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2-10-2 12:51:36
|
显示全部楼层
《误说扁鹊乱纷纷,皆因不懂司马迁》这篇文章发表于《中国中医药报》2022年3月25日。( W# Y; k; R; L9 r/ ~
# c. l2 v4 p- P5 H/ j/ { ]& ]
下面的文章,供大家参考:1 M$ F! c& b* c% u/ J! u- C4 ]0 E
0 j3 K! \ Z: |; N
天赐盛世《天回医简》/ I4 e! f1 }; [
2022-10-02 00:32·维轩中医
* d2 n- s/ s- l* u. Y8 N6 a. @- Y. y$ ?" z c3 q
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成都老官山汉墓位于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土门社区卫生站东侧(当地俗称“老官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其进行了抢救性的考古发掘,共清理西汉时期土坑木椁墓4座,出土漆木器、陶器、铜器和铁器等620余件文物。
. z% k; x( w# D$ G1 b/ T3 _* M; I) t/ d$ k5 r- V* f
该墓葬内发现920支医学竹简,部分医书极有可能是失传了的中医扁鹊学派经典书籍。4台蜀锦提花机的模型,第一次出土完整的西汉织机模型,填补了中国丝绸纺织技术的考古空白。
8 Y8 v- n# L8 M( m1 {
8 V$ p% ?+ x R. b8 m% a& L单从名称:山------天回------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东侧,千年医缘!冥冥之中不可言。* d: k: r) T; L: q' W7 f J# [6 |
0 C, ?5 t5 v, h- T医简,它们成为中国医史文献研究的天赐之宝。; J7 q" @" R. V
' Z% S& O! o; g# c# A# i- u
9 u6 ?6 o4 N. ?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经络+穴位人体医学模型。
' Y T8 M" r1 N8 U' n3 @9 x' l5 C) {' v! M& ~; \
一同出土的人体经穴髹漆人像发现于3号墓。该漆人像高约14厘米,五官、肢体刻画准确,人像身体上用白色或红色描绘的经络线条和穴点清晰可见,并在不同部位还阴刻“心”“肺”“肾”“盆”等小字。
B1 r4 t4 C: X5 a
f5 T* d$ z5 s+ o% ^, A! f“这虽然是全国第二次发现这样的漆人像,但比此前绵阳边堆山汉墓出土人体经络髹漆人更为精致、完整。”谢涛说,1993年在绵阳出土的经络漆人,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标有经脉流注的木质人体模型,其年代比此次发掘的老官山汉墓略早,但绵阳的经络漆人只有经脉而无穴位,而此次出土的经穴髹漆人,都进行了人体经脉、穴位标注。”
! _7 E' S' e9 Q( Y9 {" @6 e: w
4 [2 {- q0 O8 H8 s“该经穴髹漆人与大量医学典籍一同出土,说明这些遗物并非随葬明器,而可能是墓主生前行医、教学中使用过的,这也证明在西汉早期我国的中医针灸学已经形成了较完备的理论体系,为揭开中华医学经脉针灸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谢涛表示。/ a& ?. @$ k, b/ W1 d8 P
1 l0 _/ R8 }- \# l3 B5 w) A
2000多年前,东方医学就有先进的中医医学教学模型了。
+ D* I7 c/ ` m! V; d3 p7 i `! N
4 w) n1 {8 o8 [3 g( [" f$ _% E, p1 N/ s+ T( C
1 R5 g( f1 Z9 ]) v/ [4 \
《天回医简》重见天日,不仅佐证了2000余年前汉代中医药学的繁荣发达,更进一步证实了东汉时期四川三代脉学大师,“涪翁—程高—郭玉”,为扁鹊学派传人的事实。+ D0 ` D5 F: k9 ^: {
; Q) m f( v' L) H经过六年的考古整理及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获悉,已完成医简的释文、注释和学术源流的考证,其重要的研究成果《天回医简》将由国家文物出版社正式出版。命名为《天回医简》。
# ] b* f Y4 I: F8 m5 N" a5 Y# ^8 l' o& T5 r9 ^
“就算发掘100处汉墓,也不一定能看到带字的简书。”
- U0 I: D3 P2 b
9 s' ]5 M K: n$ d2 o4 M- w两汉时期,厚葬成风。汉墓在我国分布广泛,数量巨大,但由于种种原因,汉墓的发掘在考古界往往有“十室九空”之说,出土简书更是可遇不可求。' b, D; t& T$ e7 @! @* e+ L) ^
; y% _( A% o7 }8 t, A近1100支医简,书写文字多达25000余字,共包括了8种医书。研究者从最初判断它们属于扁鹊医学,到反复求证后得出结论:确信即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扁鹊、仓公所传之医书,汉景帝时由齐鲁传入蜀地。这些研究,印证中华医学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1 y% ^9 K' k! l- l* g5 M S' Y
2 j4 v- g' E' P7 Q$ u; p+ n这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载之医学典籍,是我国首次出土医学经典《脉书·上经》,其中记载,至少汉代就已有“中成药”制剂。) I+ y3 ^8 y- ?- p, e
9 R: K% a0 {9 [* L( n. y0 P% R7 p$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片段:自意少时,喜医药,医药方试之多不验者。至高后八年,得见师临菑元里公乘阳庆。庆年七十余,意得见事之。谓意曰:“尽去而方书①,非是也。庆有古先道遗传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知人生死,决嫌疑,定可治,及药论书,甚精。我家给富②,心爱公,欲尽以我禁方书悉教公。”臣意即曰:“幸甚,非意之所敢望也。”臣意即避席再拜谒③,受其脉书上下经④、五色诊、奇咳术⑤,揆度阴阳外变⑥、药论、石神⑦、接阴阳禁书⑧,受读解验之,可一年所⑨。明岁即验之,有验,然尚未精也。要事之三年所⑩,即尝已为人治(11),诊病决死生,有验,精良。今庆已死十年所,臣意年尽三年,年三十九岁也。
7 ?$ ?0 C% n0 p1 l: b7 o
' |2 Y6 C5 O% V/ t9 m- E/ n我(仓公)在年轻时,就喜好医术药剂之方,用学到的医术方剂试着给人看病大多没有效验。到了高后八年(前180),得以拜见老师临淄元里的公乘阳庆。阳庆这时七十多岁,我得以拜见侍奉他。他对我说:“全部抛开你学过的医书,这些都不正确。我有古代先辈医家传授的黄帝、扁鹊的诊脉书,以及观察面部颜色不同来诊病的方法,使你能预断病人的生死,决断疑难病症,判定能否医治,还有药剂理论的书籍,都非常精辟。我家中富足,只因我心里喜欢你,才想把自己收藏的秘方和书全教给你。”我说:“太幸运了,这些不是我敢奢望的。”说完我就离开坐席再次拜谢老师。我(仓公)学习了他传授的《脉书》、《上经》、《下经》,从脸色诊病术、听诊术、从外观测度阴阳术、药理、砭石神术、房中术等秘藏书籍和医术,学习时注意解析体验,这样用了约一年时间。第二年,我试着为人治病,虽有效,还不精到。我一共向他学习三年,我曾经治过的病人,诊视病情决断生死的人,都有效,已达到了精妙的程度。现在阳庆已死了十来年,我曾向他学习三年,我现在已经三十九岁了。
) I- Y& I* W4 F& b
$ o# x4 {4 e* _+ ]: U可以看出,在古代称为名医也需要多年的蓄积待发的修行。西医的博士到临床初名,也差不多这个年龄,所以医学成者周期多在三四十年时间,医疗资源自古以来都是稀缺资源,在2000多年前,医术精湛的仓公医治的患者中身份多是战国列候王的皇亲国戚,达官显贵,这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太史公有大量的记载。, Y( @: N' z/ V' G' ^7 C& f
5 V0 j( I e% U/ h2 d \医疗资源稀缺,又伴君如伴虎,以至于古代医生忙不过来应付,或者有高傲轻蔑者看不起扁鹊者,如“桓公三却”。
! R( b1 X/ z$ ^" r A2 x6 b
; H% P, b7 P% F太史公最后行文感慨道:“女人无论美与丑,住进宫中就会被人嫉妒;士人无论贤与不贤,进入朝廷就会遭人疑忌。所以扁鹊因为他的医术遭殃,太仓公于是自隐形迹还被判处刑罚。缇萦上书皇帝,她的父亲才得到后来的平安。所以老子说‘美好的东西都是不吉祥之物’,哪里说的是扁鹊这样的人呢?象太仓公这样的人,也和这句话所说的意思接近啊。
2 ] i; G9 ]% ~. L! l* ?
1 q- z, _9 \( ?3 n& Z2 H古简医书来自山东,司马迁笔下名医著作重见天日。
& ^5 B i$ i. w* }; d
+ M; f& s) y3 u2012年,当天回镇汉墓出土,这些医简出自何人?墓主究竟是何身份?为何会在墓中随葬医书?经过学者们抽丝剥茧般的研究,疑问渐渐大白于天下。
- D/ D/ \4 d% g5 _3 T% r: w3 d: ?( ?6 y# D
“当时看了媒体的零星报道,我和成都中医药大学的相关专家认识一样,怀疑这批医书就属于扁鹊医学,并且医简是从山东带过来的。”柳长华,中国医史文献研究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原所长。在他看来,中国医学要守正创新,这些出土医简,正是对当时医学最真实的记载,是中医学研究可遇而不可求的材料。后来真正看到这批医简,并且参与研究之后,柳长华吃惊了!' |7 h% n7 p p k4 d+ Q
2 Q! O3 K5 l5 O; Y# l. P: S
3 x" Z* z$ R/ K3 D8 h柳长华教授,男,1954年生人。教授,山东淄博人,中共党员,1983年毕业于山东中医学院,获硕士学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国家“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曾任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兼书记,现任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
l2 q8 l9 }4 n- [
! P% q2 C0 v4 e% y* Y“蕴含的信息太丰富了。”柳长华说,从目前掌握的材料来看,这批医简属于扁鹊医学无疑。“医简中出现了5次‘敝昔曰’,‘敝昔’,在后来写作扁鹊。”( \5 \/ ?7 E% H8 y7 \$ {
" w4 y% b8 z* r8 F+ H- H) h3 K司马迁笔下的扁鹊,姓秦,名越人,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因为秦越人医术精湛,人们便尊称他为扁鹊。扁鹊善于诊脉,司马迁称赞他“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有意思的是,天回医简的内容,大多也是讲色诊、脉诊以及针灸原理的内容,“与扁鹊医学一脉相承。此外,还发现了关于‘五色脉诊’的内容,而这正是扁鹊医学最突出的标志。”
& [ i1 b8 Y% t C: d) L/ y6 e1 O/ d' K- ]) b) Y- O
那医简出自哪里,究竟有何重要性呢?4 E3 M7 ]/ N. i: ~/ k
3 q, q' H. s( x4 z5 u柳长华说,中国古代曾有三种医学产生——
. d. {& ? j- O/ z- D( G! k" _4 U7 X& v) z1 |$ T
发源于陕西等西部地区以神农、伊尹为代表的汤液医学;# V$ p& m, [- D3 N
7 l& B" M ]- R& G& G' w; l
发源于湖北等中部地区以黄帝、彭祖为代表的导引医学;
7 j J- \2 Q' [- b' r) f8 _5 a8 P2 N1 \
发源于山东等东部地区以伏羲、扁鹊为代表的经脉医学。
# @& d6 L7 f9 N6 V1 n* t9 v8 t
. o! W: D" }8 Q$ {# r; _天回医简属于经脉医学,出自山东,这次考古发现就是一个证据。而最关键的是,扁鹊、仓公所传的医学文献多已失传。如果这批医简能够进一步证明是扁鹊的医学理论,意义无疑相当重大。
9 b" C/ z* {# ~( d% @0 P' X& V5 t: a* \5 N' h: c
没想到的是,医简中果然藏着它们来自山东的蛛丝马迹。
7 U1 E, ^" r& f
6 }* n4 Q& G4 e1 q& o天回医简研究团队的顾漫介绍,医简中用语多见先秦两汉时期齐语词汇,尤其是在篇幅最大的简三和简五两部分中,发现了“徙”“诈”等字样。徙,在齐语中就是“癣”的意思,诈则同“卒”。" }( i, M4 d5 A6 d4 L9 r
}0 w0 S, d* x6 n0 w- b“天回医简中存在的这些较多的齐语特征,让我们推测其成书并抄录于齐地,西汉文帝以后才流传到成都地区。”更让人惊讶的是,医简中的《疗马书》中,还出现了“齐刀”字样,这正是齐国的一种刀状货币;墓中出土的二个耳杯上写有“弓”字,这也是古代鲁国的大姓。“所以我们推测,这批医简,来自山东。”
" e) ^9 h, v$ c: a2 O$ P
. m$ a3 J' ^1 Q& u0 ]这是研究人员探寻医简作者的重要线索。+ [$ ]7 v; h' U3 v6 `% a( B' [% Z
. K2 h9 T7 J7 K3 B1 b; D柳长华说,山东一带的医学是经脉医学,而同属这一支的另一位西汉名医仓公淳于意,就在当时齐国担任太仓长。司马迁认为扁鹊和仓公的医学一脉相承,才在《史记》中将二人合并立传。“仓公行医年代是西汉吕后到文帝时期,天回汉墓埋葬年代在汉景帝或武帝时期,其年代、辈分应与仓公弟子相当。所以,我们推测这批医简可能就是仓公所传的扁鹊脉书,被他的学生——墓主带到了成都。”柳长华说,墓主应该是政府派他携简入川。彼时,汉景帝时文翁治蜀,十分开明,很多外地学人纷纷入川,墓主来蓉,可能就是文化交流的结果。; z8 J- ?3 x0 {2 s2 P% Y+ L; Y, q) X, v
: q1 G, {; v/ P( _这并非一种想当然的推断。柳长华说,天回医简中的《脉书·上经》《脉书·下经》《和齐汤法》等8种医书的内容,基本涵盖了仓公传世医学。他们认为,天回医简的出土,应该是司马迁笔下名医的医学经典首次重见天日。* Z2 E/ p( k4 W
7 e: b+ z2 ~% X2 ~4 A四川中药在西汉年间就普遍入药治病。
$ Q7 M2 [+ O t- M" Q6 C" j4 P8 ^: [; B3 q+ t8 X& D& u, X) @" u
扁鹊学派医书在蜀地出现,为蜀地自古出名医找到了一种可能。专家还发现:医简中《脉书·上经》的一些话,在《黄帝内经》中往往就演绎成一篇甚至两三篇文章。专家们由此认为:《黄帝内经》是后人解经之作。
* F/ H4 E& l# m0 y0 }# w" `7 r& q, c( }$ ]+ ~ S0 p
四川自古出名医,东汉时有著名的医学家郭玉。他是东汉和帝时期著名的太医,擅长于脉理,史称“多有疗效,帝奇之”。郭玉的之师程高和师祖涪翁,同样都是享有盛誉的名医。这些名医,和扁鹊医学典籍入蜀有无关系呢?6 E. U( K' o9 v
6 h7 p7 i" L4 U1 B! y
勾勒历史,研究人员发现有一系列“偶然”的联系。' H& |: N3 z* o# |
; q7 x% D; F; a5 I) L1 b柳长华说,天回老官山汉墓的墓主带来的这些医简,是一个完整的医学体系。“他到四川以后把这些医术教给了谁,不得而知,但是也有可能是教给了李柱国。”李柱国是汉成帝时的御医,史家认为是我国校勘医书第一人,相传祖籍四川盐亭。史料记载,他曾说自己整理的就是仓公医学典籍。到了王莽之乱后,李柱国从此消失。
6 |" j0 [* g* j
: g) h Q+ q, l7 Q然而不久后的蜀中绵阳一带,有了一位医术高明的涪翁,他是继扁鹊、仓公之后,最先见于正史文献记载的一位针灸先贤,著有《针经》《诊脉法》等经典。在《直隶绵州志隐逸》卷中,记载“涪翁避王莽乱隐居于涪,以渔钓老,工医,亡姓氏。”有意思的是,《华阳国志》在写郭玉时,提到了一个名叫“李助”的方士,称其“字翁君,涪人也……名齐郭玉。”3 V$ q- K# f7 c4 J$ `
( |, B: L: D1 z+ [! x$ y柳长华说,这一切记载,都似在提示,“李助即涪人翁君,也即涪翁。而涪翁,正是校过医书的李柱国。正因为曾担任成帝时的御医,在王莽时才需要避乱于家乡。”
0 z3 o0 H2 W) Q0 ]+ b1 ^8 J
6 {( k* e) e: X( T# J( u这是一个尚待进一步考证的历史链条——天回汉墓墓主将仓公医学传给李柱国,李柱国校勘医书中也有仓公著作,并最后将其传给弟子程高,再传给了徒孙郭玉,扁鹊医学就此在四川发扬光大。
4 \( D$ H, U4 U
1 V* Y# [% |4 i: X1 h% U S- _成都中医药大学和中浚研究员,则发现医简中“蜀椒”“川防风”等四川中药名字的存在,“可以印证早在西汉年间,川中药就普遍入药治病。”( V- [( @0 p3 \9 j8 l
& R a, }$ k0 V$ X: F" g9 ]更让人惊讶的是,柳长华认为《黄帝内经》,可能就出自郭玉之手。当然,他并非是医经的创作者,而是将古代医学典籍以说解的形式记叙下来。
# Y# \+ W% i, I6 C; w. S S: a, Y# v7 V- B1 }( j- l
《黄帝内经》,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相传为黄帝所作,因以为名。但后世较为公认此书最终成型于西汉,作者也非一人,而是由中国历代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当天回医简考古出土,柳长华认为应该对《黄帝内经》进行重新认识。$ A2 R* D+ Q6 f
/ s) ~- N g9 c* j, G6 a8 T2 g: B
“我认为《黄帝内经》不是经,而是解经之书,相当于老师教学生的讲稿。”如此大胆的推测,源自天回医简中《脉书·上经》的内容,往往一句话就在《黄帝内经》中演绎成大段文章。《黄帝内经》假借上古时期黄帝和著名医家歧伯问答形式记载医学知识。有意思的是,在郭玉家乡盐亭(郭玉(公元1~2世纪),是汉和帝时最负盛名的医学家。少从程高学医术。和帝时为太医丞,医道高明,兼重医德。病者虽贫贱,亦必尽其心力诊治。卒于宫。),世代都在纪念歧伯。“这是否可以推测,是郭玉借黄帝、歧伯的名义,完成了传世医学典籍的结集?”柳长华说,即使《黄帝内经》的作者不能确证,天回医简至少也可以证明《黄帝内经》实为解经之书。它不是经,更似经、传一体的作品。这对今人理解《黄帝内经》,具有重要意义。
( g( U8 `- s/ t- K$ l
2 s, T; k7 r3 w6 \" w! Q8 J4 X: I价值重大,诸多理论方法今日仍然适用。/ Q: V/ k6 G9 l! p. q
2 x8 `) [9 w( J. c& z/ c6 J" f
一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究竟还有什么现实价值?专家们研究发现,医简中的很多理论和方法,到今天仍然适用。这些古代医学经典的整理和研究,对提升中医文化自信,指导现代医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材料。
" s8 W w5 V- D' ~! H3 l& ~% |2 o# ^4 W$ v6 ^$ |3 ?3 S' Q/ \
天回医简中的《疗马书》,证明了汉代医生不仅可以给人治病,还可以给马治病。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负责天回汉墓发掘的领队谢涛介绍,墓葬中发现的医简,不仅有给马看病的,还有怎样操练马的内容。巧合的是,仓公弟子中,有一位“太仓马长”冯信,同样兼习了医马之术。《疗马书》的发现,从另一个侧面佐证了它极可能是仓公的著作。
7 l+ [. T5 H) o) u6 B
( Q9 ]" I" j0 C* N4 N; q柳长华认为,继续深入对天回医简所蕴涵的历史、文化、生命与疾病思想开展研究,还将有助于中医药文化在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对话。% p+ M! Q5 c1 s; @- @5 O- \8 v
" P- L! X4 G: o+ A) E' W8 Z/ K在柳长华看来,天回医简中记载的部分内容其实颇为先进。《脉书·上经》中称扁鹊说“人有五臧九窍十二节,皆朝于气”。朝于气,就是人的五脏六腑与自然界相通,即“通天”。什么叫通天?这是已经失落的重要医学理论。和医简一同出土的还有一件经脉漆人,上面的经脉系统中标注了109个点,分布在12个大关节和头面背部,它一目了然地告诉人们,人的五脏,正是通过这些脉口通往外界,这是“天人合一”思想在医学上的具体表现。
/ g H- U# _, ?1 u, z9 |8 K. H% G9 r1 l( H0 F
研究人员还发现,西汉时期,病人已经用上了“中成药”。在《和齐汤法》的简文中,有106种药方,其中复方占了80%,治疗内容包括了内、外、妇、儿等多科疾病,并且对方剂组成、制剂过程、服用方法和禁忌等有详细记述。6 _9 l7 ?3 L3 v6 k3 `, U4 Y# c% i
& y9 t- A% v$ E8 Y# W# Y
天回医简里的种种发现,让学术界认识到对其加强研究的重要性。2019年1月,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在四川省委宣传部等相关部门推动下成立,柳长华应邀出任院长。他表示,研究院未来将以天回医简的发现为契机,通过开展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性合作研究,推动四川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天回医简是国内迄今为止发现的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整、最具理论和临床价值的古代医学文献。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发现,引领学术研究前沿,推动中医药理论创新,并运用到临床上,探索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以此证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历久弥新,也让更多的公众了解我们自己的医学文化,提高文化自信。”
: V9 Y9 Y9 c8 e
5 E- F- b F9 F: G
3 y0 E' [1 W9 M+ A2 o5 D6 p2022年9月27日,有记者从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院长柳长华处获悉,备受瞩目的汉代医书《天回医简》的出版工作有了新进展,《天回医简》将于10月中旬进行最后一次校正,之后将由国家文物出版社正式出版。“《天回医简》的三校定在10月中旬,预计年底见书。”
4 B# Z1 `3 `. ?, E0 k. U
0 h! S- a' r( w) N9 w! ]' G-----6 j6 l5 q$ s6 `) i/ U1 b. G5 z
! G5 z# A' m C8 {资料来源于:四川ZF网2019年
7 \8 m+ \% r$ U* h9 Q
: ]7 X4 R( Y2 | t4 @举报5 Y. \. V1 L6 i1 l. [% ^. j
评论 15 }" a0 @7 [8 Q; l
请先 登录 后发表评论~
0 f% F1 C7 l1 ?: o' P& o5 a2 P说点什么吧...
! \! e8 h0 V3 x1 H: v% d, ^% s评论
+ s' }' {# c0 ?% h6 D& `+ g
. [; [. i2 b$ j4 t4 L大长安智库" X+ e: N B& L" M
38 `+ X- T" v! [. c2 l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中医是深入挖掘最应该排在前面的巨大课题…中华文化的世界传播,中医也是最好的载体…
1 E }' O: o$ t) s3 y5 y% G0 q( n0 f4 f* _$ q
回复7 p0 R+ W; @& C+ a$ y# I6 M
·
1 b; K8 H$ \6 ^/ j2 a2小时前# ]$ [+ O; V8 s6 T K. L5 v+ 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