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中医药重要论述读本》 策划思路及编写大纲 (草案/2018年11月12日) 一、背景与目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中医药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传承发展中医药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组织编写《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中医药重要论述读本》(暂定名,以下简称《读本》),研究阐释总书记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举措和具体行动,旨在进一步用总书记发展中医药的重要论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奋力开创新时代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新局面。 二、内容定位与读者对象 (一)内容定位。深入理解、精准把握和科学阐释习总书记对发展中医药的重要指示精神的核心要义,确保读本内容的准确性、权威性和科学性。 (二)读者对象。立足行业内,兼顾行业外,注重“五进”——进机关、进医院、进院校、进科研院所、进企业,作为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读本和党委政府政策制定参考,各级中医药主管部门工作人员的案头卷,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科研机构全体工作人员的工具书,中医药院校教职员工的必读书和各层次学生的教材,中医药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学习读本。 三、内容设计框架 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中医药的重要论述放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大背景下,从中医药的价值和地位作用、发展方向和目标、发展策略和路径、发展措施和保障等方面进行详细阐释和深刻剖析。 (一)第一专题——中医药学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和同疾病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是我国具有独特理论和技术方法的体系——回答什么是中医药学 1.强调人与自然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重点阐述中医药学的整体观、天人合一。 2.强调和谐对人的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重点阐述中医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阴阳平和的健康观,调和致中的治疗观等。 3.强调生活方式和健康有着密切关系 ——重点阐述中医药学的健康生活方式。 4.强调养德养生 ——重点阐述中医药学的“仁者寿”。 (二)第二专题——中医药的价值——回答为什么要发展中医药 1.中医药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 ——重点阐述中医药的科学价值,特别是中医药作为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的价值。 2.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重点阐述中医药的文化价值。 3.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是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的显著优势 ——重点阐述中医药作为重要医疗卫生资源的价值。 (三)第三专题——发展中医药的方向与目标——回答发展什么样的中医药 1.勇攀医学高峰 ——重点阐述医学的目的、发展的方向、发展的目标,中医药作为一门医学科学如何适应这一目的,把握发展方向,明确并实现发展目标(中医药的学术高峰在哪里、什么样、怎么攀登)。 2.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重点阐述传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中医药的内涵实质和具体表现,传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中医药的策略举措等。 3.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 ——重点阐述中医药作为“五种资源”—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所蕴含的独特优势。 4.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阐述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三大领域的主要范畴,主导作用、协同作用、核心作用的主要内涵与具体体现,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的主要策略与措施,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的主要策略与措施,发挥中医药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主要策略与措施。 5.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 ——重点阐述中医药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中医药如何担当起这些责任和使命。 (四)第四专题——发展中医药的策略和路径——回答怎样发展中医药 1.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 ——重点阐述中医药的宝库在哪里、精华是什么,发掘的方法、路径是什么,发掘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资源等。 2.加强中医古籍、传统知识和诊疗技术的保护、抢救和整理 ——重点阐述中医古籍、传统知识和诊疗技术的保护、抢救和整理在传承发展中医药中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保护、抢救和整理的方法、路径是什么,保护、抢救和整理的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资源等。 3.坚持古为今用,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重点阐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乃至中医药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整理,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目标构建,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实施。 4.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 ——重点阐述中医药科技创新走过的历程,中医药科技创新对于中医药传承发展的意义,中医药科技创新的方向、目标和原则,中医药科技创新的策略、方法、路径,中医药科技创新的条件、资源,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的内涵、构建原则以及实施策略等。 5.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融合 ——重点阐述“开放包容”对于中医药创新的重要意义,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融合的意义及其内涵实质,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融合的历程,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融合的策略、方法与政策举措等。 6.力争在重大疾病防治方面有所突破 ——重点阐述重大疾病的含义、范畴以及这些疾病防治面临的难题、挑战等,中医药防治这些疾病已经显现或者可能具有的优势,中医药寻求突破的方向、重点以及如何争取突破等。 7.推进中医药现代化 ——重点阐述如何理解和把握中医药现代化,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方法、途径,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资源、保障等。 8.推进中医药产业化 ——重点阐述中医药产业的范畴与现状,中医药产业发展趋势,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的策略、方法以及政策举措。 9.推进产学研一体化 ——重点阐述推进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探索,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的途径、方法,推进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的政策举措等。 10.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重点阐述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意义,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历程和现状,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策略、途径以及政策举措等。 (五)第五专题——发展中医药的措施和保障——回答如何保障中医药发展 1.坚持中西医并重 ——重点阐述中西医并重是我国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中西医并重的由来与内涵实质,落实中西医并重方针应当把握的关键等。 2.建立健全中医药法规 ——重点阐述中医药法规的现状,中医药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建立健全中医药法规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与策略,中医药法规体系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及其实施等。 3.建立健全中医药发展的政策举措 ——重点阐述中医药发展政策的建设脉络与现状,中医药发展政策的总体框架,建立健全中医药发展的政策举措的策略与举措等。 4.建立健全中医药管理体系 ——重点阐述建立健全中医药管理体系是实现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中医药管理体系的建设历程与现状,中医药管理体系的总体构架及建设策略等。 5.建立健全适合中医药发展的评价体系、标准体系, ——重点阐述中医药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与主要内涵(从评价对象角度划分,主要涉及人员、机构、技术/方法、科研、效果等),中医药评价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与策略,中医药评价体系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及其实施等。 四、编写基本要求 (一)政治性。若出现政治性问题将一票否决,因此千万不要忽视。尤其是要注意有无与国家的方针政策、政令法规等相悖的论点或提法,有无涉外、泄密以及宣扬封建迷信、形而上学等问题。 (二)科学性。科学性是一本书的生命力所在。要求从内容到文字都要注意科学性。至少要做到五个准确:①论点准确;②概念准确;③名词术语、单位符号准确;④语言文字准确;⑤数据准确。而且要求书稿中内容要真实可靠,材料来源能经得住检验,不成熟、不可靠的材料不要引用。准确就是科学,科学、严谨才有权威和信誉,读者才能信得过。 (三)通俗性。通俗并不等于庸俗、浅薄,通俗是指用最适宜的材料、最易懂的推理、最恰当的例子、最简练的语言,来阐明科学的结论,启发读者去思考更深一层的问题。所以,通俗并不容易。而只有通俗,读者能看得懂,才喜欢读。要求语句通顺,合乎语法逻辑,不要用烦琐的长句和外国语气的倒装句。用词要准确、恰当、得体,难认难懂的字词尽量少用。文字要清晰正确,一律用正规简化汉字。 (四)实用性。实用性是该读本的基本特征。该读本的主要读者对象所需要的内容均有所涉猎,贴近读者、贴近实际、贴近工作,才实用。在编写时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材料选择要合适,主要根据书稿的性质来选材;二是内容的深浅度要适宜,主要根据读者对象的水平来确定。深了读者“吃不消”,浅了读者“吃不饱”。深浅适度,才实用。 (五)指导性。指导性,是一部书稿品位的体现。这就要在本领域内能起到指导作用,能反映本领域发展的势态和倾向性问题,使读者能够尽量多地得到新鲜的、具有指导价值的观点、方法和信息。当读者感到其内容对自己的实际工作有指导作用时,就会离不开它。 五、编写团队 拟组建编写委员会和指导委员会、审定委员会三个层面。 (一)编写委员会。建议李灿东(福建中医药大学校长)、何清湖(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柳长华(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原所长)、陈珞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原所长、望京医院院长)、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等组成。编写委员会成员亲自执笔编撰读本大纲和内容。 (二)指导委员会。建议由敬天林、张伯礼、孙光荣、王琦、张大宁等行业内外知名专家组成。 (三)审定委员会。建议由余艳红书记、于文明局长、各位副局长和各司司长组成。局办公室全程参与,各业务司把关内容。 六、字数、开本、装帧、呈现形式 字数8~10万字,小16开,平装。中文版。 可以纸数融合方式呈现,配合5~10位专家的专题讲座,习总书记相关讲话、贺信等的小视频、医教研产代表性图片。 七、编写进度计划 2018年11月20日前完成读本大纲并定稿; 2018年12月20日前完成读本内容编写; 2018年12月30日召开读本内容审定稿会; 2019年1月10日前稿件齐、清、定交稿; 2019年1月20日前编辑加工、排版印刷。
$ }5 n' ^3 W8 S2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