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燕赵中医 于 2023-2-25 14:46 编辑 7 s+ c0 Y( `( l; A, J( l( y
6 {/ E5 x* l" [0 l) S" s: Z作者简介:. |3 o0 K0 Z4 d& x0 P1 _
韩永刚,祖籍中国北京,现在英国伦敦工作。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医学基础研究所博士,师从中国工程院王永炎院士和原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高思华教授。2002年至2008年担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国际培训中心讲师,教授按摩推拿和针灸课程。2009年赴英国工作,现就职于Chelsea Natural Health Clinic和伦敦中医针灸学院。担任世界经典中医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世界中联方药量效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世界中医五运六气学会联合会理事,世界华佗医学研究会教育和学术部长,英国中医联盟学会学术部长。出版《医学传心录:名老中医治疗风湿病经验》、《医学传心录:名老中医治疗糖尿病经验》、《医学传心录:名老中医治疗脑血管病经验》、《风湿性疾病诊断治疗指南》、《妇产疾病临床常用中药指南》等中医学术著作8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临床工作2 7年,从事内科、妇科、疼痛科疾病的中医药治疗和康复保健,尤其擅长治疗男女不孕不育症,焦虑症、抑郁症等。2020年开始推广《辅行诀》,学员遍及全球。
7 b: Y @5 j- D诊所:Chelsea Natural Health Clinic
0 i7 Q5 A, ^6 e9 {地址:208 Fulham Road, Kensington and Chelsea, London SW10 9PJ
. i" Z- v5 a6 Z& i1 s: a$ X. v电话:0044+0207 352 3087
1 U- a* e. c) L, X电子邮箱: yonggang01@hotmail.com
# m: ?% j* v7 D
% `( r6 V G/ A- b5 o探秘《辅行诀》 p3 G. Y! _/ _* r
摘要:讲述了《辅行诀》的封藏以及发现、挖掘的过程;《辅行诀》是陶弘景的弟子们集陶弘景学术思想而成书;《辅行诀》的主要内容是将三大类疾病所对应的三大类处方,现存方52首;阐述了《辅行诀》的两大理论核心,“五味体用补泻除病图”和“五行五味互含药精”;总结了《辅行诀》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辅行诀;补泻;五行;五味;药精。
' l7 Q# d7 ~1 {# Z2 ^3 f一、《辅行诀》的前世今生 《辅行诀》的传奇故事始于甘肃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敦煌莫高窟,又名敦煌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 25 华里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是佛教圣地。藏经洞原属于“吴和尚洞”的一间耳室,是一位名叫洪辨的高僧平日休息和坐禅的地方。洪辨和尚去世后,这间耳室便成了纪念他的影堂,放有洪辨和尚的塑像和壁画。公元 1002 年以后的数年间,敦煌局势凶险四伏。因此,敦煌教团将洪辨和尚的影堂改造成藏经洞,在此封藏了大量的文献、法器。 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1900年6 月22日),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箓选中“吴和尚洞”,用于改建为道教太清宫,在施工过程中发现藏经洞。洞中发现藏匿近千年的从晋代到宋代末年的约5万件文物,藏经洞出土的珍贵文献与河南安阳殷墟甲骨文、汉简、明清档案的发现被称为中国近代四大发现[1]。王圆箓监守自盗,引得法国、英国、俄国、美国、日本等国的文化劫匪蜂拥而至。 1918年,湖北军马总督察、兽医师张光荣因公赴甘肃张掖采购军马,途中因遇大风,投宿敦煌千佛洞。道士王圆箓知道张光荣行医,遂推荐售卖《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绢书,说这本书是他给法国人伯希和装箱时私藏下来的。张光荣先生借阅一晚,次日以75大洋从道士手中购买《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卷子首尾基本完整。其前绘有“三皇四神二十八星宿图”。张氏视为珍宝,殁后传于其嫡孙中医师张大昌[2,3,4]。 张大昌先生家中藏书万卷,18岁开始研习中医,家藏诸书无不遍览,对《伤寒杂病论》、《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等书背诵纯熟,运用自如,悬壶济世四十余年,盛誉远播。在横扫一切的“文化大革命”中,《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原卷于1966年被毁。1974 年春天,张大昌先生以“威县赤脚医生”的名义,邮寄手抄本《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给北京东直门内的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前身)。首次献书未引起重视,仅回复“已经存档”。张大昌先生以和氏怀璧之心,于次年再次献书。这一次,中医研究院科教部把材料交给了医史文献研究室进行研究。研究室把它转交到著名中医文献学家马继兴先生手里,请他先进行文献鉴定。为了慎重起见,马继兴先生把这个手抄本交给社科院著名考古学家李学勤、张政烺先生审阅。两位考古学家很慎重地在1975年5月表达了他们的意见:“此书不是近代的伪作,但也不可能是早到梁代的作品。作为一种古籍的传抄本,还是有保存的必要”[5]。 与此同时,中国中医研究院的副院长、医史文献研究室的筹建人王雪苔先生,对此书寄予了很大重视,组织相关人士进行研究。1976年1月7日,国家科技部联合中国中医研究院在北京西苑医院召开中医专家座谈会,与会中医界耆宿岳美中、钱伯煊、赵心波、赵锡武、耿鉴庭、方药中及相关部门领导沙洪、彭杰、王雪苔等对该书进行了深入研讨。会后,王雪苔受命继续查访此书流向。之后,王雪苔先生专程前往河北威县采访80岁高龄的张大昌中医师,并且收集到两个抄本。其后,王雪苔先生以“特邀编写”的身份参与,与马继兴先生共同协作,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于1988年出版《敦煌古医籍考释》(简称“考释本”),这是《辅行诀》第一个正式刊行本。九十年代初,张大昌弟子们把张大昌的部分藏书和临床经验汇总合集而成《经法述义》,其中收录了《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即所说“经法述义”本。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委派王淑民、陶广正先生再访张大昌,收集到3个抄本,并与马继兴先生共同整理,收录于1998年江苏古籍出版社的《敦煌医药文献辑校》(简称“辑校本”)。 2008年3月,病中的王雪苔先生出版了“《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校正考证”一书,同年9月王先生因病逝世[5,6,7]。 同期,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钱超尘、赵怀舟师徒于2007年和2008年两次赴河北省邢台专区威县与张大昌先生众弟子座谈,前后共收集到 14个抄本。钱超尘、赵怀舟将总计 21 个传本进行仔细整理校勘,命名为《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传承集》,由学苑出版社出版于 2008 年出版。2009年张大昌先生的弟子衣之镖与赵怀舟先生合著了《辅行诀五藏用药法要研究》[3,8]。 & e) J- S, V3 i
二、陶弘景与《辅行诀》 陶弘景(公元452或456—536年),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道教思想家、炼丹家、医药家。他出生于仕族家庭,早年步入仕途,36岁时辞去官职,隐居茅山修道,开创了上清派茅山宗。陶弘景在茅山顶上建造一座三层楼阁,陶氏独居上层,弟子居住中间,宾客住底层。梁武帝萧衍为陶弘景在茅山建太清玄坛,他对陶弘景“恩礼愈笃,书问不绝,冠盖相望”,他每次收到陶弘景的书信都要先焚香再观看,时人称陶弘景为“山中宰相”。陶弘景晚年被迫受戒皈依佛教,一生传奇,受到了儒、道、佛三种哲学思想的影响。 陶弘景在道教史上承前启后,他全面继承了道教经教和道教学术,研究范围甚广,包括道教的养生学、神仙修炼术、外丹术以及医药学、天文历算、地理方物等方面。他一生著书很多,约 230部,其中关于医药学的书籍有 《本草经集注》、《肘后百一方》、《梦书》、《效验施用药方》、《服食草木杂药法》、《断谷秘方》、《消除三尺要法》、《服气导引》、《养性延命录》、《人间却灾患法》、《集药诀》、《登真隐诀》、《陶隐居本草》、《药总诀》、《导引养生图》、《合丹药诸法节度》、《太清诸丹集要》、《华阳陶隐居集》、《集金丹黄白药方》及 《灵方秘奥》等,可惜其中绝大多数已散失。陶弘景以“诀”字命名的著作有《集药诀》、《登真隐诀》及《药总诀》等。在以上著作中,对于中国医药学的最大贡献,除了《辅行诀》之外,当首推《本草经集注》一书,《神农本草经》正是因为陶弘景的整理而得以留存。陶弘景总结和整理了自东汉《神农本草经》产生以后的药物学成就,在原书所收 365 味药物的基础上,从自己所著的《名医别录》中挑选了365种新品种附入《神农本草经》,从而充实为730味药物,并予以一一订正、调整、分类注释,编成《本草经集注》一书[9]。他选取的365种药与《神农本草经》合编时,用红、黑二色分别写《神农本草经》与《名医别录》的内容,他开创的这种做法,为后来的医家争相学习。 笔者赞同王淑民、张永文、张濒月先生的观点,即《辅行诀》是真迹,但不是陶弘景本人而是他的弟子们的著作,成书定稿时间大约在公元 536 年到公元 650 年之间。敦煌医学卷子避“治”字讳的较多,有将“治”改为“疗”、“主”字等。但《辅行诀》大小玄武汤之“玄”字,不但不避宋始祖讳,而且不避唐高宗李治讳,多次出现“治”字。因此认为《辅行诀》的注释整理时间最迟不晚于五代。并且,《辅行诀》频频以“陶云”、“陶隐居云”、“弘景曰”等称谓提出学术思想,可见《辅行诀》作者并非陶弘景本人,而是他的弟子们集陶弘景学术思想而成书,为了尊祟本师,因此在书名下加题“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10,11]。正如同《论语》,虽然不是孔子本人亲自著作,却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 《辅行诀》继承了《汤液经法》的道家血脉,所以其著书立说的主要目的是辅助道家弟子在深山中修行,“辅行诀”顾名思义,就是给道家弟子“辅助修行的药诀”!这与张仲景做为医生,“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以治病救人为宗旨而撰写《伤寒杂病论》的目的是不同的。虽然境界稍差,但是实用性很强。
& _8 s& @; S+ W" a0 |- N, Y三、《辅行诀》的主要内容 《辅行诀》云:“陶隐居云:依《神农本经》及《桐君采药录》,上中下三品之药,凡三百六十五味,以应周天之度,四时八节之气。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三卷,为方亦三百六十五首。上品上药,为服食补益方,百二十首;中品中药,为疗疾祛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下品毒药,为杀虫辟邪痈疽等方,亦百二十五首。凡共三百六十五首也。实万代医家之规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也。今检录常情需用者六十首,备山中预防灾疾之用耳。”根据《辅行诀》书中的记载,《神农本草经》和《桐君采药录》分别载药365种,伊尹《汤液经法》载方365首,陶弘景根据这一体例,从《汤液经法》中选择了60首处方,推荐给在深山修炼的道士们用于防病祛病,可惜只有52首处方流传至今。 《辅行诀》将疾病分成三大类,相应地给予三大类相应处方。第一大类是普通的外感病和内伤杂病,分别称之为“时恙”和“夙痼”,在五运六气体系下可以称之为“气立病”和“神机病”。《辅行诀》云:“隐居曰: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例,服药数剂,必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针对这类疾病,《辅行诀》现存方包括五脏虚实病证方 ( 肝、心、心包、脾、肺、肾各有大小补泻四汤)24首,五脏误治泻方5首和救诸劳损方5首,这34首处方是第一大类处方。 第二大类疾病就是外感天行病,“弘景曰: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四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奉之。山林僻居,仓卒难防,外感之疾,日数传变,生死往往在三五日间,岂可疏忽!若能深明此数方者,则庶无蹈险之虞也。今亦录而识之。”相对应的就是二旦四神大小方(包括大小阴旦汤、大小阳旦汤、正阳旦汤、大小青龙汤、大小白虎汤、大小朱鸟汤、大小玄武汤)13首,是第二大类处方。 第三大类疾病就是猝死窍闭病,第三大类处方即救卒死方5首。 现存方总计52首。钱超尘、赵怀舟师徒通过与张大昌先生的弟子们座谈,证明《敦煌医药文献辑校》收录的小勾陈汤、大勾陈汤、小腾蛇汤、大腾蛇汤是张大昌先生本人增加,非原书所辑[8]。
P3 M9 }( j- z四、《辅行诀》的理论核心 “五味体用补泻除病图”和“五行五味互含药精”是《辅行诀》的两大理论核心,是读懂本书的关键。 《辅行诀》从《汤液经法》的365首经方中选取60 首方以备山中修道之需, 又从 60 首药方中选取25味核心中药作为必备之药物。为了解释这25味核心中药的生克制化作用,制作了“五味体用补泻除病图”。《辅行诀》对此图评价甚高: “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 关于五味补泻,《黄帝内经》有法而无方。《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继承了《汤液经法》的方药,建构了自己的六经辨证和方证体系,但没有讲《汤液经法》的制方法则。也就是说,我们虽然可以用《汤液经法》和《伤寒杂病论》的经方,但是我们不知道古圣先贤们为什么这样组方。而《辅行诀》则继承了《汤液经法》具体规范的选药组方之法[12],而且其规律具有严谨的逻辑性,这一组方规律就藏在“五味体用补泻除病图”中,可见这幅图的重要性。 $ i4 E) B) S: A% [, ~
本图呈五边形,五边为五行,每个边代表一行,每一行之内分为“体味”和“用味”,外为“化味”,五角为除病。以木为例:“体味”为酸味,“用味”为辛味,“化味”为甘味。“体”、“用”、“化”属于中国古代哲学范畴,道一元论三分法的体现。“体”是根本的、内在的、本质的,是物质基础,“用”是“体”的外在表现和功能作用,体为阴,用为阳。五行中每一行均分体和用,体和用之间的关系是相克,体克用,以木为例,体味酸克用味辛。五脏所欲为用味,以用味为补;五脏所苦为体味,以体味为泻,即“以增强五脏功能为补,以减弱脏腑功能为泻”,这与后世的“以补益气血阴阳为补,祛除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为泻”的补泻概念完全不同。“化”为变、为中,是冲和之气,阴阳相交,合而为一,是体用结合之后形成的新的物质和功能。化味从木开始,顺时针旋转,按照五行相生顺序依次列有化甘、化酸、化苦、化辛、化咸,分别表示木→辛酸化甘、火→咸苦化酸、土→辛甘化苦、金→咸酸化辛、水→苦甘化咸。从结果看,“化味”是化其所胜,即“化味”是“用味”五行属性的所克一行。 五行之间,顺时针旋转是五行相生顺序。从木开始,五行用味顺时针旋转相生,木用味辛→火用味咸→土用味甘→肺用味酸→水用味苦;同时,五行体味亦顺时针旋转相生,木体味酸→火体味苦→土体味辛→金体味咸→水体味甘。 五角除病,从木开始,顺时针旋转,按照五行相生顺序依次列有除烦、除痞、除滞、除燥、除逆。“烦”病为木之子火病之证,是阳气太过,朱丹溪谓“气有余便是火”;“痞”病为火之子脾病之证,脾土位中央,升降阴阳,若阴阳升降失常则为“痞”;“滞”病为土之子金病之证,肺金肃降不及,肺与大肠有糟粕停滞;“燥”病为金之子水病之证,是阴气不及,肾水失养;“逆”病为水之子木病之证,水不涵木,阴气逆升。可见,五角除病实际是对“救诸病误治方”5个处方(救误泻肝汤,救误泻心汤,救误泻脾汤,救误泻肺汤,救误泻肾汤)的总结。《辅行诀》原书中本图右下角有缺失,有学者将其补充为“除痉”,这是不妥的,正解应该为“除逆”。也就是说,除烦、除痞、除滞、除燥、除逆表示水木(救误泻肝汤)→苦酸除烦,木火(救误泻心汤)→辛苦除痞,火土(救误泻脾汤)→咸辛除滞,土金(救误泻肺汤)→甘咸除燥,金水(救误泻肾汤)→酸甘除逆。这是揭示五行母脏的用味和子脏的体味配合,可以除去子脏之所病。 《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曰:“然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徵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天为阳在上,地为阴在下;天之道左旋,地之道右旋,左右为天地不同的运动方向;水是阴的象征,火是阳的象征。《伤寒论》中对于“数”亦有记载: “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水火做为阴阳的象征,水的成数是6,大泻汤药味数是6味即水数;火的成数是7,大补汤药味数是7味即火数。水火代表天地阴阳,说明天地运行和补泻之道。天道为阳左旋,逆时针阳进七为补;地道为阴右旋,顺时针退六为泻。也就是顺应天阳,增强脏腑的生理功能为补(补用);顺应地阴,则减弱了脏腑的生理功为泻(补体则泻用)。 “五行五味互含药精”是《辅行诀》的第二大理论核心。如果把“五味体用补泻除病图”比喻成处方组成规律的公式,那么这25味“药中之精”,就如同公式中的字母和数字。如前所述,《辅行诀》有21个抄本,流传最广的版本的25味药精如下:“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味酸皆属金,五味(子)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蓣为水。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白术为土,竹叶为水。”经过笔者研究,这个版本的药精组成问题比较多,比如没有包含大小泻肺汤的君药葶苈子;麦门冬味甘如果归属土中金,则在《辅行诀》中多处组方规律不符等问题。 笔者强烈推荐张大昌先生的杰出弟子衣之镖先生所整理的版本。衣之镖先生笔耕不辍,出版多部《辅行诀》相关著作。笔者研究《辅行诀》,就是以衣之镖先生著作中“《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整订稿”和“《辅行诀》藏经洞本复原校订稿”为依据,也唯有依据这两个版本,才能破解《辅行诀》,获得正法正果[13,14]。《<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整订稿》:“经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可胜数。今者约列二十五种,以明五行互含之迹,变化之用。如左:味辛皆属木,桂、琅玕为之主;生姜、伏龙肝为火;附子、阳起石为土;细辛、舉石为金;干姜、雄黄为水。味咸皆属火,丹皮、凝水石为之主;大黄、禹粮石为土;葶苈子、芒硝为金;泽泻、磁石为水;旋覆花、硝石为木。味甘皆属土,人参、赤石脂为之主;甘草、石膏为金;茯苓、乳石为水;薯蓣、云母为木;炙甘草、石英为火。味酸皆属金,麦门冬、石绿为之主;枳实、白矾为水;芍药、硫黄为木;萸肉、皂矾为火;五味子、曾青为土。味苦皆属水,地黄、滑石为之主;黄芩、代赭石为木;黄连、丹砂为火;术、黄土为土;竹叶、白垩土为金。此二十五味,为诸药之精,多疗五脏六腑内损诸病,学者当深契焉。” 9 d4 K" r8 W- O! j/ J
《辅行诀》五行五味互含药精简表 | / C* X# W& I6 m7 T$ r) o
| 中 木 | 中 火 | 中 土 | 中 金 | 中 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 X# ^& G# n2 T
经整理之后的药物五行互含归类见上表。 《辅行诀》两大核心秘密,三大类疾病,三大类处方,六种组方法则。多数学者仅仅完成了最初的三分之一的内容,也就是五脏大小补泻方的部分,这样则不能窥全豹。对于五行生克,很多中医师机械理解,生只是生,克只是克,不知道生克补泻同时在发生作用。因此用相生法需要配合相克法,用相克法也要配合相生法;用补法要配合泻法,用泻法要配合补法。另外,遣药组方法则的变化应用很多,不仅仅是我们普通中医人熟知的《难经·六十九难》“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理念,还包括被大多数中医人所忽略的《难经·七十五难》“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的理念。《辅行诀》将《难经》母子补泻理论完美地付诸实践,做到方中有方,母子同治,补泻兼施。要理解这一点,需要将三大类组方组方弄通,方才能窥其真要。
% G% L/ @" c( q2 Q- l1 J五、总结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九千余字,道术并重,有法有论,方药结合,其学术价值在于: 1.《辅行诀》既继承了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主要是“藏气法时论”、“至真要大论”、“本神”、“五邪”),又保留了道家伊尹《汤液经》的重要内容,鲜明地体现了道家的医学思想。 2.《辅行诀》与《伤寒杂病论》同源而异流,道同而法异。有学者统计,通过对比《辅行诀》经方与《伤寒论》、《金匮要略》经方药物组成,可知《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桂枝汤、小建中汤、麻黄汤、小青龙汤、白虎汤、黄连阿胶汤、真武汤、矾石汤、瓜蒂散、理中丸、四逆汤、泻心汤等 12 首处方与《辅行诀》中相应处方的药味完全一致,占《辅行诀》处方总数 51 首的 23.5%;《伤寒论》、《金匮要略》方中药味有半数(含半数)以上的处方与《辅行诀》方中药味一致的处方有 31 首,占《辅行诀》处方总数 51 首的 60.8%[15,16]。 3.《辅行诀》的成书体现出经过先秦诸子百家之“九流十三家”的蓬勃发展,以方技家为基础,中医逐渐融合了道家、阴阳家、数术家等学术流派的思想和技术,中医自身学术体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4.《辅行诀》两大核心理论,三大类疾病,三大类处方,六种组方法则。分类清晰,条理清楚,法度严谨,适合临床。《伤寒论》112方,《辅行诀》现存52方,处方总数不到《伤寒论》的一半,而且自成完整体系,理法方药俱全,非常适合初学中医的医师。 5.《辅行诀》药物继承《神农本草经》,选药组方之法则继承《汤液经法》,即“五味体用补泻除病图”。其选药组方法则具有严谨的逻辑性,既立足中医(方技家),坚定执行《黄帝内经》“谨和五味”的原则;又效仿兵家,用药如用兵,遣药组方如同排兵布阵,以法用方,纪律严明,法度严谨。《辅行诀》的组方规律是全书学术特点最明显、最有特色的部分,这在其后的中医著作中难以见到。 6.《辅行诀》“五行五味体用互含”理论,深化了阴阳五行学说,将其理论具体化、实践化,先将中药以体味、用味分阴阳,继而以用味分五行大类,五行之中再分五行,从而形成“五行之中内含五行,同时蕴含阴阳”的阴阳五行复杂巨系统结构。并且,以“用味为补,体味为泻”,即“以增强脏腑功能为补,以减弱脏腑功能为泻”,这与后世的以“补益气血阴阳为补,祛除风热暑湿燥寒六淫邪气为泻”的补泻概念完全不同。 7.生中有克,克中有生,《辅行诀》与《伤寒论》、《千金方》的等古中医经典共同用药规律之一是补泻兼施,寒热并用。《辅行诀》还根据《难经·七十五难》“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的理念,演化为“实者泻其母”和“虚者补其子”的治则,从而将《难经》母子补泻理论完美地付诸实践,做到了方中有方,母子同治。 综上所述,《辅行诀》一书不但与中医四大经典《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还有自身鲜明的学术特色。 本文以曹东义老师的一段话做为结束语:“传承这部著作的人,虽然目前以张大昌先生的弟子为主,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传承者绝不会只限于这20多人,它必将会成为一个学术流派,因为它具有穿越时空的学术能量。”[5] ' Z+ a8 L9 Y0 ] Y+ y
参考文献 [1]钱超尘.《汤液经法》、《伤寒论》、《辅行诀》古今谈(续完).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3(7):439-444. [2]钱超尘.《汤液经法》、《伤寒论》、《辅行诀》古今谈.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 3(6):311-315. [3]钱超尘.《伤寒论》源于《汤液经法》.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2:1-4. [4]王淑民.《汤液经法》传承文献考.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届医古文学术会议论文集.2006-05. [5]曹东义.横空出世《辅行诀》,质疑声中四十年.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4,37(5):6-10. [6]刘嵩隐.《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争议与探究.中国中医药报.2016年12月2日第008版. [7]李应存,史正刚.敦煌医学卷子《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概况与医方释要.中医药通报.2007(03):. [8]钱超尘,赵怀舟.《辅行诀》抄本寻踪.河南中医.2009,29,(9): 833-835. [9]刘永明.从敦煌遗书看道教的医药学贡献——以《辅行诀》和《本草经集注》为核心.中国道教.2009,(2):8-13. [10]王淑民.敦煌卷子《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考.上海中医药杂志.1991(3):36-39. [11]张永文,沈思钰,蔡辉.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与陶弘景关系考.河北中医.2010,32(3):433-435. [12]刘永明.《辅行诀》所载《汤液经法》考论.敦煌研究.2010,(3):60-69. [13]衣之镖,赵怀舟,衣玉品.《<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校注讲疏》.学苑出版社.2009. [14]衣之镖.《<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临证心得录》.学苑出版社.2011. [15]李汪洋.《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对《黄帝内经》相关理论的继承及组方原则.2011. [16]蒋国鹏.基于辅行诀脏腑用药式比较下的因势利导思维在经方配伍中运用规律的探讨.2011. 8 N% F5 c0 E- l, Y2 U
作者简介:韩永刚,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医学基础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师从中国工程院王永炎院士和原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高思华教授。2009 年赴英国工作至今,目前在Chelsea Natural Health Clinic 和Holistic Health Clinic 行医。担任欧洲中医五运六气学会副会长,世界经典中医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世界中联方药量效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世界中联态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世界中医五运六气学会联合会理事,世界华佗医学研究会教育和学术部长,英国中国联盟学会学术理事。 Email:yonggang01@hotmail.com. 微信:yonggang01。
0 g& \. X7 S# F) }6 c t0 [4 p6 _ |5 {
/ [. L5 z5 I' l5 A1 r
) b+ w% L& l/ X7 r8 B2 n% \4 }+ E1 \1 I, X0 |, r
! G! M1 f) X7 L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