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论“如何学中医”
曹东义 发表于:2023-3-13 09:51:55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1263
四)关于学习中医的一些意见
从何学起
据不完全统计,中医书籍有8000余种。对这样大的一份宝贵遗产,如何去继承?
学习中医的方法很多,可以零星地学,也可以系统地学;可以自修、跟师或正规的脱产学习.也可以在工作余暇有计划地学习;可以从针灸入手,也可以从方药入手。总之,要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学习。这里着重谈谈在职如何学习的问题。
所谓零星地学,就是对某一种病学习中医用某方某药治疗,这种学习方法是西医同志最喜欢的,因为最简便。过去许多人就是这样进行学习的,其中也有些已取得一些成绩。这个办法未可厚非,学总比不学好,但光这样学是不够的,因为这是一条最远的途径。
邓老认为学习中医,特别是在职学习中医,可以采取两条腿走路,就是系统地学习与零星学习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不管怎样学,最重要的就是断不能只学治疗经验验方,而不重视理论的学习。
傅连暲副部长在《积极领导和组织西医学习中医》一文中说:“读中医书,系统学习中医理论,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我们学习中医,不仅要学习中医单方,简单的开方开药,而且要学习中医理论,全面深刻地研究中医学术,⋯⋯但未经认真的学习就谈不到科学的整理,而未经现代科学整理之前,是很难分别精华和糟粕的。”(1955年11月30日《人民日报》)
对中医理论的学习是西医同志最容易忽视的,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抵触思想,因为它和现代医学距离相当远,而大家习惯于现代医学理论。没有客观的认识和耐性,就不容易学下去。理论关必须过好,这是学习中医成功与否的关键。当然,我们不能只重视理论而忽视中医的临床经验,这一条不是当前存在的问题,因此这里特别强调理论的重要性。
学习内容
1可以先学一些基本理论。初学便读经典著作会有困难,提不起兴趣,但中医基本理论是不可不知的,没有基本理论作基础,学习就没有那么容易。最近出版的《中医学概论》的前部分就是介绍中医的基本理论,可能这本书有某些地方读起来仍然不易领会,但比起读《内经》来就容易得多了。
2.有了一些基本理论后,就可以学习针灸学。针灸是一门治疗技术。其发明实早于湯药治病。远古的针是用石头造的。医史家认为,针灸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或更古一点。因此,从历史发展来看,先学针灸是有理由的,而西医已是医学者,学了针灸便可以马上用得上,而且针灸又容易学,容易操作。
3.学一些药物和处方知识,以便和自己的专业结合。还要学一些治疗经验。
4.学习经典著作。
上面几方面,或先或后可酌情选择,但在有了一定的收获之后,应深入一步学习。要深入一步,就应从经典著作入手。经典是学术的源头,溯流而下是学习的捷径。初时可能有些吃力,此关一过,学习中医成功已成定局矣。当然这里并没有忽视后代医学者的成就的意思,而是立足在打好经典著作的基础上,就更容易吸收后代的精华。
哪些属经典著作呢?
1《内经》2《神农本草经》3《伤寒论》4《金匮要略》。这就是通称的“四大经典著作”。
《内经》
《内经》是《灵枢经》与《素问》两书的合称。《灵枢经》着重于讨论针灸的有关问题,所以又名《针经》;《素问》侧重于谈理论。相传此二书为黄帝所著述,所以,又称《黄帝内经》。《素问》的名字可能因古有黄帝泰素的说法,而本书内容是黄帝问于岐伯,故称《素问》。张介宾对《内经》是这样解释的:“内者性命之道,经者载道之书。平素所讲学问,是谓素问“神灵之枢要,谓之灵枢”。这种解释是比较确切的。《内经》的内容,概括起来有:解剖、生理、病理、药理、针灸、养生、气功、预防、治疗方法、方药等等,内容很丰富。此书著作的年代,约开始于春秋战国时代,而完成于秦汉,唐代又加以整理补充。
此书并非一时代一人手笔。其理论的起源应在春秋之前。这是几千年来无数医者大协作的产物。因此,有重大的价值。另一方面《内经》因是多时多人之作,所以,内容有重复与少数矛盾的地方。历代中医都非常重视《内经》,并在《内经》上下苦功。如金元时代名医朱丹溪,先学了五六年《内经》,然后才学习临床医学;明代名医张景岳用了40年时光研究《内经》,写成《类经》。
既然《内经》章次很多,篇幅浩大,学习起来有困难,又不想作《内经》专题研究的话,可以从一些后人编订的简要本来学习,这既便于掌握《内经》的精神,又节省时间。有名的简要本有以下几种:
《续素问钞》,滑伯仁撰,汪机(续明代);
《张氏类经》,张景岳(编明代);
《内经知要》,李中梓(撰明代);
《素问灵枢纂约》,汪昂(撰清代);
《医经原旨》,薛雪(撰清代)。
以上各书各有长短,其中更多人以之为学习课本的要算《内经知要》、《医经原旨》
和《张氏类经》;解释比较浅显的,应推《医经原旨》。《内经知要》的注解有些很深。最近有《内经知要浅解》或《内经语译》等,都是比较容易读的参考书,但仍宜参考原文细味其主旨。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也不是神农氏的手笔,但《本草经》所载的药物疗效,有些已是五六千年,甚至是一万年前的经验,因为药物是与植物粮食同时发现的,其历史悠久可知。《本草经》的著作年代,据考者认为书成于东汉时代。
本书共记载药物365种,因其中有些药名太古,现已失传(或需经考证才可断定某药即为现代的某药),所以在治疗应用上是不够的。同时,某种药物也经过后世医家实践经验所补充,因此《本草经》可以和后世本草结合起来学习。谈到本草,大家便会联想到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这是一本巨著,但不能作为学习的蓝本。因为内容太多,不知从何记起。它应该是一本参考必备书,而不是教科书。下面介绍几本简要书:
《珍珠囊药性赋》,原题张元素撰,或题作李东垣撰(金元时代);
《雷公炮炙药性解》,李中梓(撰明代);
《本草备要》(附湯头歌括),汪昂(撰清代);
《本草从新》,吴仪洛(撰清代)。
以上数书,《珍珠囊药性赋》是诗歌体,容易记诵。《本草备要》有湯头歌括,亦容易记诵处方。药物记忆是相当困难的,不一定要死记。如果以药性赋为底,再结合对《本草经》的研究或经常翻阅上述一二种书循环记忆,通过其性能掌握其主要治疗要点便可。因为以后临床各科,特别是方剂的学习,会帮助我们去温习本草,而常用处方一定要熟记。
以后,还要看一些参考书,简单举几种如下:
《本草纲目》,李时珍(撰明代);
《本经疏证》及《续疏证》,邹澍(撰清代);
《经史证类本草》,唐慎微等(撰宋代)。
《伤寒论》
汉代张仲景撰述。原书曾经散乱,至晋代王叔和重新加以整理,成为医家秘本,直至宋代印刷术推广,经林亿等校正印行。原来**深奥,至金代成无己加以注解,以后注解《伤寒论》的,共有三四百家。该书经后人一番考证,认为叙例等是王叔和手笔。因此,许多著家把成无己本和赵开美刻本**来一次大编整,《伤寒论》便有五花八门的注解,不少人把自己的经验心得加进去,从而丰富了仲景的原文。读《伤寒论》应从有注解的入手,比较有名的注家简单举几种如下: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附《伤寒明理论》);
·王肯堂《伤寒准绳》(最近有《六科准绳》出版,内有本书);
·喻嘉言《尚论篇》;
·柯琴《伤寒来苏集》;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以上几书,其中以《伤寒来苏集》为后世医学者所推崇,学习亦较易。至于**及解放以来有些注家也不错,亦可拿来参考。日本伤寒学者不少,也有值得学习之处。但应首先学懂仲景原文的内容。因为仲景《伤寒论》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典范,在四大经典著作中占很重要的地位。于《内经》多下功夫,能贯通中医理论。于《伤寒论》多下功夫,便能掌握中医辨证论治的神髓。有些学者钻研《伤寒论》几十年,以仲景法为治一切疾病的指南。
当然,今天看起来是有其片面性的,但从另一方面,说明《伤寒论》的价值,并不因为经历1000多年而逊色。
《金匮要略》
亦是张仲景作品,原与《伤寒论》合成一书,名为《伤寒杂病论》。本书也是王叔和编集,比《伤寒论》散失更甚。学者认为是宋代学士王洙得自蠹简中,经林亿等校正。金元以来流传不广,后世《金匮要略》的注解也不及《伤寒论》多。如果我们说学者对《伤寒论》是一本讨论传染病流行病的专著,那么《金匮要略》便相当于系统内科兼妇产科和外科等杂病了。其内容有病理机转的讨论及各系统疾病的辨证治疗,也是一本重要的经典著作。
比较好的注本有:
《金匮要略编注》,清·沈目南;
《金匮要略心典》,清·尤怡;
《金匮要略浅注》,清·陈修园。
三者中以尤怡的《金匮要略心典》较为医者所推崇。至于**以来,有些注解也值得参考,尤其是解放以后所写的,文字上可能较易领会。学习时可以《金匮要略心典》为主,兼参考各家,读《金匮要略》也应注意其辨证要点和方药的应用。
温病派学说
温病学说是到清代才成熟的一个学派。它和伤寒学派成为对立的两个学派。在温病派的成长过程中,温病派与伤寒派斗争了几百年。其实,温病学派是在伤寒学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温病名家都是深究《伤寒论》的。温病学说是对伤寒学说的发展和继续。两者都是着重研究传染病、感染性发热性疾病的治疗。温病学派的名家以清代叶天士为首,他的代表作是《温热论》。此书是他口述,他的学生整理的。这一著作和相传是叶氏所作的《幼科要略》,均已收载于清代王孟英的《温热经纬》中。下面介绍两本代表作:
1《温病条辨》,吴鞠通(清代)。
本书是根据叶天士的精神和经验,并总结几百年来有关温病学说而创造性地加以系统化的一本名著。其所选方与立法都是行之有效的。
2《温热经纬》,王孟英(清代)。
本书是以《内经》和《伤寒论》等经典理论为经,以叶天士和其他温病名家的理论方法为纬。内容也丰富多采,写作方法与吴鞠通不同,某些论点也与《温病条辨》不同,但同为学习温病学说的巨著。
其他著作
1.《医宗金鉴》:
清代的教科书。本书是吴谦等人的集体作,内容较全,议论也较平稳。其中(内科杂病心法)、外科和正骨等编述精简扼要,是一套很好的参考书。
2.《六科准绳》:
明代王肯堂的巨著。《四库全书提要》对此书的评价,认为它和《本草纲目》同为明代两大巨著。
3.临床入门书:
)《医学入门》,李梴(撰明代);
)《医宗必读》,李中梓(撰明代);
)《医学实在易》,陈修园(撰清代);
)《医学从众录》,陈修园(撰清代)。
4.针灸:
《针灸大成》,杨继洲(撰明代)。
5.儿科:
)《小儿药证直诀》,钱乙(撰宋代);
)《幼幼集成》,陈飞霞(撰清代)。
6.妇产科:
)《经效产宝》,昝殷(撰唐代);
)《妇人大全良方》,陈自明(撰宋代);
)《济阴纲目》,武之望(撰清代)。
7.外科:
)《外科正宗》,陈实功(撰明代);
)《外科全生集》,王洪绪(撰清代);
3)《医宗金鉴》中的正骨和外科都很著名。
8.眼科:
1)《银海精微》,宋以后人托名唐代孙思邈撰;
)《审视瑶函》,傅仁宇(撰明代)。
9.喉科:
)《口齿类要》,薛己(撰明代);
)《喉科指掌》,张宗良(撰清代)。
其他专著很多,这里不过略举一二。
难学与易学
有些人认为,中医非常容易学,从上述所举的内容来看,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亦有些人认为,中医非常难学,首先那些文言文就不好懂,这也是不对的。
这两种看法,容易得到一个共同的结论——中医不必学。
中国的古文还是中国的,它不比外文难学。既有了现代医学基础,和古文的基础知识,加上马列主义的思想、观点、方法,学习中医是不会太困难的。说它难学难记,其实它并不比解剖学的组织名字难。不论学习哪一门科学都要强调记,千万不要认为要记的就是没有理论。扫除这种思想障碍,问题就解决了一半了。

& W" ^. R/ f6 x7 O1 W' v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3-13 10:19:08 | 阅读全部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5 J. e) M/ n5 B: W0 b* d大家好!本周一(2023年3月13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霍立轩中医师向各位同道继续分享《邓铁涛著作全集》。/ K7 E3 S; K* O2 x0 N, @, E# p1 `

2 Q2 S) K  n$ C3 L( O 
: G; o; V" q" |- ~
$ c: D' k$ c5 o: A本周一我们主要学习:; @6 e, ]# I5 f/ M  Q# Y
/ `; A' O0 h% q  A/ {' |5 R
关于学习中医的一些意见9 g# O- ^+ p4 R- f

1 c' s  r8 L3 t, q  q学习中医的方法很多,可以零星地学,也可以系统地学;可以自修、跟师或正规的脱产学习.也可以在工作余暇有计划地学习;可以从针灸入手,也可以从方药入手。总之,要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学习。这里着重谈谈在职如何学习的问题。
" i, Z0 Y3 {" l0 X所谓零星地学,就是对某一种病,学习中医用某方某药治疗,这种学习方法是西医同志最喜欢的,因为最简便。过去许多人就是这样进行学习的,其中也有些已取得一些成绩。这个办法未可厚非,学总比不学好,但光这样学是不够的,因为这是一条最远的途径。8 E8 A0 k0 ^9 |( I
邓老认为学习中医,特别是在职学习中医,可以采取两条腿走路,就是系统地学习与零星学习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不管怎样学,最重要的就是断不能只学治疗经验验方,而不重视理论的学习。3 X, |1 y: b; ?% K2 s

# |1 M: M7 ^. I; C0 o3 R& P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1 V" n( Z/ W. |
[文件]% k' \9 }  m9 ~; r6 \

; q( Y0 f, {* \- z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9 D$ {' |  P; k1 R7 s8 p" D
     祝贺河北中医霍立轩中医师在隆尧县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继续分享了《邓铁涛著作全集》关于学习中医的一些意见。* R) d3 w7 s# D, ^( y$ i
      邓老系统介绍了中医的代表性医学著作,并且对于“难学与易学”的不同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些人认为,中医非常容易学,从上述所举的内容来看,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 k1 d' _7 N2 `  V亦有些人认为,中医非常难学,首先那些文言文就不好懂,这也是不对的。" X- L# q3 ?3 b
这两种看法,容易得到一个共同的结论——中医不必学。
+ y- |  w( U! m* o" D2 b中国的古文还是中国的,它不比外文难学。既有了现代医学基础,和古文的基础知识,加上马列主义的思想、观点、方法,学习中医是不会太困难的。说它难学难记,其实它并不比解剖学的组织名字难。不论学习哪一门科学都要强调记,千万不要认为要记的就是没有理论。扫除这种思想障碍,问题就解决了一半了。$ C5 m" }, d- k( R
感谢霍立轩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4 a" o4 ^  z8 G7 [& ~: N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