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百年走向,道在何方? 潘晓川,2023年3月3日
$ o9 ]: u8 j/ ~; ~! J3 n' j
作者自我介绍: 潘晓川 经典中医践行者,推广者,经典中医自洽体系创建人,现居温哥华。 职称:高级中医师(加拿大),副主任医师(中国),教授(中国) 教育:学士:黑龙江中医学院,硕士:大连医学院 著作: 1, 图说经典中医(英文版),2013年 2, 针灵,2014年 3, 药精,2014年 4, 天道易经,2016年 Resume Xiaochuan Pan Independent scholar, researcher, practioner and educator of classical Chinese medicine;founder of self-consistent system of classical Chinese medicine;Now live in Vancouver. DTCM (Canada), Vice-director Physician and Professor (China) Professional Title: DTCM (Canada), Director Physician (China), Professor (China) Education: Bachelor degree: Heilongjinag University of TCM Master degree: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 Publications: 1. Classical Chinese Medicine Made Visible (English), 2013; 2. Acupuncture in Three Dimensional Self-consistent System (Chinese),2014; 3. Herbal Therapy in Three Dimensional Self-consistent System (Chinese) 2014. 4. Yi Jing for Chinese Medincine (Chinese), 2016 : h2 r2 x+ g ?3 W) f# p9 E1 H2 R
8 H. [+ ]( \+ D8 d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2023年2月28日,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这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的重大举措。将振兴中医定位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更彰显了国家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雄韬大略。 一、医起天文,由道而术 《实施方案》中提出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这一基本原则,并继而“推进中医现代化”。然什么是中医药的规律?什么是中医的现代化? 中医的规律,就是中医之“道”。中医之道,在《内经》中已经有明确定义:“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就是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总结出来的宇宙总规律,并用此指导医学临床,催化产生了中医。一言以蔽之,医起天文,由道而术是中医药生成的总规律。中医来自于天文学,先有理论,后有实践,先知后行,这是中医发展的主流脉络。中医的现代化,不是将中医改变为现代科学,而是用现代人能理解的语言,将古中医之道说清楚;并且在治疗上,可以将现代技术充分利用起来。技术与科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科学不能解释的技术,仍然可以使用,不符合科学标准的技术现象,恰好是科学发展的契机。所以,中医不必是科学,能“增强能力,服务群众”就行。 建设目标中,提出“到2025年,……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逐步壮大,…….中医药成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那什么是“高素质中医药人才”?从国外引入中医院校的科研人员,是“高素质中医药人才”,还是能应用纯中医思维,解决人民疾苦的医生,才是“高素质中医药人才”?中医的服务能力,是不是要靠“中西医结合”,或者直白点说,中医的临床疗效,其实就是靠西医?脱离了西医,中医就不会看病?笔者在海外做中医的经验证明,海外的“纯中医”环境,就是中医没有权利使用西医仪器,不能使用西药,来看西医看不好的病,中医不但能够存活,而且活出了尊严。海外整体中医医疗水平高于国内,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不是纯中医不行,而是目前国内中医从业人员整体水平不足。 二、先诊气病,方治未病 《实施方案》在“中医治未病能力建设”中提出的“建设目标”写到:“结合实施健康中国行动,通过实施区域中医治未病中心试点建设和重点人群中医药健康促进项目,总结探索中医治未病理念融入健康维护和疾病防治全过程的方式,形成可推广的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升级模式。”又提出“建设任务”,“一是推动若干地级市开展区域中医治未病中心试点建设,探索相关政策机制,推广适宜技术,普及健康知识,进一步带动提升区域中医治未病服务能力。二是实施重点人群中医药健康促进项目,开展中医适宜技术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试点、妇幼健康中医适宜技术推广试点。”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早就在中医医院评审标准中,明确要求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成立“治未病”科,开展“治未病”服务。国内举办过“治未病”学术会,有关领导称,“与会专家未能拿出治未病的技术”,笔者认为,连什么是“未病”的概念,都没十分清楚。 锻炼身体,调整情绪,吃点保健品,那是“治未病”么?近视眼算是“未病”么?窃以为,那是养生,不是“治未病”。如果把养生理解为“治未病”,现在养生馆已经遍地开花,还需要在医院里开设“治未病”科室么?“上医治未病”最早源自于《黄帝内经》所说:“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什么是“未病”?首先,它必须是病,不一定有明显症状,或不自知,其实就是“气”先病,非上医不能诊治也。 《难经》说:“经言人形病脉不病日生,脉病形不病曰死。”其后《伤寒论·平脉法第二》继承发挥《难经》的观点说道:“师曰:脉病人不病,名曰行尸,以无王气,卒眩仆不识人者,短命则死;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以无谷神,虽困无苦。”脉病形不病,随时有猝死的可能,故称之为“行尸”。 “治未病”就是治“气先病”。不会调气,治未病就不能落实到实处。调气的技术,就在《内难》当中。“治未病”的概念源于经典,“治未病”的体系,就在经典,治未病的层次,在于“气”。可是,体制内中医,有多少中医会调气技术的?多为嘴上讲“气”,手上却是根据解剖干活的医匠。中医教育倘不回归经典,绝不可能从根本上实现“治未病”的任务! 三、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实施方案》关于中医药重点项目研究,建设目标包括:“布局一批中医药科研项目,系统化诠释中医药科学问题,提升重大疾病临床疗效、中药质量水平,科学阐释中医药机理,完善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体系。” 严谨地讲,科学不能完成阐释中医药机理的任务,因为中医理论属于形而上的“道”,“道”看不见,摸不着,但是通过像,处处都能表现出来。而科学则属于形而下,只能对看得见的事物做出解释。 领袖提出“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什么是“精华”?什么是“守正”? “守正”就是尊重中医的规律,就是遵守中医之道,遵守阴阳五行。“道”就是真理,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中医是根据“道”设计出来的医学,阴阳五行是中医的精华。阴阳五行是中医的终极理论,属于形而上,古人没有留下“道”的创新的空间。所谓“创新”,只能在形而下的技术层次。 而“完善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体系”要注意一个倾向,就是避免把中医改造成“科学”。中医在产生的过程中,还没有“科学”这两个字,所以,中医不可能也没必要非得言不离“科学”。“科学”可以研究,但“科学”永远不会成为中医。就像物理学的研究,不能脱离数学,但是,物理学永远不会变成数学。更重要的,“科学”不是评判中医正确与否的标准。标准,只能源于“道”,来自于经典。“科研”并不是中医的任务,中医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传承不足,创新不守正。中医的标准,原本就存在于经典当中,不需要创造更新的标准,而且,标准也是中医本身的标准,不能用“科学”当标准。偷换概念,以“科学”代替真理,不符合“科学”就是错误的,这种观点,这是长期以来,西方对中华民族大脑殖民的结果,是使民族自信心严重不足的根源。 因此, “中西医结合”之路,值得商榷。中医目前的发展,已经严重偏离的中华文明之“道”,院校培养的所谓“高级人才”基本属于“科研型”。临床上不能用纯中医理论指导临床,不能发挥中医应有的临床疗效。中医临床疗效的评判标准,也在经典当中:“下工十全六;中工十全七;上工十全九”。试问,当今中医队伍,能达到这个标准的有多少比例? 《实施方案》指出,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一经发布,引起社会各界热烈反响,得到中医药界广泛拥护,尤其是使用“中西医协同”表述。但是,“中西医结合”表述仍然出现在《实施方案》某些章节,说明,认识与选择的分歧尚未消弥,统一有关中医传承创新观念的认识,远未结束,完全使用“中西医协同”表述,任重道远。 中医与西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学科定位,理论基础,发展方向,完全不同。两者可以协同与疾病做斗争,但是结合,至少到目前为止,尚不尽人意。目前所谓“中西医结合”,其实就是以西律中,也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应当彻底停止使用“中西医结合”一词,现有的以“中西医结合”为名的专业,建议改为“中医科研”专业。将中医临床与实验室研究分开,中医的事交给中医,科研的事交给科学家。给中医一个安心做纯中医的环境,才能为“高素质中医药人才”提供土壤,才能明显提升“中医药防病治病水平”,才能让“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之目标落地。 四、 经典中医,体系自洽 本文所提出的问题,都与中医的学科定位有关。包括很多中医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中医,中医能为医疗提供什么样的疗效。特别是中高层领导,对中医学科定位不清,难以制定符合中医特点的规章制度。 为了区别“科学中医”,我将原汁原味的中医称之为“经典中医”。经典中医特指以中国古天文学为背景,以道一元论的三分法为哲学基础,由道而术发展起来的气化医学。它以象数思维为特点,治疗上以调“气”为核心,以脉诊为重要诊断手段,汉唐时代发展成熟的独特医疗体系。 中医现代化,不是将中医变成“科学”,更不是把中医变为西医的一项技术,而是用现代人可以理解的语言,把中医的来龙去脉讲清楚,应用在临床,获取更好的疗效。中医现代化,是以人类对宇宙的宏观和微观世界最先进的认识水平,来审视经典中医;科研应当在宏观的、能量的水平上展开;建立经典中医自洽体系,则与其它学科他恰。一个理论在现有认知尺度下,如果可以自洽、他洽、续洽,当前这个理论体系就正确。自洽:就是按照现在人类的思维水平,有没有发现它内部的逻辑矛盾,这就叫自洽。他洽:可以解释现在人类知识总量当中发现的事实。续洽:就是这个理论体系站起来之后的一段时间出现来的新知识,能不能放到这个理论体系当中加以解释。如果自洽、他洽、续洽都成立,这个理论体系就成立,在没有被证伪之前,它就是最好的理论。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医现代化其实已经完成。 有关具体观点、技术操作等问题,诚邀海内外中医同仁共同探讨交流。
8 Z* y. V' d- a/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