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坚持中医病名,中医才能“卓然而立”:从“求同存异”走向“求异存同”
曹东义 发表于:2023-3-20 10:04:46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1427
曹东义这篇文章,被“漂亮女人网”转载了,但是作者曹东义的名字,放在了最后的括号里:
, }1 ^9 T! W3 B5 N0 V' K& x% w7 i
坚持中医病名,中医才能“卓然而立”
0 G5 @5 C: _) `
# K. ?+ O7 p: P7 A; a西医的疾病名称,强调疾病的永久性;中医的疾病名称,强调疾病的暂时性。
- {/ P% @; Z: f5 _% `7 O  W6 i0 N) q1 D9 Z
在疾病名称上,必须以中医传统为主,而不可用西医的病名进行改造。6 F% ?" e. s9 t% _& w

! @9 n* I* y9 y4 K4 \复兴中医,必须探索其确立病名的初衷,才能“本立而道生”,走向道术并重的体系繁荣。
$ v5 y: ]/ p) H. q6 M
  X6 D( ~7 _  g
中医与西医的指导理论不同,其认识疾病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不一样,因此,就有不一样的疾病名称。中西医的病名,分别对应着自己的体系,不能互换,也难以互相取代。+ ~6 T1 a7 A5 {  i9 H* t
: \6 s# i" {' Y$ S3 O+ U+ {" q
中西医病名强调内涵不同0 y( O2 @% q" r* a7 p9 i

- c& i& Z. n& |/ }+ B西医注重疾病的形态学改变,并且由病理解剖逐渐延伸到微观领域,经常用物理化学指标说明疾病标志物的特征,以此作为区别于其他疾病的特征,无论是否可以治愈、消除,都必须“先立病名”作为诊治过程的第一步。这是为了找证据,彰显排他性,也相对地强调了疾病的永久性。
" \( j0 A6 S/ N
  J4 n6 w4 X% |# ~西医立足于疾病的形态特征“有”,一旦疾病的诊断成立了,治疗也就容易规范化了,这里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西医说治不好这个病,是因为医学发展的阶段性,目前还没有办法解决,不是接诊医生的责任。6 Q4 g2 h' b7 R4 j0 ^) j' i0 q

  U5 T! r2 t& E0 Q中医把患者的痛苦作为疾病的名称,不论是症状,还是体征,都是强调疾病的暂时性和可转化性。建立这个病名,根源于“无”。病从“无”而来,向“无”而去。中医确立病名,为的是千方百计消除它,转化它,不是为了做成证据,不是为了展示。中医认为,治不好这个病,不能去掉这个病,是因为医生的医术不高明,是接诊医生的理论修为、临床水平没有达到一定的境界。& B& b3 w- b: t2 o8 i( P
% b/ c9 ~, ?7 q$ P) b/ q6 A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这里强调的就是消除患者的症状与体征,而不是西医所说病理解剖的形态病灶。) y( I" [' p5 m/ o

: o1 e8 t$ _  X; H某个西医确定的疾病,中医可以诊断为不同病名,比如胃炎,中医可以诊断为呕吐、腹胀、胃痛等,中医的诊断为的是消除这些突出的症状体征,而不是为了展示体内的病灶。其中无论立哪一个症状体征作为病名,也都是为了尽快转化或者消除这个症状体征;如果主要症状体征消失了,次要症状体征上升为突出的痛苦,疾病的名称也就应该随之而发生变化,只要全部症状体征都逐渐消失了,病人也就恢复健康了。
( @0 |' |3 G* Y1 G8 g0 l4 F0 B' D( v/ K
同样,中医一个病名,也可以涵盖几个西医的疾病,比如咳嗽,可以见于西医所说的肺炎、气管炎、咽炎、肺结核、肺癌、肺气肿等,这些疾病之所以都会出现相同的症状,是因为它们之间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中医的诊治着眼点,不是内在的病灶,而是人体疾病状态下的整体反应,纠正这些整体反应,有利于疾病的恢复。也就是说,中医通过控制人体的整体状态,进而影响疾病局部的形态。
0 A1 R8 N6 \: L" G- q- B5 _" A- d6 L  s$ S; w7 L$ |
西医病名会让中医难以自立! r% o" b: F- K
3 w' \. U! R; P( F) \7 m7 T
中医对于疾病名称的选择和确定,尽管有时代的局限性,不能与体内具体的病灶完全对应,但是,由于它侧重于人体在疾病情况下的整体状态,所以,这从另一个方面突出了中医的特点,不是着重于人体的病灶。
' E: N9 ?( y  C) ]* I
1 K4 Q9 Y! ]  @+ G* \9 |9 ~病灶影响人的状态,而不能完全决定人的状态。在现在各种仪器的检查之下,被检查出“一人多病”已经是很普遍的现象,而且很多疾病都是“终身性”的,这就更加凸显出中医诊断的重要性。, P* l* S8 b1 y" j, a

9 w$ c! r$ ~$ H: |. H: F' p8 b中医的疾病观,与老子《道德经》所说的“有无相生”有密切联系,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又说:“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疾病与健康是经常处于一个互相转化的状态,中医认为疾病出现的原因虽然很多,但是主要是自身与环境两方面,身体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或者身体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出现了问题,才会产生疾病。治疗疾病,就是重新调整身体,让其适应环境,恢复脏腑功能、畅通气血,平衡阴阳,从而恢复健康状态。
4 O0 Z& m7 a4 H  k( J/ f% F- l) r2 C( L! Q0 K" D
因此,中医的疾病观,与其治疗理念、诊治措施是完整一套的体系。如果抛开中医特点,不把中医的诊断当做依据,只按照西医的疾病诊断进行辨证论治,就会把中医引入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中医既发现不了疾病,也评价不了结果。背离了传统,中医就成了“聋瞽之学”;难以自立的中医,只作为一个补充、替补,也就不再是独立的学术体系了。
0 V7 Y6 m, C% u3 w3 Z" j3 W* M2 h3 r) R0 L
中西医病名不可互相取代% e9 M5 R$ y- C

3 F! b- M5 q" X, n+ N在中西医可以对照的病名之中,也必须坚守中医的病名,只有这样才不会失去自我。比如冠心病约等于胸痹,一般人认为胸痹的名称不确切,因此,没有必要坚持胸痹的诊断,直说冠心病就“与时俱进”了。$ [, E# E' S0 ]8 N, l

0 X; G4 q3 v5 s0 ~: g. D" _但是,如果中医使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做病名,这样的病名不仅中医四诊难以发现,在治疗上也难以找到依据。也就是说,历史上中医的诊治经验不能说明什么药物是治疗冠心病的,作用在哪一个环节,哪个分子靶点,用什么化学成分起作用,量效和构效关系,半衰期与代谢途径等等,一系列的疑问会让中医无话可说。即使方药里有很多组成分有效,但是组合起来如何互相影响,也是难以说清楚的问题。药味相对固定、加工工艺容易控制条件的中成药,也难以达到这样的“西医硬性规定”。把整个处方捆绑起来“约等于一个化学成分”进行衡量,极大地增加了“质量控制”的难度,预设了中药质量不可靠的陷阱。以此为标准来类推,辨证论治的中医汤药方剂,就会被当做很随意组合的不规范治疗,并且“杂合以治”的非药物疗法,也会被扣上一系列的罪名:“搭车卖药”“过度医疗”“安慰剂效应”,从而使中医陷入种种有色眼镜设置的深坑之中。8 [4 q- u! B8 s
$ T5 u3 g& J2 o7 F
一百年来,中医遇见西医,走的道路是“求同存异”,把中医的概念、病名与西医互相对照,并且以西医为标准进行取舍。但是这类研究,没有看到中医的固有概念比被无偿占有。比如,脏腑名称被解剖概念取代,中医的“脏腑本质”都成了被研究的医学难题。脏腑本质说不清楚的医学,自然就成了“问题医学”,由此导致了中医学术的逐渐衰落。这种衰落的根源就是由“求同存异”开始,逐渐发展到“废医存药”、“废医验药”。
+ \7 t# f5 t8 l# A2 r0 O, M5 m9 B: }& q; C2 s
只有坚持道术并重,求异存同,彰显个性,才能中西医并重,逐渐走向复兴。在疾病名称上,必须以中医传统为主,而不可用西医的病名进行改造。如果坚守胸痹的疾病名称,中医就可很容易地上接历史,也可与同行交流理法方药的经验。用辨证论治进行治疗,因为胸痹的“有”,来于健康的“无”,是因为阳虚气弱、痰浊瘀血停滞,导致了胸中大气不展,气血壅塞不通畅,可以通过温阳益气、化浊祛瘀,恢复健康,使疾病的“有”病,转化、恢复为健康的“无”病。
0 F* I) s3 d# t: q, n- F
5 I3 N1 o6 b* }$ {; N1 f《内经》说“故治病必求于本”,复兴中医,必须探索其确立病名的初衷,才能“本立而道生”,走向道术并重的体系繁荣。(曹东义)
; P& f9 {, L6 m; m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3-20 10:12:59 | 阅读全部
坚持中医病名,中医才能“卓然而立”,这篇文章曹东义发表于2016年的《中国中医药报》( N  |3 {( |8 W! C2 `; z
5 D0 L0 K7 l' o5 E* z

+ Z2 @! y; B2 x0 I: V7 |时间:2016-02-1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曹东义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3-20 10:14:10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3-20 10:12
! M* M$ q' N9 G6 f坚持中医病名,中医才能“卓然而立”,这篇文章曹东义发表于2016年的《中国中医药报》
5 |. }* T+ }" @. y2 a9 a
全球 Web 图标坚持中医病名,中医才能“卓然而立”_中国中医药网
( p- V. O- [8 Q' |# ^www.cntcm.com.cn/2016-02/17/content_11523.htm
  E* F0 K3 ]! B0 e0 M3 A网页2016年2月17日 · 时间:2016-02-1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曹东义 •西医的疾病名称,强调疾病的永久性;中医的疾病名称,强调疾病的暂时性 ... 西医病名会让中医 难以自立 中 …
# a+ ?& E9 w0 b. g/ ?( E; t5 n* I1 V, U0 F8 A
全球 Web 图标
* P- c9 m0 \" x4 S% ?坚持中医病名,中医才能“卓然而立”-京东健康. |# n4 J& i( Y
https://cont.jd.com/pccontent/11626472
( e: A  O# T" N+ y& M# n; f网页2016年2月17日 · 坚持中医病名,中医才能“卓然而立” 原创 曹东义 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 2016-02-17 西医的疾病名称,强调疾病的永久性; 中医的疾病名称,强调疾病的暂时性。 在疾 …
9 [2 }) \: E; d! V" q7 c7 C" h7 a- U7 ?. q+ ?6 `
全球 Web 图标
, m+ _& t4 M7 X; {( G坚持中医病名,中医才能“卓然而立”--《中医药通报》2016年01期$ E' w% Q# j, k" a* S1 n+ d) a) r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YTB201601002.htm7 \$ ?- W( M' z- j) j
网页曹东义 【摘要】:西医的疾病名称,强调疾病的永久性;中医的疾病名称,强调疾病的暂时性。在疾病名称上,必须以中医传统为主,而不可用西医的病名进行改造。复兴中医,必须探索其 …
( H, q! p( h" U; h* P  U* p. d+ b9 p) ]0 q+ k
全球 Web 图标
: a! s) Z+ ]* _: j8 o* S! M: |科学网—[转载]坚持中医病名,中医才能“卓然而立” - 聂广的博文, j2 B# Z" {# L1 D6 U/ 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266598.html
" z3 m0 M2 v+ j; W. f网页2021年1月10日 · 坚持中医病名,中医才能“卓然而立”. 中医药通报. 2016,15(1):1-2. 摘要:西医的疾病名称,强调疾病的永久性;中医的疾病名称,强调疾病的暂时性。. 在疾病 …, @) l% }" d# k; O& K! m
) d- P$ i. C% [; l3 E! V0 j
全球 Web 图标
" e! _5 O6 {9 z2 F, b坚持中医病名,中医才能“卓然而立” - 微医(挂号网)
: h# {- }1 _: Z) e& Vhttps://bbs.guahao.com/topic/jPPYT286217295802449923* N+ S/ K% f  I3 X0 z" N& X
网页2022年9月10日 · 坚持中医病名,中医才能“卓然而立”. 原创 曹东义 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 2016-02-17. 西医的疾病名称,强调疾病的永久性;. 中医的疾病名称,强调疾病的暂时性 …
( c0 N! t9 _' c' k! z$ K( f7 l3 m) |% j; K0 P" p7 U* D
全球 Web 图标
/ e% A6 @# A1 p/ p7 }. z! J6 s科学网—[转载]坚持中医病名,中医才能“卓然而立” - 聂广的博文
/ d& X* _1 U# e2 p' R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 ... ;uid=279293&...
# U5 R9 k9 \% u; Y9 R& ^网页2021年1月10日 · 曹东义. 坚持中医病名,中医才能“卓然而立”. 中医药通报. 2016,15 ( 1 ): 1-2 摘要:西医的疾病名称,强调疾病的永久性;中医的疾病名称,强调疾病的暂时 …* D  ?- @1 s2 b, x" c' l
" v9 v3 }8 ~5 b& p7 b  Q+ e
全球 Web 图标; }2 c7 V# c" J$ r
[转载]从西医病名与中医病证结合探讨中医未来发展之路
( i3 I. R& D! o4 V; K% p1 ]8 X6 H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266391.html
; b5 p: I. @- t网页2021年1月9日 · 坚持临证中医和西医病名的双重诊断、病证结合、方证结合、优势治疗的思维模式,才能发挥中医药的优势,进一步规范诊疗行为,从而有利于诊疗路径的制定与推 …  s& b7 m/ @) d& D' P! q" K

/ d1 v1 k' _/ B" \/ _全球 Web 图标( X1 F( k/ t, |7 T# L: m
坚持中医病名_中医才能卓然而立_中西医病名强调内涵不同
9 l# W5 A7 b+ a, Q7 I! Hwww.100md.com/html/201602/1774/5792.htm
: F' }. t1 m1 s: p网页2016年2月17日 · 在疾病名称上,必须以中医传统为主,而不可用西医的病名进行改造。 复兴中医,必须探索其确立病名的初衷,才能“本立而道生”,走向道术并重的体系繁荣。 中医 …. Z& s" [! t; A- L2 A
3 u5 j/ Y! J2 Q- S
全球 Web 图标
) U- b0 j0 n9 u1 [' _' p5 q瘅浊与糖脂代谢病--《世界中医药》2019年03期" K/ ]1 ^0 i0 j" M) i  T, A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JZA201903029.htm
' }% s* [, Q1 k% U网页陈如泉;中医病名规范化[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9 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 曹东义;坚持中医病名,中医才能 “卓然而立”[N];中国中医药报;2016年 10 常宇;朱良春首创痛风中医病名浊瘀 …8 F5 V+ c' z, w

" g7 H+ ~2 [. {7 b全球 Web 图标坚持中医病名,中医才能“卓然而立”6 g1 }! Q5 \( ~) j# t- ^
https://piaoliang.com/yangshengxinde/508538.html4 x) n! Z6 |1 K  a( T$ n9 E
网页2022年8月20日 · 坚持中医病名,中医才能“卓然而立”. 时间:2022-08-20 作者:不妄自菲薄i 来源:漂亮女人网. •西医的疾病名称,强调疾病的永久性;中医的疾病名称,强调疾病的 …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3-20 10:17:55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3-20 10:14
2 ]5 K0 \* t+ i# B# z全球 Web 图标坚持中医病名,中医才能“卓然而立”_中国中医药网! F! T* T1 c% N# q% E
www.cntcm.com.cn/2016-02/17/content_ ...

) }* M. P7 N$ T4 c$ r) u下面这篇文章,也是曹东义所写,但是“中医世家”网站引用的时候,没有曹东义的名字
# {) ^; `+ ^5 D3 R5 L* E' |: P/ V  k2 m. H2 x* C, `1 P
冲出西医病名围城,中医才能卓然自立, F1 x( E0 U0 X4 d
时间 2008-12-09
# [$ `' f% ^, t( o! N8 d6 |& R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是中西医结合的理想模式,也是在现代条件下中医临床工作中的常见做法,在应用中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笔者认为,为了中医自身学术的振兴,必须把中医的辨证论治从西医的病名束缚下解脱出来。
' Z- E$ _  }4 U2 Q% S5 W& s
8 j% m' Z. D0 i0 B6 a6 E在西医的病名之下中医易成聋瞽+ T) Z5 u  f0 \. ~5 R

% Z) f1 F) z' }3 w在西方科学的强大冲击下,中国传统的学术天文、算学、地理等纷纷谢幕,中医学虽然没有倒下,也有过主动或被动“放弃理论”、“废医存药”的主张。阴阳五行学说,曾经被梁启超等人当作中国的耻辱,不少中医学人也欲将其废止。. N* S$ R0 U/ a- s
% W. p# v' T% V/ j) Z
上世纪20年代,汪企张在《新医与社会》138期中的“想和旧医赌一赌”一文说:“请旧医界将这温热温毒放在我们身上,煽动一下肝风,叫他内外交攻起来,发出头痛、项痛、拘挛、神昏等各种症状,证明本证(流行性疼症)是温热温毒病原。一面由我们新医界将我们培养的流行性脑脊膜炎菌侵入你们的体内,看它是不是发出同样的症状,这才叫真凭实据。”
8 |$ h& A  M+ X3 m( O- L
# o9 f; D. d% m  X$ \在解放初期的《北京中医》杂志上,某著名中医学家曾经撰文说:“五脏六腑之分,全无意义,予以废除,亦无碍于中医之发展。”他对中医的呼吸理论、脉搏机制也完全按西医的解剖生理为是非标准进行批判。
/ w+ B8 h& I  d6 }. @, B
! P) T0 D  J" {7 M% z笔者在这此并不是要追究谁的历史责任,而是用以揭示当年中医学被歧视到了什么地步。因为从王清任《医林改错》用解剖实证的方式作为评判中医脏腑理论正确与否的标准开始,就为后世否定中医的脏腑理论埋下了伏笔。* Z+ `8 x! I/ M2 H% D

7 A2 C/ A, F2 _以西医病名诊断的病灶,中医四诊很难发现辨证治疗之后是否有效,靠四诊也不能评定,而只有依靠西医的“客观检查”。在这种情况下,中医学就好像盲人射箭,既看不见目标,也无法自己评价效果,只好不断地问人家:“我射的方向对吗?我射中了吗?”章次公先生曾经不无忧虑地说:“欲求融合,必求我之卓然自立。”所谓“求融合”者,未融合也;身在围城之外,欲进入城中、融入城中也。而今天,中医已身在“城中”,已融合在西医的病名之下,失去自己之旗鼓。“自立”已不能,如何谈“卓然”?& h* ^& \( x% ]1 G) U, T/ h2 K6 F: [% x
$ C3 K; A& r. Q
朱良春先生50年前就指出:“辨证是绝对的,辨病是相对的。”因为,仅辨病而不辨证,就会走上“对号入座”的狭路,把活泼的辨证变成僵死的教条,势必会毁掉中医。朱良春先生的担忧成为现实,现在基本上是用“辨证型”取代了“辨证候”,由活泼变成死板,治病活法变而成“守型死招”,错误地认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纳入和排除标准”,才能“防止偏倚”,才能符合西医的“可重复”。一病之下分几个证型,已经蔚然成风,几乎牢不可破。中医自古就认为,病和证都是随时变化的,“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一剂知,停后服”。药随证变,岂能“一盲到底”?7 K1 O6 k8 z  o6 x: [1 m1 ^

& m- w5 V5 H4 [1 g% r邓铁涛教授最近撰文指出“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他说:“最近有文章拟将辨证论治改为辨病论治,我认为不妥,且无此必要。辨证论治可以概括辨病论治,辨病论治不可以概括辨证论治。‘辨病论治’论者,可能是想引进西医之说以改进中医,因为西医对疾病的诊断至关重要。不知如此便把中医之精华丢掉了。”邓教授主张,可以深入到微观世界进行辨证论治,把西医的某些内容纳入进中医的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中来。这种“衷中纳西、衷中容西”的思想,已经超过了“衷中参西”,是辨证论治思想的发展。
3 F, H) r9 `9 Z# x  A* D3 r" i9 z
形态疾病观已经落后于状态疾病观
8 C' g$ x) C, {$ [. _' N$ H) u+ X3 E( ^2 Q; A) r( V
现代科学深入到微观领域,病灶形态诊断的观念已经陈旧,只是一个初浅的分类,说明不了太多的微观内容,比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型心脏病的粥样斑块是易损的还是非易损的,这是一个病理诊断,临床上各种检查很难检查出来。易损斑块破裂后,容易发生冠脉事件,而比较稳定的斑块或许可以常年与患者和平共处。也就是说,稳定的斑块就是身体里的一块死疤,不治疗它也无大碍;易损斑块就像身体里的定时炸弹,稍微不慎就会爆炸。现在已经观察到炎症因子、氧自由基、血压、血脂、血黏度,甚至病人的精神状况、自然界的天气都会影响冠脉事件的发生。也就是说,改变其中的任何环节,都会影响冠脉事件的发生,其治疗情况因此变得十分复杂。中医学非常善于解决复杂的临床现象,即使再加上饮食、睡眠、年龄、性别、居住环境、地理方位等等影响因素,反而使中医越容易辨证,越容易取得疗效。因为,中医治病是帮助病人恢复健康,而不是仅仅盯住病灶,在斑块消失之前,也许消除了胸闷,也许改善了患者的睡眠,增加了患者的体力,促进了患者的食欲,稳定了患者的情绪,所谓千头万绪、方方面面,一切都是为了患者向健康的方面转化,而且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式地帮助患者。这是因为中药在吸收的时候,已经不是“草根树皮”,而是完全彻底的“分子水平”的药物。. n4 ~* A. D: ^' @5 H
0 K7 z% K1 d% Y8 w
肾炎和IgA肾病发生的时候,免疫复合物的沉积作为早期的引发因素,此后紧接着就发生一系列的免疫损伤:致炎因子、炎症细胞、血管活性物质释放、代谢产物与自由基损伤、血凝物质沉积、血流动力学改变、纤维化形成等等,都是一系列此起彼伏、错杂交互的变化。没有这些微观领域的变化,肾的损害不会发展,人体的健康也不会受到威胁;这些变化的平息、好转,也决不是透析、切除、移植所能解决的。肾炎、肾病这种病灶式的笼统名称,已经不能反应微观世界的复杂变化。对于“无证可辨”的蛋白尿、镜下血尿,广安门医院的戴希文教授、东直门医院的吕仁和教授等全国著名中医肾病专家,都是凭借四诊所见、结合微观检查而辨证论治,不是只守一方一药来对付病灶。
- h# @2 I9 V7 M% K/ k
" I* D; [9 x" J: C+ }; P) o协和医院郭赛珊教授研究了具有降低血糖作用的单味中药70余种、复方30余首。按中药作用分类,降糖中药涉及解表、清热、祛风湿、燥湿、化湿、利湿、理气、活血、止咳、平喘、化痰、熄风、补气、补血、补阳、补阴、消导及收涩药等14类;降糖中药的化学成分涉及萜类、黄酮类、多糖类、甾类、胰岛素、肽、氨基酸类、硫键化合物、不饱和脂肪酸以及生物碱等8类化学物质。这许多中药可能的作用机制也有11个方面:刺激胰岛素释放、促进糖利用、改善胰岛素抵抗、拮抗升血糖激素、延缓糖吸收、改善多元醇代谢、抑制蛋白非酶糖基化、减轻氧化应激、降低高凝状态、改善脂代谢、调节细胞因子。& Q' E0 h9 K, r8 Q  j7 f$ S8 X
9 h- u. t, l' _' T7 f- i; ?- @/ |
这些复杂的药物、复杂的成分、复杂的作用过程有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在一个处方里“兼容并包”,样样具有。中药以无数个“微作用”形成一个巨大合力,使病人逐渐回到健康状态。因此,我们使用中药治疗糖尿病,完全可以不把精力仅仅盯在一时的血糖高低上,也不用担心由于早期干预而形成的患者“既不消、也不渴”的“无证可辨”新情况。
1 ~- B/ K/ V7 ?
) ~! A( c5 Z( d. _6 _% G7 w微观世界的复杂性,使那些仅仅依靠病灶实证的疾病观遇到了空前的挑战:病灶如果脱离了“翻江倒海”似的微观变化,还能说明什么?定性定量的研究方法在极为复杂的微观领域,如何说清楚某一物质的“决定作用”?各种复杂机制如何影响了临床现象?昨天的病情与今天的变化是由哪些微观因素导致的?能说清楚吗?说清楚了之后,是按某种成分而“精选中药”,还是依据“比较简单”的辨证论治进行治疗?难道经过了50多年的摸索,我们仍然一脸的茫然?
! v. k7 [' o4 P, o' Q/ L: J  h2 o( X1 X; y$ E  c
发挥中医优势,诊治西医治疗不了的疾病0 a; Y$ }  p4 y; g2 z- |1 ^

- N3 \4 \  y/ _+ ?( v现代医学从解剖实证开始,一步一步向微观领域挺进,从器官到组织、到细胞,都是一路顺风。没想到进入到分子水平的亚细胞领域,实证的病灶形状不见了,却出现了说不清的分子、原子、离子,它们彼此依存、影响、交换、流动;它们可以形成病灶,也可以消除病灶;可以影响整体,也可以仅在局部聚集。其形成病灶的时候,可触可见;其散于微渺的时候,几乎无影无踪,因此有了“亚健康”的称呼。
' k, F; g: P6 G9 U6 M
; a% n5 T3 ?8 x( A7 C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发布数据说,世界上有20%的人群患有各种疾病,只有5%的人是健康的,而75%的人群属于“亚健康”。亚健康其实是一个含糊的名称,它把众多的自觉身心不适,又无法找到病理证实的人群,含糊其词地称为“亚健康”人群。严格地说,这些亚健康的人们,都离开了健康的状态,体内一定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化学的,或者物理的变化,只是这些变化细微而复杂,还没有形成“病灶”,还没有达到理想的“实证”的程度。然而,每年全世界有1000万余人死于亚健康或“过劳死”;几十亿人身心不适甚至是痛苦不堪,却被现代医学当作“没病”,而必须等到有了病灶、需要手术切除、需要器官移植等严重不健康状态时,才能被纳入西医的救治对象,才能得到医疗的帮助,这样的现代医学的“实证观”突显出其认识论上的不足。/ z. O0 U5 q* W( z6 i

! f3 _/ f5 l4 ], ~几乎所有亚健康的人,他们的证候都可以被有经验的中医辨别出是患有什么病证,并且经过治疗,“亚健康”的人比“病人”更容易转变为健康状态,这一切使我们不能不说中医学具有更精确、更灵敏的长处。因为“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中医学的四诊从一开始就建立在主要依靠患者的主观感觉的基础上,这是充分重视生物进化“最高成果”——意识的表现。人们患病时的证候,就是复杂微观领域失调之后,在整体上的集中反映,这是任何动物、机器所不能告诉医生的。中医学重视人体的自我感觉,不轻易将现象视为假象,不把实证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而是认为病人所表现的症状就足以反映疾病的本质。
9 L4 o9 L+ y0 L
, P- r% i4 I0 w2 [# q$ G3 a过去现代医学过分看重了“特异性治疗”,总希望靠介入、对抗的外力“拯救患者”,而不是紧紧依靠病人的自组织、自适应、自调节、自修复能力恢复健康。比如炎症的抗菌消炎被视为最理想的治疗措施,而炎症过程中对神经体液、循环呼吸、消化吸收、肝脏的各种代谢、肾脏的水电解质平衡、激素代谢、细胞因子表达、基因蛋白调控等因素的影响,都毫无例外地被当作次要因素而很少考虑,仿佛只要有了特效的抗菌、抗病毒药物,一切都迎刃而解了,其他的影响都是可以忽略不计、无关大局的点缀。
+ o) f+ x  X& {' E0 z7 L; C' k0 Z& f7 s+ ^5 Q  n
人体在受到疾病的损害而自行修复的时候,需要各色各样的、大量的相关物质做材料,中医药的扶正祛邪、调整人体阴阳气血等药物所含的丰富的化学物质,它们无疑都是现代医学的单一化学制剂所不可比拟的。中药多层次、多靶点的调节作用,也必定是提供符合人体自我修复时所需要物质的过程。这种多种化学物质“润物无声”的调节作用正是其善于在微观领域发挥作用的重要原因所在。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燕赵中医书院 发表于 2023-3-20 21:23:55 | 阅读全部
一些网站胡乱转载。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3-23 16:59:44 | 阅读全部
《中国中医药报》2023、3、22日第三版
, o. ~6 f- i1 E3 O( @4 g& U) T刊登了曹东义的文章:. x6 `* e; [8 z+ C$ G

! y& p* l/ H! K  [. E中西医应从“求同存异”走向“求异存同”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