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专家介绍,窦材《扁鹊心书》的医学成就
曹东义 发表于:2023-3-31 10:34:22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677
本文已发表于CSSCI来源期刊《中国哲学史》2022年第5期
宋代道医窦材“崇阳”生命哲学观及其现实价值
颜文强  
(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云南大理,671003)
内容摘要:宋代道医窦材的高超医术得益于其“崇阳”思想的指导,主要表现在以“阳气为本”和“大病宜灸”所蕴含的崇阳生命哲学观两大方面。前者倡导保扶阳气、禁戒寒凉,后者强调重症要施以温热纯阳的艾灸才能力挽狂澜。时至今日,这种“崇阳”生命哲学观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对于普遍上热下寒、外热内寒体质的当下人们,认识“降火”误区和如何养生保健具有深刻的启迪指导作用。
关键词:窦材  扁鹊心书  道医  崇阳  生命哲学  现实价值
作者简介:颜文强,哲学博士、中医学博士后,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地址:云南省大理州大理市古城弘圣路2号大理大学(古城校区)民族文化研究院,邮编671003,电子邮箱529301346@qq.com,电话15812173619
窦材是河北正定县一位出生中医世家的道医,生活于北宋末、南宋初期,曾任武翼郎前开州巡检”,撰有《扁鹊心书》一书传世。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窦材家学“业医四世”,但其医术的飞跃却是在“遇关中老医”从师三年后,才从“治小疾”提高到“治大病”层次,成为一位富有霹雳手段的苍生大医。窦材自序曰:“余初学医……以为医之理尽矣。然调治小疾,百发百中,临大病百无二三,每怅己术之不精也。后遇关中老医……余即从而师之,三年,师以法授我……由兹问世,百发百中。”成书于南宋绍兴十六年(公元1146年)的《扁鹊心书》,系窦材在古稀之年总结师授经验,并结合自己四十多年临床实践撰写而成。仔细考察可以发现,窦材卓绝的医术深刻体现了“崇阳”生命哲学观,时至今日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阳气为本”的崇阳生命哲学观
“阳气为本”是窦材生命哲学的核心观点,他在《扁鹊心书》上卷中单列一节《须识扶阳》阐述曰:
道家以消尽阴翳,炼就纯阳,方得转凡成圣,霞举飞升。故云:“阳精若壮千年寿,阴气如强必毙伤。”又云:“阴气未消终是死,阳精若在必长生。”故为医者,要知保扶阳气为本。人至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暖,下元虚惫,动作艰难。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必死。
上文“道家以消尽阴翳,炼就纯阳……”表明了窦材的道医身份,《扁鹊心书》卷首《奏玉帝青辞》等亦可佐证。正因为窦材的道医思想,决定了其“护阳”“保阳”“扶阳”的“崇阳”生命哲学观。作为一位救死扶伤的医家,他苦口婆心、反复告诫人们要懂得养护阳气,文中“阳精若壮千年寿”“阳精若在必长生”“要知保扶阳气为本”“晚年阳气衰”“阳气尽必死”等语句都说明了阳气对于人体生命健康与长寿的重要性——阳气是生命的根本,这也是“阳寿”一词的内涵所在。为此,窦材专门用一节的篇幅《禁戒寒凉》详细分析其反对寒凉的原因:
夫四百八病,大约热者居多,寒者最少。……盖热病属阳,阳邪易散易治,不死。冷病属阴,阴邪易伏,故令人不觉,久则变为虚寒,侵蚀藏府而死。
况人身之火多亦是当然,天之六气,火居其二。今之庸医执壮火食气之说,溺于滋阴苦寒之剂,殊不知邪之中人,元气盛则能当之,乃以凉药冰脱,反泄元气,是助贼害主也。夫凉药不知害了多少人。若元气稍虚者,无不被凉药冰败而死,脾胃有伤,焉望其生。如人饮热汤及炙煿之物,从龆至髦,断无损人之理。《内经》言膏粱之变,止发痈疽,况膏粱发疽者,百无一二。故知热之养人,时刻不可缺也。若以冷水饮人,不须三日,即为腹疼泄泻,脾虚胃败矣。故燧人立法,食必用火,万代苍生得以活命。俗医大用凉剂,譬于饮人冷水,阴害黎民,良可慨也。
窦材指出,虽然人体患病“热多寒少”,但这只是表象,因为“阳邪易散易治”“阴邪易伏”,而且“阳证无死人之理,阴证害人甚速”。窦材批评了当时庸医用苦寒凉药害人的时代弊端:“溺于滋阴苦寒之剂”“以凉药冰脱,反泄元气,是助贼害主”“阴害黎民”。“元气”即阳气,不能伤害。尽管窦材的言辞有些激烈,但其济世为民的仁心难能可贵。窦材还歌颂了先民“燧人氏”发明人工取火结束人类茹毛饮血的功劳——“万代苍生得以活命”。“火”使得生冷食物变成易于消化吸收的熟食,大大增强了人体脾胃功能,既促进了人体健康,也延长了人类寿命。火热是阳气的一种表现,因此窦材直言:“若一刻无火则肌肤冰冷,阳气脱尽而死矣。……夫人身无热则阳气尽矣。”
需要留意的是,窦材的“崇阳”生命哲学观并不意味着一味凉药都不能用,而是要慎用,且需要前提条件,窦材解释说:“辛温之药达表则自然汗散,攻里则自然开通。非若寒苦之药,动人藏府,泄人元气也。夫巴豆、硝黄之类能直穿藏府,非大积大聚,元气壮实者,不敢轻用。今之庸医不问虚实,动辄便行转下,以泄六腑各气,转生他证。重则脾胃渐衰,不进饮食,肌肉消瘦而死。”这就指出,使用巴豆、芒硝、大黄这类苦寒药物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大积大聚”,二是“元气壮实者”,即体内淤堵厉害且身体强壮之人才能使用,否则会消耗元气(阳气),体弱之人甚至会脾胃衰败乃至无法进食以致“消瘦而死”。可见,窦材的“崇阳”生命哲学观并不偏颇,之所以倡导“阳气为本”时刻“扶阳”,乃是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完全符合使用苦寒凉药的病情和患者太少。换句话说,“苦寒凉药”只有在满足这两个前提条件的情况下才可以暂用,属于“霸道”之法;而在“阳气为本”的“崇阳”生命哲学观指导下多使用“辛温药物”则是“王道”之法。
二、“大病宜灸”的崇阳生命哲学观
“阳气为本”的崇阳生命哲学观指导下,道医窦材不是率先采用内服药物的方法进行治病,而是突破常规思维采用外治法中的“灸法”。他在《扁鹊心书》上卷《大病宜灸》强调大病重症一定要用灸法才能救回性命:
医之治病用灸,如做饭需薪,今人不能治大病,良由不知针艾故也。世有百余种大病,不用灸艾、丹药,如何救得性命,劫得病回?如伤寒、疽疮、劳瘵、中风、肿胀、泄泻、久痢、喉痹、小儿急慢惊风、痘疹黑陷等证。若灸迟,真气已脱,虽灸亦无用矣;若能早灸,自然阳气不绝,性命坚牢。又世俗用灸,不过三五十壮,殊不知去小疾则愈,驻命根则难。故《铜人针灸图经》云:凡大病宜灸脐下五百壮。补接真气,即此法也。若去风邪四肢小疾,不过三、五、七壮而已。仲景毁灸法云: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余观亘古迄今,何尝有灸伤筋骨而死者!彼盖不知灸法之妙故尔。孙思邈早年亦毁灸法,逮晚年方信,乃曰:火灸,大有奇功。
窦材将治病用灸比喻为“薪火做饭”,颇为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并明确指出像伤寒、疽疮、劳瘵、中风、肿胀、泄泻、久痢、喉痹、小儿急慢惊风、痘疹黑陷这类急危大病重症就一定要使用灸法——“世有百余种大病,不用灸艾、丹药,如何救得性命,劫得病回?”这里“灸艾”也称为“艾灸”,是古代灸法中最常见、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即以艾草为媒介点火灼熏的一种灸疗方式。施灸前首先要将存放较久(一般为三年)的陈艾反复捣制击打成“艾绒”,称为“熟艾”;然后搓成小圆锥形,称为“艾炷”,施灸时将其直接放到特定部位上点燃,让艾草药力和火力热量渗透进皮肉;待燃尽时再更换一个艾炷,称为一壮,以作为灸量大小的计算方法。这种施灸方法由于艾炷直接接触皮肤,患者往往要忍受很大的疼痛,施灸过程或施灸后皮肤往往会起泡成为灸疮,故称为灼灸、灼艾、化脓灸、瘢痕灸、直接灸。这是古人最常用也是效果最好的一种灸法。今人由于不能忍受疼痛,转向使用悬空灸或借助灸具进行温和灸,虽然轻松很多但疗效却不可同日而语。此处窦材特别强调了灸量的重要性,灸量小只能治疗小病,只有大量的灼灸才能救治大病。为了澄清世人对于重灸有害的疑虑,窦材不惜冒险以批评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为由进行劝说,并进一步阐释:“或曰:人之皮肉最嫩,五百之壮,岂不焦枯皮肉乎?曰:否。已死之人,灸二三十壮,其肉便焦,无血荣养故也。若真气未脱之人,自然气血流行,荣卫环绕,虽灸千壮,何焦烂之有哉。故治病必先别其死生,若真气已脱,虽灸亦无用矣。”
仔细分析,灸法虽然是外治方法,但却力大效宏,蕴含着深刻的“崇阳”生命哲学观。我们知道,灸法治病原理主要有二:一是艾草的药性,二是火力的作用。前者艾草为温热药物,有祛除寒湿、行气活血的功效,明代医家张景岳指出说……味微苦,气辛,生用微温,熟用微热。能通十二经,而尤为肝脾肾之药。善于温中逐冷除湿,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后者“火”是五行中最为特殊的一种——有用而无体,能够焚烧绝大数有形的物质。可见,艾草和火力都是温热之物,使得艾火蕴含了强大的阳气能量。明代医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单列一《火部》,分析了阳火、阴火、燧火、桑柴火、炭火、芦火、竹火、艾火等十几种火的性质和功效,其中对“艾火”最为推崇“艾火,[主治]灸百病。”并将艾草称为“灸草”:“医家用灸百病,故曰灸草。”一般万物都不能治疗百病,而李时珍却明言灸百病”,当是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得出的结论。正是基于艾灸的强大功效,窦材将其抬升到治病保命的第一位:“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真气即阳气、元气,是健康的主宰,阳气一虚、百病丛生,阳气一断、生命结束,此时只有艾灸之法才有斩关夺门的力道:“将脱者,元气将脱也,尚有丝毫元气未尽,唯六脉尚有些小胃气,命若悬丝,生死立待,此际非寻常药饵所能救,须灸气海,丹田、关元各三百壮,固其脾肾。”脾肾分别为后天、先天之本,阳气将脱的危急时刻,非药物所能见效,只能依靠艾灸重灸扶阳固脱予以抢救。明代医家李梃在《医学入门》卷一《针灸·灸法》也指出:“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为了方便对症施灸,窦材在《扁鹊心书》中用大量篇幅介绍了各种急危重症的灸法,其中“黄帝灸法”25种,涉及虚劳、水肿、阴疽等病症:“男妇虚劳,灸脐下三百壮。男妇水肿,灸脐下五百壮。阴疽骨蚀,灸脐下三百壮。久患脾疟,灸命关五百壮。……”“扁鹊灸法”9种,涉及脾病、失声、头痛、失明等病症:“……前顶二穴,在鼻上,入发际三寸五分。治巅顶痛,两眼失明。”“窦材灸法”48种,涉及中风偏瘫、肿瘤、尿血、白内障等病症:“中风半身不遂,语言蹇涩,乃肾气虚损也,灸关元五百壮。……”可以看出,无论病症如何变化、施灸穴位如何更换,均是围绕“崇阳”生命哲学观这个核心思想进行临证。
三、“崇阳”生命哲学观的现实价值
从道医窦材生存年代至今虽然已近千年,但结合当下我们的体质仔细探究可以发现,其“崇阳”生命哲学观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对今天社会大众的养生保健具有较大的现实价值,可以归纳为八个字——“温热养生、引火归元”。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存环境较之古代发生了较大变化,熬夜通宵、黑白颠倒、饮食生冷等生活方式,使得当下人们普遍形成了上热下寒的体质,从而出现口腔溃疡、牙龈咽喉肿痛、头面热赤长包、失眠烦躁焦虑但却手脚冰凉、腰腹虚胖、腿脚无力等现象,于是人们就采取喝冷饮、吃水果予以“降火”,结果开始有效、不久反复,时常如此。究其原因,这所上之火更多是“虚火”而非“实火”,采用寒凉之物不仅不能“降火”,反而伤害脾肾,进一步加剧上热下寒、外热内寒的体质。
对此,道医窦材的“崇阳”生命哲学观可以起到很好的矫正作用,窦材指出:“盖脾虽有热,而凉药泻之,热未去而脾先伤败。”“今之庸医执壮火食气之说,溺于滋阴苦寒之剂,殊不知邪之中人,元气盛则能当之,乃以凉药冰脱,反泄元气,是助贼害主也。夫凉药不知害了多少人。若元气稍虚者,无不被凉药冰败而死,脾胃有伤,焉望其生。”深受道家道教思想影响的中医火神派创始人、清末名医郑钦安将阳气比作“龙”分析了体内越寒则上火越厉害的原因:“真阳二字……一名虚火。发而为病,一名元气不纳,一名元阳外越,一名真火沸腾……一名虚火上冲。……一阳本先天乾金所化,故有龙之名。……若虚火上冲等症,明系水盛(水即阴也),水盛一分,龙亦盛一分(龙即火也);水高一尺,龙亦高一尺,是龙之因水盛而游,非龙之不潜而反其常。……即此可悟用药之必扶阳抑阴也。乃市医一见虚火上冲等症,并不察其所以然之要,开口滋阴降火,自谓得其把握,独不思本原阴盛(阴盛二字,指肾水旺)阳虚(阳虚二字,指君火弱)。……滋阴降火,杀人无算,真千古流弊,医门大憾也寒凉属水、阳气属火,“水高一尺,龙亦高一尺”明确指出寒凉越重、阳气就越易上升“虚火”也就越明显。对于这类“虚火”,与道医窦材“崇阳”生命观一样,郑钦安指出要“扶阳抑阴”,并且发出了“滋阴降火,杀人无算”的感慨。这对于当下清热解毒、滋阴降火成风的现象具有警醒启迪之作用。
基于此等认识,今天人们常见的“上火”现象主要是体内阳气往外、往上耗散所致。因此只有用温热方法进行引火归元才是对付“虚火上炎”的正确之法,其法有二:一是内治法,要温热饮食、避开寒凉之物,窦材指出说:热之养人,时刻不可缺也。若以冷水饮人,不须三日,即为腹疼泄泻,脾虚胃败矣。进食寒凉(包括低于体温的常温之物)会伤害脾胃,因此要温热饮食,尽量少吃本性寒凉的食物,如未经烹煮的生冷食物、寒性水果、奶制品以及果汁等偏凉性的饮料,同时日常饮食的饭菜汤水温度要接近口腔体温,这样进食后人体内就不需要消耗过多的阳气来消化吸收。二是外治法,除了可以采用艾草生姜水泡脚外,窦材的“灸法”更可以用来长期养生保健,不仅操作简易,而且效果明显,他在《扁鹊心书·住世之法》云:
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     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余五十时,常灸关元五百壮,即服保命丹、延寿丹,渐至身体轻健,羡进饮食。六十三时,因忧怒,忽见死脉于左手寸部,十九动而一止,乃灸关元、命门各五百壮。五十日后,死脉不复见矣。每年常如此灸,遂得老年康健。乃为歌曰:一年辛苦唯三百,灸取关元功力多,健体轻身无病患,彭篯寿算更如何
上文中窦材教给我们了其长寿灸法:施救方式——灼艾灸;施灸部位——肚脐下,主要包括关元、气海等穴位;施灸量——分为三大年龄段,三十岁至五十岁之间,每三年施灸一次,一次三百壮;五十岁至六十岁之间,每两年施灸一次,一次三百壮;六十岁以上,一年施灸一次,一次三百壮。窦材还用治好自己出现“死脉”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灼灸关元穴可续命延年的神奇功效。为此,他还性情所致作诗一首表达了艾灸给他带来长寿的高兴之情,本节名《住世之法》即蕴含长寿——长久驻留世间之意。文中的“关元穴”属于奇经八脉中的任脉,位于肚脐下3寸;“命门穴”位于腰背部,属于督脉,与肚脐神阙穴位置相对。施灸这二穴,可补充先天阳气的不足,治疗腰酸、禁用词语、前列腺炎等肾气系统的疾病。其中,“关元穴”最重要,窦材在书中记载了一个“江洋大盗艾灸关元得长寿”的故事:“绍兴间刘武军中步卒王超者,本太原人,后入重湖为盗,曾遇异人,授以黄白住世之法,年至九十,精彩腴润。辛卯年间,岳阳民家,多受其害,能日淫十女不衰。后被擒,临刑,监官问曰:汝有异术,信乎?曰:无也,唯火力耳。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炷,久久不畏寒暑,累日不饥。至今脐下一块,如火之暖。岂不闻土成砖,木成炭,千年不朽,皆火之力也。死后,刑官令剖其腹之暖处,得一块非肉非骨,凝然如石,即艾火之效耳。”该故事尽管带有一定的传奇色彩,但却透露出一个艾灸长寿的方法:施灸时间——每年夏秋之交,施灸部位——关元,施灸量——千炷,功效——“久久不畏寒暑,累日不饥”,原理——“土成砖,木成炭,千年不朽,皆火之力也”。因此,“关元穴”成为窦材灸法的“第一穴位”;当然,可以同时在其他比较重要的穴位上施灸,窦材曰:
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上文的“气海穴”是任脉上的一个穴位,位于肚脐下1.5寸,有补肾培元、补益肾气的功效。“中脘穴”也是任脉上的腧穴,属于足阳明胃经的募穴,可以治疗脾胃系统疾病。“命关穴”又名食窦穴,属于足太阴脾经,对于脾胃疾病有奇效,这是窦材最为重视的两个穴位(关元穴、命关穴)之一。关于其功效,窦材分析曰:“命关二穴在胁下宛中……此穴属脾,又名食窦穴,能接脾藏真气,治三十六种脾病。凡诸病困重,尚有一毫真气,灸此穴二三百壮,能保固不死。一切大病属脾者并皆治之。盖脾为五藏之母,后天之本,属土,生长万物者也。若脾气在,虽病甚不至死,此法试之极验。”在上文四个穴位中,关元、气海二穴侧重于先天之本——肾气,命关、中脘二穴侧重于后天之本——脾气,如此先后天同时入手能收显效。艾灸不仅操作简单有效,而且适应性较广,李梴在《医学入门》分析说:“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李梴指出艾灸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寒热虚实皆可用,这在一向讲究辨证施治的祖国传统医学中实在是一种特例,难怪李时珍称“灸百病”。当然,窦材采用的是灼灸法,在治疗大病上力专效宏,但需要忍受疼痛苦楚。我们今天用于养生保健可以适当变通进行悬空灸,同时采用延常时间的方式(一般需一个时辰2个小时以上)进行弥补,使得艾火慢慢渗透进体内,一方面从先天肾气处培补阳气、引火归元,一方面从后天脾气处以土伏火、补阳生土,如此持之以恒,不仅可以很好起到“降火”的效果,还能增强内脏功能和全身体质。
值得注意的是,窦材的“崇阳”生命哲学观不仅可以直接指导养生保健,还可以对当今各种养生方式起到判断辨别的作用,如晨起喝冷水排毒、吃水果减肥、喝牛奶补钙、晚上激烈运动锻炼等。实际上,今天不少养生方法存在一定的误区,以肌肉健美的锻炼方式为例。姑且不论这种胸肌发达凸起、四肢肌肉成团状、青筋布满表皮的形体是否适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单从传统医学角度尤其是窦材的“崇阳”生命哲学观来看,这种四肢发达、外表肌肉青筋凸起的形体,乃是通过举哑铃、拉伸蝴蝶机和拉力器等方式反复长时间、高强度地刺激手臂肌肉调取人体内脏的阳气外散、转移到体表形成的。然而,人体有限的阳气能量本来是首先供应体内脏腑,然后才是四肢和体表,但这种高强度的锻炼肌肉的方式却打破了人体原本的阳气分布状态,过分耗散体内阳气,久而久之会使得人体生命“外实而内虚”。窦材指出:“要知保扶阳气为本。……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老子在《道德经》中也教导曰:“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道德经》第五十九章)这就告诉我们,只有固护内敛阳气这一身体根本,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懂得扶阳、养阳,才有利于生命的长久。要言之,养生的本质是护养生命阳气,就是养成一种护阳扶阳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
疾病与衰老是古今中外共同面对的问题,健康与长寿却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养生得当与否是关系到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养生、怎样才是正确的养生方式,面对当下各种眼花缭乱的养生方式和似乎越治越多的疾病,窦材的“崇阳”生命哲学观或许可以启迪我们进行更多的思考。

  n9 H' K( J7 b) c) Y- Q& _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