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燕赵中医

查看: 2052|回复: 0

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关于烧烫伤的诊治经验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60
发表于 2022-5-28 10:26: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试论中医治疗烫伤的理论与方法
中医治疗湯火烫伤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三世纪晋代葛洪的《肘后方》和四世纪刘涓子的《鬼遗方》已有湯火灼伤的处方记载。公元六世纪《集验方》、《巢氏病源》已对于火烧伤的治疗提出了初步理论,认为不宜冷水冷物外治,以免热气内攻。到唐代《千金要方》继承了唐代以前的经验而提出了辨证处理方法:火伤闷绝不识人的治疗方法,以新尿冷饮或冷水和蜜饮之;及火烧坏烂的治法。唐代以后,对于烫伤的治疗方法日多,并受《千金要方》的启发,除了外治法外,还开始重视内服药治法,认识了烫伤对全身的影响,进而进行整体治疗。
病机
烫伤本非六淫之邪,与六淫之火本不相同。病人原无内病,与温病由于冬不藏精,阴分先伤,星星之火足以燎原,热自内外并发者有所区别。但烫伤的原因不离于热,热伤皮肤,当小面积烫伤时,热不足为害;当烫伤面积较大时,对人体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从中医五脏相关学说来看,皮毛与肺为表里,皮毛为表,肺为里;皮毛烫伤则热首先及于肺,肺气原输精于皮毛,皮毛伤无所输布,这又与温病的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机理相同。热极伤津,必伤血分,加之热甚则迫血妄行,故易引起内部出血。皮肤为热所伤,人身水分必外出以自救,企图将热毒排出体外,故初起必肿,创口水液外渗。由于病人本无内病,初起热邪在表(但与一般六淫表证不同),进一步的发展,可能热邪深陷,或则热盛在肺,而致呼吸粗、多痰;热陷阳明则作呕便秘,热传心包入营入血便发谵语,入血又或可出斑疹,这一系列情况则又近于温病的传变了。其后期往往由于津液大伤之后而出现夜不成寐,或盗汗自汗等等热伤阴分的症状。
本病除热之外,还有毒,肌肤腐烂,外毒时有内攻的可能。所以,本病的严重性便在于热毒夹攻。同时,本病的演变,除了如温病的入营入血之外,更有由于两邪相加正气不支,不足以抗邪,而出现邪盛正虚的凶险现象。因此,更为重要的是必须时刻保持正气,以抗拒热毒内攻。峻剂的使用,也必须细加斟酌。
辨证
1.轻证:烫伤面积较小,未烫伤重要部位,浅在表皮,未损肌肉,全身症状不显著。如开水烫伤等。
2.重证:烫伤面积较大,深入肌肉筋骨,炭化褐黑;或烫伤身体的重要部位,如头面部、肾囊睾丸,或身体之心部,伤处虽狭,亦甚可危。电火、钢水、石油、火药等烫伤多重。
3.火毒热气内攻:令人烦躁、作呕、便秘,甚至神昏闷绝,狂言谵语。
1)热入阳明:壮热、便秘、腹满、舌起芒刺而干
(2)肺热盛:呼吸粗,痰多或咳,体温升高;
(3)入营入血(传心包):壮热谵语,舌绛无苔,或舌心黑而边绛,或舌起芒刺,出现斑疹;
(4)热毒入肾:小便闭,或尿血;
(5热毒内陷:病人身热突然增高,或忽然骤降,神疲色败,脉数而虚空,或神志昏沉,呼吸气短,则危在顷刻。大便稠且青黑恶臭者,乃属热邪,清剂不必顾虑。出疹者,为热有出路。出斑较重,黑斑可虑。若热度不高,舌转红润或披薄白苔,病人胃口转佳,大小便转趋正常,面有华色,准头明亮,脉微数有神或带有缓意,则病有向愈之机。
至于本病重证,则可因病人的体质与邪气的消长而变化他证,是难于预计的。
论治
烫伤病因多为皮肤热伤而起。轻证者,病在于表,施外治便解。重证者,亦当外治其表,使火毒不致内攻;但邪气盛,迅即及里,损伤五脏六腑,又必须药治其内,行内外兼施两解之法。
外治法
1.初期
外治必须以止痛、解火毒、防腐为主,切忌用冷水或其他冷敷。
处方:(1)清凉膏:管季耀氏修订《医宗金鉴》方。
制腐、清凉、止痛、生肌。
石灰冰500克(陈石灰热水浸一宿,将水面如冰者取起,趁湿乳细),大梅片30克(乳细),生油2000克。
上药搅匀,用消毒纱纸开贴,热即换。
2)保生救苦丹:《证治准绳》方。治湯火伤、止痛、防脓。
生寒水石,不拘多少(研极细末,香油调涂)。
此方王肯堂氏认为可预防并发破伤风。
3)退肿去腐油,管季耀方。治烫火伤不论新久。
大黄500克(切),麻油1000克,将大黄入油炖至药黑,取起连渣入罐密封,放阴湿处去火气后用。临时将油30克,开石灰水60克,熊胆1克(浸化),冰片0.3克,搅匀外搽。
2.中后期
若已化脓腐烂,则以去腐生肌为主,除采用清凉膏、保生救苦丹之外,还可用下方:
1)珠珀生肌膏:谢培初老医生方。
正蜜蜡660克,川白蜡240克,琥珀105克,珍珠末28克(后入),安息香油90克,猪脊肥肉煎成油1200克,将上药煎成软膏。
用法:用时以药刀将膏搓软于消毒纱布上,敷在患处。如炎症剧烈应在每30克药膏上加入熊胆0.3克,每日换药2~4次。炎症减轻,则可酌情每日换药1~2次。若病者体弱,则施以内服托里补血之方,增加体力,以助生肌。
适应症:对一般疮疡烂肉或烧灼所致烂肉创口,能生肌复原,疗效甚好。
此方曾用于一个8岁女孩被开水烫伤,腹背部会阴及下肢烫伤,一度至三度,面积31% ,伤口继发感染。内服中药,外敷此方,生肌甚速。
2)退肿去腐膏:管季耀方。治烫伤日久,红肿腐烂。
当归120克,川连60克,田七末6克,麻油500克。
将各药放入熬枯,入黄蜡120克搅匀,隔火炖二枝香,取起密封放阴处去火气,用消毒纱布开贴。
3)生肌玉红膏:《外科正宗》方。
白芷15克,甘草36克,归身60克,血竭12克,轻粉12克,白蜡6克,紫草6克,麻油500克。
先将白芷、甘草、归身、紫草入油浸3日,慢火熬微枯,滤清,入血竭化尽,次下白蜡,茶盅4个放水中将膏分4处,各投轻粉3克,搅匀涂敷。
内治法:
1.初期:
烧伤面积不太大,身热,欲吐,口渴,脉数。此时热犹未甚,火毒仍未内攻,可用下方:
1)玄妙饮:《疡伤大全》方。
川连、花粉、玄参各6克,桔梗、陈皮、黑山枙各4.5克,加淡竹叶20片。煎服。
2)四顺清凉饮:《证治准绳》方。
赤芍、当归、甘草、大黄各4.5克,加薄荷1.2克,清水净煎,冲白蜜糖,不拘时服。
如病人觉心中烦闷、烦躁,即是火毒热气内攻,急用白砂糖30克,熊胆1.5克温湯调服,冀免火毒内攻。陈实功《外科正宗》用四顺清凉饮下之。如烟熏不醒,急用萝卜汁灌之,或用温水和蜜灌之。
2.中期:
如热甚或光绛无苔,可按温病入营治法,大剂毒内攻而致高热神昏,舌绛苔黄, 清热养津,用清营湯或增液湯之类加田七、熊胆。
壮火食气,又需固其元气。脉有虚象,可加西洋参、吉林参之类,以扶元气。出斑疹,用化斑湯加减治之。胃肠出血,肺有出血,宜用清热地黄湯加田七等治之。夜不成寐,可酌用黄连阿胶鸡子黄湯。血压高,可于清剂中加生石决明或双钩藤之类(钩藤可用至30克,后下力更佳)。肺热盛呼吸粗,而壮热脉实,可酌用石膏、知母、杏仁、苡仁、枇把叶,或千金苇湯之类清肃肺气。小便少,可酌用甘草梢、白芍、木通之类。血尿,可于清热药中加小生地、山枙。毒盛热高,可于清热养津药中加蒲公英、地丁、甘草节,并重用银花、连翘。
3.后期:
腐毒内攻,正气不足以胜邪,患者危急,可酌用陈士铎《石室秘录》的逐火丹(去大黄,加人参)。原方如下:
当归120克,白茯苓90克,黄芪90克,大黄15克,生甘草15克,荆芥穗9克(炒),黄芩9克,防风9克。清水煎服。
此方《串雅》吴庚生按谓:有起死回生之功。)
虚甚则独参湯主之。伤处死肉不作痛者,用四君子湯加当归、川芎、连翘。伤处死肉不溃者,宜八珍湯加黄芪、白芷以补气排脓,不效加肉桂。伤处久不收口,宜四君子湯加川芎、当归、黄芪,不效加炮姜。盗汗、自汗,宜当归六黄湯,或于清热养津中加糯稻根30克治之。
曾会诊一例,自汗、盗汗严重,当归六黄湯一剂即止。胃口不佳,可于清热养津中加陈皮、谷芽甚效。
病例
1958年冬,邓老应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和中山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会诊抢救烧伤病人,中西医合作取得了一些治疗成绩和经验。下面是邓老中西结合治疗的一个病例中有关中医治疗部分的实录。
患者彭××,男,23岁,炼钢工人。
1958年10月23日因转炉发生喷钢水事故引致全身严重烧伤,烧伤总面积达60%( 其中三度烧伤占40%,二度烧伤占20%)。
10月26日会诊:
症状:神志尚清醒,呼吸促迫,面赤唇红,发热,呕吐,呼痛,脉弦数,舌无苔有裂纹,舌干而红。
处方:熊胆1.5克,砂糖30克,开水冲服。
11月11日会诊:
症状:发热,胃纳尚佳,背部烧伤处疼痛,腹胀,腹泻,大便两次绿色粘稠,脉数,舌绛而干,症情严重。
处方:西洋参9克(另炖和服),熊胆1克(冲服),连翘15克,银花30克,木通9克,花粉15克,麦冬12克,丹皮12克,陈皮4.5克,小生地15克,甘草6克。
11月12日会诊:
症状:仍发热(因输血反应),气促,腹胀,腹泻,神志清醒,舌干绛,脉滑数。
照前方西洋参加至12克。
11月13日会诊:
症状:仍发热,气促,腹胀,腹泻减轻,有皮疹出现,舌干绛,脉洪大而数。
处方:西洋参12克(另炖和服),田三七片15克(先煎),熊胆1克(冲服),银花30克,知母12克,黄柏9克,麦冬18克,连翘心15克,枳壳9克,小生地18克。
11月14日会诊:
症状:一般情况安定,病人要求左右翻身和起坐,大便两次呈绿色,仍发热,嗜食甜粥,舌色脉象无大变化,体温39~39.4℃ 。
处方:西洋参9克(另炖和服),田三七片9克(先煎),银花30克,连翘15克,花粉15克,小生地15克,麦冬12克,陈皮4.5克,冬瓜皮30克,丹皮12克,甘草6克。
11月15日会诊:
症状:腹胀减少,欲食,情况较前好,仍发热,脉数,体温38~39℃。
处方:西洋参9克(另炖和服),熊胆9克(冲服),银花30克,连翘15克,花粉15克,小生地15克,麦冬12克,丹皮12克,冬瓜皮30克,陈皮4.5克,甘草6克。
11月16日会诊:
症状:微热,胃口佳,大便四次成形量少,小便如常,舌色脉象无大变化,体温
37.6~ 38.2℃。
处方:西洋参9克(另炖和服),银花30克,连翘15克,花粉15克,小生地15克,麦冬12克,陈皮3克,糯稻根30克,甘草6克。
11月17日会诊:
症状:眼明神旺,腹胀减少,大便四次黑绿色,欲食,尿多,自汗多,微热,脉数,体温:37.5~38℃ 。
处方:西洋参9克(另炖和服),银花30克,连翘15克,花粉15克,小生地15克,麦冬12克,陈皮3克,糯稻根30克,甘草6克。
11月18日会诊:
症状:神志清爽,大便两次量少,胃口佳,出汗少,舌色脉象无大变化,体温38℃。
处方:西洋参9克(另炖和服),银花30克,连翘15克,麦冬12克,小生地15克,川连9克,陈皮3克,糯稻根30克,鸡子黄1个(冲服),甘草6克。
11月20日会诊:
症状:精神佳,食欲好,小便多,出汗止,舌苔薄白,舌有裂纹,脉数,体温37.8℃ 。
处方:西洋参12克(另炖和服),麦冬9克,干地黄12克,银花15克,浮小麦30克,连翘12克,陈皮3克,谷芽12克,甘草6克。
11月22日会诊:
症状:精神清爽,胃口好,口渴减,小便多,脉有缓象,舌苔薄白,舌上裂纹减少,体温:37~ 38℃。
处方:西洋参12克(另炖和服),麦冬9克,干地黄12克,银花15克,花粉12克,连翘12克,谷芽15克,甘草6克。
11月24日会诊:
症状:胃口好,大便成形黄色,小便量多,脉数,体温38℃左右。
处方:西洋参12克(另炖和服),麦冬9克,干地黄15克,白芍9克,丹皮9克,银花15克,连翘12克,蒲公英15克,紫地丁12克,甘草6克。
11月26日会诊:
症状:胃口好,大便四次成形,小便频多,脉数,体温37.8 ~38.6℃ 。
处方:西洋参12克(另炖和服),麦冬12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
11月29日会诊:
症状:胃痛,消化不良,大便四次成形,口渴,小便多(7000毫升),脉数,体温38℃左右。
处方:西洋参15克(另炖和服,留渣再煎代茶),熟地黄12克,麦冬9克,当归9克,山萸肉9克,五味子6克,陈皮3克,鸡内金12克,生牡蛎30克(先煎)。
11月30日会诊:
症状:小便仍频多,大便四次成形,脉数,体温37.6~38.8℃。
处方:熟地黄24克,怀山药24克,莲须9克,山萸肉9克,覆盆子9克,生牡蛎30克,生龙骨30克,谷芽15克,鸡内金9克,陈皮3克。
12月1日会诊:
症状:精神一般,已无上腹痛,能安静入睡,胃口较好,大便两次成形,量少,口干,喜热饮,味觉差,自觉上腹部有发热感,脉数,体温38.1℃。
处方:熟地黄24克,怀山药24克,覆盆子9克,莲须9克,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谷芽15克,陈皮3克,鸡内金9克,当归9克。
12月2日会诊:
症状:病情稳定。
处方:熟地黄24克,怀山药24克,覆盆子12克,莲须9克,菟丝子9克,鳖甲18克,龟板18克,鸡内金9克,谷芽15克。
12月3日会诊:
症状:胃口欠佳,大便一次,小便多,脉微数,体温37~38℃。
处方:熟地黄15克,怀山药15克,覆盆子12克,菟丝子12克,鸡内金12克,谷芽12克,陈皮2.1克。
12月8日会诊:
症状:数日来病况平稳,处方服药大致如前。今诊,病人胃口较好,大便两次黄色成形,昨夜睡眠欠佳,脉微数,体温正常。
处方:生石决明30克(先煎),生牡蛎30克(先煎),熟地15克,怀山药15克,莲须9克,牛膝6克,鸡内金9克,谷芽12克。
12月10日会诊:
症状:胃口平常,尿多,脉稍数,体温38℃ 。
处方:熟地15克,生牡蛎30克(先煎),怀山药15克,萸肉9克,菟丝子9克,浮小麦24克桑螵蛸3克,谷芽15克,鸡内金9克。
12月11日会诊:
症状:精神甚佳,血压正常,胃口很好,体温37~ 38℃,小便常略带黄浊,脉稍数,舌有津液,舌色淡薄无苔;病人一般情况好转,至此渐趋康复。
处方:熟地15克,怀山药15克,萸肉9克,菟丝子9克,谷芽15克,云苓12克,鸡内金9克,沙苑子9克,浮小麦24克。
西医方面曾采用冬眠灵、各种抗菌素,以及输液、植皮等法,但未曾采用中医的外治法。
本文杨志仁副教授等参加会诊,刊于《中医杂志》1959年11号)
) @1 R2 F, c) V' I; _7 K6 T: x9 \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燕赵中医

Copyright © 2016-2025 燕赵中医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河北中健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050128号-6
《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冀卫网审字[2005]1号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