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专家谈,中国古代的疫病隔离措施和制度
曹东义 发表于:2021-9-2 08:46:36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2253
[color=rgb(34, 34, 34) !important]我国古代的公共卫生制度
) j* K. j5 j! ?' b5 w$ N
马京雪 发表于:2021-5-12 11:51:46 复制链接 [url=]发表新帖[/url]! X' `* X7 R; {8 x
阅读数:199
$ v  \8 I( p% D

5 e8 I6 D3 m% C# b- F/ L: J0 w- ?: G
我国古代,将各种流行性传染病统称为“疫病”。《黄帝内经》中提到“疫”容易相互传染,提出了“避其毒气”,也就是把健康人和患者隔离开。
先秦时期,中医就开始尝试通过隔离防“疫”。《云梦秦简》中记载,如果某地出现了传染病,地方官员要迅速上报,中央会专门派医生来处理;《睡虎地秦简》中记载了专门收容麻风病人的“疠迁所”。
公元2年(汉平帝元始2年)发生瘟疫,《汉书》记载:“平民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 当时是由政府专门安排空宅,隔离疫病患者,这是我国官方临时隔离医院的最早记载。可见,用隔离方式控制疫情,在汉代已初步形成一种共识。
到晋朝时,隔离措施更趋完善。《晋书》记载:“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 言下之意是,朝廷官员家中有3人以上感染流行性疾病,即使官员本人没有得病,百日之内也不得入宫。说明晋代对传染性疾病的隔离要求更加严,只要接触了病人,就需要采取居家隔离措施。
到了南北朝时期,“隔离防疫”已经成为一种制度。隋唐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医疗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当时有了“疠人坊”等专业化的收治传染病人的机构,并且隔离措施越来越详细,隔离场所越来越完备。
两宋时期,“疠人坊”改称“安济坊”,由官府管理并提供经费,配备有专门的医护人员,病人可获得免费的救治和伙食。
清朝对于隔离措施的描述更为详细。当时,京城常闹天花,顺治帝和康熙帝都下过严令:“凡民间出痘者,移之四十里外,防传染也。”医家熊立品总结疫情期间“四不要”原则:“毋近病人床榻、毋凭死者尸棺、毋食病家时菜、毋拾死人衣物。”与现代的防飞沫传播与接触传播等观念十分吻合。
在隔离方法不断发展的背后,是中医对于“疫”的认识不断深入。明代名医吴又可在其著作《温疫论》中写道:“疫者感天地之疠气”,基本认识到了传染性疾病是由微生物导致。他提出的这一观点,比西方医学家李斯特关于外科术后感染是微生物所致的发现,早200多年。吴又可指出传染途径有两个:一是来自自然环境,二是人与人之间的传染,侵入人体的途径则是自口鼻而入。这些发现不仅为隔离措施提供了理论基础,也开拓了中医传染病学的先河。(来源:生命时报,作者:浙江省中医院副院长、中国赴意大利抗疫医疗专家组副组长 杨珺超)

& J* _5 c% J2 m8 L0 O# s/ Y  h2 O( R* n/ ?( Y8 k+ Z
* i: H% b9 {; x9 ?' Z: \

. m& @% p0 K4 O  e: V! M& u6 K' T9 o. f; |3 f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9-2 08:50:28 | 阅读全部
陈家功:) D  Z: y! K8 w
- p( j: x# ~1 f5 y

6 U/ x9 K6 X# f征文主题
5 \* T+ R& A3 G' u9 u0 b0 D: f
- ~# M4 t+ d* I" Y& w2 `- N围绕“传播中医药文化,提升国际认同”主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选题:
; T6 b6 o$ F% n6 r3 h0 j" D
5 I4 `! @6 `% P- k; J4 X8 y1.中医药在不同文化圈国家传播与认同的历史规律研究$ s8 v+ Q8 y' h3 T% K9 N
1 f0 P& ?2 f9 |" K+ ?1 r/ x! Q
2.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认同体系的现状、模式与机制研究
, h  |7 ^5 @5 R" I" I
# M# E9 W/ e) i% U+ U3.后疫情时代提升中医药国际认同度的新路径研究
. _4 A2 I9 W- y, J- v7 _& Z% h+ c( \% r& Y, n
4.数字人文背景下中医药海外接受度的实证研究4 G( x5 X5 c* D6 t' _

! G9 n; U  \9 L8 b4 p5.高质量中医药文化外译与传播体系构建研究* w$ m6 E$ \( k% l
( }7 o; [0 L* L5 D0 F
6.海内外中医药文化译介对构建中医国际形象和国际话语权研究; ?' j( a8 n- ^  {. J
0 N- |$ L+ t6 i2 @( p" u
7.海内外中医药翻译史与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研究8 n( w( r' }- D4 n# M; d' O! B! [
4 A6 h6 j8 h8 [
8.基于海外传播平台的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路径认同研究1 ~* s& N% O1 }4 X! ~
. y3 F4 {( q6 A% m" g
9.中医药学术期刊与国际传播认同研究
6 b) x( L. I; M$ {& W$ g4 z5 m/ s" f$ S% T& I, z
10.高等中医药院校国际传播影响力研究
4 E2 _: n2 c; b+ \. u6 W- V
- S8 s  @- t1 ]2 f11.中医孔子学院与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认同研究
& v2 S& R, K) w. u/ Z: Q! {
. X5 A- A3 ^- S1 @% n: Q12.基于新媒体平台的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认同研究: y# [( W" F  B3 {) |1 P+ F
8 |: L7 t! J$ r# w
13.来华留学生的中医药文化认同研究
; F* R! r* L& Y' `1 C; r3 i; D/ X/ [# s% A" C* p
14.海外中医研究对提升中医药国际认同度研究1 X1 F! S- d& l% u

3 ]0 X+ \8 j6 C5 f7 Q: j: Z0 Y15.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与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构建研究. E- h; ?( `6 [7 p* P3 w
. V7 D& Q5 t, y5 o" p3 v
林建:
2 m. O1 C1 D3 x$ d@陳家功 陈老师,此次征文活动,是哪些部门主办的呀?集中开会吗?
9 o' m, k3 b& r7 G+ {% U: S; O0 a4 J5 h
陈家功:+ }0 O2 x/ q8 j
@林建 启示中有介绍。' a/ J" o$ n& [
6 L4 K( @* E  h
林建:% F4 H/ e: P$ Y9 i, b- H/ C
谢谢陈老师提醒,看到了一一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研究中心”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认同体系研究”为依托,联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文化专业委员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医学哲学专业委员会、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医学与哲学》杂志社、《世界中医药》杂志社,《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拟定于2021年11月在中国南京举办“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认同高层学术论坛”。$ k* g& j' D$ Y
' g1 j7 p8 c" K# v( _9 G  X4 H
泉州中医李太云,有见地:  Q$ P, \4 {% T& k2 g2 \5 p. W9 v
习总书记强调:要做好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使传统中医药发扬光大(见2021年3月6日讲话)。* x( U$ q* u, E+ {1 k5 o; e1 @9 k

$ g1 q3 _9 l% |% C( a/ Q6 G这段话的意思是,当前中国的医药卫生行业都是按西医特点建立的,包括服务体系、服务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等,所以不符合中医药自身规律与特点。
: l" p3 n: C5 A要做到“中西医并重,振兴发展中医药”,就需要重新建立或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整套体系与模式。% O9 g* d, _2 T; K( n6 b6 @
这个独立的体系与模式建立之后,中医药从业人数、产业规模、社会地位将达到基本与西医相当的程度,中国就会形成两套完整而独立的医疗卫生体系与模式,实现中西医并重的初级阶段目标。" M+ k( T2 r6 |; ?
! |6 G. a" H* G; c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习总书记要求,一定要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坚持古为今用,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服务于人民健康。9 \! i* T/ Q! \3 ^
因此,中医药振兴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和时代要求,是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生动表现,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具体实践。: ^1 b3 A  t! q8 m: y

+ N+ B1 k* M6 Q  R! @泉州中医李太云,有见地:
, h" N$ R4 X' X$ G5 E- q. L! K  O[链接]“全民健康”离我们有多远?
( j! @* l. o7 ^" e
  U1 |$ w1 I/ X8 R: x6 S7 X5 B7 g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2 `% d. R0 H- p$ G: X3 X; g0 s[链接]我国古代的公共卫生制度[来自:燕赵中医]
. v& ?$ {, Y" D" l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