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历史唯物观与医学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是划分不同社会形态的直接的客观依据。按照经济基础的性质,通常把人类社会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过渡时期)五种基本形态。在新旧社会更迭的过程中,常常出现解体着的经济基础和形成中的经济基础相互并存和斗争的局面,这个阶段称为过渡时期,是新社会的发生与旧社会的反扑反复较量的时期。
经济基础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生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就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精神财富(意识形态)。当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变革已经陈旧的经济基础时,仍然维护这种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就成为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阻碍,它们之间的矛盾就趋于尖锐化。当公有制建立之后,私有制的意识形态就成为公有制发展的严重障碍,甚至于私有制的反扑能够瓦解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实现私有制的复辟,例如前苏联的解体。这种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贯穿了整个过渡时期,直到新的公有制完全确立。
医学属于上层建筑,受到经济基础、社会意识的影响。中国封建社会是全世界封建社会的巅峰,中医也是全世界古代医学的顶峰。中医长期生存于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独尊儒术的影响之下,其发生发展时时刻刻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变动而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思想辩证唯物论成为中国意识形态的主流,中医接受了辩证唯物论,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改革开放之后,随着西方文化的强劲侵入,中医也出现了西化的倾向。
(参考《伤寒论现代解读》 概论427~430页)
第一节 运用历史唯物观研究中医发展史
一 中医历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简述
(一)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周朝(奴隶社会)瓦解之后,进入了各国纷争的春秋战国时期。
(1) 生产技术的成就大大提高了生产效力,产生了更多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①水利工程技术都江堰水利工程,郑国渠;②天文历法创造了观天文测算历法,创造了中国二十四节气。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观测了金、木、水、火、土五个行星的运行,发现了木卫三等许多不易观测的星体,而且记载了120颗恒星的位置;③司南的发明,司南作为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针雏形;④中国的冶铁技术在春秋末期,就已经采用生铁冶炼法铸铁,打造数量多、杂质少,质量好的农具与兵器,促进了农业发展与制造各种战争武器。⑤手工业方面中国在纺织、镂刻、染色、陶器等各方面都有着很高的工艺。青铜器的制作普遍使用熔铸、焊接、失蜡法和金银嵌错工艺,具有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水平。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
这些都为阶级分化与阶级斗争、战争的发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充足的物质享受,也给文人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资料(竹简、帛书),产生了诸子百家。加剧了各国战争的激烈程度以及各种政治主张等。
(2)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在文化与哲学方面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为大一统文化的出现准备了条件。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伟大时代。
孔子卒于公元前479年,春秋战国的分界线是以孔子去世那一年为界限,之前的为春秋,之后的为战国。春秋时期各国的兼并与斗争,促进各国、各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不同族属间的接触与融合。经过这一时期的大变动,几百个小国逐渐并为七个大国和它们周围的十几个小国。战国时代的形势是:楚在南,赵在北,燕在东北,齐在东,秦在西,韩、魏在中间。在这七个大国中,沿黄河流域从西到东的三个大国──秦、魏、齐、在前期具有左右局势的力量。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破坏了奴隶制的旧秩序,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但战争的结果加快了统一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变革的步伐。随着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在各诸侯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新的制度终于建立起来。变法最彻底的秦国,成为各诸侯国中实力最强者,后来发展成统一的核心力量。
(3)春秋战国时期,整个文化领域表现出了百家争鸣的气象,诸子百家的思想,几乎都是发源于这一时期。这不仅在先前以及后来的文化发展过程中极为罕见,而且可以名副其实的称为中国文化史上最富有原创性的巅峰时期。许多人认为,春秋时期的种种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源泉,呈现出哲学百家争鸣,文艺百花争艳。
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形成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几经周折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宋朝时期全面上位;同时,程度不同地影响到与中国相邻的国家。诸子指孔子、老子、庄子、荀子、孟子、墨子、鬼谷子等。百家指各个学派。诸子百家有法家、儒家、道家、墨家等流派,后来对先秦学术思想派别的总称这一时期有思想的知识分子,面对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等,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和思想。各种学说、思想纷纷出现。
(4)医家
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到封建制度确立,是一个大动荡的时期。社会制度的变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意识形态、文化领域出现了新的形势,其中包括医学的发展。医家泛指所有从医的人。代表人物:扁鹊
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典籍: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五十二病方》、《导引图》等,就是此期关于经脉、医方和医疗体育的专门著作。这些医学经验、碎片化的知识,没要形成理论。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战国时出现的医学理论著作《黄帝内经》。该书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阐明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辨证施治的医疗原理;它系统总结了具有中华民族独创性的脏腑经络学说;详细记载了全身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和全身脉络、腧穴,以及它们的分布循行与针疗、刺法、刺禁等具体内容;此外,还在病因、诊断、治疗等方面总结了一系列具有指导意义的原则和方法。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都是基于临床实践的碎片化经验描述,例如:《阴阳十一脉灸经》、《五十二病方》、《导引图》等,仅仅为理论化提供了素材。到了汉朝才成为系统的理论。
《神农本草经》相传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结语】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形态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 文化的特点是异常繁荣:哲学百家争鸣;文艺百花争艳;称为中国文化史上最富有原创性的巅峰时期。
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哲学的源头,也是中医的源头,代表就是《内经》、《神农本草经》的起源,秦汉时期完成。诸子百家的思想渗入到《内经》的各个部分,是常理之中。
(二)秦汉时期,董仲舒《春秋繁露》建立了废除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儒家,相应的是:《内经》、《伤寒杂病论》的完成。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时期,这是历史发展规律决定的。是建立在总结诸侯分封制度对于生产力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国家体制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结果。只有建立起大一统的国家体制才能够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虽然国家体制等上层建筑建立起来了,但是是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大一统的意识形态、理论体系,因此,分封诸侯等奴隶社会意识形态没有完全清除,造成秦朝灭亡了(如同前苏联解体)。秦朝二世灭亡,在经过短暂的分裂之后,汉朝继之而起,并基本延续秦的制度,史称“汉承秦制”。 国家大一统,文化大一统,哲学大一统,医学大一统,适应新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这一时期形成的国家治理体系,不仅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形成了汉族、汉语、汉字、汉服等基础,也决定了以后中国文化(包括医学)的基本格局,。
秦朝在中央设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有了中央集权,才有能力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筑长城以拒外敌,凿灵渠以通水系。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中国2000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奠定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故称“百代都行秦政法”。秦朝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朝是中国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汉族在这一时期得名,汉族由于文明程度较高,在中国各兄弟民族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这是历史发展和自然形成的结果。汉以后历代的朝代名称虽有变换,但汉族作为中国主体民族的地位始终未变。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酎金夺爵加强中央集权、盐铁官营、汉武盛世、汉匈百年战争、丝绸之路。
文化上,废除了汉朝以“黄老学说、无为而治”治国的思想,积极治国;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开始重用儒术。尽管刘彻时期兼用儒、法、道、阴阳、纵横等各家人才,汉朝也一直采取集合霸道、王道的治国方针,但汉武帝对儒家的推崇,使儒家思想得到重视,并在以后逐渐成为中国历经二千年的主流思想。
早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所毁坏的很多文献 ,通过汉代学者的记录得以重现,包括五经当中的古文尚书,也是这时候发掘整理出来的。汉初的经书,全由私人传授,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经学成为学术主流,经学家也愈分愈多。由于不同学者对经书的理解与记忆有所不同,经学也被分为不同流派。
而两汉散文成就最高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史记》开创了纪传体这种以人物为中心的史书编写体例。它敢于批判、敢于歌颂的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为人们所称道。
大一统国家体制的建立,促进了大一统上层建筑的建立:大一统文化、哲学、医学的建立,对战国、秦、汉古代社会创立并巩固时期文化发展的总结,
西汉时期已经开始使用丝絮和麻造纸,是纸的远祖,而东汉时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纸。造纸术成为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东汉张衡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能够预报地震的候风地动仪。落下闳等人制定的《太初历》第一次将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公元前一世纪的《周髀算经》及东汉初年的《九章算术》则是数学领域的杰作。其中,《九章算术》是对战国、秦、汉古代社会创立并巩固时期数学发展的总结,列有分数四则运算、今有术(西方称三率法)、开平方与开立方(包括二次方程数值解法)、盈不足术(西方称双设法)、各种面积和体积公式、线性方程组解法、正负数运算的加减法则、勾股形解法(特别是勾股定理和求勾股数的方法)等筹算方法,形成了一个以筹算为中心、与古希腊数学完全不同的独立体系。汉代也是中国最早发明瓷器烧造的时代。这个时期还发明了蒸馏法、水力磨坊、现代马轭和肚带的原型、漆器、用于冶金的往复式活塞风箱、出现于汉末的独轮车、水车和吊桥。造船已经采用了防水隔舱、多重桅和船尾柱舵,并且开始使用罗盘。此外,血液循环也是首先在此时发现。两汉时期,中国的冶炼技术也有长足的发展和进步,铸钱技术成熟,如三铢钱、五铢钱等。彩绘工艺独特,如马王堆所出土的帛书彩绘,各种生活用品齐全,如有“汉代魔镜”之称的铜镜,煮盐技术也不断提高,两汉出现了蒸馏酒,酿酒水平臻于完美。农业技术大幅度提高,东汉早期出现了水排等新式灌溉工具。 [20]
在这种总结、统一春秋战国各自独立、分散文化的大背景下,《内经》、《神农本草经》在汉朝完成,形成了统一的理论。而史书记载华佗更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的医生(其真实性受到陈寅恪等的质疑)。张仲景总结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临床医学成就,撰写出《伤寒杂病论》而被尊为中华“医圣”、中医之祖。参看438页,六经的实质。
【结语】
《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形成了系统的理论,成为中医经典,奠定了中医的基本格局。
3 宋明理学与中医
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发展上的一个重大转变,也是中医学的一个重大转折。
(1)宋朝儒道佛融为一体,理学兴起
隋唐以来,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文化上的钳制与制衡,一方面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同时又以佛、道为官方意识形态的重要补充,推行三教并用的文化政策,形成了三教鼎立的局面。宋代是文化、哲学大融合的时代,理学是儒、释、道三教合流、融合的产物。
理学的开山祖周敦颐的著作《太极图说》明显地是三教融合为一的代表作。二程主张“性即理”,强调“天理”与“人欲”的对立,并通过内心的修养功夫来“窒欲”,以恢复天理,这明显地受到过佛教心性论和禅宗修持方法的影响。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是竭力排斥佛教的一个人物,但是在他的哲学思想中,无论从本体论、认识论到修持方法无不打上佛教的烙印,有人说他是“阳儒阴释”,“表儒里释”,他自己也感叹说:佛教的“克己”,“往往我儒所不及”(《朱熹语录》卷二十九)。王阳明是心学的主要代表,通观他的“良知”道德本体论及“致良知”的修养方法,与禅学的佛性论及修持方法有着很多相通之处。 [2
理学分两大流派:一称程朱理学,以 “二程”(程颢、程颐兄弟)、朱熹为代表,强调理高于一切;一称心学,以陆九渊、陈献章、湛若水、王阳明为代表,强调心是宇宙万物的主宰。今人又有三派之说:气本论一派,以张载为代表;理本论一派,以程朱为代表;心本论一派,以陆王为代表。这种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的哲学理论西方称为本体论。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本体论叫做“本根论”,它指探究天地万物产生、存在、发展变化根本原因和根本依据的学说。在认识论上,比较重视精致的先验论认识论,以格物致知为基本命题概念,讲求穷理。
2儒医产生,运用理学注释《内经》《伤寒杂病论》,整理、完善了中医经典。
晋唐时期,为医学家和病人提供疾病治疗方法和处方用药一类的集子大量出现,其中颇多编者个人的心得体会。《千金方》与《外台秘要》是集诸家医方之大成者,所收各家医方数以千计。到了宋代,大型方书之编纂工作,已非个人力所能及,政府比较重视和支持,并以官方的力量,组织学有专长的名家,进行着巨大医方的编纂整理。例如《太平圣惠方》、《和济局方》、《圣济总录》等,反映了宋代在医方整理和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
范仲淹就提出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落弟儒生和官场失意的士大夫们投身医学,于是儒医便诞生了。在理学的影响下,他们“以术为不可恃,而必推求其理”,他们不满足方证对应治疗疾病的疗效,而且探究疾病的原因、机理。首先就是用《素问》、《难经》中的理论注解《伤寒论》,特别是北宋朝廷设立的和剂局编撰、并出版的《和剂局方》,扩大了不少经方的方证范围。因为从北宋开始,整个朝野都迷信五运六气,而且朝廷每年还发布“运历”,预告该年所主运气、易生病证及其治疗方法等;所以到了宋金时,理学渗透到医学的各个领域,对于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北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八月仁宗诏令编修院置校正医书局是整理和刊印医学书籍的机构。宋以前,我国医学书籍已很丰富,但由于活字版印刷术尚未发明和广泛应用,医书多靠手抄或刻版流传,出现不少错误。校正医书局曾对《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金匮玉函经》、《脉经》、《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古代医书,进行校订印行,这对于医学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儒医用《内经》进行解释临床著作,如: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在校勘过程中,可能加入了一些新内容。例如:伤寒论、痓湿暍、辨脉法第一”与“平脉法第二等。《金匮要略》中加入的方剂更多了。
宋代新儒家就是融合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文化,理学承上启下,使得中国文化、哲学成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也促进了中医承上启下,完成了理论体系。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应运而生,成无己是第—个全面注解《伤寒论》的医家,开创以注解的方法研究《伤寒论》,他把伤寒论与内经、难经融为一体,成为“以经解经”的范本后世皆仿之,并且加入临床实践病案“以证其实”。 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一书中,运用《内》、《难》之学的理论为指导,来分析其病机、治则、方剂等,使《内经》、《难经》与《伤寒论》之间一脉相承,中医的《伤寒论》以及其他医书,穷究其理,即运用“理学中的道理”,解释临床现象、诊断治疗的道理。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在宋代都得到了校订和发行,我们看到的就是宋代校订本。
成无己是注解伤寒论第一人。许叔微(1079~1154年),宋代杰出的医学家、研究和活用《伤寒论》。著有《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普济本事方》、《普济本事方后集》传世。
六经辨证是《伤寒论》的主要内容框架,是由宋代名医朱肱在总结张仲景治病方法时提出来的。现代中医的辩证论治就来源于六经辨证。朱肱研究《伤寒论》的又一个创见,是他别开生面的以方类证,详述方药的加减之法。
3 理学对于医学的影响
(1)对刘完素的影响 刘完素,字守真,生活在北宋末年到金朝建立初期,是金元四大家之一,寒凉学派的开山鼻祖。在刘完素所代表的河间学派上来看,河间学派的治学方法、学术流派的形成、学术争论的风气这三个方面深受当时理学学派的影响。河间学派的形成模式,是直接模仿了宋明理学学派形成的模式。从刘完素的医学思想上来看,刘完素提出的著名的“火热论”就是借鉴理学中“动则属阳”的观点。他在对“火”的性质的认识中,也是吸收了理学家的思想。通过分析宋代理学思想中太极观、阴阳观、五行观对后代中医学的影响中可了解,刘完素是继承并发展了理学中的整体观及“天人合一”思想,从而构筑了自己的医学理论。同时又以理学中太极动静观,来发挥火热论体系。
(2)对张元素的影响张元素,字洁古,创立了易水学派。从易水学派的构建上来看,同河间学派一样易水学派的治学方法、学术流派的形成、学术争论的风气,深受当时理学学派的影响。从学术思想上来看,张元素著名的脏腑元气论是用理学中太极理气来阐述的。张元素用“气”之轻重厚薄的性质阐发中药药性的思想,这同宋代理学中“轻清者为天、重浊者为地”的观点不谋而合。
(3)对张从正的影响张从正,字子和金朝著名医学家,金元四大家之一,同时又是攻邪派的代表人物。张子和把他的医学理论著作冠名为《儒门事亲》,但其间并无事亲内容,这是受到宋代理学家“百行孝为先”思想的影响。张从正提出
(4)对朱丹溪的影响朱丹溪,名震亨,字彦修,元代著名医学家,金元四大家之一,同时也是滋阴派的代表人物。就朱丹溪的一生来看,朱丹溪先是修习了儒学,后改为从事医学。而他所在的时期,理学思想已经成熟,可想而知理学对他的学术思想的影响之大。通过对朱丹溪生平事迹的梳理,可了解朱丹溪的学术体系是以宋元理学观点为指导。的“古方不能尽治今病”的革新思想,同样是受到了理学家革新儒学的启发。朱丹溪的《格致余论》之书名,取自理学所言“格物致知”。后世整理他的学术经验和生平所述,冠之以《丹溪心法》。此中的“心法”,是取自《大学》中“诚意正心”之义。朱丹溪著名的“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及他的病因病机学说,均是以理学逻辑为基础而建立和发展的。不仅如此,理学中的“格物致知”、知行观、阳尊阴卑、动静观、理静而无欲的伦理观等思想,都对朱丹溪的学术思想构建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对明清时期医家的影响
(1)对张景岳的影响张景岳,字会卿,是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张景岳所倡导的新的中医宇宙本体论,是在理学家周敦颐的太极说、理学家张载的“气论”和“天人一体论”、阳明心学等理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理学中的“气一元论”、宇宙本体观和阳不足论,为张景岳的医学思想提供了自然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哲学基础。而在这两种理论的指导下,张景岳最终形成了著名的“命门学说”。
(2)对赵献可的影响赵献可,是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明代的理学思想也很好的体现在他的著作之中。赵献可命门学说深受理学家周敦颐《太极图》及《太极图·易说》影响,其著名的命门形象图则是脱胎于周敦颐的太极图。明代赵献可是根据理学中“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思想,创立了他的“命门”学说。宋金元时期是理学形成和发展成熟的时期,理学思想体系逐渐完善,并且逐渐的渗透到当时的医学当中对宋金元时期的中医学影响非常深刻。
明清时期的理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想,和中医学的结合也更加紧密。宋明理学作为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新高峰时期,同样潜移默化的渗透到不同时期著名中医家们的思想当中。或多或少的影响着,当时人们的认知和价值观。
这种理学争于前,医家争于后的现象并非是偶然的。中医也出现了内经、难经、本草经、伤寒论相互整合的思想。
4明清中医理论成熟,西方医学传入,产生了中西医汇通派。中医沿着2个方向发展。
“明清时期是中医学理论的综合汇通和深化发展阶段。标志性成果是命门理论的发展、温病理论的创新,以及大量的医学全书、丛书及类书的编撰集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理论体系。 明代关于命门学说的发展,为中医学的藏象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张介宾(字景岳)、赵献可(字养葵)等医家重视命门学说,创新对命门概念及其功能的认识。
这一时期,是中医理论的集成和深化发展阶段,出现了大批的集成性医学全书、丛书和类书,如《证治准绳》《医学纲目》《景岳全书》《张氏医通》《医宗金鉴》《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古今医统大全》《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医学心悟》《寿世保元》《医学人门》等,对后世影响深远。这一综合集成趋势,主要体现在藏象理论、病源学、温病学、本草学。
明代赵献可、张介宾等在《黄帝内经》《难经》命门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命门学说";李中梓提出"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的论断,至今仍被广泛应用。清代王清任重视解剖,提出了"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的观点,并主张"业医疗病,当先明脏腑"。
温病学派的崛起,是此时期对中医学理论的重大创新和突破。吴又可的“膜原”说,与叶天士用“卫气营血”、吴鞠通用“三焦辨证”论治温病;以及黄元御的“中气为轴”与彭子益“圆运动”等等,其实都是对本来就非一家之言的《内经》,《难经》的认识或切入点的不同而产生的学术上的纷争而已;
这一时期本草学成就巨大。《本草纲目》是一部中药学巨著,由明代李时珍所著。
自明朝万历年间西医学陆续传人我国,中西医学的争论和汇通思潮萌芽与发展。
西方医学对于中医发展的影响:张景岳的脏腑论。王清任的解剖学;李时珍、汪昂的脑主神明等等。中医教材的编写模式:基础理论与临床两部分,来源于西医教学的基础部分,临床部分。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精气神等与西医的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一致;临床部分的辨证论治与西医的诊断治疗一致。中医教材在精气学说的基础上发展出哲学基础,先是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发展为气一元论。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入,西方医学随着西方文化的东渐也开始进入了中国,一些人在学习和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时,产生了一种“民族虚无主义”思潮,也正是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他们开始排斥中医中药,使得中医药学的发展进入了低谷,步履艰难。也有一些有志之士开始寻求中西汇通的道路,并出现了一些中西汇通的大胆探索和实践者。其中像唐宗海,本着保存和发扬中医药学的愿望而提倡中西汇通,主要是以西医印证中医;还有恽铁樵,对中西医都进行过比较系统、全面的研究,主张中西汇通应该以中医为主,同时要注重实际效果。到了近代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张锡纯,他治学严谨,学有渊源,师古不泥,勤于实践,博采众长,衷中参西,敢于创新,是一位有所突破的中西医汇通代表人物。
5解放后中西医结合,产生了系统的中医教材。同时沿着2个方向发展。西化失败。
中国古代文化包括阴阳五行、中医等,经过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土地革命、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的反封建运动,把附着在其身上的封建迷信、污泥浊水、糟粕垃圾……被革命运动洗刷了千万遍,显露出其精华实质内核,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与辩证唯物论不期而遇,相互沟通,融为一体。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医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五四运动之后中国传统文化没有断裂,西方科学、文化、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经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由毛泽东思想赓续。中国传统文化、西方科学中的精华、马克思主义融为一体,就是毛泽东思想,其代表作是实践论、矛盾论。
中国革命成功之后,毛泽东思想成为新中国的主导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全国学习矛盾论、实践论,阴阳五行学说与辩证唯物论不期而遇,二者彼此相通。毛泽东提出西医学习中医,中西医结合的路线,阴阳五行学说顺理成章的成为中医理论的哲学基础,在这个无可非议的哲学基础之上,运用阴阳五行构建了五脏为基础的藏象理论、十二经脉经络学说、气血津液、精气神等中医基础理论;在临床方面完善了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等临床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完成了中药学、方剂学等理论构建。可以看出阴阳五行贯穿到中医基础、临床辨证论治、中药的四气五味等各个方面,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从哲学基础开始,贯穿到整个理论体系的始终,是迄今为止全世界都没有出现过的系统理论。中医教材是中国医学界共同努力的结果,不是哪一个人的功劳,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吸取了西医的长处而形成的系统理论。
阴阳五行;脏象经络、气血津液、精气神;辨证论治;中药、方剂,这一套完整的中医理论是在1958年之后,上世纪60年代初形成的。一直延续到1982年中医教材第五版,这个格局基本没有变化。2020年第七版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绪论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精气学说,第二节阴阳学说,第三节五行学说。这是第一次把精气学说上升到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放到了阴阳五行之上,为气一元论埋下伏笔。
改革开放之后,西方科学在中国取得了空前的地位,中国学术界出现了西化的倾向,表现在:证本质研究与中医科学化、现代化两个阶段。1 中西医结合学派提出:证本质研究,即用西方科学研究证本质,试图运用西方科学找到证的科学本质,同时运用西方科学对于中药进行了大规模的研究。与此同时,中医界按照中医自身发展规律对于证进行了规范,标志是:姚乃里的《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与邓铁涛的《证候规范》。在经典理论方面,出现了大量注解《内经》、《伤寒杂病论》以及温病的中医文献整理研究,把古代经典运用现代汉语表述出来。在临床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特别是新冠病毒感染的中医药治疗获得了巨大成功。2 中医现代化、科学化(西化)。在哲学层面,按照西方唯心唯物,把中国古代哲学规范为:《气一元论》、《理一元论》、《心一元论》;在基础理论层面,出现了:脑主神明、络病学等等。继续按照证本质研究的方向,运用西方科学方法研究中医药,其前途必然是失败。
与此同时,中医在临床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几乎所有的西医疾病都能够运用辨证论治分解为不同的临床类型,或者分阶段进行治疗。特别是新冠病毒抗疫过程中全程干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彰显出中医经典的光辉,对于中西医沟通的理论研究方面,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基础,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这时候出版《伤寒杂病论现代解读》中西医融合观系列著作第五本,正当其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医学领域内取得的第一个成果。
运用历史唯物论研究:气一元论、脑主神明、心主血液循环、脉络络病,全部是上世纪80年代之后的产物,是科学化、西化的产物,改革开放的副产品。改革开放之后西方文化、西方科学全盘传入中国,情人节、圣诞节、肯德基、三明治、日本料理……企业、商店、鞋帽、衣裤等等名称也要带上洋味。在科技界、医学界、教育界等领域去大政治化成为时髦。这些现象都是我们这一代人亲身经历的!
中医药大学教育体制西方化,中医理论西方化,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治病!近10年来理论界深深感受到中医理论发展的滞后与西方化,是中医发展的瓶颈,提出“守正创新”,首先要“守正”,提出:按照中医发展规律发展中医等,就是对于中医理论西化的反制。习近平及时提出新时代理论,就是对于改革开放后出现的问题(旧时代)进行纠正。曾经有人提出:教育救国,实践证明一成不变的全盘接受欧美的教育制度救不了中国,反而祸害了中国!中医教育就是如此,本来中医学院以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经典著作为主要教学内容,改革开放之后,承袭了西方教育制度,其结果,教育出来的学生不会用中医理论看病,培养出一大批“中医叛逆者”。
改革开放,西方医学成为主流,中医现代化、科学化、西方化,中医发展进入低谷。
运用历史唯物论研究中医历史,才能够避免:集成有缺陷、归真有变异、纳新有西化的问题,才能够界定归真与西化的界限与标准。运用西方科学方法从资料到资料,脱离社会实践、临床实践研究中医、研究中医历史,此路不通!只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中医历史,才能得到中医的真谛。
历史唯物论是对于科学主义的批判与否定。历史唯物观认为西方科学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机械唯物论产生的,西方科学也要遵循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随着社会主义的发生发展,资本主义及其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也要逐渐走向消亡。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中西医之争,你消我长,反复斗争,长期存在,相互融合,是客观规律。
【结语】
中医学的产生、发展、完善与社会进化不同阶段的生产力、国家体制、主流意识形态、主流哲学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