿房宫赋》说:“亡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中医学在近代的衰退,既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人群科学观、技术观、价值观对于中医学的影响,是促使其变化演进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人们如何看待中医,决定着大众的就医选择;就医选择主导着医疗的市场对谁开放,以及开放度有多大。在中医与西医的竞争之中,中医假如失去了市场,就意味着活动舞台消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9 E) P( d5 |: U' [4 }& p" Q
在社会主流人群普遍认为中医学不科学,中医界内部也自认为不科学的时期,就是中医学的“末法时期”。在这个末法时期里,社会精英们对于中医的指导理论大加贬斥,阴阳五行几乎被废止,脏腑经络也被当成了粗俗不堪的玄虚之论。中医界内部,从清朝末年王清任按照解剖的标准,为经典“改错纠谬”开始,到汇通医家把西医的器官等同于中医的脏腑,使中医逐渐走向“失乐园”;在求生存的过程里,中医界借“科学化”改造自身,导致日后的西化、异化与畸形化;建国后中医被当作封建医、旧医,受尽歧视和限制。中医的“末法时期”前后有一百多年。此后,虽然有毛泽东系列措施救中医,但是,在科学观、技术观、价值观都不能证明中医学具有先进性的时期,仍然不是“走出末法时期,奔向伟大复兴”的开始。
* f- A. V: e  y+ U2 a' F% S现代科学的发展,使西医学也出现了许多观念的转化,比如,曾经盛行的结构决定功能的研究方法,正在面临考验。因为,按照生成论的过程流来看,每个生命都是从单细胞开始的,是“整体生成的”,不是分部合成的;先有整体生成,后有局部结构派生;所有的结构都是功能的产物,是基因决定分化的结果。核酸与蛋白质是生命的重要物质,但是它们不是生命,不能等于生命。它们必须靠一定的关系(整体生命力)联系在一起,才是生命的一部分。7 {6 F4 |" r/ G
整体状态往往比局部结构更能反映人体的健康情况,疾病病灶的产生需要经历很复杂的病理过程,对于疾病状态的干预往往优于对病灶的治疗。也就是说,状态的疾病观超越了形态的疾病观。我们可以举一个非常通俗的例子说明状态与形态疾病观的不同,比如各种遥控器,尽管都必须针对某一结构形态(电器),但是同样的一个信号过去,机器的反应结果或者是开机,或者是关机。开机、关机是意义完全不同的过程,但是都由一个信号引发,它针对相同结构的不同状态起作用。结构为状态服务。: e, L$ o/ N! l7 X$ R3 ^
现代治疗思想正在从单一线性关系的点对点,逐渐转化为整体多元调整,以期达到生命整体的最佳状态。也就是说,生命状态的“整体最佳”超越了“局部最佳”,才是一个和谐的、可持续存在的健康状态。呼吸、心跳、血液循环、泌尿、消化、内分泌都必须服从“整体最佳”,而不是让它们分别达到自己局部的“设计极限”,也就是说,最快的呼吸、最强壮的心跳、最大的内分泌量,都不是最佳状态。人到老年之后,各个器官都机能下降,或多或少地离开了“正常值”,从头到脚有许多指标不正常,如果分别检查、共同治疗,各种化学药物的“点对点的靶向治疗”加在一起,将成为人体不堪忍受的巨大负担。
/ b8 E2 m+ n( q  j) p2 |1 ~2 @复杂性科学的崛起,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模型论、黑箱理论、耗散结构、模糊数学的“模糊集合”方法、自组织与他组织理论等等,使中医学的科学观摆脱了还原论的指责,为中医学走向未来铺平了道路;软技术与硬技术理论,使中医学的“神、圣、工、巧”成了硬技术难以模拟的更高技术;中药复方追求“整体组合效应”,也是单一化学制剂无法企及的学术境界;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原始创新的生态医学,正在以独特的体系走向世界。也就是说,现代科学观、技术观、价值观的变革,为中医学走向“伟大复兴”提供了现实可能。当然,走出伴随“工业文明”而出现的中医学的“末法时期”,还有相当长的时间,还需要中医界坚韧不拔的努力。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6-9 10:46:29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6-9 10:45
4 ~5 s6 x7 T( T+ a引言:从衰落到复兴
8 b* t: b- A6 N5 Q+ @$ ?中医学有过辉煌的几千年历史,也有过近代长达百年的衰落。衰落的原因,主要是在外部 ...

& A. u) Y5 y* v6 V$ @, C: K《永远的大道国医》
0 V# b5 v7 a: K; O8 W——和普通朋友说中医简史8 j) a- {% m/ x) K
与业内人士谈中西医方法差异5 ]4 J6 h* }( H
  \% y% g: c% Y. i: k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V+ v8 s% E) _2 q  l, O3 R& x2010年出版0 }* `" s! Z9 c

, u; }0 q4 B& |$ V/ @- T曹东义. |. Z% c: r# z7 {) S; q% v; w+ k: G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j: W+ f& m  Y" p邮编:050031  电话:0311—85363982* }! P0 W& a2 b% ~& y, J
1 c, F! y( ~3 G' B: M. A
' ?! G% O6 E5 u
目   录6 C$ O) \  t5 j" a% F$ t& Q
8 z& ~7 B, e0 {. q
引言:透过表面看纵深        2
$ i, `( A' n" y第一章        回看中医辉煌历史        9
9 c3 ?* B; T1 Z) x! l/ f" K* w春秋时期医巫分家        10) T8 h8 T: K  Y
宗师扁鹊名闻天下        25& N8 z; n( i9 {7 }
战国名医文挚舍己救人        48
5 \) ?5 E" t8 _* Q$ I! V0 c仓公师徒传承分明        53
) [5 i7 E% l! c. P5 U0 ]汉代医学四大流派        67
2 x' b- n; P" g2 N懂了张仲景不再学华佗        89) u2 Z% {& w, x" [. w7 F) G9 Y
金元医学争鸣发展        110
: U& M% K1 J* f- O+ s明清温病凸显创新        123
/ Z2 Z) C3 S0 g% O  U: b$ {" z第二章        冷眼再看中医初遇西医时        129
4 B% J, k0 _( N9 @《医林改错》改错了方向        129+ k* G: {, h; [! K$ X' u) i
欲汇通西医,未料“失乐园”        134
% `6 P! n' r. x# v3 a5 B( e- g“中医科学化”是逼出来的        169+ @% Y. u2 f3 G& K/ S' Y# Y
寄托中西医结合的美好理想        198
" U, @7 l1 ]- w) g7 Q回归中医才能振兴中医        205# H  U5 E% q, {8 F4 V1 q) w
名师带高徒是中医特色        224
2 Y' v0 M+ Y! Q4 z$ Z0 N: h1 b% _- y1 J第三章        正视中医现实作用        236
( w2 t+ X' U- {7 m' E! L4 X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不可缺        237
* K# y, O4 Y7 T! K3 Y$ a% G中医向世界贡献免疫思想        2385 f  P$ Y+ q0 A
中医向世界贡献免疫技术        251
! i( T8 B* j  B" x- v中医免疫技术走向世界        2594 {" W  F0 ^6 Z8 a% r3 ~8 J; F
治乙脑中医疗效惊世界        267( D' [8 p! L' q' a+ s
推广中医技术不是简单重复        272
& M! t, D# I, |2 o& a& z出血热中医治疗显奇效        277
  ~9 i( W6 S/ x/ O战SARS中医有个武器库        282" e0 s  \! |% h9 J, `, y
抗震救灾,中医有特色        290
+ m1 v6 U( m) l& X/ O慢性病治疗中医有方法学优势        297
( \# L3 p# f2 i% c( P1 {2 }; h西医外科疾病,中医内治解决        310( {3 _8 |0 H4 H. w8 ?( v) i
应对亚健康,中医是强项        326* K  L, ]% ?6 b9 B* t/ C2 p6 V: v$ b
中医能与现代医学同步前进        333
6 D+ A+ l( u! C1 r9 A9 L+ G8 [第四章   遥望中医未来复兴        3395 E6 j* t/ j9 P& O- N7 _
假如没有理论,中医就走不远        341
9 y1 |1 k& h/ r系统视野看中医的科学性        348# Q6 ]% I7 V* I( `9 e+ D
自组织理论揭示中医原理        356+ T, [2 h1 f' e: w3 C1 \
《新生物进化论》树中医正气        368
0 ]2 }1 ~# i( l2 B* r+ i! Y中医软技术,是智慧的结晶        3802 f# r2 i3 H! K& B0 ]
中医以独特方法认识人体        389* Q. Q6 Z( w0 `+ v$ R8 F
中西医团结合作,衷中纳西        399
# _& w/ Q3 O% J走向世界,是中医必然的未来        4161 I6 w. p" {; d' H0 U+ f. C
针刺麻醉促成世界针灸热        4236 ^1 T) b% F6 _- r5 ^6 u
美国针灸热的世界意义        432
. M6 @& q" s8 {; t- D4 Z针灸原理研究逐步深入        440: d  u; E. L7 O( K
以医带药,中医走向世界的方式        447
6 j6 a- _  [: U% q" i: ?  f后记        478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善元一 发表于 2021-6-9 11:38:00 来自手机 | 阅读全部
郭生白,民间中医,《伤寒六经求真》作者,《本能论》作者。
, t7 h# ~, ~6 K7 l6 b! _: u( X0 Y1 [# C7 K' v- V% `* L
朱良春等五位国医为郭老站队,2010前后发起的《大医传承》中华社会基金会的健康工程项目,已经过去十多年了。/ @* k8 Q, \# M: X" Q( O
; _, G3 d* W# I" \& C
《本能论》中医,系统医学价值,究如何?
5 s* c* T0 e3 ]( d& W4 q7 }8 W; u+ i+ m
曹老师,您已经将扁鹊文化的这杆大旗打起来了。
/ k4 W: b, c( ~7 Y$ B' Y% A
5 K% O5 I1 d# h! b1 u能不能和您师父朱老发见、呵护、栽培”三花”那样,
+ Q6 `* C# a8 V7 I
8 V5 G  c# m7 U3 J$ O2 i让祖国中医的复兴少蹉跎,更快捷的得到咱本应有的甘甜之果,- w- e7 N$ W& j7 r$ t' X& t
% B6 H* f3 c4 K0 [
小的认为,就在今年啦。
1 j9 q8 v" D4 k0 W% w* I5 i
) s: m' k! w) i& I* Z中医吉祥1 U( P( y9 u/ l' o7 q% L8 t, ~* e

# W4 U6 X9 b$ G1 |% S% H" P+ p家国,国家,兴旺* d3 \* G* s* K

  H: i& C2 V5 ^: L$ i6 R* @* I$ F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