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燕赵中医

查看: 5507|回复: 12

王锡民先生与曹东义讨论中西医结合问题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2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50
发表于 2023-5-2 11:07: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行者:
6 C/ ~; v1 l1 X+ X1 V  Q* Q    曹教授您好!看到山风介绍的一本书,叫"中西医结合的开拓者",收入60位。
$ C; d! L! Q( q$ J- W     我不知道是否收入了施今墨和朱良春两位大家。: o$ I3 q" d" Q! B
     施今墨是我国第一位,用西医辨病和中医辩证治疗的先驱。祝谌予教授写的"祝选施今墨医案"一书便是佐证。
* H5 y- Z% a2 H( a- e     朱良春大师于1952年就发表病证结合的观点,1962年发表的那篇病证文章是中国中西医结合文献中学术水平最高的文章。据此看,朱良春大师是我国最早的第二位中西医结合开拓者。
7 d  h" |3 U. p% t2 l' P
1 Y3 z1 c+ ~1 e! _! E8 A9 }5 N, l行者:2 x, Z. F/ D5 t3 \
这两位的功劳应该载入史册
; V! j, ?; V- P  _# }
# c. ?4 ~% h0 s0 v1 _* ~"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7 e5 V) \2 r! Z估计没有收录,收录的都是西学中,我没有这本书& s" y0 S5 R  p7 b$ n/ ~

& }+ R# o* P3 p  U行者:* m+ B7 ]5 t- `, _6 r" T4 T. f$ ^
建议您写文章时,把这两位真正的开拓者写进去,先开一条路,功劳最大,其他人既使有很大贡献,也是后继者。
% `3 `4 ~9 P( ^& f, x5 }7 k% C9 M# S, W1 U, e. m5 b) c0 e6 v
行者:/ {$ T6 n$ b7 O  q' D; M4 `
中医与西医,我已基本做出结论。; F+ D3 t, p: `- G
    西医必须接受中医整体系统观的指导,从当前的方向错误中走出来。
4 F+ E- x/ Q0 H% @2 K0 e, R. ~3 k$ X6 F  s/ l& C7 U; W
行者:
; [- ]) y  e5 e  对健康和疾病的作用问题。中医的贡献占七分,西医的贡献只占三分。7 W+ m1 Z" G) K4 [) o4 ?
* p* r0 `: [% [5 L! U
行者:! k# C% H$ m5 N) C
西医的优势,主要在创伤和抗生素两大方面。; [$ Q; E, X; R' V3 A
      输液给药给营养对于危重病人而言,有很大贡献。
1 B7 b0 H/ _) g! y理化检查定位定性也有重要意义。但是,这两者都不能解决治愈问题。
- K5 w/ J5 X. `% i  j4 s8 L
+ ^1 E2 l9 b" p# \; e. }行者:( F3 E: A1 p  `7 ~6 E. E: l1 Q
   当前,中医治病的疗效问题是最大问题。川渝群的德升患新冠后遗症,找了八个老中医看病,都无明显效果。我了解了一下,问题就出在辩证和用药上,还是不太会辨证,用药也不准,如同隔靴挠痒。振兴中医必须解决这个问题。
( i0 H  y' Y, t4 Y' g( r# _" H* M7 ^! g
1 _7 N  f) i! j( [行者:% o3 y' Y2 ^+ J7 c" E- a
   扩大民众对于中医和西医治病真实疗效的了解,这一点同样最为重要。
8 D7 W- h, n) Y9 m0 B! P6 r' r0 }     光在西医那里吃西药,只能靠药物暂时缓解症状,达不到治愈的目的。这一点应当让百姓了解,找到求医的方向。
8 x1 B( C$ }$ k9 F2 \0 K- _; |) m
' |' q+ G- \* q8 ^$ h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u7 V) _0 p; y9 S6 Y9 o9 w9 k
您说得很好,中西医之间需要互相学习,包容发展。4 y& M4 O; g& T5 a4 B

1 D) K8 J" y0 A: T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K+ o% R; C6 {9 ?“中西医结合”这个问题很复杂,历史过程有很多曲折,一开始提出这个问题,是为了“中医求生存”,也是我们大家没有深刻认识中医药的本质造成的。4 V4 Q3 `- ]* P

% e8 p. w# c: D$ N) j$ b" h! d随着时间的推移,实践的不断深入,中医传承的困难,西医市场医学弊端的暴露,慢病高发难治,费用高昂难付,化学制药滥用成灾,以及中华民族复兴的到来,“中西医结合”这个求生存的词语,似乎有些落伍了。
% N7 i3 p1 f: \: O6 g
. D, G9 `% ^: e5 J# W& k毛  泽  东时代不存在这个问题,那时基本上都是学术交流,没有利益和地盘的问题。0 m( C. ^" b2 e& {+ O

& Q; d8 i# j3 o现在,理论上西化中医进行不下去了,造成了实践之中基层中医药严重不足。
2 N. [/ |1 F& n* }' K6 C* c因此需要换一个思路,来发展中医,也就是“守正创新”的问题。$ D0 d' I5 y" t, n  Q  Z' P- H
需要新的理论,新的口号,不能再用这个“中西医结合”来“引领潮流”了。
: q5 d/ F3 a0 h! S- X  J; |
  n* M$ j+ k" q) ?4 Y我提出来的“西医中国化,中医世界化”,我认为这是未来的必然趋势,当然这个过程可能很长,不是马上就到了这个境界。( \( o+ [0 j1 L7 H; `; I' o  I/ b
这样做靠的是“中医是生成论的医学,西医是构成论的医学。生成的生命有结构,生成可以包容构成。”% x. `+ @* W3 R. T5 N
我认为,! B- z) H- F) @" o0 k  @4 }5 ~  U( ^- x
“没有西医中国化,健康中国做不强”;9 J$ `: E6 O: Q9 f' Q
“没有中医世界化,中医事业做不大。”2 f" }5 m' S- h: J8 T
做到这一点,需要学术引领,技术支撑,各界给力,大众欢迎。2 x! v! k$ q& W: {$ ~: {
以上浅见,请大家批评指正。( @% ~6 G) t( |4 w; `  R
曹东义$ g( R! I. @& h$ Q
2020-6-16
( J2 x) r! |/ T8 I* J1 W& O/ i+ W7 k# Q5 J0 h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8 l& ~. I7 |' L; g; X" f把脉中医现状,有四大弊病,积重难返,复兴中医任重道远。. C( y! s/ ]( m! Z

* s9 u$ |7 e; K5 F, x. H- N: R- E理论不自信,
- D6 U( F0 B& m8 {疗效不自强,
0 q" i/ l. W/ y% r2 L* q' Z传承不自觉,7 P. I, K6 J1 \: `
体系不自立。
, R; G' d; u  {& x7 b6 P5 l& h# ^0 g  U. n- Y& I8 W
仅仅只是“勉强并存,远非并重。距离人民需要,国家期望的目标,非常遥远。”8 |8 w! Q" F' m6 @" H
' K; o* \" w& R* `- H# g
仍然是“废医存药”和“废医验药”的时代,是中医“末法时期”,复兴中医的时代,尚未正式开始。% I/ n9 p, v6 v" ?
2 Z" T9 A1 n% H. o' [2 u5 q
病根没看清,没有共识,看不出未来的方向。大多数中医人不关心中医命运,只满足“衣食医”的水平,距离“传道医”非常遥远。
, C" Q; V( t, g( Y
: s. y% g, W+ A. A1 Z5 V! J医随国运,复兴中医是必然的。这是因为西方医学“结构决定功能的构成论医学”,存在巨大弊端,看不到生命结构的“细胞核同质化”,以及结构不稳定的暂时性,“全身全部”靶点对抗的灾难性后果。/ M" [  j0 {' x! ~6 b
只看明物质之“有”,看不到天地万物有生于“无”。) Q1 E& X6 F$ I2 I* v6 m
* i! s& E& B3 U9 }) k, |4 t
东方医学“以无为本”,重视“有无相生”,研究明物质与暗物质,研究生成(包容构成),关系(包容结构),状态(包容形态),多元(包容单一),转化(包容对抗),稳态(包容极限),向内求(包容拯救),治疗手段崇尚自然“杂合以治”“心身同调”等优秀特质,需要“重新认识”,进行“中医先进性教育”,改变自己和社会的认识,才能拿到“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为健康中国,造福世界,贡献力量。
, v" x0 Q- J/ C* _; E1 M. H. g1 f5 F) i$ X1 y. t+ G$ r2 f
只有认清形势和存在问题,有学术引领,技术支撑,各界给力,大众欢迎,才能逐渐走向复兴。否则,只是空谈而已。(曹东义)
# ?- x/ Q5 H; K3 ]& J
6 Z' @9 P  g: j3 Q.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2 M9 s, V* v9 ~; B! _8 D这是我的思考,希望您把自己的高论发表出来,供大家参考、学习。
" l" w& Q5 {2 _9 \5 j
5 J  ~1 C- ~# p* |9 |. h,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q/ K; {: j% m' Y9 L1 v我开一个帖子吧,这样可以留给历史,不是短暂的舆论泡沫。9 c" G6 l) l' W1 _

( Y' {/ e3 b3 j6 d, U' O6 B; u- e% `8 x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2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50
 楼主| 发表于 2023-5-2 11: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是生成论的科学,西医是构成论的技术+ ~! ?# D: ?# Z/ R: y, |
张培红1倪淑芳1卢青玉1曹晓芸2陈鹏2曹东义3
3 d$ M- y# A- ^4 q+ L$ t1、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2、河北医大第三医院  3、通讯作者
9 F0 \5 {6 `$ o- Q1 D( Z8 O3 T$ ?# ^" H  ?: t6 C1 k% I
    中医是会看病的哲学,也是充满智慧的医学。哲学是智慧学,是中医的大脑和心神;       哲学让中医站得高,看得远,能够应对各种攻击和打压。哲学也是中医复兴的望远镜和冲锋号。
' K" h5 D1 d& a/ r0 @8 D+ j# K+ c* O' C; M* S" J% R& B
东西方医学的差别,是因为它们指导理论的差异,决定了其技术方法、临床经验的不同。在交流之中,通过互相争鸣、碰撞,有可能会逐渐融合。# L" M" Q, s1 w3 ^* ]
西方医学以“构成论”为指导,认为“结构决定功能”,主要研究明物质;. J: \. H" x: u, [# A0 a* ]
东方医学以“生成论”为基础,认为“生命自然天成”,有无相生,世界不存在“真空”,所以既研究明物质,也研究暗物质。5 `6 _6 V4 p# P) ~8 x
生成的生命有结构,生成论可以包容构成论,中医学术能包容西医技术方法,尽管目前看来西医很强大,在世界范围内普及程度很高,但是,从学术原理看,中医未来必将成为世界医学的“显学”,西医必将用中医的理论改造自己的体系。
2 w2 L& H% \* B1 [0 u1 |一、中医是道术并重的“自然生成之道”5 h8 `: o. X& }4 |. \
人的复杂性,来源于人体结构与功能的整体性,也与人体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心里属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起源于几千年之前的中医,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是一个重视“有无相生”的“生成论”的文化,其世界观根深蒂固。所以,中医既研究可见的明物质,也研究看不见的暗物质,及其复杂的相互关系,这与《河图》《洛书》的原理完全一样。/ b3 l# G0 o8 W
1、“生成论”源于河图、洛书
  z  x7 N+ J  X$ p' ^河图洛书是中华文化的基因,阴阳五行术数之源泉,是先民智慧的结晶,其中富含着天地万物自然生成的大道理[1]。6 F4 x; |, N6 L$ E- S* V# V( o
《尚书·顾命》说:“河图在东序。”这是记载《河图》比较早的典籍[2]。
4 x3 |5 Z; }8 Z1 w, K3 j3 x《管子·小臣》说:“昔人之受命者,龙龟假,河出图,洛出书,地出乘黄,今三祥未见有者。[3]”
3 |7 s" M6 N# c' q- ?4 C5 a& z/ Z$ `《周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1 K9 }" h5 q9 r8 ?' V上古的河图、洛书正如考古所见,只是图形,没有数字。二千年前传下来的数字的河图、洛书,虽然一个是10个数,一个是9个数,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天地万物的生成之道[4]。6 ^5 O" Q  m  [3 d/ n# w2 H3 F
《河图》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w3 w3 J3 D1 k  V0 W5 V$ n
所以一为水之生数,二为火之生数,三为木之生数,四为金之生数,五为土之生数;六为水之成数,七为火之成数,八为木之成数,九为金之成数,十为土之成数。
9 ~& |) }) U- o8 f# t《洛书》把《河图》的“四面”扩展为“八方”,数字上由十个减少为九个(大道从简),成为“太乙九宫”、“九宫八风”之图,把阴阳邪(斜)正与人体的阴阳联系起来,也是人体内部充满“神机”的展示。
# b% Z( Z8 v& q: z: I% r它既有时空的含义,也是人体“精气神”的立体结构之图,是充满生机的自然生成之图。水流西北,火就西南,木根向下,金镇其上,土运中央,一派生机昂然的景象。; h! K( @/ H6 \4 }5 F% l* O. r- D( a
万物有生数,当生之时方能生;万物有成数,能成之时方能成。所以,万物生存皆有其数。生在内,成在外;生的时候小,成的时候大。生的时候,要看其内部有没有生机;成的时候,要看环境允许不允许。7 N; z+ N- S2 P- `1 ]
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这与万物一样,都是自然生成的。古老的《河图》《洛书》把天地阴阳相生、相成的道理,通过数字表达出来。
) E7 ?* b! q0 ?: }  @不仅有生命的物质可以“整体生成”,就是没有生命的金木水火土的“五行”,也是天地阴阳互相配合、自然生成的。天地气交,紧密配合,化生万物。天生的,地来成;地生的,天来成。
% b' K) B. L* x( H# Z《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说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阴旦、阳旦的六组方剂是把人体与天地时空联系在一起,综合调理,是“六合之正精,升降阴阳,交互金木,既济水火。[5]”$ d8 U2 B3 m7 y5 R/ K
天地富含阴阳,大德养育生命。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周而复始,四季轮回,变化不停。天覆地载,孕育无穷。万物繁茂,草药丛生。草根树皮,各有脾性。) U+ S7 s( {# c" `. C, ^, C
细胞是生命的起源,细胞就意味着秩序,意味着内外有别、内外相关,细胞膜是沟通细胞内外的界面,里边接受外界的信息,外边的刺激影响里边的代谢合成分解,内外相关,完整一体。
! y$ H: _9 O, z/ ^; |* @: z因此,人的皮肤,不是肤浅的一层皮,而是沟通人体与天地万物联系不可逾越的通路。
7 G6 p* @9 ?5 X! s
0 ]! H# N, B- U# u6 w* }* Z  d( _$ T) |  q, B1 a1 I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2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50
 楼主| 发表于 2023-5-2 11: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5-2 11:10
' W+ t% m( d/ E' N中医是生成论的科学,西医是构成论的技术
" k1 o* G: K9 c) L. s* d张培红1倪淑芳1卢青玉1曹晓芸2陈鹏2曹东义3- V0 w( g& K$ q/ {
1、河北省中医药科 ...

* T8 g4 ^8 f& w' Z' a9 Q2、五行学说是“天人合一”的哲学
8 Z; U) R  B) k- ]  y7 Q西方的哲学四元素学说,印度佛教的四大学说,都没有“金”。因为自然界没有可以“金曰从革”当做工具使用的“金”,金是人类劳动的成果,也是人类改造世界必不可少工具。就是说,“金曰从革”,社会革命需要金,建设也需要金。可以说,没有金属文明,就不会有文明世界。
; ]  ?; a( @! m8 c# Q中华文化把“金”的巨大价值,体现在五行的哲学体系里,构建了“多元共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体系”,这是一个伟大的创造[6]。但是,长期以来一直不被人们所了解,没有认识到它的伟大价值,甚至有人诟病、抹黑“五行学说”。
/ s0 L8 {7 ^: i" {; F6 _所谓五行,是古人总结的一套学说,主要用来说明万事万物的互相联系、互相资生、互相制约,达到生态平衡,是一个“闭环管理”的开放体系。是一个善于解决多因素平衡、和谐、共存的学问,是很可贵的理论方法[7]。: i; u2 U, Y! C$ |4 `& o, i# E; i
五行的具体内容,不能简单地从物质结构来理解,而应该从“时空整体”的角度看世界,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以及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的关系,是金木水火土五大系统之间存在的相生、相克的复杂关系。( a+ I8 _/ r+ X# }/ m1 f
所谓相生,就是五大系统之间,都有“我生者”和“生我者”。比如,土生金,是说大地矿脉里含有金属,经过冶炼就能产生金属;金生水,是说金属的工具可以凿井挖渠,开掘水源,所以叫金生水;水生木,是说草木的生长,都必须靠水的滋润,没有水,就不会有草木的生长;木生火,是说草木可以燃烧变成火,这是古人经常做的事情,火是人类征服的第一个自然力;火生土,是说火热的阳光能够温暖土壤,使土壤充满生机,冬天的土地所以不能生长草木,就是因为没有火力,所以没有生机。另外火生土,也是烧陶制器,产生飞跃变化的哲学概括。
, T5 s6 y& }8 E6 p& J% G% T: r2 n “我生者”是我的“子”,就好象是自己的孩子一样。“生我者”是我的“母”,就好象是自己的母亲。五行之中的每一个要素,都有生我者的“母”,也都有我生者的“子”。五行构成了生生不息的一个生物圈,一个彼此依存的生态系统。五个要素因此都是“亲戚”,是一个充满爱的体系,是互相资助的关系。但是,世界万物不仅需要互相资助的“相生”,还需要“相克”,也就是互相克制、互相制约的力量,才能建立平等和谐的体系。, x. d- R/ t; _
所谓相克,就是相互制约。比如,土克水,就是土壤的堤坝可以制约水的流向,所谓“水来土挡”就是这个道理;水克火,用水来灭火,现代人都知道,但是古人知道这个道理,也许要摸索很久;火克金,烈火把矿石里的金属冶炼出来,应当是在古人掌握了制陶技术之后逐渐发现的,当然,用火锻造金属制造各种器具、工具,更是伟大的创举;金克木,是说金属的工具可以砍伐树木,可以收割农作物,可以造舟车、木器家具;木克土,是说草木的生长,可以改变土壤结构,使土地疏松而不板结,成为生机昂然的土地。
6 j& Z0 w8 u2 r6 d- V" H" E# T五行之间,是人类劳动参与其间的动态变化过程,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丽图画。
/ P9 ]$ }: ?  R3 i7 z五行之中每一行都不能缺少,缺少了一行,这个体系就不存在了;那一个要素也不能过分,过分了就会影响其他几个要素,其他几个要素就要发生响应的变化,通过相克和相生的作用,以便恢复系统的平衡。
. ]1 y' p" c. n' w$ O尤其值得提出来的是,五行之中的水火木土都可以是自然物质,金却不是自然物质,而是人类劳动成果;五行之间的生和克,都必须有人类的劳动参与才能实现,没有人类活动的参与,五行不能成立,也不能“行”起来。
* }) e4 P2 a' o8 E1 V8 W9 z考古学证实,在金属被冶炼出来之前,只能是石器时代,大量金属工具的出现,才是五行学说产生的物质基础。
# H$ ~7 z9 S) o: ], F$ z也就是说“土生金”,是人类通过冶炼矿石,然后才产生了铜铁白银,金属的产生是人类劳动的成果;“金克木”,也是人类的劳动过程,用金属的工具收割,用金属的工具加工木器;“火克金”的过程,就是人类冶炼金属的过程,也是人类打造金属器皿的过程;“金生水”的过程,也是人类挖井修渠,开掘水源的过程。
, N, ^0 v- l$ R$ H1 a7 ^3 j因此我们说,没有人类的创造,五行就建立不了,只能是木火土水四类物质元素;没有人类劳动的参与,即使有了五类物质,也不能“行”起来,而只好属于“五物”、“五元素”学说。所谓“五行”,就是五种物质元素,在人类劳动的参与下,运动起来,“行起来”,变化起来。1 N* E0 b8 ]; K7 _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里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天的五气,地的五味,就和人体的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 u& p  r, q" z* i8 \
五行学说的体系里,每一行都是平等的。在整个五行的体系里,体现的是和谐的,平衡的,动态的。谁也不能太过分,过分了就会引起一系列的变化,就会造成不和谐,就会影响其他的物质因素,就会产生疾病。同样道理,五行之中也不允许出现“一行太弱”,一行太弱也会影响其他几行,也会出现不和谐,会出现失平衡,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会出现疾病。
' w/ d9 p  P  E5 P: C, g. L3 _五行学说强调的就是整体、和谐、动态、平衡。这种“理想状态”的出现,需要多元世界互相制约,需要大智慧。何谓大智慧?“道法自然”,就是天地日月星辰运动,形成四时五行。: d2 l* z2 q* a* p  }3 i: H$ `+ i0 h
因此可以说,五行学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哲学思想,是善于解决复杂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提倡以人为本的哲学基础。是东方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优秀思想,是解决世界复杂问题的理论法宝。6 D1 K# g1 G$ l2 _- A" e3 n7 J
时间与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在以往的哲学里,时间与空间是分别计量的,好象两条可以任意交叉的线段,只要时间与空间一结合,就会产生不同的物质。因此,以往总是把时间与空间分开说,用不同的理论分别计量,分别标识。在五行学说里,借助人的作用,时间与空间容为了一体[8]。
, q+ ~/ F! V( W  V天之五气,地之五味,本来是没有联系的东西,是互相隔离的,分别具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十种物质要素,然而借助人的五脏六腑,天之五气,地之五味统一起来,一起形成人,一起供养人。/ a2 J7 t* E$ M/ `
当然,天之五气与地之五味分离,也可以促成人的死亡。1 H! I* |. l- I
东西南北中空间的五方,春夏秋冬时间的四季,在五行的指导下,通过人体的五脏六腑结合起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2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50
 楼主| 发表于 2023-5-2 11: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5-2 11:11
, S1 ]  i/ J; ]4 {6 i+ T2、五行学说是“天人合一”的哲学8 g2 T/ M) A% R# s
西方的哲学四元素学说,印度佛教的四大学说,都没有“金”。因为自然 ...

0 ]' e3 {. R8 b9 D! r% |二,西方医学“结构决定功能”的局限性
7 |9 P+ M7 [, g7 E2 u. P' r" ]6 X《圣经》是西方文化的元典,在“创世纪”的描述里,神造了一切,因此,不应该再研究人是从哪里来的,自然生成论在西方不被允许。布鲁诺宣扬哥白尼的“日心说”被烧死,伽利略被迫害,都是挑战了神造一切的观念,        天地自然生成的“生成论”,不容易出现在西方。因此,研究物质构成、研究现有物质的结构,是西方科技崛起的重要方法。
1 {5 p; y, S& N* f  k. v5 b1、“构成论”是研究明物质的法宝4 n0 F% N9 P+ J' s
构成论是研究明物质结构的科学,生成论是阐述生命成长的知识。3 I7 U( `! ?; D; [* f, k7 ]
西方研究物质科学在近代取得长足进展,奉行的是还原论,是从研究物质结构着眼的,机械论也离不开构成论,因此,可以说“构成论”是西方的重要研究方法。1747年,法国朱里安·奥弗鲁·德·拉·梅特里在荷兰匿名发表的《人是机器》,是用构成论研究人体的代表作。
* N/ ~- B8 [3 O6 M4 M  T西医进入中国,对于中医冲击最大的是其人体解剖知识,以及关于病灶的解剖,震撼了中医界,1830年,王清任出版《医林改错》是这个冲击标志性的著作。此书出版之后,海内为之震动,并且导致中医逐渐丧失信心。
9 Y6 p$ p/ v. o$ C) u( p# M: n& T所谓西学东进,“赛先生”进中国,以及后来的四个现代化,基本上是还原论科学观(构成论)支撑的工业化。我国从废科举兴学校,到建立门类比较齐全的科学技术体系,中国走过了百年曲折道路。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加快引进、消化、吸收科学技术,已经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的经济大步前进,国家实力和地位空前提高。. ^7 E8 n7 B4 U/ T
但是以还原论方法(构成论)构建的工业文明,追求物质占有,无法实现全世界的共同富裕、和谐发展,甚至有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强权政治的弊端,不是可以全球共享的文明形态,势必会被信息、生态文明所取代。而信息、生态文明社会需要的科学观,是系统科学、复杂性科学,不是还原论方法、机械唯物主义的宇宙观。
- ~9 k: A5 G: ~8 |, z) H历史上,中医也有过“构成论”,研究过脏腑的结构,十二经脉、五官九窍也是构成论的知识范围,但是中医的“构成论”始终属于从属地位,占主流的一直是“生成论”。中医临床进步的轨迹,如果是沿着华佗外科手术(构成论)的道路前进,必然会非常重视解剖、止血、麻醉、局部抗感染,其手术刀不会生锈,麻沸散也不会轻易失传。然而,胆石症、肠梗阻、阑尾脓肿、腹内肿瘤等西方医学依靠手术治疗的疾病,张仲景大多可以通过非手术(生成论)解决,辨证论治方药体系的建立,丰富的内病外治理论与技术,使中医临床走了不依赖外科的道路,其安全有效的特点一直影响到现在,形成了中西医两大不同的体系。
6 o+ ?% p$ U- N9 U. F也就是说,千百年以来,中医“自从懂了张仲景,临床不再学华佗”。& O7 r4 d3 O) w
其实《医林改错》的成就,主要是在气血理论指导下的活血化瘀方药,但是其“为经典改错”,走解剖道路的发展方向是错误的,背离了几千年以来的中医“生成论”的特色,改弦更辙要实行“构成论”,造成了中医界信心动摇。
$ p* M* w0 [1 b8 B5 d% d$ H在中西医互相碰撞的早期,构成论的物质科学,压倒了生成论的生命理论,中医事业逐渐衰落。. B: j* U% O9 B6 d6 v# h( t
科学作为人类认识自然与社会的系统知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有过去、现在、未来之别。广义的科学,包括自然、社会、意识领域的众多知识,而狭义的科学只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等经典的西方近代文艺复兴之后产生的自然科学。, o& _( x& U) ?$ g. N6 ^0 j6 \
但是,西医依靠的结构,是不稳定的生命结构;而且细胞核的“同质化”,也让结构决定功能的构成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否定意见。在系统科学新的视野下,大科学家钱学森先生说,医学发展的方向是中医,而不是西医,西医也要走到中医的道路上来。西医如何走到中医的道路上来?中医如何现代化?笔者认为,中西医的融合首先必须从“道”的层面打通,而不能仅仅局限于“术”的角度汇通。0 K& n, g9 _5 W! {# ?, i- w
但是,中西医之间的这些差别,在复杂性科学、系统论出现之前,在大规模中西医临床疗效对比没有出现的时候,人们是很难认识到的。甚至今天,仍然有人说“你把全中国的癌症都治好了也与本案无关”,这是只认西方标准,不管中医特色的“技术壁垒”、“西方科学霸权”。两次反中医思潮的出现,都与狭隘科学观看不见中医科学性有关系。中医优秀的原创特色,都落在西方还原论的目光之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2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50
 楼主| 发表于 2023-5-2 11: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2、“构成论”在生命微观领域的困境" K1 S+ p! Y& `
西方医学在还原论方法的指导下,打开人体进行解剖研究,从结构研究功能,数学、物理、化学等近代科学方法与知识,很自然地进入了西医学的体系之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是中医学所不具备的。
  P3 w  E% c2 Y% k# a细胞是整体生成的,不是分步合成的。按照还原论的方法进行下去,到了细胞、基因水平,就出现了行不通的问题,因为,所有的细胞都具有相同的细胞核,也就是出现了生命结构的“同质化”,这就否定了“结构决定功能”的“构成论”。克隆技术的成功,宣告了西方医学所划分的全能干细胞、定向干细胞、体细胞的划分是相对的;不同细胞结构决定不同细胞功能。其原理受到了来自微观领域的挑战。
4 L5 R- C# `3 O; l, c不同细胞,只是选择了整体功能的一个部分。共同的细胞核,说明所有的细胞,都可以变成“全能干细胞”,形成一个新的生命。
' ^7 v  j* ~( |/ X; r( p% q) Y另外,生命的“结构”,还是一个“不稳定结构”。每个细胞,每时每刻都处于不停的分结合成状态,每个细胞维持生存和活力,一刻也离不开整体为它提供的内环境,一定的温湿度、酸碱度、渗透压、营养物质、生长因子、黏附因子等复杂的微环境,一旦发生改变,就会影响细胞的稳定性,或者出现变性坏死、细胞凋亡。7 g5 n7 T. j8 j; \9 q1 E* t" l
这种“不稳定的生命结构”,最适合“状态调控”,而不适合构成论的“机械修理”。以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治疗,有其清晰的作用靶点,代谢过程清晰,量效、构效关系明确,可重复性强,都是其优点。但是,化学分子在微观领域的存在是十分复杂的,不是单一的分子在起决定作用,而是形成了极为复杂的细胞因子网络,往往互相影响,彼此互相制约,需要的是调节,而不是祛除、移植某种分子。! z8 Z3 z* x3 c5 z) @, \
以攻击靶点为出发点的单纯一种化学物质治疗,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很难求得生理功能的和谐平衡,对于人体自组织能力的干扰作用,可能大于治疗的帮助作用。因此,需要重新评价其远期影响,这也是循证医学崛起的一个原因。& j! X; C/ @  q* f/ H
3、病灶不是构成,是生成0 S% a, {0 [8 `9 U7 F" M
中医与西医分别抓住了不同的东西,西医看重病灶,把它当做“构成”来研究。中医依据生成论来辨识证候,认为所有异常结果,都是生成的结果,而不是原始构成因素[9]。! X9 y1 q% w2 q% i( P% s2 T
证候与病灶分别反映疾病的侧面,证候包容病灶,而不是病灶决定证候表现。比如,冠心病的纤维帽,看似属于很明确的“白箱病灶”,但是它是否稳定,是否发生“冠脉事件”,不仅与病灶形态有关,而且与饮食、情绪、气候、劳倦、感染、血脂、血糖等等都有关系,是一个随机发生的“黑箱控制”。. w3 Q; c# x; k- g% g9 Z; E
临床医生不能笼统地说,什么药是治疗冠心病的,而只能说选择的药物是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某个受体阻滞剂、激动剂等等,需要说出分子靶点的作用机制。也就是说,在具体治疗过程之中,病理解剖的“白箱病灶”已经太粗略了,病灶既不能精确地说明过去,也不能准确地预测未来,甚至不能精确地指导现在的治疗,因此说,“白箱病灶”诊断实际上只是一个笼统的黑箱。
2 C" y' e. V  A% g中医的诊断尽管也是黑箱,但是,经过转化,我们看到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辨证论治,正是紧紧抓住复杂微观变化的整体综合状态,而且通过反复实践的摸索概括,以中医理论贯穿起来的中药、针灸、按摩、拔罐、饮食、气功,都可以为帮助病人由疾病向健康转化服务,是理、法、方、药一气贯通的整体医学。它往往能够解决西医所解决不了的复杂病情,取得意想不到的临床疗效。
: ?( d' D% ~9 ]- Z. ?三、道术并重复兴中医% V2 E1 H0 L& p" ?- {) s
中医属于“道术并重”的医学体系,一百年来“重术轻道”,逐渐走进衰落难逃的怪圈;在面对西医的时候,如果只是“求同存异”,就容易“丢了自己”。只有坚持“道术并重”,与西医“求异存同”,彰显中医个性,才能逐渐走向复兴[10]。
* @# s2 r, Q8 X' J- Y2 N1、“中医之道”有不同层次与不同表述
) M# }7 A  {- @( s" L9 q* Z(1)中医是整体生成之道
5 ^- g0 a+ M8 E8 W( A, B* O生成的生命,从无开始,“以无为本”;生成的生命有结构,与天地万物的环境因素紧密相关。, U8 Y4 S, [, C0 s2 N9 `% G
西医从研究人体现有结构开始,属于“结构决定功能”的构成论,也属于“以有为本”的学术体系,与环境的关系因为“看不到”而不紧密、不确定。& \3 A7 U$ S" J- g$ n
因此,中医的视野大,包容的内容多,有明物质,也包含大量的“暗物质”。
- f; }2 I% {1 f( ^西医主要研究“明物质”,需要不断发现“暗物质”。# a9 [+ K, s! t9 Q  D" b
中医之道大,西医之道小,这是因为“生成”可以包容“构成”,中医可以包容西医。
, N: J6 S! n3 C" K1 |# r(2)中医是形神一体之道7 a9 P8 v- }: C; W; h  o# I
中医五脏是“五神脏”,主张“形神一体”,凡是有皮脉筋骨肉的地方,都与五脏有关,也就是形与神密不可分,是一体两面。2 K* ?9 Y: z4 m( g( x7 u6 `
西医认为,人的精神与五脏无关,只和大脑皮层有关系,是神经系统的功能。所以,可以说中医是“形神一体之道”,西医属于“形神分离之道”。
4 V! R+ m0 j9 {. `" a" ^6 C(3)中医是“多元并存、整体和谐”之道
9 k8 ]  e- u& s" W1 Q中医认为五脏之间的关系,与天地自然相应,其规律除了有阴阳之间的平衡关系之外,还有五行之间相互滋生,相互克制,生克制化的关系,不能一脏太过,一脏太弱,更不能去掉某个脏腑。: Y0 E( h6 u* U& ^7 F
西医认为,脏腑之间虽然有联系,但是也可以分割,可以替代某个脏腑,整个或者部分切除某个脏腑,人体照样可以生存,不存在脏腑之间生克制化的关系。6 Z; p- W. d  a$ K9 W! m1 y6 c
(4)中医是“内外相关”之道, N5 y* p( {! |) ?
中医的诊查手段,依据内外相关的整体性原则,可以通过人体色脉气味,反应人体健康状况,不需要深入人体的内部去进行检查,因此,“内病外诊”属于中医独门绝技。% M8 ?+ }' w% e: N0 B
西医认为,人体外在的表现,都是肤浅的,虽然可以预示某些病变,但是并不可靠,需要深入到体内,看到具体结构的异常,或者见到血液、体液的异常,才能断定人体有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2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50
 楼主| 发表于 2023-5-2 11: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5-2 11:13
4 X, N0 f5 t' D2 P* G) h# m1 M/ z% Y/ Q2、“构成论”在生命微观领域的困境
! z6 y! I$ |: Z4 M+ K西方医学在还原论方法的指导下,打开人体进行解剖研究,从结构研究功 ...

0 ], Y7 @9 v' v2 Q9 \; A' r(5)中医是“内病外治”之道9 _# y3 @8 ?7 l: u) @
中医很多治疗措施是通过在体表、肢体远端的施治,解决内在疾病的问题,比如针刺、艾灸、按摩拔罐、膏药熏洗等等,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即使是喝汤药,也是借用自然物质的气味声色,与内在的脏腑、气血津液、血脉经络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不用到里边去治疗。" Z+ s: s4 V5 H# D& D8 ~1 [
西医认为,脏腑有病,必须改造其结构,或者改变其内在的理化性质,因此,经常使用外力,进入体内切割、纺织导管、支架、假体替代,也就是外科不属于外治,是“内病内治”理论指导下,直接作用捣病灶的技术原理。即使是内服药物,也需要作用到“细胞靶点”,需要分子机制,而不是“内病外治”。他们不懂“内病外治”,甚至反对“内病外治”,说这样做没有直接的事实依据。
6 g/ E* B) q3 N+ k/ ~) V% Z(6)中医是“杂合以治”之道! Z. s8 H* j; m' l7 R
中医的治疗措施之间,经常是多元并举,帮助患者自身恢复健康,可以,也应该形神兼备,衣食住行、内服外用相结合,充分发挥各种治疗措施的特点,“千方百计”、“活法巧治”是中医推崇的,绝对不是长期使用一种不变的方法,让人“终身服药”。即使是一味中药,也是复杂成分。
7 x7 \( ^# Y( c; `& n中医用象说明病症与药物的关系,而不是靠化学成分。西医大部分的治疗手段,都崇尚或主张单一性,因此,划分了内外科,还有更多的以器官为单位,甚至是以疾病为单位的科室和治疗单元。外科手术如此,一旦涉及其他科室,就需要会诊、再会诊;内服的药物,尽量用一个化学成分解决问题,这是最高标准,因为研究这个化学药物的时候,都要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在非常纯化的条件下,连老鼠都是同一种属,治疗过程不允许偏倚。
2 ?$ |: X7 K# U  V( n(7)中医是“用象代数”之道
6 ?* G/ M: F$ c* P3 ~8 g自古以来,古人就了解到世间万物,都有数有象,是象与数的统一体,《河图》《洛书》《周易》《老子》之道,生命之学都是这样,都有数,是天地自然之数,也是“大衍之数”,分阴阳,有五行,讲生成[11]。) O$ y9 d* {; @0 C& K% Z
但是,这些数组合起来,构成象,表证事物。事物的变化,有数的变化,也有象的变化。数变是微观的,渐进的,象变是巨大的,也是剧烈的。比如,日积月累,有春夏秋冬“四象”之变化,铜壶滴漏,有昼夜阴阳之不同。数变的时候,象不一定变;象变了的时候,数一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4 G; H6 Q  x8 ^% Z立象尽意,是古人说明事物的基本方法。$ `; y) r9 M. S/ [  b! G! U
《周易·系词》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孔夫子说:“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中医的脉诊,是脉象;中医的病证描述,辨证论治的寒热虚实,用药的四气五味,也都是用象来描述,不是用数,数被象涵盖起来,“隐而不显”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2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50
 楼主| 发表于 2023-5-2 11: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5-2 11:144 Q1 N8 c0 n4 R; v$ ?% m
(5)中医是“内病外治”之道
1 c' U0 r* a1 E0 E4 i- x: J; h7 g* V中医很多治疗措施是通过在体表、肢体远端的施治,解决内在疾病的问题,比 ...
7 k  S4 b8 _# H: k
2、中医之术“杂合以治”活法巧治
- u" l: K* a' i$ L5 l* ^* K" r! A. z: d(1)“杂合以治”不是靶点给药,不是对抗治疗
9 ]5 ?: x3 r, W  o在中医的经典《素问·异法方宜论》之中,黄帝与他的师父岐伯讨论医学问题,他问:“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
" U) L5 C4 P6 I' A+ j2 ~这个问题很高明,的确是中医治病技术的特色,也很不容易回答。9 d' x" t  f* P6 N; B
在这个提问之中,首先是很多医生,都面对的是同一个“病”,为什么会有“五花八门”的治疗方法?这么多技术手段,为什么不是“唯一正确”,却都不仅是有效,而且能“治愈”,这是为什么?这真是几千年中医临床治病特色的真实写照,都是名医,有的主张寒凉,有的主张温补;有的使用内服,有的使用外治;有的用药,有的不用药?% k" ?1 h& m- P' o8 W
岐伯的回答,充满智慧,有耐人寻味,他说:“地势使然也。”当然,地势不仅是方位的区别,还有时空的差异。  M; F! z2 G9 ^/ [& }
岐伯说:“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东方这个地方,是“天地之所始生”,也是海上神仙、东方青龙出没的地方,每天的太阳升起于这里,每年的春天开始于这里,万物滋生,与东方、春天有关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最先了解和发明了砭石。砭石不仅是是治病的工具,也是人类治病最早的工具,石器时代不可能有“九针”。
4 K9 K# w9 z0 q, U+ K5 B0 a7 u岐伯讲完了东方,立即就谈到西方。
1 x5 }8 {9 O1 ]西方在古人的心目之中,一直是一个很神秘的地方,周穆王与西王母的传说,令很多人充满想象,老子出关之后,也是到西方去。/ p) C3 e/ f$ O
《山海经》的“大荒西经”,也有很多神奇之物。
' t4 Z& J7 |* y) y* S岐伯说:“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西方属金,是“天地之所收引”的地方,也是太白金星的家乡,“鸣鼓收金”由来已久,西方也是秋天的象征,其地理位置决定这里多有砂石金玉,水土刚强,民众豪迈,体质强壮,生病多在体内,治疗多用药性猛烈之品,“毒药者亦从西方来”,这句谶语,与欧美发明化学制药污染环境虽然不同,但是都有相似之处。
0 q6 X; P8 r: H% u1 X, K1 K古人有“秋后开刀问斩”的规定,或者“午时三刻”之后才能处死罪犯,也和西方对应“秋收”、“金气”有一定关系。1 ?  t7 J- D, Q* i; ?9 p3 u" c
说过了东西(春秋),就到了南北(水火)。
4 y! k' L' V( j8 {" t大禹划九州,幽燕在北方。
0 d, ]" m+ t+ @/ l: ~' M1 Z2 I&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北方的山水,与寒冬的属性相通。天气凛冽,蛰虫深藏,君子固密,才能避免寒邪的伤害。  |3 l5 }" `' S9 `
岐伯说:“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 J4 L# E8 V& \8 h' V
人们战胜寒冷,少不了艾灸,因此,北方寒冷之地,使用火烤、艾灸治疗疾病,也就很早被发明出来。能够生长在北方的艾草,自然也不同于南方。北方人的肌肤,比南方人致密,发汗的时候,所用的药力也不一样。
* S: y1 n" [8 R. n3 J  ~. n岐伯不愧是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大学问家。他认为南方不仅热,属火,有利于万物长养,但是由于开泄太过,经常损失**气血,所以容易得病。治疗应该使用针刺。
& k$ a, A) ~3 T& Z岐伯说:“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e) v2 y* N' B3 `5 N: C) b. D
东西南北,相当于春夏秋冬,有不同的万物“四象”,也是寒热温凉四气,也能概括不同的疾病属性。/ o0 A: `0 t' A* Y& o$ O" |9 s
岐伯说:“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
) \9 @: F) _* @) i2 c6 I& ]中央属土,万物籁土壤而生存,古老的《河图》《洛书》,都把土放在中央,《国语》说:“土与金木水火杂而成万物”,也就是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这是“生数”,生数加上“五”,就是“成数”。2 X  d' x, H+ v/ A7 t. D6 ~
因此,地六成水,天七成火,地八成木,天九成金。
* Z% p+ Y: r8 U6 T中央属土,生数为五,非常重要,是中医的生成之道,最早的表述。正因为,四方虽然各自“雄踞一方”,但是必须经过中央土,生成之学才能建立。
3 Z: g" }: y' W6 s& f: z( ?+ v5 E“杂合以治”的道理,竟然如此深奥!; W/ U+ M# }# \6 h
岐伯说:“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2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50
 楼主| 发表于 2023-5-2 11: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5-2 11:15
3 v" H: h6 X( O/ T3 Y2、中医之术“杂合以治”活法巧治/ ^8 R0 z, o& e3 A
(1)“杂合以治”不是靶点给药,不是对抗治疗. _1 B/ K& P; Y! X9 J" {' K
在中医的经典《素问· ...

' R) R; @8 v2 N+ Y/ K# P2 p: s(2)辨证论治富含着“活法巧治”的智慧
2 o! @; y0 Q( ~: z0 ]4 D' d2 d辨证论治这个词语虽然出现的比较晚,但是它的神髓早就化生于张仲景的“随证治之”。这个学说背后的深刻原因,是立足于疾病状态的不断变化,外感病有六经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别,内伤病也因为饮食起居情志变化而起伏,随着日月阴阳运转而不同。辨证论治不是“分型治疗”,辨证的过程,就是运用医学理论的过程,“候之所始,道之所生”。7 @0 @7 ?% I+ u: ~4 o
论治的过程,也是医患交流,调动既往知识、经验的过程,不是在西医病名底下,分型对号,一直不变的分型治疗。' c( k6 x& \. h
证是随时可以变化的,有规律可循,立足于“以无为本”,疾病的“有”,来源于“无”;病人找医生,就是因为不在“无病”,有了痛苦,希望借助于医生消除痛苦;医生的立一个病证,就是为了消除这个病证,而不是为了诊断清楚它是什么。  ^" X8 {3 E5 S/ p6 n, }
有病的原因,多是“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虚处留邪,久瘀成毒,影响气血运行,脏腑功能发挥,就出现了各种病证。“扶正祛邪”,以人为本,千方百计,活法巧治,是中医智慧的体现。5 ]; ~/ h1 J% _8 C, o
无论是内服外用,饮食起居,各种治疗方法,只要有利于患者恢复健康,都可以发挥作用,不局限于某种方法,更不必“终身服药”。+ Z4 p8 x4 q1 u0 {. j  |
(3)施治于外,神应于中,是中医的独门绝技# c+ G5 a8 {2 l- M( A' c
中医根据《河图》《洛书》的“生成”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是自然生成的,有表里,有内外,有生有成,每一个生命,都随着天地时空的变化而改变[12]。
; u6 j) e$ e9 C% _5 f5 i+ ?0 R因此,生命是一个整体,自然生成,内在的脏腑,与外在的皮脉筋骨肉,四肢百骸,五官九窍息息相关,与天地四时阴阳的消长密不可分,一旦人体由有序转为无序,气血运行,升降出入背离了常态,就会产生疾病。
$ o5 ~) J2 V' @& n- _  c治疗疾病,无需深入体内切割,更不需要靶点一一对应,在体表使用恰当的方法,在远离脏腑的四肢针刺拔罐、艾灸按摩,膏药贴敷,都有利于人体恢复有序,重返健康,即使是癌症、类风湿、各种增生,也可以通过这些“不起眼”的“内病外治”,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c7 K( p' |) q& s7 G8 V4 ?, E/ e西方医学重视结构,忽略人体内在卫生资源的巨大作用,把健康的主宰依附于外力的干预,因此,不当检查、过度治疗,在所难免。由于西方医学没有“内外相关”的思想体系,不能在外边解决内里的问题,所以才需要“手术”解决,因此,“外科手术”,绝大多数不是外治,而是“内病内治”指导下的具体体现。, d4 g9 H, R  b# G
很多所谓必须“终身服用”的化学制剂,是大自然的异物,也是生命的异物,生产的时候污染环境,吃进去污染身体。# G# b1 i% W* {8 O9 Y: U1 X; z. j8 h
看上去好似垃圾的草根树皮,经过神农尝百草,变成了低碳环保的治疗药物。化毒为药,变废为宝,需要借助中医的大智慧,否则,用化学成分看中药,用分子靶点说中医,就会走上否定中医的错误路上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2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50
 楼主| 发表于 2023-5-2 11: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5-2 11:16+ t; C/ c7 u& [/ ]' A
(2)辨证论治富含着“活法巧治”的智慧
( ?1 |, N+ }: {辨证论治这个词语虽然出现的比较晚,但是它的神髓早就化生于张 ...

, }( }9 N  e5 r& ~$ i(4)身心同调是中医的特色
+ E5 w! U  U4 f7 k' u中医认为,五脏是五神脏,“形神一体”,不可分离,而不是把精神归结为大脑皮层。因此,中医治五脏,就是治精神[13]。( Z  S) t1 x! j0 p
《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9 W3 n1 R! k, H' P/ u0 n气机郁结,所产生的病证很多,心病需要心药医。
8 `# q0 I5 W4 ?. g& j3 Z9 H喜伤心,悲伤肺,怒伤肝,优思伤脾,惊恐伤肾,也就是说六淫太过,伤人四肢,皮毛肌肉血脉筋骨,而七情太过直接伤脏腑。所以,中医治疗不能“唯物质论”,不能只说化学成分的无知对抗,而必须注重患者精神的调理。3 R7 x3 d6 _8 a: g0 u' {0 P6 R
(5)药食并用,寓药于食7 q8 P8 U6 b- ~! g! \
中药的起源,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很多中药的发现,与古人寻找食物有关系。
9 o# g/ a/ l# o( i0 w/ H中医对于药食同源的应用,历史很悠久,经验很多,方法十分丰富。《神农本草经》的三品分类,就是用上品药,如人参、甘草、地黄、大枣等“主养命以应天,无毒,久服不伤人”;中品药,如百合、当归、龙眼、黄连、麻黄、白芷、黄芩等“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下品药,如大黄、乌头、甘遂、巴豆等“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14]”
* M! _5 a; Z8 G; w《神农本草经》的告诫,来自于长期的实践观察,是千百人、千万人的经验积累,值得我们重视。
8 ]( z1 o1 g1 b* a: X9 k; e上品无毒的药物养命,久服轻身益气延年,对于适合的人,可以和食品一样,或者加在食品里,长期服用,有益而无害。; Z3 Z+ E, @; ]$ k( _+ z
中品养性,有毒无毒,可以调理身体,不可久服。/ |# E4 j) j2 O; ^9 r
下品有毒,用来治疗疾病,需要辨证论治,不应该随意食用。+ F" W+ S4 J4 x2 T" p/ R' n+ j$ {3 w
西药大多属于人工合成的化学制品,需要作用于细胞的“分子靶点”,它们大多属于大自然的异物,也是人体的异物,因此,生产的时候难免污染环境;吃进身体,难免污染身体,绝对不应该当做食物来对待。
/ @5 X1 C' O: ~/ P1 g(6)医养结合,养重于治
9 n9 n  b: n1 P5 P生命不能创造,只能保养。因此养生是每个人一生的课题,不得病比治病重要,让人不得病的措施,不是经常体检,也不是依靠“医保”,而是挖掘“内在的卫生资源”,向内求,维护人体的正气,“不妄作劳”,“心安而不惧”,“德全不危”,有饮食起居养生,有顺时养生,有运动养生等,中医有很多方法。
. Q/ K7 M1 B' c# I4 |: N" J3 l养生不是吃药,有的时候吃药辅助一下,不能把吃药作为养生不可缺少的东西。一个人可以经常“被帮助”,但是不能经常“被拯救”。中医是我来帮助你的医学。( o. x+ |& X4 x, P) z" h
养生的重要法则,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是“主明下安,以此养生则寿”,养心为上。" b; C0 V) P4 ~6 E8 Z; j1 {0 M! e1 ~
如果只相信大仪器,高精密仪器,经常“从头到脚”检查,就会误入医学丛林,吃尽“过度检查、过度医疗”的苦头。
2 \' G4 m$ ^0 {1 r我们正处于“被医保”的时代,不要为了“报销费用”而“享受医疗”,要养生保健才能维护健康。养生保健不是“营养说了算”,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而不是迷信偏方。
* j# M! p" H# q( I, 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2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50
 楼主| 发表于 2023-5-2 11: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创新发展提升中医地位
4 }% k4 B9 x2 p% ^* d: q中医药在国家自主创新中的战略地位与作用,已经引起政府高度的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中医发展的政策,20大提出“促进中医传承创新发展”,中医有了彰显个性的保障。8 a, f7 _  [5 m2 Y0 z, Z
工业文明的标志是机械化、自动化,因此,人们崇尚硬技术。
2 u8 E" T! F5 O/ q硬技术把西医包装起来,各种为了发现病灶、发现攻击靶点的设备,富丽堂皇让人目眩,看上去就很“科学”,而中医连一个听诊器、体温计也不用,让人觉得中医没有技术,因此也就不科学。
+ V9 p5 }# f3 ?" ?9 r, S6 h. a但是,请不要忘记,西医的设备虽然很堂皇而贵重,但是,它们只是为西医发现疾病服务的,是西医“认识疾病的成本”,不仅代价昂贵,也可能会带来损伤。这些检查结果,很难纳入中医的知识体系之中,只能做事后说明和参照,而不能做“事前指导”。因为,用事前指导西医诊疗的检查结果,来指导中医诊治疾病,就可能使中医迷失方向,失去自我,失去功能。
. M( Y$ u0 b: X# `2 P" V比如,预防传染病流行的时候,大家都服汤药。有人问:“你这汤药是根据什么开的?有何作用?”
8 a1 Y4 o& l4 y' a& R有崇尚中医现代化的人说:“我这中药汤液,可以提高免疫力,可以抗病毒。”这种解释目前很盛行,但是,经不住进一步考问:“你抗的什么病毒?新出现的病毒,你以前治疗过吗?有数据吗?”
, p- w. f0 c8 Q, t! F1 F中医的有效性,即使有了临床资料的数据,还要进一步接受考问:“你用什么抗病毒?为什么是复方,而不是一味药?为什么是一味药,而不是一种成分?为什么是天然的,而不是人工合成的?”如此一来,中医的方药之中似乎大多是不必要的药物,大有“搭车卖药”、“捆绑销售”的嫌疑。
& R& x$ \# N- \% r2 L" |7 z中药提高免疫力,面临相同的,或者更多的考问。按照还原论的方法,有效的应该只是一个化学分子,中药汤剂最好马上停止使用。因为,“临时组合的方剂”,既没有有效性的数据,也没有安全性的数据,更没有大规模循证试验的数据。“完全不合法”的结论,不用药检部门检查就可以“根据常识”进行认定。因此,反中医人士说“有充足理由告别中医中药”,取消中医中药。这都是用还原论方法衡量中医药得出来的必然结论,对中医发展是十分有害的。发展中医事业必须破除这种“技术壁垒”和“理论桎梏”。; e6 }! k* p- M; K; k* 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燕赵中医

Copyright © 2016-2025 燕赵中医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河北中健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050128号-6
《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冀卫网审字[2005]1号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