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燕赵中医

查看: 5912|回复: 6

旅英中医学者韩永刚博士对《辅行诀》研究的系列文章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54
发表于 2023-2-12 20: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燕赵中医 于 2023-2-25 14:46 编辑 7 s+ c0 Y( `( l; A, J( l( y

6 {/ E5 x* l" [0 l) S" s: Z作者简介:. |3 o0 K0 Z4 d& x0 P1 _
韩永刚,祖籍中国北京,现在英国伦敦工作。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医学基础研究所博士,师从中国工程院王永炎院士和原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高思华教授。2002年至2008年担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国际培训中心讲师,教授按摩推拿和针灸课程。2009年赴英国工作,现就职于Chelsea Natural Health Clinic和伦敦中医针灸学院。担任世界经典中医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世界中联方药量效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世界中医五运六气学会联合会理事,世界华佗医学研究会教育和学术部长,英国中医联盟学会学术部长。出版《医学传心录:名老中医治疗风湿病经验》、《医学传心录:名老中医治疗糖尿病经验》、《医学传心录:名老中医治疗脑血管病经验》、《风湿性疾病诊断治疗指南》、《妇产疾病临床常用中药指南》等中医学术著作8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临床工作27年,从事内科、妇科、疼痛科疾病的中医药治疗和康复保健,尤其擅长治疗男女不孕不育症,焦虑症、抑郁症等。2020年开始推广《辅行诀》,学员遍及全球。
7 b: Y  @5 j- D诊所:Chelsea Natural Health Clinic
0 i7 Q5 A, ^6 e9 {地址:208 Fulham Road, Kensington and Chelsea, London SW10 9PJ
. i" Z- v5 a6 Z& i1 s: a$ X. v电话:0044+0207 352 3087
1 U- a* e. c) L, X电子邮箱:yonggang01@hotmail.com

# m: ?% j* v7 D
% `( r6 V  G/ A- b5 o
探秘《辅行诀》
  p3 G. Y! _/ _* r
摘要:讲述了《辅行诀》的封藏以及发现、挖掘的过程;《辅行诀》是陶弘景的弟子们集陶弘景学术思想而成书;《辅行诀》的主要内容是将三大类疾病所对应的三大类处方,现存方52首;阐述了《辅行诀》的两大理论核心,“五味体用补泻除病图”和“五行五味互含药精”;总结了《辅行诀》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辅行诀;补泻;五行;五味;药精。

' l7 Q# d7 ~1 {# Z2 ^3 f
一、《辅行诀》的前世今生
《辅行诀》的传奇故事始于甘肃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敦煌莫高窟,又名敦煌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 25 华里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是佛教圣地。藏经洞原属于“吴和尚洞”的一间耳室,是一位名叫洪辨的高僧平日休息和坐禅的地方。洪辨和尚去世后,这间耳室便成了纪念他的影堂,放有洪辨和尚的塑像和壁画。公元 1002 年以后的数年间,敦煌局势凶险四伏。因此,敦煌教团将洪辨和尚的影堂改造成藏经洞,在此封藏了大量的文献、法器。
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1900年6 月22日),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箓选中“吴和尚洞”,用于改建为道教太清宫,在施工过程中发现藏经洞。洞中发现藏匿近千年的从晋代到宋代末年的约5万件文物,藏经洞出土的珍贵文献与河南安阳殷墟甲骨文、汉简、明清档案的发现被称为中国近代四大发现1]。王圆箓监守自盗,引得法国、英国、俄国、美国、日本等国的文化劫匪蜂拥而至。
1918年,湖北军马总督察、兽医师张光荣因公赴甘肃张掖采购军马,途中因遇大风,投宿敦煌千佛洞。道士王圆箓知道张光荣行医,遂推荐售卖《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绢书,说这本书是他给法国人伯希和装箱时私藏下来的。张光荣先生借阅一晚,次日以75大洋从道士手中购买《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卷子首尾基本完整。其前绘有“三皇四神二十八星宿图”。张氏视为珍宝,殁后传于其嫡孙中医师张大昌2,3,4]
张大昌先生家中藏书万卷,18岁开始研习中医,家藏诸书无不遍览,对《伤寒杂病论》、《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等书背诵纯熟,运用自如,悬壶济世四十余年,盛誉远播。在横扫一切的“文化大革命”中,《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原卷于1966年被毁。1974 年春天,张大昌先生以“威县赤脚医生”的名义,邮寄手抄本《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给北京东直门内的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前身)。首次献书未引起重视,仅回复“已经存档”。张大昌先生以和氏怀璧之心,于次年再次献书。这一次,中医研究院科教部把材料交给了医史文献研究室进行研究。研究室把它转交到著名中医文献学家马继兴先生手里,请他先进行文献鉴定。为了慎重起见,马继兴先生把这个手抄本交给社科院著名考古学家李学勤、张政烺先生审阅。两位考古学家很慎重地在1975年5月表达了他们的意见:“此书不是近代的伪作,但也不可能是早到梁代的作品。作为一种古籍的传抄本,还是有保存的必要”5]
与此同时,中国中医研究院的副院长、医史文献研究室的筹建人王雪苔先生,对此书寄予了很大重视,组织相关人士进行研究。1976年1月7日,国家科技部联合中国中医研究院在北京西苑医院召开中医专家座谈会,与会中医界耆宿岳美中、钱伯煊、赵心波、赵锡武、耿鉴庭、方药中及相关部门领导沙洪、彭杰、王雪苔等对该书进行了深入研讨。会后,王雪苔受命继续查访此书流向。之后,王雪苔先生专程前往河北威县采访80岁高龄的张大昌中医师,并且收集到两个抄本。其后,王雪苔先生以“特邀编写”的身份参与,与马继兴先生共同协作,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于1988年出版《敦煌古医籍考释》(简称“考释本”),这是《辅行诀》第一个正式刊行本。九十年代初,张大昌弟子们把张大昌的部分藏书和临床经验汇总合集而成《经法述义》,其中收录了《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即所说“经法述义”本。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委派王淑民、陶广正先生再访张大昌,收集到3个抄本,并与马继兴先生共同整理,收录于1998年江苏古籍出版社的《敦煌医药文献辑校》(简称“辑校本”)。
2008年3月,病中的王雪苔先生出版了“《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校正考证”一书,同年9月王先生因病逝世5,6,7]
同期,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钱超尘、赵怀舟师徒于2007年和2008年两次赴河北省邢台专区威县与张大昌先生众弟子座谈,前后共收集到 14个抄本。钱超尘、赵怀舟将总计 21 个传本进行仔细整理校勘,命名为《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传承集》,由学苑出版社出版于 2008 年出版。2009年张大昌先生的弟子衣之镖与赵怀舟先生合著了《辅行诀五藏用药法要研究3,8]
& e) J- S, V3 i
二、陶弘景与《辅行诀》
陶弘景(公元452或456—536年),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道教思想家、炼丹家、医药家。他出生于仕族家庭,早年步入仕途,36岁时辞去官职,隐居茅山修道,开创了上清派茅山宗。陶弘景在茅山顶上建造一座三层楼阁,陶氏独居上层,弟子居住中间,宾客住底层。梁武帝萧衍为陶弘景在茅山建太清玄坛,他对陶弘景“恩礼愈笃,书问不绝,冠盖相望”,他每次收到陶弘景的书信都要先焚香再观看,时人称陶弘景为“山中宰相”。陶弘景晚年被迫受戒皈依佛教,一生传奇,受到了儒、道、佛三种哲学思想的影响。
陶弘景在道教史上承前启后,他全面继承了道教经教和道教学术,研究范围甚广,包括道教的养生学、神仙修炼术、外丹术以及医药学、天文历算、地理方物等方面。他一生著书很多, 230部,其中关于医药学的书籍有 《本草经集注》、《肘后百一方》、《梦书》、《效验施用药方》、《服食草木杂药法》、《断谷秘方》、《消除三尺要法》、《服气导引》、《养性延命录》、《人间却灾患法》、《集药诀》、《登真隐诀》、《陶隐居本草》、《药总诀》、《导引养生图》、《合丹药诸法节度》、《太清诸丹集要》、《华阳陶隐居集》、《集金丹黄白药方》及 《灵方秘奥》等,可惜其中绝大多数已散失。陶弘景以“诀”字命名的著作有《集药诀》、《登真隐诀》及《药总诀》等。在以上著作中,对于中国医药学的最大贡献,除了《辅行诀》之外,当首推《本草经集注》一书,《神农本草经》正是因为陶弘景的整理而得以留存。陶弘景总结和整理了自东汉《神农本草经》产生以后的药物学成就,在原书所收 365 味药物的基础上,从自己所著的《名医别录》中挑选了365种新品种附入《神农本草经》,从而充实为730味药物,并予以一一订正、调整、分类注释,编成《本草经集注》一书9]。他选取的365种药与《神农本草经》合编时,用红、黑二色分别写《神农本草经》与《名医别录》的内容,他开创的这种做法,为后来的医家争相学习。
笔者赞同王淑民、张永文、张濒月先生的观点,即《辅行诀》是真迹,但不是陶弘景本人而是他的弟子们的著作,成书定稿时间大约在公元 536 年到公元 650 年之间。敦煌医学卷子避“治”字讳的较多有将“治”改为“疗”、“主”字等。但《辅行诀》大小玄武汤之“玄”字,不但不避宋始祖讳,而且不避唐高宗李治讳,多次出现“治”字。因此认为《辅行诀》的注释整理时间最迟不晚于五代。并且《辅行诀》频频以“陶云”、“陶隐居云”、“弘景曰”等称谓提出学术思想,可见《辅行诀》作者并非陶弘景本人,而是他的弟子们集陶弘景学术思想而成书,为了尊祟本师,因此在书名下加题“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10,11]。正如同《论语》,虽然不是孔子本人亲自著作,却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
《辅行诀》继承了《汤液经法》的道家血脉,所以其著书立说的主要目的是辅助道家弟子在深山中修行,“辅行诀”顾名思义,就是给道家弟子“辅助修行的药诀”!这与张仲景做为医生,“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以治病救人为宗旨而撰写《伤寒杂病论》的目的是不同的。虽然境界稍差,但是实用性很强。

& _8 s& @; S+ W" a0 |- N, Y
三、《辅行诀》的主要内容
《辅行诀》云:陶隐居云:依《神农本经》及《桐君采药录》,上中下三品之药,凡三百六十五味,以应周天之度,四时八节之气。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三卷,为方亦三百六十五首。上品上药,为服食补益方,百二十首;中品中药,为疗疾祛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下品毒药,为杀虫辟邪痈疽等方,亦百二十五首。凡共三百六十五首也。实万代医家之规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也。今检录常情需用者六十首,备山中预防灾疾之用耳。根据《辅行诀》书中的记载,《神农本草经》和《桐君采药录》分别载药365种,伊尹《汤液经法》载方365首,陶弘景根据这一体例,从《汤液经法》中选择了60首处方,推荐给在深山修炼的道士们用于防病祛病,可惜只有52首处方流传至今。
《辅行诀》将疾病分成三大类,相应地给予三大类相应处方。第一大类是普通的外感病和内伤杂病,分别称之为“时恙”和“夙痼”,在五运六气体系下可以称之为“气立病”和“神机病”。《辅行诀》云:“隐居曰: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例,服药数剂,必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针对这类疾病,《辅行诀》现存方包括五脏虚实病证方 ( 肝、心、心包、脾、肺、肾各有大小补泻四汤)24首,五脏误治泻方5首和救诸劳损方5首,这34首处方是第一大类处方。
第二大类疾病就是外感天行病,“弘景曰: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四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奉之。山林僻居,仓卒难防,外感之疾,日数传变,生死往往在三五日间,岂可疏忽!若能深明此数方者,则庶无蹈险之虞也。今亦录而识之。”相对应的就是二旦四神大小方(包括大小阴旦汤、大小阳旦汤、正阳旦汤、大小青龙汤、大小白虎汤、大小朱鸟汤、大小玄武汤)13首,是第二大类处方。
第三大类疾病就是猝死窍闭病,第三大类处方即救卒死方5首。
现存方总计52首。钱超尘、赵怀舟师徒通过与张大昌先生的弟子们座谈,证明《敦煌医药文献辑校》收录的小勾陈汤、大勾陈汤、小腾蛇汤、大腾蛇汤是张大昌先生本人增加,非原书所辑8]

  P3 M9 }( j- z
四、《辅行诀》的理论核心
“五味体用补泻除病图”和“五行五味互含药精”是《辅行诀》的两大理论核心,是读懂本书的关键。
《辅行诀》从《汤液经法》的365首经方中选取60 首方以备山中修道之需, 又从 60 首药方中选取25味核心中药作为必备之药物。为了解释这25味核心中药的生克制化作用,制作了“五味体用补泻除病图”。《辅行诀》对此图评价甚高: “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
关于五味补泻,《黄帝内经》有法而无方。《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继承了《汤液经法》的方药,建构了自己的六经辨证和方证体系,但没有讲《汤液经法》的制方法则。也就是说,我们虽然可以用《汤液经法》和《伤寒杂病论》的经方,但是我们不知道古圣先贤们为什么这样组方。而《辅行诀》则继承了《汤液经法》具体规范的选药组方之法12],而且其规律具有严谨的逻辑性,这一组方规律就藏在“五味体用补泻除病图”中,可见这幅图的重要性。
$ i4 E) B) S: A% [, ~
本图呈五边形,五边为五行,每个边代表一行,每一行之内分为“体味”和“用味”,外为“化味”,五角为除病。以木为例:“体味”为酸味,“用味”为辛味,“化味”为甘味。“体”、“用”、“化”属于中国古代哲学范畴,道一元论三分法的体现。“体”是根本的、内在的、本质的,是物质基础,“用”是“体”的外在表现和功能作用,体为阴,用为阳。五行中每一行均分体和用,体和用之间的关系是相克,体克用,以木为例,体味酸克用味辛。五脏所欲为用味,以用味为补;五脏所苦为体味,以体味为泻,即“以增强五脏功能为补,以减弱脏腑功能为泻”,这与后世的“以补益气血阴阳为补,祛除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为泻”的补泻概念完全不同。“化”为变、为中,是冲和之气,阴阳相交,合而为一,是体用结合之后形成的新的物质和功能。化味从木开始,顺时针旋转,按照五行相生顺序依次列有化甘、化酸、化苦、化辛、化咸,分别表示木→辛酸化甘、火→咸苦化酸、土→辛甘化苦、金→咸酸化辛、水→苦甘化咸。从结果看,“化味”是化其所胜,即“化味”是“用味”五行属性的所克一行。
五行之间,顺时针旋转是五行相生顺序。从木开始,五行用味顺时针旋转相生,木用味辛→火用味咸→土用味甘→肺用味酸→水用味苦;同时,五行体味亦顺时针旋转相生,木体味酸→火体味苦→土体味辛→金体味咸→水体味甘。
五角除病,从木开始,顺时针旋转,按照五行相生顺序依次列有除烦、除痞、除滞、除燥、除逆。“烦”病为木之子火病之证,是阳气太过,朱丹溪谓“气有余便是火”;“痞”病为火之子脾病之证,脾土位中央,升降阴阳,若阴阳升降失常则为“痞”;“滞”病为土之子金病之证,肺金肃降不及,肺与大肠有糟粕停滞;“燥”病为金之子水病之证,是阴气不及,肾水失养;“逆”病为水之子木病之证,水不涵木,阴气逆升。可见,五角除病实际是对“救诸病误治方”5个处方(救误泻肝汤,救误泻心汤,救误泻脾汤,救误泻肺汤,救误泻肾汤)的总结。《辅行诀》原书中本图右下角有缺失,有学者将其补充为“除痉”,这是不妥的,正解应该为“除逆”。也就是说,除烦、除痞、除滞、除燥、除逆表示水木(救误泻肝汤)→苦酸除烦,木火(救误泻心汤)→辛苦除痞,火土(救误泻脾汤)→咸辛除滞,土金(救误泻肺汤)→甘咸除燥,金水(救误泻肾汤)→酸甘除逆。这是揭示五行母脏的用味和子脏的体味配合,可以除去子脏之所病。
《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曰:“然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徵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天为阳在上,地为阴在下;天之道左旋,地之道右旋,左右为天地不同的运动方向;水是阴的象征,火是阳的象征。《伤寒论》中对于“数”亦有记载: “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水火做为阴阳的象征,水的成数是6,大泻汤药味数是6味即水数;火的成数是7,大补汤药味数是7味即火数。水火代表天地阴阳,说明天地运行和补泻之道。天道为阳左旋,逆时针阳进七为补;地道为阴右旋,顺时针退六为泻。也就是顺应天阳,增强脏腑的生理功能为补(补用);顺应地阴,则减弱了脏腑的生理功为泻(补体则泻用)。
“五行五味互含药精”是《辅行诀》的第二大理论核心。如果把“五味体用补泻除病图”比喻成处方组成规律的公式,那么这25味“药中之精”,就如同公式中的字母和数字。如前所述,《辅行诀》21个抄本,流传最广的版本的25味药精如下:“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味酸皆属金,五味(子)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蓣为水。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白术为土,竹叶为水。”经过笔者研究,这个版本的药精组成问题比较多,比如没有包含大小泻肺汤的君药葶苈子;麦门冬味甘如果归属土中金,则在《辅行诀》中多处组方规律不符等问题。
笔者强烈推荐张大昌先生的杰出弟子衣之镖先生所整理的版本。衣之镖先生笔耕不辍,出版多部《辅行诀》相关著作。笔者研究《辅行诀》,就是以衣之镖先生著作中“《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整订稿”和“《辅行诀》藏经洞本复原校订稿”为依据,也唯有依据这两个版本,才能破解《辅行诀》,获得正法正果13,14]。《<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整订稿》:“经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可胜数。今者约列二十五种,以明五行互含之迹,变化之用。如左:味辛皆属木,桂、琅玕为之主;生姜、伏龙肝为火;附子、阳起石为土;细辛、舉石为金;干姜、雄黄为水。味咸皆属火,丹皮、凝水石为之主;大黄、禹粮石为土;葶苈子、芒硝为金;泽泻、磁石为水;旋覆花、硝石为木。味甘皆属土,人参、赤石脂为之主;甘草、石膏为金;茯苓、乳石为水;薯蓣、云母为木;炙甘草、石英为火。味酸皆属金,麦门冬、石绿为之主;枳实、白矾为水;芍药、硫黄为木;萸肉、皂矾为火;五味子、曾青为土。味苦皆属水,地黄、滑石为之主;黄芩、代赭石为木;黄连、丹砂为火;术、黄土为土;竹叶、白垩土为金。此二十五味,为诸药之精,多疗五脏六腑内损诸病,学者当深契焉。”
9 d4 K" r8 W- O! j/ J
《辅行诀》五行五味互含药精简表
/ C* X# W& I6 m7 T$ r) o
桂枝
琅玕
伏龙肝
附子
阳起石
细辛
舉石
雄黄
旋覆花
硝石
丹皮
凝水石
大黄
禹粮石
葶苈子
芒硝
泽泻
磁石
薯蓣
云母
甘草
石英
人参
赤石脂
甘草
石膏
茯苓
乳石
芍药
硫黄
萸肉
皂矾
五味子
曾青
麦门冬
石绿
枳实
白矾
黄芩
代赭石
黄连
丹砂
白术
黄土
竹叶
白垩土
地黄
滑石
( R+ X# ^& G# n2 T
经整理之后的药物五行互含归类见上表。
《辅行诀》两大核心秘密,三大类疾病,三大类处方,六种组方法则。多数学者仅仅完成了最初的三分之一的内容,也就是五脏大小补泻方的部分,这样则不能窥全豹。对于五行生克,很多中医师机械理解,生只是生,克只是克,不知道生克补泻同时在发生作用。因此用相生法需要配合相克法,用相克法也要配合相生法;用补法要配合泻法,用泻法要配合补法。另外,遣药组方法则的变化应用很多,不仅仅是我们普通中医人熟知的《难经·六十九难》“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理念,还包括被大多数中医人所忽略的《难经·七十五难》“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的理念。《辅行诀》将《难经》母子补泻理论完美地付诸实践,做到方中有方,母子同治,补泻兼施。要理解这一点,需要将三大类组方组方弄通,方才能窥其真要。

% G% L/ @" c( q2 Q- l1 J
五、总结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九千余字,道术并重,有法有论,方药结合,其学术价值在于:
1.《辅行诀》既继承了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主要是“藏气法时论”、“至真要大论“本神”、“五邪”),又保留了道家伊尹《汤液经》的重要内容,鲜明地体现了道家的医学思想。
2.《辅行诀》与《伤寒杂病论》同源而异流,道同而法异。有学者统计,通过对比《辅行诀》经方与《伤寒论》、《金匮要略》经方药物组成,可知《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桂枝汤、小建中汤、麻黄汤、小青龙汤、白虎汤、黄连阿胶汤、真武汤、矾石汤、瓜蒂散、理中丸、四逆汤、泻心汤等 12 首处方与《辅行诀》中相应处方的药味完全一致,占《辅行诀》处方总数 51 首的 23.5%;《伤寒论》、《金匮要略》方中药味有半数(含半数)以上的处方与《辅行诀》方中药味一致的处方有 31 首,占《辅行诀》处方总数 51 首的 60.8%15,16]
3.《辅行诀》的成书体现出经过先秦诸子百家之“九流十三的蓬勃发展,以方技家为基础,中医逐渐融合了道家、阴阳家、数术家等学术流派的思想和技术,中医自身学术体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4.《辅行诀》两大核心理论,三大类疾病,三大类处方,六种组方法则。分类清晰,条理清楚,法度严谨,适合临床。《伤寒论》112方,《辅行诀》现存52方,处方总数不到《伤寒论》的一半,而且自成完整体系,理法方药俱全,非常适合初学中医的医师。
5.《辅行诀》药物继承《神农本草经》,选药组方之法则继承《汤液经法》,即“五味体用补泻除病图”。其选药组方法则具有严谨的逻辑性,既立足中医(方技家),坚定执行《黄帝内经》“谨和五味”的原则;又效仿兵家,用药如用兵,遣药组方如同排兵布阵,以法用方,纪律严明,法度严谨。《辅行诀》的组方规律是全书学术特点最明显、最有特色的部分,这在其后的中医著作中难以见到。
6.《辅行诀》五行五味体用互含”理论,深化了阴阳五行学说,将其理论具体化、实践化,先将中药以体味、用味分阴阳,继而以用味分五行大类,五行之中再分五行,从而形成“五行之中内含五行,同时蕴含阴阳”的阴阳五行复杂巨系统结构。并且,以用味为补,体味为泻,即以增强脏腑功能为补,以减弱脏腑功能为泻,这与后世的以补益气血阴阳为补,祛除风热暑湿燥寒六淫邪气为泻的补泻概念完全不同。
7.生中有克,克中有生,《辅行诀》与《伤寒论》、《千金方》的等古中医经典共同用药规律之一是补泻兼施,寒热并用。《辅行诀》还根据《难经·七十五难》“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的理念,演化为“实者泻其母”和“虚者补其子”的治则,从而将《难经》母子补泻理论完美地付诸实践,做到了方中有方,母子同治。
综上所述,《辅行诀》一书不但与中医四大经典《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还有自身鲜明的学术特色。
本文以曹东义老师的一段话做为结束语:传承这部著作的人,虽然目前以张大昌先生的弟子为主,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传承者绝不会只限于这20多人,它必将会成为一个学术流派,因为它具有穿越时空的学术能量5]
' Z+ a8 L9 Y0 ]  Y+ y
参考文献
1]钱超尘.《汤液经法》、《伤寒论》、《辅行诀》古今谈(续完).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3(7):439-444.
[2]钱超尘.《汤液经法》、《伤寒论》、《辅行诀》古今谈.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 3(6):311-315.
[3]钱超尘.《伤寒论》源于《汤液经法》.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2:1-4.
[4]王淑民.《汤液经法》传承文献考.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届医古文学术会议论文集.2006-05.
[5]曹东义.横空出世《辅行诀》,质疑声中四十年.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4,37(5):6-10.
[6]刘嵩隐.《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争议与探究.中国中医药报.2016年12月2日第008版.
[7]李应存,史正刚.敦煌医学卷子《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概况与医方释要.中医药通报.2007(03):.
[8]钱超尘,赵怀舟.《辅行诀》抄本寻踪.河南中医.2009,29,(9): 833-835.
[9]刘永明.从敦煌遗书看道教的医药学贡献——以《辅行诀》和《本草经集注》为核心.中国道教.2009,(2):8-13.
[10]王淑民.敦煌卷子《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考.上海中医药杂志.1991(3):36-39.
[11]张永文,沈思钰,蔡辉.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与陶弘景关系考.河北中医.2010,32(3):433-435.
[12]刘永明.《辅行诀》所载《汤液经法》考论.敦煌研究.2010,(3):60-69.
[13]衣之镖,赵怀舟,衣玉品.<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校注讲疏》.学苑出版社.2009.
[14]衣之镖.<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临证心得录》.学苑出版社.2011.
[15]李汪洋.《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对《黄帝内经》相关理论的继承及组方原则.2011.
[16]蒋国鹏.基于辅行诀脏腑用药式比较下的因势利导思维在经方配伍中运用规律的探讨.2011.
8 N% F5 c0 E- l, Y2 U
作者简介:韩永刚,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医学基础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师从中国工程院王永炎院士和原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高思华教授。2009 年赴英国工作至今,目前在Chelsea Natural Health Clinic 和Holistic Health Clinic 行医。担任欧洲中医五运六气学会副会长,世界经典中医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世界中联方药量效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世界中联态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世界中医五运六气学会联合会理事,世界华佗医学研究会教育和学术部长,英国中国联盟学会学术理事。
Email:yonggang01@hotmail.com. 微信:yonggang01。

0 g& \. X7 S# F) }6 c  t0 [4 p6 _  |5 {

/ [. L5 z5 I' l5 A1 r
) b+ w% L& l/ X7 r8 B2 n% \4 }+ E1 \1 I, X0 |, r

! G! M1 f) X7 L  m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54
 楼主| 发表于 2023-2-12 20: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燕赵中医 于 2023-2-25 14:41 编辑
( S# U# a. [3 e. B6 B! }
' ^2 K6 B, ]( d5 E$ B中医第五大经典
: m! L5 V1 P" |  n( S——论《辅行诀》的理论和临床价值
  q3 z( d6 G5 i韩永刚
6 b9 Y( ?9 o1 z! bChelsea Natural Health, 208 Fulham Road,London SW10 9PJ.
; k' N: @' \; M% F$ u  [$ ~: j5 S& w; n+ \# d
摘要:中医融合了诸子百家中的儒家、道家、阴阳家、数术家、杂家、兵家等学术流派的思想和技术,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自身学术体系,《辅行诀》的成书是这一成果的集中体现。《辅行诀》传承了秦汉中医四大流派中的医经派、经方派和神仙派的三派精华,与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伤寒杂病论》密切相关;《辅行诀》的独特价值体现在独特的“五味与五脏的对应关系”,“以增强脏腑功能为补,以减弱脏腑功能为泻”的独特补泻内涵,五行互含药精与五行五味体用补泻,能够破解经方组方规律的“汤液经法图”,味少而精的精准组方,独特的“火土一家”和“水土合德”的理论。《辅行诀》的理论具有明显的原创性、完整性、系统性和独特性,能有效指导临床,其价值足以做为中医第五大经典。
; I# l& p- k5 v! [0 J( u( r7 k2 n3 m% `- W* ~2 i6 F& @* j
关键词:辅行诀;诸子;百家;五行;五味;补泻;药精;经方。. x/ |1 p) v( _$ _  c) H
- y' K+ H* P' E! V
1918年,《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在隐匿了大约900年之后,在甘肃敦煌藏经洞重现天日,横空出世!在接下来的100多年,《辅行诀》一书在中医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从隐学到显学,逐渐形成了“辅行诀流派”,其价值和影响可以媲美“红学”,因此本书也被称为“中医界的《红楼梦》”。本文旨在诠释《辅行诀》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医经典理论的关系,揭示其宝贵价值。8 A2 p( H4 T3 B) a9 c2 {2 @  g
" C+ ^$ L) n1 Y8 g
一、《辅行诀》与诸子百家学术思想1 I  ~6 b1 g; y8 j5 |' I8 E
诸子百家是“诸子”和“百家”的合称。先秦时期将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称为“子”。“诸子”是指学术流派的代表人物,如孔子、老子、邹子、墨子、苏子、韩非子等。“百家”是指先秦时期的各个学术流派,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
5 b" ~# w* U! H' v" P6 V) P9 R% N: L《汉书&#12539;艺文志》曰:“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司徒掌教育);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史官掌纪录典籍);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羲和掌星历);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理官掌刑法);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礼官掌礼秩);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清庙之守掌祀典);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行人掌朝觐聘问);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议官乃谏官议郎);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神农、后稷教民稼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稗官乃小官)。”可见,“百家”的起源与古代皇家的官职设置有关。
5 z" j' u6 p' z  Z! q% J5 j8 h“百家”,在《汉书·艺文志》中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百家”中成系统、有比较大影响力的是“九流十家”。
% `8 U$ g/ N# P"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将“百家”首次划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等六家。后来,刘歆在《七略》中,又在司马谈划分的基础上,增加“纵横、杂、农、小说”等为十家。
% Z2 z6 y) a7 X班固《汉书·艺文志》将先汉学术分为“六略”,即: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其中,“诸子略”又将诸子划分为“九流十家”。名称及顺序如下: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班固认为:“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除去“小说家”,将剩下的九家称为“九流”。因此而有“九流十家 ”的说法。后世的“三教九流”也与此有关。, [; ~/ {8 D  ~4 A- \
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共同被誉为中国近代四大史学家的吕思勉先生在《先秦学术概论》一书中再增“兵、医”,认为:“故论先秦学术,实可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兵、医,十二家也。”吕思勉先生将阴阳家和数术家并称,实际上这两家还是有比较大的区别。
" B/ W0 E( f  U% M$ p% S' Y3 v邹衍是阴阳家创始人,其学术对于道家、医家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数术家分为天文家、历谱家、五行家、蓍龟家、杂占家、形法家六大派。《汉书·艺文志》中的“六略”有专门的“数术略”。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将数术家与阴阳家区分开。这样,先秦主要学术流派是“九流十三家”。
2 m) x1 U% l' O, d+ ?. z+ j* Q- r
九流十三家代表人物和著作+ d- H- [: \% |% Y" W
十三家        代表人物        代表著作
! G! Z8 X: k: Q6 R" \儒家        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 d2 J- c1 h"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L6 t  q3 {7 o1 ?
道家        伊尹、老子、庄子、列子        《伊尹》、《汤液经法》、《道德经》、《庄子》、《冲虚经》, B2 D7 ^8 H2 P+ O! O7 P
阴阳家        邹衍        《邹子》、《邹子终始》
2 f8 u& T" D( u: |$ b. s4 X法家        管仲、商鞅、韩非、李斯        《管子》、《商君书》、《韩非子》: t+ X" c! v4 ?: ?0 g
名家        邓析、惠施、公孙龙        《邓析子》、《惠子》、《公孙龙子》
+ n5 t7 ^8 f, C$ u墨家        墨翟、禽滑厘        《墨子》
# K1 \9 `2 g# }" C# e纵横家        鬼谷子、苏秦、张仪        《鬼谷子》、《苏子》、《张子》3 o! w# H0 f. ]$ z1 ^# g
杂家        吕不韦、刘安        《吕氏春秋》、《淮南子》
6 J+ K! G: D9 |4 G2 v& K* L农家        许行        《神农》、《野老》! ^! B* n; p4 C4 Y" }5 ?1 Q! k
小说家        虞初        《虞初周说》$ N" n* F. w& y7 }" R& V- \/ [% a+ c* M
兵家        孙武、孙膑、吴起、白起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兵法》、《六韬》、《三略》
5 m9 t( X5 j4 T# h2 o& K; H( _3 a数术家        甘公、石申        《山海经》、《周髀算经》、《九章算术》、
3 b1 v- Y8 B0 v/ h! j- b3 S: l0 F《算经十书》
3 _5 \# f9 \4 p$ G方技家        岐伯、扁鹊、神农、张仲景        《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 t! x( O( y4 l% i7 X, ^
《伤寒杂病论》% m. B. i6 c) X* ?9 V' z+ x) H

5 @) R1 X) A" q& `$ F: x  Z1 g! A《辅行诀》与“九流十三家”的理论有不同程度的融合。' H. y, X/ }" t" a- R3 \0 y
《辅行诀》与儒家:《辅行诀》的本草学依据之一是《神农本草经》,本书所载的365味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辅行诀》是君臣佐三级组方体系,这些都是儒家等级观念的体现。在此需要指出的是,现代《方剂学》组方体系是“君臣佐使”,看起来是四级。实际上,根据《辅行诀》,佐药和使药是同一级别。因此,经典中医处方是君臣佐(使)三级组方体系。
% w& H) [! M5 L+ p( J7 R; y《辅行诀》与道家:老子《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医五运六气学说理论根基基于《黄帝内经》“七篇大论”,而这“七篇大论”正是用道号启玄子的王冰引自道家“先师张公秘本”。《辅行诀》和《伤寒杂病论》均传承道家伊尹《汤液经法》。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辨伤寒”和“脏腑辨杂病”;陶弘景《辅行诀》以“六合辨天行”,即二旦四神方辨治外感天行病,这部分内容相当于凝聚运气学说精华的浓缩版《伤寒论》,以“以五脏辨杂病”,这部分就相当于浓缩版《金匮要略》。% R1 O. l5 P+ u4 U' ]4 ^1 _
《辅行诀》与阴阳家:《辅行诀》的组方法则汤液经图分为体阴用阳,用味为补,体味为泻。以洛书“天左旋,地右动”对应组方“阳进阴退”。' p  P3 N  a. S/ U0 _
《辅行诀》与数术家:《辅行诀》的“五行互含药精”包括二十五味草木药精和二十五味金石药精。“阳进阴退”以火数八代表阳,以水数七代表阴,由此完成了阴阳五行理论的融合和应用。4 i; P# ^' e" g
《辅行诀》与杂家:杂家与道家有共同的特点“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即以道为本,博采众说,兼容并蓄。中医本身就吸收了“百家”中很多流派的理论和方法。《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曰:“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治疗方法上综合“砭石、毒药、灸焫、九针、导引按蹻”等等。《辅行诀》全书以方药为主,同时兼顾针灸。例如《辅行诀》“五脏病证文并方”,在每一章的开篇,都包含针灸治疗,指导经络、穴位的选择以及针灸的补泻方法。笔者也根据经典中医“道术并行”的体系,“化药为穴”,从而发掘了《辅行诀》“脏腑补泻针法”;并且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医“形气神一体”的理论,发展和完善了《辅行诀》“形气神同调针法”。
$ f% ]# m7 o, _) U《辅行诀》与兵家:“用药如用兵”,《辅行诀》的组方法度严谨,犹如排兵布阵,无论是药味的组合,每方的味数、剂量、煎煮法、服药法,甚至煎煮的水量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 R) N& k2 g4 k/ V- B6 C' Q
总而言之,《辅行诀》九千余字,道术并重,理法方药浑然一体,体系完整。《辅行诀》的成书,体现出经过先秦诸子百家之“九流十三家”的蓬勃发展,中医(当时称为方技家),逐渐融合了儒家、道家、阴阳家、数术家、杂家、兵家等学术流派的思想和技术,使得中医自身学术体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 X3 ~! S& ]1 }6 S+ r: g- V# ]) {, e* t" F8 G) B0 Z
二、《辅行诀》与中医经典
" f; d0 v. g0 H根据《汉书·艺文志》,秦汉方技家有四大流派:医经派、经方派、神仙派、房中派。后世公认的中医四大经典就是出自于此,医经派的代表著作是《黄帝内经》和《难经》,经方派的代表著作是《汤液经法》、《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辅行诀》融会贯通秦汉方技家四大流派中的医经派、经方派、神仙派的三派精华。
. [# A: e6 R1 c0 S* t1.《辅行诀》与《黄帝内经》6 [! C4 i* O/ z6 o* O1 l
《辅行诀》“五脏病证文并方”相当于每一章的总论,具有相同的编写规律。
" N$ B; L+ U9 {& j! u6 g3 ~第一,内容主要来自于《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脏气法时论”、“本神”、“五邪”这些篇章。
9 O; A* U, H: C2 g$ u第二,症状描述是“从心到身”,首先是精神、情绪、心理症状,然后是躯体症状,而且这两大类症状都区分虚实。
( W" E! o! y& G$ s, ]第三,针灸治疗,选取哪些经络、穴位和针灸的补泻方法。
1 T, E$ _1 E: I2 @0 P/ \0 G3 s6 `7 d第四,最后根据五脏之五德,给出中药五味治则,用何味补,用何味泻,用何味来解除本脏之苦。
8 S  s) S* ?4 D" E( j' p《辅行诀》与《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
) d% W  z' x. R: |        肝        心        脾        肺        肾* }) y9 M# W. c- e( w$ W7 L! U
辅行诀        肝苦急," u3 `, L+ ~9 y  {  {7 l! i
急食甘- b+ `( i9 {# P
以缓之。
+ \5 Z. v1 R; R8 Z6 E(我克)        苦泻之
% g. D4 y+ Y5 u, U. p+ i, q(克我)2 j0 g% g) ]& `) w7 E) o/ [
        辛泻之
- K9 Y: L8 }+ A(克我)        肺苦气上逆,* f4 w6 a' i* x5 J% _& h
急食辛以散之,
* a0 F0 u4 k& [( @3 G* V6 ~开腠理以通气也。: B( D# w0 ]1 @, j
(我克)        肾苦燥,- ~2 N0 B) J1 s; F( i
急食咸以润之,致津液生也。
1 l& @* k: e6 ?& @, r: n(我克)9 o; K: ?; T, W+ V: h7 r
脏气法* W6 S; B' m/ d0 j, \! ?
时论        肝苦急,
7 Z" P9 S2 p8 X. d急食甘' q7 g) X8 ?$ u5 z5 X- ^
以缓之。7 e: }- f) B7 S5 @4 S/ y. C
(我克)/ [- h- J6 ], b
% C, L: ^. z; V. [+ O
肝欲散,8 c. ~8 a7 ~. L  E" a* S7 g+ ^$ f
急食辛2 z+ d9 }) R: M$ n# K. Z
以散之。
$ y; L- W, F' Z* h& B6 q/ a$ C(本脏用味)        甘泻之: L9 ?' W; ~; v& r2 p
(我生)        苦泻之
5 i, L8 u* {4 l( x* z  u(我克)        肺苦气上逆,, F, V$ {& a- k* i0 s
急食苦以泄之。
. S+ Z4 Q( b5 m6 {1 ?: v/ S$ t% T7 q
肺欲收,
8 g, }1 n, P* P急食酸以收之。/ w8 W' K% e& T4 i
        肾苦燥,  G# O3 F$ w. ~( I/ o( d
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4 C6 ], l/ {, I9 d: D
致津液,
: J' n( ~1 Y2 ]: J通气也。( c* K5 a7 D6 A6 `  j

( l; h( h  N$ }# ~1 g) J6 \& V4 I
; N6 y* L- G, Z3 X《黄帝内经》在几千年的传承中有错简重排,而《辅行诀》由于在敦煌隐匿了900年,因此能够保持原貌,可以纠正《黄帝内经》由于错简重排导致的错误。+ Z" ^/ e. H( Q! f
例如,《辅行诀》每一行均以本脏用味为补,体味为泻;也就是以克我之味为泻,没有例外。而《藏气法时论》则变来变去,例如心“甘泻之”,是以我生之味为泻;脾“苦泻之”,又是以我克之味为泻,令人无所适从。
9 `! Q, e( I/ L3 D又比如,《辅行诀》皆以我克之味为急食,而《藏气法时论》则不然,予以两个不同的味为急食,同样令人无所适从。肝到底是“急食甘”还是“急食辛”?心到底是“急食酸”还是“急食咸”?脾到底是“急食苦”还是“急食甘”?肺到底是“急食苦”还是“急食酸”?肾到底是“急食辛”还是“急食苦”?5 r* @: d) h: v/ g8 o$ k& ~( u
再比如,《藏气法时论》“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和“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这两段文字发生了错简。实际上,孙脏用味,即我克脏之用味为急食之味。因此,肺肾两个条文的正确描述应该如《辅行诀》“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致津液生也。”' X+ U  N  U+ q  m
9 _; I$ a1 J* F% N9 [/ |
2.《辅行诀》与《难经》
% e2 k  R* g2 h《难经·六十九难》“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每个中医师均耳熟能详,奉为圭臬。但是,《难经·七十五难》“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却被大多数中医师所忽略。《辅行诀》将“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演化为“虚则补其子,实则泻其母”的治则和组方法则,形成了五脏大补方和五脏大泻方,从而将《难经》母子补泻理论完美地付诸实践,做到了方中有方,母子同治。
% O% u$ B, ~. X" x: g3 N' e2 P' B* t4 H$ {
3.《辅行诀》与《神农本草经》
3 r; U! {& c3 f+ t2 Z《辅行诀》曰:“陶隐居云:依《神农本经》及《桐君采药录》,上中下三品之药,凡三百六十五味,以应周天之度,四时八节之气。”可见,《辅行诀》所依据的本草学著作是《神农本草经》和《桐君采药录》,两书均分别载药365种,以对应一年365天,并且分为上中下三品。
+ S1 x# X0 w4 Y5 d* w7 A! u1 |  D& w《桐君采药录》已经失传,根据我的个人研究,本书对于中药五味五行属性的划分是按照“纳音五行”,而《神农本草经》对于中药五味五行属性的划分是按照“正五行”。两书对于中药五味五行的不同分类方法,使得《辅行诀》的中药“五行互含”有了理论依据。6 z" L! W) |( K( T5 A

3 H" t" S4 |7 V; T7 R! D0 C4.《辅行诀》与《汤液经法》
. I) `/ Y& F; Z8 c2 t$ V8 I《辅行诀》曰:“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三卷,为方亦三百六十五首。上品上药,为服食补益方,百二十首;中品中药,为疗疾祛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下品毒药,为杀虫辟邪痈疽等方,亦百二十五首。凡共三百六十五首也。实万代医家之规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也。今检录常情需用者六十首,备山中预防灾疾之用耳。”) A0 S7 {% A  f/ Z
陶弘景从《汤液经法》中“以应周天之度”的365首处方中,选择了最常用的60首处方,给在深山修炼的道士们用于防病祛病。可惜流传至今,《辅行诀》现存处方只有52首。
4 C+ {2 n6 [( t' b1 `  _1 X" I( D$ g9 L: s0 F9 t
5.《辅行诀》与《伤寒杂病论》& n  M; Z# ?, c1 a8 G
陶弘景《辅行诀》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同源于伊尹《汤液经法》,二者同源而异流,道同而法异。我做个比喻,《汤液经法》是父母,《辅行诀》是长子,《伤寒杂病论》是次子;长子的首要责任在于继承,次子的优势在于可以不拘一格地创新。因此,《辅行诀》忠实地继承了《汤液经法》,而《伤寒杂病论》则“博采众方”,在《汤液经法》的基础上有了创新。% D# j) h% M1 ^
有学者统计,通过对比《辅行诀》经方与《伤寒论》、《金匮要略》经方药物组成,可知《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桂枝汤、小建中汤、麻黄汤、小青龙汤、白虎汤、黄连阿胶汤、真武汤、矾石汤、瓜蒂散、理中丸、四逆汤、泻心汤等 12 首处方与《辅行诀》中相应处方的药味完全一致,占《辅行诀》处方总数 52 首的 23%;《伤寒论》、《金匮要略》方中药味有半数(含半数)以上的处方与《辅行诀》方中药味一致的处方有 31 首,占《辅行诀》处方总数 52首的 60%[34]。
$ ]; b( t# p# E$ Z: w《伤寒论》115首处方,《金匮要略》184首处方,去除重复方剂39首,《伤寒杂病论》总处方数260首。《辅行诀》现存处方52首,处方总数仅相当于《伤寒杂病论》的五分之一,但是自成完整体系,理法方药俱全。《辅行诀》的52个处方,相比于《伤寒杂病论》的260个处方来说,显然更容易学习、掌握和运用。( E& K) b% ~; F9 U6 q/ R0 }2 P4 ]

/ p7 Z& u1 n7 [- O6.《辅行诀》的病方对应1 C6 {7 D- {+ G$ _
《辅行诀》将疾病分成三大类,相应地给予三大类处方。9 g5 S. S- K3 S/ }& v
第一大类疾病是普通外感病和内伤杂病,针对这类疾病,对应的处方包括五脏大小补泻方 ( 肝、心、心包、脾、肺、肾各有大小补泻四汤)24首,五脏误治泻方5首和救诸劳损方5首。相当于浓缩版的《金匮要略》。1 M/ U% K1 W7 s: C" z- a; U8 B
第二大类疾病是外感天行病,也就是具有强烈传染性的“伤寒”、“瘟疫”、“疠病”,比如2013年的SARS,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目前正在肆虐全球的新冠状病毒。相对应的处方是二旦四神大小方(包括大小阴旦汤、大小阳旦汤、正阳旦汤、大小青龙汤、大小白虎汤、大小朱鸟汤、大小玄武汤)13首。相当于浓缩版的《伤寒论》。
) n: X/ Z! {4 r: }6 M; h第三大类疾病就是猝死窍闭病,相对应的处方是救卒死方5首。陶弘景10岁时读葛洪《神仙传》,深受其影响。《辅行诀》救卒死方5首就来自于方技家的神仙派。
. V( X( [1 {3 x3 K, F  o) K《辅行诀》三大类处方应对三大类疾病,分类清晰,条理清楚,法度严谨,适合临床。非常适合初学中医者以及想提高中医理论水平和临床水平的医生。
' D' [1 W: A3 X1 \  @. ?
+ \" V$ k5 D4 b+ a8 s! t  z三、《辅行诀》的独特价值  s: E3 |4 _8 b( {5 }2 g/ W
1. 独特的五味与五脏的对应关系
0 A  G2 {+ g& v8 R《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 r  G- `, @& l: O; A. H9 Z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淡入胃,是谓五味。”
* ^: o* q; e  j* P# c9 K, i《辅行诀》" z/ `: V* [2 R1 |9 i
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酸泻之。
' F0 u' y5 \) k心德在耎。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 r& k% b/ e6 ~7 B0 ]) q3 T
脾德在缓。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
; T5 P1 E( Q4 v肺德在收。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
' c( Z! M$ R: g4 w5 M肾德在坚。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
+ H3 @2 d9 Q. m2 s3 i9 A# N" k: }) O每一位中医学子,自从踏入中医药大学之日,老师讲授阴阳五行学说,就被告知“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那么当你听说有一本中医书讲“辛补肝,咸补心,甘补脾,酸补肺,苦补肾。”你的第一反应是这本书一定是讲错了!真的错了吗?
& K$ n: ~9 v4 L# ^5 Z3 I“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这种中医界主流的五味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存在于《黄帝内经》绝大部分篇章,例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金匮真言论》、《素问·五脏生成》、《素问·宣明五气》、《灵枢·五味》、《灵枢·九针》等等。
$ x5 p$ t; J7 t9 P- R# e但是,“入”不等于“补”,也不等于“泻”。真正揭示药物五味补泻的真谛,在《黄帝内经》中有两篇,是《素问·藏气法时论》和《素问·至真要大论》,但是我前面做了阐述,《素问·藏气法时论》有错简重排导致的错误。因此,传承医经派和经方派的药物五味体用补泻的经典著作,就是《辅行诀》。# s, Z4 b, ]7 b1 y9 o& ]* [2 ~

' V- k* T! B: B9 {. A& |. `" r2.补泻内涵的不同3 y7 V7 n+ a# H
“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是我们每个现代中医人都熟知的古训,殊不知补泻的古今内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x5 h% c( u2 p* u+ L( A《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现代中医以此为依据,
, A' v6 |+ a2 ~2 f/ O以风热暑湿燥寒六淫邪气太过为实,以气血阴阳之正气不足为虚。补泻则相应被引申为“扶正为补,祛邪为泻”即“补益气血阴阳为补,祛除风热暑湿燥寒六淫邪气为泻”。而在中医四大经典确立的秦汉时代,补泻实际是建立在脏腑功能的喜恶上。# E9 W  K9 T+ Y) W. @& V  ^. K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曰:“五脏病各有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李中梓《医宗必读· 苦欲补泻论》曰:“夫五脏之苦欲补泻乃用药第一义也,不明乎此不足以言医。”补泻是中医用药、用针的重要依据,不明补泻的真实内涵,又如何能够做到有的放矢、补虚泻实呢?现代中医人回归经典,学习和使用经方,首先需要弄明白中医补泻的真谛。
$ S8 z" o" o! N! U$ ]' }1 V& K《辅行诀》提出“五脏之五德”,以喜为补,以恶为泻;即以顺应脏腑生理功能为补,忤逆脏腑生理功能之为泻。中药五味对应五脏,分为体用,“用味为补,体味为泻”,即“以增强脏腑功能为补,以减弱脏腑功能为泻”。7 v0 c9 E' ^1 M; h  t
# x/ m: I/ ?% r& b7 q
3.一气周流
3 B( T  x! ?+ K7 p3 T总结《辅行诀》的五味补泻,“辛补肝而泻脾,咸补心而泻肺,甘补脾而泻肾,酸补肺而泻肝,苦补肾而泻心。”体现了《辅行诀》交互金木、既济水火、升降阴阳的内涵。这种五味对五脏的体用补泻理论是在五行与四时通应的大前提下,运用五味来调节五脏气机升降以顺应四时之气的变化规律,即以顺为补,以逆为泻;增强脏腑功能为补,减弱脏腑功能为泻,这一理论突出了气机升降对脏腑的影响,也直接启发清朝黄元御“一气周流”思想的提出。  N* u/ a7 e3 S
, K( y/ v  c) W( q3 N1 W7 A
4.经方遣药组方规律
! Y: D' ]0 Q+ w* }! m    伴随着经典中医的回归,中医界也掀起了“经方热”。当你使用桂枝汤、麻黄汤、小柴胡汤等这些千古名方,你是否知道古代圣贤到底是怎样创立了这些经典处方呢?她们的组方的依据和规律是怎样的呢?
8 @5 `; k+ r2 I: r; F7 T2 G: D当我们查阅《黄帝内经》寻找答案,却发现《内经》只给了我们大的原则,而很少有具体的处方及其组方规律。我们再去《伤寒杂病论》寻找答案,却发现医圣仲景虽然继承了《汤液经法》的方和药,并且建构了新的六经辨证和方证体系,但是并没有传承《汤液经法》的遣药组方法则。那么,打开经方之门的钥匙究竟在哪里呢?答案就在《辅行诀》“五味体用补泻除病图”和“五行互含药精”。
( o$ O3 \( A2 G4 Q3 Z* s. _9 b+ a( q  ]6 M3 l2 l

6 o4 g4 @3 H7 I/ ?! m$ l  j7 R# A" M+ W- Y; h9 c4 t- E# _
关于“五味体用补泻除病图”,陶弘景给予高度评价:“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陶氏为什么给予这幅图这么高的评价?此图到底蕴藏了什么样的惊人秘密?% O& j+ C' a4 A5 A
总览中医历史,几千年来一共有四幅图对中医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最为重要。第一幅图就是太极图,太极图主要阐述阴阳理论。第二幅图是河图,河图主要阐述五行理论。第三幅图是洛书,洛书主要阐述六气理论,或者称为三阴三阳理论。第四幅图就是这张“五味体用补泻除病图”,简称“汤液经法图”。这张图可以说是将太极图、河图、洛书,三合一的一张图,首先将阴阳化为体用;配合河图,讲述五行生克制化;配合洛书“天左旋,地右动”的“阳进阴退”,将阴阳、五行、六气理论浓缩在此图,本图是将中医阴阳五行六气经典理论具体化、实践化的应用图。
! n% Y- a& f2 h& Z《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继承了《汤液经法》的方药,建构了自己的六经辨证和方证体系,但没有讲《汤液经法》的组方规律。而《辅行诀》则留下了《汤液经法》具体规范的选药组方之法,即“五味体用补泻除病图”。而且《辅行诀》选药组方法则具有严谨的逻辑性,既立足中医(方技家),坚定执行《黄帝内经》“谨和五味”的原则;又效仿兵家,“用药如用兵”,遣药组方如同排兵布阵,以法用方,纪律严明,法度严谨。《辅行诀》的组方规律是全书学术特点最鲜明、最有特色的部分,这在其后的中医著作中难以见到。
  w6 V4 A5 A; P& N" D6 K: k8 D' [7 B5 M6 Y( P3 s
5.五行互含药精/ ?4 k' p3 L$ \6 q7 w% G
《神农本草经》载药365味,陶弘景《名医别录》载药730味药,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药1892味药,相当于一部中药大辞典。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医师,通常认为需要熟练掌握和应用的中药大概在200味至300味。中医启蒙读物《药性歌括四百味》就有临床常用药物400味。! _* R2 F1 R: s" M7 u4 p! M- {
实际上,对于临床来说,中药的知道、了解和熟练掌握应用有本质的区别。《辅行诀》全书仅涉及中药66味药,难易程度显而易见。- ?3 O) e* G# b# R
《敦煌古医籍考释》$ o) D7 N5 K8 I- I( t! C
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 J/ k+ n- s% P9 t5 u
味咸皆属火,旋覆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 ?+ s4 y1 F2 s9 Z2 {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
- [7 p8 p5 `+ o' n* p味酸皆属金,五味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蓣为水。+ |: j9 U) o# v
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白术为土,竹叶为水。
. L$ a' a# `$ ~- t2 ?4 x5 z1 W7 |《敦煌古医籍考释》是《辅行诀》现代第一个正式刊行本。大多数中医师最开始接触《辅行诀》应该是始于本书,以上所载也是最早公布与众的二十五味草木药精。但是,这个版本的药精实际上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没有包括大小泻肺汤的君药葶苈子;麦门冬如果归属土中金,则在《辅行诀》中多处组方规律不符。! J5 S( j7 u7 G% o" b1 h
张大昌先生的杰出弟子衣之镖先生经过30多年的研究和探索,终于在2005年完成了《辅行诀》“整订稿”和《辅行诀》“藏经洞本复原校订稿”两种文本。前者在方药组成方面,已完全符合陶弘景组方用药以五味五行互含为依据的原则。用衣之镖先生自己的话,“整订稿”解决了现存世诸传抄本《辅行诀》二十五味药“五行互含位次失序”的问题。
# u6 ]7 W3 u% q: x, x8 }. X0 f0 ~& Y( ]" Z: ?
《辅行诀》五行互含 五十味药精 简表3 E7 y8 r3 m. V/ h
        木                火                土                金                水5 |* `% B; H& y. C* ]( C

& X. R% @: N. ^辛        桂枝
* k+ @  I; C  W, A& N) g. t0 T& J琅玕        生姜! w7 c% n' M! r: G
伏龙肝        附子
! ?. H  [& L7 @7 K阳起石        细辛
% I$ P# J! |8 B: A  L1 u& @6 s舉石        干姜
2 X  I, w0 ~3 ?8 ?雄黄
; J, y! ~$ r0 o3 _+ q9 N! v# I9 o: c; j" ^1 \- N, b7 ^
咸        旋覆花
$ e; S% x0 I# h% |2 @6 |+ x3 r硝石        丹皮2 `" H0 @) ]% W6 ?1 e
凝水石        大黄
: s! j' b8 I) V; y* O禹粮石        葶苈子, J6 r1 g6 s; t4 \: [# [
芒硝        泽泻: A* q  o& ?/ Q
磁石, a" c5 R+ b! K" H' C) E+ [" `

: }0 ~5 W3 A% B0 ?4 p  M8 j' C甘        薯蓣
+ U$ K8 S1 d5 W- U8 U云母        炙甘草
2 r4 J8 [- Q  {( @9 x( y石英        人参
! d$ B5 X( ?/ U5 d% u2 @- J赤石脂        生甘草6 A0 D; X" A2 Z
石膏        茯苓" Y( b% t- x5 a+ E% j
乳石
* v- Z+ t# }+ H( q' g
: [8 f) e# F) g/ ~0 L  v* K; }酸        芍药
9 |3 n+ L% R7 `1 t- w/ j3 K; z硫黄        山萸肉+ C' }9 _1 q4 \0 S  w  x
皂矾        五味子9 l7 s2 E  z4 p* }1 ~
曾青        麦门冬
9 S3 x/ ]  Y- c* b' l石绿        枳实" l' s2 Q9 s, X
白矾
* e1 L3 E2 D& n0 A1 c8 X$ o) X2 X% V  y8 Q/ U
苦        黄芩
1 q6 L7 Z0 x8 K代赭石        黄连, }( s* s* D% X0 V( R% z! |
丹砂        白术
% e; N9 r5 }* U$ ]. C) s黄土        竹叶
5 l: G1 O" d" u/ K9 l白垩土        地黄- o( T/ {0 w" V6 ^  ]( a: _/ C
滑石
  t) D6 @. N- v2 E
- }7 ^- n5 V. N1 t* d% J: O笔者研究和实践《辅行诀》,主要以衣之镖先生著作中“《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整订稿”和“《辅行诀》藏经洞本复原校订稿”为依据。上表包含有二十五味草木药精和二十五味金石药精。
! l% v; o- J0 z4 p( Y7 z- I
9 j! J1 N/ V8 @  O$ x' G2 L( t$ L( t& {+ d6.五行五味体用补泻理论
, H6 W; D. @3 r7 @0 l9 G1 x《辅行诀》“五行五味体用补泻”理论,深化了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将其理论具体化、实践化。先将中药以体味、用味分阴阳,继而以用味分五行大类,然后五行之中再分五行,从而形成“五行之中内含五行,同时蕴含阴阳”的阴阳五行复杂巨系统结构。2 `& u2 k7 o$ I7 ]5 {
如果做个比喻,“五味体用补泻除病图”如同经方大门的旋转锁,“五十味药精”如同旋转锁上的刻度,二者结合就是打开中医经方大门的密码。即通过“阳进七、阴退六”的方式做逆时针和顺时针的旋转,根据阴阳五行理论选择特定的药物组成方剂,这就是经方遣药组方的秘密。
$ `7 h. _* J$ R0 B5 B
1 N0 S9 T; {! [5 Q" V7.经方=经典方=精选方=精准方
" j/ Z' I# r& H$ {4 N% T+ g! `经方鼻祖《汤液经法》载方365首。《伤寒论》115首处方,《金匮要略》184首处方,去除重复方剂39首,《伤寒杂病论》总处方数260首,但是这260首处方并不都符合经方的组方规律,因此严格地讲,260首处方并不是所有处方都能称之为“经方”。3 @, F) J7 |% V0 [: R
《辅行诀》原书载方60首,现存处方52首,均来源于《汤液经法》,都是真正的“经方”,即经典处方,Classical Prescriptions。这些处方也是陶弘景从365首经方中精心选择的常用处方,即精选的经方,Selection of Prescriptions。: ]- k; _" t- o' n' ], N2 a
相对于很多现代中医所开的动辄20味、30味以上的庞大处方,《辅行诀》的遣药组方,味少而精。以五脏大小补泻方24首为例,小泻方3味药,小补方4味药;大泻方6味药,大补方7味药。处方精确定位于病变的五脏,小方以本脏为核心;大方兼顾母脏或者子脏,方中有方,母子同治,补虚泻实,精准治疗。因此,《辅行诀》处方又可以称之为精准处方,Precise Prescriptions。现代炒作火热的“精准医疗 Precision Medicine”的源头竟然是在《辅行诀》!中国古代圣贤的智慧令人叹为观止,心悦诚服!
; y$ U* b6 I! r. k$ r2 Z% r! X6 \
7 W% \- ^5 H4 Y: `4 U7 w四、典型医案
  G2 U8 y. b, R9 Z. _! r眩晕心悸5 S9 P& z8 x: G0 y6 E2 ]4 Y/ J
Mrs R F,白人女士。生日:1984年1月6日。首诊日期:2020年7月8日。主诉:眩晕伴心悸反复发作4年,自2019年10月开始加重至今。尤其是在2020年,眩晕发作的次数明显增加,眩晕程度也很严重,发作时伴有耳部阻塞不适感,需要平卧。平素难以集中精神,阅读困难,睡眠正常,饮食、二便正常。月经周期28至30天,行经4至5天,量中等,色红,无血块,痛经,需要服用止痛药1至2天。舌诊:淡红舌,薄白苔。脉诊:右寸浮取太过,右关沉取不及。腹诊:中脘至下脘区域张力过大,3/4。中医诊断:心火太过,肝木不及。( p' Q* E" u5 G' h3 B
针灸治疗:百会穴和双侧精神情感区,调神;中脘、下脘、气海、左天枢穴、脐针第8点,调形;小泻心针法以调气,倒马针法补右侧行间穴、太冲穴;泻左侧大都穴。形、气、神同调。
) `2 F+ J! N" N+ ~中药处方:大补肝汤。药物:中药浓缩粉,桂枝、干姜、五味子、牡丹皮各25克,山药、旋覆花、淡竹叶各9克。两周量。服法:每日3次,每次3克,热水冲服。
1 @) n7 R  O3 `, g3 U- _# t0 r按:患者的西医诊断并不明确,高血压、低血压、梅尼埃氏病均有可能,我立足于中医,以中医为本来诊治。右寸脉浮取太过,病位当在心,患者也有心悸的症状,症脉二者相符合。针灸以脉诊为依据,以心火太过为诊断,予以小泻心针法。但是患者的主症是眩晕,而眩晕是小、大补肝汤证中的主要症状。而且患者2019年10月开始症状加重让我联想起了新冠状病毒的爆发,因此我特意做了患者的五运六气分析。我以2019年10月15日做为患者症状加重的日期进行“气立病”分析:大运土不及;主运金太过,客运木不及;主气阳明燥金,客气太阴湿土;综合起来是两金、两土、一木,金克木。2020年是庚子年,大运金太过,金克木的情况会更加明显。因此,以肝木不及做为中医证候诊断,并且以此做为中药处方依据。5 V" `& a3 ]" l- Y
第二诊日期:2020年7月19日。眩晕发作次数和程度均减轻。刻下以心悸为主症。精力指数:7/10;睡眠、饮食、二便正常。舌诊:淡红舌,薄白苔。脉诊:右寸浮取太过。中医诊断:心火太过。针灸治疗:百会、印堂,调神;中脘、下脘、气海、左天枢穴、脐针第8点,调形;小泻心针法以调气,倒马针法补右侧行间穴、太冲穴;泻左侧大都穴。
$ u4 N1 E+ ?- w) m6 h第三诊日期:2020年7月26日。眩晕发作次数和程度进一步减轻。刻下仍以心悸为主症,尤其运动时加重。无胸痛,精力指数7~8/10;睡眠、饮食、二便正常。舌诊:淡红舌,薄白苔。脉诊:右寸太过,右关不及。中医诊断:心火太过,肝木不及。针灸治疗:百会、和双侧精神情感区,调神;中脘、下脘、关于、脐针第8点,调形;小泻心针以调气,补右侧,泻左侧。中药处方:大补肝汤。药物:中药浓缩粉,桂枝20克,干姜18克,五味子18克,山药6克,牡丹皮20克,旋覆花20克,淡竹叶18克,山芋肉6克。两周量。服法:每日3次,每次3克,热水冲服。6 N# {( B! ^8 o, Y- ]
第四诊日期:2020年8月16日。眩晕、心悸均好转。精力指数7—8/10;近来精神压力大,焦虑紧张;睡眠、饮食、二便正常。舌诊:淡红舌,薄白苔。脉诊:右关浮取太过,沉取不及。中医诊断:肝木不及。针灸治疗:百会穴和双侧精神情感区,调神;中脘、下脘、气海、右天枢穴、脐针第5、8点,调形;小泻胆针法以调气,倒马针法补左侧二间穴、三间穴;泻右侧阳辅穴。形、气、神同调。中药处方:大补肝汤。药物:中药浓缩粉,桂枝、干姜、五味子、牡丹皮各25克,山药、旋覆花、淡竹叶各9克。两周量。服法:每日3次,每次3克,热水冲服。
% Z3 Q8 N+ Z- W8 T3 y0 ]第五诊日期:2020年9月16日。眩晕、心悸均明显好转。精力指数7/10,睡眠、饮食、二便正常。舌诊:淡红舌,薄白苔。脉诊:右寸浮取太过,左尺沉取不及。腹诊:中脘至下脘区域张力大,2/4。中医诊断:君火太过,相火不及。针灸治疗:百会穴和双侧精神情感区,调神;中脘、下脘、关元、右天枢穴、脐针第5、8点,调形;小补三焦针法以调气,牵引针法补右侧支沟穴、中渚穴,补右侧足三里,泻左侧至阴穴。形、气、神同调。嘱患者若症状不反复,可以停止治疗。
9 V6 p0 z$ k9 R  g流产手术后; l2 D0 t7 E! K7 q" i& |
沈女士,生日:1984年4月15日,36岁,中国台湾省人,旅居英国。首诊日期:2020年9月14日。患者2019年12月流产,2020年2月行清宫术。经朋友介绍来求诊,欲怀孕生子。平素月经周期不规律,27天至41天,行经4天,月经量大,无血块,无痛经,月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头痛,急躁易怒。精力指数,6/10;平素焦虑紧张;时发眩晕,无耳鸣;睡眠不实,每晚醒来3至4次;口渴多饮,喜热水;自汗,盗汗;食欲正常,饭后腹胀;二便正常;四末温。舌诊:舌尖红,有齿痕,薄黄苔。脉诊:右寸浮取太过。腹诊:鸠尾至神阙区域张力过大,3/4。中医诊断:君相火旺。针灸治疗:百会穴、右侧精神情感区,调神;中脘、下脘、左侧天枢、关元,脐针2、3点,调形;左足三里,调腑;小泻心针法以调气,倒马针法补右侧行间穴、太冲穴,泻左侧少府穴;形、气、神同调。中药处方:大泻心包汤。药物:黄连、黄芩、大黄,各30克,枳实、生姜、生甘草,各10克,半夏6克。总剂量126克,14天量。服法:每日3次,每次3克,热水冲服。% r+ t3 Y6 c: U  o! I
第2诊日期:2020年10月2日。精力指数,7/10;情绪明显改善,睡眠每晚仅醒来1次,大概凌晨4点半左右;食欲正常,无饭后腹胀;口渴减轻;二便正常;四末温。舌诊:舌红,有齿痕,薄白苔。脉诊:右关浮取太过。腹诊:鸠尾至神阙区域张力大,2/4。中医诊断:肝木克脾土。针灸治疗:百会穴、右侧精神情感区,调神;中脘、下脘、左侧天枢、关元,脐针3、7点,调形;左足三里,调腑;抑木扶土针法以调气,泻左侧行间穴;补右侧太白穴、大都穴;形、气、神同调。中药处方:小泻肝汤合小补脾汤。药物:赤芍、枳实、生姜、党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各18克。总剂量126克,14天量。服法:每日3次,每次3克,热水冲服。
1 k# V) m" A" n5 M2020年11月8日,患者通过Whats App 发信息,确认自然怀孕。
0 v6 E) O. j% M9 c2021年7月6日,通过WhatsApp回访,患者已经顺利生产,喜获男宝!' t) G- I2 }# f! b+ N

5 P8 ~2 L' A& k1 Y6 G胃痛和新冠状病毒后遗症
! K9 A( K1 D! s3 ^3 d* j4 rMiss L W. 白人女性,美国人,在伦敦工作生活。生日:1993年4月22日。首诊日期:2020年10月2日。患者27岁,自16岁起患胃痛,反复发作,缠绵难愈。2020年3月感染COVID-19新冠状病毒,经治疗后好转,但是自觉身体虚弱,始终没有恢复到感染之前的健康状态。刻下倦怠乏力,精力指数5/10;时发胃痛胃胀,不思饮食,消化不良;焦虑紧张;睡眠正常;口渴,喜冷饮;大便每日3至4次,四末发凉。舌诊:舌暗红,白苔。脉诊:右关浮取太过。中医诊断:肝木太过。针灸治疗:百会穴、印堂穴,调神;中脘、下脘、右天枢、关元、脐针7、8点,调形;小泻肝针法以调气,倒马针法补右侧尺泽穴、少商穴;泻左侧行间穴。形、气、神同调。中药处方:救误大泻肝汤。药物:赤芍药、枳实、牡丹皮、旋覆花、竹叶,各25克。总剂量125克,14天量。服法:每日3次,每次3克,热水冲服。# q, d  h, \; e! C1 K$ O% c; P' b; M
第2诊日期:2020年10月18日。食欲正常,胃痛基本消失;如果吃晚饭时间延后,饭后胃脘部有胀满感;精力指数7/10;睡眠正常;有悲伤感;大便每日3次;小便正常;四末时凉,与环境温度有关。舌诊:舌尖红,齿痕,薄白苔。脉诊:左关浮取太过,右尺沉取不及。中医诊断:脾湿太过,相火不及。针灸治疗:百会穴、双侧精神情感区,调神;中脘、下脘、右天枢、脐针8点,调形;右足三里,调腑;小泻脾针法调气,右侧行间穴、太冲穴,补法;左侧商丘穴,泻法。形、气、神同调。中药处方:小补脾汤合小补心包汤去山萸肉。药物:党参、炙甘草、干姜、白术、牡丹皮、旋覆花、淡竹叶,各18克。总剂量126克,14天量。服法:每日3次,每次3克,热水冲服。2 N) O( h2 R! m  i$ d- K
第3诊日期:2020年11月8日。胃痛胃胀完全消失;双下肢皮肤瘙痒,喝牛奶后加重;精力指数7/10;轻度焦虑;睡眠正常;饮食正常;大便每日2至3次;小便正常;四末温。舌诊:舌红,薄黄苔。脉诊:右关太过,左关不及。中医诊断:肝木太过,脾土不及。中药处方:小泻肝汤合小补脾汤加当归、荆芥穗。药物:赤芍药、枳实、党参、炙甘草、干姜、白术、当归、荆芥穗,各16克。总剂量128克,14天量。服法:每日3次,每次3克,热水冲服。
$ E* o% W+ S, k' ^9 j第4诊日期:2020年11月27日。无胃痛胃胀;上唇内有一口腔溃疡;精力指数8/10;心情良好;睡眠正常;大便每日2至3次;小便正常;四末温。舌诊:舌尖红,薄白苔。脉诊:左寸不及。中医诊断:肺气不足。建议停服中药,仅做针灸。治疗:百会穴、双侧精神情感区,调神;中脘、下脘、左天枢、脐针5点,调形;左足三里,调腑;小补肺针法调气,右侧经渠穴、太渊穴、阴谷穴,补法;左侧中冲穴,泻法。形、气、神同调。  }! w/ I3 ^9 V; N7 [. W4 G

! P8 U- m9 Q$ \焦虑症 抑郁症
1 Z8 C7 Q8 P' [) `& s0 T" T3 dMr A L。白人男性。法国人,设计师,在伦敦工作生活。生日:1989年6月13日。首诊日期:2020年9月20日。患者经西医确诊焦虑症、抑郁症数年,一直在服用抗抑郁药物。2020年3月下旬伦敦因为新冠状病毒疫情首次封城。患者的病情在5月份开始加重。焦虑紧张,抑郁,不能集中精力;耳鸣幻听;精神不振,倦怠乏力,精力指数,5/10;失眠,入睡困难,睡眠不实,容易惊醒;食欲尚可,饭后腹胀;口渴,喜冷饮;大便每1至2日一行。患者不得不在6月份停止工作。舌诊:暗红舌,舌中线纵向裂纹,白苔。脉诊:左关沉取不及。中医诊断:肝木不及。针灸治疗:百会穴,双侧精神情感区,调神;中脘、下脘、左天枢、脐针第5、7点,调形;右足三里,调腑;小补肝针法调气,牵引针法补右侧大敦穴、曲泉穴,泻左侧太渊穴、隐白穴,形气神同调。中药处方:大补肝汤加酸枣仁。药物:桂枝、干姜、五味子、牡丹皮各24克,山药、旋覆花、淡竹叶、酸枣仁,各8克。总剂量128克,14天量。服法:每日3次,每次3克,热水冲服。6 b! }; L: K9 V2 L( \
第2诊日期:2020年10月4日。症状明显减轻,睡眠质量改善,精力指数,6/10;心情改善,仍焦虑,有孤独感;食欲尚可,饭后腹胀;口渴减轻;大便每天1至2次。右肩疼痛。舌诊:暗红舌,舌中线纵向裂纹,白苔。脉诊:左关沉取不及。中医诊断:肝木不及。针灸治疗:百会穴,双侧精神情感区,调神;中脘、下脘、左天枢、脐针第3、8点,调形;右足三里,调腑;右条口透承山,治疗肩痛;小补肝针法调气,牵引针法补右侧大敦穴、曲泉穴,泻左侧太渊穴、隐白穴,形气神同调。中药处方:大补肝汤加酸枣仁。药物:桂枝、干姜、五味子、牡丹皮各36克,山药、旋覆花、淡竹叶、酸枣仁,各12克。总剂量192克,21天量。服法:每日3次,每次3克,热水冲服。; B' [2 g2 \; Q0 s2 Z- j% [. u3 U& X
第3诊日期:2020年10月25日。右肩疼痛减轻。精力指数,7/10;仍有焦虑;睡眠质量明显改善,可以一觉睡到早晨6点;食量减少,饭后腹胀减轻;大便每天1至2次。舌诊:舌体胖大,黄腻苔。脉诊:右关浮取太过。中医诊断:脾经湿热。针灸治疗:百会穴,双侧精神情感区,调神;中脘、下脘、脐针第2、7点,调形;左足三里,调腑;小泻脾针法调气,左太冲、行间,补法;右商丘穴,泻法。中药处方:香砂六君子汤,易木香为香附,加半夏。药物:香附、陈皮、半夏、党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各18克。总剂量126克,14天量。服法:每日3次,每次3克,热水冲服。
% z+ L$ q& W% h3 Z# D! A  E第4诊日期:2020年11月8日。精力指数,7/10;焦虑减轻,心态更加积极;食欲良好,饭后腹胀减轻;大便每天1至2次。正在与西医专家咨询关于减少抗抑郁药物剂量的问题。舌诊:舌体胖大程度减轻,薄黄苔。脉诊:右关浮取太过。中医诊断:脾经湿热。中药处方:香附砂仁六君汤。药物:香附、砂仁、陈皮、半夏、党参、生姜、生甘草、白术,各16克。总剂量128克,14天量。服法:每日3次,每次3克,热水冲服。
. M  n+ i. K# G9 q第5诊日期:2020年11月22日。患者已经重新开始工作2周,工作压力大,焦虑,但是没有抑郁。精力指数,7/10;睡眠不实;饮食和二便正常。舌诊:舌暗红,薄白苔。脉诊:右关浮取太过,左尺沉取不及。中药处方:小补脾汤合小补肾汤。药物:人参、炙甘草、干姜、白术、熟地黄、竹叶、泽泻,各18克。总剂量126克,14天量。服法:每日3次,每次3克,热水冲服。按:《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若冒眩,泽泻汤主之。泽泻汤方:泽泻五两,白术二两。右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仲景用泽泻、白术两味药治疗胃脘部支饮导致的眩晕症。白术是小补脾汤的化味,泽泻是小补肾汤的化味,二者合用治疗痰湿、水饮,因此笔者并未按照《辅行诀》原方将二者归属为佐药,而是归属为臣药。《辅行诀》有“水土合德”的理念,其核心其实就是四个字“燥湿平衡”,也就是脾土和肾水的关系,二者之间既不能燥,也不能湿,“肾苦燥,脾苦湿”,太燥伤肾,太湿伤脾。“脾苦湿”,脾运化水湿的功能不足则产生湿邪。除湿有四个大法,从肾水有两法,以苦味燥湿和淡渗利湿;另外两个大法均从脾土,一法以温法化湿,方如大小泻脾汤,但是需要注意这个方法适合脾肾寒湿证,脾肾湿热证需要谨慎使用;另一法以甘味健脾化湿,方如大小补脾汤。
& U* C1 n0 P$ ^" r6 M6 F: `
6 q" t4 Q+ C# r* h1 R5 N肠易激综合征4 s9 o) i7 G6 l+ h1 l5 r
Mr O G。白人男性。生日:1983年5月12日。首诊日期:2020年9月20日。肠易激综合征确诊5年。每天平均大便5至6次,经常不能控制大便,有便意必须马上去卫生间,多窘迫尴尬,矢气多,胃痛,腹痛,泛酸,烧心,呃逆,干呕,喝咖啡、啤酒或者食用辛辣食物加重;精力指数7/10;平均每天9小时睡眠,但质量欠佳。舌诊:舌红,舌中线有纵向深大裂纹,薄白苔。腹诊:鸠尾至肚脐区域紧张3/4。脉诊:右关浮取太过。中医诊断:脾湿太过。针灸治疗:百会穴、印堂穴,调神;中脘、下脘、左天枢、脐针1、5点,调形;右足三里,调腑;小泻脾针法调气,左侧行间穴、太冲穴,补法;右侧商丘穴,泻法。形气神同调。中药处方:小补脾汤合生姜泻心汤。药物:党参、炙甘草、干姜,各27克;白术、法半夏、黄芩、黄连、生姜,各9克。总剂量126克,14天量。服法:每日3次,每次3克,热水冲服。按:《伤寒论·辨太阳脉证并治下》“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乾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 W' ?" g: H. h( C0 k第2诊日期:2020年10月4日。胃痛胃胀减轻,泛酸、烧心消失,食欲良好;大便每天2至5次;精力指数7/10;睡眠质量改善。舌诊:舌红,舌中线有纵向深大裂纹,白苔。腹诊:鸠尾至肚脐区域紧张3/4。脉诊:右尺沉取不及。中医诊断:相火不及。针灸治疗:百会穴、印堂穴,调神;中脘、下脘、左天枢、脐针2、3点,调形;左足三里,调腑;小补三焦针法调气,左中渚穴、支沟穴,补法;右至阴穴,泻法。中药处方:小补脾汤合痛泻要方。药物:党参24克,白术24克,炙甘草8克,干姜16克,白芍16克,陈皮8克,防风8克,姜半夏16克,厚朴16克。总剂量128克,14天量。服法:每日3次,每次3克,热水冲服。按:痛泻要方,出自《景岳全书》引刘草窗方,原名“白术芍药散”。患者腹痛即窘迫泄泻,故与小补脾汤合用。! h2 w% Q5 y4 g. _1 N2 h
第3诊日期:2020年10月18日。10月7日左右感冒,咽干、咽痛,咯白痰;胃痛胃胀减轻,食欲下降;失眠不实;大便每天2至5次,诱发原因不明。舌诊:舌红,舌中线有纵向深大裂纹,白苔。腹诊:鸠尾至肚脐区域紧张3/4。脉诊:左关浮取太过。中医诊断:肝木克脾土。针灸治疗:百会穴、印堂穴,调神;中脘、下脘、左天枢、脐针3、7点,关元,调形;小泻肝针法调气,右侧尺泽、少商,补法;左侧行间,泻法。中药处方:小补脾汤合小泻肝汤。药物:党参、炙甘草、干姜、白术、赤芍、枳实、生姜,各18克。总剂量128克,14天量。服法:每日3次,每次3克,热水冲服。
+ y- T1 g& B4 `/ t第4诊日期:2020年11月1日。患者停用所有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西药。尝试喝咖啡,可以耐受。精力指数7.5/10;睡眠质量好;大便每天3次。舌诊:舌淡红,舌中线有纵向深大裂纹,薄白苔。脉诊:左关沉取不及,右关浮取太过。腹诊:中脘至水分区域紧张2/4。中医诊断:肝木不及,脾湿太过,土反侮木。针灸治疗:百会穴、印堂穴,调神;中脘、下脘、左天枢、脐针1、3点,关元,调形;左足三里,调腑;小补肝针法调气,右侧大敦穴、曲泉穴,补法;左侧太渊穴,泻法。中药处方:大阳旦汤。药物:白芍30克,黄芪25克,党参15克,桂枝15克,生姜15克,大枣15克,炙甘草10克。总剂量125克,14天量。服法:每日3次,每次3克,热水冲服。- i4 e7 N' i6 X& D$ |) E' W
第5诊日期:2020年11月15日。饮食良好,偶发胃痛胃胀,大便每天2至5次(食用辛辣食物则大便每天5次左右,不食用辛辣食物则大便每天2次),精力指数7/10;心情良好;睡眠质量好。舌诊:舌淡红,薄白苔。脉诊:左尺沉取不及。中医诊断:肾气不足。针灸治疗:百会穴、印堂穴,调神;中脘、下脘、左天枢、脐针2、5点,关元,调形;左足三里,调腑;小补肾针法调气,右侧阴谷穴、复溜穴,补法;左侧大都穴,泻法。形气神同调。中药处方:大补肾汤合四神丸。药物:熟地黄、淡竹叶、灸甘草、肉桂、五味子、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各15克,干姜6克。总剂量126克,14天量。服法:每日3次,每次3克,热水冲服。, E( `! O+ B. n
8 X' m( B2 l* O$ p2 F9 M
新冠状病毒后遗症5 y- {4 z, m- t* M' O5 C" A# k
Mr L N.白人男性。生日:1992年1月19日。首诊日期:2020年11月16日。焦虑症病史10年余。近来失业,致使病情加重。今年夏天患者不幸感染新冠状病毒,虽经治疗,但是身体状态大不如前。刻下焦虑,紧张,精神压力大;倦怠乏力,精力指数5/10;自己感觉左侧上半身身体不通,患者用来描述的英文是“My left side body is blocked”;睡眠质量差,每天午夜才能入睡,睡眠不实,每天凌晨3:30左右醒来,之后可以再入睡,通常早晨8:30左右起床;食欲不佳;大便每天2次;双足发冷。舌诊:舌干,色暗红,薄黄苔。脉诊:右寸太过。中医诊断:肺金太过。* A0 Y2 A3 l; m. m' [$ R6 W0 ~: z
针灸:百会、左侧精神情感区,调神;膻中,中脘、下脘、左天枢,脐针第5、8点,调形;左足三里调腑;小泻肺针法,补右间使、大陵,泻左尺泽,调气;形气神同调。中药处方:大泻肺汤加厚朴。药物:葶苈子15克,白芥子15克,大黄30克,枳实30克,黄芩10克,生姜10克,生甘草10克,厚朴6克。中药配方颗粒总剂量126克,14天量。服法:每日3次,每次3克,热水冲服。按:葶苈子在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的“用法与用量”是3至10克,包煎。张大昌先生认为可以用白芥子代替葶苈子。为了避免超量导致潜在的法律纠纷,我没有用葶苈子30克,而是用葶苈子和白芥子各15克。在小泻肺汤的加减法中,“胸中满者,加厚朴二两”,故用之。8 w% i6 T5 y1 I0 Z, O1 m
第二诊日期:2020年11月23日。精力指数5/10;睡眠:每天凌晨3点至5点之间醒来一次;焦虑紧张;饮食和二便正常;双足冷。舌诊:舌尖红,薄白苔。脉诊:左关不及。中医诊断:肝木不及。针灸治疗:百会,双侧精神情感区,调神;中脘、下脘、左天枢,脐针第1、6点,关元,调形;左侧足三里,调腑;小补肝针法调气,牵引针法补右侧大敦、曲泉,泻左侧太渊穴、隐白穴;形气神同调。
9 j* m, P/ L8 Z- x+ {1 s' a2周后电话随访,患者反馈身体恢复状态良好,但是由于经济原因,不能继续治疗。
! m" @' v6 q$ J% Y# f* B+ \6 ^
. ?3 I1 s- o) B7 ^" e2 p真菌性鼻窦炎病案6 G3 {0 S9 [( i  W) S
MS M W,白人女性,生日:1986年2月7日。首诊日期:2020年7月16日。主诉:鼻塞、流涕伴左侧眉棱骨疼痛,反复发作数年,加重4个月。西医诊断真菌性鼻窦炎,病情迁延数年,近4个月加重。之前在某中医诊所针灸治疗5次,服用中草药4周效果不明显。刻下:鼻塞,流黄绿色鼻涕,左侧眉棱骨疼痛不能触摸;平素焦虑、紧张、精神压力大,容易发怒;精力指数 4/10,神疲倦怠;入睡困难,上床后2小时方能入睡,且多有恶梦;自觉夜间发热。食欲可,饭后腹胀。舌象:红绛舌,少津液,舌根部黄腻苔。脉象:右关太过,左寸不及。中医辨证:肝木太过,肺金不足。针灸:头部印堂穴,调神;左攒竹穴、左下关穴、左迎香穴,头部调形;腹部中脘穴、左天枢穴,腹部调形;四肢部调气,予小泻肝针法,补右尺泽穴、少商穴,泻左行间穴。形气神同调。处方:小泻肝汤合小补肺汤。英国禁用细辛,用辛夷替换。药物:赤芍药、炒枳实、生姜、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生甘草,各15克,辛夷21克。中药配方颗粒总剂量126克,14天量。服法:每日3次,每次3克,热水冲服。! |) H8 E+ n3 z9 \) ^2 t/ A, ~4 e
第二诊,2020年7月30日。反馈针灸和中药效果非常好,鼻塞、流涕伴左侧眉棱骨疼痛的症状改善很多,精神压力减轻,精力指数提高到7/10,服药期间适逢月经,痛经减轻,月经颜色由以前的黑色变为红色,血块减少。舌象:红舌,少津。脉象:右寸太过,左寸不及。中医辨证:心土太过,肺金不足。针灸:头部印堂穴,调神;左攒竹穴、左下关穴、左迎香穴,头部调形;腹部中脘穴、右天枢穴,腹部调形;四肢部调气,予小泻心针法,倒马针法补左太冲穴、行间穴,泻右少府穴。形气神同调。中药处方:小泻心汤合小补肺汤。药物:升麻、栀子、淡豆豉、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生甘草,各15克,辛夷21克。中药配方颗粒总剂量126克,14天量。服法:每日3次,每次3克,热水冲服。按:小补肺汤中有细辛,而英国禁用细辛,故用辛夷替换。小泻心汤含有通草,通草始载于《神农本草經》,然而《唐本草》及《本草纲目》所载的通草,实际为木通科木通。为了避免使用含马兜铃酸药材,因此不用通草,而选用大泻心汤中的栀子,这样正好成了《伤寒论》中的栀子豉汤。栀子豉汤在《伤寒论》中有三个变化方,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枳实栀子豉汤。我经过变通的小泻心汤可以称之为“升麻栀子豉汤”。
7 Q) g' P0 C1 Q第三诊,2020年8月13日。鼻塞、流涕症状消失,仅左侧眉棱骨疼痛仍疼痛,无其它不适感。精力指数7/10,心情号,睡眠佳,饮食佳,二便调。舌象:暗红舌,少津。脉象:右寸太过。中医辨证:心土太过。针灸:头部印堂穴,调神;左鱼腰穴,头部调形;腹部中脘穴、下脘穴、左天枢穴,腹部调形;四肢部调气,予小泻小肠针法,泻右解溪穴,补左阳陵泉穴、阳辅穴。形气神同调。中药处方:《兰室秘藏》眉棱骨痛专方。药物:防风、羌活、生甘草,各39克,黄芩13克。中药配方颗粒总剂量130克,14天量。服法:每日3次,每次3克,热水冲服。
0 C1 Z, g% S1 r- K% a第四诊,2020年8月27日。病情继续改善,直至8月13日去海滨城市Brighton度假。天气不佳,海风大,导致感冒,鼻塞、流涕、左侧眉棱骨疼痛复发。倦怠乏力,精力指数 5/10,心情尚可,睡眠良好,饮食佳,二便调。舌象:暗红舌,苔白。脉象:右关太过。中医辨证:肝木太过,肺金不足。针灸:局部调形,左攒竹透鱼腰、左下关透迎香穴;腹部上脘穴、中脘穴、下脘穴、左天枢穴,腹部调形;四肢部调气,予小泻肝针法,补右尺泽穴、少商穴,泻左行间穴。形气神同调。中药处方:小泻肝汤合小补肺汤。英国禁用细辛,用辛夷替换。药物:赤芍药、炒枳实、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各21克;辛夷14克,生姜7克。中药配方颗粒总剂量126克,14天量。服法:每日3次,每次3克,热水冲服。# x! Y6 X! f. S! i6 d( F0 W! P5 o
第五诊,2020年9月10日。鼻塞、流涕、左侧眉棱骨疼痛均消失。精力指数 8/10。睡眠良好。月经前情绪暴躁,痛经2日,经量中等,有血块。饮食、二便调。手足比以前更温暖。舌象:暗红舌,苔白。脉象:右寸太过。中医辨证:心土太过,肺金不足。针灸:百会、印堂穴调神;上脘、中脘、左天枢、关元穴,腹部调形;小泻心针法调气,补左侧行间、太冲,泻右侧少府。形气神同调。中药处方:小泻心汤合小补肺汤。用辛夷替换细辛。药物: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辛夷,各21克;栀子、淡豆豉、升麻,各14克。中药配方颗粒总剂量126克,14天量。服法:每日3次,每次3克,热水冲服。
" M" D0 R' D* O* p$ q+ H8 K9月24日电话随访,无明显症状,停止治疗。7 \" ^& V6 R! ~$ k
总结:“肺虚则鼻息不利”,中药处方之小补肺汤贯穿始终。不要因为患者的症状“鼻塞,流黄绿色鼻涕,左侧眉棱骨疼痛不能触摸”,就认定属于肺实证,脉诊左寸不及明确显示患者肺气虚。针刺擅长泻实证,因此以针刺泻心、肝之邪气;中药擅长补虚证,因此以中药补肺气之虚。* B) ?+ A# B5 J8 u
/ w1 E: t3 ]% n% d, x0 k/ a1 t) w
咽喉部异常声音病案* z, b( W( F+ w- l$ ?3 E
2021年8月24日,第1诊。张女士,华裔,在英国生活多年。患者自述2017年某日觉得有东西从脑内脱落,之后开始咽喉部不适感,逐渐出现咽喉部的异常声响,初始仅患者自己可以听到,之后其他人也可以听到该异常声音。患者感觉类似于某种寄生虫在咽喉部生长繁殖。多次求诊于西医无果。2020年2月,MRI 核磁共振检查和病理活检均显示无异常。并且患者病情在活检之后加重。既往史:幼儿时有乙型肝炎病史。刻下症:精力指数:3/10,入睡困难,容易惊醒,焦虑、紧张、抑郁、悲伤、挫折感等多种不良情绪并存,饮食尚可,便秘,每3天甚至1周大便一次,小便正常,四末冰凉。舌诊:舌中线明显纵向裂纹。脉诊:右寸太过。中医诊断:君火太过。处方:大泻心汤加减。药物:通草25克,淡豆豉25克,山栀子25克,升麻25克,麦门冬25克,酒大黄25克,炒枳实25克,生甘草25克,生姜25克。总剂量225克,15天量,每天3次,每次5克,开水冲服。针灸:百会,右侧精神情感区,调神;中脘,关元,调形,引气;脏脏小泻心针法调气,泻右侧少府,倒马针补左侧太冲、行间;右侧足三里,调腑。形气神同调。- a) t: x- @0 w' i7 s2 S4 V  u4 S% K
2021年9月16日,第2诊。患者自诉咽喉部异常声音减轻30%。平素痛经,本次月经开始于9月10号,痛经比以前明显减轻。近日健身导致右侧上下肢和右侧腰部疼痛。舌诊:舌中线明显纵向裂纹。脉诊:右寸太过,左关不及。中医诊断:君火太过,土不及。处方:小泻心汤合小补脾汤加柴胡。药物:通草25克,淡豆豉25克,山栀子25克,升麻25克,党参25克,炙甘草25克,干姜25克,白术25克,柴胡25克。总剂量225克,15天量,每天3次,每次5克,开水冲服。针灸:百会,右侧精神情感区,调神;中脘,关元,调形,引气;脏脏小泻心针法调气,泻左侧少府,倒马针补右侧太冲、行间;左侧足三里,调腑。形气神同调。6 r! z1 k. y0 R( z6 a7 B- v. R
2021年11月26日,第3诊。患者咽喉部异常声音完全消失,本次月经完全没有痛经,近日与朋友生气,郁闷,入睡困难,饮食正常,便秘。舌诊:舌中线纵向裂纹变浅。脉诊:左关不及。中医诊断:土不及。处方:大补脾汤加半夏、桔梗。药物:党参25克,炙甘草25克,干姜25克,白术25克,麦门冬25克,五味子25克,旋覆花25克,桔梗25克,半夏25克。总剂量225克,15天量,每天3次,每次5克,开水冲服。针灸:百会,右侧精神情感区,调神;中脘,关元,引气;右侧带脉,调形理气;小补脾针法调气,倒马针法补左侧太白穴和大都穴,泻左侧太溪穴和曲泉穴。1 v; W1 ]7 [" J4 G
12月14日电话回访,患者咽喉部异常声音至今没有再出现。8 Q3 o& T  m  e8 |/ |+ S/ Y& a1 B
按:除去药食同源的醋和戎盐,整定稿大泻心汤与复原校订稿大泻心汤共同的三味药是栀子、豆豉和升麻。栀子豉汤是《伤寒论》的著名方剂,笔者临床常用《辅行诀》泻心汤,称之为“升麻栀子豉汤”。宋朝之后,后世中医用升麻多取其升举阳气的功效,而经典中医用升麻多取其“解百毒”的功效。本案患者,其君火炽盛已经成毒,非解毒不能除之。解毒杀敌之后,正气亏虚,其脉土不及,故以大补脾汤扶正气以善后。2 d9 l4 u- D! m

( i2 F5 ]# D/ d) l3 v% g五、总结
8 V" @4 w# W8 k5 F9 m9 A总而言之,《辅行诀》四大核心机密:1汤液经法图;2药精;3火土一家;4水土合德。不见于任何其他医学著作,具有明显的原创性、完整性、系统性和独特性。其与主流中医理论不同的“五味与五脏”的对应关系;玄奥严谨的“五行五味体用补泻图”;以“用味为补,体味为泻”作为纲领的方剂配伍法则;以“增强脏腑功能为补、减弱脏腑功能为泻”的独特的补泻理念;“火土一家”和“水土合德”的独特理论;使其在中医经典著作中独树一帜,特立独行。+ T, @& e/ B- h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辅行诀》的理论价值和临床价值,可以比肩现代中医公认的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M( @( t" i9 Q- h! N* ?2 g
是中医第五大经典!) b/ W2 {  q; Z/ x! D
习近平主席大力倡导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中包含了文化复兴。而中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作为一名中医师,复兴中医,责无旁贷!北宋张载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Y$ I5 R# ]) j* Z+ f+ P
笔者在此呼吁,希望更多的中医同道来学习和实践《辅行诀》。复兴中医之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你我做起!
6 L8 n1 _1 L% r- N
8 ]- j4 k, J" ^1 i9 R, C参考文献
  O# J5 _- A6 E) H( d[1]衣之镖,赵怀舟,衣玉品.《<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校注讲疏》.学苑出版社.2009.; H& f7 n* y: g7 M
[2]衣之镖.《<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临证心得录》.学苑出版社.2011.: H6 N8 z, F' u0 Z9 p$ J0 b
[3]衣之镖.《<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药性探真》.学苑出版社.2013.2 y) y7 J) Z( k
[4]钱超尘.《<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传承集》.学苑出版社.2008.
2 `( C+ m, S6 |: D, L4 M& a[5]李汪洋.《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对《黄帝内经》相关理论的继承及组方原则.2011.
: t7 Y; U: y3 G( c0 a. i: ~[6]潘小凤.《辅行诀》与《伤寒论》组方及证治规律相关性探讨.2017.
  L/ M7 G) ~' l6 a' W# a[7]蒋国鹏.基于辅行诀脏腑用药式比较下的因势利导思维在经方配伍中运用规律的探讨.2011.4 f! U! `. V3 L* s" B3 R
[8]张濒月.《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文献研究.2008.
# t; e( m! _0 M( a[9]石琳.《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研究.2008.
& J2 G2 k5 {4 N- J$ n. b[10]李兆弟.《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所载《汤液经法》图的研究.2014.
- {$ ]( V3 s# q0 m6 D, g4 ]4 X[11]结小停.《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与《伤寒论》的相关性研究.2014.
. ~+ @# e. l! t[12]徐浩.从《辅行诀》的研究探索经方组方法则和配伍规律.2005.
9 S% @9 N( s" o8 W* @7 [
! G1 {% L" E( v8 K
: J1 Q) U7 W$ w. L8 J2 E5 H) ]作者简介:韩永刚,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医学基础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师从中国工程院王永炎院士和原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高思华教授。2009 年赴英国工作至今,现就职于Chelsea Natural Health Clinic和伦敦中医针灸学院。担任欧洲中医五运六气学会副会长,世界经典中医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世界中联方药量效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世界中联态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世界中医五运六气学会联合会理事,世界华佗医学研究会教育和学术部长,英国中国联盟学会学术理事。出版《医学传心录:名老中医治疗风湿病经验》、《医学传心录:名老中医治疗糖尿病经验》、《医学传心录:名老中医治疗脑血管病经验》、《风湿性疾病诊断治疗指南》、《妇产疾病临床常用中药指南》等中医学术著作8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临床工作27年,从事内科、妇科、疼痛科疾病的中医药治疗和康复保健,尤其擅长治疗男女不孕不育症,焦虑症、抑郁症等。
+ \) T2 @# q2 v* ~Email:yonggang01@hotmail.com. 微信:yonggang01。
4 a/ Q4 p' n5 m7 Q7 r: a# K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54
 楼主| 发表于 2023-2-12 20: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辅行诀》脏腑补泻方的整体组方规律
! G, p6 R' m! H/ Q* c8 J* |7 ?% i0 U3 {1 Q8 d* @  @* }
韩永刚 HAN Yong-gang" o/ Y/ q1 x; A) f- w
Chelsea Natural Health, 208 Fulham Road, London SW10 9PJ
  j6 x( p) L$ H8 B) e/ G) Z; ]; X6 k6 i$ k* J
【摘要】《伤寒论》以“六经辨伤寒”,《金匮要略》以“脏腑辨杂病”。《辅行诀》脏腑补泻方是以“五行辨杂病”,二旦四神方是以“六合辨疫疠”。脏腑补泻方以味为纲,主治为目,纲举目张,乃成其方;方中有方,母子同治,虚则补子,实则泻母,补泻兼施。君臣佐使是三级配伍体系,而非四级。君臣佐使与八纲辨证可以完美对应,从而可以让临床组方大道至简。
; y: d; m. {3 f6 f$ R4 B- V8 I【关键词】辅行诀;五行;六合;六经;八纲) p& C4 V+ c) b: a; m  C

* f' G& @/ M) k; O0 m3 }9 S( ^9 wAbstract: “Shanghan Lun” uses six meridians to distinguish Exogenous affections. “Synopsis of Golden Chamber” uses organs to distinguish commonly encountered disease. “FuXingJue” Zang-Fu nourishing and reducing prescription is based on five elements to distinguish commonly encountered disease. Erdan Sishen Fang is based on Six directions identification of communicable disease. Zang-Fu nourishing and reducing prescription takes the taste as the outline, the main function is secondary; there is a small prescription in the big prescription, the mother and the child are treated together, the deficiency is to nourish the child, and the excessiveness is to reduce the mother, and both nourishing and reducing are applied together. The JunChenZuoShi is a three-level compatibility system, not a four-level system. The JunChenZuoShi can perfectly correspond to the differentiation of eight principles, so that the clinical prescription can be simplified. ) c4 W; _0 b* W$ k, Y. d3 N
Keywords: FuXingJue; Five elements; Six directions; Six meridians; eight principles.
9 b7 \' S, o0 z2 Z3 l0 i/ i3 B  w8 ~6 l$ p: l0 W8 @; h2 b+ ]$ C) \
一、五行辨杂病,六合辨疫疠
. [# d1 N- @7 `) T5 f# y《伤寒杂病论》,《伤寒论》是以“六经辨伤寒”,《金匮要略》是以“脏腑辨杂病”。《辅行诀》脏腑补泻方是以“五行辨杂病”,即以五脏为核心,以脏代腑辨杂病,这一部分不区分脏腑,而是以脏代腑,不言腑而治腑。《辅行诀》二旦四神方是以“六合辨疫疠”,即用六合辨证应对天地异气导致的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疫病、疠病。五行辨证,其数五,应五运、五行;六合辨证,其数六,应六合、六气;完整地体现了经典中医“天五、地六”和“天六、地五”的道术体系,由道而术,一以贯之。同时,《辅行诀》保留有中医经方派组方核心理论的“汤液经法图”和“五行互含药精”,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全的中医临床著作,《辅行诀》有资格与《伤寒杂病论》并肩,与《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中医五大经典。4 q8 U8 b7 Z* y% M
《辅行诀》对于《黄帝内经》的传承,主要有四篇,《至真要大论》、《脏气法时论》、《本神》、《五邪》。《辅行诀》“辨肝、心、脾、肺、肾脏病证文并方”中五脏有疾的虚实症状,实际上直接来自《灵枢·本神》“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藏不安。必审五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灵枢·本神》“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喻,背三节五藏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馀,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馀,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馀,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取之涌泉、昆仑。视有血者,尽取之。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视有馀不足而调之其输也。”二者只是在文字上稍有出入,并没有实质上的区别。也就是说《辅行诀》不但继承了经方派《汤液经法》的内容,同时也传承了医经派《黄帝内经》的内容。《辅行诀》“汤液经法图”和“五行互含药精”所揭示的经方的遣药组方规律,是全书学术特点最鲜明、最有特色的部分,这是在其后的中医著作中难以见到的。
" {. v  ^% \7 L8 z; U' o0 R& k+ w" u, ?
二、以味为纲,主治为目,纲举目张,乃成其方! h6 C2 m3 ~2 M& v
方证对应被现代中医奉为金科玉律,其实质是“以证为纲”,“有适证,用适药”。但是《辅行诀》则不同,“以味为纲,主治为目”是《辅行诀》的一大特点,是贯穿《辅行诀》五脏病症诸方的基本组方法则。五味与五脏通过五行生克制化理论联系起来,不同的味对相应五脏的虚实病机产生不同的补泻作用。更具体地说,即是以本脏之用味补己之虚(如以辛补肝),以克己脏之用味(本脏之体味)泻己之实(如酸泻肝),以己克之味(孙脏之用味)缓本脏之急(如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在此基本原则之下衍生出五脏大小补泻诸方。5 \! D1 _. b( I3 b
《辅行诀》小泻方三味药两泻一补,一君二臣;小补方四味药两补一泻一化,一君二臣一化;大泻方六味药,酸苦甘辛咸五味俱全,一君二臣三佐;大补方七味药,酸苦甘辛咸五味俱全,一君三臣三佐。7 V" i" {! ~# E0 ]8 g  Q) k5 b

9 b2 C) a; g' i8 p( J' ?* T) u三、方中有方,母子同治,虚则补子,实则泻母5 y7 z- D5 z  L" f+ M3 x5 t
这也是贯穿《辅行诀》脏腑大小补泻方的一个重要特点。具体体现为每一首某脏的大泻方、大补方,都是由该脏的小泻方、小补方再加上其生我之脏(母脏)或者所生之脏(子脏)的小泻方、小补方的主要药物而成。而这一组方法则实际上是继承了《难经》的思想,即《难经·六十九难》:“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和《难经·七十五难》:“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
) t" f8 @1 s- o清代医家徐灵胎曾言:“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因此,用药如用兵,用方如用阵。把药物组合在一起,既发挥每一味药物的特性,又相互之间协同,补泻有序,才是用药之道。《辅行诀》的组方法度严谨,有如战阵,深得兵家排兵布阵之道,无论是药味的组合,每方的味数、剂量、煎煮法、服药法、甚至煎煮的水量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小泻方的煎服法:以水或其他溶媒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不瘥,即重作服之)。大泻方的煎服法:以水或其他溶媒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小补方的煎服法:以水或其他溶媒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大补方的煎服法:以水或其他溶媒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4 w7 [+ O1 x0 N4 }

( W! S) Q; U  S& M0 G四、君臣佐使,三级体系2 y. D5 m6 g0 d% I: x
对于处方中君臣佐使的界定,《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非上下三品之谓也。”对于疾病起到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君药。而《辅行诀》则有不同的理念:“主于补泻者为君,数量同于君而非主故为臣,从于佐监者为佐使”。对于虚实病证,起到主要的补或者泻的作用的药物是处方中的君药。从剂量上看,君药和臣药的用量相同,都是三两;佐药和使药用量都是一两。需要注意的是,君臣佐使是三级分类,而不是四级,佐药和使药是同一级。
* n1 V" r- o5 G- ~8 N7 b% p6 V4 R《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曰:“《大要》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可见,君药可以是一味药,也可以是两味药。《辅行诀》中的大方都是复方、方中方,也就是由针对本脏的小方和针对母脏或者子脏的小方组成,两个小方组成一个大方(复方)。脏腑大泻方是本脏和母脏同泻,针对本脏起到最主要克、泻作用的药物是君药,针对母脏起到克、泻作用的药物就是另一味君药。脏腑大补方是本脏和子脏同补,针对本脏起到最主要补益作用的药物是君药,针对子脏起到最主要补益作用的药物就是另一味君药。
+ K6 R, E+ G0 _  N8 D+ O4 s《神农本草经·序》“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者。”何谓“合和”?“合”是把不同药物的配伍在一起;“和”是调和、和谐,目的是让不同的药物产生“合力”,成为“有制之师”。“合和”的方药,具备好的治疗效果。反之,不能形成合力的方药就是乌合之众。(明)王夫之《姜斋诗话》:“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乌合之众是没有战斗力的,当然疗效不佳。“有制之师”的一个关键就是方中的君药,相当于军队的将军。“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因此选定每个处方中的君药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为什么《辅行诀》如此重视病证的虚实?而不是强调八纲中的其它六纲“阴阳表里寒热”?为什么以泻实或者补虚最重要的一味药做为君药?张大昌先生给出了答案。《张大昌医论医案集》“虚实辨。古人论虚实,以“诸虚皆寒,诸实皆热”,不单似后世以“阴虚生热,阳虚生寒”定之。”阴阳是总纲,其余六纲中最重要的就是虚实,因为虚实又涵盖了寒热,“诸虚皆寒,诸实皆热”,八纲是辨证的核心,而虚实就是八纲中的核心,是核心中的核心。; C4 G. Y/ K1 W9 C8 B' Z" o* ^

. V6 {/ A& m) o9 }5 q7 n  ]" B# w4 G五、五脏泻方君药
$ A2 A4 f: q% c- h6 s  b五脏泻方以本脏五行相克之脏具有本脏之气的药物为君,即金中木芍药为泻木君药,水中火黄连为泻火君药,木中土附子为泻土君药,火中金葶苈子为泻金君药,土中水茯苓为泻水君药。
1 s5 `1 x. |5 n《辅行诀》五脏泻方君药
& W9 S. f5 `; e肝木        金中木 芍药
9 |' e4 O1 S2 Z$ Z; i心火        水中火 黄连+ f% |+ v+ i4 x  x$ ~! H1 m2 ~
脾土        木中土 附子# D0 F. j1 W' M- h- @
肺金        火中金 葶苈子
6 _' }2 @: |, ^+ P! Q肾水        土中水 茯苓
0 y$ u# I+ p) ?0 e: j% U0 ~( g7 V2 ]4 p+ ]7 i9 s% c. k
《神农本草经》“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根茎花实草石骨肉。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和合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良者,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中药七情配伍理论,处方中最重要的配伍方法就是相须、相使、相畏、相杀。《辅行诀》经方就是主要应用了这四种配伍方法。) l* E5 G1 @" E% x$ i5 X
《辅行诀》“整定稿”脏腑大小补泻方24首,最典型的相使药对是君药和辅臣药形成的药对,一共12个药对。君药和辅臣药的五行大类相同,同气相求;而辅臣药的五行小类对君药的五行小类形成相生,辅臣药辅助君药,从而提高药效。辅臣药与君药同列,具有执行、帮助、促进君药的功能和作用。如同在政治上和君主站在同侧的大臣,在政策上与君主共同进退。
- }& ?9 [5 \0 P4 C  d# \3 H% o& `五脏泻方中的监臣药,其用味与方中本脏用味相同,通过补本脏之用来监督、制约克制本脏之用的君药,相反而相成,则泻而不伤,这是君药与监臣药的配伍。例如,小泻肝汤,君药芍药属金中木,监臣药生姜属木中火,其用味辛,与本脏肝木的用味相同,通过补肝木之用来制约君药芍药对肝木之泻,如同在政治上站在君主对面的的大臣,皇帝要实施某种国策,该大臣总是唱反调,曰:“请圣上三思”。“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辅臣药和监臣药就相当于君药的左手和右手,共同辅佐君药。6 r: }7 o" N7 K
' ^% u5 X8 I$ N0 C8 S+ g7 o
六、五脏补方君药. M9 v. ]7 u! O5 d5 w! d
秦始皇一统天下,命丞相李斯用和氏璧雕刻传国玉玺,方圆四寸,上有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以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的信物,可以让子孙代代相传。因此,对于国王、皇帝来说,最看重的是皇室的血统,唯有皇族血脉者才能继承皇位。
% G* u; v2 |2 e2 Z8 t6 C# v' [1 S《辅行诀》五脏补方以本脏用味至纯者为君药,即木中木桂枝为补木君药、火中火牡丹皮为补火君药、土中土人参为补土君药、金中金麦门冬为补金君药、水中水地黄为补水君药。
$ Q3 U" P) G# p$ a3 {《辅行诀》五脏补方君药2 G, D1 X5 \7 q: h& w$ V
肝木        木中木 桂枝
/ \* w5 m. O. z, k心火        火中火 牡丹皮6 U5 n: }; B( p* k8 l3 J( C
脾土        土中土 人参* O$ Z0 i4 c; g" \3 b0 R
肺金        金中金 麦门冬
( }% D' W: f, c: J肾水        水中水 地黄
+ u# D: |6 R- s: n4 [' Q6 M. X1 T2 w, @, Y& C/ b
《难经·六十九难》曰:“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难经·七十五难》曰:“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可以转化为“虚者补其子,实者泻其母”。当本脏虚时,既可以用“虚者补其母”,也可以用“虚者补其子”;当本脏实时,既可以用“实者泻其子”,也可以用“实者泻其母”。但是,对实证来说,“实者泻其母”效果更好,因为这样能够断绝了核心病脏的外来资助。而对于虚证来说,“虚者补其子”效果更好,因为这样才能生生不息;从运气学说的角度,子是复气,能够为虚弱的父母报仇。  U; g' S  W2 \% ?# _
七、总结. ^. H. a+ k" y3 b5 k$ U
脏腑小泻方:本脏二泻一补规律,泻中有补,补泻同施。
: i2 A2 @. r( G  {脏腑大泻方:以《难经》“母能令子虚”的思想,演化为“实者泻其母”,本脏和母脏同泻,即本脏二泻一补和母脏二泻一补规律,泻中有补,补泻同施。同时运用治未病思想,以化味先安未受邪之地,截断病势传变。) J. I% b/ b  i% q
脏腑小补方:本脏二补一泻一化除苦规律,用味补,体味泻,化味除本脏之苦,补中有泻,补泻同施。* D% B+ v0 N2 K4 ]2 j  z
脏腑大补方:以《难经》“子能令母实”的思想,演化为“虚者补其子”,本脏和子脏同补,即本脏二补一泻一化除苦和子脏二补一泻,补中有泻,补泻同施。* Z# e/ y; f; F8 h
可见,无论针对实证还是虚证,《辅行诀》药法都是补泻兼施。补泻兼施,是先秦经典中医用药的重要理论之一。诚如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卷一·医门八法》所言:“天地之理,有开必有合;用药之机,有补必有泻。如补中汤用参,必用陈皮以开之;六味汤用熟地,即用泽泻以导之。古人用药,补正必兼泻邪,邪去则补自得力。又况虚中挟邪,正当开其一面,戢我民众,攻彼贼寇,或纵或擒,有收有放,庶几贼退民安,而国本坚固,更须酌其邪正之强弱,而用药多寡得宜,方为合法。是以古方中,有补、散并行者,参苏饮、益气汤是也。有消、补并行者,枳术丸、理中丸是也。有攻、补并行者,泻心汤、硝石丸是也。有温、补并行者,治中汤、参附汤是也。有清、补并行者,参连饮、人参白虎汤是也。”
; P: Q% r  z  K. K! \* z八纲辨证,阴阳是总纲。虚实、寒热、表里,这三对纲领,虚实是核心,寒热是次核心。《辅行诀》脏腑大小补泻方,“主于补泻者为君”,君药和辅臣药的补泻方向是一致的,小泻方是君药和辅臣药的两泻,小补方是君药和辅臣药的两补,也就是说君药和辅臣药是主要针对虚实这对纲领而设,虚实的本质是物质和能量的多少、盈亏,治疗则虚则补之,实者泻之。而监臣药的补泻与君药是相反的,从八纲的角度来分析,监臣药和佐药的作用主要是针对寒热、表里,这两对纲领。寒热(包括燥湿)的本质是“温、热、平、凉、寒”的温度和湿度,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燥者润之,湿者干之。表里的本质则体现在病位的深浅和气机的“升降、出入”,表证则用升散以令气从上而出,里证则用沉降以令气(从上而入)从下而出。至此,中药处方中的“君臣佐使”与八纲辨证中的“虚实、寒热、表里”呈现完美对应,君药和辅臣药针对虚实两纲,监臣药和佐药针对寒热燥湿和表里两纲,提纲挈领,纲举目张,大道至简!' r+ x6 t, R4 O" g

- t$ z( M3 f' W+ ~& {9 F1 C% [【参考文献】
, D: [, ?3 w( G. ~1.石琳.《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研究.20082 d, T5 f1 n& g# [! x+ O; e
2.衣之镖.《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药性探真》.北京:学苑出版社,2013
- b7 j9 u0 Z4 K【作者简介】韩永刚,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医学基础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师从中国工程院王永炎院士和原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高思华教授。2009 年赴英国工作至今,现就职于Chelsea Natural Health Clinic和伦敦中医针灸学院。担任世界经典中医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世界中联方药量效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世界中医五运六气学会联合会理事,世界华佗医学研究会教育和学术部长,英国中国联盟学会学术理事。出版《医学传心录:名老中医治疗风湿病经验》、《医学传心录:名老中医治疗糖尿病经验》、《医学传心录:名老中医治疗脑血管病经验》、《风湿性疾病诊断治疗指南》、《妇产疾病临床常用中药指南》等中医学术著作8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临床工作27年,从事内科、妇科、疼痛科疾病的中医药治疗和康复保健,尤其擅长治疗男女不孕不育症,焦虑症、抑郁症等。
2 H6 [7 M8 n6 W+ dEmail:yonggang01@hotmail.com. 微信:yonggang01。# N& @% u( I2 ~' m$ G. V4 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54
 楼主| 发表于 2023-2-12 20: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大家深入了解韩永刚先生,现在把他更为详细的个人简历,以及著作、论文情况发表出来,供大家参考学习。
' G3 t' F# R0 L" s( m8 b) L% K7 J
# v1 h. d, s* t6 z" R0 }1 \" Z5 z2 V* m4 S
9 \& S$ h! d6 B0 q. h
姓名:韩永刚;性别:男;籍贯:北京;出生年:1974年。
3 V3 D* z* |1 c) J. ]5 u& O. CMobile: 0044+7578709518&#160;1 {9 w# Q  H) |, ?) ^
E-mail: yonggang2022@gmail.com 4 _8 G% x: P0 Z7 W7 A, X
5 `0 J5 L6 X8 h' f+ f5 q, K$ j
教育背景* o9 g% }/ w5 o( x: e: f

8 d& ?, g0 d9 l7 s1998年9月~2001年7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本科,获学士学位。
# u) T. j8 Q0 `, H+ h% }9 l
$ X! r0 w$ a- L' e2002年9月~2005年7月:中国中医研究院望京医院硕士研究生。 3 ]# R+ m& }$ P: a; F) c: H
专业:中医内科学。研究方向:风湿性疾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160;
; |! f2 C* \, j( ?导师:原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院长胡荫奇教授。5 f/ j: ?2 p& o" Y% ^

* c+ e' }5 s* g2 j$ Y1 e2005年9月2008年7月: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医学基础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3 s3 I  p9 h) J专业: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向:糖尿病的理论和临床研究。&#160;! F" j5 p' P/ g) ^, i3 A$ e( K
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王永炎院士,
" P9 @6 ]# q: @7 l" U7 F1 I3 m% z原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高思华教授。
+ O5 c. K5 Y9 U# j# M4 U# p. p! Y5 ~' z6 C7 D' |
工作经历; O2 [4 y" ^; O) S. w% ?/ Q, z$ ~
1995年8月~2002年8月: 北京市回民医院针灸推拿科医师。
4 d. g) p. v# W! K
" T$ n! R% e& s9 o2006年5月~2008年12月: 中国中医科学院培训中心讲师。9 Z' J3 c3 V$ s- I% m6 q

$ S$ I% z$ \7 ~2009年4月~2014年9月: 英国中华医药集团爱尔兰大区医务总监。3 a3 U, l. }9 k" Q

5 N# G6 z: l" H5 d, b/ s! H' }2015年2月~2020年3月:The Zhai Clinic, Senior TCM Practitioner.&#160;" e: g2 o) d& m% ]# M3 x2 q
130 Harley Street, London. W1G 7JU.&#160;
1 v. w2 f6 t5 l& a4 b1 |
; ]- u. y, L0 J+ j+ k; \3 F8 O7 q2020年3月~至今:) @7 M/ f8 G% _* w
Chelsea Natural Health Clinic  切尔西自然健康诊所
; o1 s, ~) @6 g& J208 Fulham Road (First Floor)&#160;London.&#160;SW10 9PJ&#160;&#160;
$ N3 ?( }1 \0 phttps://www.chelseanaturalhealth ... vin-han-phd-msc-bsc&#160;&#160;! P2 N4 W7 b- v
London Academy of Chinese Acupuncture Ltd. 伦敦中国针灸学院" [; x6 F/ S- }5 i# H* H+ {9 ~0 b
1 Harley Street, London W1G 9QD
/ N+ X2 m, j6 D. y; {" q# t4 Chttps://chineseacupuncture.org.u ... hinese-acupuncture/ ; a  h( a+ j5 O0 O) Q5 r
# A+ m% C& `# N* d) U
担任职务
; w$ T! H4 ~! L9 @7 U& C' c, y欧洲中医五运六气学会副会长,世界经典中医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1 g- R  U; ^* i6 D6 ^世界中联方药量效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世界中联态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N2 U3 {! J( s, A& `( w4 n& Z: B
世界中医五运六气学会联合会理事,世界华佗医学研究会教育和学术部长,
( V( |6 q7 k+ f- X" Y( ]9 M+ E) l+ q英国中国联盟学会学术理事。
7 J# `$ a' F* U/ f. x8 X0 u6 n, d3 W
著作- C/ l3 k$ T! d& W( ?
《风湿性疾病诊断治疗指南》(副主编)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5年。&#160;
+ a( D  X+ ]8 G% i2 S《风湿病临床常用中药指南》(编委)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5年。&#160;
. O( k9 S2 A( M) r( v/ ?2 l/ A, P《妇产疾病临床常用中药指南》(主编)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5年。&#160;* X0 C+ {: B8 i
《小儿疾病临床常用中药指南》(副主编)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5年。( _( _( L# G0 {1 R9 g7 }. l/ V- \
《医学传心录~名老中医治疗风湿病经验》(主编)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6年。
) f% u- l0 a1 g( A2 P0 X- e  h《医学传心录~名老中医治疗糖尿病经验》(主编)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6年。+ r4 l( b/ o( J" C
《医学传心录~名老中医治疗脑血管病经验》(主编)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6年。% q  @. i) ^9 D/ W3 h, q# r
《辅行诀脏腑补泻方临证发微》人民卫生出版社(即将出版)
) i1 \" q0 `( B% D; j《辅行诀脏腑补泻针法》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在审稿中)5 J' w! K) N2 P1 C7 a( W% m$ p% R, w
$ G3 I: {$ I- U4 h
论文) D. ~' S! ]7 v6 j. ^) |& g" v
01:略论基因污染.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3年第1期.: h, N  q. X: K
02:浅谈以群经互参法学习《黄帝内经》.  北京中医. 2003年第4期.0 l. Z: ^& G: Y/ m: e
该文于2004年10月被香港《世界卫生》杂志转载,并评为优秀论文.% L1 A; W9 D5 ^, }- n4 V; V
03:推陈致新论大黄.  国医论坛. 2004年第1期.
: T+ n9 C/ s" K7 l, V$ s+ b8 l04:论“治外感如将”.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
% o. q  \- a- y$ h: P+ y05:对《伤寒论》厥阴病的探讨.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4年第4期.7 e: \3 [% C: f' S
该文于2005年11月被收录于《中国中医研究院建院50周年论文汇编》.- N) o! t) y/ P! p" ]! b) ^* v
06: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现代研究概况.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4年第5期.4 Y9 D1 N  Q0 {& X) d6 i  r
07:《金匮要略》治湿方证及特点.  江西中医药. 2004年第9期.) u% T/ F; i" w7 |
该文于2005年4月被作为优秀论文收录入《中国当代思想宝库》一书.& k6 L0 T9 b" B. \, m! m
08:瘀血与血瘀 .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 2004年第17期.
" w' O7 V% c; f' G$ P- d  D, c% g09:中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认识.  中国特色医药杂志. 2005年第3期.
: ?* @1 J) P8 Y+ F2 @10:《内经》论消渴 .  中医杂志. 2006年第8期.
1 ?5 s0 A& {$ b! S11:糖尿病“从气论治,心身并调”的探讨.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年第1期.
0 T2 {/ L: a  S$ i+ I* @  V12:针灵平脉调气法治疗复杂性不孕症医案.  英国中医针灸杂志. 2018, 25(2): 52-53.
. P7 m3 j  u+ o4 B4 W9 P, k13:经典中医之气化逻辑脉法浅释.  英国中医针灸杂志. 2019, 26(1): 39-40.
3 j! W+ \9 i( i8 U0 n6 k- q: h14:对“得气”和“气至”概念的拨乱反正.  英国中医针灸杂志. 2020, 27(1): 6-11.
$ z' n8 Q5 P/ j, _, X' f" F15:探秘《辅行诀》.  英国中医针灸杂志. 2020, 27(2): 26-29.; \- s' s& K: \8 ]
16:中医第五大经典——论《辅行诀》的理论和临床价值.  英国中医针灸杂志. 2021, 28(1):16-25.
8 ~* v6 K$ o3 H, H3 l17:《辅行诀》脏腑补泻针法的发掘与五行生克补泻理论.  英国中医杂志. 2021, 10(2):14-19. 3 }; l0 w) f8 }+ ~5 l4 w
18:道家、道教、道医与中医.  英国中医杂志. 2022, 11(1): 16-23.8 v' M0 N8 p+ D5 y
19:新冠后遗症——癫痫.世界中医药(瑞士版). 2022,2(2): 157-158.2 S0 p5 B* H8 |
20:《辅行诀》的药对和角药.世界中医药(瑞士版). 2022,2(4): 226-236.
% H0 B5 Q0 u0 m21:《辅行诀》脏腑补泻方整体组方规律.英国中医针灸杂志. 2022, 29(2): 45-48.4 e5 s! C; A. X
22:根据小运气法探讨2023癸卯兔年的运气处方.世界中医药.2023,3(1):165-171.
$ N7 Y; S# f2 ?. h) {, _5 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54
 楼主| 发表于 2023-2-13 06:49:09 | 显示全部楼层
韩永刚 中医博士 英国伦敦,辅行诀:4 f% W  o1 K1 f0 }
我自己定位是“履英中医学者”
6 C6 d& Q1 m+ r( t2 M( ^5 E) R4 v+ T$ \0 n. x# T, M! Z( ]
赵春枝张大昌,中医使者:海燕:3 p" e* Z) O6 H0 J% p1 l6 K2 ~
太棒了!
  N+ {) N, r- J$ }& F. r
7 u2 N. `$ u: H" u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1 y5 l9 {+ i& L4 I2 i. x好的,谢谢!
8 d* [2 n1 M8 H9 {6 G1 X% S  R6 p6 C( J9 m. R: H: V7 j; i1 C& O3 F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z, f9 r# h& b  W' N/ _$ M
【新提醒】旅英中医学者韩永刚博士对《辅行诀》研究的系列文章[来自:燕赵中医]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extra=page%3D1
3 A) s2 a1 e$ C4 I
7 p' X7 [. p. _4 F+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Z, N3 @6 \$ r1 c1 Q[链接]旅英中医学者韩永刚博士对《辅行诀》研究的系列文章[来自:燕赵中医]0 h+ y: Q" ~, M7 J; Q! A
! r: G$ }4 e; ^1 O! M, ^
赵春枝张大昌,中医使者:海燕:
; m0 W$ U; l8 ~6 H很好!您们能接上,我很高兴!因为,韩博士在国外为中医做出巨大贡献!
- F3 V3 A, ~: I* E
3 X0 o* t, ]7 x韩永刚 中医博士 英国伦敦,辅行诀:( f. n. ]. G2 O* J4 Q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8197;@赵春枝(非药物自然疗法)&#8197;非常感谢!永刚感恩!
5 t5 f! c5 \& J  f, n
9 j  K! Q) {. E- A韩永刚 中医博士 英国伦敦,辅行诀:
9 q% r( ]& j: g9 m3 E' q9 e[感恩]
& p* U0 X& Y5 n6 U% u4 G/ B
- W+ E' [4 f. z9 D4 e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5 G! H* g8 _3 T- X, A@赵春枝(非药物自然疗法)&#8197;@韩永刚 英国伦敦&#8197;! F7 ]& n5 H, g6 k+ k$ f
我们一起推动《辅行诀》的传承,为中医复兴贡献力量。/ Y6 ?$ b( _3 Z
”中医界的红楼梦《辅行诀》“,这应该是我最先提出来的。3 M- p0 a8 n6 u8 o* p& D* v* V+ I
2 I- c- r( w4 D% @
赵春枝张大昌,中医使者:海燕:
6 m' o2 C/ o  i好的!听从命令!0 \# q* }) @/ T
' p: r3 P8 m* R0 l
赵春枝张大昌,中医使者:海燕:
& F* V) {+ H% |  ^  S8 Y; z向您们学习!向您们致敬!! b7 m0 P# M0 j5 N% V, o

0 y) D8 o' ~$ w1 l( i- I# {韩永刚 中医博士 英国伦敦,辅行诀:5 `! R- ?' q& t1 _; M# X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8197;是的!这是您最先提出的!我的文章的参考文献都明明白白地列出了,包括您的文章和衣之镖老师的著作
6 }& T& ~9 j0 w! i- e- h$ O- R: ~0 ?$ [: c  e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3 j' u# u3 B3 M- y$ }& b谢谢,我这几年一直在讲“经方传承”应该“知源流,懂体系,会妙用”,要知道“张仲景为何搞乱了经方传承的体系”。
! Y. x. J- A2 _, T3 V这些问题,会改变过去人们的认知,主要依靠对于《辅行诀》的研究。
0 J$ W+ ~: _( j% ]# T3 Z3 A* r, X' r0 V, U( r- p9 d/ f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t( e  k* n5 G5 D很多人不知道经方的源流、体系,只会“妙用”,因此“一人一个仲景,一家一部伤寒”,很混乱。! h0 F3 c( ?8 y: K+ }

4 `7 L7 O) [6 N4 ]赵春枝张大昌,中医使者:海燕:
! G( N5 l- o8 z5 g1 V6 A是的,目前社会为了物质需求截流式发展中医…没有脉络根源发展中医是不行的。更不用说经典传承了。我听过韩博士讲习课程,他的思虑非常清晰,治病疗效非常显著。" Q6 N) [- R1 I! m' D
: u4 {8 l+ a! C- R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g6 U& O9 g. `
[文件]) h  P; U% a% e7 k. G
8 i! H% j0 x) O/ i+ l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7 c: q1 z  _6 `5 H5 K谢谢,我们和而不同,可以互相帮助,多年努力,做好学术原理的研究和传播。6 D- x7 \# l, a/ q+ D$ H" _
我主张
2 \5 _2 e( K& l; [$ K8 ~" e5 {深入研究,. Z* r% L0 R6 S0 W' r! Z/ q
充分呈现,
9 ?0 f% }/ j* }! L' Z广泛传播。
" o) k% n" ?$ `- b: B
* K. ^! L6 F. T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4 I3 Z( l3 S' N8 s7 V4 F' W谢谢您鼓励,有您的支持和努力,我们一起,一定可以走向世界,造福大众健康。
5 W: q% F, A& P9 @' z0 E: P
$ x0 Z9 l2 m: K! Z& ], a1 d5 t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1 R6 ^5 Q6 J* ?! [* j4 O( e
[链接]曹东义与《辅行诀》的缘分[来自:燕赵中医]
/ e( n" @4 C* S% L/ b% I+ @- O7 T1 L1 ^0 \9 c' B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u1 R4 R: C: ?$ T+ \8 y
这里边,有我与衣之镖先生讨论的大量内容,我给他的著作写序言,也借机阐发我的观点。% J- Z" _  t- H# i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54
 楼主| 发表于 2023-2-13 07:4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2-13 06:49
1 {) z+ c/ Y! V' z! ^( G韩永刚 中医博士 英国伦敦,辅行诀:
8 _6 Q0 Z" H/ T  N我自己定位是“履英中医学者”

8 q3 S6 e: g% S; ]+ J) t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7 w3 K8 ^, @8 {- g+ |( [7 o7 B) e这里边,有我与衣之镖先生讨论的大量内容,我给他的著作写序言,也借机阐发我的观点。
/ z# L$ S  E8 R7 B" p# B- k3 ?' h! G4 V6 B# u$ c
赵春枝张大昌,中医使者:海燕:
5 Q1 l5 g/ H& Z( Z
3 [/ \- A: \/ d, X" \8 r- R. f3 z' G8 @! r2 \
赵春枝张大昌,中医使者:海燕:
! r, q; }: I# v( D我手中还有张老传给我的真迹《汤液经法》没有被收录,原因是:他们不知道我的信息,那时,我在新加坡,后来听衣志标老师说钱超尘教授来威县召集弟子讨论会议,收集张老传给弟子们的真迹。
2 \2 d" o" w2 H9 b1 f6 m
1 [$ e1 ?/ O( ]& m9 |! z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M9 B2 m  _2 `
好的,将来有机会$ O( w2 l7 b9 z' o5 `! ~6 {2 ?0 y
# D% B$ u' X! p- A5 c" s; m( O
赵春枝张大昌,中医使者:海燕:
: X: L' F4 h# }! ^好的,我珍藏了。
2 q. W+ s* Y3 R; I( x( B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54
 楼主| 发表于 2023-2-16 19:4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曹  序# L( F( q2 ^4 S0 U7 x5 @# w

* S* c+ s0 ^+ t( n$ n为旅英学者韩永刚博士的新书写序言,可以说是一个意外的事情。: {1 f* r- N7 q% o3 d# e9 z
没想到,我十年前提出“中医界的红楼梦《辅行诀》”之后,这么快就在中医学术界引起共鸣,竟然被常年居住在英国的中医学者重视,引用于他的著作里。
, p3 t4 S, |2 B! ^1 _韩博士不断深入研究,日积月累探索,撰写和发表了很多有关文章,并且利用他在英国的独特地位,已经把《辅行诀》在西方世界广泛传播开来,还名声大震“出口转内销”,国内的人民卫生出版社向他约稿,要在近期出版韩博士的学术著作,这真是令人鼓舞的好事情。
- F( v5 f& t- S2 j7 u+ f说起来,从张大昌先生坎坷献书,王雪苔先生考察取证,马继兴先生收录于著作,钱超尘先生、赵怀舟教授推动,衣之镖先生不懈努力等等,大家前赴后继,不停地宣传张扬,终于迎来了一个薪火相传,不断繁荣的局面。
* c9 l1 {5 s/ _7 l我对有关事情虽然早有耳闻,而真正与《辅行诀》结缘,却始于2010年5月20日,我应山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李丽、马华教授等邀请,参加她们的研究生答辩会。会议开始之前,收到编著者之一赵怀舟先生亲自签署的《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研究》,如获至宝,在回来的路上,用了5个多小时就翻看大半,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并且把有关内容编写进《河北中医五千年》之中。5 o; x4 M/ ]* r; U8 I8 |. l: ?
我想,张大昌先生1995年去世的时候,绝对没有想到他献出来《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会形成现在这样的成果,会出现这多的谜团。因为原卷子已经毁于政治的尘埃之中,物质,物质,有物才有质,“物之不存,岂能质乎?”他献的卷子本到底是真是假,今人已经提出质疑,后世能无说乎?十几种抄本,都是由他的手里流出来的,为什么内容如此不同?王雪苔先生离世前最后一部学术著作,就是想把自己知道的有关情况,与自己担心的事情告诉世人。/ _5 G# ]& @" k* m: p  s" u! `" n
如今,随着学者们研究的日渐深入,很多问题逐渐明朗,我本人不仅为衣之镖先生的几本书写过序言,自己也在撰写有关著作和文章,并且借助于《辅行诀》,提出经方传承应该“知源流,懂体系,会妙用”。$ x7 c& V% i; T
最近,张大昌先生的女弟子赵春枝女士,又把自己认识的韩永刚博士介绍给我,并且说了自己在海内外传播《辅行诀》所付出的艰辛,她手里至今还握有张大昌先生写给她的真迹,正等待着合适的历史机遇呈现给世人。# ~9 j' k/ H+ U' U3 o6 `4 S% s
我通过与韩永刚博士交流,知道了他早年在国内深造的时候,曾经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王永炎院士和北京中医药大学高思华原院长的高足,当年在国内参与了很多项目,编写了一些著作,发表过系列论文。# i4 s( @1 M/ Q
他十几年前,到英国工作之后,曾经有几年顾不上写论文了,但是做了很多传播中医药学术的事情,也被海外中医同行所拥戴,当选为欧洲中医五运六气学会副会长,世界经典中医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世界中联方药量效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世界中联态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世界中医五运六气学会联合会理事,世界华佗医学研究会教育和学术部长,英国中国联盟学会学术理事等,从这些学衔可以看出韩博士的作为与成就。
: I# G8 _) q2 y& O+ ?他的新书,就是在讲述《辅行诀》之后形成的专门著作,从《辅行诀》卷子本被发现的有关谜团,以及其学术构成,陶弘景这个作者的学术渊源,与中医经典的关系,经方的组方特点,用药剂量,药对配合,五脏的补方举例,大小泻方的临床运用等,理论联系实际,用医案医话反复阐述,论证《辅行诀》的深奥道理,使初学者有门径可寻,让对经方深有研究者也觉得别开生面,大有所获。
1 r" o3 C" \5 B; F) _9 Q地位决定作用,思路决定出路,我相信韩博士著作出版之后,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关注《辅行诀》,尤其是有利于海外人士走近这部重要的学术著作,会推动有关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利于中医学术在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 u+ z+ d. k+ }- B- r1 E' h
我想,这就是赵春枝女士让我与韩博士相识的初衷,也是张大昌先生当年的梦想。9 ~0 K5 X4 Y( j
因此,借胡博士著作出版之际,略述感想如上,不当之处请各位读者指正,同时也欢迎各位同道质疑和批评。/ u7 L/ |: A( \0 ~- b9 |! e
4 v6 J; @- T0 P
曹东义2023年2月15日
5 m: J6 A) @4 d2 ]2 R, ]0 _# E序于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求石得玉书屋5 b6 l$ v' x6 v. s% @# 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燕赵中医

Copyright © 2016-2025 燕赵中医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河北中健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050128号-6
《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冀卫网审字[2005]1号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