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余云岫《灵素商兑》出笼,后来逐渐发展到通过南京政府提案取消中医;2006年张功耀发表《告别中医中药》、《告全国网络读者的公开信》,逐步演变为取消中医网络签名活动。两个相隔90年的反中医思潮,虽然已经退却,然而并没有彻底消除其不良影响。 为什么会出现这两个反中医思潮,它们出现的原因与结果有哪些不同?我们希望从科学观等方面,探索这一历史现象所反映的问题。曹东义十年来,出版了《捍卫中医》《回归中医》《关注中医》《中医近现代史话》《永远的大道国医》,主编了《挺起中医的脊梁》等著作,并撰写了大量学术论文,阐述有关问题,努力探索中医的发展方向,在这里汇集有关内容,起底“反中医思潮”,清算“文化自卑”问题。 迷失方向带来“发展困惑” 元明时代,西学借着传教的势力登陆华夏之后,曾经广泛传播其还原论为代表的学术体系。但是,从康熙王朝禁止自由传教之后,“百年禁教”延缓了其东扩的速度。西方医学的传播,也或快或慢地影响了中医的发展。1830年《医林改错》的出版,虽然其主要成就是气血理论指导下的活血化瘀方药,但是其“为经典改错”,走解剖道路的发展方向是错误的,背离了几千年以来的中医特色,造成了中医界信心动摇。 中医临床进步的轨迹,如果是沿着华佗外科手术的道路前进,必然会非常重视解剖、止血、麻醉、局部抗感染,其手术刀不会生锈,麻沸散也不会轻易失传。然而,胆石症、肠梗阻、阑尾脓肿、腹内肿瘤等西方医学依靠手术治疗的疾病,张仲景大多可以通过非手术解决,辨证论治方药体系的建立,丰富的内病外治理论与技术,使中医临床走了不依赖外科的道路,其安全有效的特点一直影响到现在,形成了中西医两大不同的体系。 也就是说,千百年以来,中医“自从懂了张仲景,临床不再学华佗”。 但是,中西医之间的这些差别,在复杂性科学、系统论出现之前,在大规模中西医临床疗效对比没有出现的时候,人们是很难认识到的。甚至今天,仍然有人说“你把全中国的癌症都治好了也与本案无关”,这是只认西方标准,不管中医特色的“技术壁垒”、“西方科学霸权”。两次反中医思潮的出现,都与狭隘科学观看不见中医科学性有关系。中医优秀的原创特色,都落在西方还原论的目光之外。 还原论与中医“道不同” 科学作为人类认识自然与社会的系统知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有过去、现在、未来之别。广义的科学,包括自然、社会、意识领域的众多知识,而狭义的科学只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等经典的西方近代文艺复兴之后产生的自然科学。 所谓西学东进,“赛先生”进中国,以及后来的四个现代化,基本上是还原论科学观支撑的工业化。我国从废科举兴学校,到建立门类比较齐全的科学技术体系,中国走过了百年曲折道路。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加快引进、消化、吸收科学技术,已经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的经济大步前进,国家实力和地位空前提高。 但是以还原论方法构建的工业文明,追求物质占有,无法实现全世界的共同富裕、和谐发展,甚至有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强权政治的弊端,不是可以全球共享的文明形态,势必会被信息、生态文明所取代。而信息、生态文明社会需要的科学观,是系统科学、复杂性科学,不是还原论方法、机械唯物主义的宇宙观。 西方医学在还原论方法的指导下,打开人体进行解剖研究,从结构研究功能,数学、物理、化学等近代科学方法与知识,很自然地进入了西医学的体系之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是中医学所不具备的。 细胞是整体生成的,不是分步合成的。按照还原论的方法进行下去,到了细胞、基因水平,就出现了行不通的问题,因为,所有的细胞都具有相同的细胞核。 不同细胞,只是选择了整体功能的一个部分。共同的细胞核,说明所有的细胞,都可以变成“全能干细胞”,形成一个新的生命。 以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治疗,有其清晰的作用靶点,代谢过程清晰,量效、构效关系明确,可重复性强,都是其优点。但是,化学分子在微观领域的存在是十分复杂的,不是单一的分子在起决定作用,而是形成了极为复杂的细胞因子网络,往往互相影响,彼此互相制约,需要的是调节,而不是祛除、移植某种分子。 以攻击靶点为出发点的单纯一种化学物质治疗,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很难求得生理功能的和谐平衡,对于人体自组织能力的干扰作用,可能大于治疗的帮助作用。因此,需要重新评价其远期影响,这也是循证医学崛起的一个原因。 细胞核的“同质化”,人体结构以细胞为基础的“不稳定性”,以及一人多病的“全身靶点”,决定了西方医学“构成论”的研究方法,逐渐走向了荒谬。 用中医生成论的观点,包容西医的构成论。尊重生命的自组织、自调节,扶正祛邪,达到“阴平阳秘”,就能不得病、少得病,逐渐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因此,中医的复兴,不管遭遇到少曲折,是不可阻挡的,是必然会实现的。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曹东义 2016、8、21 8 _ }! ]" o" } X/ J& {* A+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