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李同宪先生,对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现代解读
曹东义 发表于:2023-2-22 07:41:50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4859
伤寒杂病论现代解读
前言
众所周知,《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原是一本书即《伤寒杂病论》。失传后几经周折,在宋代得到了校订和发行,我们今天看到的就是宋代校订本。除重复的药方外,两本书共载药方269个,使用药物214味,都是现在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这两本书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或者温病)称为“四大经典”,张仲景一人就占了两部。时至今日新冠病毒疫情中使用的清肺排毒汤,即由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小柴胡汤,五苓散组成,都是《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中医药在这次疫情中全程干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彰显出中医经典的光辉,为中西医理论在临床中相互沟通,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基础,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这时候出版《伤寒杂病论现代解读》,正当其时。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临床诊疗专著。据统计,截至2002年研究《伤寒杂病论》而出版的书籍就近2000种。而运用现代西医术语系统的、逐条逐句的进行解读者,只有2003年出版的《伤寒论现代解读》这本书。此后出版了《中西医融合观》,完成了中医外感热病学(伤寒与温病)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接着本想写《金匮要略现代解读》,我把《金匮要略》通读几遍之后发现,必须首先解读脏象、经络这个世界性难题,如同老虎吃天。经过反复通读,发现气血津液与西医的内环境具有比较多的重叠。这个“发现”来源于《伤寒论现代解读》中水电解质紊乱与气血津液的密切关系,《金匮要略》中的水湿痰饮乃气血津液“化失其正”而致(景岳全书•痰饮),于是撰写、出版了《中西医融合观续---气血津液与内环境的融合》。之后再出版了《融合观》,解决了“中医教材”中的哲学层次、基础理论层次、临床层次的中西医融合。在这些工作完成之后,破解了《金匮要略》的各个壁垒,才能够撰写出《金匮要略现代解读》。
现在出版的《伤寒杂病论现代解读》是《金匮要略现代解读》与《伤寒论现代解读》(第二版)的合订本,二书关系密切,放到一本书里,便于相互联系、互参。诸如:《伤寒论》中的欲作谷疸、湿热黄疸、欲做奔豚、营卫不和、太阳蓄血证、太阳病、厥阴病,与《金匮要略》中的谷疸、黄疸病、奔豚气、痉湿暍病中的营卫、带下瘀血证、痉湿暍病中的太阳病、消渴病中的厥阴病,他们之间的关联、异同,放在一起前后对照,才能够更加完整的、全面的理解这些概念的准确含义。差之分毫谬之千里,把这些中医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理顺之后,才能够准确传承,现代解读才能够不出偏差。
中西医沟通是个世界难题,我没有走“科学实验”研究的路,也没有运用训诂、考证的方法,而是把中医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从临床实际需要出发,一个证一个证、一个概念一个概念,逐条逐句,进行中西医对照、沟通。我只是把最基础、最典型的证,中医理论中重要节点上的证,运用西医概念、理论作出最浅显的解释、沟通。中医的病机与西医的病理学机制、中药的四气五味及其方剂的机理与西医药理作用之间的关系,几乎没有涉及,特别是复杂的方剂没有办法与西医的药理研究成果相沟通。证态体系能不能为上面2个问题的解决提示途径与思路,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中医走向世界,第一步是把中医经典著作用现代中医术语、现代汉语准确地表述出来;第二步是把这种表述准确地转换为中国的西医术语;第三步,翻译为西医术语及西方语言。每一步都要求准确,而不可能达到全同。现在的中医已经把中医经典著作以通俗易懂的现代汉语准确地展现在现代世人面前,完成了第一步。我们做的工作是第二步,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把《伤寒杂病论》准确地转换为中国的西医术语。
本书是中西医融合观系列丛书的第五本,分为3部分:导论、金匮要略现代解读、伤寒论现代解读(第二版)。本书对于《金匮要略》第23篇、24篇、25篇,不进行解读。
读书之妙,妙不可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可言传是自己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即胸(心)中了了,笔下难明。把《伤寒论》、《金匮要略》、西医放在一起研究,许多争论不休、难解之谜,豁然开朗,迎刃而解,不仅心中明了,而且能够用文字表述清楚。
《伤寒杂病论现代解读》,仅仅窥见了博大精深中医的冰山一角,个人能力有限,对于中医经典的认识有不准确之处、沟通出偏差等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李同宪    2022222
      
5 o8 m) p. n8 X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2-22 07:46:08 | 阅读全部
在本网站,李同宪先生发表过两次重要的学术论述
7 Y2 ]: x8 w3 F3 E6 q& O【新提醒】李同宪先生论《历史唯物观与医学》[来自:燕赵中医]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hlight=%CD%AC%CF%DC) F- R) t7 D3 I6 B& G
这个文章,世界上是一个学术史的文章,
' {# c# K  o4 w  d0 L% ?文章从历史学的角度谈张仲景学术的来源与传承。$ D# Q2 W& o( Z: _9 u' K
7 w9 T! n5 z4 e# j" u8 K( i

  _4 c" y. D# O8 f1、李同宪先生论《历史唯物观与医学》3 E2 I2 I) Z$ z# L! Z8 \' Z
2 个回复 - 218 次查看# j; u  y7 b( n0 j  W3 `

2 F9 n: N1 D7 @  e6 h  ~《金匮要略现代解读》 导论 第一章 历史唯物观与医学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是划分不同社会形态的直接的客观依据。按照经济基础的性质,通常把人类社会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2-22 07:47:20 | 阅读全部
【新提醒】李同宪先生,希望用“证态”融合中西医,打通壁垒[来自:燕赵中医]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hlight=%CD%AC%CF%DC
  \9 v& z- b  i% ^% B  V4 t
) K# B* ]) E/ e这篇文章,也很重要,可以参考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善元一 发表于 2023-2-22 09:28:00 来自手机 | 阅读全部
看着简单的概要,感觉走的路和郭老没有太大区别。
9 {: D( }2 Z( J. Z中医各路人马,正从四面八方启程,前往长安啦。
# }# E: [( d# ~9 V# n中医复兴,指日可待。
2 f) z2 n2 t6 a5 R0 m恭喜
4 K$ L/ h! z" m- T% j吉祥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2-25 07:18:53 | 阅读全部
李先生说:4 E9 A1 L3 Y! j+ j- D  b
      《伤寒论》不是经验医学,是完整的理论系统。9 A/ S& e5 A) t  R

, F3 E1 U0 Z% I8 P2 g% Y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伤寒论》的子系统是六病,每一病的子系统是证,所以六病,病以下分证是一种疾病分类方法。后世学者认为,这种分类方法是张仲景在继承《素问·热论篇》六经分证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脏腑、经络等各种学说,以临床实践为根据,提出“六经辨病,辨证施治”的诊疗体系。这个体系有史以来首次展示了(1)外感热病是一个由轻到重、由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的动态变化过程;(2)病与病之间,证与证之间具有规律性的演变关系,以及相互鉴别的关系,表现出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辩证关系;(3)阐明了病与证之间的从属关系;(4)在规律性演变的基础上又有许多特殊性,如变证、坏病、合病、并病、直中等,因此强调辨证施治;(5)疾病分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正确使用方剂,“外感热病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病与病之间,证与证之间具有规律性的演变关系”,在《伤寒论》中“证”与“方”为一体,所以方剂之间的变化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具有规律性的演变过程”。
( o3 y0 V* S. \5 Z4 i) h       《伤寒论》不仅揭示了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动态变化规律,而且继承了《神农本草》和《伊尹汤液》的成果,与之构成了直接的渊源关系,把证与方、药融合为统一的整体,形成了六经辨病,辨证施治的系统诊疗体系,可以说张仲景融合了汉以前的所有医、药成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伤寒论》诊疗体系,不仅为临床中医学奠定了基础,而且为中医方剂学奠定了基础。
$ W3 w' |6 Q7 P        对于疾病,至今没有令人满意的分类,包括ICD编码(世界疾病分类)也不能完全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上述中、西医对感染病(外感热病)的分类各有其优缺点。中医六经分类法、卫气营血分类法,是把感染病(外感热病)作为一个整体研究,着重于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而对于各器官系统(各脏腑)疾病的特异的临床表现则描述不清楚、不确切。西医按照器官系统及病原体感染分类,对于各种病原体感染不同的器官系统,对于急性典型期的临床表现及分类非常明确,但是对于感染引起的全身性变化以及疾病的演变过程则无法按解剖学、病原体分类,如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休克、水电解质紊乱、应激反应等病理过程,是任何病原体感染,任何器官系统感染都会出现的病理过程。所以现代医学应当在新的理论指导下,形成一种新的分类方法,能够包容、涵盖《伤寒论》、温病以及现代感染病学等分类方法的长处,否定、扬弃它们的短处。2 B. x9 `( A6 X* i: f+ @: S9 J
        尽管张仲景没有给病、症、证下定义,但他把病、症、证区分开来,并以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建立起病、证结合的理论体系,在疾病分类学的历史上是一次突破,这种分类方法与达尔文进化论、动物分类法,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分类法,人类社会历史进化分类法具有同样的思路与光辉。当把元素按照原子量从小到大,按照结构从简单到复杂排列起来的时候,门捷列夫发现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量的增加呈周期性变化这一规律。按照这一规律把元素排列成表,这些元素又可分为7个周期,18列和9个族,每一族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从单细胞原生动物门发展到脊椎动物门,动物界分为11个门,脊椎动物门又分为6个纲,最复杂的动物是哺乳动物纲,最高等的哺乳动物是人属。“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生的简短而迅速的重演”,从受精卵发展成为胎儿,重演了从单细胞进化为人类的过程。达尔文用充分的事实和理论论证了生物的进化,进化论第一次对整个生物界的发生发展作了规律性的解释,揭示了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规律。人类社会历史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原始公社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元素是构成宇宙最基本、最简单的物质结构;人类社会活动是当今宇宙中已知的最复杂的运动形式,是亿万个人体活动的综合;人类是当今宇宙中已知的最复杂的物质结构、最高等的生物,人类的进化是最复杂的问题之一。这三者的分类方法的共同点都是揭示了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生发展动态变化过程,这个过程既是连续不断的又是分阶段的,阶段与阶段之间又是可以鉴别的;除了这些一般规律之外,还有许多特殊规律存在。感染病(外感染病)是病原体、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共同作用于人体,引起人体的病理变化,这种动态变化过程应当界于人类社会活动与元素结构之间,所以疾病的演变与分类应当符合上述规律。《伤寒论》六经分病,六经传变,病与证之间的关系完全符合上述分类方法的共同点,而近代西医对于疾病的分类方法没有反映出疾病由简单到复杂、由轻到重、由表及里的发生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按照病原体分类,按照人体解剖学分类这种传统的分类方法,还没有进化到综合的系统分类方法。《伤寒论》六经分病,温病的卫气营血分类、三焦传变分类方法属于综合的系统分类方法,由此演变来的证态分类方法也属于综合的系统分类方法。证态分类方法涵盖、包容了《伤寒论》、温病以及感染病的分类方法,也只有在证态分类方法的基础上才能把《伤寒论》与温病统一起来,才能真正认识六经的实质。这就是在解读《伤寒论》原文之前,首先论述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相融合,证态概念体系,系统论、参考系与中、西医融合的关系的道理。3 K( a4 O& [2 L0 |  N3 F7 n; S
5 `+ X( q% j" g7 w+ N/ C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2-25 07:19:40 | 阅读全部
李先生说:' E  m7 L8 W8 R* c& e! A
      《伤寒论》不是经验医学,是完整的理论系统。2. S4 l: B( U0 w
5 Q0 S' V, O" w& a2 @' D8 J
     
6 E1 c" |; m) h% s) v0 J& c* P( c理论是由概念与理论构架组成,理论构架就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在理论构架内流易就是思维过程,在临床医学中就是辨证论治(诊断治疗)的思维过程。
  W1 e2 y# q" {- b$ O" A5 {; m在《伤寒论》中,证与证之间具有相对稳定的,符合逻辑的关系,按照这个关系(理论构架)可以预见病情的发展趋势,证的前因后果,与其他证之间的鉴别,与之相对应的方剂及其变化规律。而且证与证之间的关系完全能够运用西医相对应的病理状态解释清楚。所以《伤寒论》不是经验医学,是完整的理论系统。( q: ^7 `$ f5 Y* p
已热实结胸证为例& |3 `. e2 I  ?6 Z; {7 ]
中医认为:热实结胸证的病因是“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其病机是"胃中空虚、客气动膈"。陈亮斯说:“结胸者,结于胸中,而连于心下也。……胸胃俱病,乃成结胸”。从而明确了结胸的部位是以胃脘为主,而不是专指胸膈。在《伤寒论》中136条、140条、149条提出了热实结胸证与大柴胡汤证的鉴别;149条、151条等与痞证的鉴别;138条与小陷胸汤的鉴别;137条与大承气汤证的鉴别;134条与黄疸的关系;124条、125条、106条与太阳蓄血证的关系及鉴别等,以上重要论述能否及如何与现代医学中急性腹膜炎的理论、临床相融合,现探讨如下:' E( ]: X$ i1 I" P
1、“客气动膈”、“胸胃俱病”与膈上、下感染状态的融合   中医对膈的认识与西医对膈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中医认为膈下是“胃”,西医则知膈下有肝、胆、胰、胃及十二指肠等。急性腹膜炎分原发性及继发性,继发性多见,其主要原因是阑尾炎穿孔,胃及十二指肠穿孔、急性胰腺炎、胆道透壁性感染及穿孔、肝脓肿破裂、肠伤寒穿孔等。一者这些器官大多紧连膈下,二者膈腹膜下层有丰富的淋巴网,易于把感染引导至膈下间隙,先经膈下间隙感染阶段,约2/3的病例经治疗后炎症可吸收,1/3的病人则发展为局限性脓肿。膈下感染可引起膈上肺及胸膜反应,此时可出现咳嗽、气促、胸痛等症状。据有关资料分析,胸部症状突出者占45%,腹部症状明显者约40%,X光透视及拍片可有胸腔积液、胸膜反应及肺下部浸润等。当膈下脓肿穿破膈肌时,首先引起胸腔浆液渗出性炎症,继而形成脓胸。有时由于脓肿的穿破扩散,膈上、膈下,肝内,肝外可以同时有脓肿存在。膈下脓肿和脓胸、肝脓肿的鉴别有时较为困难。可见膈下、膈上感染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古代没有抗菌素及腹部外科手术,加之食物粗糙,饮食卫生差,以上病理状态比现代更多更严重,所以古代医学家提出“客气动膈”“胸胃俱病,乃成结胸”实际上是把膈上、膈下的感染状态作为一个病理单元,称之为热实结胸证。6 q3 j& e2 o& n/ D0 \! j- G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人因作结胸……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这是因为阑尾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胆胰系统感染在透壁之前及穿孔之前都会有局部腹膜反应及腹痛加重或发热等属于阳证的临床表现,现代医学的原则:在腹痛原因未确定之前禁用导泻,以免促发穿孔引起急性腹膜炎,这与热实结胸证的成因“病发于阳”“下之太早”相一致。1 {) P- {& ], h( ~: z0 Y" v+ J9 c% w
2 急性腹膜炎与内科急腹痛的鉴别和热实结胸证与痞证、小陷胸汤证相鉴别的融合。西医认为,急性腹膜炎首先要与内科急腹痛如心包炎、胸膜炎、肺炎等胸腔内感染病,急性胃肠炎、痢疾等急性消化道感染相鉴别。鉴别的要点是内科急腹痛没有腹膜刺激征、按之柔软,没有肌紧张感,压痛无或不剧烈,这与《伤寒论》中按之濡者为痞,按之石硬为结胸相一致。某些伤寒学家把小结胸证归于痞证有一定道理,有人则认为小结胸证是胸腔器官的感染。痞证则与现代的胃肠道内急性感染如急性胃肠炎、痢疾等相一致。+ V; V" w; E- c, w
3 急性腹膜炎与肠梗阻相鉴别和热实结胸证与大承气汤证相鉴别的融合   肠梗阻属阳明腑实证,用大承气汤治疗,这已是医学常识,伤寒学家早就指出“大承气专主肠中燥屎,大陷胸并主心下水食”,说明大承气汤证的病变部位在肠内,热实结胸证的部位在心下,有在胃肠之外的含义,这种认识与西医对腹膜炎的认识(感染位于胃肠之外的腹膜腔内)和肠梗阻的认识(肠梗阻后感染位于肠道内)是一致的。
7 t& b0 o; [4 z& _6 U( j4 热实结胸证与大柴胡汤证的鉴别和急性腹膜炎与胆、胰急性感染相鉴别的融合
& y& c6 b3 t5 i* L急性胆囊炎、急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当感染透出包膜或穿孔时都会引起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这时符合热实结胸证,而当感染未透壁时,必须与急性腹膜炎相鉴别,鉴别的要点是:胆、胰急性感染疼痛的位置以胸胁为主可向背部、肩部放射,有剧烈的频繁的呕吐或腹泻,压痛部位与胆胰位置相近,腹膜刺激征无或很局限(心中痞硬、呕吐下利),而急性腹膜炎则腹肌紧张明显,按之石硬,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等。从临床表现胆、胰急性感染与大柴胡汤证一致,现代用大柴胡汤治疗急性胰炎,急性胆囊炎已属常规治疗。同时,也解释了热实结胸证与黄疸之间的关系,如134条所述:“若不结胸……小便不利,身必发黄。”这是因为10%的急性胰腺炎,10%的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1/3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出现黄疸,这些黄疸都伴有腹痛、发热等,与热实结胸证相似,所以当排除了结胸证之后(即没有发生急性腹膜炎),有些病人出现黄疸,这些黄疸与大柴胡汤证(急性胆、胰感染)有一定的关系。6 v( H- q! b; x& ?5 A# H2 j, I% s3 @
5 急性腹膜炎与急性盆腔炎的鉴别和热实结胸证与热入血室相鉴别的融合   “热入血室,如结胸状”,热入血室应当与结胸证鉴别,鉴别要点是:热入血室必与经水适来适断有关,而结胸证与月经无关;热入血室的腹痛是在下腹部或两侧下腹部、胸胁部、疼痛不甚剧烈,没有结胸证“按之石硬,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的表现,按照西医的诊断标准,热入血室是妇女经期感染急性盆腔炎的表现,热实结胸证与热入血室的鉴别要点与急性腹膜炎与急性盆腔炎的鉴别是一致的。8 t0 S$ w  p+ z5 b& ^
6 热实结胸证与太阳蓄血证之间的关系   106条、124条、125条为太阳蓄血证,其主要表现是发热恶寒,少腹硬满急结、下血愈等。《伤寒论》中所说的“少腹急结”、“少腹里急”实则指小腹部拘急疼痛。脐下正中部疼痛谓之小腹痛。以上临床表现符合盆腔感染中盆腔脓肿的表现。盆腔脓肿常系盆腔化脓性感染的结果,常见的原因如阑尾炎穿孔,弥漫性腹膜炎的并发症,妇女急性盆腔炎感染蔓延至盆腔腹膜等。当脓肿形成时其主要表现是下腹痛或坠胀感,常有典型的膀胱刺激症状或直肠刺激症状,这与少腹硬、满、急结一致。当脓肿穿破直肠、阴道、膀胱时,由于得到引流,排出脓血而愈,此乃“下血愈”的一种解释。当脓肿破向腹腔时又会引起急性腹膜炎。可见热实结胸证(急性腹膜炎)与太阳蓄血证(盆腔脓肿)有着互相演变的关系,同时需要鉴别。由此也可看出盆腔感染、盆腔脓肿与急性盆腔炎(热入血室)关系密切,即太阳蓄血证与热入血室证关系密切,所以伤寒学家邢锡波认为:蓄血证,应与热入血室联系起来方为全面,是有道理的。可见热实结胸证、热入血室证、太阳蓄血证之间的演变关系,鉴别要点与急性腹膜炎、急性盆腔炎、盆腔脓肿之间的演变关系,鉴别要点是一致的,是可融合的。
6 e3 h: _" {2 M  i! l6 B7 大陷胸汤的药理研究   大黄、芒硝、甘遂的药理研究及复方研究都证明大陷胸汤具有泻下和利尿作用。腹膜对感染具有强大的防御能力,腹膜的面积相当于人体的体表面积,但其吸收等渗液的能力则大大超出皮肤,特别是膈腹膜下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吸收能力极强,在腹膜炎早期能将大量渗液及毒素吸收。大陷胸汤通过其逐水利尿作用可使经腹膜吸收的大量渗液及毒素通过肾和肠排出体外,为机体消除感染提供有利条件,利于炎症的消退和局限化,同时也可消除胸腔的反应性积液和肺底部浸润。/ a5 S0 C5 i: w! T) y) e/ v; y3 _5 p
! V- G# I1 q! I: J- _# y- c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2-25 07:20:50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2-25 07:18: Y: {: A) g$ x* N2 ?( F% Q/ E
李先生说:* S- V7 s" Z( U: ^( `, }5 x+ ~
      《伤寒论》不是经验医学,是完整的理论系统。

! }$ r7 l/ b, P) \) ^' X' x老教授:( Y1 y$ w6 I; [$ @: Q, q
[文件]* ?& p, B3 j8 e2 G% J

4 c8 O8 u  w/ ?2 x老教授:& r$ Y% g7 {  ?3 Y0 w  D
《伤寒论》不是经验医学,是完整的理论系统。2; E7 A5 _, `( V  X  V  K
$ i0 n5 \- r: J; u: E
     
  v! B( U" s! ]" _8 }! H: E理论是由概念与理论构架组成,理论构架就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在理论构架内流易就是思维过程,在临床医学中就是辨证论治(诊断治疗)的思维过程。* G, a5 ], ~& y/ N$ D% z% L4 [
在《伤寒论》中,证与证之间具有相对稳定的,符合逻辑的关系,按照这个关系(理论构架)可以预见病情的发展趋势,证的前因后果,与其他证之间的鉴别,与之相对应的方剂及其变化规律。而且证与证之间的关系完全能够运用西医相对应的病理状态解释清楚。所以《伤寒论》不是经验医学,是完整的理论系统。% t0 V: D. [8 U7 |
已热实结胸证为例(见下一个文件)
! f( O! C9 p' b& D0 ~; W) R0 m+ Q- ]6 N
& Q" e9 `7 p) P) p4 ?- [' m; \9 g老教授:% R6 T; v1 `1 q6 l
[文件]
# z3 c4 \! P5 s, d
! \* k/ q3 a% x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4 Y8 C" O& m9 ^" C7 M【新提醒】李同宪先生,对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现代解读[来自:燕赵中医]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extra=page%3D1
; F! a  d+ g1 q, w7 Y! Q" k
$ j- x8 N7 h* K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J8 P" ]2 E2 E1 r  T& Y/ ^1 K% j4 i更新了
$ l5 K& x" Z5 k4 t6 ^$ ]5 L+ w
( o& a2 d+ Q  s0 e1 G) n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5 `4 M9 N1 j5 `5 M) B" O- C9 k把你新发的内容加上了1 G( ?) V4 O: B' H( ^2 Q  G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2-27 10:04:15 | 阅读全部
老教授:
* }) l- ^' R- g- n5 Q桂枝汤:* [, t8 w1 U/ `3 h5 O! m
《伤寒论》12条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K' H  D8 s& z, U) X
阳浮是指卫强,引起的症状是发热,自汗出,出了汗营阴才表现为营弱。风伤于卫,风作用予卫,使之阳浮“,伤”是指“作用于”,不是指损伤!古代词语与现代用法有差异。
0 y. k8 k$ D9 S6 e3 ?* e桂枝汤调和营卫,是因为它能夠调整脾胃,补充营阴,喝稀饭,温水,补充营阴,汗出而愈。  O: p+ F- M" p. S3 ]0 u  k( d) K

1 P8 v$ }' [$ p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中说:风并于卫,卫实而营虚者,自汗出而恶风,此为中风。寒井于营,营实卫虚者,无汗而恶风寒,此为伤寒。卫为阳,营为阴。8 P* O* [' U6 k! ~# b" Q: h' j
以西医而言,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是两种不同的临床类型:感冒无汗,恶寒,高烧,病势严重,麻黄汤;汗出或者自汗出,恶风,发热不严重,病势轻,桂枝汤。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流感流行,年轻体壮的煤炭工人,高烧无汗,其他方剂无效,只有麻黄汤一汗而愈。出了汗的病人体温一般在38°C~39°C之间用、桂枝汤,九味羌活丸、银翘解毒片等,就可以了。自汗或者吃了药等出了汗,体温就会下降。如果没有正常,还可以使用桂枝汤,麻黄汤是禁忌症,在《伤寒论》里反复讲清楚了。" u/ k6 P0 X6 C) X% K1 d, C6 z$ s

% X1 m, g( Z# b$ Y& x; E6 |6 [" ?三纲鼎立学说: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大青龙。
2 ]9 c. @; B6 }4 t
( C3 X8 D, O, S' n' Y用现代的生理学解释。和这个也差不多。太阳中风与伤寒是感冒或者流感的两种不同的临床类型。麻黄汤证病情比较严重。桂技汤证表现比较轻。他已经出了汗了,只是汗出不彻,老百姓都知道,喝奌姜醣水,盖上被子捂出点汗,一汗而愈,桂枝汤就是这个意思。姜发汗健胃,醣水新充血浆即阴营。在《伤寒论现现代解读》中作了详细的论证。
/ _4 S* }+ W" {0 i( O  A- i
; r& y; D; M! w' G! Q7 o- `* `# a关于营卫的解读。是和三焦,膜原,腠理放在一起共同解读的。在下一本书的导论当中详细的讨论这方面的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放到一起与西医的疏松结缔组织相关联。敬请关注。
$ ~& T. m+ w+ |) G在麻黄汤与挂技汤之间还有许多过渡型就不说了。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病情由轻到重。桂枝汤中风,麻黄汤伤寒,大青龙汤伤于风寒。理论性非常强,概念与概念之间关系非常严密,形成系统的理论杨架。
; W4 x: @6 ]: X2 s$ W" q
6 C0 I) t" j, m& T- s. ~% j/ L0 J! r; @2 ?# g. l. \
到了这里,又衍生了下一个问题:为什么伤寒不用黄芪,金匮罕见四逆?《伤寒论》讲的是外感热病,多为急性发热,大汗出、呕吐、腹泻,治疗用汗吐下三法,容易引起水电解质紊乱,失盐失水,即失盐失水性休克(四逆汤证)。《金匮要略》讲的是内伤杂病,多为慢性疾病,很少出现四逆汤证(休克),慢性疾病补气,多用黄芪。
* `( e3 q0 U" Z8 o! r: N, N4 D" A& |, ]' D  t! Z

! }, p5 r, V, O& ?老教授:" e: X6 |/ \: w/ O
关于营卫的解读。是和三焦,膜原,腠理放在一起共同解读的。在下一本书(金匮要略现代解读)的导论当中详细的讨论这方面的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放到一起与西医的疏松结缔组织相关联。敬请关注。
' G+ `6 P. k& J( s# B8 _4 i9 }; m9 U7 ]" J: @( y% Q
老教授:/ P* x1 R' M2 L  ?2 R0 q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第3条+ d; X! a0 k; k7 C
【原文】, h; o5 S( G, y5 _
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营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
0 `+ w3 T! I" w; k; P# j4 a2 p1 ]【词解】
4 F5 ~, a6 ^/ G缓,作形容词时表示慢,与“急”相对,例缓步,缓行;作名词时表示延期,延迟。此处是指脉象无力的意思。营气无力是为血虚;卫气无力容易外感中风。
* C8 X# w3 k% t$ B7 Q: U& Z# c瘾疹:即风疹类疾病,由邪气闭于肌表,故时发时止。$ ?( J/ E" v# f2 W: T7 m
入中:指邪气内传,伤于脏腑。
; M& `8 `: K+ q5 q【中医认为】本条论述瘾诊和胸满等风病的病机。
2 g% J* S0 Z" p* W* W8 ~' K  _由于营血不足,脉行无力,得缓脉;卫气不足,温煦之气不及,脉行迟慢,得迟脉;营卫气血虚弱,故易感风邪。若有风邪中经,则气血欲行不能行,汗湿欲透不得透,风湿郁在肌表,可发生皮肤搔痒,风疹外出。若心之气血不足,邪气内传,中于心肺,使胸中气机不利,则胸胁胀满而短气。; w7 X: f$ s: L" N0 o7 }
本条可分两段解释,从开头至卫迟则为中风为第一段,论中风的病机;寸口主表亦主营卫。如寸口脉见迟而缓,则迟脉属寒,缓为荣卫气血不足。荣卫不足,表气不固,故易为风邪所中,产生中风。
* d# U- u$ {, J. E第二段,从“邪气中经”以下为第二段。风寒之邪,乘营卫气血之虚而入侵,病重者可发为中风,与上条同。病轻者可发生风疹,身体奇痒。瘾疹身痒是风邪外泄表现,非坏事。如正气不足,无力抗邪,邪不外泄,反向内传,影响及心肺,使胸中气机不利,此时会出现胸闷,短气(是心肺中风为病也)等症。& e. R; N- [- q, l+ w. I$ G! k$ v- T
历代对“风”的论述颇多。早在《内经》中就有“风论”专篇,对风邪的性质、致病特点和病理变化,甚至预防等,进行了较全面的描述。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详细论述了太阳中风的证治,《金匮要略》又提到风邪中络、中经、中腑、中脏的临床表现。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将中风分为偏枯、风痱、风懿、风痹四类,使中风病分类更为具体。金元时期的刘河间、李东垣都曾明确指出中风病并非均由外感风邪所致,也可由劳逸不当,情志所扰等因素引起。明代张景岳在此基础上将由内而生的风定为“非风”,以资同外风鉴别。同期戴原礼、王肯堂将外感风邪而病者称为真中风,由内而生者称为类中风。清代叶天士结合临床经验,创立了“镇肝熄风”这一内风的治疗大法,从而使风证在症、因、脉、治各个方面都有了明确的概念和划分。育阴息风,平肝潜阳治疗内风,源于《金匮要略》。! u6 z2 m# f" ^' d8 S6 {9 Z0 T0 D
【解读】: C+ q: `) p7 [" d. T3 Z3 w9 N$ M
前书《中西医融合观续》已论及瘾疹与过敏性荨麻疹是一个证态,与荨麻疹病机相类似的、出现胸闷短气表现的疾病,最常见的就是过敏性哮喘。参看: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第2条。, m- ^  A, F7 |  C" ?' m
中风与脑血管病是一个证态;瘾疹与荨麻疹是一个证态;心肺中风与哮喘是一个证态;太阳中风与轻型感冒是一个证态。这是中医常见的的几种风证,此处举例几种风证以资相互鉴别。另外,帕金森氏病,癫痫、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也属于中风之列。4 J; A  G7 Z* J0 \6 O7 Q8 N
温病中的“血热动风”是指感染病中的:脑功能障碍,高热、昏迷、肌肉痉挛。
7 o$ g  j: d5 ~2 d& l- q学习中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语境,同一个术语,含义相距甚远。一定要注意同一个术语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流派、不同的著作中,含义(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相距甚远。9 K' G0 l6 a- N# J. F/ R; o
* _: W+ o" B# S# a: s4 ?) t7 k6 i
: W, A1 F- c, |) R, N$ V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E8 o5 x& |& [' [
谢谢分享
# D9 O0 A" h' [# {$ j/ M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3-1 10:52:01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2-27 10:04
# H  ^8 I6 P( S* l老教授:; d2 i- U4 S9 s4 P, Z4 ~: E
桂枝汤:
: E/ \# x, G& c% |" E% w《伤寒论》12条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7 n( G, V( i- \, n6 o5 |, y; ^
李先生说+ N8 t4 c* j$ @* T/ l4 v* X
       一论营卫
3 N# m, q% x3 F6 V. F" A) u9 b1 Y1 d; ?0 l/ a3 r9 }6 n+ {
       桂枝汤:
9 s  ?- P7 f6 k4 E0 e. b+ W《伤寒论》12条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 K% `4 b( l: {/ C阳浮是指卫强,引起的症状是发热,自汗出,出了汗营阴才表现为营弱。风伤于卫,风作用予卫,使之阳浮“,伤”是指“作用于”,不是指损伤!古代词语与现代用法有差异。
( F  {9 w) U; |/ u0 e* ^8 ?桂枝汤调和营卫,是因为它能夠调整脾胃,补充营阴,喝稀饭,温水,补充营阴,汗出而愈。
* v3 z! E  g" f, N& s& e) [) \
) c( O2 k2 T  a) X; E, k: _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中说:风并于卫,卫实而营虚者,自汗出而恶风,此为中风。寒井于营,营实卫虚者,无汗而恶风寒,此为伤寒。卫为阳,营为阴。
- ?4 g! O/ ^" }- |6 [! n% X" J9 @以西医而言,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是两种不同的临床类型:感冒无汗,恶寒,高烧,病势严重,麻黄汤;汗出或者自汗出,恶风,发热不严重,病势轻,桂枝汤。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流感流行,年轻体壮的煤炭工人,高烧无汗,其他方剂无效,只有麻黄汤一汗而愈。出了汗的病人体温一般在38°C~39°C之间用、桂枝汤,九味羌活丸、银翘解毒片等,就可以了。自汗或者吃了药等出了汗,体温就会下降。如果没有正常,还可以使用桂枝汤,麻黄汤是禁忌症,在《伤寒论》里反复讲清楚了。3 d$ \7 k) ~  M- ~- B; w

" e2 `7 M) R; u0 N三纲鼎立学说: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大青龙。; l4 R# ^' s  @' b

! z; s1 q3 i# w用现代的生理学解释。和这个也差不多。太阳中风与伤寒是感冒或者流感的两种不同的临床类型。麻黄汤证病情比较严重。桂技汤证表现比较轻。他已经出了汗了,只是汗出不彻,老百姓都知道,喝奌姜醣水,盖上被子捂出点汗,一汗而愈,桂枝汤就是这个意思。姜发汗健胃,醣水新充血浆即阴营。在《伤寒论现现代解读》中作了详细的论证。
4 @( }1 t' h( F) o/ U' N0 G5 `' H# _" w. v
关于营卫的解读。是和三焦,膜原,腠理放在一起共同解读的。在下一本书的导论当中详细的讨论这方面的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放到一起与西医的疏松结缔组织相关联。敬请关注。
6 i+ c2 @. E$ m; T( @在麻黄汤与挂技汤之间还有许多过渡型就不说了。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病情由轻到重。桂枝汤中风,麻黄汤伤寒,大青龙汤伤于风寒。理论性非常强,概念与概念之间关系非常严密,形成系统的理论杨架。
& v/ Z! U3 X( j) q" c: t! t9 \; E
6 q+ A1 i4 M6 \' O; o6 `8 C/ U: }- @
到了这里,又衍生了下一个问题:为什么伤寒不用黄芪,金匮罕见四逆?《伤寒论》讲的是外感热病,多为急性发热,大汗出、呕吐、腹泻,治疗用汗吐下三法,容易引起水电解质紊乱,失盐失水,即失盐失水性休克(四逆汤证)。《金匮要略》讲的是内伤杂病,多为慢性疾病,很少出现四逆汤证(休克),慢性疾病补气,多用黄芪。& F; M; h2 H; p0 L6 ^7 n

$ n( e' c, g& b% B( P: D2 O
' P" Z4 q5 X% D4 ?1 _9 k) T  R4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第3条
5 e- s$ q: ^% W6 G: Z2 x( n【原文】: h3 t1 n  A, Z7 d. ?' {
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营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
; @: R  p; B" a+ ?3 y2 g  e【词解】$ }  i- ~+ x+ l6 a+ ]$ [7 T* x
缓,作形容词时表示慢,与“急”相对,例缓步,缓行;作名词时表示延期,延迟。此处是指脉象无力的意思。营气无力是为血虚;卫气无力容易外感中风。
0 F; w% h2 J/ q: _& F% m0 w瘾疹:即风疹类疾病,由邪气闭于肌表,故时发时止。
' K4 E, i5 M2 S  h  N入中:指邪气内传,伤于脏腑。& _3 |$ G6 n  F4 h; S8 d# K
【中医认为】本条论述瘾诊和胸满等风病的病机。( |* H+ x% W; y8 U3 c
由于营血不足,脉行无力,得缓脉;卫气不足,温煦之气不及,脉行迟慢,得迟脉;营卫气血虚弱,故易感风邪。若有风邪中经,则气血欲行不能行,汗湿欲透不得透,风湿郁在肌表,可发生皮肤搔痒,风疹外出。若心之气血不足,邪气内传,中于心肺,使胸中气机不利,则胸胁胀满而短气。7 z6 _- }: A9 \( _& ]( z. W$ I3 K
本条可分两段解释,从开头至卫迟则为中风为第一段,论中风的病机;寸口主表亦主营卫。如寸口脉见迟而缓,则迟脉属寒,缓为荣卫气血不足。荣卫不足,表气不固,故易为风邪所中,产生中风。
" P1 [7 w% A4 [4 w第二段,从“邪气中经”以下为第二段。风寒之邪,乘营卫气血之虚而入侵,病重者可发为中风,与上条同。病轻者可发生风疹,身体奇痒。瘾疹身痒是风邪外泄表现,非坏事。如正气不足,无力抗邪,邪不外泄,反向内传,影响及心肺,使胸中气机不利,此时会出现胸闷,短气(是心肺中风为病也)等症。
+ i  p: Z& l* A0 r历代对“风”的论述颇多。早在《内经》中就有“风论”专篇,对风邪的性质、致病特点和病理变化,甚至预防等,进行了较全面的描述。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详细论述了太阳中风的证治,《金匮要略》又提到风邪中络、中经、中腑、中脏的临床表现。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将中风分为偏枯、风痱、风懿、风痹四类,使中风病分类更为具体。金元时期的刘河间、李东垣都曾明确指出中风病并非均由外感风邪所致,也可由劳逸不当,情志所扰等因素引起。明代张景岳在此基础上将由内而生的风定为“非风”,以资同外风鉴别。同期戴原礼、王肯堂将外感风邪而病者称为真中风,由内而生者称为类中风。清代叶天士结合临床经验,创立了“镇肝熄风”这一内风的治疗大法,从而使风证在症、因、脉、治各个方面都有了明确的概念和划分。育阴息风,平肝潜阳治疗内风,源于《金匮要略》。6 I4 d5 m3 z4 y3 ~, ?4 e4 H. o  L/ T  I
【解读】9 A  s# l. t9 p4 P# _' X# m
前书《中西医融合观续》已论及瘾疹与过敏性荨麻疹是一个证态,与荨麻疹病机相类似的、出现胸闷短气表现的疾病,最常见的就是过敏性哮喘。参看: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第2条。( b, A2 t: |* n1 U2 S
中风与脑血管病是一个证态;瘾疹与荨麻疹是一个证态;心肺中风与哮喘是一个证态;太阳中风与轻型感冒是一个证态。这是中医常见的的几种风证,此处举例几种风证以资相互鉴别。另外,帕金森氏病,癫痫、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也属于中风之列。% m8 Y5 s/ b+ ]8 z* S: u
温病中的“血热动风”是指感染病中的:脑功能障碍,高热、昏迷、肌肉痉挛。+ l$ ?8 I; q4 j1 P
学习中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语境,同一个术语,含义相距甚远。一定要注意同一个术语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流派、不同的著作中,含义(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相距甚远。' P$ J6 W* P! g# ^" k- B3 J

0 f! B. H8 M: }- r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3-1 10:52:43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2-27 10:043 z5 C+ m: Y- |* s: k/ i
老教授:
2 d  A+ g; ~! _  c- c- a' q桂枝汤:# k3 d$ I9 G; X$ X' d
《伤寒论》12条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7 G3 a1 G  P' t1 }     % |% ?/ g5 [7 [2 u% v- K
/ F7 W) S9 q8 G( D" M1 I
     再论卫实而营虚
' z. P; v- \  e1 y2 D  桂枝汤:- B2 N8 u. P4 G; h0 |1 q" g7 q; v
         《伤寒论》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5 b: F- `  l" c  F: {          阳浮是指卫强,引起的症状是发热,自汗出,出了汗营阴才表现为营弱。风伤于卫,风作用予卫,使之阳浮“,伤”是指“作用于”,不是指损伤!古代词语与现代用法有差异。" f/ W$ ^( ?+ R1 b: X5 X. O, A
         桂枝汤调和营卫,是因为它能夠调整脾胃,补充营阴,喝稀饭,温水,补充营阴,汗出而愈。
" N+ b+ o4 w" V5 }& l) n: [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中说:风并于卫,卫实而营虚者,自汗出而恶风,此为中风。寒井于营,营实卫虚者,无汗而恶风寒,此为伤寒。卫为阳,营为阴。
3 v- _# M* L6 t) S, C4 Z         以西医而言,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是两种不同的临床类型:感冒无汗,恶寒,高烧,病势严重,麻黄汤;汗出或者自汗出,恶风,发热不严重,病势轻,桂枝汤。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流感流行,年轻体壮的煤炭工人,高烧无汗,其他方剂无效,只有麻黄汤一汗而愈。出了汗的病人体温一般在38°C~39°C之间用、桂枝汤,九味羌活丸、银翘解毒片等,就可以了。自汗或者吃了药等出了汗,体温就会下降。如果没有正常,还可以使用桂枝汤,麻黄汤是禁忌症,在《伤寒论》里反复讲清楚了。# o# V( J* X2 @9 H1 n. w1 V# S
        三纲鼎立学说: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大青龙。
" D% O7 T5 d4 N1 Y1 w0 U% e- x! j) z$ h$ W& |4 s  A
         用现代的生理学解释。和这个也差不多。太阳中风与伤寒是感冒或者流感的两种不同的临床类型。麻黄汤证病情比较严重。桂技汤证表现比较轻。他已经出了汗了,只是汗出不彻,老百姓都知道,喝奌姜醣水,盖上被子捂出点汗,一汗而愈,桂枝汤就是这个意思。姜发汗健胃,醣水新充血浆即阴营。在《伤寒论现现代解读》中作了详细的论证。
7 m2 g' `  P* Z8 g5 L" ~          关于营卫的解读。是和三焦,膜原,腠理放在一起共同解读的。在下一本书的导论当中详细的讨论这方面的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放到一起与西医的疏松结缔组织相关联。敬请关注。( Z- f3 H4 j) f" E$ L- n, g
          在麻黄汤与挂技汤之间还有许多过渡型就不说了。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病情由轻到重。桂枝汤中风,麻黄汤伤寒,大青龙汤伤于风寒。理论性非常强,概念与概念之间关系非常严密,形成系统的理论杨架。5 A$ _/ j% d. m) M
7 N8 y" \" O4 j8 y2 Z- _
          到了这里,又衍生了下一个问题:为什么伤寒不用黄芪,金匮罕见四逆?《伤寒论》讲的是外感热病,多为急性发热,大汗出、呕吐、腹泻,治疗用汗吐下三法,容易引起水电解质紊乱,失盐失水,即失盐失水性休克(四逆汤证)。《金匮要略》讲的是内伤杂病,多为慢性疾病,很少出现四逆汤证(休克),慢性疾病补气,多用黄芪。& w, m: s0 y6 M+ V2 V

# G) Y4 r6 X0 }& V% r7 w8 Y* Q! a, r3 X% ?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第3条
) T; z! V. c6 @- k6 f# w- e5 l$ V! I【原文】
. |$ o5 W% B/ N$ L          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营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
1 V& s$ h/ U$ O; J2 N【词解】2 j3 o; C% T3 v
      缓,作形容词时表示慢,与“急”相对,例缓步,缓行;作名词时表示延期,延迟。此处是指脉象无力的意思。营气无力是为血虚;卫气无力容易外感中风。! C" h: I* `3 X
      瘾疹:即风疹类疾病,由邪气闭于肌表,故时发时止。
- ?6 K7 M. F4 C0 U9 U' g, x& l     入中:指邪气内传,伤于脏腑。
' T1 {$ w2 q8 g& B7 _( W" o      【中医认为】本条论述瘾诊和胸满等风病的病机。
% K- A9 a% _. N0 L         由于营血不足,脉行无力,得缓脉;卫气不足,温煦之气不及,脉行迟慢,得迟脉;营卫气血虚弱,故易感风邪。若有风邪中经,则气血欲行不能行,汗湿欲透不得透,风湿郁在肌表,可发生皮肤搔痒,风疹外出。若心之气血不足,邪气内传,中于心肺,使胸中气机不利,则胸胁胀满而短气。0 ]" _* f0 V1 R2 f8 f% H
          本条可分两段解释,从开头至卫迟则为中风为第一段,论中风的病机;寸口主表亦主营卫。如寸口脉见迟而缓,则迟脉属寒,缓为荣卫气血不足。荣卫不足,表气不固,故易为风邪所中,产生中风。% H5 ^$ X% r3 M, v+ o: [* @
         第二段,从“邪气中经”以下为第二段。风寒之邪,乘营卫气血之虚而入侵,病重者可发为中风,与上条同。病轻者可发生风疹,身体奇痒。瘾疹身痒是风邪外泄表现,非坏事。如正气不足,无力抗邪,邪不外泄,反向内传,影响及心肺,使胸中气机不利,此时会出现胸闷,短气(是心肺中风为病也)等症。1 m9 S- N4 ~' p+ n% |' b$ @7 e% D
         历代对“风”的论述颇多。早在《内经》中就有“风论”专篇,对风邪的性质、致病特点和病理变化,甚至预防等,进行了较全面的描述。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详细论述了太阳中风的证治,《金匮要略》又提到风邪中络、中经、中腑、中脏的临床表现。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将中风分为偏枯、风痱、风懿、风痹四类,使中风病分类更为具体。金元时期的刘河间、李东垣都曾明确指出中风病并非均由外感风邪所致,也可由劳逸不当,情志所扰等因素引起。明代张景岳在此基础上将由内而生的风定为“非风”,以资同外风鉴别。同期戴原礼、王肯堂将外感风邪而病者称为真中风,由内而生者称为类中风。清代叶天士结合临床经验,创立了“镇肝熄风”这一内风的治疗大法,从而使风证在症、因、脉、治各个方面都有了明确的概念和划分。育阴息风,平肝潜阳治疗内风,源于《金匮要略》。
' N& a5 G( [" }, E' G       【解读】
/ H0 V# \0 d: J7 ]: o+ ~: U0 v        前书《中西医融合观续》已论及瘾疹与过敏性荨麻疹是一个证态,与荨麻疹病机相类似的、出现胸闷短气表现的疾病,最常见的就是过敏性哮喘。参看: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第2条。- j3 |. I1 n2 \9 G4 W1 D
         中风与脑血管病是一个证态;瘾疹与荨麻疹是一个证态;心肺中风与哮喘是一个证态;太阳中风与轻型感冒是一个证态。这是中医常见的的几种风证,此处举例几种风证以资相互鉴别。另外,帕金森氏病,癫痫、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也属于中风之列。
; \% k2 @# }: a) y* L6 {* G! s7 `# j          温病中的“血热动风”是指感染病中的:脑功能障碍,高热、昏迷、肌肉痉挛。& p' h% ~. l' f: w+ {7 y" n
7 ^& x6 X+ f# t9 m3 X
         学习中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语境,同一个术语,含义相距甚远。一定要注意同一个术语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流派、不同的著作中,含义(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相距甚远。6 a) s" B, T" D) ?% _3 U/ g6 \

& i" W& O2 e+ x9 d' i1 f. y$ D
$ {7 w$ C: p; j( G! C% X       【结语】
: Q. ]! x$ R7 k# T      《伤寒论》12条,卫实营虚,是太阳表虚证;《金匮要略》第五篇,第3条,卫虚营虚,是脑中风,旁及隐疹、胸满短气。3 m0 d! _; D+ @# r! R
         有人说:卫实营虚是错误的,应该是卫虚,风邪趁虚而入引起中风。纯粹是把自己的错误认识强加于人!根本没有看过《金匮要略》,对于《伤寒论》一知半解。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12下一页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