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燕赵中医 于 2023-4-21 14:13 编辑
: e$ }8 m& u, E! I" M1 u9 [: D6 M; J8 K
《邓铁涛著作全集》1990年展望 20世纪80年代成过去,90年代已来临。回首80年代中医药正开步走,走向世界。中医药的命运与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一样—80年代是光辉的10年,是阔步前进的10年。展望90年代这个20世纪最后的历程,邓老相信是中华民族更加繁荣、昌盛的10年,中医中药也将取得更多更大的成绩,以腾飞式进入21世纪而载入史册。
: h* \, A `+ r1 e3 u9 b! w6 v( q& o中医中药自鸦片战争以来,受尽了摧残与歧视,解放以后由于毛泽东与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开始得到新生,但由于卫生系统贯彻中医政策不力,中医始终未能摆脱从属地位,经过老一辈中医的努力,特别是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由于党的正确领导,把中医与西医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并把发展中医药明文写入国家宪法。几经曲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得以成立,中医药的从属地位开始得到改变,树立了我国医学史上中医药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中医药学术逐步摆脱了束缚,在短短的10年里创造出一些世界级的科研成果,使世界科技界为之瞩目。80年代后期已有几位名老中医被英国剑桥世界名人中心及美国世界名人中心选载入世界名人录,这是世界科技界对中医药的科学性承认之结果。
9 V J9 A, O- O1 b6 F6 h1 A6 F最近《光明日报》记者李家达在《光明日报》于1990年1月18日开始一连发表了几篇采访日本研究中医药的报道,发人深省,值得我们重视。他的第一篇报导题为:《好一个尖端领域》,日本医学家认为中医学属于尖端领域,所以不惜花费人力物力用最新的先进技术与设备进行研究。第二篇报道:《优势并非永远是优势》,说日本正在培育中药材,其药材加工比我国好。第三篇报道《从东邻看中国中医药事业》,他说:“ 近10年来中医中药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一大批中医药人才破土而出,一大批中医药成果结满枝头,一大批中医药专家走向世界,一大批外国人涌进中国学习中医药学,终于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兴起中医热。然而到日本转了半个月以后,再回头看现象,我不能不承认,这只能是中国振兴中医事业的序曲。由于身边的日本以迫人之势加紧发展东洋医学,使我深感中国的中医药事业正面临严峻的挑战”。文章结尾还引了日本专家的话:“今天,是日本向中国学习中医药,再过几年,就该中国到日本学习中医药了。”这些话听来并不刺耳,而是一剂清醒剂,我们应该及早清醒清醒。在高科技方面,日本近几十年来向美国虚心学习,现在不是已经在不少领域走在美国前头了吗?日本正在资助或购买美国的大学呢!中国是围棋的祖国,但目前日本的围棋实力仍然超过我国。
& v, }; K. S2 D4 f3 N
士的文章,使我觉最近我在中医刊物上读了一篇某中医学院人得现在就该让这位作者去日本学中医而不是再过几年!他对中医学的认识和日本汉方医的差距太远了!
( @. Z B6 R9 i他在《中医学发展的若干障碍》①一文中提出第一个障碍是科技水平的差距。他说:“科学在发展,时代在前进。科学世界化,科学现代化,这是当今世界科学发展不可逆转和无法抵挡的巨大潮流。然而长期以来,中医学却安然不动。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医学在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早已落伍了。它同现代科技间的差距愈来愈大了。这种差距目前仍在增大。⋯⋯这是中医学发展难题之一。”作者没有提出如何消灭这个差距的方法,在他看来中医之命运是难以发展的了。
9 q& N: ^5 I6 r5 N, {7 P
所谓第二个障碍是思维模式的障碍。他说:“随着社会思维环境的根本变化,中医学逐渐失去了先前与其相适应的思维环境,从而中医学便孤立于现代思维模式大系统之外,与现代文化结构也格格不入。⋯⋯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在现代科学思维面前,表现出一定的思维惰性和理性、技术体系的封闭性。”如何打破这一障碍?他认为“ 回答应当是非不为也,是不能也。之所以不能,在很大程度上囿于古老的思维方式。”他不知道中医之所以能够存在至今而不衰,没有像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传统医学一样,被西医学所吸收取代,其主要原因正因为有一个独特的中医理论体系。如果说中医理论体系是思维模式的产物,而中医理论与西医理论又格格不入,所以他说:“中医要发展,就必须使其思维模式适应于现代思维环境。”等于说必须丢掉中医理论才能发展中医。这是什么逻辑啊?!这和王斌所说的中医产生于封建时代,应随封建时代的消失而消失,有异曲同工之妙也。
+ o+ e1 [! N1 p: u( }( K$ P
所谓第三个障碍是心理的障碍,心理障碍之一是“古已有之”的心理情绪。他认为“其实中医所说的血液循环、方法论、医学模式,怎能和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血液循环、方法论、医学模式同日而语呢?说穿了,这是中医界某些人固有的特质—守旧自大的表现,是一种惰性,一种自欺自负的心理。”心理障碍之二是“ 怕西医吃掉”的心理状态。作者认定“ 前者认为中医理论本身完美无缺,无需发展( 按:中医的现实并非如此);后者认为中医不敢发(展哪位中医有此想法?),即不敢用现代科学发展中医,要发展必须是有条件的,即在政府中医政策的绝对保护下,使中医独立发展,实际上,这种发展只能是中医旧理论的简单延伸”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成立,只能起到使中医旧理论的简单延伸之作用吗?太无知了!该文作者最后指出:“只要向现代医学学习,前途是光明的。”原来中医发展的出路在于学习西医!中西医互相学习,这是应该的,但不是中医发展的决定因素,统观该文,不是提倡一般的学习,而是像50年代王斌的主张那样舍中学西。该文作者能够独立思考,百家争鸣,无可非议。但邓老越读越觉得和近年来在中国泛起的一种思潮太相似了!邓老觉得在中医界里,也有《河殇》的影子—一种全盘否定中国文化的思潮。
0 j7 O& m& Z% ?8 L
邓老认为要发展中医学首先必须正确认识中医,中医学并非完美无缺,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由人民创造的一门科学,如果我们不去好好地继承并加以发扬,我们就对不起我们的祖宗和后代。若从整个人类角度来看,如果由世界1/5人口所创造的能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文化结晶,任令其毁弃,是犯罪的行为。中医之所以能够在80年代走向世界,因为有疗效,而疗效之取得,靠的不仅仅是针灸和单方验方,而是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在理论指导之下取得治疗效果的。这个理论体系直到今天仍然显示出耀眼的光辉。就以西医现在的医学模式而论,并非中国“古已有之”,它是西医学旧模式的新发展,而中医有自己的模式,这个模式在90年代仍然有其先进性。何以言之?中医之模式邓老认为应该是“天人相应”模式,这个模式包括天、地、人与时空之间的辩证关系,其中突出一个“人”字,所以邓老也赞成钱学森所说的“人天观”。 8 d6 g" E4 k- x
中医没有微生物学,中医治疗传染病,如乙脑、出血热、登革热,其疗效都高于西医学。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伤寒学说及温病学说,按春温、暑温、湿温⋯⋯等辨证论治取得疗效的。而伤寒与温病学说是在天人相应的思想指导下发展形成的。西医学近来才有时间医学之说,但美国时间医学之父则承认“时间医学之祖父”在中国,而他们时间医学还未能达到中医学的运气学说之境界。邓老在《延缓衰老中药药理研究之思路与方法》文中提出,要解决中药药理学发展问题,必须以中医理论体系为指导,运用自然科学最新手段,创造新的方法走自己的道路。人为万物之灵,许多问题,必须在人身上做文章,而中医学许多理论的确是通过暗合于“控制论之黑箱论”之途径取得的,而不是用小白鼠之类动物实验取得的。因此不参加临床实践就不容易理解中医的理论问题。当然指导中医学发展的,最重要的是中医学接受先秦的哲学思想的辩证法思想。可以说中医学渗透着先进的哲学思维——科学的辩证法的内涵,2000多年来中医在这一指导思想下不断发展直到今天。谁不理解这一点,就容易不了解中医学术、排斥中医学术。中医之思维模式直至现在仍然是先进的,中医的解剖学与西医比较的确差距甚远,这是中医应向西医学习的,但论脏象学说则又有其先进性。首先中医把五脏看成是一个互相资生互相克制的相关整体,五行学说就是五脏相关学说,是一个人体的大系统论。从脾胃学说来看,中医所论的脾,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能升清降浊,为气血之源,主运化、主统血、主四肢、主肌肉、特别是在汉代张仲景已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说,翻译成现代语就是脾有免疫功能。免疫学说是近30年才热门起来的学说。西医过去认为脾在人体胚胎时期,可产生各种血细胞。而当人出生后只有产生淋巴细胞和储存血液的功能,因此认为它是一个在人出生之后可有可无的器官。很久以来,对外伤之脾及病理性肿大之脾,一概予以摘除。随着免疫学的进展,对脾的功能有了进一步之认识,并对大量脾摘除的病人作长期观察,发现他们容易发生虚弱、疲劳、体温升高、血压不稳定等所谓“无脾综合征”;更危险的是他们因对细菌感染失去抵抗力,暴发感染或发生败血症伴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易感率较正常人高200倍,尤其是切除了脾脏的儿童发生败血症的死亡率达50%以上。60年代我们进行脾胃学说之研究证明用补脾法的确能够提高白细胞数及白细胞的吞噬细菌数;80年代发现用补脾法,又能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证明补脾药有调节人体免疫功能之作用。邓老用调理脾胃法治疗重症肌无力及肌营养不良,取得一些效果,其指导理论,就是一句话“脾主肌肉”耳,但要阐明这一机理,就要靠最新的科技手段与艰苦的努力。当阐明其机理之时就是中医理论飞跃发展之日。 4 r' ^3 x6 _6 ^
展望90年代,中医药前途无限光明,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确领导下,贯彻党的中医政策,彻底摆脱从属地位,在学术上从基础到临床,团结对振兴中医有志之士,走自己的道路,在世界上保持中医中药的领先地位,胜利地进入21世纪。我们的目的可以达到,而且一定能达到的。 : K/ c# D/ W; V- y7 \* e
, | Q' N: ^3 n9 U
' Y5 p6 O. m2 q$ h$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